靳学颜《上览选兵、铸钱、积谷最切疏》略要 -- 宋初禁军十万,总天下诸路亦不过十万,其后庆历、治平间增至百余万。然其时财用不绌。
我朝边兵四十万。其后虽增兵益戍,而主兵多缺,不若宋人十倍其初也。然自嘉靖中即以绌乏告,何哉?宋虽增兵,而天下无养兵费。
我朝以民养兵,而新军又一切仰太仓。旧饷不减,新饷日增,费一也。
周丰镐、汉四都,率有其名而无实。我朝留都之设,建官置卫,坐食公帑,费二也。
唐、宋宗亲或通名仕版,或散处民间。我朝分封列爵,不农不仕,吸民膏髓,费三也。
有此三者,储畜安得不匮。而其间尤耗天下之财者,兵而已。
夫陷锋摧坚,旗鼓相当,兵之实也。今边兵有战时,若腹兵则终世不一当敌。每盗贼窃发,非阴阳、医药、杂职,则丞贰判簿为之将;非乡民里保,则义勇快壮为之兵。在北则借盐丁矿徒,在南则借狼土。此皆腹兵不足用之验也。
当限以轮番守戍之法。或远不可征,或弱不可任,则听其耕商,而移其食以饷边。如免班军而征偿,省充发而输赎,亦变通一策也。欲京兵强,亦宜责以轮番戍守。
夫京师去宣府、蓟镇才数百里,京营九万卒,岁以一万戍二镇,九年而一周,未为苦也,而怯者与边兵同其劲矣。又以畿辅之卒填京戍之阙,其部伍、号令、月粮、犒赏亦与京卒同,而畿辅之卒皆亲兵矣。
夫京卒戍蓟镇,则延、固之费可省。戍宣府,则宣府、大同之气自张。寇畏宣、大之力制其后,京卒之劲当其前,则仰攻深入之事鲜矣。臣又睹天下之民皇皇以匮乏为虑者,非布帛五谷不足也,银不足耳。
夫银,寒不可衣,饥不可食,不过贸迁以通衣食之用,独奈何用银而废钱?钱益废,银益独行。独行则藏益深,而银益贵,货益贱,而折色之办益难。豪右乘其贱收之,时其贵出之。银积于豪右者愈厚,行于天下者愈少。更逾数十年,臣不知所底止矣。
钱者,泉也,不可一日无。计者谓钱法之难有二:利不鸑本,民不愿行。此皆非也。
夫朝廷以山海之产为材,以亿兆之力为工,以贤士大夫为役,何本之费?诚令民以铜炭赎罪,而匠役则取之营军,一指麾间,钱遍天下矣。至不顾行钱者,独奸豪尔。请自今事例、罚赎、征税、赐赉、宗禄、官俸、军饷之属,悉银钱兼支。上以是征,下以是输,何患其不行哉。
臣又闻中原者,边鄙之根本也。百姓者,中原之根本也,民有终身无银,而不能终岁无衣,终日无食。今有司夙夜不遑者,乃在银而不在谷,臣窃虑之。
国家建都幽燕,北无郡国之卫,所恃为腹心股肱者,河南、山东、江北及畿内八府之人心耳。其人率鸷悍而轻生,易动而难戢,游食而寡积者也。一不如意,则轻去其乡;往往一夫作难,千人响应,前事已屡验矣。弭之之计,不过曰恤农以系其家,足食以系其身,聚骨肉以系其心。
今试核官廪之所藏,每府得数十万,则司计者安枕可矣。得三万焉,犹足塞转徙者之望。设不满万,岂得无寒心?臣窃意不满万者多也。
臣近者疏请积谷,业蒙允行。第恐有司从事不力,无以塞明诏。
敢即臣说申言之:其一曰官仓,发官银以籴也。一曰社仓,收民谷以充也。官仓非甚丰岁不能举,社仓虽中岁皆可行。唐义仓之开,每岁自王公以下皆有入。宋则准民间正税之数,取二十分之一以为社。
诚仿而推之,就土俗,合人情,占岁候以通其变,计每岁二仓之入以验其功,著为令,而岁岁修之,时其丰歉而敛散之。在官仓者,民有大饥则以振。在民仓者,虽官有大役亦不听贷。借此藏富于民,即藏富于国也。今言财用者,不忧谷之不足,而忧银之不足。
夫银实生乱,谷实弭乱。银之不足,而泉货代之;五谷不足,则孰可以代者哉?故曰明君不宝金玉,而宝五谷,伏惟圣明垂意。
疏入,下所司议,卒不能尽行也。 跟帖时间 2010-03-21 16:22:5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靳氏的历史名人 -- 靳 歙:(公元前?~前183年待考),垣曲人上敌原村(今山西垣曲)。著名汉朝重臣。
信武侯靳歙,初以侍从官员身份跟随沛公刘邦,他是从宛朐起兵的。曾进攻济阳。击败过秦将李由的军队。又在亳县南和开封东北攻打秦军,斩杀一名千人骑兵的长官,斩获五十七首级,俘虏七十三人,受沛公所赐爵位,封号为临平君。后来又在蓝田北进行战斗,斩秦军车司马二人,骑兵长官一人,斩获二十八首级,俘虏五十七人。又率军到达霸上。当时沛公立为汉王,赐封靳歙建武侯爵位,并升他为骑都尉。
靳歙随从汉王平定了三秦。另外它带领部队挥师西进在陇西攻打秦将章平军队,大败秦军,平定了陇西六县,他所率领的士兵斩杀秦军车司马、军候各四人,骑兵长官十二人。随后,跟着汉王东进攻打楚军,到达彭城。结果汉军战败,靳歙力守雍丘,后离开雍丘去攻打叛汉的王武等人。夺取了梁地后,又率领部队攻打驻守菑南的楚将邢说军队,大败邢说,并亲自活捉了邢说的都尉二人,司马、军候十二人,招降了敌官兵四千一百八十人。另外在荥阳东大败楚军。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赐给靳歙食邑四千二百户。
靳歙还曾率领部队抵达河内,攻打驻守在朝歌的赵将贲郝,大败贲郝,他率领的士兵活捉骑将二人,缴获战马二百五十匹。他随从汉王进攻安阳以东地区,直达棘蒲,拿下七个县。并另率兵击溃赵军,活捉赵将的司马二人,军候四人,招降赵军官兵二千四百人。又随从汉王攻克邯郸。独自率兵拿下平阳,亲自斩杀驻平阳的赵国代理相国,他所率领的士兵斩杀带兵郡守和郡守各一人,迫使邺投降。这次征战,随从汉王进攻朝歌、邯郸,又另自击败赵军,迫使邯郸郡的六个县投降。率军返回敖仓后,旋即在成皋南击败项羽的军队,击毁断绝了从荥阳至襄邑的输送粮饷的通道。在鲁城之下大败项冠军队,夺取了东至缯、郯、下邳,南至蕲、竹邑的大片土地。又在济阳城下击败项悍军队。然后挥军返回在陈县城下攻击项羽部队,大败项羽。此外,还平定了江陵,招降了在江陵的临江王的柱国、大司马及其部下八人,亲自活捉了临江王共尉,并把他押送到雒阳,于是平定了南郡。此后随从汉王到陈县,逮捕了图谋不轨的楚王韩信,汉王把表示凭证的符分成两半,交给靳歙一半,以示信用,使他的爵位世代相传,规定食邑四千六百户,封号称信武侯。
后来,靳歙以骑都尉的身份随从高帝攻打代王,在平城下击败代王韩信,随即率军返回东垣。因为有功,提升为车骑将军,接着率领梁、赵、齐、燕、楚几个诸侯王的部队,分路进攻陈豨的丞相侯敞,把他打得大败,于是迫使曲逆城投降。后又随高祖攻打黥布很有功劳,增加封赐规定食邑五千三百户。在几次重要战役中,靳歙共斩敌九十首级,俘虏一百三十二人;另大败敌军十四次,降伏城邑五十九座,平定郡、国各一个,县城二十三个;活捉诸侯王、柱国各一人,二千石以下至五百石的不同等级官员三十九人。
高后(吕雉,吕后)五年(公元前183年),靳歙去世,谥号为“肃侯”。他的儿子靳亭代承侯爵。二十一年后(公元前162年),靳亭因驱役百姓超过了律令规定,在汉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朝廷剥夺了他的爵位,同时免除了其封地。
靳 强:(生卒年待考),西河人。著名西汉初期汾阳侯。
靳强以秦军郎中骑千人起兵阳夏,投靠刘邦。因合围项羽有功,并以中尉击破钟离昧,封侯,赐汾阳之地(今山西静乐)。
靳裁之:(生卒年待考),颍川郡人。著名宋朝学者、经学家。
精通儒家学说,从小就开始精学伊洛程氏之学。
南宋著名经学家胡安国入太学时,靳裁之就是胡安国的老师。
靳 贵:(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文士。
靳贵的父亲靳瑜是个温洲府属下的小官。
靳贵在明弘治三年考中进士,初授编修,官至武英殿大学士。
靳贵为人正真,学问广博,对朝政的议论总是出于公心,上朝时他讲起道理来有条有理,令人佩服。下朝后回府读书,心地清静,沉默少言,自己读书写文之外,又用心教育子女,深受朝中官员的敬重。
靳贵的儿子才学平平,书读的不好,没有什么出息,但靳贵的孙子却勤奋好学,一举考中了进士。对于不长进的儿子,靳贵见了总要没好气地数落他几句,说他是个不肖之子。
有一天,儿子又受了靳贵的批评,终于忍不住回嘴说:“你老是说我不肖不肖的,实际上,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两代都不如我,我究竞不肖在那里?”
听了这话,靳贵忍不住哈哈大笑,以后再也不数落儿子了。
靳 义:(生卒年待考),字原礼;河南淇县人。著名明朝大臣。
由太学生入仕,累官监察御史。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巡行畿辅,承办贪官,纠正冤案,每日只吃素食,无取于民,皇太子赐给他鱼米,以表彰他的廉洁。官至湖广按查副使。
靳学颜:(生卒年待考),字子愚,济宁人(今山东济宁)。著名明朝学者。
靳学颜是明嘉靖十三年举乡试第一。明嘉靖十四年进士,授南阳推官,授南阳推官,以廉平称。历吉安知府,治行高,累迁左布政使。明隆庆初年,入为太仆卿,后改光禄大夫。不久又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
应诏陈理财,凡万余言。言选兵、铸钱、积谷最切。不久,靳学颜被授为工部右侍郎,改吏部右侍郎,进左侍郎。
靳学颜内行修洁,后来见高拱以首辅掌铨,专恣甚,遂谢病归。靳学颜著作颇多,逝世后仅存十之二三。著有《雨城集》二十卷行于世。
靳学颜逝世后,其弟靳学曾任山西副使,治绩亦有闻。
史书称赞靳学颜:明之中叶,边防堕,经费乏。当时任事之臣,能留意于此者鲜矣。若杨博、马森、刘体乾、葛守礼、靳学颜之属,庶几负经济之略者。就其设施与其所建白,究而行之,亦补苴一时而已,况言之不尽行,行之不能久乎!自时厥后,张居正始一整饬。居正殁,一切以空言从事,以迄于亡。盖其坏非朝夕之积矣。
靳时芳:(生卒年待考),姚安人。著名明朝大孝子。
侍父赴京,父疾不能乘马,靳时芳背负而行。母病,靳时芳晨夕抱扶,历三十二年如一日。家贫教授,畦步有绳尺,游其门者,皆有规程。父严母慈,子孝妇贤,团结和睦,勤俭持家,数十年如一日。福寿延年,八十三岁逝世。
靳 辅:(公元1633~1692年),字紫垣;祖籍辽阳人(今辽宁辽阳),汉军镶黄旗人。著名清朝大臣。
官职是“河道总督”,他熟知水利,对古代水利工程潜心钻研,吸取前人经验,指导民众治水修渠,深受百姓受戴。后来写出一部《治河书》,是中国治水历史的总结,是水利史上重大贡献。
靳辅在清顺治年间为内中书,清康熙初年自郎中迁内阁学士,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授安徽巡抚。从清康熙十六~二十六年(公元1677~1687年)间连续十年任河道总督,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
明末清初,社会动乱,黄河换控,淮、运俱病,水灾严重。尤其在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黄淮北涨,奔腾四溃,淹了淮、扬七州县。黄河河道在江苏淮阴清口以下到入海口,严重淤积,河道、运道均遭严重破坏,漕运不通已成了清王朝的心腹之患。当时虽正在讨伐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割剧势力,军用浩繁,但康熙大帝却毅然下了治理黄河的决心,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调时任安徽巡抚的靳浦为河道总督,拉开了清朝大规模治理黄、淮、运的序幕。
靳辅到任不久,即由其幕僚、得力助手陈潢陪同,对黄、淮两河及决口、灾区进行实地勘查,详细了解河情水势、堤防状况、水患灾情,并沿途向有实践径验的人求教。经过两个月的实地调查研究,靳辅对河道、运道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提出了"治河之道,必当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而后治可无弊"的治河方略。并且尖锐地指出了河道日坏、河患日多的根本原因是重漕运不重治河,是治河服从漕运的治河主张所造成的。他连续向康熙帝上了八个奏疏,系统地提出了治理黄、淮、运的全面规划和先疏下流,后浚上游。堵塞所有决口,坚筑两岸堤防、增建减水坝泄洪等实施步骤。朝廷基本同意了他的计划。在陈潢的协助下,靳辅立即组织施工,在黄淮下游千里河岸,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修堤、筑堤、疏河工程。
上任当年(清康熙十六年),为了恢复黄、淮入海出路,靳辅提出在清江浦以下到海口三百里的河道内,采取"疏浚并举"的办法,组织挑挖洪泽湖口烂泥浅引河五条,疏浚清口至云梯关河道,创筑云梯关外束水堤一万八千余丈,“凡出关散淌之水,咸逼于其中”,以期“冲沙有力,海口之壅积,不浚而自辟矣”。堵塞于家岗、武家墩等大决口十六处;筑兰阳、中牟、仪封、商丘月堤及虞城周家堤。第二年,又创建王家营、张家庄减水坝两座,筑周家桥翟坝堤二十五里,加培高家堰长堤,堵塞安东、山阳、清河三县河堤及湖堤所有决口。第三年,在黄河南北两岸分别建砀山毛城铺和大谷山减水坝两座,徐州长樊大坝外月堤一千六百八十九丈。
清康熙二十年又集中力量堵筑溃决五年的杨庄决口,在高邮增建滚水坝八座。这期间,黄河虽然又发生数次决口,均被很快堵塞。经过连续几年的大规模治理,黄河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复归故道。此后几年,靳辅又主持对黄、淮、运各河的堤工、坝工,特别是一些地段的险工进行了大量的整治。为了进一步解决漕运问题,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靳辅在张家庄运口经骆马湖,沿黄河北堤的背河,再经宿迁、桃源,到清河仲家庄开一新河,名曰“中河”。自此,漕河可由清口直渡北岸过仲家庄闸至张庄运口,可避免由黄河漕运一百八十里之险,便利了漕船的往来,“中河安流,舟楫甚便”。
靳辅对中国古代治河理论、治河实践、治河技术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治河方略上他继承了潘季驯“坚筑堤防”、“束水攻沙”的思想,同时还有丰富和发展。他和潘季驯一样,反对多支分流、主张束水于一槽,所以,在他主持下,把堤防从云梯关内伸向关外接近海口的地方;他和潘季驯一样,也主张借清刷黄,所以他对高家堰拦蓄淮水冲刷清口的作用非常重视。但是靳辅在潘氏认识的基础上又有一定发展:一方面,他大大增建了洪泽湖大堤上的减水坝,扩大了宣泄淮河洪峰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又提出“黄淮相济”,让部分黄河水经过低洼地沉淀泥沙,变成清水,然后注入洪泽湖,增加冲刷清口积沙的能力;靳辅还强调在以水冲沙的同时,要辅以人工挑浚,提出“寓浚于筑”的思想,并称之为“一举两得之计”。
在海口的疏浚中,他还总结出了挖“川”字河的办法,以利迅速冲沙,冲深刷宽河道。在对待海口积沙问题上,靳辅则未拘泥于潘季驯的成见。潘氏认为,海口积沙无法疏浚,也不必过虑,应让水流自行冲刷。靳辅则认为,“治水者必先从下流治起,下流疏通则上流自不饱涨”,所以他“切切以云梯关外为重”。他主张以挑浚和筑堤相结合,加强对黄河入海口的治理。一方面在云梯关外至海口间筑束水堤,一方面则设兵给船专令浚堤外至海口一带的淤沙,自云梯关以上至宿迁段,也都按此办法进行疏浚。在实践中,靳辅更重视“逼淮注黄、蓄清刷浑”,更多地修建南岸减水坝分泄黄河洪水,还认为洪水经过湖洼沉淀泥沙后,引入洪泽湖,可以增加淮河清水,加强蓄清刷黄。和潘说不同的是他主张黄运分开,创开中运河。他还革新治河技术,在工程上进行了许多创新,如坦坡的修建,作为一项土坝防浪技术,它在湖泊水库的治理修筑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把流量概念运用于减水坝减水,这是定量方法在中国水利史上运用的开端,开始了中国治河事业从定性向定量的过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充分反映了靳辅的治河方略及具实践,能够“随时制宜”,鉴于古而不拘泥于古。正如陈潢所说,“必有当师古者,有必当酌今者”,“总以因势利导,随时制宜为主”。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靳辅提出的黄、淮、运统筹治理,全面规划,源流并治的主张,没有得到彻底实现。受清初推行的“保漕”总方针的制约,他推行的“杀黄济淮”之策,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淮河问题。但他的治河方略及其实践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治河思想超过了前人,并奠定了清朝治河的陈法。在他之后一些重要的治河人物,如张鹏翮、齐苏勒、嵇曾筠、高斌等,都沿用他的主张。直到今天,靳辅治河的方略及其实践,对水利工作者仍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靳 虎:(公元1911~1989年),又名李文昌;甘肃金县人(今陕西榆中)。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7年参加西北军。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三军第一团排长、连长、副营长,红二十八军第二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抗大毕业后到决死第三纵队,1940年6月到12月任第九团团长。1937年5月,在山西省寿阳县成立了山西国民兵军官第十教导团,学员是来自晋南、晋东南和晋中十九个县的热心抗日、思想进步的小学教员和知识青年,共一千六百人。第十教导团的团长是旧军官,政治处主任是共产党员戎子和,戎子和是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创始人之一。第十教导团的绝大多数军政干部和学员主张抗战。8月,第十教导团改编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三总队,总队长由原第十教导团团长担任,戎子和任政委兼政治主任。10月,中共党员杨献珍和董天知到第三总队,杨献珍任随营分校教务主任,董天知任第三总队政治主任。戎子和等正确应对了“曲沃事件”。第三总队总队长叛变失败,畏罪自杀。12月,以第三总队和第六教导团、第七教导团一部分组建决死第三纵队,纵队长是早年参加过中共后脱党的旧军官,政委是戎子和,政治主任董天知。决死第三纵队下辖第七、第八、第九总队,以后又组建了第十游击团、第十一游击团和第三十二团。1939年4月,阎锡山为分裂新军,将决死第三纵队分编为独立第三旅和第一九七旅,第七、第八总队和第三十二团编在独立第三旅,第九总队和第十游击团、第十一游击团编在第一九七旅。戎子和在1938年6月兼任第五行政区专员,组织了行政区保安部队。1939年6月编成保安第九团和第十团,归决死第三纵队指挥。1939年7月,日寇对晋东南进行大规模围攻,第五行政区分路东、路西活动,戎子和、董天知率独立第三旅、第一九七旅和第五专署在路西,杨献珍率两个保安团在路东。1939年12月,晋东南发生反革命事变,独立第三旅和第一九七旅逮捕和杀害中共党员和政工干部,将一个纵队司令部、一个旅司令部、三个总队共四千多人被拉走,仅雷震的第十游击团和胡正平的第三十二团突围成功。1940年3月,决死第三纵队整编,戎子和任司令员,董天知任政委。下辖三个团,第五行政区的保安团改编为第七团,以第三十二团为主改编为第八团,以第十游击团为主改编为第九团。6月,第八团撤消建制,其连队分别编入第七团和第九团。12月,决死第三纵队并入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第七团和第九团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十三旅,分别称为第六十七团和第六十九团。第二十三旅的主要领导是原决死第三纵队的干部,旅部也以决死第三纵队人员为主。第二十三旅就是后来著名的“临汾旅”,后为第六十军第一七九师。第六十军后来撤消建制,第一七九师编入第十二集团军。在决死第三纵队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开国将军有:车敏瞧、王毓淮、田维新、史景班、吕士英、刘昌毅(中将)、李寿轩(中将)、张向善、胡正平、高体乾、郭林祥(1988年授上将)、鲁瑞林、雷震、谭友夫、靳虎、邹善芳共十六人。靳虎很快就回到延安,担任延安警卫团团长。解放战争去了东北任过东北民族联军第七师第十九旅副旅长,西满军区绥化军分区副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骑兵纵队第2师师长。后来从事后勤工作,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东线后勤司令部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四分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炮兵学校副校长,海军预科学校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械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9年8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靳来川:(公元1911~1987年),河南获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投入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接受医务训练后任军医处医院护士,不久改学司药,任第七十四旅卫生队护士兼司药。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卫生部司药长,红三军兵站医院司药主任、所长、团卫生队队长,红军第三后方医院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卫生部附属医院院长,八路军医院副院长,八路军留守兵团野战医院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第三纵队卫生部部长,第三军卫生部部长,第一野战军卫生部副部长,当时第一野战军卫生部没有部长和政政治委员,靳来川主持第一野战军卫生工作。1940年就读中国医科大学高级研究班,这个班只有七名学员,基本上都是各战略区卫生部负责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1953年任西北军区总医院院长,1955年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局副局长,1956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院长,1965年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院长。1971年,陈毅元帅身体不适,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和北京医院医生诊断为“亚急性阑尾炎”,当天做手术,由靳来川主持手术。打开腹腔,发现癌瘤。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声音都变了:怎么回事?会诊确诊是阑尾炎嘛!怎么变成癌了?立即转告靳来川,组织力量全力抢救,需要哪个医院的医生,马上去请,就说是我的意见!同年,“由于一些复杂的政治原因”,靳来川离开工作岗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靳来川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表现审查认为:靳来川忠于党和人民,忠于职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努力,坚持革命的人道主义,热忱、正派。
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1987年7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靳云鹏:(公元1877~1951年),字翼青;山东邹城峄山镇苗庄村人。著名北洋军阀、北洋政府内阁总理。
靳云鹏与冯国璋一样,也是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
靳家兄弟姐妹七人,靳云鹏在三兄弟中居长。靳父先逝,依靠寡母邱氏卖煎饼维持生计,靳氏兄弟姐妹也常走街叫卖。靳云鹏八岁时人私塾读书,五、六年后,因家中生活拮据,便到南关柳行街当勤杂工。
公元1894年,靳云鹏十八岁时,因生活所迫,投奔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督练的“新建陆军”。四年后,被选入附设炮队随营武备学堂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任教习,深得该学堂监督段祺瑞的赏识和器重,后列为段祺瑞手下的“四大金刚”之首。
1909年,经段祺瑞荐举,靳云鹏调任云南清军第十九镇总参议。1911年10月,蔡锷在昆明发动新军起义,靳云鹏率数营清军占据五华山抵抗。战败后化妆逃走。1912年秋,又经段祺瑞向袁世凯保荐,靳云鹏任北洋军第五师师长,升山东都督,授陆军中将。两年后,又被袁世凯任命为泰武将军,督理山东军务,家产也随之膨胀起来,除经营鲁大煤矿公司数家企业外,还有两万五千多亩土地。
在袁世凯密谋称帝时,靳云鹏曾参与十四省将军联名电请袁世凯登极,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又密电各省,准备联名通电袁世凯取销帝制。因人告密,遭袁世凯忌恨,1916年5月底被解职,但落了个“反对帝制”的美名。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任大总统,段棋瑞以内阁总理控制北洋大权。靳云鹏受段重用,委任为将军府果威将军、参战陆军办公处主任、边防军教练处长等要职。
1917年“府院之争”后,段重掌大权。靳云鹏借参战之名,编练参战军,扩充皖系势力,11月间又赴日考察,推行亲日外交。次年,靳云鹏升任参战督办公署参谋长,代表北洋政府先后与日本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等三个丧权辱国条约。
段祺瑞下台,徐世昌继任大总统后,靳云鹏于1919年初入阁,任陆军总长,暗中联络直奉两系,图谋组阁,徐世昌为平衡各派势力,巩固其统治地位,于1919年9月24日任命靳云鹏为国务总理。在直奉两派通电支持和经参、众两院通过后,靳云鹏于11月5日正式受命组织内阁,并兼任陆军总长。
靳云鹏上台后,不堪忍受段祺瑞的非议与责难,力图摆脱控制,并想促成南北议和,又因段从中作梗而作罢。终于在直、皖争端中,于1920年5月10日通电。待罪枢垣,瞬经八月,才疏任重,无补时艰,近因患疾,迭请辞职,幸蒙批准给假,今日交卸”而辞去内阁总理职务。
在直、皖之争中,奉系军阀张作霖以“调停时局”为名入京,联直排皖,引起段祺瑞的亲信徐树铮的愤恨,欲将其捕杀,幸因靳云鹏密报,张作霖才得以幸免,并把持了军政大权。在张作霖推荐下,1920年8月,靳云鹏再度受命组阁,与张作霖、曹锟、徐世昌一起,召开“四巨头会议”,商定控制北京政权的大计。
一年多后,靳云鹏又因派系之争,以及与徐世昌因财税及人事等问题上的矛盾不断恶化,张作霖也以为靳云鹏经常偏袒直系,迫使靳云鹏于1921年12月11日再次辞去内阁总理职务。以后,靳云鹏一直在天津过寓公生活,致力于经办实业。
1926年底,张作霖重揽北京大权后,曾内定靳为内阁总理,却因吴佩孚出面反对而作罢。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曾要靳云鹏出山维持华北局面,但靳云鹏提出日寇须撤出华北,恢复“七七”事变前的局面。后来日寇认为他下台较早,手中并无有实力而作罢。
靳云鹏在晚年意志逐渐消沉,加入了“居士林”,整日诵经念佛,直至1951年病逝。
靳法惠:(生卒年待考),河南焦作人。著名近现代企业家。
河南省近代最大的民族工商业巨子。
公元1906年10月,靳法惠是在河南焦作首开煤矿的民族企业家,即著名的焦作凭心煤矿。他曾担任全国政协常委。
靳尚谊:(公元1934~今),河南焦作人。著名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当代油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靳尚谊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并继续攻读研究生,1955年入前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现 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曾主持过中央美院第一画室及油画进修班的教学工作,其艺术实践和主张,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影响了我国一大批油画家向古典主义吸收营养的热潮。
靳尚谊油画作品《北国风光》为革命博物馆收藏;《青春》、《雕塑家》、《思》在“油画研究会第三届展”上展出,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探索》在“北京市油画展”上展出,获优秀作品二等奖;《小提琴家》在香港“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上为新加坡收藏家购藏;《画家黄永玉》在《光明日报》举办的专题性美展上展出,获优秀作品奖,为私人收藏;《回忆》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美展上展出,为美国私人收藏;《自然的歌》、《塔吉克新娘》,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瞿秋白》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银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创作《孙中山》获1986年全国最佳邮票设计第一名,由邮电部收藏。出版有《靳尚谊油画选集》,《靳尚谊肖像作品选》,《靳尚谊人体肖像》,论文《素描练习的步骤与方法》等。
靳尚谊的绘画创作是以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画为起点的,他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近二十年时间内,创作了大量的历史题材画,如《登上慕士塔格峰》、《十二月会议》、《长征》等作品,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画家的艺术才能,并使人们逐渐熟悉了靳尚谊。但这些历史画创作实践对靳尚谊而言,只是他后来走向肖像画创作的重要一环。在历史画创作过程中,他逐渐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显示个性活力的人物本身,这使得他对历史的思考自然地转向对人生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他越来越倾向于用简练的构图、尽可能少的人物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这种自然发展的意识逐渐清晰,并最终以肖像画作为他自己的主要创作方向。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周围文化环境的转变、艺术交流的频繁,靳尚谊的肖像艺术作品开始出现了变化,他自己将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9~1983年。在这一阶段,一方面,画家在对永乐宫以及敦煌壁画的考察过程中,被传统艺术中的线条、造型及平面装饰的效果所吸引。另一方面,画家1979、1981年的两度出访、考察,亲眼看到了许多欧洲古典主义艺术大师们的佳作,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回国之后他开始着力于寻找欧洲传统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结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创作了一批具有平面装饰效果倾向的作品,如《归侨》、《黄永玉肖像》、《夏季牧场》等等,这是画家画风走向成熟、艺术道路走向黄金阶段的过渡地带。
1983年《塔吉克新娘》的创作,标志着靳尚谊的艺术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即他所说的第二个阶段,时间从1983年靳尚谊赴美探亲至今,这一阶段画家相继完成《青年女歌手》、《窗下》、《高原情》、《孙中山》、《医生》等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显示出画家“在艺术上要把欧洲油画那种厚度、体积因素和人物的抽象化结合起来,画面既是浑厚的,又是把人物的个性减弱,不能满足于简单地再现对象,而是要在肖像画上体现出画家的情绪和世界的看法、观念等东西来”。在这个阶段,画家在九十年代创作的《黄宾虹肖像》、《画僧髡残》等作品中,曾尝试将中国文人画写意技法与古典油画语言结合起来,这一转变,显示了他在寻找融合中西绘画的新的支点,这一类作品更为注重研究中国文化的抽象性与艺术的关系,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靳书科:(生卒年待考),山西壶关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靳书科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在傅作义属下历任副长官部参谋、第十二战区长官部坦克大队队长、察哈尔省保安司令部警保处少将处长、绥远省无职军政干部招待所登记组组员、察哈尔省保安副司令兼张家口警备司令、城防司令等职。
1949年9月19日,靳书科在绥远省主席兼省保安司令董其武率领下起义。 跟帖时间 2010-03-21 16:20:1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靳氏的典故趣事 -- 靳阁老子:明朝丹徒人靳贵曾做到武英殿大学士,人称靳阁老。靳阁老有一个不肖之子,科举考试没能及第,多年后,孙子反倒金榜题名。靳阁老每次督促、训斥儿子时,儿子总是强词夺理:“您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您的儿子又不如我的儿子,您为何还骂我不肖?” 跟帖时间 2010-03-21 16:01:4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靳氏的字辈排行 -- 河南新密靳氏字辈:“文道久云曰宗克永六书崇德成咸士光心裕来世怀仁明无典型作本乃立”。
河南焦作靳氏字辈:“法怀思尚古克继祖宗志”。
山东邹城靳氏字辈:“世崇欣兴福明宝廷开克怀尚庆继广泳传现发祥”。
安徽龙舒靳氏字辈:“先祖传兆文运洪开世学林立家道永昌厚德广积”。
靳氏自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自“万”字起统一字辈:“万世绍祖德继开振绪丰学修望骏敏儒业庆巍隆席珍广居裕舒锦懿闻洪贞淑金宝韫仑瀛仁礼通同应义汲务师锡孝炳先锽晋怀严训钜献彰安全麟龙腾云显鹏风渐奎联崧泰观景慕元成绵嘉传”。 跟帖时间 2010-03-21 15:56: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靳氏的家谱文献 -- 安徽龙舒靳氏宗谱十二卷,(清)靳淋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龙舒靳氏宗谱六卷,(民国)靳仲圩等续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南焦作中站靳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东王封村。注:该支靳氏先祖为靳煌。 跟帖时间 2010-03-21 15:54:1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靳氏的迁徙分布 -- 靳氏是一个多民族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位,人口约一百零八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8%左右 跟帖时间 2010-03-21 15:50:4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靳氏的各支始祖 -- 靳 煌:携四子在金泰和年间(公元1201~1208年)自绛郡(今山西新绛)迁太行山南河内郡怀孟一带,又三世祖靳敦始定居于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东王封村,是为河南焦作靳氏始祖。现已传二十多代,族人中有近代河南省最大的民族工商业巨子靳法惠(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院院长靳尚谊等历史名人。 跟帖时间 2010-03-21 15:46: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