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20 21:59:29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842 跟帖次数 6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孝王之子姬家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苑》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孝王姬辟方有个儿子叫家父,后来在周幽王姬宫涅即位时,姬家父在周王室做官,为周王朝上大夫。

姬家父看到周幽王与太师尹氏一起整天喝酒,沉迷女色,残暴无道,却又游逸淫乐而把国家大事丢在一边,感到非常不满意,就作了一首著名的诗《节南山》以诗讽刺太师尹氏,尖锐地指出其旷废职务、任用小人、贻祸人民,并以此来提醒周幽王。但周幽王根本就不听,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姬家父的《节南山》一诗被载入《诗经》而千古流传,他的忠诚和正直为世人所钦佩。

在姬家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家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家氏之始。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庄公之孙姬驹,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苑》和《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期,鲁庄公姬同有个孙子姬驹,字子家,为鲁昭公姬稠执政时期的大夫。

周敬王姬丐三年(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昭公已经不能忍受季氏家族的专横霸权,准备除去季氏,因此招大夫姬驹说:“季氏为无道,僭越于公室久矣,吾欲弑之何如?”

姬驹叹息道:“诸侯们僭越于周天子,大夫们僭越于诸侯,久矣!”

鲁昭公不满地问:“我有什么僭越于天子的行为?”

姬驹指出:“您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这些都是周天子之礼。且夫牛马维娄,委己者也,而柔焉。如今季氏得民众久矣,早有没把您放在心上了。”

鲁昭公不听其言,依旧发动了攻伐季氏家族的战役。结果,由于季氏普遍得到了鲁国民众的支持,鲁昭公寡军大败,只好逃至齐国。

齐景公姜杵臼在野井(今山东东营利津)招待并安慰鲁昭公,之后问道:“您怎么这么惨,连国家社稷都不要了?”

鲁昭公曰:“哎,我的智能不足,失守鲁国之社稷,实在是很羞愧。”然后回身跪拜感激姬驹曰:“庆子免君于大难矣。”

姬驹却说:“我的智慧不足,使您遭受此大难,您不忍对我加之以刑具,赐之以死。”再拜颡。

在姬驹(子家)的后裔子孙中,多取祖上字为姓氏,世代称家氏,史称家氏正宗,望族出南安(今甘肃陇西渭水)、京兆(今陕西西安),宋抄时期,蜀汉眉山家氏一族最兴旺。



第三个渊源:源于复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家仆氏,属于复姓简化省文为氏。

据典籍《中国姓氏大全》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家仆徒,此为家仆复姓之始。

周襄王姬郑七年(晋惠公姬夷吾六年,秦穆公嬴任好十五年,公元前645年),秦穆公为了报复没有信誉的晋惠公,率军向晋国西线推进,三战三捷,把战线推进到了黄河西岸的韩原地区,秦晋之间的“韩原大战”序幕拉开。

当年晋国发生饥荒之时,晋国大夫庆郑从秦国借来了粮食,他成了亲秦派,被晋惠公取消了车右资格,任命家仆徒为车右。

晋惠公乘坐驷马戎车(四匹战马拉的战车),率领晋国上下两军渡过黄河,邀秦穆公战于韩原(今陕西韩城)。

两军各自在韩原扎下营垒,晋惠公有点沉不住气,派了一个好脾气的大夫韩简前去查看敌人动静。韩简看完了回来说:“报告,秦国兵马少,但士气是咱两倍。”

晋惠公反问:“为什么?”

韩简实话实说:“当初您逃跑是秦国资助,您回来为君是秦国护送,您没粮食是秦国接济。后来您一再食言,把秦穆公惹毛了,秦国因此来问罪。我军的将士们都觉得理亏,没有斗志。”

战斗开始后,晋惠公驷马车陷到一滩烂泥里,车轮被深深陷住。晋惠公大喊:“家仆徒,下去给我推车轱辘去!”车右家仆徒下去,咬牙闭眼,搬车轮,御手使劲轰马,可是轮子象圆规那样,以另一只轮子为中心,不停地打转。

秦军就要包抄过来了,家仆徒使出浑身力气,也没有将战车起出烂泥里。正好原来的车右庆郑驾车从旁边经过,看见主公陷入泥淖,暗自觉得好笑。

晋惠公大怒:“庆郑,你敢不救我?”

庆郑却扭头就走,还说:“您等着!我这就找人去。”

这时候,秦穆公看见晋惠公自投绝路,陷入淤泥,大有被活捉的可能,遂驱动战车急驰前来。晋国援兵在万分危急中赶到,秦穆公不但没捉到晋惠公,半路上反倒被晋军层层包围,象一只困在垓心的野兽。

晋军大将韩简的车驾已经抓住了秦穆公的左马,促使它不能逃逸,韩简的车右则举起长戈,连连击中秦穆公的护甲。秦穆公的七层皮甲已被击穿六层,秦穆公多处负伤,心想这回完蛋了。

庆郑则在这时候过来了,看见韩简正在砍人,遂大喊:“韩大夫住手!主公那边陷泥里了,叫咱快去搬车呢!”

韩简将军为人实心,立刻喊:“收手!掉头!救主公去。”

庆郑有意地这么一搅和,秦穆公方才逃过一劫。秦穆公乘机突围脱险,马上组织反击。晋惠公刚从泥里出来,正撞上秦国的“野人兵”(步兵)。野人兵们大吼着冲上前来,抡起大木棒上去就将晋惠公战车的驷马全部打死。

晋惠公穿着重甲,赶紧跳到车下,扑了一身泥,被野人兵捉住,象捆粽子似的捆了个结实,然后丢到自己的战车上,家仆徒也被一同活捉。韩简被隔在外围,根本没法靠近,眼睁睁地看晋惠公落网,成为秦军的俘虏…

后来在秦穆公夫人穆姬(晋献公姬佹诸之女)的斡旋下,晋惠公才没成为秦国祭祀坛上的牺牲,直到答应割河西八城给秦国,才与家仆徒一起被放回国。

晋惠公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庆郑。

在家仆徒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家仆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家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诸侯之臣家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家臣,是两周时期各国诸侯、卿大夫的属臣。当时,卿大夫的家族与政权组织称“家”,一个家族中总管家务的官称作“宰”,其下所属都邑也设置有“宰”。

在“宰”之下,设置有司徒、司马、工正、马正等官职,出任此类官职者均为家臣。家臣不世袭,全部由卿大夫任免。

在家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家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家氏、臣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诸侯之臣家老,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家老,亦称家宰、家相,是两周时期各国诸侯、卿大夫的家臣之长,家老是尊敬的别称,由忠实、持重、博学的家臣担当。

在家老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家老氏、家宰氏、家相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家氏、宰氏、相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家宗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家宗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由周王室大夫担当,专职负责掌管卿、大夫的家族祭祀之礼,隶属于春官府斯管辖。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家宗人掌家祭祀之礼。”

在家宗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家宗氏、宗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家氏、宗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家马厩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家马厩令,是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设置的一种官位,为家马厩的最高长官,由太仆寺管辖。

家马厩令专职掌管皇帝马厩,负责饲养、管理皇室的马匹,下设有家马厩丞、家马厩尉等官职。到了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将家马厩改为桐马厩,但官职称谓不变,仍称家马厩令、家马厩丞、家马厩尉等。东汉时期,裁撤了这一官衙。

在家马厩令、家马厩丞、家马厩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家马氏、马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家氏、马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姬家父、姬驹(子家)、家仆徒。

家铉翁《念奴矫·送陈正言》全文 -- 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

耿耿孤忠磨不尽,唯有老天知得。

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泣。

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

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

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馀乐。

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跟帖时间 2010-03-20 22:16: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姬家父《小雅·节南山》全文 --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忧心如惔,不敢戏谈。

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

赫赫师尹,不平谓何。

天方荐瘥,丧乱弘多。

民言无嘉,憯莫惩嗟。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

弗问弗仕,勿罔君子。

式夷式已,无小人殆。

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昊天不傭,降此鞫讻。

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君子如届,俾民心阕。

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

式月斯生,俾民不宁。

忧心如酲,谁秉国成。

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

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

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简要注释:

《节南山》一诗,被孔子收录在《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节南山》中。

节:高峻貌。

岩岩:积石貌。

师:太师。周三公之官,职掌兵权,类似大帅。

具:俱。

惔:火烧。

卒:尽。

斩:灭绝。

监:察。

有实其猗:山坡壮阔。

荐:重。

瘥:疾病。

憯:作语助。

曾:乃。

惩:止。

嗟:语末助词。

氐:根本。

秉:掌握。

均:平。

维:系。

毗:优厚。一说弼辅。

吊:善。

昊天:老天。

空:空乏;困穷。

师:大军。一说众民。

仕:察。

式夷式已:为政公平,停止暴虐。一说或被伤害或停职。

琐琐:小貌。

姻亚:婿之父曰姻,两婿相谓曰亚。

膴:厚。

仕:任用。膴仕,高位厚禄。

傭:均。

鞫:极,穷。

讻:凶,祸乱。

戾:灾祸。

届:极,止。

阕:止息。

夷:伤。一说平正。

酲:病于酒。

成:平。

蹙蹙:缩小之貌。局促不得舒展。

相:视。

怿:喜悦。

酬:酬酢。言反复无常,时则刀兵相见,时则酒席相劝。

作诵:作诗讽谏。

讹:化。

畜:休养;安定。

跟帖时间 2010-03-20 22:14:1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家氏的历史名人 -- 姬家父:(生卒年待考),宗周人(今陕西西安)。著名西周王朝末期诗人,家氏鼻祖之一。

周幽王执政时期(公元前781~前771年)的贵族。

在典籍《诗经·小雅·节南山》末章中记载:“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可见著名的《节南山》一诗乃家父所作。旧说此诗是讽刺周幽王宠信太师尹氏,而尹氏任人唯亲,使朝政昏乱,百姓遭殃。

姬家父在《节南山》一诗中,揭露了权臣炙手可热的气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对统治阶级奉为最神圣的“天”发出了一连串责难:“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不吊昊天,乱靡有定”,“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反映了西周末年统治思想的动摇,是《小雅》中一首较好的贵族讽刺诗。



家 羡:(生卒年待考),汉朝人。著名汉朝官吏。

官北海郡剧县令,有名声。



家 横:(生卒年待考),字仲本。著名宋朝经学家。

擅长经学,名列上庠之首。兄弟二人宫廷面试皆中甲科,棣萼相映,名噪一时。



家 愿:(生卒年待考),字直道,一字处厚;四川眉山人。著名宋朝官吏。

弱冠游京师,北宋绍圣年间以广文馆进士,官乐至令,上书极言议论时政,被贬官,监于华州西岳庙十余年。后官阆州知州。

苏轼曾谓:“家愿少年能不为进取计异,时当以直道闻。”



家勤国:(生卒年待考),四川眉山人。著名宋朝学者。

家安国、家勤国、家定国三兄弟与苏轼兄弟为同门友。

王安石久废春秋学,家勤国愤之,著有《春秋新义》。曾筑室伯喻。二苏读之敬叹。



家定国:(公元1031~1094年),字退翁;四川眉山人。著名宋朝大臣。

擢进士第,官永康司法参军。韩绛欲治西山道,家定国谓蜀近夷,恃险以安,若凿石平堑为坦途,将有后忧,韩绛然其言,为之罢役。更历沣州司理,迁知洪雅县,佥书蜀州判官事,终朝请郎知嘉州。

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家定国知怀安军,与苏轼为同年好友,苏轼曾赠诗云:“退翁守清约,霜菊凄余馨。”

宋绍圣元年逝世,终年六十四岁。著有诗文四十卷。



家大酉:(生卒年待考),家愿之孙;四川眉山人。著名宋朝大臣。

初授昭化县主簿。后吴曦反叛,家大酉不受其招。

宋淳祐中期,侍讲经筵,累官工部侍郎。

他为人方直,为官正直,终于因为与宰相史嵩之观点不一致而罢官,但始终不肯屈服。卒谥文节。



家铉翁:(公元1213~1297年待考),字则堂;四川眉山人。著名宋朝大臣、学者。

家铉翁以荫补官,累官知常州,迁浙东提点刑狱,入为大理少卿。

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家铉翁权知绍兴府、浙东安抚提举司事。

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家铉翁权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迁户部侍郎,权侍右侍郎,兼枢密都承旨。

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上赐家铉翁进士出身,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元兵次近郊,丞相贾馀庆、吴坚檄天下守令以城降,家铉翁独不署。奉使元营,留馆中。宋亡,家铉翁守志不仕。

元成宗即位后(公元1294年),家铉翁被放还,赐号处士,时年八十二岁,三年后以寿终。

家铉翁学识渊博,于《春秋》造诣尤深。著有《则堂集》六卷,《彊村丛书》辑为《则堂诗馀》一卷。

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家铉翁作有著名的词赋《念奴矫·送陈正言》,是家铉翁羁留北方、送陈正言南归时所作。

宋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农历1月,临安被元军攻破。南宋被迫乞降。家铉翁以参知政事的身份,充元任祈请使,先后奔赴元大都和大都,从此被扣留于北方,直至八十二岁高龄时,才被放归,此时南宋早已灭亡,已是元至元三十一年了(公元1294年)。

以“南来数骑,问征尘”二句起笔,写家铉翁对南方形势的关心,所以碰到从南宋来的人就向他询问消息。但询问的结果,却是“江头风恶”,即形势不好。家铉翁北赴之后,南宋流亡小朝廷继续坚持斗争,这里,家铉翁关心的,可能就是这种反元斗争形势。“耿耿”两句,写出家铉翁的孤忠与气节。“磨不尽”三字,指耿耿孤忠如磐石一般的坚固,同时也包含了他在北方所受的种种磨难。磨难愈重,他的志向就愈加坚定,家铉翁的精神品质由此可见。但因为家铉翁身在北地,远离祖国,其孤忠不被人知,故云“唯有老天知得”。“短棹”五句,则转入对丙子(公元1276年)之难的回忆。这五句所写乃是南宋临安被破的过程,其惨痛之情状,令家铉翁终身难忘铭心。“短棹浮淮,轻毡渡汉”,是写元军南下。元军渡淮,揭开了亡宋战争的序幕;而元军(元人戴毡笠,故这里以“轻毡”称之)渡汉水,则直接导致了临安的陷落。元军在襄樊战役之后,立即潜兵入汉水,水陆并进,与渡淮元军互相呼应,势如破竹,于是在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农历1月,兵临临安城下。“回首觚棱泣”是写家铉翁在北赴途中回望京城宫阙而失声痛哭。“觚棱”,即觚稜,本指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形状,这里代指宫阙。家铉翁作为其中之一的祈请使登舟北赴时,宋帝后还没有出降。但他刚至大都,还没来得及向南宋朝廷报告祈请情况,三宫被掳北迁的惨剧随即发生。词中“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指的是这一历史事件。

“清跸”,指皇帝出行时,清道戒严,这里指宋三宫北迁。事变大而迅速,故加“惊”字。大都、临安相距三千余里,故云“天外”。以上这五句,写事变接踵而起,连用“短棹”、“轻毡”、“回首”、“欲上”、“惊传”等语词,语气急促,有倏忽千里之势,家铉翁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心头的压抑悲怆,历历在目。词的下片写作者被扣留北方后所经受的种种磨难。以及作者慨然面对,毫不动摇的气节风骨。“路人”五句,写家铉翁引苏武自喻。“昔汉家使者”,指苏武,由“路人指示荒台”句看,苏武“曾留行迹”的“荒台”,正在家铉翁眼前。所以,“曾留行迹”,既是写苏武的经历,也是写作者自己遭际。以喻作者与苏武当年处境相同。“我节”两句,是将自与苏武并提并论,苏武持节漠北,最终不改初衷,而作者也同样是“我节君袍雪样明”。作者是奉南宋朝廷的使命北上的,与当年的苏武一样,也是持“节”而行,而且,最终也同苏武一样,虽羁留北方而忠节不改。也同苏武一样,“君袍”,这里是指南宋的服装,他至上都之后,不改变服装,而且得到了元朝皇帝的批准。家铉翁身处绝域,不变节,不易服,贞如冰雪,故云“雪样明”;其心迹行事,对得起天地,对得起国家和人民,所以说“俯仰都无愧色”。结处“送子”五句,是送别陈正言的话,意思有两层,一是趁您堂上“慈颜未老”,正可回去与家团圆承欢,并享三径馀乐。“三径”,即指隐居故园,是用蒋诩故事。西汉末,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归故里,院中辟有三径,只与求仲、羊仲往来。二是表示自己不易其节。这层意思是通过回答故人询问的形式来表现的,一片赤城之心寓于委婉的言辞之中,虽不是表面上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读来却更令人感慨不已,由衷叹赞。从家铉翁的《则堂集》看,大约凡友朋回南,他送别时总要表达同样的心情。

此词上片虽从眼前现状落笔,但主要还是写家铉翁对过去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的回忆,多用赋笔的手法,下片则重在抒写自己的心情与气节。在异域之中送别具有同样遭遇的友人回到也同样为自己所朝思暮想的地方,最容易让人激动感伤。同时也激励他人,家铉翁送别友人,只能依旧在北国羁留,心中的愁苦可谓至深。

然而,家铉翁却并未伤悲沉沦,而是以此自励,鼓动起感动天地的忠节气慨。这种词,是一般送别词所无法比拟。至今读之,依旧觉其中蕴藏着一种坚如磐石的沉稳和不可征服的坚韧力量,不禁为之掩泣,为之勉励。

跟帖时间 2010-03-20 22:10: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家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祖孙直论;霜菊余馨: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眉山人家愿及其曾孙家大酉。家愿字处厚,北宋绍圣年间进士,官乐至令,上书极言议论时政,被贬官,监于华州西岳庙十余年。后官阆州知州。家大酉,南宋初进士,官昭化县主簿,淳祐年间人朝侍讲经筵,官至工部侍郎。为官方正直率,终于因为与宰相史嵩之观点不一致而罢官,但始终不肯屈服。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家退翁,与苏轼为同年好友,宋元丰年间官知怀安军。苏轼赠他的诗有句:“退翁守清约,霜菊凄余馨。”

棣萼辉映;霜菊余馨: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家横以明经冠上庠,其弟以廷对中甲科,人谓“棣萼(兄弟)相映”。下联典指北宋·家退翁与苏轼友善,苏轼赠其诗曰:“退翁守清约,霜菊凄余馨。”

西京遗直;北海名良: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家横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家退翁事典。



2.五言通用联:

工部大方直;参军谋略精: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进士家大酉,眉山人,举进士,初授昭化县主簿。吴曦叛,大酉不受其招。淳祐中,侍讲经筵,累官工部侍郎。他为人方直,虽累屈守死不变。卒谥文节。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司法参军家定国,眉山人。官永康司法参军,韩绛欲治西山道,定国谓蜀恃险以安,堑为坦途,将有后忧。绛然其言,为之罢役。

退翁守清约;霜菊凄余馨:此联为宋朝时期的文学家苏轼题赠同年友家退翁诗句联。



3.六言通用联:

孝子芳传百世;学士节播千秋: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孝子家师亮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端明殿学士家铉翁,字则堂,眉山人。学识渊博,于《春秋》造诣尤深。累官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入元不仕,有《春秋祥说》、《则堂集》等。



4.七言通用联:

勤国独邃春秋学;家父敢吟南山诗: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学者家勤国,眉山人。与苏氏兄弟为同门友。王安石久废春秋学,勤国愤之,著《春秋新义》。曾筑室伯喻。二苏读之敬叹。下联典指周朝时期的周幽王时大夫家义,尝作《节南山诗》刺王。

跟帖时间 2010-03-20 22:08:1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家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蜀 郡:战国时期秦国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其时辖地在四川旧成都龙安潼川雅州四府、邛州及保宁府之剑阁以西皆其地,即古蜀国,治今之成都县,自汉朝至隋朝皆因之,唐朝时期升为成都府。后治置蜀郡属国都尉,三国时期蜀郡改为汉嘉郡,故治在今四川雅安县。



2.堂号:

京兆堂:以望李堂。

南安堂:以望李堂。

蜀郡堂:以望李堂。

跟帖时间 2010-03-20 22:05: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家氏的迁徙分布 -- 家氏或为典型的汉族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氏前三百位,但在宋版《百家氏》中排序为第二百零七位门阀。如今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的陇西渭水流域、陕西省西安市等地区。

跟帖时间 2010-03-20 22:02:0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