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6-18 09:49:51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32867 跟帖次数 12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远古帝舜时期养龙高手董父,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据史籍《姓源》、《通志·姓氏略》记载,颛顼有个后代叫董叔安,擅长养龙,古代称马为“龙”。

董叔安的儿子叫董父,在帝舜执政时期负责养龙,被封为豢龙氏。在古代,“豢”、“關”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后来又写作关龙氏。

在董父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号为姓氏者,称豢龙氏、关龙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龙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在关龙氏族人中,有个著名的人物叫关龙逄,是夏王朝末期夏桀执政时期的一位大夫,曾因功受封于黄河北邑,因此史称其地为“关邑”。一直到了春秋时期的周定王姬瑜二十年(晋景公姬孺十三年,公元前587年),晋国的中军元帅、正卿栾书被封于关邑,才改置关邑为“栾邑”,就是今河北省的栾城市。

夏王朝末代君主夏桀是一个暴虐荒淫、暴虐无道的君主,他用酒作池,酒糟堆成小山,整日在旁边通晓畅饮,不理政事。

夏桀本来文武双全,据说空手就可以把大铁钩拉直,但他即位后荒淫暴虐,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也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位无道暴君。

夏王朝在其父亲姒发执政时期,各方诸侯就已经不来朝贺了,因为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致使夏王朝进一步衰落。传至夏桀时,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夏王朝更是德政衰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

但夏桀不思改革,只顾骄奢自恣。据史籍《竹书纪年》中的记载,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据说,夏桀将酒池修造得很大,甚至可以航船,有人醉而溺死在其中的事情时常发生,但这些荒唐无稽之事却常使妹喜欢笑不已。而当时民众的生活则十分困苦,他们每年的收成难得温饱,更无兼年之食,每遇天灾则妻离子散。臣民们皆愤怒地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你几时灭亡啊?我宁愿与你同归于尽)!同时,四方的诸侯们也纷纷背叛,夏王朝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到了夏桀即位后的第三十三年,他发兵去征伐有施氏部落,有施氏族人抵挡不住,便贡献给他一个美女,名叫妹喜。夏桀一见如此美女,大喜过望,遂退兵而归。从此,夏桀十分宠爱妹喜,特地为她造了富丽堂皇的琼室、象廊、瑶台和玉床,这一切的负担都落在百姓的身上,人民痛苦异常,敢怒而不敢言。此后夏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当时有个名叫赵梁的小人,专门投其所好,教夏桀如何享乐、如何勒索、残害百姓,因此得到了夏桀的宠信。

夏桀即位后的第三十七年,东方商部落的首领成汤将一个德才兼备的贤人伊尹引荐给夏桀。伊尹以尧、舜的仁政来劝说夏桀,希望夏桀能够体谅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然而夏桀根本就听不进去,伊尹只得离去。

到了晚年,夏桀更加荒淫无度,竟命人造了一个大池,称为夜宫,他带着一大群男女杂处在池内,一个月都不上朝。太史令终古哭泣着进谏,夏桀反而很不耐烦,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知夏桀已不可救药,就席卷夏王朝的所有典籍投奔了成汤。

当时,贤臣关龙逄听到了百姓们的愤怒呼声后,便入宫对夏桀进谏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爱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稳固。哪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民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

谁知,关龙逄的忠正直谏触怒了夏桀,他连声斥骂关龙逄,当即将其囚禁起来,随后下令将关龙逄杀死了。关龙逄是众臣都尊敬的一个人,他一死,“夏无用心之臣”,朝堂上没人再愿意为夏王朝卖命了。

在关龙逄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关氏、逄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关氏史称正宗。

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关氏族人大多尊奉关龙逄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王室大夫尹喜,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期,东周王室大夫尹喜在军事重镇函谷关任关令(今河南灵宝),世人称其为“关尹喜、关尹令”。

也有的学者认为,“尹”就是周王朝时期的一级地方行政长官的官名,“喜”为人名,实名应为姬喜、或姬熹,他的官职为尹,负责守函谷关,因此史称“关尹喜”。

相传,当年道家老祖老子李聃西游出关时,曾为关尹喜的热情款待而感动,因此为其写下了著名的道家真典五千言。关尹喜将此文誊写为《道德经》传播于世以后,也弃官追随老子学道去了。后来,关尹喜还道成为仙,羽化飞升而去。

在关尹喜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多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尹氏、关阳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尹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关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关津,是春秋时期专职掌管市场货物的进出关卡,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其职类如今天的海关署官员。

在典籍《周礼·地官·司关》中记载:“关津,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

在关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津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津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商、周时期官吏关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关人,是商王朝时期就有的官吏称谓,就是专职管理贵族墓地的官吏,多由墓主家族人充任。在古代,“关”就是指墓门。西周时期,关人之职由春官府司管辖,兼责巡视历代君王墓地,以防盗掘。

这在典籍《周礼·春官·巾车》中有记载:“及墓,嘑启关陈车。关,墓门也。”

在关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关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关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关孔,实际上是一种军制工匠的称谓,原来是在斧、钺一类兵器的锛部钻孔,以便绑在木柄之上。西周晚期以后,随着金属冶炼工艺的不断进步,关孔逐渐改为专职负责在斧、钺类兵器的刃部锻镶青铜、康铜、钢口,使该类兵器更加锋利和经久耐用。关孔隶属于冬官府司管辖。

在典籍《周礼·冬官·车人》中记载:“关孔,首六寸,谓今刚关头斧。时斧近刃,皆以刚铁为之。又以柄关孔。”

在关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孔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孔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东关嬖五,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东关,晋东关嬖五之后。汉将军北亭侯东关义”。

嬖五,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晋国大夫,他是晋献公姬佹诸执政时期(公元前676~前651年)最受恩宠的大夫之一,受封在都城东关,因此史称其为“东关嬖五”。这个东关嬖五,就是流传千古的“二五”这类嘲讽人之口头禅的源头。

晋献公娶有六个妻子,共生了五个儿子。其中齐姜生了太子申生,戎国大戎狐姬生了公子重耳,她妹妹小戎子生了公子夷吾,骊戎族人后来又送来一位骊姬给晋献公,她生了公子奚齐,她的陪嫁妹妹生了公子卓子。

后来,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他算了两次命,第一次结果不吉利,第二次吉利。于是晋献公决定按照第二次的结果办事。

到了晋献公晚年,骊姬更加受到晋献公的宠爱,她希望立自己的儿子公子奚齐为太子,让他继承君位。于是,她贿赂晋献公最宠信的大夫梁五和东关嬖五,使他们说服晋献公改立幼子奚齐为太子,并迫害晋献公的长子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逼使公子夷吾逃到了梁国,公子重耳逃到了秦国。

周襄王姬郑元年(晋献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51年)农历9月,晋献公逝世,骊姬唆使朝堂大夫们立十五岁的公子奚齐为新国君,让自己的亲信大夫荀息当国相。才到农历10月,晋献公都还没有安葬,晋国大夫里克就派人刺杀了刚刚即位的奚齐。梁五、东关嬖五二人立即建议荀息改立奚齐的弟弟卓子为君主。到农历11月,里克又杀了卓子,荀息无奈而悬梁自尽。里克派人迎接公子重耳回国即位,被重耳所谢绝,所以里克只好请公子夷吾回来登上宝座,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继位之后,立即诛杀了骊姬以及梁五、东关嬖五二人。从此,对于机关算尽,还是丢了性命的梁五、东关嬖五二人,晋国人皆嘲弄地把他们称为“二五耦”,意指他们二人虽同心协力地像耕地一样为骊姬卖力,终于不得人心,身败名裂。“耦”是晋国在指古时双人共同执耜耕地。

从此,“二五耦”千古流传至今,现代人讽刺人的“缺心眼、办事傻气”,就用“二五眼”来形容;而讽刺人“做事不认真、办事马虎”,也用“打二五、二五手”来形容。这种“二五”之称,就是从晋国历史上的“二五耦”故事演变而来的。

在东关嬖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东关氏,世代相传,直到汉朝时期,还有大将军北亭侯东关义,就是东关嬖五的后裔。在东关氏族人中,后大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关氏、东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越国官吏关弓,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关弓,就是弓箭手,是春秋时期越国对使用弓箭为主要兵器的军队之称谓,其统领即称“关弓”,分属各级军制。

在典籍《集韵》中记载:“持弓关矢也。”在史籍《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记载:“将注豹则关矣。关,引弓。”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孟子》一书中记载:“越人关弓而射之。”

在关弓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弓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弓氏,世代相传至今。

要注意的是,只有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不作guān(ㄍㄨㄢ),而读作wān(ㄨㄢ)。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瓜勒给亚氏,源出蒙古乃蛮部。

乃蛮部族,是公元十一~十二世纪蒙古高原西部操突厥语的一个氏族部落,又译乃马、乃满、廼蛮、奈曼、奈蛮、耐满等。相传,乃蛮部族最早住在吉利吉思(黠戛斯,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其族源与唐朝时期南下的黠戛斯人有关。许多学者都认为,在《辽史》中所记载的“粘八葛”,在《金史》中所记载的“粘八恩”,都指的是乃蛮部族。

辽道宗耶律·洪基寿隆三年(公元1097年),粘八葛首领秃骨撒与蒙古草原的阻卜部、梅里急(蔑里乞)部首领同来贡方物。辽国灭亡,耶律·大石自立为王,率众经乃蛮部西行,于是粘八葛附属于西辽政权。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粘八恩首领撒里雅寅特斯与康里部首领孛古遣使来朝,请求上纳西辽所发牌印,归附金朝,接受金国的牌印。粘八葛、粘八恩是腭音很重的契丹人对“乃蛮”一词的读法。

据阿拉伯学者刺失德丁所著《史集》中的记载,起初乃蛮境内有别帖乞部和乃蛮部两个近邻的突厥部落。别帖乞部曾比克烈部和乃蛮部更强,后被乃蛮部所并,成为乃蛮部的属部,称为别帖乞乃蛮或别帖乞乃蛮万户,乃蛮部也因此成为蒙古高原诸部中“国大民众”、势力最强的大部。他们游牧于大阿尔泰山及其周围广阔的地域内,东面与克烈部为邻,南隔沙漠与畏兀儿柏望,西到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并与康里人接壤,北抵阿雷和撒剌思河(今鄂毕河上游支流)地区,毗连吉利吉思之境。

最早见于记载的乃蛮部君主是纳儿黑失·太阳及其弟亦难赤汗。乃蛮部当时已脱离了原始的部落阶段,具有初始的国家雏形,其国君皆称“太阳汗”。太阳(通古斯语为“tayang”)一词来源于汉语的大王,是乃蛮部首领从辽国所得的“北面属国职名”。卜古、不欲鲁(通古斯语为“buyiruq”,汉音译为杯禄、裴禄、梅禄、密禄等,汉义为“大君”)则是借用突厥、回鹘的汗号和官称,其他王室和部将的名字也都是突厥语词,可见乃蛮部主要是继承了突厥、回鹘的文化传统。

乃蛮部中通用畏兀儿文字,“出纳钱谷,委任人才,一切事皆用”畏兀儿字金印“以为信验”。基督教聂思脱里教派在乃蛮部得到广泛的传播,但巫术仍是乃蛮部统治者控制部民的主要手段,传说,乃蛮某个君主可以同时统治凡人和精灵,还说不欲鲁汗有“使神巫,祭风雪”的法术。

亦难赤汗又称亦难赤·必勒格·卜古汗,他曾发兵助王罕之弟也力可啥剌攻王罕,夺取克烈部众给也力可哈剌。亦难赤汗逝世后,其二子不和,终于导致分裂。次子拜不花继承其父太阳汗位;长子称不欲鲁汗,避居于黑辛八石(乞则里八寺海,今新疆吉力库勒和布伦托海)周围的山地,自成一支,称为“古出古惕乃蛮”。乃蛮部虽因国君兄弟的分裂而大为削弱,但仍是两股强大的势力,曾分别与克烈部和蒙古部进行过多次相互掠夺的战争。

南宋宁宗赵扩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灭了克烈部,形成了对乃蛮部的直接威胁。宋嘉泰三年(公元1204年)春,乃蛮部太阳汗进兵杭海山(今蒙古杭爱山),纠集被成吉思汗战败的各部残军共同讨伐蒙古部。成吉思汗起兵迎敌,大战于纳忽山崖,结果临时拼凑的乃蛮联军大败,太阳汗负重伤而死。成吉思汗率兵一直追击至按台山前(今阿尔泰山),彻底征服了乃蛮部众,只有太阳汗之子屈出律逃往不欲鲁汗处。

南宋开禧二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铁木真元年,公元1206年),蒙古大军又向不欲鲁汗驻地兀鲁塔山(今哈萨克斯坦中部)进发,当时不欲鲁汗正在莎合水(今蒙古科布多河上游索果克河)附近围猎,仓卒应战,兵败被俘。依附于不欲鲁汗的屈出律和蔑里乞部首领脱脱逃往也儿的石河(今额儿齐斯河)流域。蒙古大军从阿来岭(今蒙古赛留格木岭乌兰达巴山口)越过按台山,在不黑都儿麻河(今苏联哈萨克额尔齐斯河支流布赫塔尔马河)再次击溃了乃蛮部和蔑里乞部的联军,脱脱被射死,屈出律逃往西辽政权。

屈出律被西辽皇帝耶律·直鲁古所接纳,并娶其女为妻,放弃基督教而改宗佛教,逐渐博得了耶律·直鲁古的信任。随后屈出律到叶密立、海押立和别失八里等地,收罗了许多逃亡的乃蛮残部,逐渐自成一支势力,最后与花剌子模国的算端摩诃末等一起反叛西辽。

南宋嘉定六年(成吉思汗六年,公元1211年秋),屈出律伏兵将耶律·直鲁古擒获,夺取了西辽帝位,尊耶律·直鲁古为太上皇。屈出律在取得统治权后,对企图摆脱西辽压迫的属部加强镇压,期间杀害了阿力麻里的首领斡匝儿汗,之后派兵进入可失哈耳和斡端等地,连年毁坏当地的庄稼,还将士兵分驻于各部落居民家中,迫使人民放弃伊斯兰教而改宗基督教和佛教。

南宋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十三年,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将哲别征伐西辽政权,屈出律当时在可失哈耳,闻讯西逃至巴达哈伤的撒里渴儿(通古斯语为“Sariq-kouml”)地区,最后被蒙古军擒斩于山谷之中。

乃蛮部灭亡以后,部民被成吉思汗拆散,分配给蒙古诸王和那颜(贵族)为奴,少部分部族人逃往中原,参加了完颜陈和尚的忠孝军,与进攻金国的蒙古军作战。这部分乃蛮部族人十分骁勇,“每战则先登陷阵,疾若风雨”,勇敢异常。屈出律的后人后来成为答鲁乃蛮氏,其中一支后人曾在元朝作官。

元朝灭亡之后,乃蛮部族的主体在明朝时期融入了哈萨克族中,后来哈萨克族分为大、中、小三帐,乃蛮部族人是哈萨克族中帐(中玉兹)的一个庞大部落。

蒙古族瓜勒给亚氏,就是屈出律后裔答鲁乃蛮氏的一个分支,在元朝初期即融入蒙古族。元朝灭亡之后,瓜勒给亚氏部落随残余的北元政权迁居蒙古喀喇沁地区(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到了清朝中叶以后,瓜勒给亚氏冠汉姓为关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蒙古族那牙勤氏,亦称那牙吉歹氏,祖先就是在《蒙古秘史》中所记载的那位忘恩负义却得势的蒙古族远祖孛端察儿。

孛端察儿的原配妻子生有一个儿子,名为巴林失亦剌秃合必赤。合必赤之子叫篾年土敦,篾年土敦则生有七个儿子,分别是合赤曲鲁克、合臣、合赤兀、合出剌、合赤温、合阑歹和纳臣把阿秃儿。

老二合臣的儿子叫那牙吉歹,传说他行为举止端庄大方,如同为官者,后成为蒙古那牙勤部的祖先,族人皆称那牙勤氏、或那牙吉歹氏。在明朝时期,那牙勤氏即已冠汉姓为关氏,世代相传至今。

蒙古族关氏的读音皆作guān(ㄍㄨㄢ)。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卦勒察氏,亦称瓜尔察氏,属于卦尔察女真,满语为Guuwalca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卦尔察(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长白山区等地,以地为姓,后多冠汉姓为关氏、赵氏。

⑵.满族关佳氏,亦称官佳氏,满语为Gua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地广泛,人口很多,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关氏、官氏等。

⑶.满族赫齐拉氏,亦称赫特拉那氏,满语为Hecira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关氏。

⑷.满族洪鄂氏,亦称洪峨氏,满语为Honge Hala,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鄂氏、关氏。

⑸.满族洪佳氏,满语为H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关氏洪氏、宏氏等。

⑹.满族洪鄂春氏,满语为Hongecun Hala,世居伊汉阿拉屯(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尼布楚)、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关氏、洪氏等。

⑺.满族索尔济氏,满语为Sorgi Hala,以地为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所冠汉姓为关氏、索氏、锁氏、金氏等。

⑻.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乌孙),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关氏、乌氏、吴氏、苏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

⑼.满族寇拉氏:Kora mongu,老满洲部族,人数很多,汉义“围绕花园的水渠”。后多冠汉姓为关氏。

⑽.满族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满语为Ujara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其中蒙古族乌扎喇氏世居察哈尔。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吴氏、乌氏、武氏、丰氏、关氏等。其关氏始祖为乌扎喇·关保,满洲正黄旗人,世居吉林,清道光年间从征回疆,后擢三姓佐领,平叛,赐号巴图鲁,累官至黑龙江副都统。在乌扎喇·关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关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满族关氏的读音皆作guān(ㄍㄨㄢ)。



第十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锡伯族瓜尔佳氏,满语为Korgia Mongu,是非常古老的东北地区姓氏之一,人数很多,既有古代辽西鲜卑形成的锡伯族人,也有海西女真形成的满族人,还有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民族,甚至还有汉族,皆在很早的时期就拥有此氏。一般来说,其姓氏形成的核心地带在宁古塔地区(今黑龙江宁安),后分散至各地。

瓜尔佳氏按不同的地区有苏完瓜尔佳氏、苏完尼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氏、叶赫瓜尔佳氏、乌喇瓜尔佳氏等分支,满清入关以后,还产生了凤城瓜尔佳氏、金州瓜尔佳氏等许多分支。

瓜尔佳氏主要有四个分支:宁古塔地区主要是Susu Mongu,汉义“紫”;中朝边境地区主要是Sungjan Mongu,汉义“白”;Koskja Mongu,汉义“青”;Oshja Mongu,汉义“黄”。

瓜尔佳氏部族后来与Kitar Hala及Nimaci Hala又汇合形成一个特殊的部落团体Kojail-Mandu,祭祀时用猪羊。数百年的明朝时期,前氏族又分衍出一支Ara Hala,后皆转为汉族。

在锡伯族、满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姓氏的汉义为“隘口、关卡”,清朝中叶以后,瓜尔佳氏多冠汉姓为关氏。

该支锡伯族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鄂伦春族古拉依尔氏,满语为Gulalr Hala,世居长白山区,清朝后期多冠汉姓为关氏。

该支鄂伦春族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赫哲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氏、瑚克沙哈里氏,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里(今黑龙江宁安东北部)、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地,后有满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sihar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多冠汉姓为关氏、华氏、胡氏、扈氏等。

该支赫哲族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德昂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德昂族关氏,源出云南省潞西地区德昂族中的一支红崩龙氏族。

“德昂”,是该民族的自称,“昂”本义为“山岩、岩洞”之意,“德”是尊称的附加语,有“祖”的含义。

德昂族先民在先秦时期以前属于古老的百蒲族群,在秦、汉、随、隋、唐、宋、元、明时期皆称为“蒲蛮、扑子蛮、蒲人”;清朝时期称为“波龙、崩立电”;民国时期统称为“崩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该民族曾沿用“崩龙”之名。一直到1986年,根据该民族自己的一致意愿,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改其民族称谓为“德昂族”。

由于所处地域、方言和服饰的不同,德昂族内部主要分为红崩龙(布雷、昂)、花崩龙(冷、若进)、黑崩龙(汝买)、白崩龙(梁)四大支系,其中的红崩龙一系为历史最悠久的原始支系,为“昂”之首,其他支系皆是从红崩龙中分衍出去后形成的。本书考证,实际上在德昂族的历史中,只有红崩龙一系被称作“德昂”,是其他各支系对祖系的尊称。

鉴别德昂族同胞属于什么支系,从男子的服饰上很难看出,但人们可以凭据其女子身着筒裙的花式来区别。

按德昂族的传统风俗,女子婚前不留头发,多是剃成光头,或用黑布包头,或是用毛巾包头,剃成光头主要是为了进入佛堂时,表示对佛的尊敬。德昂族女子上穿紧身短衣,下身惯穿长裙。婚后女子的衣着有明显变化,首先是留起了长发,然后穿起了斜襟上衣,其筒裙都是黑线织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与全民素质的提高,如今未婚的德昂族女子也不一定要光头了。

德昂族妇女穿的筒裙,在形式上深受苗族、傣族文化的影响,但又有本民族的特色,其式样新颖大方,花色艳丽夺目。一般地,红崩龙女子穿的筒裙,在下边肯定横织着显著的红线条;黑崩龙女子穿的黑筒裙,则一般都编织有几条深红色的色带;而花崩龙女子穿的筒裙,其中间一定插饰有五寸宽的红布。

德昂族原来无姓氏,族人大多按傣族的习惯取名,即以排行取其乳名,随着汉文化的影响,后来逐渐也有按汉俗取姓氏、名字者。在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红崩龙氏族的一支即流改为汉姓关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德昂族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壮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关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关龙逄、关尹喜、乌扎喇·关保。

中国诞生“变形金刚”关公 -- 最近的中国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览上,一件由老解放汽车改造而成的关公形象艺术作品备受瞩目。名为《解•放》的艺术品形似电影中的变形金刚,因此有“关公版变形金刚”之称,像高9.7米,重约4吨,耗资近30万元,在展览上甚受瞩目。

解放牌汽车制作的高9.7米的“变形金刚”关公

“变形金刚”关公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10届毕业生毕横,这是他从2006年冬天开始构思的艺术计划中的一个,在同学与家人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历经数月才赶在今年5月底学校毕业作品展览前完成。

毕横介绍,“老解放卡车在我眼里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经历了新中国奋起自强的壮丽几十年,它代表了中国从未经包装、最朴实最普通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而关羽是承载几千年形成的中国文化道德价值的偶像,比擎天柱还擎天柱。”

跟帖时间 2010-10-02 23:47:1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poweruser

《世界关帝圣像集锦》隆重面世 -- 《世界关帝圣像集锦》由中华出版社出版,艺术的展示了中国大陆、港澳台、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3尊关帝像,分为庙殿圣像、金银铜铸、中国绘画、西洋油画、竹木玉石、陶瓷泥塑、戏剧造型剪纸邮票等,是敬献给中华武圣关公诞辰1850周年的一份厚礼。

《世界关帝圣像集锦》封面封底

云南大理、西藏拉萨的关帝像

台湾日月潭文武庙关帝

莫桑比克的关帝像

金银铜铁制作的关帝像

著名画家范曾、汪国新创作的关帝像

著名画家王可伟创作的油画关公

雕刻家佘国平创作的关公

象牙、犀牛角雕刻的关帝

玉石雕刻的关公

世界关帝圣像颁奖晚会盛况

摄影术发明只有170多年,关老爷却是1850年前的英雄豪杰,自然没能留下写真照片。于是,就有了海内外千姿百态的关帝形象。
世界关公文化促进会、美国纽约关帝庙理事会、世界关氏宗亲总会、世界关公文化网、山西解州关帝庙文物保管所去年面向世界征集关帝圣象作品,共收到17个国家和地区790多尊关公像,评选出最高荣誉奖和金银铜奖共39个,在山西运城举办了隆重的颁奖晚会。为了将关帝忠义精神传播到更多更远的地方,世界关公文化促进会编辑出版了《世界关帝圣像集锦》。画册由世界关公文化促进会总顾问胡德平先生作序,世界关公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著名摄影家朱正明先生担任总编。

跟帖时间 2010-10-02 23:39: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poweruser

湖北省宜昌当阳市关陵关帝圣像 --

跟帖时间 2010-10-02 23:21: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poweruser

河南省洛阳市关林庙关帝圣像 --

跟帖时间 2010-10-02 23:19: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poweruser

山西省解州关帝庙崇宁殿关帝圣像 --

跟帖时间 2010-10-02 23:17: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poweruser

著名画家李清达先生敬绘的《正气浩然》关公画 --

跟帖时间 2010-10-02 23:09:5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poweruser

关氏的历史名人 -- 关 羽:(公元161~220年),原字长生,后字云长;河东解州人(今山西运城,一说山西临猗)。著名东汉末期汉寿亭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刘备大将。

传说,关羽为关龙逄的第三十七世裔孙。

关羽其人,在《三国志》和各种典籍的记载中,都没有关于他身世的详细记载。既没有关于他长辈和妻室的记载,对他的几个儿子以及他本人的生辰等也均语焉不详。只是在《三国志》《关羽传》中说了一句:“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就没有交代了。而有关他那个在《三国演义》中被频频提到的儿子、蜀汉大将关平,也只在说关羽死的时候这么记了一笔:“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裴注《蜀记》又曰:“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便再没有说什么,连关平的表字是什么都不知道。关羽其他的后代和家属,在《三国志》他的本传中关羽死后说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裴注《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据这些史料可知:关羽,本字长生,河东解人,有子关平、关兴。关平和关羽一起在荆州被杀。关羽次子关兴早卒,而关兴的嫡子关统无后,所以在关统死后便由关兴的庶子关彝继承了关羽的爵号。而关氏家族在成都的人口被魏将庞德的儿子庞会随邓艾入蜀后全数杀死。大约今人可以知道的基本上就是这些了。

关羽的身世,一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才有了个比较明确的答案。清康熙戊午,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租墓碑记》。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族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的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记载中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汉桓帝永寿二年丁酉逝世,终年六十八岁。关羽的父亲关毅,字道远。性至孝,关审逝世后,关毅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农历6月24日生关羽。关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汉灵帝光和元年戊午农历5月13日生下了儿子关平。后来的钱塘人冯景山又据此作了《汉寿亭侯祖系记》。

据这些史料,民间习俗以农历5月13日为关羽的生辰,纷纷去关庙祭祀关羽以及在家供奉,实在是个误传。农历5月13日当是关羽之子关平的生辰。关羽墓砖的发现,还让人们证实了关平的确是关羽的亲生子,而并非是象《三国演义》和一直以来民间传说中所说的那样,只是他的养子。同时,从墓砖上的记载还可以知道,《三国志》裴注中所引的:“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一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关羽祖父关审就用《易》和《春秋》来教子,所以关羽对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应该是承秉家学所致。

至于关索,人们可以从前面的史料上知道并无这个人的记载。南通曾经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了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刊刻的《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等四种》,其中的《花关索出身传》一开篇就写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见如故,“在青口桃源洞”“姜子牙庙王”之前“对天设誓”,以后打算干一番大事业。刘备对关、张二人说,“我独自一身,你二人有老小挂心,恐有回心”,关公道:“我坏了老小,共哥哥同去。”张飞道:“你怎下得手杀自家小?哥哥杀了我家老小,我杀了哥哥底老小。”刘备道:“也说得是。”于是关、张二人约定互相杀光对方的家属。张飞跑到关羽老家蒲州解县,杀死了关家大小十口,只是因为不忍心才带走了已经长大了的关羽长子关平、放走了已经有身孕的关羽的妻子胡金定,后来生下小英雄关索。关羽杀了张飞的全家。办完这些事后:将身回到桃源镇,弟兄三个便登呈(程)。前往兴刘山一座,替天行道作将军。再后来的情节是说关索长大后到荆州找到关羽要认父归宗,关羽不认,关索大怒便翻了脸威胁父亲说如果不依他,他就要投奔曹操,起刀兵来捉拿关羽等五虎上将等等…而在水浒中有叫病关索的诨号,云南还有地名叫关索岭的,并有祭祀他的祠庙,可见这个关索在民间传说中是颇有影响的,但是许多学者认为,民间流传所谓“花关索”的故事,并没有历史根据,也有人认为“索”和“平”字的古篆写法差不多,关索可能就是关平,可关平一生从未到过云南,所以这种说法也不可信,因此一般史学界公认的结论是,这个纯粹是个传说,历史上并无关索其人。看以上资料,应该说目前我们只能承认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不过有一点是对的,就是关羽的夫人是胡氏。

传说,关羽幼年时,熟读《左传》,由于留着一把长胡子,人称“美髯公”。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关羽在家乡犯法,逃亡到涿郡,时逢刘备在招兵买马,与其相谈,甚为投机,便投到了刘备的旗下。接着他随刘备和张飞一起转战南北,参加数十次大小战斗,从来都不怕艰难。刘备颠沛流离,他也从无怨言。

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备投奔曹操后,一次与曹操外出打猎,在众人散开后,关羽曾要求刘备准他杀掉曹操,刘备没同意。

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刘备反曹,逃至徐州,由关羽镇守下邳城,代理太守。

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攻破徐州,刘备、张飞败逃后不知去向。关羽为保护刘备的妻子,被逼降曹。曹操对关羽甚为亲近,拜为偏将军。又让张辽去了解关羽的真正想法,关羽明确地说:“我确实很清楚曹公对我很好,但我曾受过刘将军的厚恩,曾发誓要同生死,这是不能背叛的。所以我最终还是要去找刘将军,不过在我走之前一定要立功来报效曹公。”

曹操知道后,深感关羽很讲义气,也没有追究。官渡之战前,袁绍派大将颜良率军在白马攻打曹操的东郡太守刘延,形势危急。曹操派张辽与关羽为先锋,前往解救。到了阵前,关羽远远望见颜良的麾盖,即策马速冲上前,斩颜良首级。大破颜良。曹操知道后,为留下关羽,上表汉献帝封关于为汉寿亭侯。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底,关羽知道了刘备的下落,即封其所受的赏赐,留书,挂印告辞而去。曹操的部将们都主张追击关羽,但曹操说:“各为其主,不追了。”

关羽在汝南找到了刘备,又随刘备转战南北。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兵败之后,刘备凭借关羽,张飞,赵云的武力,赶在东吴之前,收复了江南诸郡,刘备封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

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入蜀,留诸葛亮与关羽镇守荆州,约一年后又调诸葛亮等入蜀,独留关羽坐镇荆州。

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春,孙权向刘备要荆州不成,便派吕蒙夺取了长沙,桂阳二郡,并围攻零郡。同年五月,刘备率军五万到荆州,欲夺回二郡,令关羽率兵三万到益阳。这时,东吴也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又用计骗降了一直坚守零陵的郝普,占领零陵郡。东吴大将鲁肃也率军屯益阳。鲁肃在益阳时,邀关羽相会,关羽按约将军队停与百步之外,只带三名随从单刀赴会,并全身而退。

此后东吴一直想攻占荆州。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享受假节钺(符节及斧钺,古代出兵征讨时,天子授给大将以示威信的信物)的权力。但刘备从来未曾封赏过什么“五虎上将”的封号。

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农历7月,关羽不顾来自东吴的威胁,擅自率军攻打驻扎在樊城(今湖北襄樊)的曹仁。并派人深入曹魏的占领地区策反,扰乱敌人后方。曹操派大将于禁助战,关羽借汉水淹曹魏七军,生擒了于禁,威震华夏,当时曹操甚至打算迁都以避关羽之锐。这时,司马懿等建议联合孙权,要孙权从关羽背后袭击。曹操采用了此策。

孙权派吕蒙等将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在农历10月出兵,而且将要进攻的战略告诉曹操。但曹操的谋臣董昭却认为,应当把东吴的打算泄漏出去,这样可以让关羽早日退兵,而且也可以让关羽和东吴相斗,曹魏作收鱼人之利。曹操命人写成文字,用箭射到关羽营中。但关羽看到了之后,犹豫不决,结果耽误了时间。

关羽的手下留守南郡的太守糜芳、将军士人,平常皆受关羽的轻视,因而感到不满。这时孙权派人来诱降,这二人便投降了孙权。吴军便以蜀军将士的家属为人质,出兵配合曹军,前后掩击关羽的军队,使关羽全军溃败。

关羽仅带着少量随从向蜀军控制的上庸地区撤退,他们日夜兼程,连续数日未休息,十分疲累。在接近蜀境时,关羽竟被吴军的一个小将马忠生擒。关羽被擒后,坚决不降,结果被东吴孙权砍头,死时约五十六岁。

关羽失荆州、丢性命的原因很多,当时他丢下东吴这个主要的对手不顾,反而去进攻曹军,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同时也违背了诸葛亮“东和孙吴”战略。

关羽的一生,最重情义,誓言。自年轻时投奔刘备,便终生不变初衷,至死不渝,是我国民间“义”的典型。

关羽也是唯一被佛家,道家,儒家三家崇拜的神。佛教把他当成是护法,即伽蓝菩萨;道家把他当成是“关圣帝君”;儒家把他当成是“武圣”,至今,全国各地的“关帝庙”仍香火鼎盛。

鲁迅曾点评《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惟于关羽,特多好语”。

在宋、元两朝时期,关羽被尊为“真君”、“武安王”。至明、清两朝,特别是在清朝,为了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多民族的中华大地,帝王君主将关羽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被尊为“大帝”级神祉,并四处立庙,宣扬其“忠君”、“尚正”的思想。

关 朗:(生卒年待考),传说为关羽裔孙;河东解州人(今山西运城)。著名北魏隐士、易学家。

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浮沉乡里,不求宦达。曾受到曹魏孝文帝接见,关朗进言:帝王应以慈俭为本,饰以行政礼乐。

史书评价关朗:“有经济大器,妙极古算,浮沉乡里,不求宦达。太和末,余五代祖穆公封晋阳尚书,署朗为公府记室。穆公与谈《易》,各相叹服…太和八年,征为秘书郎,迁给事黄门侍郎…俄帝崩,穆公归洛,逾年而薨,朗遂不仕。同州府君师之,受《春秋》及《易》,共隐临汾山…盖王氏《易》道,宗于朗焉。”

这里对关朗的记载和唐赵蕤在《关氏易传》前的小传基本上是一样的。《全唐文》李延寿文有《关朗传》,传文是府君向关朗请教《易》学问题的对话,主要记述的是关朗的易学思想,对其人的生平只字未提。晁公武在《读书志》卷一云:“子明,朗字也。元魏太和末,王虬言于孝文,孝文召见之,著成《筮论》数十篇。”晁氏并未对关朗其人的存在持什么疑义。《宋史·艺文志》第二百二十二卷的经类的小类易中记有“《关朗易传》一卷”。《宋史·艺文志》第一百五十八卷子类儒家记“关朗《洞极元经传》五卷”,此大概是伪托之作,清人马国翰的辑佚书中有关朗的《洞极真经》,至于《洞极元经传》一书,其他典籍均未提到,亦未见是书。《宋史·艺文志》第一百六十卷记“关子明注《安修睦都利聿斯诀》一卷”,此恐属伪托之作。《清史稿·艺文志》第一百二十二卷道家类记“关朗《洞极真经》一卷”。

史书既然这么记载,有些书可能是伪托其名,但是,其人的存在是肯定无疑的。而王冀民、王素在《文中子辨》一文中说:“关朗其人,史传不载。所谓《关朗易》者,亦不见于两《唐志》,宋人疑即传者阮逸所作。”此说以史传不载为由而否定其人的存在未免太过武断,历史上的人物可谓多矣,不可能人人尽书,况且唐人赵蕤在《关氏易传》前撰有关氏小传,其传曰:“关朗,字子明,河东解人也。有经济大器,或以占筭示人而不求宦达。魏太和末并州刺史王虬奏署于明为记室,尝谓子明曰:‘足下今之英贤也,不可使天子不识’。因言于孝文帝,帝曰:‘张彛、郭祚昔尝言之,朕以卜塟之道,不足见尔’。虬曰:‘此人言微道深,非彛、祚所能知也’。诏见。帝问《老》、《易》。子明寄言玄宗,实陈王道,讽帝以慈俭,清静为本,而餙之以刑政礼乐。翌日,帝谓王虬曰:‘卿诚知人,关朗,管、乐之器,岂占筭而已’。虬拜舞称谢曰:‘昔伊尹负鼎以干成汤,今关朗假占筭而谒陛下,君臣感遇,固有所因’。自是使虬与子明著成《疑筮论》数十篇(即今《易传》是也)。孝文帝崩,明年,虬卒,子明遂不仕,居临汾山(在汾州)。授门人《春秋》、《老》、《易》,号关先生学,虬长子彦,为同州刺史,亦师焉。彦悲先君与先生志不就,子明曰:‘乐则行之,忧则违之,何悲乎?’彦凡就子明,占兴亡治乱,言无不应,然必先人事而后语卦,彦不能测…彦蹶然惊起,因书策而藏之,退而学《易》,王氏《易》道,盖宗关氏焉。子明既卒,河东往往立祠祭之,所著文集行与世。”

唐人赵蕤在《关氏易传》前给关朗写的这段小传,是我们了解关朗的重要资料来源。除此之外,唐以后提到关朗的材料很多,主要是在论述易学的著作中,尤其是后人在论河图洛书的文章中,无不提及关朗在河图洛书演变过程中的贡献,他对河图之文的看法是“七前六后,八左九右。”对洛书之文的看法是:“九前一后,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后左六后右。”朱熹在《周易本义》前的“河图洛书”中引蔡元定语曰:“图书之象,自汉孔安国、刘歆、魏关朗子明,有宋康节先生、邵雍尧夫,皆谓如此,至刘歆始两易其名,而诸家因之。故今复之,悉从其旧。”明朝学者方以炤在《周易时论合编图象几表》卷四、卷五多次提到关朗对河图洛书的见解。

在《世系族谱》中对关朗的世系身世有明确的记载:“祖关审,字问之,号盘石,生于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岁。居解州常平村宝池里,冲穆好道,以《易传》《春秋》训子,至桓帝永寿三年丁酉岁卒,寿六十八。父关毅,字道远,性至考居,父丧庐墓三年,庚子岁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于故里。

关羽,按《广义祀典》记载,关羽,字云长,出夏大夫龙逢之后,生于汉桓帝延禧三年庚子岁六月二十四日,终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七日。关羽英秀奇伟,少读父书不辍,尤深《左氏春秋》。年十七娶,胡氏生三子,长子平、次子兴、三子索。长子关平,关平,字坦之,生于灵帝光和元年戊午岁五月十三日,少随父任事,躬亲矢石,临阵不离左右。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七日与父同时遇难,克全忠孝,享年四十二。次子关兴,关兴,字安国,少有令闻,武侯深器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伐吴获雠雪恨。生二子长曰统、次曰彝,建兴十二年二月病卒,享年二十四。三子关索,关索,字维之,己亥之难奔川请兵报雠,建兴二年从武侯征孟获为先锋。长孙关统,关统,袭封爵尚公主官虎贲中郎将,景耀三年十月卒,无嗣。仲孙关彝,关彝,嗣汉寿亭侯爵,炎兴元年八月拜前将军拒魏,十月战殁,一子名敝。曾孙关敝,关敝,官谏议大夫,炎兴元年魏人入蜀隐信都。玄孙关朗,关朗,字子明,习《春秋》、《易传》,魏屡征不仕。关朗以下族裔悠远不能全谱。”这个世系族谱是综合了几种族谱和史书的记载而来的,但亦未必真实可靠,可为之参考。

关于关朗谱系的记载,还有四种《关氏家谱》:一是山西运城市北相镇西古村《关氏家谱》,这个村庄是关氏后裔的聚居地,村里有北魏孝文帝时的关朗墓,墓碑题“魏记室关羽讳朗字子明墓”。此家谱曾于清雍正九年重修,至于修成于何时未有确记,但家谱与《关氏历代世系图》相似。二是河南尉氏县张市《关氏家谱》,此谱修撰于清咸丰年间,在序中介绍了关氏后人先后从运城迁徙到河南各地的情况。三是河南洛阳市李屯《关氏家谱》,这个族谱列关羽为始祖,这是与别的族谱不同之处。四是《关氏历代世系图》,它是据康熙十七年在解州关羽故宅一枯井中发现的一块古砖而来的,古砖上备载了关家数世名讳和生卒年月。按《关圣帝君世系图》,始祖关龙逢,曾祖,考毅,羽,子兴、平、索,孙统、敞、彝,玄孙朗。《清史稿》卷八十四记载了关氏之祖及后裔所在清所受到的最高礼遇,《志·礼三》云:“关圣帝君:…雍正三年,追封三代公爵,曾祖曰光昭,祖曰裕昌,父曰成忠,供后殿。增春、秋二祭。洛阳、解州后裔,并授五经博士。”有人认为关龙逄、关朗、关播、关珍、关天培等关氏名人,乃为关羽信奉者附会所致,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存在。不管关朗是否为关羽后人,他们都没有否认关朗的存在,至于关羽与关朗的关系,由于史料记载不够充分,对于家谱和世系图的记录暂可存疑。但在裴松之所注的《三国志》中提供的有些资料,可以看出家谱所言并不尽是攀结附会,《关圣帝君世系图》云:“关羽英秀奇伟,少读父书不辍,尤深《左氏春秋》。”而裴注《三国志》中亦云:“《江表传》:羽好《左氏春秋》讽诵略皆上口。”这两条材料可以相互印证,由于裴松之注书时要早于关朗的活动时期,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载:裴松之卒于公元451年,宋元嘉二十八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正平元年。

而关朗主要活动于北魏太和年间,即使从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公元477年)算起,也与裴松之相距二十六年,且不提地隔南北。以此观之,裴注不载关朗事乃情理之中。

《关氏易传》乃关朗所作。在所有见之于典籍中的《关氏易传》的著作权问题,皆署名关朗或关子明,有的用“旧题北魏关朗”。在《四库全书总目》卷七,经部七,易类存目一有:“《关氏易传》一卷,旧题北魏关朗撰,唐赵蕤注。朗字子明,河东人,蕤字大宾,梓州盐亭人,是书《隋志》、《唐志》皆不著录,晁公武《读书志》谓:李淑邯郸《图书志》始有之,《中兴书目》亦载其名,云:阮逸诠次刊正。陈师道《后山丛谈》、何蘧《春渚纪闻》及邵博《闻见后录》皆云:阮逸尝以伪撰之稿示苏洵,则出自逸手更无疑义。逸与李淑同为神宗时人,故李氏《书目》始有也。《吴莱集》有此书后序,乃据文中子之说,力辨其真,文士好奇,未之深考耳。”朱熹一面说:“《关子明易》是阮逸伪作,《陈无己集》中说得分明。”一方面又在《易学启蒙》的“原卦画第一”篇说:“关子明云:河图之文,七前后六,八左九右。洛书之文,九前一后,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后左六后右。”朱熹既承认《关子明易》是阮逸伪作,又引用关朗的说法,其实朱熹说《关子明易》是阮逸伪作,并未深究实考,只是采用陈师道的说法说:“《陈无己集》中说得分明”。陈师道《后山丛谈》第二卷云:“世传王氏《元经薛氏传》、《关子明易传》、《李卫公对问》,皆阮逸所作,逸以草示明允,而子瞻言之。”朱熹说言即据此出。既是一部伪书又采其说,岂不是承认其书不伪吗?可以看出朱熹并不以为此书是阮逸作伪。明末学者方孔炤在他的易学著作《周易时论合编图象几表》中论及《关子明易传》,在卷之四“关子明易传约”条下专论关朗的易学思想。清人杭章斋《学易笔谈》中的《易楔》卷一“图书”中,论及关朗在易图的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图书之学”从汉之刘歆、刘向父子到《参同契》,中间经过北魏关朗的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的思想,对北宋时邵康节在河图洛书上的完善有直接的作用,宋代学者在论及河图之学时一般都是提到关朗的易学思想。王船山在《读通鉴论》里论南北朝河西之儒时对关朗有很高的评价。他说:“北方之儒较醇正焉,流风所披,施于上下,拓拔氏乃革面而袭先王之文教,宇文氏承之,而隋以一天下,苏绰、李谔之指具,关朗、王通开唐之文教,皆自此昉也。”

《关氏易传》中的易学思想。在唐赵蕤注的《关氏易传》前,有他作的关朗传,《全唐文》第一百五十四卷中收有李延寿的《关朗传》一文,就在此卷亦收有王福畤的《录关子明事》。经比照,李延寿的《关朗传》文本最短,赵蕤的关朗传次之,而王福畤的《录关子明事》材料最为丰富,从表面上看,赵蕤和李延寿的传文来自于王福畤的《录关子明事》,而李延寿的《关朗传》是截取《关氏易传》前小传中论易的部分,去其前后两端生平事迹的记载,从“先生每及衰之际,必曰用之以道,辅之以贤…噫,天命人事其同归乎?”中间这一大段文字几乎完全相同,所别者是把蕤传中的“彦”与“朗”的对话,改成了“府君”与“朗”的对话,还有个别用字的不同,如“亡”与“衰”。由此观之,李延寿可能是从赵蕤的传中抄出的。从所拥有材料的多寡来看,王福畤的《录关子明事》显然要比其他两个人传中写得要丰富得多。但从内容上看,三人的传文皆取于《关氏易传》首篇的《卜百年义》,他们都要突出关朗的易道高深、幽微难测的一面,亦从中体现出他的易学思想。关朗在《关氏易传》中解卦时最突出地体现了易学“变”的思想,他说:“吉凶有前期,变而能通,故治乱有可易之理。是以君子之于《易》,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问之而后行,考之而后举,欲令天下顺时而进,知难而退,此占算所见重于先王也。故曰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变”是《周易》的基本观念,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卷首就明确地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可谓一语道破《易》之奥秘。就《易》的爻位来说,爻象在六位中可以上下往来,是变动不居的。《易•系辞》说:“爻者言乎变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就是用来表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刚与柔相互变动推移,“变”的意义就体现了出来,亦即《系辞》所说的“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关朗所占的夬之革,此即卦变者,阴阳相推,爻位互变,刚消柔长,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百年之世事变化,人事之悔吝吉凶,皆以卦象明矣。故《系辞》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爻象是变化的,有进有退,进退消长,这也是天地人三才的至极之道,是宇宙的普遍法则。在关朗的传中述及“变”的易学思想,也可以说是《关氏易传》的一个主要思想。

《关氏易传》今收《续修四库全书》㈠经部易类,是书一卷。据明嘉靖范氏天一阁刻本影印,原书板框高205毫米,宽294毫米,初唐天水赵蕤所注,四明范钦订,前有赵蕤的序文,继之以关朗小传。该书分为:卜百年义、统言易义、大衍义、乾坤之策义、盈虚义、阖闢义、理性义、时度义、动静义、神义和杂义共十一章。原书比现在所见到的唐注本要多,赵蕤在序中说:“蕤非圣人,五十安知天命,然从事于《易》,虽乱离中未尝释卷。盖天命深微,莫研其极,而子明之传,蕤粗通之,然恨此书亡篇过半,今所得者,无能诠次,但随文解注,庶学者触类而长,当自知之耳。”在这段序文中,我们了解到现存的本子最少是原书的一半,且从关朗所处的时代到初唐一直是动荡乱离的,尤其是北方。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无暇于学术,故于篇籍无能诠次,亦使北学难及于南学。就南北朝时期而言,易学中以王弼派的易学占上峰,《周易正义序》云:“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所以江左诸儒,并传其学,河北学者,罕能及之。其江南义疏十有余家,皆辞尚虚玄,义多浮诞。”南方时局较北方相对未定,故于《易》之义疏有十余家,不管怎么玄虚空无,研究者还是比较多的,而河北之学的经师人数较少,且专主郑玄易学。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中就未涉及北朝的易学经师。在马宗霍的《中国经学史》中论南北朝的易学经师时说:“北朝传经之儒,《北史》所载,多于南朝,然其间号为大儒,能立宗开派者,当推徐遵明…而诸经之传,多自遵明开之,《易》则易传卢景裕(景裕注《周易》、《尚书》、《孝经》、《论语》、《礼记》,其《毛诗》、《春秋》、《左氏》未讫,所注《易》大行于世)。崔瑾、景裕传权会、郭茂,其后能言易者,多出郭茂之门。”北朝传《易》之作并不太多,且其皆已亡佚,马宗霍说:“今其书虽皆已亡佚,然唐人《五经正义》,盖不能无本于诸家也。乃仅皇、熊二家,其名犹见于《礼记正义》,余则可考者少,惜哉!”虽然说北朝经学义疏之作今已亡佚,但在初唐肯定是有一些的,今传孔颖达的《正义》中就见其名,所以才有初唐的赵蕤注《关氏易传》,不过其时也已是亡佚过半了,由此亦可证《关氏易传》不伪。
关朗在首篇《卜百年义》中,以与同州刺史王彦问对的形式,占断百年的王朝更替,以《夬》之《革》的九二化为六三,推衍出时变之数,后皆应验。

在第一章《卜百年义》中体现了《易》理的变动不居,赵注云:“言夬,决尽,则将有革命者也。”“革,去故也,是以旧者不利,东魏旧业,故先亡。”“革尽则变,乱穷则治,数穷则始,故必有布衣恭俭者出焉,易理然也。”关朗从《夬》卦之变《革》卦,亦能推出变革的具体年份,明主所出之方位,使人倍感《易》理幽深,天数通神。

第二章,统言易义,主要讲乾坤之义,这里也体现了“变”的思想,关朗云:“观其变,极其数,知其来。”赵蕤注说:“关氏易占,极变而已。”此可谓一语中的,了其精髓。

第三章,大衍义,《易·系辞上》第九章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对此关朗有独特的理解,他说:“天数兆于一,生于二,成于三,此天地人所以立也,衍于五,成于六,偶于十,此五行六爻十日所以错综也。天一,数之兆也,虽明其兆,未可以用也。地二,数之生也,有生则滋,乃可以推之也。天三,数之极也,极乎终则及乎始,兼两之义也。”关朗又以五行解释《系辞》,其中贯穿着道家思想,如:“有生于无,终必有始,既有则无去矣,故大衍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者,入有去无之谓也。”门人张彛不懂何谓“如有去无”,关朗云:“天生于阳成于阴,阴成则阳去。生于阴成于阳,阳成则阴去,六爻初上,无位者,阴阳相去者也,天数以三兼二,地数以二兼三,奇偶虽分,错综各等,五位皆十,衍之极也,故曰大衍。”在本章精到之论颇多,很难一一征引。接下来关氏又以往来盈虚来解释大衍之数。

第四章,乾坤策义,讲乾坤之策数,又策数而及于历法、盈虚,在本章中赵蕤所注寥寥几处,不明关氏所言之深意。

第五章,盈虚义,接上篇继续给弟子张彛讲何为盈虚。他说:“当期之数,过者谓之气盈,不及者谓之朔虚。”关朗所讲的盈虚,来自于魏伯阳《参同契》的月体纳甲说。所谓月体纳甲,它是以月亮的盈亏,说明一月之中炼丹用火的程序,其以坎、离两卦代表日月,其他六卦代表月亮的盈虚过程,八卦各配以干支,《参同契》是汉易中的“卦气说”与“炼丹术”的结合,它将炼丹的用火同月亮的盈虚和四时的变化联系了起来,以温度来应丹事,其理论思维的核心是阴阳消长和五行生克说。关朗在这里无不残留着这一思想影响的痕迹,如:“五之为朞,五行六气推而运也,七百二十为起法,七千二百为统法,七十二万为通法,气朔之下,收分必全尽。”

第六章,阖闢义,所谓阖闢,关氏言:“以气言之为启闭,以道言之为离合,以内外言之为往来,故卦有内外,人有出入,往来相交,内外相取,上下相刑,吉凶相分,君子小人,相亨相屯。”阖闢就是往来不穷,在这无穷不尽的变化中,吉与凶并无定居,君子与小人亦然,君子亨则小人屯,小人亨则君子屯,这就是一阖一闢,就是变通。“故一阖一闢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其实本章就是发挥《系辞上》中的“是故阖户谓之坤,闢户谓之乾,一阖一闢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第七章,理性义,主要是讲乾之德。关氏认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性命之理,以天言之曰阴阳;以地言之曰柔刚;以人言之曰仁义,盖乎一性也。有生有命,有命有性,有性有情。”即天命,人命也,天命是历数,人命是道德,有命者亨之塞之,不离乎仁义之道,此谓之有性。乾卦纯阳,具四德五性,四德在天而有亨有塞,五性在人而运命有否有泰,天人相契,则合于性命,此亦乾道之变化。关氏把情当作邪气,因为它可以乱人之行,正确的行为应是“去邪远乱,制情则元命立”。元命即天命人命,在《易》中的元命是群阴之尊,元亨利贞,此乃天人之理。在关朗那里,只有穷极天命人命二性,则知生死之说,得性命之理,顺天立性,理解了否、泰两卦的时,就一切都会因时而动,知命适时。

第八章,时变义,时与变在《周易》中是很重要的概念。对“变”的强调是无处不在的,“时”在《易》中也是极为关键的,物得时以通,乾卦下的《文言传》曰:“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掌握好了时才能“云兴雨施,天下平也。”坤卦六三的《象传》云:“含章可贞,以时发也。”京房云:“静为悔,发为贞。”虞翻训“发”为“动”,三为阳位,虽发为贞。《周易集解纂疏》云:“变动有时,故以时发,苟非其时,则‘含’而不发也。”丰卦《彖传》亦云:“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此言四时之象,一年十二月之消息,亦因时也。《易》虽言变,要之因时也。所以关氏本章主要讲因时而变。故言“作《易》者承时效变之谓乎!”“卦以存时,爻以示变,时系乎天,变由乎人。”赵蕤注云:“王弼曰:以爻为人,以位为时。”今关氏义同《文言》。蕤谓天人和,须不可异也,卦以爻成,时以变生,虽云天时人事,及其变则合会一也。“时”的问题在上一章末尾已经提出,本章紧承其义,把时与变联系起来,并以屯、既为时变之际来加以说明,即时未定曰屯,时已定曰既济,屯与既济则是时变交替也。关氏认为乾坤用以分时,如门户用以分内外一样,屯、济则像门户的开合,始与终相及也。

第九章,动静义,关氏以天地喻动静,他说:“天常动,地常静,常动柔克刚者也,常静刚克者也,故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至动必多忧,至静必多疑,不忧不疑,其惟有常乎?至常忘机,至宁忘乐,斯动静之中也。”动与静不可失于时、失于中,动静有常,即要有常态。《易·系辞》亦云:“动静有常。”所以动静要适宜,适时适中,过与不及皆不可也。“知动则知神,知神则知静矣。”“神”在《系辞》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故神无方而《易》无体”,“阴阳不测之谓神”,“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显道神德行”,“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等等。其中所讲的“神”,一般是神妙、难以预测之意,关氏这里的意思亦同与此,是不行而至,不疾而速的。另外,这两句话和《老子》的“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的意思相同。

第十章,神义,是关氏对“神”的进一步解释,他认为搞清神的含义非常重要,若对“神”之义疑而不知,那就无法与之言《易》。关氏曰:“神也者,《易》之灵也。”“神”是《周易》的灵魂。那么神是什么呢?他的理解是“灵应冥契,不思而得强,名曰神。”而“《易》之神在乎道,而所神在人也。”在《易·系辞》中“神”字出现很多,人们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释,虞翻曰:“乾神似天,坤鬼似地。”郑玄曰:“精气为神,游魂为鬼。”在“阴阳不测之谓神”句下,韩康伯曰:“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诂者也,故阴阳不测。”孔颖达疏曰:“‘神也者,变化之极者’,言神之施为自将,变化之极,以为名也。云‘妙万物而为言’者,妙谓微妙也,万物之体,有变可寻。神则微妙于万物而为言也,谓不可寻求也。”关氏在神义篇讲的神也有上述几种意思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认识到了“神也者,《易》之灵也。”

最后一章,杂义,类似于《易•序卦》,但他的解说又类似于《文言传》。从总体上看,本章文字有佚,内容似不完整。因为其书传到初唐赵蕤作注时已经佚失过半,里面涉及到的卦只有三十六个,估计可能有残缺的情况。仅就残文来看,关氏的见解颇有独特之处。我们知道《周易》的六十四卦起于乾终于未济,这是因为“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而关氏则以既济为终,赵蕤注云:“盖未济者,入屯首也。天地不交,坎、离不接,是未济也。天地始交,云雷相遇,然后有屯也。文王、仲尼终之以未济者,时可知‘戾然’终焉,二字疑非仲尼之辞,盖后人传之误也。夫既者,尽也,尽济则终焉,此义为得也。”韩康伯认为:“有为而能济者,以己穷物。物穷则乖,功极则乱,其可济乎?故‘受之以未济’。”韩康伯所释是乘既济而来的,他认为已“穷”已“极”了,就难以“济”了,故“受之以未济”。我们认为赵蕤对关氏所注为是,坎本坤体,离本乾体,既济是离下坎上,水性就下,火性炎上,火煮水干,故既济。关氏以既济为终,可谓宜矣。

《关氏易传》的主要版本有:

①《关氏易传》一卷(北魏)关朗撰,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宛委山堂刻本一册。

②《关氏易传》一卷(北魏)关朗撰,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王谟刻本,粉纸白文一册。

③《关氏易传》一卷(北魏)关朗撰,(唐)赵蕤注,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一册《易庐》。

④《关氏易传》一卷(北魏)关朗撰,(唐)赵蕤注,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虞山张氏照旷阁刻本一册。

⑤《关氏易传》一卷(北魏)关朗撰,(唐)赵蕤注。1976年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明嘉靖天—阁刻本影印。



关 播:(公元718~797年),字子明,关羽后裔;汲县人(今河南卫辉),著名唐朝大臣。

据史籍《旧唐书·列传》第八十卷记载,关播为唐德宗检校尚书右仆射(宰相),逝世于唐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农历1月,七十九岁而终。

关播逝世后六年,白居易曾经租了关府东亭作为栖身之地,故其文中多有称“故关相国”云。



关 仝:(生卒年待考),一作关同、关穜;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五代后梁画家。

关仝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

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北宋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关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村山驿的生活景物,能使观者如身临其境,“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论者谓其晚年成就,较之荆浩更能青出于蓝,是荆浩画派的有力继承者,与荆浩并称为荆关。北宋人将他与李成、范宽并列为“三家鼎峙”,具有很大影响。

关仝传世作品有《山豀待渡图》及《关山行旅图》等。《山豀待渡图》描绘大山下水滨有人待渡,画中大山矗立,石质坚凝,气象壮伟荒寒,与宋人论述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关仝能一笔而成”的风貌相似。《关山行旅图》画深秋季节荒山中的野店行旅,勾皴简括有力,景物高深,虚实富有变化,穿插各种人物活动,使画面更富生活气息。

据宋朝人记载,关仝不善画人物,画中人物多请胡翼代为绘制(胡翼,字鹏云,五代画家,主要活动于后梁之际,善画佛道人物,也能画楼台车马,亦精于摹古)。



关汉卿:(生卒年待考),蒙古族,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人(今北京),一说祁州人(今河北祁县),一说解州人(今山西解州)。著名元朝戏剧家。

约生于金朝末期或元太宗时代,曾任太医院尹,入元不仕,在大都的玉京书会中从事杂剧创作。

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朝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六十七部,现存十八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

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妓女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她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

关汉卿是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1958年,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开了关汉卿创作七百周年纪念活动。1958年6月28日晚,国内至少有一百种不同的戏剧形式、一千五百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关 铎:(生卒年待考),人称关先生。著名元末红巾军将领

红巾军举兵北伐时,他为中路军首领之一,转战山西、河北、后攻克辽阳,任辽阳行省平章。中路军又攻入高丽,最后战死在开京(今朝鲜平壤)。



关 思:(生卒年待考),字九思、何思,更字仲通,号虚白、慎思;吴兴人(今浙江湖州,一说浙江乌程)。著名明朝画家。

生活在公元十六~十七世纪,从艺活动约在明朝万历、崇祯年间。

能诗善书,工四体,亦擅画山水。画作仿唐宋人笔意,远宗关仝、荆浩,近及黄公望、倪瓒、王蒙,妙而能自出机杼,苍秀奇崛,极其变化,为“吴派”名家之一。

其画风早年蹊径水口尤多复叠,晚年山头石面简笔粗疏,人物飘然,舟室古雅,别具清明之格,阅之令人眼界肃清,画名重海内,与宋旭齐名。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作《放鹤图》轴、五年作《曲磵清音图》轴,均著录于《石渠宝笈》。

传世作品有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作《梅花竹石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松风斜照图》轴和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作《溪山访友图》轴,藏南京博物院;明崇祯五年(公元1625年)作《松溪渔笛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明崇祯七年(公元1627年)作《山水图》轴藏浙江省博物馆;《秋亭观鹤图》轴藏安徽省博物馆。



关可成:(生卒年待考),归善人(今广东归善)。著名明朝官吏。

明洪武十年以贡入国子监学。拜监察御史,后降调宁德知县,爱民礼士,守己奉公,擢为湖广佥事。



关 槐:(生卒年待考),字晋卿,一字晋轩,号雪岩,一号署笙,又号柱生,晚号青城山人,仁和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官吏、画家。

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传胪,官礼部侍郎。词章翰墨,脱颖不群。

画山水入宋、元之室,品诣在奚冈、屠倬之间。虽得董诰指授,其画境之苍润恬静,实有过之。供奉内廷,宠眷特懋。有《群仙胪祝》轴、《溪山秋爽》轴等。



关天培:(公元1781~1841年),满族,字仲因,号滋圃;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淮安楚州区)。著名清朝将领。

关天培行伍出身,但很注意习文,曾说:“吾不能习词赋,封章启事,有用于时,此吾之学文也。”他所上奏章公文,必亲自动手削稿。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二十三岁时考取武庠生,历任把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副将等军职。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任太湖营水师副将,同年以督押海运漕米船自吴淞到天津,途中虽遇惊涛骇浪,仍能安全抵达,因之受到特别嘉奖。次年提升为江南苏松镇总兵。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署江南提督,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授广东水师提督。

关天培调任广东水师提督的这年,正是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率兵船蛮横闯入广东省河之后,为了加强海防,清政府调他到这个当时是全国对外交往和贸易的唯一口岸广州。关天培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为了专心致志搞好海防,先令妻子奉老母归里,自己带着三个家丁到广州赴任。就任后,他“亲历重洋,遍观厄塞”,根据虎门的险要形势,进行严密设防,设置了三重门户:以沙角、大角两炮台为第一重门户;南山、镇远、横档三炮台为第二重门户,并将其中的南山炮台加以改建,加筑石基,增设月台,改变炮位过高的弱点,改称为威远炮台;狮子洋口的大虎门炮台为第三重门户。这三重门户也就是三条防线,紧紧地把守住珠江口的南大门。他一方面在第二、三防线之间,威远、镇远与横档的适当地段设置大铁链和木排,以阻拦敌闯入内洋;另方面又亲自监督铸造大炮八千斤、六千斤者四十尊,六千斤以下者数百尊,分置各炮台,以加强防守力量。与此同时,他又加紧训练水师部队,亲自驻扎在虎门督军操练,每年二月末、八月初,“分饬本标将备,率亲兵五百余名,分赴威远、镇远、横档、大浇、永安、巩固六处,练习炮准,其大角、沙角炮台等处,共兵六百四十名。每次操练可十日为度”。他还将建设虎门要塞的经验和汇集的有关资料,编成《筹海初集》四卷并附有许多详细的地图和训练图、表等,以资参考。

这时鸦片烟流毒全国,英、美的鸦片趸船源源不断东来,鸦片走私贸易极为猖撅,关天培积极协助两广总督邓廷桢进行侦缉。到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春林则徐到广东后,关天培更是尽力支持和配合禁烟运动,取得了迫使义律缴出二万余箱、袋鸦片,并在虎门全数销毁的伟大胜利。在林则徐的赞助下,他又在武山上的威远炮台和镇远炮台之间新修筑起一座大炮台,名为靖远,炮洞六十八个,配炮六十位。其建筑之坚固与火力之充沛,为虎门各炮台最。当时关天培除自铸铁炮外,还在林则徐、邓廷桢的大力支持下,从澳门等地购进洋炮二百多尊,并严格训练大批招募来的水师兵勇,改革编制,将大鹏营由营改为协,拨副将驻扎那里,与香山协相呼应,又雇用一批米船、红单船、拖风船,利用有利地形与军民在海上与陆上的紧密协作,切实做到严阵以待,以迎击来犯的敌人。林则徐对关天培这些整顿防务的努力予以很高的评价,称赞他“殚精竭虑,寝食以之”。

由于关天培在广东沿海的严密布防,使英国侵略者在这个时期的挑衅与袭击都未能得逞。清道光十九年农历7月27日(公元1839年9月4日),义律率兵船二艘、货船三艘到九龙山口岸以索食为名,突发炮火,进行挑衅活动,遭到大鹏营参将赖恩爵率领的水师猛烈反击,狼狈逃跑。两个月以后,农历9月28日(公历11月3日)义律又阻挡英国商船具结,破坏中英正常贸易,挑起穿鼻之战,这次战斗可说是揭开了中英鸦片战争的序幕,实际上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开始。在这次战斗中,关天培亲临督阵,虽手背受伤,仍奋不顾身,执刀屹立,督令弁兵,对准英舰连轰数炮,使它遭到重创,仓皇遁去。此后十天内,英舰又接连向官涌守军发动六次进攻,结果都被增城营参将陈连升等所率领的守军所击退,获得全胜。战斗结束后,关天培得到清政府的嘉奖,在道光帝的上谕里写道:“此次攻击夷船,提督关天培奋勇直前,身先士卒,可嘉之至!著赏给‘法福灵阿巴图鲁’名号”,并下令“交部从优议叙,以示奖励”。

鸦片战争爆发后,关天培督率水师,坚守阵地,并积极组织渔船、蟹艇,利用各种机会袭击侵略军。清道光二十年农历11月(公元1840年12月),琦善以钦差大臣和两广总督的身份抵达广州,一反林则徐之所为,遣散兵勇,尽撤海防,将关天培数年来辛苦经营的虎门三道防线并木排铁链全数加以毁弃。关天培为此感到十分痛心,一再要求琦善采取抵抗的积极措施,都遭到拒绝。这年农历12月15日(公元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袭击并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副将陈连升壮烈牺牲,虎门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关天培与总兵李廷钰各只有弱兵数百,分守靖远、威远两炮台,请琦善派兵支援,琦善仅遣兵二百进行敷衍。

清道光二十一年农历2月6日(公元1841年2月26日),英军大举进攻虎门诸炮台,而守军才几百人,关天培在孤军无援的绝境下,决心死守阵地,将自己的财物全部分赠将士,鼓励他们英勇杀敌,他与游击麦廷章等昼夜督战。英军在占横档、永安等炮台后,集中兵力进攻靖远和威远炮台,关天培亲燃大炮自上午10:00~下午7:00,与英军激战达十小时之久。英军自炮台背后进攻,关天培身被数十创,犹持刀拚杀,最后英勇牺牲,游击麦廷章及所部战士数十人也都壮烈捐躯。后来他的尸体由家丁在壮烈牺牲的清军尸体中找到,身躯的一半已被炮火全烧焦了。

关天培在牺牲前特地委派家丁将他的广东水师提督官印送走。他早已作为国捐躯的准备,开战前给家人寄去一个匣子,内放几枚牙齿和几套旧衣服,表示自己必死的决心。关天培出葬的那天,“士大夫数百人缟衣迎送,旁观者或痛哭失声”。

关天培著有《筹海初集》。



关 鲁:(生卒年待考),泉州人(今福建泉州),著名清朝官吏。

关鲁是著名的泉州状元。

清末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关鲁在安徽任职时,获得一方宋朝民族英雄岳飞的砚台,他视为至宝。那方砚台背面刻有“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字,说明岳飞精忠报国重气节,砚墨虽黑心清白。

这方砚曾为岳飞研写过著名的《满江红》词。在宋朝末年,此砚曾被文天祥等收藏,到了清朝,几经辗转,此宝砚被泉州状元关鲁所得。关鲁他逝世后,其子关仲善把书斋改名为“守砚斋”。



关向应:(公元1902~1946年),满族;辽宁金县人。著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优秀指挥员。

关向应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毛泽东赞颂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朱德称他是“模范的共产党员,终身为革命奋斗,百折不屈,死而后已”。

关向应1924年4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赴前苏联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5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主要从事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1928年7月在共青团五大上被选为团中央书记。1930年初调中央军委和长江局工作。

1931年冬被派往湘鄂西苏区,先后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红三军政治委员、红二军团副政治委员、湘鄂川黔省委委员、军委分会委员和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参与领导创建黔东苏区和湘鄂川黔苏区,1935年11月,同贺龙、任弼时等指挥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长征途中,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径作了坚决斗争。后任第二方面军政治委员、中革军委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政治委员。参与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12月,与贺龙率第一二○师主力开赴冀中,任冀中区总指挥部政治委员,参与指挥齐会、陈庄等战斗,巩固了冀中根据地。1940年11月起任晋西北军区政治委员、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

由于长期艰苦的战斗环境,关向应积劳成疾,1941年秋到延安休养,仍十分关心党的工作和部队建设。

1946年7月21日因病在延安逝世,终年四十四岁。



关盛志:(公元1916~今),安徽六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三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第六八七团政治处青年干事、宣传股副股长,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冀鲁豫军区直属政治处主任,独立团政治委员,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第一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第一团政治委员,第二团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教导旅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六军第十六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兰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济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济南军区空军顾问。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关麟征:(公元1905~1980年),原名关志道,字雨东;陕西户县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日英雄。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历任国民党陆军新编第五师副师长、第二十五师师长等。

关麟征出身于一个耕读传家的农民之家,家境贫穷。关麟征幼年在本村受启蒙教育,九岁转到邻村苍溪小学念书,接受新式教育。他顽皮捣蛋,又爱打抱不平,经常被老师打手心。到了高年级成绩较好,作文尤佳。毕业时,他考试成绩第一,但因不守校规,降为第二。校长对人说:“这孩子将来成器就是杨六郎,不成器就是卖麻糖。”老师问他将来的志愿,当时他见城里驻了一连兵,那位连长很威风,故答:“我希望将来当个连长。”

关麟征小学毕业后,考入陕西省立第三中学。那时镇嵩军刘镇华在西安举办了讲武堂,他每次路过讲武堂门口,看见照壁上写著斗大的“奋斗”两字,心中十分羡慕。可是他没有背景,不得其门而入,只有望堂兴叹而已。

1924年初,关麟征的一位朋友邓毓玫悄悄告诉他,孙中山先生在广东组织国民党,开办一所军官学校,陕西乡党(即同乡)于右任正在上海替这个学校秘密招生。并说自己已经弄到一张胡景翼签发的署名邓毓玫和吴麟征的护照,吴嫌广东太远不想去,他问关麟征想不想去广东投考军官学校,如果愿去,只要将护照上的姓吴改成姓关就行了。

这个消息使关麟征喜出望外,高兴得跳了起来。他没有想到这个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马上就能实现了,立即满口答应。他回家说明情况后,便携带父亲为他筹措旅费而贱卖牲口的二十五块银圆,从西安启程。从此,关志道就改为关麟征了。他们到上海找到了于右任。于右任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当兵啊?”那时,他还不懂什么是“主义”、“革命”,只好老实回答:“当军官威风。”于右任听到他们纯朴憨厚的回答笑了,简单地向他们讲解了孙中山组织军队反对北洋军阀,进行国民革命的道理。不久,他们从于右任处取了介绍信,南下广州。

是年4月,他们到达广州,经过考试被录取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关麟征被分配到步科第三队,并参加了国民党。同年12月毕业。

关麟征在黄埔军校毕业后,随即参加黄埔学生军进行东征,讨伐盘踞东江的军阀陈炯明。当时,东征军由两个团所组成,他被分配在何应钦任团长的教导第一团第二营第五连任少尉排长。

1925年初,他随东征军参加的第一仗就是进攻淡水。淡水是进入东江地区的一个重镇。陈炯明令熊略率一个旅的兵力,凭借淡水的城墙和工事死守,阻止东征军前进。2月12日拂晓,教导团发起进攻。嘹亮的军号声一响,关麟征率领全排,继由十名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组成的敢死队之后,用竹梯冲上城墙,打开城门。第二营冲进城内不到半小时,敌人就全部缴械投降。

接著陈炯明令洪兆麟率部反攻淡水,二营奉命出城迎击敌人。关麟征排任尖兵,在淡水城外的白莽花与敌人相遇,经过激烈的战斗,占领了一个山头,关带领士兵正要向右前方一个山头攻击时,敌人的一颗子弹飞来,打中了他的左膝盖骨。

关麟征受伤后被送到广东公立医院治疗,医生根据伤情决定把左腿锯掉。他得知这个消息,非常难过。适逢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凯来医院探望伤员,他把要锯腿的情况向党代表作了汇报。廖仲凯竭力反对,并与医院多方研究,要求精心治疗。这样,他才保住了左腿。以后每当他回忆这段往事时,便对廖仲凯先生感激不已。

这年底到次年初,关麟征在黄埔军校先后任总教官严重的中尉副官、第四期入伍生团上尉连长、学生队队长等职,并参加了孙文主义学会。在这期间,他认真学习,钻研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和战术、后器、交通、筑城四大教程,为以后从事军事工作打下了基础。

1926年国民党建立宪兵团,杭毅任第一任宪兵团团长,关麟征任宪兵团第三营少校营长,并随军北伐。部队抵达南昌市,杭毅先赴南京受训,他代理宪兵团团长。1927年,调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直属补充第七团团长。

1928年,关麟征任南京警备司令部第二团团长。不久,又调任蒋中正建立的第十一师第六十一团团长。师参谋长罗卓英想联合该师任团长的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李默庵、肖干、关麟征等,撵走师长曹万顺,向上级推举副师长陈诚任师长。在罗征询他们的意见时,关对罗说:“陈矮子并不比曹万顺高明,可能比曹还要坏。”事后,罗卓英全部告诉了陈诚,自此关陈结怨。嗣后,关麟征任第二旅旅长,1929年任新编第五师副师长。

1930年,关麟征在张治中任师长的第二教导师任第一团团长,随部开赴中原作战。他奉命防守河南东部的高卒集,阎冯联军猛攻一个多月,未能将关的阵地攻下。后来部队转战到河南杞县,他以一个团的兵力掩护全师撤退。因等候下属一个团失去联系的营,将时间延误,途中遭到数倍于己的阎冯联军的追击,处境十分危险。适逢大雾迷漫,百步之外,视野不清。他急中生智,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命令部队掉头开枪反击。阎冯联军在大雾中,因情况不明,怕中埋伏,下令撤退,他带领部队从容脱险。因他在这次退却战中有功,升任该师第二旅旅长。

这年秋天,中原大战进入紧张阶段,蒋中正亲自坐镇河南商邱西部的陇海铁路柳河车站指挥作战。关麟征的第二旅奉命在距柳河二十里的铁路正面阵地防守。因防守阵地地幅大,关旅兵力不敷应用,上级临时调拨刘子清营归他指挥,分担一部分防守任务。战幕一拉开,进攻的阎冯联军兵力多、火力猛,刘营防守的阵地被突破,刘子清力战负伤,全营溃退。在这紧急时刻,关身边无机动兵力可以递补,若防守阵地有失,则危及到近在咫尺的蒋中正的安全,他只好以身边仅有的警卫排三十多人,递补刘子清一个营防守的阵地。此时,正值秋季,田野的玉米高粱青纱帐起。他灵机一动,亲自将三十余名战士隐匿于青纱帐中,零星分散地开枪射击。阎冯联军被青纱帐阻碍视线,不知关军虚实,怕遭伏击,不敢用步兵大举冲锋,只是用炮轰击。关麟征演的“空城计”,终于阻滞了阎冯联军的进攻。因此,年仅二十六岁的关麟征深受蒋中正的赏识,以作战勇敢,擅长指挥而扬名。

1931年,关麟征调任第二师第十一旅旅长。这时,石友三在河北南部反对蒋中正,刘桂堂附之。关奉命率部进攻盘踞在南宫的刘桂堂的夏子明旅。抵达南宫后,他轻装简从,悄悄至城外观测地形,探听虚实。他发现对方兵力与自己相差不多,而且城门紧闭,防守森严,认为只能智取,不能强攻,即令部队在离城十华里左右的村庄宿营,以松懈夏军的戒备,并命令一个营在天黑后运动至城垣附近隐蔽。城内夏子明见城外一片寂静,未见关军攻城,甚为诧异。夏军将城门打开少许,数官兵出城窥探情况。埋伏在城垣附近的关军乘机抢占城门,并冲入城内,大军随后闯入,纵横展开,枪声大作。夏子明措手不及,仓皇而逃。关麟征仅用几个小时就将南宫县城占领,夏旅被全歼,关旅仅伤亡三十余人。

1932年6月,蒋中正第四次“围剿”鄂豫皖苏区。关麟征任第四军独立旅旅长,奉命随师长徐庭瑶,与旷继勋的红二十五军激战于霍邱县城。7月,他又率部西进,被红军将领陈赓、蔡申熙所率领二万多人包围于砖佛寺,伤亡惨重,他的战马也被击毙。年末,升任第二十五师师长。

抗日战争时期是关麟征一生戎马生涯的黄金时代。他曾自我评价说:“我的一生是打日本鬼子的一生。”

1933年2月底,他所在的第十七军奉命开赴长城古北口抗日。3月9日,当部队到达密云以北石匣镇时,接到何应钦“停止前进,就地待命”的命令。关麟征想:如果就地待命,延误时间,则日寇有可能占领古北口及其以南的南天门防线。这不仅影响在长城抗战的友军,而且平津危矣。他审时度势,毅然“抗命”,将部队开到古北口前线接防。为了夺取潮河支流对岸高地有利地形,他亲率第一四九团猛烈反击日寇。双方短兵相接,战斗惨烈。关麟征被日寇的枪榴弹炸伤五处,浑身是血,但他仍力战不退。身旁官兵十余人全部战死,他仍毫不动摇,从容指挥全师官兵英勇杀敌,终于击退了日寇,占领了高地。仅前三天,就歼灭日寇二千余人。关麟征因作战有功,获得民国政府颁奖的青天白日勋章一枚。《大公报》主笔张季鸾亲自撰写社论“爱国男儿,血洒疆场”,以贺其功。

5月底,第二十五师奉命开往北平北郊集中休整。关麟征离开密云时,看到群众害怕日寇前来骚扰的惶恐情景,不禁感叹流泪,说:“政府不顾人民安危,下令撤退军队,实在对不起老百姓!”部队到达北平,一些大中学校师生慕名而来,请他去作讲演,介绍抗日杀敌事迹。他看到平津一带群众,抗日情绪高昂,尤其是一些大中学生无不跃跃欲试,请缨杀敌,因而翌年暑假在北平郊区黄寺大楼第二十五师兵营,开办了五千人的大中学生军事训练班,派军官作军事讲座的报告,组织军事操练,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日战争进行准备。

6月,何应钦与日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其中条文规定:“国民党中央部队和宪兵要撤出北平和河北省”。关麟征知道这个消息后,曾向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恳切陈词,“如果部队不战而撤出北平和河北省,国民党将丧失民心”,并建议加强战备与日寇作战。他还向南京蒋中正发出电报:“如果不战而退出北平、河北,将会对委座威信有很大影响…”与此同时,他还命令第二十五师各级部队在北平城郊构筑工事,准备对日寇作战。可是,他这些积极建议都没有被当时国民党当局所采纳。

1935年3月,关麟征所部被调往山西,与林彪的红一军团激战于昕水河畔的午城镇。4月,又进攻在应县的徐海东红十五军团。次年10月,关麟征晋升为陆军中将,并获三等宝鼎勋章。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关麟征已升任第五十二军军长。这年秋冬,他率领部队在平汉铁路北段从事抗日斗争。9月,参加了保定战役。10月,在漳河南岸,与进犯漳河的日寇第十四师团进行一场拉锯式的攻防战,双方伤亡惨重。最后,日寇向漳河北岸的邯郸、武安一带败退。这时,关麟征从侦察兵报告中得知日寇在邯郸城外建有飞机场和汽油库,立即命令智勇双全的营长梁伟智率领一营,夜袭机场,烧毁日寇飞机十余架,炸毁了汽油库,受到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的嘉奖。

随后,关麟征带领第五十二军转战河南、山东抗日战场。在台儿庄战役中,他率部随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在向城洪山镇一线阻击北面之敌,配合正面作战。3月24日,他指挥部队向盘踞在津浦铁路台枣支线的日寇第十师团濑谷旅团发起进攻。但台儿庄东北是一片平原,只有少数小丘,缺乏地形掩护,加之基本上都是轻武器,火力不如日寇,进攻非常困难。后来,关麟征发现日寇白天战斗活跃,晚上龟缩不动,他抓住敌人这个活动规律,结合实际,扬长避短,采用夜战火攻战术,命令部队昼伏夜出,消灭敌人,取得显著战果。

3月31日下午,由临沂南下的日寇阪垣师团沂州支队约有四千人,配备野炮、战车,突然袭击第五十二军指挥部。当时,关麟征身边只有一个警卫营的兵力约三百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关沉着冷静,命令警卫连长徐文亮带领仅有的三百人,在离指挥部千米以外的地方展开佯攻,以迷惑敌人。及至黄昏,援军赶到,他立即指挥部队反攻,在爱曲一带对日寇沂州支队突然实行反包围。日寇仓卒应战,伤亡众多,其骑兵部队全部被歼。4月1~2日,关麟征部继续向兰陵、洪山一带日寇进击,歼灭日寇大部,有力地支援了台儿庄的防守战。

4月5~6日,关麟征部与王仲廉的第八十五军加速对台儿庄日寇的攻击。白天枪炮轰击,白刃肉搏;晚上攀屋放火,乘乱追杀,使敌人日夜不宁。关麟征、王仲廉两军并相继收复了台儿庄东面的甘露寺、杨楼、陶墩等据点,从而解除了台儿庄东北方面日寇的威胁。紧接著,关麟征、王仲廉两军从台儿庄北面包围了日寇。李宗仁于4月6日夜晚三时下令全线反攻,第三十一师和第二集团军在城寨内部清扫残敌,第五十二军等在外围歼灭日寇,并跟踪追击。日寇狼狈向枣庄、峄县方向逃遁。

徐州会战后,关麟征升任第三十二军团长。在这次战役中与关较量过的日寇板垣征四郎说:“关麟征的两个军应视为普通支那十个军。”是年夏天,蒋中正在武汉珞珈山军官团讲话时说:“中国军队如都象五十二军那样战斗力强,打败日奉军队是不成问题的。”当时国内军事评论家称台儿庄战役中负责防守的孙连仲和负责攻击的关麟征为“孙钢头”和“关铁拳”。

4月下旬,关麟征部奉令开至峄县以东、邳县以北的虎山、长山、艾山、连防山一带防守,将日寇国崎支队包围在码头镇西的北涝沟,给日寇以重创,仅日寇第四十一、第四十二联队伤亡就达一千四百多人。

1938年夏秋之交,关麟征的第二十二军团调到湖北,参加武汉会战。当时,日寇冈村宁次的第十一军所属第九师团进攻赣北和鄂东南地区。8月,关麟征率部在瑞昌、阳新的亭子山、磨山、虾蟆洞一带阻击日寇。他命令部队依山地形势,在每个山头修筑工事,把几个山头组成一个棋盘阵地,一个山头受敌攻击,其他山头可以立即配合出击,歼灭敌人。因而日寇进攻十几天,寸土未得,遗尸累累,士气低落。日寇广播说:“我皇军在瑞昌附近,遭遇最强劲之敌”。

1939年秋,关麟征调任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并奉命代行总司令职权(总司令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兼),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他坐镇湘北,指挥张耀明的第五十二军、陈沛的第三十七军、夏楚中的第七十九军和一游击纵队,迎击进犯湘北的日寇。他制定了在湘北每道河两岸节节抵抗,消耗敌人,然后转入山林湖沼地区或乘敌人疲惫、困乏时,转退为进,转守为攻,与敌决战,聚而歼之的作战方针。发动部队在湘北各地构筑厂坚固的防守工事,即“伯陵防线”(薛岳字伯陵)。

9月14日,日寇第六、第十三师团从岳阳沿粤汉铁路南下,进攻新墙河北岸及新墙河阵地。关麟征指挥第十五集团军凭借工事及河流、湖泊等自然屏障,进行坚决抵抗。广大官兵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在雷公山草鞋岭防守的史思华营,在日寇步兵、炮兵、战车、飞机协同进攻之下,坚守阵地五昼夜,全营官兵壮烈牺牲。此役敌我伤亡惨重,关部仅连排军官就牺牲六百余人。所以,在歼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后,他将部队主动后撤。在撤退中,他带领的这十余万大军,军纪严明,井然有序。随军记者认为,这样有条不紊的撤退是抗战中少见的,他们对关麟征组织领导军队的才能深为敬佩。

10月2日,关麟征指挥部队退至长沙外围的金井;路口畲、永安市、捞刀河等地。这时,进攻的日寇实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侵入湘北后,湖沼密布,重武器行动不便,不能发挥作用;当地群众配合战斗,化路为田,破坏交通,使日寇后勤补给困难,被迫后退。关麟征抓住这个有利战机,按照上级的意图,果断地组织指挥部队实施反攻和追击。他命令第三十七军由汨罗渡河,向铁路正面追击敌人,第五十二军出平江附近,向敌人进攻;第七十九军向湘鄂公路之敌的侧背攻打;其他军和地方部队也从各路全面反攻。日寇豕奔狼突,全线溃退,失陷的土地全部收复。是役结束,关麟征被委任为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并记功一等。关是黄埔军校学生中担任集团军总司令较早的人之一。是年,他年方三十四岁。

1940年,关麟征部队奉调广西柳州休整,不久改为第九集团军。9月,日寇占领越南后,进一步切断了中国滇越国际交通线,我国西南边疆形势紧张。关部即开赴广西西南部的天等、靖西一带驻防。后由桂入滇,进驻文山,担任滇越铁路以东马关、麻栗坡、西畴、富宁一带的边防任务。

1943年,军政部队何应钦借故将第九集团军所辖的五十四军军长黄维调职,关麟征在何应钦的支持下,派张耀明接任该军军长。而这个军是陈诚的嫡系部队,陈诚的亲信、副军长傅正模便联合该军军官向上呼吁控告,致使关麟征、陈诚矛盾激化。不久,陈诚由湖北飞昆明规划远征军事宜,关麟征往见陈诚,提到第五十四军时,两人拍桌互詈,从此关麟征、陈诚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4年,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为配合盟军作战,在昆明设立陆军总司令部,以民国政府军队中战力较强的十二个军,接受美械装备,分编为四个方面军。次年初,关麟征所辖部队并入第一方面军,卢汉任第一方面军司令官,他任副司令官,仍率部队守备滇南,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5月,关麟征参加了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的第六届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抗战胜利不久,民国政府任命关麟征为东北九省保安司令长官,但由于受蒋中正重用的军政部长陈诚制造障碍,未能赴任。10月,出任云南省警备总司令。

12月1日,国民党云南省党政当局制造了“一二一”惨案,昆明四位教师、学生惨遭暴徒杀害,群情激奋。蒋中正被迫把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兼代理云南省主席李宗黄和关麟征“停职议处”。

次年7月,关麟征去成都任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11月,被选为国民党“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第二年,升任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在校任职期间,他实行“废除体罚,尊重人格”、赏由下起,罚自上先”、“改革教学、时间第一”、“人事公平、经济公开”等措施,对军校有所建树。

1948年8月,关麟征被任命为陆军副总司令,仍兼任军校校长。随后,蒋中正又要他出任陆军总司令,报纸上已登载消息,关麟征也已拜会参谋总长顾祝同,商讨交接事宜。但民国政府国防部以“溪口电话手令遗失”为由,使此事告吹。不久,国民党政府又酝酿他出任京沪杭警备司令,后来又以“不懂上海话”而作罢。直到李宗仁担任国民党代总统时,他才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秋天,他便辞职,退出军界,并把一家老小送至香港居住。11月,他偕夫人从成都乘去台湾的飞机抵香港。旅客在香港机场小憩时,他告诉同机旅伴:“去探望病中的父亲,随后来台。”以后就一直居住香港。

关麟征在香港,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会见新闻记者,未在报刊上发表任何言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顾孟余等组织“第三势力”,多次托人找他参加,他都拒不接见。在香港居住的许多国民党军界故旧,他不联系;原国民党军成都军校旅港同学,几次邀请他聚餐联欢,以叙师生之谊,他也婉言谢绝,过著“隐士”式的生活。

无官一身轻,关麟征以读书、写字及教育子女为乐趣。生活有规律,洁身自好,每日早睡早起,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对我国古书《春秋》、《易经》、《战国策》、《孙子兵法》等都有浓厚的兴趣。

关麟征书法造诣较深,擅长草书,对唐代怀素和尚的草书《圣母》、《食鱼》、《千字文自序》诸帖和近代草圣于右任的《千字文>等作品都作过精心的研究和练习。他的草书,曾参加过香港大会堂的展出,受到好评。

1972年,关麟征在夫人、女儿的陪伴下曾往美国、欧洲各地旅游,历时月余,然后返港。

1975年蒋中正去世,由于历史的原因,应蒋经国的邀请,关麟征去台湾参加了蒋中正的葬礼。事毕,蒋经国挽留他在台湾任职,许以高官厚禄,他婉言谢绝,仍回香港过隐居生活。

关麟征虽然身居海外,但他非常关心祖国,思念故乡。他从香港《大公报》、么文汇报》看到祖国大陆经济建设欣欣向荣的情况时,总感到高兴。1979年5月,他在大陆的胞妹前往香港探亲,向他介绍大陆解放后的变化,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情况,他兴致勃勃,非常乐闻,并且经常插话说:“对!就应该这样办!”关夫人对妹妹说:“几十年来,没见过你大哥这么高兴过。”他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政策表示赞赏。1979年底,他得知在故乡的妹妹当选为省政协委员,在给大陆友人的信中写道:“梧枝妹谬获拔擢,尚望兄多多指教,使无负于政府和人民之所托,是为至盼广

关麟征特别关心在大陆的黄埔同学、军界故旧。他希望国共两党实行第三次合作,早日结束台湾同祖国大陆分离的局面,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他曾对妹妹说:“我是炎黄子孙,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啊!”

1980年7月30日晚,关麟征在香港家中,因心脏病猝发,突然昏迷,被立即送伊利莎白医院抢救。医生护士在急救过程中,发现他胸前伤痕累累,感到非常惊讶。关夫人解释说:“这些伤痕全是他在抗日浴血奋战中所受的伤。”全体在场医务人员都不禁肃然起敬。

1980年8月1日,关鳞征病逝。中央人民广插电台、《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大报纸都登载了他逝世的消息和简历。徐向前元帅向他在香港的家属发去了唁电:“噩耗传来,至为悲痛,黄埔同窗,怀念不已,特此致哀诸斋节哀。”

举殡之日,黄埔军校各期留港同学及亲友数百人执绋,新华社香港分社、全国政协、徐向前元帅等送了花圈。

关麟征著有《关麟征回忆录》等。

夫人徐孝仁:温厚贤淑,是位贤内助。

关麟征有二子四女,教养良好,学有专长,目前从事科技工作。



关恒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关开来:(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少将,台湾省海军陆战队政治作战部副主任。

关先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少将,台湾省海军军官学校主任。

关杰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通电局副局长。

关宝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行政院国家安全局”科研室主任。

跟帖时间 2010-06-18 10:03: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关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忠昭日月;义薄云天:上联典指夏朝末期贤臣关龙逄,夏王桀暴虐荒淫,关龙逄常引用《黄图》一书劝谏,站在夏桀身边不离开。夏桀认为他所说是“妖言”,于是下令烧了《黄图》,并杀害了关龙逄。下联典指三国时期蜀汉国大将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人,东汉末逃奔涿郡,跟随刘备看书兵,建安年间被曹操俘获,极受优待,封寿亭侯。后仍归刘备,镇守荆州,曾在樊城围攻曹操部将曹仁,又大破禁军所率七军。因后备空虚,被孙权袭取荆州,他败走麦城,被擒杀。宋朝以后,他的事迹被统治者泻渲染神化,尊为“关公”、“关帝”,以重义气著称于史。

新声度曲;玉牒求贤: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戏曲家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所作杂剧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六十余种,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剧本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曲祠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及后来戏曲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为“元曲四大家”。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卫州汲人关播,字备先,进士出身,曾任地方官,由宰相杨绾、常衮推荐为都官员外郎,历吏部侍郎、刑部尚书。德宗求贤人为宰相时,宰相卢杞认为关播温柔易控制,使极力推荐,于是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但政事仍由卢杞控制,“玉牒”,指记载帝王谱第、历数及政令沿革的书。这里指皇帝。

志耽松石;义结桃园:上联典指南朝宋朝时期的关康之,性清约,累征不仕,守志闲居,常席松叶耽白石而卧。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关羽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



2.七言通用联:

鸿飞诗送归耆旧;燕子楼怅断姬人: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杭州人关鲁,进士出身,历官池州、洛州太守,至尚书郎,八十岁时告老回钱塘,侍御史陈襄赠他《鸿飞诗》送别。“耆旧”,指年高而久负声望的人。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著名歌妓关盼盼,徐州人,能歌善舞,唐贞元年间被尚书张愔纳为妾。张愔死后,她一个人住在彭城旧居燕子楼,十五年不嫁,后绝食而死。曾与白居易有诗唱和。

善音声而通历数;业经籍以继前贤: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关鲁的儿子关景仁,字彦长,治平年间进士,官丰县知县。多才多能,乐器、法令、历法、数学、书法、绘画,无所不通,尤其擅长写诗。下联典指南朝时期宋国的河东人关康之,字伯愉,少年时发奋读书,后弃绝人间一切琐事,四十年不出门,常独处一室,甚至很少与家人见面。对于经籍的疑难问题,多有论述解析,重点攻《左传》、《毛诗》。



3.八言以上通用联:

百代宗持蒲坂溯源远;万家灯火霞溪世泽长:这是福建莆田蒲坂关氏中堂联。

蒲渚源长奕世绵瓜绵瓞;瑁峰秀发清时为凤为麟:这是福建莆田蒲坂关氏正堂对联。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横批“三晋一夫”。这是新加坡关帝庙的对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坛,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横批“我不如你”。这是林则徐写给关天培的挽联。

跟帖时间 2010-06-18 10:01:2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关氏的字辈排行 -- 河南泌阳关氏字辈:“九汝忠义振万年”。

河南息县关氏字辈:“应升登朝卫安帮定国家”。

河南博爱关氏字辈:“永太明文…”

湖北仙桃关氏字辈:“开先锡肇启序成章洪叶可茂敦伦履常培修衍庆志裕振祥承绪惟正延生致康锦堂彦义瑞献嘉邦崇本向道卜年永昌”。

湖北关氏一支字辈:“崇连福泽主光前裕厚昌荣华德胜茂富贵万众强宗意传达友开科仁久长文元明礼义永远吉承良诗书高登位发达照选扬国正天星顺盅志富家帮”。

江苏常州关氏字辈:“横长久志义德月子昌隆在横上是学天”。

广西蒙山关氏字辈:“家德维修永安盛世字兆高明”。

吉林满族关氏字辈:“文明永志广武俊常胜昌双恩庆宏喜全成百世祥”。

河南蒙古族关氏字辈:“麟献国吉昌凤鸣兴家邦清化传继广盛世庆宣扬”。

贵州湄潭关氏字辈:“文章荣祖国”。

福建莆田关氏字辈:“统绪绵延继序常怀祖泽规模远大承家用迪前光”。

安徽界首关氏字辈:“树中义振…”

关氏一支字辈:“玉吉宪子佳”。

关氏一支字辈:“庭学玉士爱维”。

跟帖时间 2010-06-18 10:00: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关氏的家谱文献 -- 关氏家谱,(清)关文榜修,清康熙~嘉庆年间递经增修木刻活字印本。1995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北京)《关帝文献汇编》丛书第八册中影印件。注:关文榜自述是关羽第五十八代孙,这是目前唯一由官方正式编修的关羽家谱。公开出版。

辽宁凤城满族关氏家谱一卷,(清)苏德力纂,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凤城县档案馆。

广东新会谈雅关氏族谱,(清)关廷盓纂修,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关肇治。

浙江杭州关氏世谱,(清)关敏道记,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南海吉利下桥关氏家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关蔚煌纂,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广东南海驼驸关氏族谱,(清)关秉方等序,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南海九江关氏家谱二十卷,(清)关兆熙总纂,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杭州关氏支谱,(民国)吴农祥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关可兴,始迁祖为关实斋。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东顺德容奇关氏家谱三卷,(民国)关文纲编,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铅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浙江杭州关氏谱考,(民国)关豫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东番禺关氏家谱一卷,(民国)关颂声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73年)铅印本。注:始迁祖为[明]关翔;先祖为[明]关文皊。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关氏宗亲世系表一卷,(清)富奎伦纂,复印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辽阳市档案馆。

山东武圣府分支关氏宗谱五卷,(清)关金标纂,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袞州县档案馆。

辽宁本溪关氏谱单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本溪市东营坊乡东营坊村。

福建莆田蒲坂关氏族谱,(现代)关永辉总编,1998年计算机激光排印本一册。原稿现被收藏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蒲坂关氏宗祠。

跟帖时间 2010-06-18 09:56:1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关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2.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忠义堂:三国时期,蜀汉有上将军关羽,刘备麾下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他为五虎上将之首,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东吴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壮烈殉汉,刘备谥壮缪,封武安王。关羽死后倍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其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明朝时期又追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关氏族人因称“忠义堂”。民国三年,民国政府明令关羽与岳飞合祀武庙,称“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武圣堂:同忠义堂。

伽蓝堂:同忠义堂。

蒲源堂:福建莆田蒲坂关氏分支堂号。

蒲渚堂:福建莆田蒲坂关氏分支堂号。

蒲清堂:福建莆田蒲坂关氏分支堂号。

树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泽堂:资料有待补充。

启翼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6-18 09:54:1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关氏的迁徙分布 -- 关氏是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姓源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一位,人口约一百四十四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9%左右。

夏朝时期,国都在安邑,即现在的山西夏县北方,据说关龙逢便是安邑人,因此关氏族人将发源地传为山西。

春秋时期,郑过有大夫名关其思,说明关氏族人已在今河南省新郑一带落籍。

西汉时期,有长水校尉、平陵人(今陕西咸阳)关并,东汉初戊己校尉关宠,汉末有太原人关靖(公孙瓒部下)入载史册。表明在两汉以前,关氏族人已广布于黄河中下游。三国时期,大将关羽横空出世,忠义千秋,永垂青史,使关氏成为天下人耳熟能详的著名姓氏。后关羽拥刘备入蜀,故有关氏族人留居今四川。

三国归晋后,亦有关氏族人回归故里。两晋南北朝时期,关氏族人为避兵火,有入迁今江浙之地者。

至隋、唐时期,关氏族人在今甘肃陇西、山东郯城一带发展兴旺,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故后世关氏族人有以陇西、东海为其郡望堂号的。

两宋时期,特别是宋高宗偏安江南以后,关氏族人移居江浙之地渐多,宋朝末期,随着蒙古铁骑南下,江南又陷入一片动乱之中,故关氏族人有南迁于广东、福建之地者。

明朝初期,山西关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伴随闯关东的风潮,有鲁豫之地的关氏族人入迁东三省,而山西关氏族人则随走西口的风潮,经杀虎口,赴蒙古谋生。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美帝国主义在华掠夺廉价劳动力,一度使上海、江浙之地贩卖“猪仔”成风,许多受蒙蔽的华人被卖到美旧金山,夏威夷等地做苦工,其中也有关氏族人。

如今,关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省为多,约占全国关氏人口的40%左右。

今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湖北省的钟祥市、仙桃县、十堰市,广东省的佛山市、南海市、阳江市、罗定县、三水县、顺德市,江苏省的连云港市,湖南省的常德市澧县、张家界市慈利县,河南省的洛阳市嵩县、滑县、泌阳市、信阳市息县,陕西省的宝鸡市,山西省的太谷县、阳泉市、运城市解州县,江苏省的扬州市,辽宁省的丹东市凤城县,云南省的昆明市嵩明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梧州市蒙山县,福建省的莆田市、宁德市七都县,贵州省的湄潭县,甘肃省的皋兰县(白银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海南省海口市,美国,印度,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桫椤门,埃及,伊朗,意大利,古巴,荷兰,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等地,均有关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6-18 09:52: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