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的历史名人 -- 巴蔓子:(生卒年待考),巴国人。著名战国时期巴国将军。
清江上游的都亭山下有座大古庙。传说,那里面埋葬的人就是数千年前的巴族将军巴蔓子的身子。
远古周朝末期,这地方属巴国管。有一年,坏人作乱,把巴王赶跑,并到处残害百姓。有人对巴国将军巴蔓子说:“你是巴国的得力将领,如今巴国有难,你应该想办法,收拾这个烂摊子。”
巴蔓子想来想去,办法只有一个:请求邻国出兵援助。他暗暗带着巴蜀铜剑,装扮成穷苦百姓,朝清江下游走去。一路上过滩踩水、忍肌挨饿,好不容易到了楚国的国都。这时候的巴蔓子,衣服烂得披一块搭一块的,草鞋穿成了四股筋,脚趾现出了骨头,就象个叫花子。
他去拜见了楚王,请求出兵平息叛乱。本来,巴国和楚国原先是好邻居。照说,一国有难,另一国应该去拉一把。但楚王没有这么想,他认为巴国搞得稀巴烂了哒,还有么子援助法?就推辞说:“国破家亡,派兵去也没有用哒,,那是淘空力。”巴蔓子说:“国破家亡,巴族人的心没有亡呀!只要大王你能出兵,叛乱一定能平息。要是你不出兵,巴国坏人当了权,你们楚国也不得安宁的。”
巴蔓子这几句话把楚王说动心哒,他想出兵,又不想无代价地做事,就说:“天远路程,派兵过去,哪消耗得下台?你如果答应给我三座城池,我就马上出兵。”
要把自己的国土给别人,这好比割巴蔓子的心肝。要是不答应,事情又办不下来。巴蔓子救国心切,于是含糊地说:“只要国王出兵平息了叛乱,到时候是好商量的。”楚王高兴了,派了好多人马,由巴蔓子领着回到巴国,很快就把敌人打败了,巴国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楚国的兵马刚刚回国,楚王就派人来讨要那三座城池。巴蔓子心里象油煎火熬,表面不露声色,准备了上好的酒席待承楚国的使者。巴蔓子说:“楚国为帮助我国费了心,尽了力,我们子子孙孙都不会忘记这天大的恩情。”
楚国的使者说:“记得恩情就好,请你把这三座城池交割给楚国吧!”
巴蔓子说:“国土哪能送人?你们现在援助了我们,往后若楚国有三灾六难,我们也去帮忙,这不是比现在要去三座城池还好些吗?”
楚国的使臣急了,说:“割让三座城池,是将军当时亲口许下的啊!”
巴蔓子说:“我许的愿,我一人承担。请把我的头带回去谢楚王吧!”说完,他抽出宝剑,“呼”地一剑,自己的脑壳就落了地。那双眼睛还睁得大大的,象活人一样。
使臣无奈,便叫人做了个紫檀木盒子,装上巴蔓子的头颅,打马回国去了。
当使者携带着巴蔓子的头回报楚王后,楚王深受感动,敬佩巴蔓子为人臣子的忠义气节,就以上卿之礼厚葬其头颅在一座高山的顶上,让他日日夜夜看着巴国的方向。同时,巴国也把他的身子用最好的棺材装殓了,也以上卿之礼安葬在清江上游的都亭山下,并建了一座大古庙。
巴 肃:(生卒年待考),字恭祖;渤海人。著名东汉大臣。
巴肃因为对待朝廷忠诚而闻名。
东汉末期,他痛恨宦官败坏朝廷的风气,于是与窦武、陈蕃一起密谋株杀宦官。
事情败露后,他被列入党锢。巴肃于是到县衙投案自首,县官佩服他的忠诚,于是要放弃官位和他一起逃亡。巴肃却对县官说:“做大臣的,有阴谋就不能隐瞒朝廷,有罪就不应该逃避刑法。”结果他被朝廷判为死罪,惨遭杀害。
历史上将他称为“忠义之臣”。
巴 泰:(生卒年待考),汉军镶蓝旗人。著名清朝将领。
以善战著称,因功封一等子爵。官至中和殿大学士。
巴慰祖:(公元1744~1793年),字隽堂、晋唐,号予籍,子安、莲舫等;安徽歙县人,著名清朝书画家、篆刻家。
巴慰祖官候补中书。通文艺,精古今文字,与程邃、胡唐、汪肇龙为“歙四子”。
他善仿青铜器,浸淫秦汉,曾摹过很多汉印,得古茂之气,也力学六朝唐宋朱文,因此他的篆刻工致秀劲、章法构思精密又富于变化有自己面目,在皖南影响很大,其外甥胡唐最得其法,风格更加婉约。
著有《四香堂摹印》、《百寿图印谱》留传,能得汉印精髓。
巴珲岱:(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将领。
清康熙年间任正黄旗洲都统,逝世后谥号“属恭”。
巴忠倓:(公元1930~今),山东烟台人。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中将。
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8月进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1986年在国防大学深造。历任南京军区作战部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上海警备区司令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现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会长,中共十三大代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历任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科长、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处长、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1985年8月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1992年12月至1996年2月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所务委员会主任、高级研究员。
1988年9月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92年2月28日改授武警少将警衔,1993年晋升为武警中将警衔。
巴玉宝:(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少将,武警学院院务部长。
巴曙松:(公元1968~今),湖北武汉人。著名金融经济学家。
巴曙松研究员,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副司级。
1987~1994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曾担任校广播台台长、研究生科协秘书长等职务。导师为发展经济学创始人、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张培刚教授。
1996-1999年就读于中央财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学习期间,连续两次获得"涌金学术特别奖"。博士论文《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已经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导师为闻潜教授。
2001年7月~2003年6月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与金融市场监管,在此期间主持了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课题《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合作研究老师为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海闻教授。
在基金业方面,担任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参与了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基金产品的发行等的评审工作。
1994~1998年在中国银行总行体制改革办公室、发展规划部,担任副处长。
1998~1999年在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担任副行长。
2000~2001年担任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高级经理。
2001~2002年在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担任助理总经理、授信管理处主管。
2002~2003年在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担任副主任、主任。
2003年8月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担任副所长。
巴曙松在金融机构总部的不同业务部门、总行和分行、内地和海外分行、银行和证券业、基金业等积累了丰富的实际业务经验和管理经验,对当前银行业、证券业、基金业等的发展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把握。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曾经担任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助理总经理、授信管理处主管、中国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高级经理等职务,并在中国银行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发展规划部、体制改革办公室、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重组办、港澳管理处业务部、中银香港风险管理部等多个部门有过实际业务经验和管理经验,熟悉商业银行的计划资金、信贷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利率管理、重组上市等业务范围。
在证券业方面,参与中银香港重组和海外上市项目,熟悉银行业的重组和上市的主要业务环节;在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工作期间,负责对证券和基金行业的研究工作进行协调管理、证券业金融创新工作的前期论证和方案设计、中国证券业协会主办的行业杂志《中国证券业通讯》、《中国证券业研究》等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并担任两份杂志的副主编、证监会等领导机关交办中国证券业协会承担的各项专题研究工作等等。
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外汇市场运行研究》、《中国改革与开放的制度效应》、《新兴市场经济中的商业银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金融改革路在何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中国经济真实增长的故事》、《金融的江湖》、《The efficient frontier of portfolio in different borrowing and lending rates》、《香港开办离岸人民币业务有风险但可控》等。
主持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课题《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金融业风险监管新趋势》、主持中国证券业协会协会重点专项课题多项,主要包括“关于限制涉嫌帐户提款的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对策”、“证券公司融资问题研究”、“证券公司专利策略研究”等。 跟帖时间 2010-03-31 15:41: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巴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远古;望居高平:全联典指巴氏的源流和郡望。
名联八顾;识冠三军: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渤海人巴肃,字恭祖,汉灵帝时,与外戚窦武、太傅陈蕃等谋划诛杀宦官,事泄而遭党锢之祸被杀。“八顾”,指东汉士大夫互相标榜,称巴肃及郭林宗等人为八顾。“顾”,指能以自身德行影响他人。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巴宁,才识极高,能判断利害并果断决策,使三军不致迷惑。
2.宗祠五言通用联:
官封一等爵;利富数世财: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二等侍卫巴泰,汉军镶蓝旗人。以善战称,因功封一等子,官至中和殿大学士。下联典指秦朝时期的巴寡妇清,其夫得丹穴,擅利数世。妇能守业,用财自卫,人不敢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3.宗祠七言通用联:
蜀锦囊珍蘋鹆研;汉铜鑪篆鹧鸪香: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书画家巴慰祖撰书联。巴慰祖,字俊堂,歙县人。官侯补中书。通文艺,精古今文字。
卓锡已看新法界;检身犹听旧钟声:此联为清朝时期的文人余辉生撰题忠县巴王台联。巴王台,一名巴子台,在巴县城东巴王庙后面。传为战国时巴国将军巴曼子观看士卒演练的了望台。
楚子何曾留寸土;将军依旧镇三巴:此联为四川省重庆市中区巴曼子墓联。《蜀中名胜记》载:巴曼子墓”有石麟石虎,相传为古时巴君冢”,“俗呼古陵,亦曰巴子冢矣”。
4.宗祠八言以上通用联:
不谢三城,足见忠贞义气;尊称八顾,永传令闻芳名: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巴国将军巴曼子。相传,巴国当时内乱,向楚国求救,许酬以三城,曼子不许,说“将吾头往谢之”,乃自刎。使者持其头回楚,楚王葬以上卿之礼。巴族人亦以上卿之礼葬其尸体。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名士巴肃的事典。巴肃,字恭祖,渤海人。他与窦武、陈蕃共谋杀宦民,整饬朝政,谋泄遭到朝廷通缉。他自诣县令投案。县令欲弃官与之俱逃,他坚持不肯,并说“有谋不敢隐,有罪不逃刑”。后遂被杀害。 跟帖时间 2010-03-31 15:39:2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巴氏的字辈排行 -- 浙江富阳巴氏字辈:“有义恭一仲以鸿效学德正玉金伟”。
山东巴氏一支字辈:“植焕增钜浚桂炳志锡淇栋煜均镇清桐煦堪钟洪钊润松耀坤瑛海林煊春铭汇桢烨境键淑树烽圣”。
巴氏一支字辈:“学纯品尚德毓才全能长克振承先进贤忠义远传昌达万年”。
巴氏一支字辈:“文成庭保增起可志云明青山德修维世”。 跟帖时间 2010-03-31 15:36: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巴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2.堂号:
高平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双卿堂:源出战国时巴国将军巴蔓子,因巴国发生内乱,出使楚国,要求楚国出兵平乱,答应楚国,乱平后,割给楚国三座城。楚国出兵平了巴国乱后,向巴国要城,巴蔓子对楚国使者:“城不能割,请拿我的头谢楚王。”说罢,自刎而死。使者带了巴蔓子的头见楚王。楚王对巴蔓子的忠君爱国之举非常佩服,就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头。同时巴国也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尸身。
裕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八顾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31 15:34:0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巴氏的迁徙分布 -- 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但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二十三位门阀。
巴氏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居住的武落钟离山,一般都认为在今湖北长阳县境内。直到今天,长阳县清江中仍有武落钟离山,山中有赤、黑二穴。
所谓巴氏等五姓,应即五个氏族部落。所谓五姓之子争为君长,实质上就是五个氏族贵族争夺酋长的职位。这个故事反映了早期巴族人尚处于“酋邦”阶段的历史事实。巴氏务相(“务相”也即“巫咸”)取得酋长职位后,即率领巴族人向西迁徙。他们首先溯清江而上,来到盐阳(今湖北恩施)。盐水有神女,她对禀君说:“此地广大,盛产鱼盐,愿与君共享此地。”禀君不肯。神女于是每晚都来与禀君同宿共枕,白天化作飞虫,与众飞虫群飞,掩天敝日,大地无光。这样一连过了十天,禀君派人送给神女一缕青丝,作为定情礼物,并且留下话说:“将青丝带系在脖子上,表示我们时刻相依相伴,我将不会离开你。”神女很高兴地接受了,将青丝带系在脖子上。于是禀君乘神女不备,站在阳石之上,弯弓搭箭,瞄准系有青丝的飞虫,一箭将神女射死了,天空重新放射光明。禀君于是在夷城(今湖北恩施)定居下来。这则神话故事说明巴族人向西发展过程中,曾与当地部落有过接触和冲突,并最终取得胜利。
在廪君时代以后,巴族的势力迅速增强,活动的区域相当广泛。在最北面,巴族到达了陕西南部汉中、安康一带,今天的大巴山就名源于巴族人。在东边,巴族似乎一度控制过汉水中上游地区;在南面,巴族仍保留了清江上游的老根据地。到了商代后期,活动在汉水流域的巴族人已经和中原地区的商人发生联系,并且一度成为臣服于商王朝的“子爵国”。但是在公元前十二世纪,由于殷商统治者的暴虐,巴族人转而与西迁徙。 跟帖时间 2010-03-31 15:31: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