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30 12:00:35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898 跟帖次数 6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代,属于取吉利之意为氏。

据史籍《穆天子传》记载,井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有取之不尽的意思。因此有人以井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正确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公第四子邢侯之后井利,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西周史》、《穆天子传》记载,周朝时期有个大夫叫井利,是周公第四子邢侯之后。

周公,是周朝有名的贤臣和政治家,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儿子周成王姬诵即位时年幼,周公又竭尽全力辅佐周成王,稳固了周成王的统治地位。周公逝世后,周成王为报答周公辅佐之恩,便封周公的第四子姬苴为邢侯,封地就是今天河北省的邢台。

在邢侯之后井利的后裔子孙中,多用先祖名字作为姓氏,世代称井氏至今,正确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期姜子牙的后代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源》记载,周朝时期,伯夷的后代姜子牙建立了齐国,而姜子牙的后代中,又有人到姬姓虞国(今山西平陆)当了大官,被虞国国君封到井邑(今山西中条山南部傅岩一带),后又封为伯爵,被人们称为井伯。在井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井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

春秋时期的虞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的东北部一带,井氏的始祖井伯是当时虞国的大夫,井氏家族最早的发源地就在古虞国。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姬诡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虞国君主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伐虢国的晋国军队。结果,晋军在灭了虢国后的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了虞国。

虞国被晋国所灭,井伯的后人纷纷出奔四方,主要在陕西的扶风郡(今陕西咸阳)为生息繁衍中心,后逐渐播迁到全国各地。

井伯传至井奚,在历史上非常著名。井奚早年贫穷困乏,曾流落不仕,在被晋国俘虏之前,他游历了齐、周、虞、虢等国,这使得他对于各国的民俗风情、地理形势、政治态势等悉之甚详,为他后来帮助秦穆公筹划东进准备了必要条件。百里奚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坎坷的经历,使他尝尽了艰苦生活的滋味,也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对他后来任秦国大夫时,为官清正,树立以民为贵的思想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井奚辗转到虞国任大夫,在晋国借道于虞以伐虢国,大夫宫之奇以“辱亡齿寒”劝谏虞君,虞君因曾经接受晋献公的宝玉“垂棘之璧”与名马“屈产之乘”而答应了晋国。井奚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纳谏,便缄默不语。结果晋国在灭虢之后,返回时就灭了虞国,虞君及井奚被俘。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嬴任好,井奚被当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国。

井奚以此为耻,便从秦国逃到宛(今河南南阳),被楚国边境的兵丁抓获。秦穆公后来听说井奚贤智,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国人不许,就派人对楚国人说:“吾媵臣井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国人同意将井奚交还秦国,结果以五张黑羊皮换给了秦国。井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井奚推辞说,自己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却认真地说:“那是因为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

秦穆公与井奚谈论起国事数日,结果大为赏识,遂授以国政,号称其为“五羖大夫”。这时的井奚已是七十余岁的高龄了,仍然兢兢业业地为秦国的强盛作出了贡献,因此被秦穆公封赏了百里之邑,遂改称为百里奚。百里奚的后代,也以封地为姓氏,世代称百里氏。

该支井氏、百里氏、百氏同宗同源。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井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在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室所有,但分配给庶民使用,每一井田面积为九百亩,每个井块为一百亩,方十里。

井田,既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又作为控制庶民的计算单位。井田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公田收益全部为周王室所有。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去继承。耕种井田的农业庶世也随着土地同属于领主阶级所有,终生不得离开土地,更不准转业,还必须交纳一定的贡赋。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保留有原始社会公有制下农村公社对土地管理的外在形式,但其性质已是一种奴隶制下的土地剥削制度。

在典籍《孟子》中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在典籍《玉篇》中则有注释:“田九百亩曰井,象九区之形,井令辖之。”

井令,全称为井田令,是西周时期井田制度的附属官位,专职掌管井田划定及其监督井田中王田部分(公田)的收益。

在井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井田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井氏、田氏,世代相传至今,井氏正确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井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井丞,亦称市井丞,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掌管贸易市场。古代,市场以城池中某水井位中心设铺(店),因此又称市井,下属有市丞中士、井史、井下士、以及若干井徒。

在典籍《玉篇》中记载:“穿地取水,伯益造之,因井为市也。”隋朝大学者颜师古对此解释道:“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因井成市,故名。”

井丞与市丞的分工有所不同,市丞管理市场中的经营、科税、执法等,而井丞则在更高层面予以管理,包括设定市场。

在井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井丞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井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井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井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官位。

古代,“井”与“刑”二字通用,井伯即刑伯,专职掌管刑法。这在史籍《春秋左氏传》中游明确记载:“有井伯,即刑伯。”

在鲁国、齐国、卫国、郑国等诸侯大国中,皆称刑伯为井伯,而在晋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大国中,则称刑伯。战国中期以后,七雄大国多统一称为刑伯。

在井伯(刑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井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井氏、刑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xíng(ㄒㄧㄥˊ)。



第七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卫国贵族句井疆,属于以先祖姓氏省文简化为氏。

孔子弟子句井疆,后为井氏。

句井疆,亦称勾井疆,复姓句井,名疆,字子疆,春秋末年卫国人,是孔子的弟子,为七十二贤哲之一。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封其为“淇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再封其为“滏阳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封其为“先贤”。

在句井疆的后裔子孙中,有将家族姓氏“句井氏”省改为单姓井氏者,这在历史文献《井氏族谱·名人录》中有记载,正确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和尔钦氏,亦称合答斤氏、哈塔斤氏、合底忻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十一世祖母阿兰豁阿三子不忽合答吉所组建的古老部落名称,世居扬什木(今辽宁彰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rcin Hala。

清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和尔钦氏多冠汉姓为井氏,正确读音皆作jǐng(ㄐㄧㄥˇ)



得姓始祖:井利、井奚(百里奚)、井伯、句井疆。

井氏的历史名人 -- 井 丹:(生卒年待考),字大春;郿地人(今陕西眉县)。著名东汉学者。

年轻时学习于太学,通五经,善谈论,京师人都议论说:“五经纷纶井大春。”据说,他为人非常清高,从未学会伺侯人,更不屑攀龙附凤。



井 度:(生卒年待考),字宪孟,人称“南阳公”;南阳人(今河南南阳)。著名南宋藏书家、刻书家。

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官四川转运史。

井度在蜀二十余年。当时四川是五十余州,几十年未被兵火相扰,藏书多但亡阙不全。他天性好书,凡有异本,听说后必求得而后快,遂收藏甚富。

晚年,井度与晁公武交谊深厚,遂将平生所藏之书,尽赠与晁公武。

井度喜刻书。曾搜求补缀,刻印《宋书》、《周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对蜀刻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井 田:(生卒年待考),字九畴;河北邢台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任户部刑三科给事中,为大理寺评事,非常识大体,未有傲慢之气的人物,以贤德著称。



井 在:(生卒年待考),字存士;顺天文安人。著名清朝大臣、诗人、学者。

约清圣祖康熙初前后在世。

登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进士。初任平阳司李,精敏独特,决狱多平反。在福建永安任县令时,镇压了李唐宗与刘尽忠农民起义。后迁兴县县令,因事罢归。归家后,每日以诗文自娱。

著有《铁潭诗集》六卷,《文集》二卷,《合河署诗集》一卷,《簏潭集》四卷,《天文纂要》八卷,《讲约六谕解》一卷,并行于世。



井 镃:(生卒年待考),字待庵;顺天文安人(今河北)。著名清朝诗人。

清康熙八年举人。历官山海卫教授。

井镃能诗,著有《半学山房诗钞》若干卷。励廷仪序言其“品谊绝粹,学术宏博,包罗今古。寄兴吟咏,潇洒淡宕,音节和平,风人之音,溢于弦管”。



井玉树:(生卒年待考),字丹木,号柏亭;直隶文安人(今河北文安)。著名清朝书画家。

清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

工八法,精篆、隶。善山水、法沈周,巨幅尤佳。每饮酒半酣,挥洒淋漓,若有神助。有柏亭铁戏印谱。《墨香居画识、广印人传、墨林今话》



井勿幕:(公元1888~1918年),初名井泉,字文渊;陕西蒲城广阳镇井家原人。著名辛亥革命先驱和杰出领导人之一,曾被孙中山誉为“西北革命巨柱”。

井勿幕出身望族,性情豁达慷慨,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性格刚毅且有抱负。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成中学。求学期间,他一边读书,一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组织的反对清王朝黑暗统治的斗争。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东京参加了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成为陕西籍的首批会员。是年秋天,井勿幕带着孙中山的指示回国,在陕西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春,创建同盟会陕西支部,自任支部长,发展同盟会员三十多人。从归国后一直到辛亥革命爆发的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井勿幕为反清斗争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撰写的《二十世纪之思想》一文,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介绍给陕西知识界。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春,陕西大部分州县都有了同盟会组织,会员达一千多人。

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后,紧接着西安起义成功,井勿幕立即在渭北组织响应。陕西光复后,井勿幕被陕西军政府任命为北路安抚招讨使,负责渭北各县军务,为保卫和巩固新政权做出很大的贡献。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井勿幕被任命为陕西支部长。第二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旨在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他立即赴云南参加蔡锷领导的护国讨袁战争。之后,被任命为陕西关中道尹。井勿幕素孚众望,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被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于佑任推举为靖国军总指挥。

井勿幕一生为官清廉,治军严谨,不徇私情,因而也得罪了一些人。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12月,井勿幕被部下谋害,终年三十岁。



井岳秀:(公元1878~1936年),字崧生,井勿幕之弟;陕西蒲城广阳镇井家原人。著名辛亥革命志士、陕西割据军阀、榆林王。

井岳秀是清末武庠生,幼年喜好武术,后毕业于陕西武备学堂。

1906年,井岳秀参加同盟会,任蒲城教育分会评议员,进行革命宣传。

1908年震惊中外的“蒲案”发生,清府大肆搜捕革命党人,搜至井岳秀家,其妻赵雁云临危将同盟会文件封入坛中,埋于院中菊花下,他回后尽焚之件与名册,保护了革命党人安全。

1910年,陕西省咨仪局成立,任常驻议员,负责筹措革命活动经费。

1911年10月,西安爆发反清起义,井岳秀冲锋陷阵,夺旗斩将,屡建战功。11月任陕西北路军统领,不久改任全省游击统带。12月,山西民军告急求援,井岳秀兄弟受命东渡黄河,解山西之围,阻遏清军西犯。接着清甘军犯陕,西路告急,即回师西征,激战歧山张午原,解咸阳之危。

1913年,外蒙在俄国沙皇策动下独立,驻守在榆林的井岳秀通过交友、赛马、拜把,力陈外附“七不可”,说服了内蒙各旗,沙皇与外蒙阴谋终未得逞。

1915年,井岳秀二赴榆林处理陕秦麻涧神团教案及铲烟苗事件。

1916~1936年,井岳秀以陕北镇守使、八十六师师长的名义镇守榆林。其间,他一面设圈套瓦解红军第二十四军,破坏中共地下党组织并屠杀共产党人;一面又剿灭段茂功等盗匪,保护进步将领杨虎城。并倡兴教育,启用民主人士杜斌丞任榆林中学校长,支持创办榆林女师和榆林职业学校,资助学生外出深造,支持创办《上郡日报》和建立陕北地方实业银行,鼓励民众合股办工厂并设立炮厂,引进机器、技术,引进火力发电,从而开创了榆林近代工业。

多年来,井岳秀一直被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反动军阀,甚至被演义、丑化,这有失历史的公正。做为一个民国历史人物,他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应予以肯定:

井岳秀父亲去世后,家道逐渐中落。1902年兄弟分家后,井勿幕因债务无法应付,在井岳秀的帮助下,离陕赴渝,投靠父亲的朋友在重庆读书。次年冬与吴玉章同行赴日本留学。1905年7月24日,井勿幕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同年冬,井勿幕奉孙中山之命并带上孙中山给井岳秀的亲笔信,回陕进行革命活动。在井岳秀的帮助下,井勿幕奔走西安和渭北各地,秘密活动,数月之间发展同盟会会员三十余人,正是这期间,井岳秀参加了同盟会,走上反清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后同盟会的秘密文件经常存放在井家,井家在西安竹笆市开设的老商号公正和纸店,也成了同盟会的秘密机关和井勿幕在西安活动时的寄居之所,也是同盟会人员秘密聚会之地。

1907年,同盟会会员常自新等组织蒲城县教育分会,井岳秀担任评议员,宣传民主思想,进行革命工作。次年9月发生“蒲案”时,同盟会的秘密文件正是藏在井岳秀家中,当时井不在家,井夫人随机应变情急之中将同盟会秘密文件埋藏于院中菊花丛中。官府搜查终无所得。晚上,他回到家里焚烧同盟会名册文件,保护了陕西革命党人的安全。

1908年冬天,在井勿幕的亲自主持下,成立同盟会陕西分会,1909年成立了陕西省咨议局。井岳秀被选为常驻议绅。为了筹措革命活动经费,兄弟俩商量,把家中多年珍藏的名人字画,挑选出两箱,交付张奚若带赴日本换购军火。为革命捐输,无所顾惜。

辛亥武昌首义后,1911年10月22日的西安民党起义响应,井岳秀、李仲三和李襄初等参与发起,从此井岳秀掌握了兵权。他英勇善战、指挥有方,身受革命官兵拥戴。

1918年冬,时任陕西靖国军前敌总指挥的井勿幕被害,在北洋军阀围剿下,靖国军逐渐兵败。1922年陕西靖国军三支队司令杨虎城兵败率残部退入陕北,井岳秀对杨虎城有乡谊友情,深交至厚,钦佩杨虎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坚强意志,竭力维护杨虎城的安全,顶着巨大压力,坚决抗拒北洋政府的通缉令,收留杨虎城部,并上报省方说杨虎城已经脱离军队,在榆林闲住。从此两人朝夕相处,亲如兄弟。杨虎城在榆林期间,突患伤寒,发高烧,昏迷不醒,病情严重时,井岳秀每日必亲自探视,详阅中医处方,并派人细心护理,直至病愈,才放心。

1925年,为响应北伐,井岳秀在榆林组织陕北国民革命军自任陕北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杨虎城以陕北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的身份率两团兵力南下西安,其后才成就了一番历史功勋。1933年,井应杨和省主席邵力子的邀请到西安,杨在欢迎井的大会上说:“没有井师长的全力支援,就没有十七路军的今天。”

井岳秀镇守榆林二十三年,一直将维护蒙汉团结, 捍卫边疆统一当做其最重要的职责,而竭尽全力。

1913年,适值外蒙受帝俄沙皇蛊惑而独立,并暗中鼓动内蒙古六盟脱离中央。河套伊盟七旗同时受到影响,乌审旗大喇嘛扎木萨闻知井部到达榆林,便请井会商大计。井岳秀凭借自己与蒙族首领的关系、超凡武艺、骑术及为人坦诚的态度,在会上陈述不可外附的七条理由,说服、劝阻王公内附。他的真挚,感动了王公贵族,随将檄文和宣言发出。从此,盟旗王公们与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互不干扰,和睦相处,蒙汉人民往来交易更为活跃。

1925年在杨虎城率部南下西安遭遇围城后,井本欲率部南下解围,不期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宣布独立后,内蒙又欲独立,为制止内蒙独立,维护蒙汉团结,只能留守陕北,为捍卫边疆统一,不惜愧对挚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伪满州国成立。为防止伪满蒙势力染指“成陵”,再次挑动内蒙独立,井岳秀派重兵守护“成陵”,并意将“成陵”由额尔多斯草原迁往榆林保护,抗战开始后(时井岳秀已去世)邓宝珊将成陵由额尔多斯草原迁往榆林,后由榆林迁往兰州,才使这一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得以保护至今。

1935年冬,张学良和杨虎城飞往榆林,会晤井岳秀,密谈实现西北大联合,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问题,井岳秀表示赞同。后虽因其于1936年春早逝,未能亲历西安事变和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但他在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统一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始终是清醒的。

井岳秀曾积极主动与陕、晋、绥、宁甘邻军及伊盟王公搞好关系,从未与四邻发生过争夺地盘的军阀混战,避免陕北遭受兵器血刃之祸。同时也尽其所能为陕北现代教育和工商业的建立和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

井岳秀驻防陕北时期中,倡导地方教育,支持杜斌丞筹措经费,扩充榆林中学,创设女子师范、职业中学、榆林道立初级师范学校。还资助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在北京师大学习、出国留学(三百余人),有的毕业后回榆林任教,担任各中学校长。并曾为蒲城尧山中学捐出大量书籍。这些都促进了陕北及蒲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了促进陕北的经济发展,他创办了陕北地方实业银行、榆林惠记工厂、太原惠记军衣社、神木官碱厂等地方实业。本人还办起了榆林裕惠号商行。1926年在榆林炮厂安装了发电机、榆林职中实习工厂安装起纺毛、制革机器,把现代化机器生产引进陕北,奠定了陕北毛纺、制革工业的基础。

1931年南方遭受水灾,榆林成立了“陕北救济东南水灾会”井岳秀为主席。决议各县富户殷商分等筹款,井岳秀带头慨捐六个月的薪俸以资提倡,支援灾区。

在“延榆”公路的建设中,井岳秀任“陕北建筑汽车路工程委员会委员长,对陕北公路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井岳秀在对待红军方面,是坚决的反动,他曾经诱杀部将中的共产党旅长石翼将军,并和谢子长等早期陕北革命领袖谢子长长期作战,谢子长当时多次负伤,军中缺医少药,伤口化脓,有时竟用南瓜瓤去敷伤口,谢子长最终因伤口感染于1935年含恨而终。

陕北民歌一首,名字就叫《井岳秀》:

“好一个井岳秀,真个坏骨头,他把咱陕北做了个挖苦,新式差害完不情,逼起闹革命。”

“好个务农人,受得实苦情,一年的杂税完不清,稽查衙役上了门,真实立不定。”

“官逼民众反,世事大动乱,他把咱老百姓没杀完,银子花了四百万,又把晋军搬。”

“四月二十三,白军快完蛋,前后沙坪上打一回仗,赤卫队伍端上枪,把他们活捉完。”

“俘虏带回营,给他们换衣衫,要吃甚来就吃甚,要想回家路费送,回家探母亲。”

陕西督军陈树藩当年对井岳秀颇为疑忌,曾经软禁又不敢杀他。幕僚想出了一个奇怪的招数,就是把井岳秀关在一座楼上,每天只给他吃没有盐的肥肉,希望他象信陵君一样油腻而死,谁想到井岳秀的内功出色,过了一个月一看不但没有死掉,反而精神倍涨,只是就此变成了一个大胖子。

井岳秀有一次午睡翻身,把小妾压在下面,因为周围没人,那小妾呼救不应,竟被压的休克过去!幸好井岳秀不久醒来,否则真会出人命的。

井岳秀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前,因为不小心把手枪掉在地上走火而死,也算是“兹是奇人,故有奇疾”。

据说,井岳秀死得颇为传奇:当时他的姨太太们在打麻将,和牌和得十分古怪,井岳秀感到有趣,哈哈大笑着起身拿牌来看,就在这时,他腰间的手枪从枪套里掉出来了,竟然落在地上走火,一下子击中他的要害。井岳秀还在问左右:“有没有人伤着?”然后就倒地死了。



井思聪:(公元1944~今),安徽合肥人。著名现代物理学家。

井思聪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毕业后在安徽大学物理系任教。

1978~198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论物理专业读研究生。

1981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后留校在近代物理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1984年获得第四届郭沫若奖学金,198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3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起担任理论物理博士生导师。

井思聪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场论与粒子物理,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广义统计量子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多年来在国内外主要物理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井岩盾:(公元1920~1964年),原名井延盾;山东东平人。著名现代作家。

1938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

1940年到延安人民鲁迅艺术学院文学部学习,曾任部队文化委员、乡政府文书,抗战胜利后历任嫩江省白城子区区长,中共辽吉省委秘书,东北作家协会专业创作员,赴朝前线战地通讯员,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副主任,辽宁省《处女地》月刊编辑,北京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编剧。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井浚泓:(公元1968~今),女;上海人。著名乒乓球运动员

井浚泓十二岁入江苏队,1989年入选中国国家队。右手横板快攻结合弧圈打法。有着一手出色的转不转发球和一板致命的发球抢冲。技术全面,基本功扎实,对抗相持能力强。

井浚泓十岁便开始与乒乓球结下不解之缘,十二岁开始参加比赛。1991年底,井浚泓只身从中国到新加坡,次年与新加坡前国手黎仕汉结婚,并在1994年获得新加坡公民权,开始披上新加坡的战袍。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退役,担任新加坡女子乒乓球队教练员。

1993年5月首次代表新加坡队在哥德堡第四十二届世乒赛女单第三轮比赛中战胜卫冕冠军邓亚萍,一战成名。

1996年代表新加坡队参加了亚特兰大奥运会。

1997年地中海乒乓球锦标赛女单亚军。

2000年奥运会女单四强,被中国选手李菊击败止步半决赛。在女单第三、第四名次赛中不敌陈静,只差一步就能拿下奥运奖牌。国际乒联巡回赛瑞典站女双亚军,美国站、波兰站女双四强;5月,她代表新加坡复印通俱乐部参加了在江阴举行的首届世界女子乒乓球俱乐部比赛。

2001年国际乒联巡回赛中国站女双亚军,丹麦站女单、女双四强;新德里英联邦运动会女团、女双(搭档李佳薇)夺冠。

2002年国际乒联巡回赛日本站女双冠军,韩国站女双亚军,卡塔尔站女单四强,总决赛女双四强。

2003年世乒赛女双八强,国际乒联巡回赛韩国站女双亚军,日本站女双四强;入选新加坡体育博物馆名人堂。

2004年国际乒联巡回赛希腊站、美国站、埃及站、韩国站女双四强。在雅典奥运会上,她与李佳薇的女双组合备受看好,但却败给了韩国组合金璟娥/金福来,止步于十六强,遭到淘汰。女单第三轮中,她以2:4不敌朝鲜的金英姬,无法打进十六强,止步于奥运会。

跟帖时间 2010-03-30 12:24:4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井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炎帝;望出扶风:全联典指井氏的源流和郡望。

明经著节;绍事称贤: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郿县人井丹,字大春,年轻时在太学读书,通五经,善谈论,京城人说“五经纷纶(渊博)井大春”。性清高,有节操,建武末年,五王都罗致宾客,轮番请井丹,他坚决不去,从此隐居。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邢台人井田,字九畴,永乐年间任户、兵、刑三部给事中。为大理寺评事,识大体顾大局。所到之处,以贤德著称。



2.七言通用联:

曾拒五王远权势;为官三科称贤能: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太学生井丹,字大春,郿人。博通五经,生性清高,不结交权豪,曾拒五王之邀,闭门隐居,读书自乐。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给事中井田,字九畴,刑台人。任户、兵、刑三科给事中,以贤能著称。

伤心痛哭几无泪;悲楚行吟尽是忧:此联为近代名人井勿幕自题联。井勿幕曾参加护国运动。



3.八言以上通用联:

六郎赞襄,政令维亲感戴;五经博洽,京师传说纷纶: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官吏井纲的事典。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太学生井丹,博通五经。时有“五经纷纶井大春”之谚。

跟帖时间 2010-03-30 12:19: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井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东平井氏字辈:“明兴安其业立长红”。

山东莒县井氏字辈:“荣子玉夫明长钦”。

安徽灵壁井氏字辈:“启茂开道德”。

河南邓州井氏字辈:“地天四六长江自本源同德星聚在东”。

跟帖时间 2010-03-30 12:10: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井氏的家谱文献 -- 山东东平井仓井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省东平县银山镇西汪村。

陕西米脂井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西安市博物馆。

跟帖时间 2010-03-30 12:08:2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井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2.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五经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30 12:06:2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井氏的迁徙分布 -- 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八位,人口约二十三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14%左右。

井氏主流起源于周时的虞国,始祖井伯是当时虞国大夫,则井氏最早发祥之地应在今平陆一带。虞国后灭于晋国,井伯子孙纷纷外迁,一支播迁于今陕西兴平一带,一支播迁于今河南南阳一带,至秦汉在上述二地发展成郡姓望族。

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井氏子孙以上述两地为中心,广播于北方之山西、河北、山东、甘肃诸省,并有南入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之地者。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井氏南迁者始渐多起来,加之此后的南宋偏安江南,战乱不断,井氏子孙播迁的范围更广,今江西、福建、广东、四川、重庆等地均有了井氏人家。

明朝初期,山西井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江苏等地。历有明一代,井氏在全国分布愈广,台湾等南部省份亦有井氏入居。

清朝康、乾年间及其以后,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之贫民伴随闯关东之风潮进入东北三省,其中就有井氏。如今,井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辽宁、陕西等省为多。

跟帖时间 2010-03-30 12:03: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