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氏的历史名人 -- 松 贇:(生卒年待考),山东北海人。著名隋朝高士。
性格刚烈,尤重名义,死于杨厚之难,城中人皆痛哭流涕。
松 冕:(生卒年待考),六合人。著名明朝清官。
其兄松晟早亡,事寡嫂如母。官职为长芦盐官,管理盐务,这个官职历来被人认为是肥差,但松冕为清正廉洁,有政声。
松 筠:(公元1751~1835年),蒙古族,玛拉特氏,字湘浦;蒙古正蓝旗人。著名清朝大臣、学者、诗人、史学家。
松筠其人廉直坦易,脱略文法,不随时俯仰,屡起屡蹶。清嘉庆年间官做到武英殿大学士,逝世后谥号“文清”。
松筠一生疾恶如仇,在权臣和珅面前从来不屈服,所以就被久留边远地区任职。
松筠自二十多岁开始,一直为清廷供职,前后共五十二年。历任笔帖式、军机处章京、梅林章京、军机处大臣、将军、钦差大臣、总督、户部尚书及武英殿大学士等职务。
松筠人们称他为松公,公为尊称。清乾隆年间松筠以理藩院笔帖试起家,是清朝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元老,累官至大学士。在清嘉庆、道光年间任热河都统期间,除在热河任职外,还曾任户部银库员外郎、国史馆副总裁、吉林将军、工部尚书等职。据有关史料记载,他曾多次随乾隆大帝来热河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因松筠本人为蒙族人,熟通蒙古语和汉语,他在皇帝身边担任蒙古语和汉语的翻译人员。另还有记述: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他曾随乾隆皇帝来热河参加过接见英国特使马戈尔尼使团的活动。
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农历4月,松筠出任兵部尚书,随嘉庆皇帝巡幸热河回銮时,夜宿滦平县境内巴克什营行宫时,自己的兵部大印被盗,为此,嘉庆皇帝十分恼怒,把松筠降职为本旗骁骑校。但后来因松筠政绩突出,又复出委以重任。
据史籍《满洲稗史》一书中称,松筠在“为清一代大臣中,群雏之鹤也”。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究其原因,其人“不阿权势,事当言者。”就是指松筠不怕权贵,敢于提意见。所以,他在官场中屡起屡蹶,多次被罢官,又复职,又被罢官,又复职。松筠虽多次被罢官,但都不气馁,也不闹情绪,仍恪尽职守,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劳,直到七十多岁还以员外郎的身份在上书房行走。他这种不服老的报国精神,深得皇帝的赏识。在松筠八十岁大寿时,清道光皇帝曾亲笔书写“耆龄锡?”匾额,并手书“福”“寿”各一幅赐赠松筠。
松筠为人性格开朗、幽默、诙谐,擅长书法、绘画、诗词,并喜酒。有些清史书籍上记述他不少轶闻趣事。道光十五年松筠病逝。道光皇帝特加恩晋赠太子太保衔(从一品)赐祭葬,谥文清,入祀京都名宦祠。
松筠在供职期间,做了很多对民众有益的事情。
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4年),当松筠担任吉林将军时,曾率领州府官员,亲监灾区,开仓赈济,得到了灾区人民的热烈拥戴。
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松筠调任伊黎期间,大力支持垦荒,在辉远、辉宁二城周围修渠引水,为当地居民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土地、籽种、农用工具以及车马等。在短短几年内,开垦了六万四千多亩荒地,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
松筠在后来担任两江总督时,亲自到运河考察并指挥建造水船、清理了河道,为南北运输做了巨大的贡献。
松筠的一生,多半时间都是在边疆度过的。这期间,他不仅为边疆人民办了很多实事,而且也为清朝的边事做出了很大贡献,清史评价他“为民求利,举国扬名,边事功绩卓著。”
除此之外,松筠还利用业余时间著书立说,创作了不少有价值的历史、地理方面的著作。他所撰写的《安抚地区记事诗集》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出版,该书以八十一首诗歌组成,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清朝时期蒙古民族的历史状况,详细记载了当时蒙古民族的各个部落、政权、经济、法律、宗教等与满清政府之间的关系。
松筠在西藏供职期间,又写了一篇以《招抚吐蕃简图》为题的文章,这篇文章分别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三次出版,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松筠在史学上的造诣也颇高,而且有不懈的意志。他在伊犁执政的时候,利用十多年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编写了十二卷本组成的大型著作《绥服纪略》。
清道光四年(公元1835年),清朝学者、诗人、史学家、一代权臣松筠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松 寿:(公元?~1911年待考),满族,扎克塔氏,字鹤龄;满洲正白旗人。著名清朝闽浙总督。
松寿以荫生官工部笔帖式,迁郎中,出任陕西督粮道。
公元1895年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调江西,旋改江宁(今江苏南京)布政使。
公元1898年升任江西巡抚,公元1901年改任江苏、河南加尚书衔;次年任工部右侍郎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寻授热河(今河北东北部)都统。奉召回京,任兵部尚书。
公元1903年调工部尚书;次年任察哈尔都统。
公元1907年任闽浙都统。1911年“武昌起义”,11月9日福州新军响应起义,他率防营试图镇压起义军,兵败后吞金自杀。 跟帖时间 2010-03-29 13:31: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松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望出东莞;源自泰山:全联典指松氏的郡望和得姓源流。
大夫赐姓;名士效忠:上联典所松氏来源于“五大夫松”。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北海人松贇,性格刚烈,重名义,为一时名士,后死于杨厚之难。
全忠全孝;治国治家: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吟梅山人著历史传奇小说《兰花梦》主人翁李公挽松宝珠联(节录)。《兰花梦》女主人公松宝珠自幼女扮男装,十五岁中进士,点探花,十八岁挂帅平南,凯旋归来后被封为公主。智勇兼备,屡建奇勋,可谓出为将,入为相。但下嫁状元许文卿后却深受封建夫权淫威的折磨,十九岁即含恨身亡。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秦封著土;夏社流芳:上联典指松氏的源流。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松贇事典。
2.七言通用联:
名士风声光北海;高人谐谑迈东方:上联典指隋朝朝时期的北洚名士松贇。松贇,性格刚强,尤重名义,死于杨厚之难,城中有都痛哭流涕。下联典指唐代名人松寿。
月自恋花花恋月;卿须憐我我憐卿: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吟梅山人著历史传奇小说《兰花梦》主人公松宝珠的撰题联。
3.八言以上通用联:
文韬武略,声威播于华夏;严明廉干,政声响彻当涂: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武英殿大学士松筠,蒙古正蓝旗人。文武兼备,在西域平叛有功。喜为擘窠书,尤好写大虎字。有《古品节录》、《绥服纪略》、《伊犁总统事略》。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长芦盐官松冕,六合人。居官严明廉干,声彻当涂。 跟帖时间 2010-03-29 13:26:1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松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泰山郡:西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东汉朝时期有个博县,在西晋朝时期移郡后,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部一带。唐朝时期为乾封县。宋朝时期改乾封为奉符,即今山东泰安。大金国天会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军,后改为州。清朝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设为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泰安府。“泰安”,是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泰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2.堂号:
东莞堂:以望立堂。
泰山堂:因松氏源出泰山,因以立堂。 跟帖时间 2010-03-29 13:23: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松氏的迁徙分布 -- 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但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十六位门阀。 跟帖时间 2010-03-29 13:21:2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