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29 13:19:04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727 跟帖次数 4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辛氏,出自远古帝喾师赤松子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帝喾之师赤松子。”

帝喾,姓姬、高辛氏,为远古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帝喾拜赤松子为师,学习知识和德行。十五岁时,喾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河南商丘高辛)。喾在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今安徽亳州),因其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

赤松子,亦名赤诵子,上谷人。相传为神农时期的雨师,能入火自焚,随风雨而上下。

记载赤松子事迹最早的,为史籍《淮南子·齐俗》,继以在《列仙传》中详述其事。刘安云:“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吐故纳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高诱注曰:“赤诵子,上谷人也。病厉入山,寻引轻举。”在《列仙传》中还记载:“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

除了在《列仙传》中记载炎帝少女随赤松子修道成仙外,尚有皇初平遇赤松子修道成仙的传说。据宋朝学者倪守约在《金华赤松山志》中的记载,皇初平曾在赤松山中遇赤松子,修道于石室中,能叱石成羊,汲井愈疾,坐起立亡。赤松子修炼成仙的故事有诸多传说,且屡为故籍所载。

在赤松子的后裔子孙以及门徒之中,多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松氏、赤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松树,出自秦朝时期秦始皇对松树的赐封,泰山人以松树为氏。

松氏的起源,是由秦始皇和松树的故事而产生的。

据史籍《史记·秦本纪》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的记载,原来,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后,曾带着朝中的大小官员浩浩荡荡亲登泰山祭天,史称泰山封禅,为帝王国君具备无上功德的体现。

等秦始皇办完立石、封祠祀等一连串的歌功颂德后,不料在下山途中突然间下起倾盆大雨,而泰山上却没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十分狼狈。正好山路旁有五棵大松树,枝叶繁茂,围起来像个大亭子,于是秦始皇就跑到松树下躲雨。不久风息雨停,秦始皇很高兴,认为这五棵大松树护驾有功,就当场赏封五棵松树为“五大夫松”。

当时,有许多随秦始皇泰山封禅的官员都还没有得过皇帝赐予的封号,就干脆沾松树的光,也跟着指松为氏。此后,许多居于泰山的人便以“五大夫松”的“松”字为姓氏,称松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道家名号,属于以先祖道号为氏。

据史籍《史记》记载:“有崧松玄子。”

松玄子,是汉朝时期的隐士,黄老之徒,道家名士,居颍川阳城太室修炼。太室山,就是今河南嵩山,传说今著名的嵩岳庙就是崧松玄子最初修炼的地方。

太室山,古称崧山,苍松翠柏颇多,松玄子在该地修炼,道号即为“崧松玄子”。

在崧松玄子的后裔子孙及门徒之中,有以先祖道号为姓氏者,称松氏、崧氏、嵩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藏族,出自唐朝时期吐蕃王朝君主赞普松赞干布,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藏族松氏,源出吐蕃王朝君主赞普松赞干布。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命太子贡日尊留守本土,自己率军经略东方,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行牙于康区,推广其宗教与文化,对诸羌实行蕃化政策,并以青海玉树贝嘉德十二部为主力,组成中勇部(军区),担负南攻南诏,东下洮隍河陇之责,占领建塘地区。

唐麟德~仪凤年间(公元664~679年),吐蕃以神川为据点,占领滇西北广大地区。

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在其宗设置神川都督府,并在周围地区建立了十六座军事城堡,屯殖了大批军队。在县境木高与丽江塔城之间的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与滇西北的往来通道。吐蕃在今香格里拉古城建有铁桥东城,管辖建塘地区。大、小中甸高寒坝子成为吐蕃屯兵与游牧之所。

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农历1月,南诏异牟寻背叛吐蕃归降唐朝,与唐朝军队一起突袭击神川铁桥,取得大胜,斩断铁桥,夺取了铁桥以东的十六座城堡,俘获了当地五个地方首领,投降的军民有十余万,夺获军事物资无数。唐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农历7月,唐军又攻吐蕃,并破施蛮(在今德钦拖顶、霞若、奔子栏、本县尼西、五境一带),顺蛮(在施蛮西北),俘获施、顺二蛮王迁往白崖城。唐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南诏政权的异牟寻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联兵连续几次在铁桥打败吐蕃军队,吐蕃军队退守纳川(今建塘镇有纳曲河,即唐这纳川)、神川。南诏政权在今丽江塔城置铁桥节度守御。

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被刺,吐蕃土朝分裂。

唐懿宗李漼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吐蕃全境爆发平民奴隶大起义,至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吐蕃贵族连同各地军政建置全被平民奴隶起义大军横扫一空,吐蕃奴隶制王朝彻底崩溃。吐蕃王朝崩溃后,驻守各地的吐蕃军队成了“没有赞普的命领不得返回的人”,军队中的贵族首领便割据一方,变成世袭领主或地方土官,建塘亦被留下的吐蕃边军占领,自成一部。

吐蕃贵族在香格里拉地区世代为土司,藏语户名“诺苏”,意译为内哨、边境巡逻官或看守者之意,即是由吐蕃巡边军官割据一方而演变成的部落大首领,汉史称其为松氏土司,藏族松氏自此开始。

宋王朝时期“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将西南大部分地方置于宋朝的统治之外,大理政权的势力也未能到达该地区,建塘在宋朝成为一个独立的部落,而沿金沙江一线则为磨些大酋所据,史称“花马国”。

南宋宝祐元年(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农历9月至忒刺(今四川松潘),分三道进兵,大将兀良合台率西道兵经旦当岭,农历10月至建塘,两部磨些酋长唆火脱因、塔里麻投诚兀良合台,元兵遂至金沙江边,在良美、士旺、木师扎、冷都、撒苏碧一带乘革及筏渡过金沙江。

宋宪宗四年(公元1254年),元世祖设茶罕章管民官,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兀都蛮率蒙古军镇守旦当,同年置茶罕宣慰司。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为丽江军民总管府,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置巨津、宝山等七州,县境金沙江边从木高木可湾至虎跳峡样车阁属巨津州,三坝白地、瓦刷、哈巴、江边属宝山州。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农历6月,元朝下诏令云南旦当(建塘藏区)划属宣政院辖地,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设大小奔不儿亦思刚招讨司达鲁花赤二员管辖建塘及邻近地区,一名驻朵克宗,封当地藏族首领“诺苏”为达鲁花赤,管理当地百姓七千七百户,为建塘土司制度之肇始。

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农历5月,丽江知府木初奉总兵官西平候沫春明文,同锦衣卫抚使朱程来建塘招徕,开设镇道(辖今建塘镇、格咱、尼西)、扬塘(辖今小中甸及虎跳峡镇一部)二安抚司,以阿密、末吉为安抚使,隶云南都司。同年农历5月,永宁把事也奉令到建塘东部地区招徕,设立了革甸长官司(今洛吉中村藏语称“革甸”),辖洛吉、东坝、稻城东尼、木俄雅一带。

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起,丽江木氏土司便逐年向建塘藏区用兵,直到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占领天生寨(今东旺新联满布江仲)止,历时七十年,全面占领了建塘地区。

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木氏土司在今小中甸建立行宫年各羊恼寨,统治滇西北藏区。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蒙古和硕特部进兵康区,松氏土司予以配合,明军顺利消灭了白利土司,并击败了木氏土司的势力。

清朝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丽江府发生农民暴动,木氏土司兵主力撤出建塘。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农历8月,蒙古和硕特部挥兵占领建塘,在建塘设置朵克宗,达赖喇嘛派宗官管理建塘地方,征收赋税。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建塘土目丹松父子“向心西藏”,赴理塘拜见洪台吉,呈报建塘户籍及额赋。第二年(公元1674年),建塘甲夏寺(又名丽江寺)为首的噶玛噶举派和苯教寺庙僧俗和木瓜及蒙古和硕特部驻当地首领罕都为反抗蒙古和硕特培的统治和抵制格鲁派的渗人,在木氏土司支持下发动了武装暴乱。五世达赖随即派扎什巴图台吉和乡佐诺布率兵平定建塘暴乱,并调松氏家族的木里王桑登布协助平定建塘暴乱,将木氏土司势力逐出建塘。暴乱平息,巴图台吉和乡佐农布协助桑耶拉康巴和葛仲卓两宗官完成了对建塘户籍的清查和赋税徭役的增订,将建塘奉献给五世达赖喇嘛作香火地,“征建塘赋税以供青海之众”。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因藏委僧俗官员贪贿,滥发各种金字银字免投执照,使各种徭役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使贫苦农民的脊背背烂成疮,处于极度苦难之中,迪巴桑杰便以更换查验执照为名,收缴烧毁金字银字执照,亲自到西藏告状,要求免派藏委僧俗官员,得到拉藏汗(松氏)的支持,从此西藏免派驻建塘僧俗官员。建塘改由地方两个迪巴(松氏和齐氏)管理全县,五个神翁分别管理五境,十六个得本分别管理各村,松氏家族的松赞林堪布(掌教)亦改为在获得格西学位的喇嘛中选举产生。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固始汗之孙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发动反清叛乱,噶丹松赞林寺亦“与苦苦脑儿遥通声息”,卷人叛乱。清政府派四川总督年羹尧率大军进剿,令云南提督郝玉麟领兵两千助剿,由建塘前往察木多驻防,又令云贵总督高其倬简选总兵官一员,带兵五百名前往建塘驻扎。郝玉麟到建塘后,地方迪巴等僧俗头目向郝玉麟投诚。这时,西藏政治首领拉藏汗死亡,和硕特部唯一继承人罗卜藏丹津叛乱失败西逃,康区无主,雍正皇帝便将中甸收归云南。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农历5月,满清政府在青藏高原添设抚夷清饷同知一员,经历一员,巡检一员。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农历4月,又设置了流官州判,添设剑川州州判一员驻中甸,属鹤庆府。同时保留原有的土司制度,改世袭为承袭制。流官管理全县,土官管理各境,催收钱粮夫马,维持各境治安。

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满清政府将中甸改升为厅,将州判裁撤,改楚雄府同知为中甸同知,改隶丽江府。

藏族松氏家族在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历史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博尔济斯氏,亦称布固斯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gis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松氏。

⑵.蒙古族玛拉特氏,亦称马喇特氏、玛喇拉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多冠汉姓为松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松吉氏,满语为Sunggi Hala,世居汪秦(今吉林汪清),所冠汉姓为松氏、吉氏。

⑵.满族松颜氏,满语为Sungyan Hala,世居尼亚满(今辽宁新宾尼亚满山),所冠汉姓即为松氏。

⑶.满族松佳氏,亦称宋嘉氏、宋家氏、嵩佳氏,满语为Su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东海女真,世居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长白山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松江流域(今吉林安图)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松氏、嵩氏、苏氏、宋氏等。

⑷.满族松佳拉氏,亦称苏拉喇氏,满语为Sulara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松氏、谢氏等。

⑸.满族扎克塔氏,亦称扎克达氏、哲克达氏,满语为Jakta Hala,汉义“松树”,世居黑龙江流域,所冠汉姓为松氏、石氏、李氏等。



得姓始祖:赤松子、松玄子、松赞干布。

松氏的历史名人 -- 松 贇:(生卒年待考),山东北海人。著名隋朝高士。

性格刚烈,尤重名义,死于杨厚之难,城中人皆痛哭流涕。



松 冕:(生卒年待考),六合人。著名明朝清官。

其兄松晟早亡,事寡嫂如母。官职为长芦盐官,管理盐务,这个官职历来被人认为是肥差,但松冕为清正廉洁,有政声。



松 筠:(公元1751~1835年),蒙古族,玛拉特氏,字湘浦;蒙古正蓝旗人。著名清朝大臣、学者、诗人、史学家。

松筠其人廉直坦易,脱略文法,不随时俯仰,屡起屡蹶。清嘉庆年间官做到武英殿大学士,逝世后谥号“文清”。

松筠一生疾恶如仇,在权臣和珅面前从来不屈服,所以就被久留边远地区任职。

松筠自二十多岁开始,一直为清廷供职,前后共五十二年。历任笔帖式、军机处章京、梅林章京、军机处大臣、将军、钦差大臣、总督、户部尚书及武英殿大学士等职务。

松筠人们称他为松公,公为尊称。清乾隆年间松筠以理藩院笔帖试起家,是清朝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元老,累官至大学士。在清嘉庆、道光年间任热河都统期间,除在热河任职外,还曾任户部银库员外郎、国史馆副总裁、吉林将军、工部尚书等职。据有关史料记载,他曾多次随乾隆大帝来热河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因松筠本人为蒙族人,熟通蒙古语和汉语,他在皇帝身边担任蒙古语和汉语的翻译人员。另还有记述: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他曾随乾隆皇帝来热河参加过接见英国特使马戈尔尼使团的活动。

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农历4月,松筠出任兵部尚书,随嘉庆皇帝巡幸热河回銮时,夜宿滦平县境内巴克什营行宫时,自己的兵部大印被盗,为此,嘉庆皇帝十分恼怒,把松筠降职为本旗骁骑校。但后来因松筠政绩突出,又复出委以重任。

据史籍《满洲稗史》一书中称,松筠在“为清一代大臣中,群雏之鹤也”。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究其原因,其人“不阿权势,事当言者。”就是指松筠不怕权贵,敢于提意见。所以,他在官场中屡起屡蹶,多次被罢官,又复职,又被罢官,又复职。松筠虽多次被罢官,但都不气馁,也不闹情绪,仍恪尽职守,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劳,直到七十多岁还以员外郎的身份在上书房行走。他这种不服老的报国精神,深得皇帝的赏识。在松筠八十岁大寿时,清道光皇帝曾亲笔书写“耆龄锡?”匾额,并手书“福”“寿”各一幅赐赠松筠。

松筠为人性格开朗、幽默、诙谐,擅长书法、绘画、诗词,并喜酒。有些清史书籍上记述他不少轶闻趣事。道光十五年松筠病逝。道光皇帝特加恩晋赠太子太保衔(从一品)赐祭葬,谥文清,入祀京都名宦祠。

松筠在供职期间,做了很多对民众有益的事情。

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4年),当松筠担任吉林将军时,曾率领州府官员,亲监灾区,开仓赈济,得到了灾区人民的热烈拥戴。

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松筠调任伊黎期间,大力支持垦荒,在辉远、辉宁二城周围修渠引水,为当地居民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土地、籽种、农用工具以及车马等。在短短几年内,开垦了六万四千多亩荒地,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

松筠在后来担任两江总督时,亲自到运河考察并指挥建造水船、清理了河道,为南北运输做了巨大的贡献。

松筠的一生,多半时间都是在边疆度过的。这期间,他不仅为边疆人民办了很多实事,而且也为清朝的边事做出了很大贡献,清史评价他“为民求利,举国扬名,边事功绩卓著。”

除此之外,松筠还利用业余时间著书立说,创作了不少有价值的历史、地理方面的著作。他所撰写的《安抚地区记事诗集》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出版,该书以八十一首诗歌组成,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清朝时期蒙古民族的历史状况,详细记载了当时蒙古民族的各个部落、政权、经济、法律、宗教等与满清政府之间的关系。

松筠在西藏供职期间,又写了一篇以《招抚吐蕃简图》为题的文章,这篇文章分别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三次出版,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松筠在史学上的造诣也颇高,而且有不懈的意志。他在伊犁执政的时候,利用十多年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编写了十二卷本组成的大型著作《绥服纪略》。

清道光四年(公元1835年),清朝学者、诗人、史学家、一代权臣松筠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松 寿:(公元?~1911年待考),满族,扎克塔氏,字鹤龄;满洲正白旗人。著名清朝闽浙总督。

松寿以荫生官工部笔帖式,迁郎中,出任陕西督粮道。

公元1895年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调江西,旋改江宁(今江苏南京)布政使。

公元1898年升任江西巡抚,公元1901年改任江苏、河南加尚书衔;次年任工部右侍郎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寻授热河(今河北东北部)都统。奉召回京,任兵部尚书。

公元1903年调工部尚书;次年任察哈尔都统。

公元1907年任闽浙都统。1911年“武昌起义”,11月9日福州新军响应起义,他率防营试图镇压起义军,兵败后吞金自杀。

跟帖时间 2010-03-29 13:31: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松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望出东莞;源自泰山:全联典指松氏的郡望和得姓源流。

大夫赐姓;名士效忠:上联典所松氏来源于“五大夫松”。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北海人松贇,性格刚烈,重名义,为一时名士,后死于杨厚之难。

全忠全孝;治国治家: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吟梅山人著历史传奇小说《兰花梦》主人翁李公挽松宝珠联(节录)。《兰花梦》女主人公松宝珠自幼女扮男装,十五岁中进士,点探花,十八岁挂帅平南,凯旋归来后被封为公主。智勇兼备,屡建奇勋,可谓出为将,入为相。但下嫁状元许文卿后却深受封建夫权淫威的折磨,十九岁即含恨身亡。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秦封著土;夏社流芳:上联典指松氏的源流。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松贇事典。



2.七言通用联:

名士风声光北海;高人谐谑迈东方:上联典指隋朝朝时期的北洚名士松贇。松贇,性格刚强,尤重名义,死于杨厚之难,城中有都痛哭流涕。下联典指唐代名人松寿。

月自恋花花恋月;卿须憐我我憐卿: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吟梅山人著历史传奇小说《兰花梦》主人公松宝珠的撰题联。



3.八言以上通用联:

文韬武略,声威播于华夏;严明廉干,政声响彻当涂: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武英殿大学士松筠,蒙古正蓝旗人。文武兼备,在西域平叛有功。喜为擘窠书,尤好写大虎字。有《古品节录》、《绥服纪略》、《伊犁总统事略》。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长芦盐官松冕,六合人。居官严明廉干,声彻当涂。

跟帖时间 2010-03-29 13:26:1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松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泰山郡:西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东汉朝时期有个博县,在西晋朝时期移郡后,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部一带。唐朝时期为乾封县。宋朝时期改乾封为奉符,即今山东泰安。大金国天会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军,后改为州。清朝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设为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泰安府。“泰安”,是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泰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2.堂号:

东莞堂:以望立堂。

泰山堂:因松氏源出泰山,因以立堂。

跟帖时间 2010-03-29 13:23: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松氏的迁徙分布 -- 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但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十六位门阀。

跟帖时间 2010-03-29 13:21:2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