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氏的历史名人 -- 乌枝鸣:(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司马华费逐有三个儿子:华驱、华多僚和华登。
华多僚得国君宋昭公的信任,就经常在元公面前说两个弟兄的坏活。华登被迫逃亡到国外后,他又在宋元公面前诬陷华驱,说他打算接纳逃亡的人。宋昭公经不住华多僚的一再挑拨,便派人将华费逐驱逐出境。华费逐知道这件事是儿子华多僚干的,恨不得杀了他,但又只得执行宋昭公的命令,准备叫华驱去打猎,然后打发他走。
华驱了解到这是华多僚干的坏事,本想杀了他,但又怕父亲伤心,决定逃亡。临行时,华驱打算与父亲告别。不料,在朝廷上遇见了华多僚。他一时性起,就与侍从杀死了华多僚,并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国。
宋昭公赶忙请齐国的乌枝鸣帮助守卫城池。
宋昭公七年(公元前613年)冬天,逃亡在外的华登带领了吴国的一支军队,前来支持华驱攻打宋国。眼看华登的队伍快要来到,有位名叫淄的大夫对乌枝鸣说:“兵书《军志》上有这样的话:先向敌人进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土气;后向敌人进攻要等待他们士气衰竭。何不乘华登的军队很疲劳和还没有安定而进攻?如果敌人已经来到而且稳住,他们的人就多了,到那时我们就后悔不及了。”
乌枝鸣听从了濮的建议。结果,宋国和齐国的联军击败了吴军,俘虏了两个将领。但是,华登率领余部又击败了宋军。
宋昭公想逃,淄拦住他说:“我是小人,可以为君王战死,但不能护送你逃跑。请君王等待一下。”淄说完这话,一面巡行,一面向军士们喊道:“是国君的战士,就挥舞旗帜:”军士们按照他的话挥舞旗帜。
宋昭公也壮着胆下城巡视,对军士们说:“国家败亡,国君死去,这是大家的耻辱,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罪过,大家拼死打吧!”
乌枝鸣命军士们用剑与叛军拼博。齐宋联军一起猛攻华登,华登支持不住,节节败退。后来淄冲到前面,刺死了华登,并将他的头砍下,裹在战袍里拎起,一边奔跑一边喊道:“我杀了华登了!我杀了华登了!”
成语典故“先声夺人”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史籍《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记载,濮曰:“《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哀。”“先声夺人”这则成语就是从《军志》里的话转化而来的,表示先造成声势,以破坏敌人的士气。
乌 获:(生卒年待考),秦国人。著名战国时期秦国勇士。
乌获与任鄙、孟说齐名。当时的秦武王也是个大力士,秦武王长大多力,喜欢与勇士们角力为戏,乌获自先世已为秦将,秦武王复宠任之,益其禄秩。
孟轲曾说,乌获力能举百钧(三千斤),活到八十余岁。
在典籍《孟子》中有这样一段:
曹交曾问孟子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
孟子回答说:“有。”
曹交说:“我听说周文王身高一丈,汤尧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同样的道理,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比如说,慢一点走,让在长者之后叫做悌;快一点走,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曹交说:“我准备去拜见邹君,向他借个住处,情愿留在您的门下做学生。”
孟子说:“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难于了解吗?只怕人不去寻求罢了。你回去自己寻求吧,老师多得很呢。”
乌氏倮:(生卒年待考),戎族,女;北地郡乌氏人(今宁夏固原南部与甘肃平凉北部)。著名秦朝大富豪。
乌氏倮是个大牧主,以畜牧为业,以其畜易物,戎王以十偿之。史书称乌氏倮。
秦朝前后,在今固原市原州区境内瓦亭一带,聚居着大量戎族,史书称他们为乌氏戎。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公元前337~前310年),在乌氏戎族的主要居牧地设立乌氏县。所以居牧在乌氏县境内的这位名叫“倮”的人,也应该属于戎族。
古陇山地区(今六盘山)水甘草丰,适宜发展畜牧经济。秦朝建立之际,倮已成为当地的一个大牧主,拥有马、牛、羊不计其数。尤其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统一了货币,在全国范围内通行货币秦“半两”,给商品交易提供了方便。
聪明的倮看到周围的戎人只会放牧,而不懂养蚕、织丝。她就把马、牛、羊卖给关中农耕地区的农民,收购珍异物品、丝绸和日常生活、生产用品,带回来销往牧区,再换回牲畜销到内地农区,来来回回,获利巨大。她还常向戎王进献丝织品,戎王也高兴以价值相当于丝织品十倍的牲畜酬报,使她的财富不断增值,于是倮就成为一个出名的大牧主兼大商人。
到后来,乌氏倮拥有的牲畜根本无法计数,达到“用谷量马牛”的程度,就是以一条山谷里所有的牲畜为一个计量单位,进行交易。乌氏倮,可算是宁夏历史上最早的大牧主和首富。就连秦始皇都特别给倮以“比封君”的优待(接受封邑的贵族),对她的礼遇等同王侯。她可以和秦国的大臣们一样,随时进宫朝见,参与议事,得到了相当高的政治待遇和荣誉。
今也有研究者认为,倮是男性。
乌承玼:(生卒年待考),字德润;张掖人(今甘肃张掖)。著名唐朝将领。
乌承砒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与族兄乌承恩皆为平虏先锋,因战功卓著,号称“辕门二龙”。
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奚、契丹南侵,玄宗派乌承砒、乌承恩率兵反击,在捺绿山大破入侵者。接着又派信安王伟、幽州长史赵含章继续讨伐。乌承玼对二人说:“入侵的敌军奚和契丹都很厉害,前次他们打了败仗,不是真败,而是诱我们深入。你们应该养精蓄锐,坚守不出,使他们的阴谋不能得逞。”二人根本不相信,率军迫至白城,与敌军相遇,大战一场,终于失利。而乌承玼、乌承恩则出其不意,攻击右翼,大获全胜。
唐天宝年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后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又派人谋杀史思明,以图掌握大权。史思明曾做过乌承恩的父亲乌执义的下属,所以史思明跟乌家关系较近,乌承玼受命游说史思明。他历数唐王朝的功绩,揭穿了安庆绪心怀叵测的用意,规劝他悬崖勒马,反戈一击。史思明迫于形势,中间倒戈,投降了唐王朝。这对稳定当时的局势,确是有功的。为此,乌承玼被朝廷拜为冠军将军,封昌化郡王,为右领军使。
乌承玼年老多病,移居京师,年九十六岁时病故,赠“尚书”。
史思明叛乱后,乌承恩也受帝命前来说降史思明,行前还得密令,若说降不成可以杀掉他。但是,乌承恩不但没有说降史思明,反倒因行事不密被史思明所杀,儿子也同时遇难。
乌承恩:(公元?~758年),张掖人(今甘肃张掖)。著名唐朝将领。
唐开元中期,乌承恩为平卢先锋。
安禄山叛乱时,乌承恩以刺史镇守信都,因母妻被史思明所获,遂降叛军。后史思明降唐,唐王朝恐其再反,以乌承恩为河北节度副大使,派往范阳与族弟承玭设计除掉史思明。不料谋计泄露,乌承恩为思明所杀。
乌重胤:(公元761~827年),字保君;张掖人(今甘肃张掖)。著名唐朝将领。
出身行伍,善抚士,待官属有礼,当时名士石洪、温造皆罗致幕下。
乌重胤是乌承玼的儿子,少时曾任潞州牙将,兼左司马。
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王承宗叛乱,唐宪宗令卢从史领兵讨伐。身为大将的乌重胤,在其麾下。卢从史明里进兵,暗里却与王承宗勾结在一起,一面上书朝廷,要求兼任宰相,一面反诬其他人与王承宗私通,使自己无法进军。当时跟他一块领兵讨王的,还有招讨宣慰使吐突承璀。
不久,唐宪宗发现了这种情况,遂密令吐突承璀捉拿卢从史。吐突承璀与乌重胤密谋,将士卒埋伏在帐后,等卢从史来时,突然捉拿。卢从史毫无察觉,按约前来,当场被捉。卢从史的随从卫士,一看主帅被擒,奋起抗击,这时伏兵四起,当场击毙几十人。乌重胤大声说:“这是天子诏命,服从者有赏,违抗者斩首!”卢从史的卫士们听了这番话后,个个俯首就擒。
唐宪宗为了嘉奖乌重胤的功绩,拔擢他当了河阳节度使,封为“张掖郡公”。
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蔡发生叛乱。朝廷命令乌重胤、李光颜率兵讨伐,并下令将汝州军队归乌重胤统辖。两人率军齐头并进,成犄角之势。此次征讨,历时三年,打了大小百余仗,终于取得了胜利。乌重胤因功升检校司空,进邻国公。
乌重胤鉴于安禄山、史思明及其他地方叛乱的教训,分析发生叛乱的客观原因,就自己管辖三州地方太广,权力太大的弊端,向上进言,建议分权执掌,从根本上解决拥权叛乱的问题。乌重胤的建议,符合唐王朝当时的形势,对巩固唐王朝的统一,防止分裂,是及时而有效的。唐王朝也非常重视,着手重新修订法规。
唐穆宗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镇州兵马使王廷凑杀了田弘正,又取翼州,杀了刺史王进岌,发动了叛乱。王廷凑本是回纥阿布思族,后成了王承宗的祖父王武俊的养子,所以改姓王。穆宗得报大怒,派田弘正的儿子田布为魏博节度使率军进讨。同时命令横海、昭义、河东、义武诸军协同作战。横海接旨后立即率军出发。在战略问题上,几路军的主将各执已见,作战中配合不一,因而乌重胤久久不敢擅人重地。穆宗以为乌重胤持观望态度,下令派人取代,乌重胤调任太子太保。长庆末年,以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唐文宗初年,乌重胤拜司空,几年后逝世,终年六十七岁。赠太尉,追谥“懿穆”。
乌重胤一生戎马,很懂得体恤下属,与部下甘苦同尝,患难与共。史书上记载:蔡将李端投降重胤,蔡人把李端的妻子抓起来杀了。李妻临刑前大声喊道:“好好跟随乌仆射(乌重胤)”据说,乌重胤死了以后,有二十多名军士割自己腿上的肉祭奠他。他治军深得人心,由此可见一斑。
乌 震:(生卒年待考),冀州信都人(今河北冀县)。著名五代时期后唐将领。
乌震初为镇州队长、后与符习从后唐庄宗征讨。张文礼杀王镕,乌震的母妻儿女亦被残害,遂率军攻讨文礼,以功授为深、赵二州刺史。
唐明宗执政时期,乌震任河北道副招讨,遥领宣州节度使,代房知温军于卢台。才至军,兵乱被杀。
乌震平素好读书,尤喜《左氏传》,能写诗,善笔札。
乌斯道:(公元1314~1390年待考),字继善,号春草;世居昌国(今舟山定海),因父移居慈城,遂为慈城人(今浙江钱塘)。著名元末明初学者、诗人。
乌斯道与兄乌本良俱有学行。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四方起义兵起,乌斯道正在东皋读书,因县令陈文昭之邀,积极为创建团练保卫乡境出谋划策。
方国珍割据浙东,乌斯道惟琴书自娱。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乌斯道参编《元史》。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乌斯道被荐授化州石龙知县。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乌斯道调任永新知县。在当地推行仁义,兴办学校,重视教化并创建谭节妇祠,因此闻名列郡。后坐事谪役定远(今安徽凤阳),放还。
乌斯道晚年浮沉里社,足迹往来会籍、四明山水间。
乌斯道长于诗文,兼精书法,小楷行草,各臻其妙。善画山水,苍劲秀远,在倪、黄之间,亦工写竹。
乌斯道为官亦有惠政。著有著有《秋吟稿》及《春草斋集》十卷传世。
乌本良:(生卒年待考),号“春风先生”;浙江钱塘人。著名明朝学者。
自幼好学,穷经博史,精于诗词书法,因家贫,在钱塘教授生徒,培育英才无数。
乌从善:(生卒年待考),字汝登,号龙江;祖籍胶州,明洪武年间迁居博平(今山东茌平)。著名明朝大臣。
父乌钊,母傅氏,兄弟三人,兄名为善,弟名乌继善。乌从善自幼天资聪颖,爱好读书,孝敬父母。
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赴京考中进士,由太常博士历兵、礼两部都给事。以议治乱之源与议边事,深得明世宗重视,命操团营事,纪律严明。
有一指挥犯事,贿数千金求恕罪,乌从善不受其金,依法治罪。
严嵩父子窃权后,乌从善上疏劾其奸。严嵩展阴谋,激明世宗黜乌从善之职。
乌从善归时,行囊空空。在乡下,布衣蔬食,出入徒步,以讲学为事。人名其里曰:“孝友庄”,旌其居曰:“清诒堂”。
乌库理:(公元?~1665年),满族,札库塔氏。著名清朝将领。
袭父世职,累进一等阿达哈哈番,拖沙喇哈番。历官兵部理事、大理寺卿、漕运总督、盛京将军。
后金崇德时期,乌库理从伐明朝,攻略山东锦州地,攻克济南、松山。
清顺治初年入关,乌库理从征太原、陕西、湖广、江西、四川等地。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乌库理率军讨叛将姜瓖,在宁武关七战七胜。
清顺治十年,乌库理讨伐郑成功,亦战胜。
清康熙四年,乌库理逝世于官任。
乌大经:(生卒年待考),回族;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清朝将领。
乌大经是武进士出身,历官参将、副将、总兵至提督,任经广西、甘肃、云南等地。
清乾隆中期,乌大经参加镇压山东王伦起义,及用兵安南之役。
清嘉庆初年,乌大经率部平定猛猛、缅宁、维西等地,屡有功。
清嘉庆九年,乌大经逝世于官任。
乌密风:(公元1920~今),女;浙江杭州人。著名工艺美术家。
1943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师承陈之佛、邓白教授。
1944年,任敦煌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现任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染织专业教授。
几十年来从事工艺美术教育,前后参加过北京人民大会堂辽宁厅、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中国美术馆等的装饰设计工作。出版有《敦煌藻井图案》、《花卉图案集》、《乌密风画集》等;主要论文有《染织专业的基础与设计》、《敦煌图案的组织结构与纹样》等。
乌密风的花卉创作,结构严谨,色调含蓄,手法多样,富有生活情趣。
她还担任着辽宁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理事长,辽宁美协常务理事等职。
乌国庆:(公元1936~今),蒙古族;内蒙古科尔沁旗坝仁嘎拉牧场人。著名公安刑侦专家。
研究生学历。历任公安部刑侦局大案处处长、正局级侦查员,刑事技术高级工程师,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警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
乌国庆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刑侦专家,长期从事刑事侦查工作,在爆炸、命案等各类疑难案件的现场勘查、现场分析研究、案情分析和侦查指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侦破吉林市博物馆特大纵火案、新疆系列恐怖爆炸案、石家庄“3.16”特大爆炸案、横山县“7.16”特大爆炸案、北大清华爆炸案、大连“5.7”空难、张军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沈阳爆炸抢劫运钞车案和彭妙计、杨新海系列杀人案等特大和疑难案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在中国警界,乌国庆以侦破疑难案件著称,作为中国刑侦界不可多得的人物,作为刑侦科学珍贵的一笔财富,他忙碌地穿梭在中国发生的大案之间,总是试图用他犀利的双眼去穿透这世间的罪恶。为此,春风文艺出版社曾出版了一本名为《公安部高级刑侦专家秘闻》的纪实文学,这部书的第一章就写到了“中国的福尔摩斯”乌国庆。
其主持研发了“爆炸现场再现法”——依据爆炸现场勘查访问获取的情况资料,推断出伤、亡者与爆炸点的关系,从中查出元凶;并与他人合作发表了“特大爆炸案件的现场勘查和指挥”等论文;参与编写的统编教材《刑事侦查学》、《爆炸犯罪对策学》、《爆炸现场勘查的组织与指挥》、《爆炸案件指挥员培训班和侦破命案培训班教材》等已成为广大刑警的必备工具书。
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二级英雄模范”称号;被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专业人才”,多次荣立个人一、二、三等功。
乌 钺:(生卒年待考),北京通州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空军上将。
1975年8月16日晋升为二级空军上将军衔,1977年8月~1981年12月任台湾省空军总司令,1981~1983年5月担任三军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1983年5月9日调任台湾省“总统府”战略顾问。后出任台湾华航公司董事长。
在1986年,发生了台湾华航公司驾驶员王锡爵驾机投奔大陆的事件。华航公司总经理刘德敏等都被罢官,乌钺单独获得留任,据悉此即由于宋美龄的插手。因为乌钺曾经为她驾驶飞机而受赏识,所以当时远在美国的宋美龄通过她在台的亲信传达意见说:如果没有绝对的过失,乌钺不必去职。而且还问了句:“乌钺犯了什么事,为什么责任要由他来承担!”慑于宋美龄的威风,台湾当局未能对乌钺作任何处置,乌钺照坐“华航”的宝座。当然此后乌钺对于有关老夫人宋美龄的一切事务,无不尽心竭力。
1990年宋美龄离台赴美时,乌钺就为她运送了数量惊人的大批行李。
2001年11月,潞河中学的1936届毕业生、台湾华航公司董事长乌钺携夫人黄莉蓉及弟弟乌铎、乌铮,儿子乌元俊、儿媳刘美一行六人,回到阔别六十多年的母校潞河中学。 跟帖时间 2010-03-31 15:18: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乌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古称力士;世比封君: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秦国的勇士乌获,力大能举鼎,因为秦武王孔武有力,喜好竟赛力气的游戏,乌获与任鄙、孟说等力士都位居高官。下联典指秦朝人乌氏倮,以畜牧为业,秦始皇令他比封君(接受封邑的贵族),与其他大臣一起上朝。
唐廷宿将;齐采名卿: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张掖人乌重胤,字保君,出身行伍,年轻时曾任潞牙将,后历官河阳节度使、检校司空,封邠国公。下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乌枝鸣,驻守宋国。宋国华氏作乱,华登到吴国搬来救兵对付宋昭公,宋军大败。乌枝鸣向齐君建议,诱敌深入,与敌人短兵相接,以勇取胜,果然击退了华氏。
2.六言通用联:
两生礼罗幕下;二龙决胜辕门: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邠国公乌重胤礼贤下士,名士石洪、温造皆投其幕下。下联典指唐朝开元中期乌承玼与从兄乌承恩皆为平虏先锋,人称“辕门二龙”。
3.七言通用联:
莲幕风清致名士;辕门威盛获美称:上联典指明朝时期学者乌本良,浙江钱塘人,自幼好学,穷经博史,精于诗词书法,因家贫,在钱塘教授生徒,培育英才无数。号“春风先生”。下联典指乌承恩、乌承玭。
造瓦兴屋庇寒士;锻铁为业利庶民:上联典指传说中夏王朝时期乌曹,是著名的能工巧匠,在《古史考》中被认为是造砖瓦的先祖。下联典指金国时期的乌春,以锻铁为业。由于他果敢善断,被金景祖命为三部部长。
前人喜读春吟稿;后代犹忆秋草斋:全联典指元朝时期的诗人乌斯道,官永新令,有惠政。自幼学文于噩梦堂,得胡修道之传,宋濂称其有法。博学多艺,工古文,尤精书法,小楷行草尤佳。有《秋吟稿》、《春草斋集》 跟帖时间 2010-03-31 15:14:4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乌氏的字辈排行 -- 西安回民乌氏字辈:“万纪云志崇祖锡迪圣道培质德厚成基敬孝教嗣礼顺家齐业隆济世光宗永祺”。
山东茌平乌氏字辈:“钦枞一云明承琼廷永士陪立奇锐东庆景中华茂新颖晓裕盛兴隆靖翠兆吉祥志向攀大同”。
山东博平乌氏字辈:“以汝守鸿烈有恒斯可常述祖宜敬宗百世毓贤良”。 跟帖时间 2010-03-31 15:11:2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乌氏的家谱文献 -- 山东聊城博平乌氏续修族谱,(民国)乌以珂纂,乌士傑序,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石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聊城市博物馆。
陕西西安回民乌纪忠世系家谱,(现代)乌坊民纂修,2007年计算机排版打印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西安市大清真寺。
内蒙古扎萨克,杜棱古英谱牒(乌氏宗亲籍),著者待考,记启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谱中记载人物十四代,一千九百二十人,其中平民三百五十人,喇嘛三百六十人,余者一千二百余人皆是清朝蒙古族达官显贵。这份家谱创世界之最。现被收藏在内蒙古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档案馆。
内蒙古乌氏族谱,1996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史学博士达力扎布、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纳古单夫、乔吉等专家认定其记载了蒙古族近四百年历史,完善了蒙古族一千多年的历史追踪,添补了蒙古政权及元顺帝之后蒙古王朝沿革研究的空白,跨越时间之长,记载人物之多,篇幅之宏大为世界之最,可称世界级珍品,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现被收藏在内蒙古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3-31 15:09:1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乌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鄱阳郡:本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时期置番县。西汉时期改名为番阳,三国时期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辖境为今江西省东北部地区。其地的东部和东南部紧邻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邻九江、南昌、抚州、鹰潭市,北部连接安徽省环接景德镇市。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阳市一带地区,境内有著名的鄱阳湖,下辖信州区和上饶、广丰、玉山、铅山、横峰、弋阳、余干、鄱阳、万年、婺源十县,代管德兴市。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阳郡为饶州,后罢饶州复鄱阳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鄱阳郡为饶州,是域属饶州、衢州、翕州。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析饶州之弋阳、衢州之常山、玉山三县置信州,是域属饶州、信州、歙州,隶江南东、西两道。宋朝时期主属信州上饶郡、饶州都阳郡,隶江南东路。元朝时期主属信州路、饶州路及铅山州,隶江浙行中书省。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分江西为五道,是域主属九江道饶州府、湖东道广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国初期主属豫章道、浔阳道。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主属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区。1949年属上饶、乐平二专区,辖景德镇市和上饶、弋阳、横峰、铅山、余江、广丰、东乡、玉山、贵溪、乐平、德兴、鄱阳、万年、余干、婺源、浮梁十六县。1950年乐平专区更名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增设县级上饶市。1952年上饶、浮梁2专区合并设立鹰潭专区,旋改称上饶专区。1953年景德镇市升为地级市,由省直辖。1957年鄱阳县更名为波阳县。1958年浮梁县划归景德镇市。1960年上饶县并入上饶市。1964年恢复上饶县。1968年东乡县划归抚州专区。1970年上饶专区改称上饶地区。1983年乐平县划归景德镇市,贵溪、余江二县划归鹰潭市。1990年德兴县改市。2000年撤销上饶地区,设立地级上饶市,原县级上饶市境置信州区。2003年波阳县名恢复为鄱阳县。以前,洞庭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后被人为破坏,湖面剧减,而今鄱阳湖成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区周围有许多奇峰异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2.堂号:
颖川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鄱阳堂:以望立堂。
懿穆堂:唐朝将领乌重胤,开始为陆平将兼左司马。因剿贼有功,升节度使,封张掖郡公。三年中大小百余战,将贼剿平,升检校司空,进为邠国公。死后谥号为懿穆。部下士兵二十余人割股祭他。
清诒堂:明朝大臣乌从善自幼天资聪颖,爱好读书,孝敬父母。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赴京考中进士,由太常博士历兵、礼两部都给事。以议治乱之源与议边事,深得明世宗重视,命操团营事,纪律严明。有一指挥犯事,贿数千金求恕罪,乌从善不受其金,依法治罪。严嵩父子窃权后,乌从善上疏劾其奸。严嵩展阴谋,激明世宗黜乌从善之职。乌从善归时,行囊空空。在乡下,布衣蔬食,出入徒步,以讲学为事。人名其里曰:“孝友庄”,旌其居曰“清诒堂”。 跟帖时间 2010-03-31 15:06:3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乌氏的迁徙分布 -- 乌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但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为第二百二十一位。
乌氏最早发源于东夷民族,就是今天山东、江苏沿海一带,因此乌氏发祥于今山东,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早期主要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散居。
汉、唐时期,乌氏族人在颖川郡(今河南长葛)、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形成郡姓望族。
唐、宋以后,因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乌氏族人遂向河北、甘肃、浙江、江苏等地迁徙。
明、清之际,乌氏族人多次主动或被迫移民,更使乌氏族人遍布大江南北。 跟帖时间 2010-03-31 15:03:2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