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氏的历史名人 -- 车千秋:(公元前?~前78年待考),字玉峰,本姓田;冯翊长陵人(今陕西咸阳)。著名西汉大臣,车氏鼻祖之一。
战国时田齐后裔。后徙长陵,车千秋为高寝郎。
会卫太子为江充所潜败,田千秋讼太子冤。汉武帝感悟,拜为大鸿胪,数月遂为丞相,封富民侯。
田千秋谨厚有重德。汉武帝驾崩,田千秋扶持戾太子继位为汉昭帝。当时,由于丞相田千秋的年事已高,每天步行朝见很不方便,所以,汉昭帝特准这位大恩人坐着小车出入宫殿,从此赢得了”车丞相“这一响亮的雅号,子孙便以车为姓。
车 成:(生卒年待考),梁郡人(今河南商丘)。著名东汉学者。
兄弟二人均为赤眉军所执,成叩头乞以身代弟死,因均得释。
车 济:(生卒年待考),敦煌人(今甘肃敦煌)。著名东晋官吏。
果毅有大量,任金城令时,金城被石虎将麻秋所攻陷,他宁死不降而被杀。
车 胤:(公元?~400年),字武子;澧阳人(今湖南澧县)。著名晋朝大臣、学者。
他少年时好学,但家贫无钱买油,便将萤火虫捉来放在布囊中照书苦读,“囊萤读书”、“车胤囊萤”至今仍被传为美谈。
后来以桓温辟,遂显于朝廷,历官征西长史。车胤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又善于尝会,当时每有盛坐而车胤不在,皆云无车公不乐。
晋孝武帝时,车胤累官至护军将军。时王国宝谄王道子,讽八座,启以为丞相,车胤执不可,晋隆安间迁吏部尚书。后为元显所害。
车路头:(公元?~421年),代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大臣。
晋明元年间在东宫时为帐下帅。谨慎无过。帝即位,拜为散骑常侍,封金乡公,加忠意将军。时群臣多被谴。路头不任事,随帝左右助谈笑。或议及刑狱,常主宽恕,帝因此而倍加信任。
官至散骑常侍,赐爵金乡公,后改宣城公。每至评狱,常献宽恕之议,以此见重于朝。
晋泰常末年逝世。谥忠贞。
车似庆:(生卒年待考),台州黄岩人(今浙江台州)。著名宋朝学者。
潜心理学,隐居乐道,年已及耄,读书犹至夜半。释经评史,榷古商今,迥出新意,自成一家之言。有《五经论》、《闲居录》等。
车安行:(生卒年待考),台州黄岩人(今浙江台州)。著名宋朝诗人。
认为“圣贤穷达,自关世道”。工诗,著有《镂冰集》。
车 垓:(生卒年待考),车安行从子。著名宋朝经学家。
宋度宗时期以特科授迪功郎、浦城尉,不赴。精于经学,尤深于《礼》,与从兄车若水并传安行学。有《内外服制通释》。
车 梁:(生卒年待考),山西人。著名御史大夫。
车梁,按察某州时见拽轿小童,爱之,至州令易门子。吏目以无应。车梁曰:“如途中拽轿小童亦可。”吏目又以小童乃递运所夫。驿丞喻其意,进言曰:“小童曾供役上官。”竟以易之。强景明戏作拽轿行云:“拽轿拽轿,彼狡童兮,大人要。”末云:“可惜吏目却不晓。好个驿丞到知道。”
车若水:(公元1210~1275年),字清臣,号玉峰、山民,车似庆之孙;台州黄岩人(今浙江台州)。著名南宋学者。
少师事陈耆卿学,为古文。晚乃弃去改师陈文蔚,刻意讲学。博于学,工古文。
因病脚,作客自娱,故著有《脚气集》二卷。另著有《宇宙略记》、《世运录》、《道统录》、《玉峰冗稿》,已佚。
车邦佑:(公元1507~?年待考),广东博罗县泰美镇人。著名明朝大臣。
二十五岁中举,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并从此踏上仕途。
初授山东行人司行人,陟浙江道监察御史,迁湖广道监察御史,升北京巡城都御史(正二品),奉敕册封崇王。
车邦佑虽然在京城做了高官,但仍不忘家乡。车氏族人相传,车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当时只有上下两栋。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2年),车邦佑在宗祠上下两栋中间又建造了一栋,使上中下三栋连成一体,宗祠因气势雄伟而远近闻名。
车任远:(生卒年待考),字远之,号柅斋,亦号蘧然子;浙江上虞人。著名明朝音乐家。
明万历间即公元1580年前后在世,生平亦无考。
专工作曲,著有《四梦记》及《弹铗记》、《曲录》、《四梦》、《高唐》、《邯郸》、《南柯》及《蕉鹿》。及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出》,任远的《四梦》顿时为之失色。今亦惟有《蕉鹿》一梦于《盛明杂剧中》。
著有杂剧五种,除《蕉鹿梦》外,《高唐梦》、《邯郸梦》、《南柯梦》、《福先碑》和传奇《弹铗记》,均已佚传。
车 宁:(生卒年待考),福建闽县人。著名明朝大臣。
性坦宕无私,有谋略,博学强记。正统间进士,历户、工两部主事、湖广参议、广东参政、广西左布政使。抚谕少数民族,辖境安宁。
车 霆:(生卒年待考),山西离石人。著名明朝大臣。
性质直,不拘小节,成化间进士。曾任平凉知州,治政尚严,宗室不能干以私。后累迁都御史,巡抚宣府。
车大任:(生卒年待考),湖广邵阳人(今湖南邵阳)。著名明代官吏。
万历进士,历南丰知县,官至浙江参政,所在有嘉誉。著有《萤囊阁正续集》。
其子车以遵,工诗,有《高露堂集》。
车万育:(生卒年待考),湖广邵阳人(今湖南邵阳)。著名清朝官吏。
清康熙年间进士,官至兵科掌印,以敢言著称。
车鼎晋:(生卒年待考),车万育之子;湖广邵阳人(今湖南邵阳)。著名清朝学者、诗人。
清康熙三十六年进士,工书法,笔力超绝,首编《全唐诗》。
著有《四书辨体》、《审音考异》、《天竹山房诗集》等。
车耀先:(公元1894~1946年),又名车华荣;四川大邑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早年投身川军,曾任川军刘湘部第二十一军新兵训练处处长,第二十八军第二路司令黄鳌部上校副官长,后任团长。目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愤然退役。1928年曾去日本考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在成都主办“注间符号传习班”,启发许多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创办《大声》周刊,宣传抗日,成为成都抗日救亡运动领导人,党内任川康特委军事委员委员,1940年3月国民党特务制造了“成都抢米事件”,嫁祸于共产党,公开逮捕了车耀先、罗世文。车耀先、罗世文先被关于重庆望龙门看守所,后转贵州息烽监狱,在狱中和罗世文、韩子栋、许晓轩等组织秘密支部,领导狱中斗争。
1945年8月毛泽东亲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提出立即释放张学良、杨虎城、罗世文、车耀先等在押政治犯,国民党当局诡称罗世文、车耀先已病死。为了掩盖其谎言,戴笠密令将罗世文化名“张世英”、车耀先化名“田光祖”,关入重禁闭室,使他们隔绝与外界的联系。1946年7月息烽监狱撤销,又与罗世文、黄显声、谭沈明等七十二人一起辈秘密转往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监狱”。车耀先、罗世文被列为重犯,禁止放风。
1946年8月18日,车耀先与罗世文同时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于重庆松林坡戴笠停车场,终年五十二岁。
注_成都抢米事件:
1940年,国民党当局为了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活动,在成都发动了“抢米事件”,企图达到既打击地方民主派势力,又摧毁共产党组织的目的。
3月14日晚国民党三青团中央组织处长康泽率数百名暴徒、特务化装成饥民,闯入四川实力派人物潘文华主办的重庆银行仓库抢米,并故意高呼“打倒资本家”、“无产阶级万岁”等口号,妄图嫁祸共产党。3月18日,民党当局以“共党鼓动抢米、破坏抗战”的谎言为借口,逮捕了中共四川省委领导人罗世文、抗日救亡运动领导人车耀先等。
“抢米事件”后,中国共产党迅速组成新的特委班子,并发表《为抢米事件告成都市民书》,揭穿了反动派的阴谋。
车蕃如:(公元1910~?年待考),贵州贵阳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黄埔军校第七期,陆军大学第十一期,兵学研究院毕业。中训团党政班第十二期,三军大学联战系第二期结训。
1937年秋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五集团军参谋处课长。1939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参谋处处长,继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四军参谋长。
1940年后历任第八补训处团长、副处长、中训团军事组副组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参谋长。
1943年冬任军令部第一厅第二处处长。
1945年任国民革命军军令部步兵司司长,统管美械部队编制。
194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师长。
1946年秋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快速纵队司令,兼整编第八十旅旅长。
1946年12月,所部被人民解放军击灭,调任参谋总长办公室副主任。
1947年9月兼东北行营办公室主任。
1948年12月任黔西师管区司令。
1949年6月升任贵州绥署参谋长,后逃往台湾省。
1950年,升任台湾省国民革命军陆军总部参谋长。
1952年12月出任台湾省“总统府”第二局局长,1954年升任台湾省“国防部”第三厅厅长。
后以台湾省“国防部联战委员会”中将委员退役。
车敏瞧:(公元1912~2005年),学名车国宝;山西垣曲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早年就读于具有革命光荣传统的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在这里受到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教育。
车敏瞧回忆说:在太原读书的时候,夏天放假了,我就在一个小黑屋子里,把那马列主义书偷偷拿出来,偷偷看,越看越有兴趣,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觉得说得好。看了那个以后,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冲锋陷阵都是为了人民。后来有了理想,就是为了真理,为了理想共产主义的实现。
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车敏瞧成为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也成为国民党特务盯梢的对象,他在太原呆不下去了。1935年,党组织把他介绍到上海的一家养鸭厂,在这里,他一边工作一边主编进步刊物《我们的世界》。
1936年车敏瞧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救国同盟会。
1938年参加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保安队,同年,车敏瞧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第六分校教务主任。在戎子和担任山西第五行政区专员后,成立了山西第五行政区保安部队,下辖四个支队,均建有党组织,这支部队是决死第三纵队的孪生兄弟部队,车敏瞧任政治部主任。
12月事变后,1940年车敏瞧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叁纵队政治部主任,决死第三纵队进行整军,加强了党的建设,加强了形势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狠抓了干部队伍的建设、整顿和提高,整顿了部队的纪律和作风,决死第三纵队面貌一新。
车敏瞧后到延安党校三部组教科任副科长。解放战争他历任晋冀鲁豫第四纵队第二十三旅政委、太岳第三军分区副政委、第六十二军第一八六师政委、第六十二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十五军政治部主任。
1951年,车敏瞧入朝作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和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抗美援朝期间被授予朝鲜政府国旗勋章一枚,一级、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各一枚。
车敏瞧回国后,到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毕业后任第一军医大学政委。
1955年,车敏瞧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各一枚。
车敏瞧后来转业,任北京中医学院第一副院长、党委书记、中国中医研究院党委书记、吉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977年出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1977年,车敏瞧出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至1988年。
2005年4月11日,车敏瞧因病在长春逝世,终年九十三岁。
车惠民:(公元1922~今),江西人。著名建筑专家。
博导,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混凝土结构和桥梁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剪设计和疲劳性能做过较多的试验和分析研究。
现从事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和现有桥梁的评估,维修和加固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著作有《铁路钢筋混凝土桥》《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理论,设计,工程实践)》等。
车恒德:(公元1940~今),黑龙江巴彦人。著名发明家与密封专家。
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西安海林科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曾负责参加轰五、轰六、运七、FBC-1中国飞豹等飞机起落架设计与成功研制,拥有十余项专利与产品,荣获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及国内外专利博览会、发明展览会等十多个奖项。
车恒德以航空技术为基础,在国外组合密封的高起点上,经三十余年的潜心研究发明的多项专利密封系列产品车恒德(车氏)密封,是我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国际先进水平的品牌密封新品种。
车恒德在古城西安建成研发基地。
车用太:(公元1942~今),朝鲜族;黑龙江方正人。著名地质力学专家。
研究员,博导。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全国震情跟踪专家组副组长、全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组组长、中国地震学会理事。
获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六项。
著有《地下水微动态研究》、《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入门》、《饮用天然矿泉水》等八部专著及《地下水水力学》等三部译著。
车凤翔:(公元1948~今),著名防疫医学专家。
研究员,博导。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空气生物学组主任、中华卫生检验杂志编委、中国洁净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理事兼气溶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毒理学会常委理事兼吸入肺毒理学会主任。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多项。
主编专著《肾综合症出血热传播途径及预防》、《空气微生物采样及检测》、《现代空气微生物学及采、检鉴》等。
车荣福:(公元1951~今),上海人。著名中共地方党务工作者。
1970年8月参加工作,昆明工学院采选系采矿专业毕业,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
1970~1991在广西八一锰矿从工人到党委书记、第一副矿长兼总经济师。
1992~1998在广西柳州地区从经委主任兼工交工委书记、地委组织部长、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到广西钦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
1999年出任广西钦州市委书记、钦州市人大党组书记、主任。现任广西自治区委常委、秘书长。
车 俊:(公元1955~今),安徽巢湖人。著名中共地方党务工作者。
1973年2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在职大学学历。
历任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合肥市公安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局长、党委书记;合肥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市委书记等职。
2001年10月后任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现任河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车成德:(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
车全保:(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山东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18:1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车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望出京兆;姓启车区。全联典指车氏的郡望和源流。
鸿胪颂美;萤火映书。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车千秋,汉武帝时拜大鸿胪。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车胤,因家贫无灯油,夏日囊萤以照书。
2,五言通用联:
拂曙祥光满;分晴晓色鲜。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贞元进士车鱓《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鑪》诗句联。
3.七言以上通用联:
袭爵联绵,占星光祖德;聚萤照读,勤学有承传。上联典指黄帝时期的名臣车区,专事占卜星气,他是车氏的得姓始祖。下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吏部尚书、护军将军车胤,少时家仇,夜间常集萤火虫以照书。恭勤博学,知名朝野。
博学工文,编宇宙纪略;平狱听讼,留宽厚深恩。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学业者车若水,字清臣,黄岩人。博学,工古文。自号玉峰山民。著有《宇宙略记》等。下联典指北魏朝时期的散骑常侍车路头,性无害,每至评狱,常献宽恕之议,以此见重于朝野,卒谥忠贞。
读书擅今古之名,位隆天部;博闻著宇宙之略,望重玉峰。上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南平人车胤,字武子,少年时勤奋博学,家贫无油点灯,夏季里用袋子装萤火虫照书。历官征西长史、护军将军、吏部尚书。又善于辞令与交往,当时每有盛会而他不在,都说“无车公不乐”。“天部”,指朝廷。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黄岩人车若水,字清臣,曾跟从王柏读书,博学广闻,精通古文,自号“玉峰山民”。著有《宇宙略记》、《玉峰冗稿》等。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16: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车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淄博车氏字辈:“林喜现呈瑞奉卜克刚”。
山东惠民车氏字辈:“凤瑞兆鑫向”。
山东登州车氏字辈:“庭宝富永洪春”。
山东苍山车氏字辈:“德太传善庆彦”。
山东莒县车氏字辈:“玉进贵荣银”。
山东澄州车氏字辈:“凤永瑞向久天长”。
安徽凤阳车氏字辈:“宏文永达学振志光先德怀仁泽万邦”。
安徽肥西车氏字辈:“大正维先传家立宝”。
安徽舒城车氏字辈:“大正维先邦国善良荣华富贵”。
安徽来安车氏字辈:“忠义永元怀荣茂殿鸿喜安全行士通”。
安徽徽州车氏字辈:“大学正志光先德怀仁泽万邦”。
安徽巢湖车氏字辈:“常怀振国家学成深远大”。
湖北汉川车氏字辈:“大德传心诚守良家修庭献发其祥”。
湖北红安车氏字辈:“兆啟光明瑞清和步”。
湖北咸宁车氏字辈:“必车为之应发世宽裕传家远诗书启后宜诚能绍祖德天禄永相随”。
湖北郧西、十堰车氏字辈:“福兴禄隆庆富子贵生庚”。
江苏南京车氏字辈:“礼国志士天允有道德”。
江苏睢宁车氏字辈:“德学振俊传庆增”。
江苏邳县车氏字辈:“星学振俊传庆曾”。
辽宁辽阳车氏字辈:“凤甲显光耀震”。
辽宁大连车氏字辈:“天复安帮泰朝廷有高明”。
河北唐山车氏字辈:“启仁承延德奎之广跃远”。
贵州贵阳车氏字辈:“年茂金纯在永世万明扬得正天心顺”。
河南固始车氏字辈:“秀振明文…连治国家庆”。
云南玉溪车氏字辈:“联正文明德智体承国盛家兴云瑞天开”。
内蒙古敖汉车氏字辈:“宗嫡基祖室亲业上英神四余才州海荫倍广兴千出布隆古钟维华文太凤起瑞向久耕书振兴国弘德广恩泽”。
四川车氏一支字辈:“文永再明德才良大云帮国政家有道四则定兴长”。
黑龙江车氏一支字辈:“启仁承延德兴玉安庆祥奎之广跃远宝善可传长”。
车氏一支字辈:“传家孝友定国良元”。
车氏一支字辈:“万相福朝廷祖德昌盛秀”。
车氏一支字辈:“福荣成广太”。
车氏一支字辈:“万士宗克广”。
车氏一支字辈:“鸣君云文士兴玉传继广照宪庆”。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14:0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车氏的家谱文献 -- 江西金溪佐坊乡祝沅车氏宗谱,明宏治五年(公元1492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金溪枣林车氏宗谱,原著者待考,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首修,(清)车涵万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续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三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再修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邵阳邵陵车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七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浙江上虞古虞车氏宗谱十二卷,(清)车景囊等纂校,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五代]车谟。
浙江上虞古虞车氏宗谱九卷,(清)车载璜等纂校,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五代]车谟。
浙江上虞古虞车氏十修宗谱八卷,(清)车庭爵、车载璜等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起凤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博罗车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东莞清溪车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山西运城绛县中林车氏支谱十四卷,(民国)车礼玉等修,杨存淇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顺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内庄车氏宗谱,(现代)车镇全编修,2001年计算机排版打印本。
云南宁州(华宁)碗窑村车氏家乘,(现代)车文蔚整编,1998年计算机排版打印本。现被收藏在云南玉溪华宁碗窑村车文蔚处。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12:4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车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淮南郡:汉朝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后改郡,迁治寿春(今山西寿县)。曹魏政权时期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隋朝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朝时期为寿州寿春郡)。唐朝时期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其郡境内;唐朝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宋朝时期有淮南路,治扬州;后分为东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一带,东西二路的分界在今安徽省凤阳、和县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南平郡:即今湖南省常德市。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蜀守张若“取楚巫黔及江南地,以为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县治西十公里。秦统一中国后,始皇分天下置三十六郡,黔中郡为三十六郡之一,郡衙设沅陵。辖境相当于今湖南省沅江流域、澧水流域、湖北省清江流域、贵州省东北部和重庆涪陵、黔江等地。西汉时期,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义,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武陵郡郡治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县南),辖境较秦黔中郡位置稍有南移,所谓“左包洞庭之险,右控五溪之要”。范围包括今湖南省沅江流域,澧水流域;湖北省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贵州省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武陵郡辖十三县。属今常德市的有:索(故城在今常德市东北三十公里处的韩公渡镇城址村);临沅(今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分、桃源县,故城在今武陵区);孱陵(今湖北省公安县、湖南省津市市、澧县一部分、安乡、南县、岳阳、华容县,故址在今湖北公安县西南);零阳(今澧县一部分、慈利、石门、临澧县,故址在今慈利县零阳乡);在今湖南省怀化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的有:沅陵、镡成、无阳、迁陵、辰阳、酉阳、义陵、充。新莽时期,汉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期间,武陵郡改建平郡,隶属荆州刺史部,辖原西汉十三县。其中孱陵更名为孱陆,临沅更名为监沅,迁陵、辰阳、义陵分别更名为迁陆、会亭、建平,其余各县同西汉。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建平郡复名武陵郡,为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郡治移临沅(今常德城西)。除原武陵郡假山改属南郡外,其余十二县有所分合改名。属今常德市范围的有六县:临沅、孱陵、零阳为西汉故县;沅南县,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析临沅县南境置,为今桃源县、鼎城区南境,故城在今鼎城区西南三十五公里;作唐县,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析孱陵县置,为今津市市、澧县、安乡县,故城在今安乡县北;汉阳嘉三年(公元134年),西汉索县更名。其他六县为充、沅陵、迁陵、酉阳、镡成,辰阳(省无阳、义陵并入)。东汉武陵郡隶属荆州,州治汉寿(西汉索县故治)。三国时期,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领荆州牧,武陵郡属蜀。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吴蜀分荆州,武陵郡仍属蜀。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命吕蒙袭取荆州,武陵郡始属吴。吴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充县嵩梁山裂,孙休以为祥,遂分武陵郡的澧水流域置天门郡,始开常德地区沅、澧两水分治局面,天门郡郡名是因原武陵郡“充县有嵩梁山,山有石,石开处数十丈,其高以驽仰射不至”,其上名(天门)而得。天门郡治漤中(今慈利县西),辖零阳、充、漤中三县。属今常德市范围的仅有零阳(今澧县、临澧、石门)。作唐县改属南郡。吴武陵郡治临沅(今武陵区),辖十一县。属今常德市范围的临沅、吴寿(东汉汉寿县改名)、龙阳(公元248年析吴寿县置,今汉寿县地)、沅南。其他七县为沅陵、辰阳、黔阳、镡成、迁陵、酉阳、舞阳。武陵郡、天门郡、南郡均隶属吴荆州,州治在今湖北省江陵县。西晋时期,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分南郡江南地,置南平郡。南平郡初治作唐,后徙江安(今湖北公安)。辖孱陵、江安、南安、作唐四县。晋天门郡(吴故郡),初治漤中,后移治澧阳(今石门县治)。辖临澧(充县改,属今桑植县地,非今临澧县)、零阳、漤中、澧阳(晋武帝太康四年分零阳地置)四县。晋武陵郡治临沅,辖十县,属今常德市的有临沅、汉寿(吴寿县复名)、龙阳、沅南县;属今怀化市的有沅陵、镡成、舞阳县;属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有黔阳、酉阳、迁陵。晋朝地方政区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武陵郡、天门郡、南平郡均隶属荆州,州治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后移治江陵。西晋末年随着“永嘉南渡”,义阳流民栖于南平郡作唐县境者甚多。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置南义阳郡,治今安乡县西南。辖厥西、平氏二县,地域甚狭,无一定疆界,徒存郡县名目。南平郡治作唐,辖县同西晋。天门郡治澧阳,辖县同西晋。武陵郡治临沅,辖九县,除镡成并入舞阳外,余同西晋。武陵郡、天门郡、南平郡、南义阳郡同隶属荆州,州治江陵。南朝时期,在今常德市内设置有武陵、天门、南平、南义阳四郡。武陵郡治临沅。南朝宋、南朝齐时辖十县:临沅、龙阳、汉寿、沅南、迁陵、辰阳(西晋废,宋复置)、舞阳、酉阳、黔阳、沅陵。陈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分武陵郡置通宁郡。武陵辖境缩小到沅江下游,辖临沅、沅南、汉寿、龙阳四县。天门郡在宋、齐、梁时治澧阳(今石门县),辖县同晋。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废漤中、临澧县,置崇义县,隶北衡州。天门郡辖澧阳、零阳县。南平郡辖江安(陈改为公安)、孱陵、作唐、安南(晋南安县改)四县。郡治宋为江安,齐为孱陵,梁、陈为作唐。南义阳郡,东晋侨置,以居义阳流民,治今安乡县西南。南朝宋初,南平、武陵、天门、南义阳郡隶属荆州,州治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分荆州之江夏、竞陵、随、武陵、天门五郡,湘州之巴陵、江州之武昌、豫州之西阳三郡置郢州,武陵、天门二郡改隶郢州。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汉)。南朝宋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天门郡复隶荆州。齐沿袭不变。梁武帝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于武陵郡置武州,州治临沅。辖夜朗郡(治夜朗,今湖南吉首市)。南朝梁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武州改沅州,州治临沅。南朝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分荆州之天门、南平、南义阳和沅州置武州,治临沅。南朝陈宣帝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天门、南平、南义阳郡复隶荆州。隋朝时期鉴于南北朝州、郡、县的设置既滥又多,隋文帝平陈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存州县两级。沅水流域下游置嵩州,寻改朗州(沅水又名朗水而得名)。澧水流域置松州,寻改澧州。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朗州置武陵郡,废澧州置澧阳郡。武陵郡治武陵(今武陵区),辖二县。澧阳郡治澧阳,辖六县,除崇义、慈利县外,澧县、石门、孱陵、安乡四县在今常德市。隋朝时期州、郡为地方一级政区。唐朝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萧铣,改武陵郡为朗州,改澧阳郡为澧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改朗州、澧州为武陵郡、澧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为朗州和澧州。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澧、朗二洲受武贞军节度。朗州治武陵(今市城区),辖武陵县、龙阳县。澧州治澧县。唐初辖六县,同隋。唐高宗麟德后期辖四县:澧阳、安乡(废孱陵县并人,今安乡、南县地)、石门、慈利(崇义县并人,今慈利、永定区、桑植、临澧县地)。五代时期朗州先后置永顺军(后梁)、武顺军(后梁、后唐)、武贞军(后唐)、武平军(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周时期,朗、澧等十州为马殷旧将周行逢所据,辖县同后梁。朗州治武陵,辖桥江(今沅江县)、武陵、龙阳。澧州治澧阳。辖县同唐。宋朝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朗州更名为鼎州,治武陵。鼎州因武陵县境有鼎水(通名渐水)得名。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常德”取义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遣将帅,修戒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以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宋孝宗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以孝宗潜藩升为常德府,治武陵,辖四县:沅江(五代桥江县改)、武陵、桃源(析武陵县置)、龙阳。澧州治澧阳。辖澧阳、安乡、石门、慈利四县。宋朝地方政区实行路、州(府)、县三级制。常德府、澧州隶属于荆湖北路,路治江陵。建炎四年钟相在武陵县天子岗起义,置鼎澧州镇抚使。元朝时期沅水下游流域置常德路,澧水流域置澧州路。常德路治武陵。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置常德府安扶司,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为常德路总管府。辖武陵县、桃源州(宋桃源县升)、龙阳州(宋龙阳县升,领沅江县)。澧州路治澧阳,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置澧州安抚司,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为澧州总管府。辖澧阳县、石门县、安乡县、慈利州(宋慈利县升,今慈利县、永定区、临澧县地)、柿溪州(析宋慈利县置,今桑植县地)。常德路、澧州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省治江夏(今武汉市)。明朝时期,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攻克湘北,翌年改常德路为常德府,改澧州路为澧州府。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澧州府降为澧州,属常德府。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澧州改属岳州府。辖安乡、石门、慈利。常德府、岳州府隶属湖广布政使司,后改承宣使司,治江夏。清朝承明制,常德府治武陵县城珠履坊(今武陵区府坪街)。辖县同明。清初,常德府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分置湖南布政使司。常德府属岳常澧道,治澧州。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土归流,澧州升为直隶州,与常德府同级,隶属岳常澧道。辖五县:永定县(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安乡县、石门县、慈利县、安福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岳常澧道改称武陵道,治常德(武陵县)。原常德府、直隶澧州各县由武陵道直辖。是年,安福县改称临澧县。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湖南省将武陵道裁撤,所属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汉寿、沅江、常德、澧县、安乡、临澧、南县划归湘江道管辖;将桃源、石门、慈利、大庸划归辰沅道管辖。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销“道”制,仅存省与县两级。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2月,湖南省政府将全省划为九个行政督察区。第二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十一县。专员公署设常德县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4月,全省划为十个区。原第二区划出沅江、汉寿县改称第四区。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11月,第四专署由常德迁往澧县(此时亦称常澧区专员公署)。1949年8月4日,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成立,辖九县: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8月5日、8月15日先后组建常德市、津市市。8月28日,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1952年,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改称常德区专员公署。11月,政务院第142号文件批准,撤销益阳专区,将益阳市及益阳、汉寿、沅江、安化、桃江县划归常德专区。1955年2月,常德区专员公署改为常德专员公署。1962年12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益阳专区,益阳市及益阳、桃江、南县、沅江、华容、安化六县一市划去,常德专署辖八县二市。1966年秋冬,专署领导机关因“文化大革命”冲击而逐渐瘫痪。1967年3月,以军分区为主,吸收群众组织代表和部分专署领导干部,成立常德专区生产领导小组,行使专署职权,4月,专区生产领导小组撤销,成立常德专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1月改称常德地区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12月,成立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1968年2月,成立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行使原常德专署职权。1979年3月,按照全国人大会议精神和宪法规定,撤消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常德地区行政公署。1988年元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4月18日,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通知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常德市设七县二区一市:汉寿县、桃源县、澧县、安乡县、慈利县、石门县、临澧县、武陵区(原常德市改)、鼎城区(原常德县改)、津市(省辖县级市,委托常德市代管)。6月20~24日,常德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1988年12月慈利县划归大庸市(今张家界市)。1992年5月省政府批准析武陵区德山街办事处、德山乡、德山林场建德山经济科技开发区。1995年常德市所属各区、县(市)撤区并乡建镇。全市有九十三个建制镇,一百十七个行政乡、十个街道办事处。
2.堂号:
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
淮南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南平堂:以望立堂,
玉峰堂:资料有待补充。
顺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起凤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11:0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车氏的迁徙分布 -- 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一百九十一位,人口约六十六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42%左右。
车氏出自田姓。在汉昭帝时,丞相名叫田千秋,是个德高望重的老者。汉昭帝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准许他坐马车出入宫廷,当时人称“车丞相”。田千秋为了感恩皇帝,改姓车。他的子孙也如此,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今天车氏的起源。
关于车氏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远古黄帝时候,有个叫车区的大臣是朝廷里面专管观察星象的。在古代,占星是社会活动中很重要的事情,车区的地位也很高,他的家族昌盛,子孙都一车为姓氏。
春秋时期的秦国有三位贤者,都姓子车,分别是子车仲行、子车奄息、子车钳虎。当时的国君秦穆公很残暴,他死的时候,将很多人都一起陪葬,因为秦穆公很喜欢这三个臣子,所以也将他们一同殉葬。老百姓因此很悲伤,民间传唱一首叫《黄鸟》的歌,用来纪念对他们的哀思。子车氏的后代,从此改为车氏。所以今天的车氏,有一部分是有子车氏演变过来的。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09: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