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07 09:44:38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680 跟帖次数 5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为烈山氏炎帝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风俗通》上记载说:“山氏,是古代烈山氏的后代”。

相传,炎帝为上古时姜姓部族联盟的首领,是少典娶有蟜氏女而生,原居于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炎帝出生于烈山,故号烈山氏。

在炎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烈山氏、列山氏、历山氏等,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山氏,是为河内山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山务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时有山务之官,掌管山林。”

周王朝时期,掌管山林的官吏叫山师,亦称山虞、山人,多为世袭之职,负责掌管山林之培育、选林、分类等事,隶属于夏官府司管辖。

在典籍《周礼·夏官》中记载:“山师掌山林之名,辨其物与其利害,而颁之于邦国。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十人。”后世历朝历代多有仿制,官秩多在正二命、正八品之列。

在山师一类官吏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山师氏、山虞氏、山人氏、山史氏、山士氏、山府氏、山胥氏等,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山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重臣叔山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重臣叫叔山冉。

在叔山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叔山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山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拓拔部中有吐难氏部落,族人称吐难氏、或土难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其间吐难氏部落民众皆改汉姓为山氏,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唐末五代时期官吏山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山长,为唐末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官称谓,以后历朝历代在称呼上有所差异,多称山主、洞主、洞正、堂长等。

到了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在各路、州、县中均设有山长之官,主要职责就是设立书院、掌管教育,同时总领院务。因此,山长在清朝时期就称为“院长”,这种教育机构行政长官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在山长、山主、洞主、洞正、堂长、院长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山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晋宁路大总管山僧,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山氏,源出元朝时期晋宁路大总管山僧,其先祖原为高车民族(部)的后裔康里人。随大蒙古汗国入居中原后,按汉俗改为汉字单姓山氏,其后裔族人世代沿袭山氏至今,主要分布在河南、宁夏两省区。



第七个渊源:源于景颇族,出自景颇族首领崩早,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景颇族山氏,源出景颇族的部落首领之称谓“崩早”,简称“早”。

景颇语“崩早”,意为“山主”、“山上主人”、“头领”,汉称就是“山官”。

在古代景颇民族中,“崩早”一般皆为家族中德高望重或功勋卓著者的世袭首领,管辖一个或数个山寨,主持重大祭祀、分配耕地、排解纠纷、组织对外战争等。早期的山官一般均参加生产劳动,在近代则大多参与对部族民众的剥削。

在崩早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其官称汉义为汉化姓氏者,称山官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山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达斡尔族敖拉氏,亦称鄂拉氏、傲雷氏,世居乌喇、黑龙江多金城(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拉夫凯(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以西)、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等地。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 Hala,汉义“山”。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山氏、单氏、敖氏、阎氏、苏氏、鄂氏等。

⑵.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源出敖拉姓氏下五谋昆之一的托欣(多金)谋昆,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tos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山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阿拉尔氏,亦称阿拉吉尔氏,满语为Alar Hala,世居黑龙江阿拉尔屯(黑龙江嫩江流域瑚尔汉乌鲁苏穆丹城一带,今俄罗斯境库马拉稍南科尔沙科沃附近黑龙江河湾内),所冠汉姓即为山氏。

⑵.满族沙拉氏,亦称萨加拉氏,满语为Sala Hala,世居瓦尔喀地区(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后多冠汉姓为山氏、边氏、查氏、沙氏、程氏、白氏、谢氏等。



得姓始祖:炎帝、叔山冉。

山氏的历史名人 -- 山 昱:(生卒年待考),著名东汉益州刺史。



山 涛:(公元205~283年),字巨源;司州河内怀县人(今河南武陟)。著名晋朝大臣、学者。

山涛少年丧父,家贫。

早年,山涛性好庄、老之学,隐身自晦,为著名“竹林七贤”之一。

司马昭受封晋王后,想立过继给兄长司马师的次子司马攸为世子,山涛曾出面劝谏。到了司马氏建立统一的晋朝之时,他挺身而出,为国家谋事,不再把时间花在清风明月中。虽居高官荣贵,却贞慎俭约,俸禄薪水,散于邻里。

晋武帝时任尚书之职,凡甄拔人物,各有题目。

据《晋书》的记载,他为吏部尚书时,中立于朝,清俭无私,而且甄拔人物,皆一时俊彦,所以留下了“山公启事”的千古佳话。史书评价他:“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山 简:(公元253~312年),字季伦,山涛幼子;司州河内怀县人(今河南武陟)。著名晋朝大臣。

山简初为太子舍人,后累升太子庶子、黄门侍郎、青州刺史、侍中、尚书、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

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任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镇守襄阳。后加督宁、益军事。时匈奴刘聪南下中原,他派督护王万北上抗击,途中为流民武装所阻。旋受流民武装所迫,乃退镇夏口(今汉口),不久病逝。

山简每游习家园池,在池上置酒,往往喝得大醉,命名为“高阳池”。



山 遐:(生卒年待考),字彦林,山简之子;司州河内怀县人(今河南武陟)。著名西晋大臣。

初仕为余姚令。时江南豪族多挟藏户口,以为私附,到县严以峻法,时仅八旬,括出户口万余。为官,以严猛著称。累至东阳太守。死于任上。



山谦之:(公元?~454年待考),著名南朝宋文学家。

南朝宋元嘉年间(公元424~453年)为史学生,后任学士、奉朝请,为南朝宋文帝草封禅仪注。

南朝宋初期,山谦之受著作郎何承天之委,协撰《宋书》。

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山谦之奉诏续撰,未成而卒。

另撰有《南徐州记》二卷、《吴兴记》三卷、《丹阳记》、《寻阳记》等,均佚。



山 伟:(生卒年待考),鲜卑族,字仲才;河南洛阳人。著名北魏大臣。

山伟师事县人王惠,涉猎文史。

北魏孝明帝初期,山伟任侍御史。后迁尚书二千石郎,修起居注。

后尔朱荣大杀朝士,山伟时守直,故免祸。

北魏孝庄帝立,除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郎。

北魏节闵帝立,除安东将军、秘书监,仍领著作郎。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山伟进侍中。

东魏孝静帝初期,除卫大将军、中书令,监起居。后以本官复领著作,卒于官。



山玄卿:(生卒年待考),唐朝人。曾为新宫作铭:“新宫宏宏,崇轩巘巘。”



山 康:(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高僧。

十五岁学佛,遍游四方。

相传,他在云游睦州时,人们曾看见佛从他口中出来,后被唐廷御赐为“好广道大师”。



山行章:(公元?~897年待考),一名章,自称为山涛之后。著名唐朝末期将领。

唐朝末期,官眉州刺史,筑城名卧牛城。

唐龙纪元年(公元889年),奉陈敬瑄命拒王建,屡败而降。列于帐下,有战绩。

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授都押牙,出镇黎州。因与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勾结,被杀。



山惟亮:(公元?~1038年待考),党项族,字遇。著名西夏将领。

山惟亮是夏景宗李元昊的叔父。

山惟亮与弟弟山惟永分掌左右厢兵,因反对攻宋,为李元昊所恶。

西夏大庆三年(公元1038年),山惟亮投奔宋保安军(治今陕西志丹)。知延州郭劝等却将其送还,被李元昊所杀。



山 青:(生卒年待考),徐州人。著名明朝将领。

明朝初期的将领山青,博古通今,沉毅勇猛,多次立战功,朱元璋特授他为燕山左卫百户,任都督佥事。



山 云:(生卒年待考),山青之子;徐州人。著名明朝将领。

山云多智略。初袭金吾左卫指挥使。数次随从出塞远征,有功。

明仁宗时期,山云历任行在中军都督佥事、都督同知。偕都御史王彰巡视山海关至居庸关隘。明仁宗征乐安,召山云辅佐郑王、襄王居守。山云后讨平蛮叛,谋勇深沉。

山云尝罚严,号令鲜,与士卒同甘共苦,临机应变,参战数十次,每战必胜,使边防绥靖,百姓安居。战无不捷。

山云性格平恕,不妄杀人,人亦不敢犯,但将士们畏服,调发无敢落后者。明英宗即位后,升山云为右都督。

明正统三年卒于镇。赠怀远伯,谥忠毅。



山 仑:(公元1932~今),山东黄县人。著名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

山仑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农业大学特聘教授。

1954年山东大学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山仑到原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至今。

1959~1962年,山仑被选派到原苏联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留学,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先后任研究员、兼任该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仑长期从事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学的有关研究,既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又十分注重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研究成果卓著。他通过在晋陕宁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后,提出了“半干旱地区影响作物生长的要害不在于降雨量少,而在于降水未能充分利用”的理论。这一思想已贯彻在他主持的“科技攻关”及“中日合作”研究项目的实践中,而且在宁南山区取得了新增产值一亿七千四百晚元、利税一亿两千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该项成果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在逆境成苗生理生态研究的基础上,首创了一种新型抗旱剂,并进行大面积示范。专家鉴定认为“属国内外同类研究中居领先水平的成果,是将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结合的成功范例”,该成果获中国科学院1995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他承担的国家攀登计划课题“半干旱地区不同类作物对多变低水环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提出生理补偿观点,成为植物生理与旱地农业研究的一个新的交叉点,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了依据。他的专著《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的理论与实践》,被专家评论认为“该书是我国旱农学中高水平的著作,并将为世界旱地农业研究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在旱地农业有限灌溉的潜力及生理生态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着重进行了作物整体抗旱性的研究,开拓了旱地农业生理生态研究领域。

1980年以来,他先后主持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中日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攻关等项目,共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九项。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主编专著三部。

他十分注重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他十分重视和关心年轻人的成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十六名,已获学位的十人。

山仑在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1991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山仑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八项,主编专著三部,发表论文二百一十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十七名,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91年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被授予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专家称号,1998年当选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03: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山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望出河内;姓启烈山:上联典指山氏的望族为河内郡。下联典指山氏的得姓始祖为烈山。



2.七言通用联:

一门父子皆良将;在展祖孙尽显官: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都督佥事山青及其子右都督同知山云,都是当时有名有良将。山青,徐州人,博古通今,沉毅勇猛,多次立战功,朱元璋特授他为燕山左卫百户,任都督佥事。山云,沉毅多智略,用兵如神,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参战数十次,每战必胜,使边防绥靖,百姓安居。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吏部尚书山涛,其子山简为官至尚书左射,其孙山遐为车阳太守,都是当时著名官吏。

广道大师传名远;竹林七贤享誉高: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高僧山康,十五岁学佛,遍游四方。相传,他方游睦州时,人们曾看见佛从他口中出来。后赐号广道大师。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吏部尚书山涛,怀县人,为“竹林七贤”之一。他虽居高官荣贵,却贞慎俭约,俸禄薪水,散于邻里,时人谓为“璞玉浑金”。



2.八言以上通用联:

通政大夫,状元及第;监察御史,进士出身:山东莘县朝城山氏族谱及山氏先祖墓碑祠堂对联。

宏宫崇轩,铭留八字;浑金璞玉,品重七贤: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人山玄卿,曾为新宫作铭:“新宫宏宏,崇轩巘巘。”下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河内怀县人山涛,字巨源,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隐居不出,人称“竹林七贤”。晋初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他身居高位而生活俭约,所得俸禄、赏赐,往往送亲朋故旧。王戎曾说他“璞玉浑金,人莫知其器。”

世系朝城,至斯廿三世;家居汶上,于今六百秋:山东莘县朝城山氏族谱及山氏先祖墓碑祠堂对联。

甄拔贤才,共仰山公启事;优游宴饮,常醉夕氏家池: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吏部尚书山涛,武帝时他任尚书之职,凡甄拔人物,各有题目,称“山公启事”。下联典指指晋朝时期的吏部尚书山涛之子山季伦。

竹社清风,仰冰壶于京洛;习池春暖,迎玉树于高阳: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吏部尚书山涛事典。下联典指山涛幼子山简,字季伦,历官太子舍人、尚书左仆射、征南将军等。每游习家园池,在池上置酒,往往喝得大醉,命名为“高阳池”。

益烈山泽,知姓氏之由自;涛潜竹林,叹谱牒而无存:山东莘县朝城山氏族谱及山氏先祖墓碑祠堂对联。

晋吏部元大夫,历代公卿府;明御史清学正,数世缙绅家:山东莘县朝城山氏族谱及山氏先祖墓碑祠堂对联。

八文官九武将,簪缨皆同气;祖状元孙进士,贤才出一门:山东莘县朝城山氏族谱及山氏先祖墓碑祠堂对联。

祖殿状元,开百世文明之运;父纳翰林,振万代武健之风:山东莘县朝城山氏族谱及山氏先祖墓碑祠堂对联。

吉壤自天成,竹林丛生方伯兆;佳城惟神护,湖灯永照孝行家:山东莘县朝城山氏族谱及山氏先祖墓碑祠堂对联。

秀石籍朝青籍,汶父子居两地;锦章行次震行,三兄弟分两支:山东莘县朝城山氏族谱及山氏先祖墓碑祠堂对联。

林在河北,庙在山东,两地拔迁昌厥后;生于朝城,卒于汶上,四支分派奉其先:山东莘县朝城山氏族谱及山氏先祖墓碑祠堂对联。

文星焕朝城,多士济济,如仰韩文公于泰山北斗;武略照蔚郡,勇夫仡仡,共瞻王武库之紫电青霜:山东莘县朝城山氏族谱及山氏先祖墓碑祠堂对联。

瞻仰祠堂尊严,祖功宗德,春祀秋禊,遵万古圣贤礼乐;且喜孙支蕃衍,左昭右穆,修竹芳兰,序一家世代源流:山东莘县朝城山氏族谱及山氏先祖墓碑祠堂对联。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01:3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山氏的字辈排行 -- 四川南部山氏字辈:“龙应秀芝载林朝钟现华云仁永正文峰”。

四川邛崃、广元山氏字辈:“龙应秀玉思有毓资凤中万清永生华之”。

山东莘县、嘉祥、龙口、郓城山氏合族通谱字辈:“作福(昌荣贵)君(良圣尊)常(茂祥久)显(光耀明)相传本好松登朝培元化建统永承宗”。

山氏一支字辈:“春世国茂近文毓德如逢本源长有方泽服致清臻兴家置业天生才子忠臣登位全良思正仁议钰金书学为重万年鸿钧阳光高照华堂宴宾前程意远耀武齐胜大贵永富吉祥荣庭”。

山氏一支字辈:“仁义礼智良厚花敬笃实光辉修德励行”。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07 09:57: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山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2.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浑璞堂:晋时山涛,竹林七贤之一。曾在赵国任丞相,入晋后为吏部尚书。他在朝中清廉俭约,刚正无私,选拔人才都是当时俊杰。他曾经谏议“州郡的武备不能減”,皇帝称为“天下名言”。王戎称赞他是“浑金璞玉”。

竹林堂:同浑璞堂。

七贤堂:同浑璞堂。

跟帖时间 2010-05-07 09:56: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山氏的迁徙分布 -- 山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为第二百二十六位。

山氏播迁到江南,大致始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山谦之撰《吴兴统计》若干卷,即是迁徙的证明。

跟帖时间 2010-05-07 09:54: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