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氏的历史名人 -- 阳雍伯:(生卒年待考),一称羊公。著名汉朝名士。
尝设义浆给行人三年。一人饮讫,怀中出菜子一升,与之,曰:“种此生美玉,并得好妇。”后娶北平徐氏女,于所种处得白璧以为聘。生十男,皆俊异,位至卿相。
阳 耽:(生卒年待考),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晋朝辽西太守。
前燕主慕容廆破鲜卑段氏,礼而用之。廆立郡以统中原流人,以耽等为谋主,委以庶政。先后历军咨祭酒,东夷校尉。其子阳鹜及侄阳裕皆仕燕,任要职。
阳 鹜:(生卒年待考),字士秋,阳耽之子;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十六国时前燕大臣。
阳鹜自小好学,卓识不凡,初任平州别驾,多次进献治国安邦之策,大多被采用。慕容廆认为他是个奇才,升他做辽东太守。
北魏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慕容廆卒,其子慕容皝嗣位,任用王诞为左长史。王诞以阳鹜才能超众为由,把左长史的位子让贤给他。
北魏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皝自立为燕王,任阳鹜为司隶。阳鹜帮助慕容皝东西征伐,出谋划策。慕容皝临终时,对他的儿子慕容俊说:“阳士秋忠心耿耿,很有才干,可托付大事,你要好好待他。”
慕容俊称雄中原,阳鹜之功,仅次于慕容恪。后来,慕容暐窃取王位,以师傅之礼待他,倍加隆宠,官至太尉。
阳裕感叹地说:“过去像常林、徐邈那样的一代名臣,还多次推让至关重要的、显赫的职位,我这样年事已高、才能低微的人,怎么能担当重任呢?”于是,坚决请求辞职,言语恳切至极。慕容暐却不答应。
阳鹜历事廆、皝、俊、暐四朝,德高望重,从太宰慕容恪以下都礼拜他。但阳鹜谦恭谨厚,超过他幼年还没有做官的时候。他经常告诫约束自己的子孙。
阳鹜的子孙虽然显达的很多,却没有人敢违背他制定的法度。阳鹜生活非常简朴,常乘弊车瘠马。
阳 裕:(生卒年待考),字士伦,阳耽之侄;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十六国时前燕大臣。
阳裕自小是个孤儿。他的叔父阳耽在阳裕幼时,就认为他是个奇才,说:“此儿非惟吾门之标秀,佐时之良器也。”
王浚任幽州牧时,嫉妒阳裕之才,弃之不用。石勒攻克蓟城(今北京)后,问枣嵩:“幽州之士,谁最有才能?”枣嵩曰:“北平阳裕”。石勒想重用阳裕,而阳裕却微服潜逃他方。
当时,鲜卑单于段眷为晋朝骠骑大将军、辽西公,特别虔诚地邀请阳裕。于是,阳裕答应了他,拜为郎中令、中军将军,位列上卿。辅佐段氏五主,很受尊重。
后来,段辽与慕容皝相护攻击。阳裕劝谏段辽说:“亲近仁德的人,和善亲邻的国家,是治国最重要的方法啊!慕容氏和我们世代姻婚,相互为甥舅,况且慕容皝很有才干。我们和他们结怨,每个月都有战争。百姓疲惫,得不偿失,恐怕国家的患乱就要从此开始。我希望两方面能追补以前的过失,重归于好,以安定国家和人民。”段辽不从,出为燕郡守,北平相。
北魏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农历3月,赵王石虎(字季龙)出兵攻打辽西,长驰直入蓟城(今北京)。段辽所属渔阳、上谷、代郡各太守相继投降,攻占了四十余城。北平相阳裕率领军民登上燕山,严密地防守。石虎属下诸将领恐怕阳裕成为以后的祸患,都想进攻他。石虎说:“裕儒生,矜惜名节,耻于迎降耳,无能为也。”于是,绕过此地,进入徐无县(今河北遵化)。段辽因其弟与燕王慕容皝交战大败,不敢再战,率其妻室宗族逃到密云山。
赵王石虎把段辽国三百多万户迁到雍、司、兖、豫四州。士大夫中有才干、有德行的人,皆加以擢拔和续用。
阳裕来到军门前请降。石虎责备他说:“你从前是奴虏的时候逃走,现在是士人的时候来降,难道是你知道天命、还是你无处可逃?”
阳裕回答说:“我从前奉事王浚,不能匡救,逃到段氏,又不能保全。现在你张网招揽天下的士人,幽、冀二州的豪杰没有不望风归服的,如果和你并肩共事,并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至于生死,全由你来决定。”
石虎听了很高兴,即刻任命他为北平太守。后任尚书左丞。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农历12月,段辽派遣使者向赵国请求投降。不久,后悔了。又派使者向燕国请求投降。赵王石虎派征东将军麻秋率领兵众三万人迎接段辽。因阳裕是段辽的旧臣,石虎让他做麻秋的司马。
然而,燕王慕容皝亲自率领众将领迎接段辽。段辽与燕王秘密谋划伏击赵军。于是,慕容皝在密云山埋伏精锐骑兵七千人,并在三藏口把麻秋打的大败。阳裕也被燕兵捉住。慕容皝早就听说过阳裕的贤名,立即将他释放,拜为郎中令,后升为大将军、唐国内使、大司马。东破高句丽,北灭宇文归,都是阳裕出的奇谋。慕容皝对阳裕非常器重。
阳裕心思灵巧。北魏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慕容皝让他在柳城(今辽宁朝阳)以北建造宗庙和宫殿,称之为龙城。龙城的所有城池宫阁,都是阳裕设计建造的。
阳裕一生谦恭清俭,刚简慈笃,虽数居高位,却如同普通百姓。对因罪流亡、羁押或死亡的士大夫之子女,都加以抚恤;对有不贤不肖子孙的长者,就像对待自己父母那样去伏侍。所以,时人对他非常推崇敬仰。
阳裕终年六十一岁,慕容皝非常哀恸。
阳 尼:(生卒年待考),字景文;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北朝北魏大臣。
累世仕于慕容氏。
阳尼自小就非常好学,博览群书。当时的幽州刺史胡泥,对阳尼的才学十分欣赏,上表推荐他,被封为秘书著作郎,后被任命为国子学祭酒。
北魏高祖孝文帝崇信佛教,曾经亲自在苑堂讲解经典,让阳尼旁听。后来,阳尼担任幽州中正职。北魏孝文帝驾临,命令各州中正各自举荐有才学之人,阳尼和齐州中正都举荐了自己的儿子。
北魏孝文帝说:“昔有一祁,名垂青史;今有二奚,当闻来牒。”
阳尼出任幽州平北府长史兼渔阳太守,还未上任,因任中正时收受同乡财物事发,被罢官。
阳尼回到家乡,编纂《字释》数十篇,未就而卒。终年六十一岁。
阳 介:(生卒年待考),字天佐,阳尼之子;右北平无终人。著名北朝北魏将领。
官至冀州默曹参军,早卒。
阳鸣鹄:(生卒年待考),阳尼之子;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北朝北魏将领。
有才名于时,官至幽州司马。
阳季智:(生卒年待考),阳尼之子;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北朝北魏将领。
有才名于时,官至幽州司马。
阳 荆:(生卒年待考),阳季智从弟;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北朝北魏大臣。
官至范阳太守,有吏能。卒,赠平西将军、东益州刺史。
阳 璠:(生卒年待考),阳季智之子;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北朝北魏大臣。
官至散骑常侍。
阳伯庆:(生卒年待考),阳季智从子;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北朝北魏大臣。
官至汝南太守。
阳 固:(公元?~523年待考),字敬安,阳尼之孙,阳承庆之弟;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北朝北魏大臣。
阳固性格洒脱大方,不拘小节。年轻时,喜欢和剑客交往,好行侠仗义,不营正事。到二十六岁时,开始转变,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知识非常渊博。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阳固跟随大将军刘昶出征义阳。刘昶性情暴躁,治军严厉凶暴,人都不敢言。阳固苦苦劝谏,刘昶大怒,想杀他,后豁免,让他任开路先锋。
阳固是个儒雅之人,临敌却勇敢果断。刘昶这才觉得他是个奇才,不敢怠慢他。军队凯旋而还,刘昶向高祖推荐了阳固。阳固年仅三十岁,就担任了大将军府的参军,跟随刘昶镇守彭城,并兼任长史。
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出任北平太守,颇有政绩。
宣武帝初年(公元500年),外戚专权。阳固作《南北二都赋》,讽刺达官显贵奢靡之风。
世宗末年,中尉王显新豪宅建成后,宴请宾客,酒酣,问阳固:“此宅如何?”
阳固回答说:“晏婴湫隘,流称于今,丰屋生灾,著于周易。此盖同传舍耳,惟有德者能卒。愿公勉之。”
王显嘿然。
有一天,王显又对阳固说:“吾作太尉府卿,库藏充实,卿以为何如?”
阳固回答说:“公收百官之禄四分之一,州郡赃赎,悉入京藏,以此充府,为足为多。且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岂不戒哉!”
王显很不高兴,从此怀恨在心。后来,找个借口,罢免了阳固的官职。
肃宗继位,阳固任尚书考功郎。赵祖悦袭据硖石,肃宗任命尚书李平为大将军,节度讨硖石诸军。封阳固为七兵郎中。
阳固作战很勇敢。李平非常欣赏他。军中大事,都与他商量。后又让他统领水军。阳固设奇计,攻打贼寇,先期占领外城。战争结束后,阳固被任命为步兵校尉,领汝南王悦郎中令,加宁远将军。王悦当时年少,行为多有不法,形同小人。阳固上疏切谏。王悦敬惮之。
正光四年(公元523年),阳固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赠辅国将军,太常少卿,谥曰文。
阳固刚直雅正,不畏强御,文学兼致,居官清洁,终末之日,家无余财,室徒四壁,无以供丧,他的亲故出资将其发送埋葬。阳固临死时,告诫他的子孙遵从祖制、以俭约修身治家。
阳固有文才,博览群籍,善诗、赋,著有《演赋》、《刺谗嬖疾幸诗》、《终制》等。
阳令鲜:(生卒年待考),阳藻从弟;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北朝北魏大臣。
任京兆郎中令。
阳延兴:(生卒年待考),阳藻从弟;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北朝北魏大臣。
官至南豳州刺史。
阳 藻:(公元?~527年待考),字景德,阳尼从孙;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北朝北魏将领。
少孤,有雅志,涉猎经史,任中书博士、宁远将军、领统军等,外防内抚,甚得居边之称。以年老归,闭门不问世事,
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5~527年)为杜洛周所囚,在狱中发病逝世。
阳世和:(生卒年待考),阳令鲜之子;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北朝北齐将领。
官至齐州骠骑司马。
阳 弼:(生卒年待考),字世辅,阳藻之子;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北朝北齐官吏。
长于吏事,官本州别驾。杜洛周陷城,弼遂率宗亲南渡,居于青州,值邢杲起逆,城民疑河北人为内应,遂遇害。
阳乘庆:(生卒年待考),阳尼从孙;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北朝北齐大臣。
官至太学博士,继承祖父遗志,撰《字统》二十卷,行于世。尼从孙固,字敬安,历官北平太守、郎中令、前军将军。固为人刚直雅正,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没之日,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
阳诠之:(生卒年待考),字子衡,阳尼重从孙,阳固次子;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北朝北齐将领。
少著才名。曾任辟司徒行参军。早为门生所害,时人悼惜之。
阳 之:(生卒年待考),阳固之子,阳休之弟;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东魏大臣。
东魏天平(公元534~537年)中入阁。
阳 昭:(生卒年待考),字元景,阳固之弟;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北齐大臣。
学涉史传,尤闲案牍。拜为文襄府参军。
北齐天保初(公元550年),除给事黄门侍郎,出为青州高阳内史,卒。著有《文集》十卷。
阳俊之:(生卒年待考),阳固之子,阳休之弟;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北朝北齐大臣。
官至通直常侍、尚书郎。有文集传世。
阳休之:(公元509~582年),字子烈,阳尼重从孙;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东魏、北齐大臣,学者。
隽爽有风概。少勤学,爱文藻。弱冠即有声誉。
仕魏,东魏武定年间,历官中书侍郎,官至黄门郎。
北齐天统年间(公元567年),官拜吏部尚书。北周武帝年间,官拜州刺史。著有《幽州人物志》。
凡所选用,才地俱允。周武帝平齐,拜阳休之为上开府,和州刺史。隋开皇二年罢任,终于洛阳,年七十四岁。
阳休之著有文集三十卷,又撰幽州古今人物志三十卷,并行于世。
阳 斐:(生卒年待考),字叔鸾,阳藻之子,阳弼之弟;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北朝北齐大臣。
自幼有志向,涉猎经史。
北魏太和初年(公元477年),考中秀才。
北魏孝庄帝(公元528~529年)时,阳斐因在西衮州督护流民有功,赐爵方城伯,历任御史、广平王开府中郎,修《起居注》。后来,出使梁国。梁国尚书羊侃,是北魏的叛臣,曾与阳斐是同学。羊侃想请阳斐到家中叙旧,请了三次,阳斐都拒绝了。
有个梁人对他说:“羊侃来到梁国已经很长时间了,而且你们的国家已发生很大的变革,连李庐都到羊侃家中拜访,你为何这么难请呢?”
阳斐回答说:“柳下惠可以,我却不可以。”
梁国君主亲自对阳斐说:“羊侃特别想见你,如今我们两国和好,天下一家,还怎能再论彼此呢?”
阳斐始终没有答应。
出使梁国回来,任廷尉少卿。
北齐天保初(公元550年),任镇南将军、尚书吏部郎中。显祖文宣皇帝高洋亲统大军,向北防御匈奴,命阳斐监筑长城。
北齐乾明元年(公元559年),拜为廷尉卿,迁卫大将军兼都官尚书。
后任太子少傅,徙殿中尚书,卒于位。
阳师孝:(生卒年待考),阳斐之子;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北朝北齐大臣。
官至中书舍人。四十四:阳辟强阳辟强,字君大,北朝北齐人,阳休之子。官至尚书水部郎中。
阳静立:(生卒年待考),北齐阳昭之子;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北齐、隋朝大臣。
性淳孝,操履轻方,美词令,善尺牍。仕齐,官至三公郎中。隋开皇初,为州主薄。
阳 峤:(生卒年待考),阳休之四世孙;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著名唐朝大臣。
举八科皆中,拜为右台侍御史。
唐睿宗继位(公元684年),被封为尚书右丞。后历任魏州刺史、兖州都督、荆州长史、本道按察使,以清白闻名于世。
逝世后,大唐王朝赐谥号为“敬”。
阳 城:(生卒年待考),字亢宗;陕州夏县人(今山西夏县)。著名唐朝大臣。
唐德宗时,他出任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当时道州一带多矮人,身高不过三尺,历来的地方官把这些矮人作为特产土贡献于朝廷,专供朝廷取乐玩耍。
阳城上任后,看到这种不人道的行为甚为愤怒,他上疏陈述了历年因贡矮奴给道州人民带来的无尽苦难,要求皇帝免除这项陋规。唐德宗看后遂同意停止当地土贡。道州百姓听到这一消息无不感恩戴德。后来,民间便把阳城奉为福星,将他塑造成为天官模样,一身朝官装束,一派和颜,充满了福运和财气,这也表达了人民对阳城的崇敬之情。
现在,阳城的故乡夏县庙前镇还保留有他的墓冢和祭祀他的阳公庙。
阳孝本:(公元1039~1122年),字行先;江西赣州上犹安和乡莲花井村人。著名宋朝学者。
阳孝本少年时勤奋好学,二十九岁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上庠(大学),因才华出众,学识渊博,被左丞蒲宗孟聘为西席(教师),但他看不惯统治阶层的骄奢专横,不久便辞职还乡。回家后他将家产分为三份,一份送给乡中师友,一份捐给赣州通天岩的寺庙,一份留给自己日常应急,然后便到通天岩隐居,号称玉岩居士。
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被贬路过赣州时,听说有位任过左丞西席的人在通天岩隐居,于是专程前往拜访,两人相见,“深讶相遇之晚,遂为刎颈之交”。此后,阳孝本多次来到苏东坡下榻的地方回访,两人除在廉泉旁几次彻夜长谈之外,还携手到光孝寺、郁孤台、八境台等处凭吊。相见时难别亦难,阳孝本还租一叶扁舟,邀苏东坡到自己的家乡莲花井和梅岭嶂等地游玩遣怀,因此,便有了苏东坡称颂上犹江的名诗:“长河流水碧潺潺,一百湾兮少一湾。造化自知太元巧,不留足数与人看。”与此同时,苏东坡写了一首推崇阳孝本超然尘世之外的赞诗:“道不二,德不孤。无人所有,有人所无。世之所宝者五,天啬其二而畀其三。是以月计之不足,岁计之有余也。”。
宋大观三年(公元1107年),六十八岁的阳孝本被朝廷任命为直秘阁参事,但阳孝本对腐败的朝廷心灰意冷,不久便辞官还归通天岩继续隐居。
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八十四岁的阳孝本在通天岩无疾而终。
后人把阳孝本的生平业绩载入《宋史·隐逸》中,将其散见诗词整理成册曰《玉岩遗录》并赠匾称其为“南赣乡贤”。
现上犹县和乡联合村阳孝本故里仍保存有“莲花井”、“阳氏宗祠”、“祖坟”等有关他的文物古迹。坚守中原文化传统,遵循儒家礼学的客家人为纪念这位德行高尚的名士,在当年苏阳通宵畅谈的廉泉旁建了一座苏阳夜话亭,在通天岩石窟建了一座阳公祠。
阳自碧:(公元1918~今),四川巴中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机要科译电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机要科译电员、股长、副科长,中共中央机要科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科副科长、科长,冀热辽军区司令部机要科科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副处长,华北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副局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五十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阳国亮:(公元1950~今),广西桂林人。著名中共党务工作者、教育家。
1987年获中央党校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员,现任广西大学党委书记。兼任广西社科联副主席、广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广西体制改革研究会顾问、广西市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广西儒学研究会顾问等职。
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区域经济、旅游经济的研究,已出版《真理、您告诉我》、《从政明镜》、《实行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产权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丛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教程》、《多维视角中的旅游文化与发展战略》等著作二十多部,发表论文二百多篇。其中主编的《真理,您告诉我》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丛书》获广西精神文明建设“桂花工程”提名奖、论文《沿边开发地区发展需要政策倾斜》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调查研究报告优秀奖,《实行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实施企业破产法有关问题的调查报告》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目前,阳国亮承担有多项科研项目,他主持的“邓小平理论教改项目”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 跟帖时间 2010-05-05 14:12: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阳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周封少子;唐著谏官:上联典指阳氏的来历。“少子”,谓幼子,小儿子。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北平人阳城,字亢宗,少年时家贫而好学。登第后隐于中条山,德宗召他为谏议大夫。宰相陆贽受户部侍郎裴延龄诬陷被免职,内外震恐,不敢发言。阳城与拾遗王仲舒等上疏论裴延龄的奸佞,要求挽留陆贽。德宗又想用裴延龄为相,阳城大哭于宫廷,极力阻止。后出任道州刺史,治民如治家。
圣门高弟;太子老师:上联典指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阳货,鲁国人。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大学者阳孝本,字行先,博学行高,苏东坡也很佩服他。他隐居山中讲学二十年,朝廷要他出来做官他不去。再三请他去给太子讲学当老师,他才去了。被授予博士,以直秘阁归。
2.八言以上通用联:
八科皆中,累迁御史;四世同居,诏表门闾: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国子祭酒阳峤,武后时,举八科皆中,累迁右台御史。以清白闻,终国子祭酒。下联典指南齐时期的名人阳黑头,华阳人。四世同居,建元中诏表门闾。
玉种兰田,喜获佳人淑配;袍遗贵宝,幸沐天子恩荣: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名人阳雍伯,一称羊公。尝设义浆给行人三年。一人饮讫,怀中出菜子一升,与之,曰:“种此生美玉,并得好妇。”后娶北平徐氏女,于所种处得白璧以为聘。生十男,皆俊异,位至卿相。下联典指魏国阳氏名人阳彪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5-05 14:11: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阳氏的字辈排行 -- 四川广元阳氏字辈:“佑启光先绪(续)承(成)传万世兴(勋)”。
四川平昌阳氏字辈:“朝端喜庆佳安邦乐太平天重仁永定世代启宗荣国运兴隆盛任贤显忠良硕彦相继有长享福禄昌”。
四川阳氏一支字辈:“泽承先仁…”
贵州贵阳阳氏字辈:“万和雅效詃莘岩仁实根安呙时俊嘉荣盛国终源永尊绍廷新志大显文明佑启光先绪承传发世英良模捶统美茂德裕自清阻运宜昌盛祥帧定太平佑启光先绪承传发世英”。
重庆梁平阳氏字辈:“代昌宗功恩”。 跟帖时间 2010-05-05 14:08:5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阳氏的家谱文献 -- 湖南醴陵瓜畬阳氏五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阳旭纂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杨大巽,始迁祖为[元]阳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重庆万州阳氏族谱,(现代)阳乾安编著,计算机排印本。公开出版。 跟帖时间 2010-05-05 14:07: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阳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沂水郡:即今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的境域。在夏王朝时期,即公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纪,沂水北境、东境入青州,南境入徐州。商王朝时期,沂水地属人方。西周时期,沂水地属鲁国。春秋时期,沂水地为郓县,莒鲁之争后地入齐国。战国时期,沂水地为盖邑。秦朝时期,沂水地属琅琊郡莒县。西汉时期,沂水地东境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东莞县,西境为兖州刺史部泰山郡盖邑,南境为城阳国阳都、东安。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废城阳国,沂水地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东汉末年,东莞、盖两县升为郡。三国时期,沂水地北境属魏国徐州刺史部东莞郡东莞、东安两县;南境属琅琊国阳都。晋朝前期,沿用魏国旧制,晋元康七年(丁巳,公元297年)分东莞置东安郡。自东晋永嘉年以后,十六国纷争割据,沂地归属多变。自东晋咸和二年~义熙五年(公元327~409年),沂水地先后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五国所属。南燕慕容德改东莞县为团城。南北朝时期,沂地南北互争,归属时南时北,先后隶属于东徐州、南青州、东安郡、莒州。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东安郡,置东安县(治团城),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正式改名沂水县,别置东安县于古盖县。隋朝末年,废东安县并于沂水县,县属琅琊郡,沂水县名从此沿用至今。唐朝时期的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沂地属莒州,唐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莒州,县属河南道沂州琅琊郡(今山东临沂)。五代十国时期,沂水地先后隶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属沂州。北宋时期,沂水县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金国时期,金太宗天会四年(丙午,公元1126年)灭北宋,淮河以北被金国占领,县属山东东路莒州。宋端平元年(甲午,公元1234年),元、宋联手灭金国,沂地此时归蒙古汗国,(己卯,公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沂水县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明朝初期因之,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清朝初期因之,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改属莒州,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改属沂州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设道,沂水县属岱南道。民国四年(乙卯,公元1915年)改属济宁道。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改属琅琊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裁道,沂水县直属山东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2月设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沂水县属之。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6月,日寇第二次侵犯沂境,占据沂水城,沂水沦陷。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3月,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中共山东分局直接领导。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2月,属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鲁中区沂蒙专署。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原沂水县境除中部改为沂中县外,西南部划为沂南县,南部划为沂临边联县,东南部划为沂东县,东北部划为莒沂边县,北部划为沂北县,西北部划为沂源县,而后又几经分合,归属不一。民国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8月,沂中、沂东县属山东省行政委员会(省战工会改称)鲁中区行政联合办事处沂蒙专署。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1月,沂北、莒沂边县属沂山专署。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7月,沂中县属鲁中行政公署沂蒙专署;同年8月13日属山东省政府(省行政委员会改称)鲁中行政公署第二专署。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7月17日,属山东省政府鲁中南行政区公署第二专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7月属山东省人民政府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同年8月恢复沂水县名,沂北与莒沂二县合并为莒沂县,属沂蒙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水、莒沂县仍属山东省人民政府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1950年5月11日属山东省人民政府沂水专署。1953年8月沂水专署撤销,并入临沂专署,莒沂县撤销,九个区归沂水县,沂水县属临沂专署。1967年县改属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临沂行政公署,1995年4月21日临沂行政公署撤销,建立临沂市(地级市),县仍属之。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阳都县:汉朝时期县名,隶属于徐州琅琊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乡之东的黄疃村一带。汉朝灭亡后即被废黜。
2.堂号:
沂水堂:以望立堂。
阳都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启胤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05 14:06:3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阳氏的迁徙分布 -- 阳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中国大陆名列姓氏排行榜的第一百九十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九十五位,人口约六十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37%左右,望族出沂水郡、陇西郡。
今山东省的泰安市泰山区、新泰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阳朔区、临桂县,甘肃省的东乡市、陇西县,河北省的玉田县,湖南省的道县、醴陵县、攸县,四川省的广元市朝天区、巴中市营山县、平昌县、自贡市,贵州省的威宁市,重庆市的梁平县,湖北省的广水市,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阳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5-05 14:04: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