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05 14:49:00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708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言偃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纂》记载:“孔子弟子言偃之后。”

春秋晚期,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中有一人叫言偃,公元前506~前443年,姬姓,字子游,吴国人。

言偃性情豁达,为人行事不拘小节,在孔子弟子中,以“文学”著称,主张用教化治理社会。他才华出众,曾出任武城宰(今山东费县)。他提倡以礼乐教民,为了贯彻孔子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主张,在做武城宰时,便以礼乐为教,使境内处处有弦歌之声,因而在当时名气很大,后人尊称其为言子。又因言偃为孔子学生中唯一的南方人,所以又被称为“北学中国,南方一人”和“南方夫子”。

在工作和生活中,言偃都比较注意方法,讲究效率,善于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他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反而会被疏远。言偃做事相当谨慎,他的同学子贡评论他说:做一件事之前先深思熟虑,所以行动就不出差错。他的老师孔子则评论他:希望有才能就学习,希望有知识就多问,希望有满意的结果就多思考,希望人家帮助就要有准备,这四点,言偃都做到了。这都说明,言偃不仅是在文学上出类拔萃,而且是个很有政治才能和领导水平的治国之才。

后来言偃回到家乡,他把北方发达的文化带回来,为南方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言偃逝世后,就葬在今江苏省苏州地区常熟市的虞山脚下。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其为“吴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加封其为“丹阳公”。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宋度宗赵禥进封其为“吴公”。元大德年间,他又被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封为吴国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称其为“先贤言子”。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批准在言偃后裔中设五经博士一员,世代承袭,用以奉祀先贤。清朝历代皇帝南巡,均先后派大臣到常熟言偃基致祭,并赠送御笔题的匾额。

在言偃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言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言氏正宗。

言氏族人大多尊奉言偃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韩国先祖韩桓叔之后,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据史籍《潜夫论》、《姓氏寻源》等记载,韩国公族有著名的韩桓叔。

这位韩桓叔并非战国时期韩国人,而是更古远的西周时期人,是后来韩氏家族的祖先之一。

按史籍《史记·韩世家》中索隐的注释:“叔向谓宣子能修武子之德,起再拜谢曰:‘自桓叔已下,嘉吾子之赐。’亦言桓叔,是韩之祖也,今以韩侯之后,别有桓叔,非曲沃之桓叔。”

在韩宣子和叔向的对话中,人们可以发现,当时晋国的叔向(羊舌肸)与韩宣子(韩起)这两位贤臣谈话时,韩国还远没有建立起来,韩宣子不过是晋国韩氏家族的第六代领袖,是公元前?~前514年之人,在他身后半个世纪的周贞定王姬介十六年(晋出公姬凿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魏、赵三家瓜分,韩国才真正建立起来,且一直到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韩景侯韩虔七年,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才正式承认韩虔为诸侯,始称韩景侯,其时韩国已经实际运转了五十年。

这说明,韩国的远祖除了在典籍《诗经》中所提到的“韩侯”之外,还有一位有道的先祖叫“桓叔”,且韩宣子还指明了其非为晋国的曲沃桓叔姬成师,因此韩国贵族的后裔子孙们皆对这位老祖先韩桓叔非常崇敬和怀念。

在今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的考古发掘中,M26号古墓中“中姜作为恒公尊鼎”铭文的出现,说明了历史文献中所提到的“韩桓叔”其人是存在的。“中姜作为恒公尊鼎”铭文,说明M26号古墓中主人姓姜,是姬姜通婚的后代。铭文中的“桓公”就是历史文献中提到的韩国有道的明君韩桓叔,为了表示对“桓公”的崇敬,中姜特意制作了“桓公尊鼎”。韩国本为侯爵,桓叔被中姜称作“公”似乎不合西周礼法,但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激烈,强者势力愈大,连周夷王姬燮(公元前933~前879年在位)都要下堂接见诸侯,其时晋武公姬称、秦襄公嬴开等诸侯都纷纷去“侯”用“公”的爵称,所以韩桓叔被后人中姜称作“公”也就是顺势入理的了。

在韩桓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韩言”为姓氏者,称韩言氏,后有将韩言氏复姓省文简改为单姓言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努图克达氏,蒙语为???????,汉义“男性代言人”,这是一个古老的蒙古族姓氏,源出萨满教祭司,代神说话,在元朝时期即已经逐渐消亡,皆改冠汉姓言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言偃、韩桓叔。

言氏的历史名人 -- 言 偃:(公元前506~前443年),字子游,尊称言子;吴国人。著名春秋时期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言氏得姓鼻祖之一。

言偃生活于春秋末期,后人所以称他为“言子”,是出于对他的尊敬。

言偃出生于吴地,成年后到鲁国就学于孔子,从言偃比孔子年轻四十五岁来看,他当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言偃即为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子授徒,设有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专业”。这些“专业”中有优秀学生十名,后人称为“十哲”。他们分别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因言偃名列第九,故后人又称为“十哲人中第九人”。又因言偃为孔子学生中唯一的南方人,所以又被称为“北学中国,南方一人”和“南方夫子”。

言偃到孔子处就学,主要学习“礼”。这是周朝一种道德规范和等级关系具体表现的一门学问。它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当时的人评论一件事是否正确,总是以“礼也”、“非礼”来划分。据《论语》、《礼记》等书记载,言偃在孔子处学习十分勤奋,遇到疑难问题常向孔子请教;孔子也视言偃为他所满意的及门弟子之一,曾向言偃描绘过他心中的理想社会的美境。

一次,言偃陪孔子参如腊祭(十二月时猎禽兽岁终祭先祖的一种活动),祭祀仪式结束后,两人走到宗庙外面高大的建筑物旁边,孔子仰天长叹。言偃觉得十分奇怪,就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气?孔子说:我没有赶上大道实行的时代和三代(夏、商、周)英明人主当政的时代,可心里总是很向往啊!接着他滔滔不绝地向言偃描述了“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社会的景象。这在言偃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在鲁国当武城宰时,遵照师训,以礼乐教化人民,做出了成绩。

有一次,孔子来到武城,听到了处处有弦歌之声,于是微笑着对迎接他的言偃说:“割鸡焉用牛刀?”意为治理这个地方还用得着小题大做,以礼乐来教育吗。言偃恭敬地回答说:以前老师曾教导我,做官的学习了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听指挥,听使唤,教育总是有用的啊!学生的回答使老师十分满意。孔子对随同他一起来的学生说,言偃的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话不过是与他开个玩笑罢了。这说明言偃对孔子的思想,不仅能深刻理解,而且做到了身体力行。接着,孔子又问言偃道:你在这里得到什么人才没有?言偃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抄小道,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言下之意是此人行为端正,不对上司神马奉承,是可以重用的一个人才。这说明言偃很能识别人才,当了官以后,不是专喜听恭维话的。

在工作中,言偃比较注意方法,讲究效率。善于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他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反而会被疏远。言偃做事相当谨慎,他的同学子贡评论他说:做一件事之前先深思熟虑,所以行动就不出差错。他的老师孔子则评论他:希望有才能就学习,希望有知识就多问,希望有满意的结果就多思考,希望人家帮助就要有淮备,这四点,言偃都做到了。这都说明,言偃不仅是在文学上出类拔萃,而且是个很有政治才能和领导水平的治国之才。

后来言偃回到家乡,他把北方发达的文化带回来,为南方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言偃逝世后,就葬在今江苏省常熟市的虞山脚下。

言偃死后得到后人的崇敬,累世不绝。唐朝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他被列为十哲之列进入孔庙而受到人们的祭祀。十九年后,即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他被追封为号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被封为丹阳公。南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被封为吴公。元朝大德年间,被封为吴国公。明朝嘉靖年间,被封为先贤言子。清朝承袭明朝的封号。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朝廷批准在言偃后裔中设五经博士一员,世代承袭,用以奉祀先贤。清朝时期历代皇帝南巡,均先后派大臣到常熟言偃墓致祭,并赠送御笔题的匾额。

言偃墓位于虞山东麓,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墓体系一高大的封土堆,现在所存的墓道由三座牌坊和一个石亭组成。第一座牌坊面临北门大街,上书“言子墓道”四个大字。入内有“影娥池”,上架石拱桥“文学桥”。过桥拾级而上是半出亭,亭内有匾,上有康熙题词“文开吴会”《吴郡与会稽郡》。再上行数千步为三道牌坊,横额石刻“南方夫子”四大字。言子墓就在坊后。墓的附属建筑有罗城、祭台、飨堂等。墓道始建年月已无考,据文献记载,在汉武帝时,言偃的十七世孙言成大始修缮祖墓。至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常熟县令明令昭示保护言子墓,后经历次修缮。现存建筑多为清朝所建,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言子的古迹,常熟城内还有数处。如东言子巷有言子故居,房屋为清朝后期修建。第三进场上有《言子故宅记》石刻,第四进有言子像、碑亭。故居中还有墨井一口,又名言公井,它是宅中仅存的言子遗迹,己历二千多年。井旁有湖石一块,上刻隶书“墨井”两字。据载,井原深十丈,阔三丈,水黑而味甘。但今天已同普通水井无异。井旁原有浣衣石一块,周三尺,但已不知所终。东言子巷口有言子桥和文学桥。学前街文庙东侧有言子专祠,现已修葺一新。大东门外有言港桥。城南五公里处州塘桥东岸有言子故里碑亭,亭广一丈三尺余。亭内有“邑里崇名迹,东离钟大贤”石刻对联。上述这些古迹,今天尚能看到。还有的古迹则仅留遗迹了。它们是:书院弄有文学书院(后改名虞山书院)。据载,书院颇具规模,中有学道堂,西有言子祠、弦歌楼,西北为射圃,前为渊源池、知津桥等;河东街原有言氏家庙。内有门楼、正殿,弦歌楼,并有专门收藏祭器、遗书的后楼;南门大街有言子阙里坊。这些古迹,人们今天只能从文字记载或图画中想象当年的情形了。

言子的言行散见于《论语》、《孟子》、《礼记》、《史记》等历史文献中。宋朝时期邑令王爚辑有《言子》二卷,可惜后来失传了。明朝时期学者侯先春辑有《文学录》,邑令耿桔曾为之作注,但并未付印。至清朝时期,言偃的后裔子孙言如泗四处搜讨遗佚,编纂成了《文学录》三卷,今有木刻本流传于世。



言 茅:(生卒年待考),山东邹平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成化年间举为进士,而当了地方官,官职为户平知府。

他学问广博,又多才多艺,留心身旁的大小事物,又关心百姓疾苦,自己也重名节,清廉无私,所以政绩好,受人赞扬。


言友恂:(生卒年待考),字云笙;湖南湘潭人。著名清朝末年学者。

清道光壬辰年(公元1832年)举人,任官“教谕,是位有学问,办事认真的人。著有《琴源山房文集》。



言桂云:(公元1880~1926年),亦名贵云;湖南长沙人。著名湘剧演员。

湘剧前辈名家言桂云嗓音圆润,唱腔极重韵味,时人称之为“云遮月”。

民国初年,言桂云随湘剧同春班到汉口老共舞台演出,汉剧前辈名家余洪元见了,惊为奇才,称其可与谭鑫培媲美,因之有“南叫天”之誉。


言心哲:(公元1898~1984年),别名荣彰;湖南湘潭人。著名现代社会学家。

言心哲于1921年赴美留学,先后在加州阿尔托中学、太平洋学院学习。

1923年入南加州大学攻读社会学和经济学,获文科硕士学位。

1928年起,先后在燕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讲授社会学。

1937~1949年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2~1973年任华东师范大学研究部和教育系翻译。

1979年受聘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言心哲认为,社会事业(社会工作)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部门。他在向中国广泛介绍欧美各国社会事业概况的同时,详尽阐述了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团体工作、社区服务工作,以及社会事业人才的训练等问题。他还致力于农村问题研究,在《农村社会学概论》中阐明了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等问题。

著有《社会调查大纲》、《农村社会学概论》、《中国乡村人口之分布》、《现代社会事业》。


言 华:(生卒年待考),女,著名电子工程专家。



言庚孚:(生卒年待考),湖南湘潭人(今湖南株洲)。著名中医内科专家。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内科副主任(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教授)。

对治疗子宫肌瘤、白喉、急慢性咽喉炎、神经官能症、输尿管结石、小儿急慢乳蛾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言百濂:(生卒年待考),浙江新昌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1984年8月晋升台湾省二级陆军上将军衔,曾担任台湾省三军大学校长。

1987年4月~1987年12月担任台湾省“国防部”副部长。

1987年11月~1990年11月出任台湾省“总政治作战部”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跟帖时间 2010-05-05 15:02:1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言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周代;望出汝南:全联典指言氏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渊源春秋;秀毓吴楚:全联典指言氏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汉代循吏;孔门文科: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言宫,清廉恭顺,时为循吏。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吴国名人言偃,字子游,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引《论语》曰:“文学子游子夏。”



2.六言通用联:

遍被弦歌雅化;首居文学名科:全联典指春秋时期吴国名人言偃,字子游,孔子弟子。习于文学,仕鲁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知澹台灭明贤而取之。

列汉代循良选;冠孔门文学科: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言宫事典。下联典指春秋时期吴国的言偃事典。



3.七言通用联:

户平知府饶政绩;武城宰官识贤人: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名宦言茅,山东邹平人,明成化年间进士,博学多才,谨慎修身。任户平知府,颇存政绩。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吴国名人言偃事典。

列汉代循良之选;冠孔门文学之科: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言宫,官县令,为政清廉而谨慎,有治绩,当时被称为循吏。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吴国人言偃,字子游,孔子弟子,擅长文学。曾任武城宰,提倡以礼乐为教,境内有“弦歌之声”。

跟帖时间 2010-05-05 14:59: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言氏的字辈排行 -- 湖南湘潭言氏字辈:“寿允…绍武承必以启(希)之世泮衍玉锡泽长荣茂修秉礼祖荫宗蕃系嗣兴起”。

江苏常州言氏字辈:“锡泽长荣茂修秉礼祖荫宗蕃系嗣兴起”。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05 14:58:0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言氏的家谱文献 -- 湖南湘潭言氏家乘,著者待考,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始修,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与常熟言氏合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三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四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五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六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言氏四修长生录,著者待考,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首修,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二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三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5-05 14:55:5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言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吴 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南朝陈国时期,改吴郡为吴州。隋朝灭南朝陈国之后,再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并一直沿袭至今。另外,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在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2.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吴郡堂:以望立堂。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05 14:54: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言氏的迁徙分布 -- 言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二十四位,望族出汝南郡、吴郡。

今江苏省的南京市、昆山市、常熟市、无锡市,浙江省的绍兴市新昌县、杭州市,北京市,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天等县,湖南省的株洲市、茶陵县、湘潭市、长沙市,山西省的大同市,山东省的邹平县,台湾省的台北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言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5-05 14:52:1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言氏的各支始祖 -- 言 子:讳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史记》称吴人,今之常熟县,即故里也。下传至第六十一世孙寿孙,一名寿二,字德永,讳志学,于明洪武年间遭难由江南常州府无锡县迁徙湖广,生允达,达生质、平、美三子,质居龙头,平居龙口,龙口隶湘潭,龙头为(湘)潭善(化)接壤,美居茶陵,无所考。至第五代绍先,生六子,长及三四皆中绝,龙头二房支祖武鉴,五房支祖武巩,六房支祖武卓。绍斌长子武籲为龙口长房支祖,次子武诠为龙口二房支祖,三子武照为龙口三房支祖。

言寿孙:又名寿二,字德永,以先贤言子游第六十一世孙,明洪武年间自江苏常熟虞山迁湖广茶陵,再迁湘潭第三都宛在塘。是为湖南湘潭言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5-05 14:50: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