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6-18 09:33:03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2200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有巢氏,出自上古时期有巢氏部落,属于以国名、氏族名称为氏。

上古时,中原地区林木茂密,野兽很多,经常侵扰在地面栖息的人类。

相传到了远古昊英之时,人少而禽兽多,为防御野兽侵害,昊英教人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后又发明了穴居。从此人们在睡觉时就不必担心野兽的侵袭了,于是大家把将昊英视作圣人,推戴他为部族首领,号称“巢氏”,他的后代就是著名的有巢氏部落族人。

不过,也有传说指明“有巢氏”的名字叫金乌,女,风姓,号昊英氏。按史籍《三皇五帝时代》的记述,金乌是古代氏族联盟时期伏羲女娲政权的第五十六任帝王,大伏羲氏族风姓女王昊英氏执政的第二任帝王。有学者推测金乌生于帝规辛八年(乙丑,公元前5876~前5803年),出生在昊英氏部落的政治活动中心昊城(今河南三门峡渑池英豪镇),都城建在遂城(今河南驻马店遂平),就是她发明了将房屋建筑在大树上。金乌在三十岁即位,执政虚记四十五年,逝世于金乌四十四年(戊寅,公元前5803年),终年七十四岁,死后葬在遂城南伏羲帝陵(今河南驻马店遂平南部),尊号帝金乌。其后世人称其族为“有巢氏”。

“有巢氏”这一名字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诸子著述之中,一般多记载为:

当尧为帝王时期,有巢氏族人中有个著名的隐士名叫巢父,他与当时的另一名士许由是好朋友。

由于巢父隐居山林,以树为巢,不谋世利,因此尧帝曾经想把帝位禅让给巢父,但被巢父谢绝了。后来,尧帝又想把帝位禅让给许由,许由也不肯接受,躲到箕山脚下去种地;尧帝又请他出任九州长,他就跑到颖水边去洗耳朵,表示尧帝请他为官的话污染了他的耳朵。

这时巢父正好牵着牛走到河边,于是他就问许由:“你干嘛要洗耳朵?”

许由说:“尧叫我去做九州长,这种话弄脏了我的耳朵,所以我要来洗一洗。”

巢父听后冷笑一声,说:“你如果是住在高山深谷之中,不与世俗之人交往,又有谁会来打扰你呢?现在你这样故作清高,其实是为了沽名钓誉,我还怕你洗耳朵的水弄脏了我家牛的嘴呢!”说完便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

传说,巢父逝世后,葬于今山西省的平陆县三门镇刘家庄。

在大禹执政后的夏王朝时期,禹帝特别敕封巢父的后代于有巢(今安徽巢湖),其族人建立了有巢国,史称其为“居巢”。居巢国为伯爵,君主称巢伯,历经夏、商、周三朝,世代皆为重要的诸侯方国。在周武王灭殷商之际,巢伯曾主动觐见来朝,这在青铜器“班簋”、“鄂君启节”的铭文上都有记载。

居巢国之地在春秋诸侯争霸时期,是扼守东西、控制南北通道的咽喉,更是介于楚、吴两国之间的重要军事战略要地,向来为大国所重视。其时,居巢国又是商贾云集之地,成为从中原南下闽粤的交通要塞,曾一度称“居鄛国”。

在春秋后期,吴、楚两个大国一直在争夺居巢之地,居巢国最后归服于强大的楚国,其都城的城墙曾在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灵王熊虔三年,公元前538年)由楚国出面加固了一次,二十年后的周敬王姬丐二年(楚平王熊弃疾十年,公元前518年)又增修了外城,充分表明楚国对该城十分重视。

正是由于居巢国归靠了楚国,因此在当时引起了吴国的极大愤怒。据史籍《左传》中的记载,周敬王十一年(楚昭王熊壬七年,吴王阖闾六年,公元前509年),吴王阖闾指挥吴国大军突然攻入居巢国,迅速攻占了居巢国都城,还俘获了代表楚国镇守在城中的楚公子繁,居巢国就此灭亡。之后,吴王阖闾将其地设为“巢州”,其城池被称作“巢州城”。

到了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国,巢州城归了越国。

一直到了周显王姬扁十四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五年,越王无颛八年,公元前355年),在楚国灭了越国之后,巢州城才复为楚国所有。在后来战国晚期的楚怀王熊槐执政时期(公元前328~前299年),古巢州城就是楚国经商线上极其重要的商业驿站之一。

亡国之后,在居巢国的公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有巢氏、居巢氏、巢氏,后有巢氏、居巢氏皆省文简化为单姓巢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末帝夏桀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夏桀,本名姒癸,亦称姒履癸,是夏王朝的最后一代君主。桀,是成汤赐给他的谥号,是凶残暴虐的意思,史书因此称其为“夏桀”。

夏桀是夏王朝第十六代君主姒发之子,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653~前1600年待考)。

夏桀本来文武双全,传说他空手就可以把大铁钩拉直,但他在即位后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也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位无道暴君。

夏王朝在姒发执政时期,各方诸侯就已经不来朝贺了,因为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致使夏王朝进一步衰落。传至夏桀时,延续了四百来年的夏王朝更是德政衰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

但夏桀不思改革,只顾骄奢自恣。据史籍《竹书纪年》中的记载,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据说,夏桀将酒池修造得很大,甚至可以航船,有人醉而溺死在其中的事情时常发生,但这些荒唐无稽之事却常使妹喜欢笑不已。而当时民众的生活则十分困苦,他们每年的收成难得温饱,更无兼年之食,每遇天灾则妻离子散。臣民们皆愤怒地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你几时灭亡啊?我宁愿与你同归于尽)!同时,四方的诸侯们也纷纷背叛,夏王朝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到了夏桀即位后的第三十三年,他发兵去征伐有施氏部落,有施氏抵挡不住,进贡给他一个美女,名叫妹喜。夏桀一见如此美女,大喜过望,遂退兵而归。夏桀从此十分宠爱妹喜,特地为她造了富丽堂皇的琼室、象廊、瑶台和玉床,这一切的负担都落在百姓的身上,人民痛苦异常,敢怒而不敢言。次后夏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当时有个名叫赵梁的小人,专门投其所好,教夏桀如何享乐、如何勒索、残害百姓,因此得到了夏桀的宠信。

夏桀即位后的第三十七年,东方商部落的首领成汤将一个德才兼备的贤人伊尹引见给夏桀。伊尹以尧、舜的仁政来劝说夏桀,希望夏桀能够体谅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然而夏桀根本就听不进去,伊尹只得离去。

到了晚年,夏桀更加荒淫无度,竟命人造了一个大池,称为夜宫,他带着一大群男女杂处在池内,一个月不上朝。太史令终古哭泣着进谏,夏桀反而很不耐烦,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知夏桀已不可救药,就席卷夏王朝的所有典籍投奔了成汤。

夏桀手下有一个叫关龙逄的正直大夫,他听到了百姓们的愤怒呼声,便入宫对夏桀进谏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爱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稳固。哪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民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夏桀听了之后大怒,连声斥骂关龙逄,下令将他杀死。

夏桀认为他的统治永远不会灭亡。他狂敖地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他还召集所属各部首领开会,准备发动战去争讨伐其他反抗其暴政的各个部落。

在夏桀日益失去人心、众叛亲离的时候,商部落在成汤的领导下,以及伊尹的勤勉辅佐下日益兴旺了起来。夏桀担心成汤会危及自己,就借故将他囚禁在夏台(今河南许昌禹州)。不久,成汤巧妙地设计使夏桀释放了自己。

后来,成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正式起兵讨伐夏桀。成汤先攻灭了夏桀的党羽韦国、顾国,击败了夏桀的盟友昆吾国,然后直逼夏王朝的的重镇鸣条(今山西安邑)。

夏桀得到消息后,赶紧带兵赶到鸣条。夏、汤两军交战,结果夏军中的将士们原来就不愿为夏桀卖命,乘机纷纷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仓皇逃回都城。成汤指挥商军在后紧追,夏桀匆忙携带着妹喜和珍宝仓皇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巢湖)。结果在南巢被成汤追上俘获,遂将夏桀放逐在该地,近五百年历史的夏王朝就此灭亡。

夏桀在放逐中既不会种庄稼,也不会做饭吃,最后饥饿而死。后来,成汤又将夏桀的族人流迁到南巢地区,其地曾一度称作“南勦”。古代“勦”字通“剿”字,本义为“使其劳作,自食其果”。

在夏桀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南巢氏、南勦氏、南剿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巢氏,少部分称南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战国初期秦国上卿大庶长嬴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战国初期,秦国有位执掌军事的重臣,即大庶长嬴鼌。

大庶长,为秦国二十等爵中的第十八等爵,为卿大夫,官秩一万二千石,下属有左庶长、右庶长。

周考王姬嵬十三年(公元前428年),秦怀公即位后就大肆横征暴敛,且以活人为父亲秦躁公进行殉葬,为人十分残暴。至周威烈王姬午元年(秦怀公四年,公元前425年),忍无可忍的大庶长嬴鼌和众大夫们一起谋兵围困了秦怀公,逼秦怀公自杀了。

秦怀公的太子叫嬴昭子,早逝,于是嬴鼌即与众卿扶立嬴昭子的儿子为国君,是为秦灵公(秦肃灵公)。秦灵公实际上就是秦怀公的孙子。这是战国初期秦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正义叛乱”。

在秦国大庶长嬴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鼌氏,后统改称晁氏,但不称朝氏。该支晁氏传至汉朝时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御史大夫晁错。

晁错,公元前200~前154年,颖川人(今河南禹州),西汉初期的一位政治家,他学贯儒法,知识渊博。深受文、景两帝的器重和宠信。

汉文帝刘恒执政时期(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曾派晁错跟伏生学习《尚书》。他曾经向汉文帝建议,不要叫太子刘启读太多的儒家经典,而应该多学一些实际的治理国家的术数,通晓法治的学说。汉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拜晁错为太子家令,让他辅导太子读书。并且称他为“智囊“。

太子在公元前157年继位为汉景帝以后,晁错升迁为御史大夫,他在这个时候提出了削诸侯封地以尊京师的思想。他研究总结先秦以来的法家思想,称赞秦始皇由于实行法治,“财用足,民利战”,因此能够兼并六国,成为天子。他提出了一条打击奴隶主残余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法家路线。主张奖励农耕、抗击匈奴、削平藩国。

晁错多次上书汉景帝,讨论削弱诸侯王割据势力和更改法令等事宜。他特别指出吴王企图谋乱的阴谋,因此劝汉景帝迅速采取措施派兵讨伐。汉景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对诸侯国进行了一些削藩的措施。削藩令一下,最强大的两个诸侯王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联合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起兵造反,这就是汉朝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也叫“吴楚之乱”。同时,吴王又大造舆论,对晁错进行恶毒的攻击。

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9年)农历1月,吴楚等七国借口要“清君侧”,杀掉晁错而起兵叛乱,这时,原来吴王的丞相、后来打入汉中央政权的内奸、曾受过晁错打击的袁盎,乘机向汉景帝挑拨离间,胡说只有杀掉晁错才能平息七国之乱。汉景帝一时迟疑不决,既想维护大汉利益,又不想向亲兄弟下手。

关键的时候,晁错自己出了一个馊主意:他提出请汉景帝御驾亲征,由自己来负责留守京城。

后世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一针见血地说:“外出打仗是危险的,留下来看家是安全的,这是谁都知道的。你晁错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把最危险的事情派给汉景帝,最安全的事情留给自己呢?这在当时肯定是没有任何人会同意的,自然会惹起朝中一批忠臣的愤怒,说你晁错这样做简直就是奸臣,你把皇帝推向第一线,你自己却躲在家里面,是不是等皇帝打败了以后,你来当皇帝?因而此时朝堂上无人再支持晁错。所以,即便没有袁盎,晁错也是死路一条。相反,如果晁错这时候提出:削藩是我提出来的,这个祸是我闯的,我来负责任,请皇上任命我大将军,让我带兵去打七国。那样的话会让汉景帝觉得很安全,他还会杀晁错吗?他只会给派军队、给钱粮,支持晁错去打七国。即便晁错打败了、死掉了,也是一名烈士;而打胜了、打赢了,则是一名功臣。可叹,晁错怎么会想出这么个馊主意来?”

于是,汉景帝便以“平息叛乱”为由,在咸阳东市腰斩了晁错,并传诏将其全家抄斩。

然而,晁错被杀以后,七国并未退兵。汉景帝便派袁盎以太常身份出使吴国,告知已杀晁错,并恢复被削封地,要求吴王退兵。这时吴王已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少地盘。和袁盎同去的传旨宗正先见吴王,要他拜受诏书。吴王却狂妄地大笑说:“我已为东帝,还拜什么诏书?”于是不肯见袁盎,却把他留在军中,想让袁盎参加叛军,任命他为将领。袁盎不肯,吴王就派一名都尉带五百兵把袁盎围守在军中,还想把他杀了。袁盎得到消息后,连夜逃出吴军营地,却也从此背上了历史恶名:“挑拨离间,公报私仇,谗言误国,冤杀贤臣。”

吴王此举已经自己揭穿了所谓“清君侧”是一个骗局。

晁错被杀以后,有一个名叫“邓公”的人从前方战场回京向汉景帝汇报军情。邓公的官职是“谒者仆射”(宫廷卫队长郎中令的属官),此刻被任命为校尉(比将军低一级的武官),负责领兵平叛。

汉景帝问邓公:“晁错已经被杀了,那吴国和楚国应该退兵了吧?”

邓公却气愤地回答说:“怎么会退?吴王图谋造反已经准备了十数年之久,所谓‘诛晁错,清君侧’,不过是个借口罢了,其意非在晁错也。所以,吴国和楚国是根本不会退兵的。杀晁错,天下人的嘴巴却恐怕会闭起来,不敢再说正直的话了。”

汉景帝问他为什么。

邓公说:“晁错为什么要主张削藩呢?那是因为担心各诸侯过于强盛,尾大不掉,直接威胁中央政权,这才提出要削减藩国辖地,以提高京师地位。这是我们汉家社稷的千秋大业和万世之利呀!可是,他的计划才刚刚开始实行,陛下却将他冤杀于东市,这不是‘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做了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吗?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汉景帝听了以后,登时醒悟,懊悔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默然良久”,才叹了一口气说:“你说得对,朕也是追悔莫及啊!”

之后汉景帝下定决心平定叛乱。在大将军周亚夫指挥各路军队的攻击下,吴王兵败被杀,其他六个叛王中的楚王畏罪自杀,其他的皆被处死。吴王经过十几年长期准备发动的叛乱,不到三个月就被彻底粉碎了。只是白白牺牲了一个晁错。

在晁错被冤杀之际,其家人有逃出者,其后纷纷改姓,以此躲避株连之难。传说,大将军周亚夫就藏匿起晁错的一个儿子和两个侄子,并将其改为同音字“巢”为姓氏,混伪古姓。

此后七国之乱平定,到了汉建元元年(汉景帝刘启后元四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后开始正式使用皇帝年号,大臣们乘机纷纷提出要为晁错平反,并且继承晁错生前的政治主张,“务摧抑诸侯王”,不断上奏揭露各诸侯王的过错。由此,汉武帝在第二年即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下诏为晁错平反。其后,周亚夫献出晁错之子,复为晁氏,而晁错之侄则拒绝再更回晁氏,坚持沿称巢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朝鲁图德氏,亦称鲁图孟和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是原来左翼、右翼两部分驻东、西部蒙古后,因地域差异产生的称呼之别,该姓氏的汉义就是“永恒的岩石、坚如磐石”。后有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

在明末清初,该部族即开始冠以汉姓为巢氏、朝氏、晁氏、鼌氏、曹氏、乔氏等,属于取原姓氏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氏。朝鲁图德氏族人中亦有取本义汉化称石氏者。



得姓始祖:巢父、夏桀(姒癸、姒履癸)、晁错。

巢氏的历史名人 -- 巢 父:(生卒年待考),著名唐尧时期隐士。

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

上古时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巢父就教会人们就在树上筑巢居住,以避野兽的侵害。

传说当年尧帝曾以天下让给巢父,但巢父不肯受。后来又让位给许由,许由得知巢父不受,因而亦不肯受。



巢 堪:(生卒年待考),江西南城人。著名东汉大臣。

汉章帝时官拜司空。为朝廷编写成《汉礼》,成为礼仪的典藉。

史评他以“时曹褒清著成汉礼,堪言一世大典,非褒所能定”而名留史籍。



巢 猗:(生卒年待考),著名隋朝经学家。

时任国子助教,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撰有《尚书义》、《尚书音译》等,因而得到后世的推崇。



巢元方:(公元550~630年待考),河南西华人。著名隋、唐年间医学家。

巢元方在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5年)的医事活动频繁,时任太医博士,业绩卓著。

然而在《隋书》中并无巢元方的传记,仅在宋朝传奇小说《开河记》中有一段关于巢元方的记述,说在隋大业五年农历8月,开凿运河总管患风逆症,隋炀帝命太医令巢元方往视得疗。

虽然巢元方的生平事迹因缺乏史料记载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封中,但他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伟大贡献,却以他殚精竭虑主持编纂整理的中医病因学巨著《诸病源候论》而永垂史册,因为《诸病源候论》为世界上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著。



巢 谷:(公元?~1099年待考),字元修。著名宋朝进士。

他中进士后,弃其家学,改而学习古兵法。他游历秦、凤、泾原间,会赦乃。

后苏辙、苏轼贬谪岭海,巢谷曾徒步前往拜访,去看望和安慰苏辙。

据苏辙撰文:宋绍圣初年,苏辙因为获罪被贬谪到筠州居住,后又从筠州调到雷州,从雷州调到循州,苏辙的哥哥苏轼也从惠州又一次降调到昌化,士大夫们都顾忌和苏轼兄弟俩交往,生平的一些亲朋好友也不再联系了。惟独巢谷从眉山写来一封情绪激昂的信,说要徒步来拜访苏轼兄弟俩。当地听说这事的人都笑他痴狂。

宋元符二年农历1月,巢谷从梅州给苏辙寄来一封信说:“我步行一万多里来拜访您,自己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已到梅州了。不用十天就能与您相见,就是死我也没有遗憾了。”苏辙当时惊喜地说:“这个人不是现代之人,是古代的人。”

见面之后,二人手握着手相互哭泣,不久就讲述生平所经历的事情,一个多月还乐此不疲。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身体瘦削而且多病,不再是过去的巢元修了。他还要再到海南去拜见苏轼,苏辙担心他年老而且多病,劝阻他说:“你有这个心意已经很好了,但是从这里到儋县还有好几千里路,又要渡海,这不是年老者所能做的。”巢谷却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就死,您不要阻止我。”挽留他,他不答应。看到他袋子里没多少钱,而苏辙当时也是穷困潦倒,也就只能勉强筹集一点钱打发他上路。

船行到新会,强盗抢跑了巢谷的钱袋,在新州被抓获,巢谷就又跟着到了新州,不久就病逝于新州。苏辙听到这个消息后,失声痛哭,恨他不听自己的话,同时也对他坚持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由衷的敬佩。当年苏辙和巢谷寄居在南方边远地区,曾和巢谷一同生活,苏辙听说他有个儿子在泾原服役,所以就给他写了一篇传文,详述巢谷的贤德,想办法托人交给了他的儿子。



巢帝阁:(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最老实的人。

他走道时拾到一锭金子,就坐在原地等了一整天,终于等到失主而将其归还。



巢鸣盛:(公元1611~1680年),字端明,一字五峰,号崆峒、止园;浙江嘉兴人。著名明末清初隐士。

世居今郊区凤桥镇巢家弄。二十岁时就读于石佛寺,博览群书,尽通其义。

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举人。明朝灭亡后为遗民,隐居巢家弄。在其母墓侧筑永思草堂,又建“止阁”,因之自号止园。

巢鸣盛在明崇祯年间为复社中人物,明朝灭亡后,他与吴中徐俟斋、宣城沈寿民合称“海内三遗民”。他与长洲徐枋、桐乡张履祥、海盐陈恂等友善,彼此以气节相勉。

巢鸣盛隐居三十七年,足迹不到城市,与妻子钱氏以耕织自活。他在居所四周种了十余种葫芦,并用刻有花纹或文字的模子合在匏上,长成尊、彝等形状,制成极精美的各色器皿,世称“檇李匏尊”,为人所珍视。

巢鸣盛逝世后,徐枋、张履祥等人私谥其为“贞孝先生”。

著有《永思堂集》、《洙泗问津》、《老圃良言》等。



巢可驩:(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大臣。

官至刑部尚书。



巢峰江:(公元1924~今),一名巢峰;江苏阜宁人。著名现代出版业编审。

1942年6月~1949年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4年起从事出版工作。

长期担任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副社长、社长、总编辑。曾任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人大代表。现任《辞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副主编)、中国辞书学会名誉会长、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经济学会名誉会长、上海市编辑学会会长。

参与或具体主持《辞海》1979年版、1989年版、1999年版的编纂和出版,主持《辞海》繁体字版的编纂。是《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经济大辞典》的主要策划者、组织者、副主编;是《毛泽东思想研究大系》的具体组织者,总论卷主编之一;是《毛泽东思想大辞典》、《邓小平思想理论大辞典》、《学生辞海》、《儿童辞海》等书的主编。

在主持上海人民出版社工作期间,获“五个一”工程奖一项,国家图书奖两项,国家辞书奖两项,上海市优秀图书奖十七项。

在主持上海辞书出版社工作期间,获国家图书奖七项,国家辞书奖八项,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二十六项。

有经济学论文四十余篇,出版学、辞书学、编辑学论文百余篇,集成《出版论稿》。获中国韬奋出版奖、中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获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巢纪平:(公元1932~今),江苏无锡人。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学系。1978年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和1983年当选为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国际气候学委员会(ICCL/IAMAP)委员。1984年任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1986年被选为气候变化和海洋委员会(CCC0/IOC,SCOR)委员。199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工作有积云动力学和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热带海氩相互作用。1962年提出了描写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基本动力学方程组,并应用此方程组,研究了热对流积云的发展。

1964年和周晓平合著出版了《积云动力学》一书,同年提出了在小地形影响下,气流过山后在背风面形成气压跳跃的分支解。1977年提出预报气候距平场的模式,并作了预报试验。1993年出版专著“厄尔尼诺和南云涛动动力学。

发表学术论文约一百余篇,主要著作有:《斜压西风带中大地形有限振幅的动力学》、《论小尺度过程动力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二层模式中小地形对气压跳跃形成的初步研究》、《一种长期数值预报方法的物理基础》、《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的理论和方法》等。



巢志瑜:(公元1935~今),江苏常州人。著名高能物理专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就职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现已退休。

1956~1973年在原子能研究所检测各种材料的微量成份。1980年在美国费来实验室参加超导磁体研制。1988年在英国沃里克大学检测同步辐射形貌相机及半导体材料缺陷。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创建了同步辐射荧光分析站和形貌学实验站。开发研究各种材料内微量成份分布。利用同步辐射的偏振特性,提高信噪比八倍,在地矿等领域推广应用。

发表学术论文约五十篇。曾赴俄罗斯原子能所作学术交流。获得国家科技成果证书,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二等奖等。



巢志专:(公元1939~今),江苏常州人。著名光学仪器专家。

高级工程师

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现任职于新天精密光学仪器公司湖州分公司。曾在上海、北京先后参加两种型号潜艇潜望镜的研制和35毫米、16毫米系列电影摄影物镜设计等。回到新天精密光学仪器公司后,成功地设计了长度计量类如一米、三米测长机,1微米、0.2微米投影光学计等的光学系统;航空摄影测量仪类其中包括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解析测图仪的光学系统以及变焦矩立体判读仪、辐射线转换仪等的光学系统;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精密型三坐标测量机的光学系统;参加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激光微调工作机的研制任务,成功地设计了激光微调工作机的光学系统,其中包括150~900倍连续变倍的电视监控系统、激光聚焦系统、自动聚焦系统等;还设计了多种内园磨超精机光学对准装置的光学系统以及手持式看谱镜、阿贝折射计、分光光度计等的光学系统。解析测图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坐标测量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潜艇潜望镜获国家科学大会奖等。

撰写了《连续变形变倍光学系统的设计》、《光学系统达到复浦色差和超消色差的设计方法》、《莫子条纹技术》等论文及军工史《潜艇潜望镜》。



巢华庆:(公元1940~今),江苏常州人。著名石油地质专家。

1961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地质学校、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地质师、副主任地质师、主任地质师、开发部副主任、大庆石油管理局总地质师,党委常委,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兼任黑龙江省石油学会理事长。

他是油田开发地质方面的技术专家,一直从事油田开发地质技术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六五”期间,他提出了完善注采系统,加强分层注水的总体思路及配套技术方案。

“七五”期末至“八五”期间,大庆油田已进入到高含水开采新阶段,他又和其它同志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亲自主持和组织了多项现场科技攻关,负责编制并审定了大庆油田长远和年度“稳油控水”规划及实施总体方案。“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八五”以后,油田进入到“水驱”、“聚驱”并举的新阶段,他提出了水驱开采要在深化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稳油控水”技术,继续提高水驱采收率;聚驱开采要搞好区地产量接替,坚持效果和效益最优化;外围“三低”油田开发要进行区块优选,简化工艺和地面流程,降低成本,实现有效开发;天然气生产要搞热、搞活,提高综合利用效益,实现“以气补油”,作为油田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等一套油气田开发新思路。

他主持和参加了多项油田科研攻关项目,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

他还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主编了《提高油田开发效果技术措施》等6部技术专著。1991年他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批准为首批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

1999年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铁人科技成就奖”银奖。



巢中柱:(公元1954~今),江西都昌人。著名儿科医学专家。

1974年九江卫校医士班毕业,分配至都昌县人民医院从事儿科专业临床工作。

1980年在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进修壹年,1988年调都昌县妇保健院任副院长,1989年在九江医专内科专业证书班脱产学习壹年,1992年被聘任为院长、书记,同年破格晋升为儿科主治医师,1996年12月份被中华人民工和国卫生部评为全国妇幼卫生先进工作者。

二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儿科临床,儿童保健和医院管理工作,走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道路,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注重狠抓了经济效益业务收入由1993年的年收入九万元发表到1999年的年收入一百三十万元。

在繁忙诊务之余,尚笔耕不辍,先后撰写了二十六篇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国家级和省级医学杂志以及国家、省级学术会进行了交流,其中保健和管理相结合的代表作《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加强了服务增加了效益》发表在“中国妇幼保健”。

1998年7月受聘于《中华医学展望与临床》一书副主编。1999年12月份调都昌县中医院任院长。



巢亮初:(公元1955~今),江苏宜兴人。著名建筑工艺美术师。

198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建筑陶瓷厂工艺美术师,并从事技术管理及创作设计工作。

近三十年来从事陶瓷美术工作,自1981年以来先后留院任教,再院党委组织决定派入到江苏省农场兴建筑陶瓷厂,从事专业工作。曾有大型琉璃彩轴堆雕壁画“龙凤吉祥”获轻工部优秀新产品奖,中型特高楼空紫砂浮雕无锡青山公园“双龙戏珠”,壁画为解放无锡四十周年庆典性永久纪念作品,研究成功创作性特大型,2米70公分高的四方锦瓶,入选参展,全国陶瓷艺术展,获地方优秀艺术品称号,中央工世美术学院毕业作品曾入选中苏在莫斯科主办的文化艺术交流展,在地方连续五届创作设计作品雕塑《支龙》砖雕塑《跃飞》庆香港雕型陶艺品《四归聚》获精品奖。

为19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他作设计了群体性琉璃装饰园业建筑造型,并陈列于昆明世博会展览中心,及为迎接2000年新世纪,特别设计了一对超大型纪念性2000年铁树永久盆,陈列于江苏省农场兴建筑陶瓷厂。



巢勤华:(公元1956~今),江苏丹阳人。著名伤骨科医学专家。

中国药学会江苏分会会员,丹阳市伤骨科医院主管药师。

高中毕业回乡务家两年后,于1976年10月开始从事医院药学工作。1984年3月毕业于江苏省盐城卫生学校;1991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职工医科大学药学专业。1976年底接受过中国药学科大学朱家壁等教授的中草药制剂培训;1983年底在镇江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实习期间,在该院药学专家指导下,对该院数万张门诊处方进行了合理用药调查,写出了调查分析报告;1987年与镇江中医院肿瘤科合作,生产了高质量蟾素注射液,用于抗癌治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1991年在南京军区总医院药理科实习,得到陈刚教授、谈恒山主任的指导,协助进行了左旋多巴和卡比多巴血药浓度测定研究。

大学毕业回医院后,注重基层医院合理用药工作研究,为医务人员开过临床药学、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方面知识讲座,其许多合理方面的科普文章,被省、市级报刊刊出。1994年被市卫生系统评为优秀通讯报道员;1996年被晋升为主管药师。

1991年以来,已有十几篇合理用药和医院药学管理方面的论文在省级、国家级杂志上发表。其中《浅谈医疗保险与合理用药》得到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认可;有八篇论文在全国性药学学术会议上交流,其中《适应非外方药管理制度在我国推广实施》获“立止血杯”优秀论文证书,被收录《中华医学研究精览文库》一书。

1999年3月,为丹阳市首例一位七十二岁老人去世后向上海医科大学无偿损献遗体,成功地完成了执行任务,在当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跟帖时间 2010-06-18 09:46:4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巢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宗开巢国;秀毓彭城:全联典指巢氏的源流和郡望。

高人洗耳;遗老碧瞳:上联典指远古时期,尧以天下让巢父,巢父不受,且以水洗耳(本书按:其实洗耳的是许由,而不是巢父。巢氏此联上阕有误,应阖族斟酌改写)。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巢谷寿高一百七十岁,瞳子碧光灿然。

陶唐宾友;汉室司空:上联典指远古时期的巢父。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巢堪。



2.六言通用联:

识礼仪之重任;撰书义以传经: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南城人巢堪,字次朗,汉章帝时官太常。当时,曹褒请求著《汉礼》,巢堪说:“作为一个朝代的大典,不是曹褒所能定的。”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国子助教巢猗,著有《尚书义》、《尚书音释》等。

隋传太医博士;清有刑部尚书:上联典指隋朝大业中期的太医博士巢元方。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刑部尚书巢可驩,满州正蓝旗人。

贞孝名传后世;禅让德比先贤: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孝子、明崇祯时期的举人巢鸣盛,人称贞孝先生。下联典指远古时期的巢父不受帝位的事典。



3.七言通用联:

金兰胜友情谊厚;巢父巨人熏望高: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进士巢谷,与河州将韩存宝善。韩存宝坐罪死,巢谷逃避江淮间,肝赦乃出。诏圣初二苏贬谪岭海,巢谷徒步往访。下联典指远古时期的巢父不受帝位的事典。

千山明月浮杯影;一林桂子入梦香:此联为巢府后花园画图联。

跟帖时间 2010-06-18 09:45: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巢氏的字辈排行 -- 江西修水、九江、铜鼓、万载、湖南、四川、湖北巢氏字辈:“承崇登祖与传自德来章”。

江苏南京、安徽蒙城巢氏字辈:“更锦文继洪玉明德良克学子”。

安徽蒙城巢氏字辈:“锦文继洪玉明德良”。

福建莆田巢氏字辈:“文增贤良武添忠孝”。

河南巢氏一支字辈:“廷学绍尔世维新”。

巢氏一支字辈:“英鹤傲文天国太民安祖武荣宗克振遵守中正传芳”。

跟帖时间 2010-06-18 09:41:1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巢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武进巢氏宗谱四十九卷,(清)巢永宸等六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万载北门巢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巢员琇等纂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凤来堂木刻木活字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苏武进谢氏源流,附龟巢先生崇祀录,著者待考,(清)谢兰生纂,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巢氏宗谱十二卷,(清)巢盈升主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900年)余德堂木刻活字本,今缺第二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万载北门巢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巢广源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凤来堂木活字本十八册,另有一部缺卷首、第一卷、第九卷、第十三卷、卷末下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苏常州巢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敬爱堂木刻活字本,今仅存第三十四卷、第四十二卷、第五十一~五十二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巢氏族人现正在进行全国性的修谱,如今湖南湘阴汨罗有巢姓人氏几万人,现在湘汨巢氏族谱主修人叫巢民强,是中国武汉地质大学工程硕士、深圳市高速公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深圳市大升高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电邮地址是。

跟帖时间 2010-06-18 09:38:2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巢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2.堂号:

彭城堂:以望立堂。

辞禅堂:尧帝时期有高士巢父,隐居山林,以树为巢,不谋世利。尧帝以天下禅让予他,他坚辞不受,遂名“辞禅堂”。

礼仪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诚堂:资料有待补充。

余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构木堂:资料有待补充。

凤来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6-18 09:37:0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巢氏的迁徙分布 -- 巢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九十三位门阀。

今湖南省的湘阴市汨罗县、常德市、益阳地区,江西省的万载县、宜丰县、九江市的都昌县,安徽省的宿松县,江苏省的南京市、扬州市、江阴市、高要县、常州市武进区、苏州市、镇江市丹阳市、宜兴市、溧阳市、泰州市、淮阴市,河北省的昌黎县,广东省的新会市、深圳市、从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山西省的平陆县、运城市,福建省的莆田市,山东省的潍坊市昌乐县,河南省的漯河市,天津市等地,均有巢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6-18 09:35: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巢氏的各支始祖 -- 巢有元一支世系:

远祖:巢侯: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4000年

先祖:有巢氏:巢侯,传说时代,山西仰韶文化区,公元前2225年生,安徽居巢城

第一世:巢父:帝尧时代,七十九部族聚居山西襄陵地区



第十七世:巢午臣,妻邱氏

第十八世:巢顺,迁居东海



第五十二世:巢良,由浙江迁闽地



第六十世:巢古,妻邱氏,由闽地迁阳安



第六十五世:巢韶,由阳安迁煌墩



第七十一世:巢哲,避乱迁邳州



第七十三世:巢奇,由邳州迁杭州



第七十九世:巢臻,妻洪氏,由杭州迁信安



第八十五世:巢克,妻邓氏,由信安迁金陵

第八十六世:巢宏,公元674年生,妻熊氏



第八十九世:巢国钦,公元756年生,妻苏氏,由金陵迁衢州

第九十世:巢尚之,公元780年生,妻孟氏,曾卜居都昌

第九十三世:巢辨,公元884年生,妻储氏,迁居成都府

第九十九世:巢案,公元1011生,妻陈氏,迁居嵋山

第一百世:巢谷,字符修,公元1031年生,妻苏氏,访二苏于广东;巢咨,妻孔氏,居嵋山;巢嗣,公元1037年生,妻邱氏,后裔迁居两湖及江阴

第一百零一世:巢有元,字正初,公元1065~1136年,妻李氏,迁河南箕山,卒于官,葬于江阴(今常州)君山。他于宋徽宗政和间(公元1111~1117年)任宋巢文林郎江阴州判官

第一百零二世:巢木,字茂生,妻郭氏,迁毘陵千秋乡固村里(今江苏常州武进);巢林,字茂成,萧氏,迁湖北松滋巢林庄

第一百零三世:巢盛美,妻万氏

第一百零四世:巢彭令,妻刘氏

第一百零五世:巢城完,妻高氏

第一百零六世:巢徽绪,字大业,妻张氏,分徙巢先阪

第一百零七世:巢音书,字财豊,公元1280~1350年,妻华氏

第一百零八世:巢堪傅,字德元,公元1296~1357年,妻祝氏

第一百零九世:巢考祥,字煌,妻方氏,邑庠生

第一百一十世:巢构室,字木楂,公元1326~1387年,妻严氏

第一百十一世:巢安居,字全德,妻金氏

第一百十二世:巢旧典,字恭,公元1357~1426年,妻葛氏

第一百十三世:巢泽润,字为忠,公元1373~1442年,妻黎氏

第一百十四世:巢犹存,字善始,公元1390~1460年,妻胡氏

第一百十五世:巢芳名,字最陶,妻梅氏

第一百十六世:巢螽多,字乐也,妻徐氏

第一百十七世:巢斯臧,字逢春,妻戴氏

第一百十八世:巢衍易,字可白,妻林氏

第一百十九世:巢庆寿,字洛生,妻何氏

第一百二十世:巢自取,字重轩,妻姚氏

第一百二十一世:巢吉月,字世道,妻余氏

第一百二十二世:巢昌常,妻孔氏

第一百二十三世:巢更高,字德本,妻何氏

第一百二十四世:巢觉人,字光旦,妻凤氏

第一百二十五世:巢瓜生,字本根,妻欧阳氏

第一百二十六世:巢瓞秀,字廉,公元1593~1644年,妻梅桂,居巢先阪

第一百二十七世:巢恒庇,字先明,公元1611~1644年,妻吕氏

第一百二十八世:巢旺后,字名时,公元1625~1669年,妻周兰

第一百二十九世:巢学选,字仲书,妻刘三,继配余金

第一百三十世:巢仕宦,字学琦,次子出继学选,字瑞生,公元1665~1728年,妻邬求

第一百三十一世:巢应琏,字美玉,公元1684~1745年,妻徐氏,恩授登仕郎

第一百三十二世:巢必泰,字元成,公元1730~1850年,妻吴氏

第一百三十三世:巢咸调,字书田,公元1769~1850年,妻孙氏,继配蔡氏

第一百三十四世:巢家钥,字笔开;金鸾,字锦堂,公元1804~1842年,妻马氏

第一百三十五世:巢中梁,公元1839~1911年,妻陈氏

第一百三十六世:巢正常,字灿春,公元1875~1938年,子巢正教,子麒,公元1879~1909年

第一百三十七世:巢寿先,正常长子,出继巢正教,公元1896~1943年,妻李常

第一百三十八世:巢国家,字学明,公元1922年生,妻陈菊枝;巢国民,字学增;巢仁民,公元1924年生,妻王金枝;巢国权,字学开,公元1927年生,妻洪凤英;巢国柱,字学志,公元1930~1954年,抗洪时牺牲;巢国盛,字学礼,公元1933年生,妻陈阳春;巢国族,字学德,公元1936年生,妻王菊英。

第一百三十九世:巢国家生三男二女:巢文光,公元1948年生,妻张代姣;巢文英(女),公元1951年生,嫁与李麻普;巢文水,公元1957年生,幼殁于芜湖;巢文立,字斌,公元1963年生,妻石崇英;巢文燕(女),公元1966年生,嫁与徐方龙后居于宿松北门街。巢国民生三子一女:巢建春(女),公元1955年生,嫁与王绍平后居于宿松北门街;巢文伟,字亚洲,公元1958年生,妻郑冬花;巢文自,字中洲,公元1963年生,妻郑华枝;巢文更,字锦洲,公元1965年生,妻郑华丽。巢国权生三子一女:巢文荣,字宏,公元1955年生;巢文达承祧巢国柱,字飞,公元1962年生;巢志平(女),公元1965年生,嫁与朱有褔后居于宿松北门街;巢文生,字立新,公元1967年生。巢国盛生一子四女:巢亚平(女),公元1962年生,嫁与石和贵;巢亚英(女),公元1965年生,嫁与刘方灿后居于宿松北门街;巢亚铃(女),公元1967年生,嫁与徐明生;巢文锋,字亚军,公元1969年生,妻张秀枝;巢宿平(女),公元1972年生。巢国族生四女:巢晓翼(女),公元1963年生,嫁与徐旺生后居于宿松北门街;巢晓翔(女),公元1966年生;巢晓瑜(女),公元1969年生;巢晓欣(女),公元1972年生。

第一百四十世:巢文光生一子一女:巢章英,字震,公元1976年生;巢巧华(女),公元1979年生。巢文立生一子一女:巢章毫,字振华,公元1987年生;巢华凤,公元1991年生。巢文伟生三女:巢娟(女);巢洋(女);巢清(女)。巢文自生一子一女:巢章雄,字海,公元1986年生;巢章静(女),公元1989年生。巢文更生一子:巢章奇,字雷,公元1990年生。巢文荣生一女:巢晓梅(女),公元1982年生。巢文达生一子:巢章汉,字嘉,公元1987年生。巢文生生一子:巢章古,公元1992年生。巢文锋生一子一女:巢章荣(女),公元1987年生;巢章达,字磊,公元1989年生。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6-18 09:34:2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