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氏的历史名人 -- 晁 错:(公元前200~前154年),颖川人(今河南禹州)。著名西汉朝政治家。
晁错是西汉初期的一位政治家,他学贯儒法,知识渊博。深受文、景两帝的器重和宠信。
汉文帝执政的时候,曾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他曾经向文帝建议,不要叫太子读太多的儒家经典,而应该多学一些可用于当今实际的治理国家的术数,通晓法治的学说。汉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拜晁错为太子家令,让他辅导太子读书。并且称他为“智囊“。
汉景帝即位以后,晁错升迁为御史大夫,他在这个时候提出了削诸侯封地以尊京师的思想。他研究总结先秦以来的法家思想,称赞秦始皇由于实行法治,“财用足,民利战”,因此能够兼并六国,成为天子。他提出了一条打击奴隶主残余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法家路线。主张奖励农耕、抗击匈奴、削平藩国。
他多次上书汉景帝,讨论削弱诸侯王割据势力和更改法令等事宜。他特别指出吴王企图谋乱的阴谋。他劝汉景帝迅速采取措施派兵讨伐。
汉景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对诸侯国进行了一些削藩的措施。
这引起了吴王的恐慌。于是吴王一方面串通楚、赵、胶东、胶西、济南等诸侯国,准备提前举行叛乱;另一方面他又大造舆论,对晁错进行恶毒的攻击。
汉景帝前元三年农历1月,吴楚等七国借口要杀掉晁错而起兵叛乱,这时,原来吴王的丞相、后来打入汉中央政权的内奸、曾受过晁错打击的袁盎,乘机向汉景帝挑拨离间,胡说只有杀掉晁错才能平息七国之乱。汉景帝一时动摇,杀了晁错。
晁错被杀的直接原因是“削藩”。晁错是一有机会就要向汉景帝鼓吹削藩的。而且,正是因为他的极力主张和一再鼓吹,景帝才最终下了削藩的决心。什么是“削藩”呢?简单地说,就是削减藩国的辖地。所谓“藩国”,就是西汉初年分封的一些王国。这些王国的君主,不是皇帝的兄弟,就是皇帝的子侄,是大汉王朝的既得利益者。削藩,无疑是要剥夺他们的权力,侵犯他们的利益,这些凤子龙孙岂能心甘情愿束手就擒?所以,削藩令一下,最强大的两个王国——吴国和楚国就跳了起来。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联合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起兵造反,组成七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向京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也叫“吴楚之乱”。
七国兴乱,朝野震惊,舆论哗然。汉景帝君臣一面调兵遣将,一面商量对策。这时,一个名叫袁盎的人就给景帝出了个主意。袁盎说,吴楚两国,其实是没有能力造反的。他们财大气粗不假,人多势众也不假,但他们高价收买的,不过是一些见利忘义的亡命之徒,哪里成得了气候?之所以贸然造反,只因为晁错怂恿陛下削藩。因此,只要杀了晁错,退还削去的领地,兵不血刃就能平定叛乱。袁盎是做过吴国丞相的,说话的分量就比较重一点。何况这时景帝大约也方寸已乱,听了袁盎的建议,就起了丢卒保车的心思。
不能说袁盎的主意没有道理,因为吴楚叛乱确实是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的。打出的旗号,则是“存亡继绝,振弱伐暴,以安刘氏”。什么叫“清君侧”呢?就是说皇帝身边有小人,要清理掉。这个“小人”,具体说就是晁错。那好,你们不就是要“清君侧”吗?如果晁错已诛,君侧已清,你们还反什么反?
事实证明,袁盎的这个主意并不灵。晁错被杀以后,七国并未退兵,作为汉使的袁盎反倒被吴王扣了起来。袁盎给汉景帝出了诛杀晁错的主意后,被任命为“太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的部长),出使吴国。袁盎满心以为吴王的目的既已达到,应该见好就收的。谁知道吴王的胃口已经吊起来了,根本不把袁盎和朝廷放在眼里,不但连面都不见,还丢下一句话: 要么投降,要么去死。这下子袁盎可就哑巴吃黄连了。虽然后来他总算从吴营中逃了出来,却也从此背上了一个恶名: 挑拨离间,公报私仇,谗言误国,冤杀功臣。
实际上当时就有人为晁错鸣冤叫屈,对袁盎不以为然。晁错被杀以后,有一个名叫“邓公”的人从前方回京,向汉景帝汇报军情。邓公的官职是“谒者仆射”(宫廷卫队长郎中令的属官),级别“比千石”,此刻被任命为校尉(比将军低一级的武官),将兵平叛。
汉景帝问邓公:“晁错已经杀了,吴国和楚国应该退兵了吧?”
邓公却气愤地回答说:“怎么会退?吴王图谋造反,已经准备了十几年,所谓‘诛晁错,清君侧’,不过是个借口罢了,其意非在错也。所以,吴国和楚国是不会退兵的。杀晁错,天下人的嘴巴却恐怕会闭起来,不敢再说话了。”
汉景帝又问他为什么。
邓公说:“晁错为什么要主张削藩?是因为担心诸侯过于强盛,尾大不掉,威胁中央政权,这才提出要削减藩国辖地,以提高京师地位。这是我们汉家社稷的千秋大业和万世之利呀!可是,他的计划才刚刚开始实行,自己却被冤杀于东市,这不是‘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做了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吗?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汉景帝听了以后,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默然良久”,才叹了一口气说:“你说得对,朕也是追悔莫及啊!”醒悟过来的汉景帝这才下定决心平反叛乱,结果只用了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七国叛乱,只是白白牺牲了晁错。
晁 崇:(生卒年待考),字子业;辽东襄平人。著名十六国时期后燕大臣。
家世史官。晁崇善天文术数,知名于时。为十六国时期后燕太祖慕容垂的太史郎。从慕容宝败于参合,获晁崇,后乃赦之。
太祖爱其伎术,甚见亲待。从平中原,拜太史令,诏崇造浑仪历象日月星辰。迁中书侍郎,令如故。
后燕天兴五年,月晕,左角蚀将尽,晁崇奏曰:“占为角虫将死。”时后燕太祖既克姚平于柴壁,以晁崇言之征,遂命诸军焚车而反。
牛果大疫,舆驾所乘巨牛害数百头亦同日毙于路侧,自余首尾相继。当年,天下之牛死者十七八,麋鹿亦多死。
晁 懿:(生卒年待考),晁崇之弟;辽东襄平人。著名十六国时期后燕大臣。
明辩而才不及其兄晁崇。以善北人语内侍左右,为黄门侍郎,兄弟俩并显一时。
晁懿好矜容仪被服僭度,言音类太祖(模仿后燕太祖说话的声音非常像)。左右每闻其声,莫不惊竦。后燕太祖知道而恶之。
后其家奴告晁崇与晁懿谋叛,又与亡臣王次多潜通,招引姚兴,太祖衔之。及兴寇平阳,车驾击破之。太祖以奴言为实,还次晋阳执崇兄弟一并赐死。
晁说之:(公元1059~1129年),字以道,一字伯以,因慕司马光为人,自号景迂生;河南濮阳人。著名宋朝制墨名家、经学家。
晁說之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进士。宋哲宗元祐初年,官兖州司法参军,宋绍圣时为宿州教授,宋元符中期知磁州武安县。
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宋大观、政和年间监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
宋宣和年间知成州,未几致仕。
宋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复以议论不合,落职。
宋高宗立,召为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
宋建炎三年逝世,终年七十一岁。
著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他博通五经,尤精于《易》学,同时又是一位富有创作实绩的作家、画家,与苏轼、黄庭坚等苏门文人、江西诗派作家有着广泛的师友关系。由于元符上书入党籍,其仕途极其坎坷,长期沉沦下僚。他的一生经历了宋仁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六朝,是难得的一位身入南宋的“元祐名士”。
晁 迥:(公元948~1031年),字明远,晁说之的高祖父。著名宋朝大臣。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进士,博通文史,历任大理评事、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太子少博等职。
宋真宗在东宫时,常称其学行,即位后,擢右正言直史馆。献《咸平新书》五十篇,《理枢》一篇,进翰林学士。后复献《玉清昭应宫颂》,其子宗操亦上《景灵宫庆成歌》,歌颂缙绅(官名)之美事。迥为人忠直,屡谏仁宗修饬王事,治乱致安,很得帝悦。
晁迥善吐纳养生之术,通释老书,性乐意宽简,服道履正,历官莅事,未尝挟情害物。宋真宗数称其好学长者,所著有《翰林集》三十卷,《道院集》十五卷,《法藏碎金录》十卷,《耆知全书》、《随因纪术》、《昭德新篇》各三卷,并传于世。
晁迥之子晁宗悫、晁宗操皆有文才。晁宗悫官至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有文集四十卷。其孙晁仲熙,生平忠信,颇有乃祖之风。晁氏自迥至下,五世八进士,科举乡贤三十有七,时称“晁半朝”。
晁迥之墓在今清丰阳邵村堤西,占地三十亩,有高冢四座,时时古柏成荫,芳草盈地,石像耸立,神道对列,前有右坊,周有围墙,人称“花园坟”。
晁迥逝世于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终年八十四岁,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元”。
晁宗悫:(公元985~1069年),字世良,晁迥之子;河南濮阳人。著名北宋大臣。
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召试,赐进士第,除馆阁校勘,迁大理寺丞、集贤校理兼注释御集检阅官。仁宗即位,迁殿中丞、同修起居注。天圣中,奏请减上供,垦闲田,择狱官,令监司举县令。授祠部员外郎、知制诰。
元昊攻宋,宗悫安抚陕西,与夏竦议攻守策,拜参知政事。以疾求解职,除资政殿学士、给事中。旋卒,赠工部尚书,谥文庄。
晁补之:(公元1053~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人。著名宋朝文学家、画家。
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进士,授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宋元祐年间调京,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派任扬州通判,又召回秘书省等职。绍圣初,出知齐州,后来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徽宗立,召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崇宁追贬元祐旧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后退闲故里,啸傲田园。晚年起知泗州。死于任所。
晁补之早年从父晁端友游宦杭州,携文谒苏轼,深受嘉许。苏轼称其“於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于是知名。其集有诗赋二十三卷,杂著散文四十七卷。诗以古体为多,七律次之。补之喜学韩、欧,骨力遒劲,辞格俊逸。也有失于散缓,散文化倾向较显著。其散文成就高于诗,风格温润典缛,流畅俊迈。吴曾认为四学士中,“秦、晁长于议论”,张文潜有“晁论峥嵘走珠玉”之句。他的记叙体散文,如《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等,或即景抒情,描摹真切,或借事寓理,叙议交织,均可看出苏(轼)文的影响。
少年时代的晁补之,随父亲游官四方,曾一度寓居洛阳。宋治平元年(公元1084年)他十二岁时,从父仕会稽(今浙江绍兴),过曹娥江,游上虞观海。此后一直在江南各地,历览胜览,开拓了胸襟眼界。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冬,苏轼通判杭州,时晁补之正待父杭之新城,以久慕轼大各,乃往拜谒。乃听到苏轼议论,遂退而撰《七述》,备述钱塘山川风物之秀丽。苏轼读后大为赞叹,“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这是二人订交之始,此后直贯终生,对晁补之影响极深远。熙宁八年,晁端友病卒京师昭得坊,官终著作佐郎。补之因家贫,竟不能以时葬,引为终身憾事。这年他才二十三岁,即奉母归巨野故里,耕读度日,常常为衣食困窘叹息。这一段艰苦岁月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痕迹。
直到宋元丰二年(公元1029年)举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改充北京国子监教授,才步入坎坷的仕官生涯。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执政,旧党得主国是。晁补之被召试京师,除太学正。不久,又以执政李清臣荐,除秘书省正字。时苏轼任翰林学士,黄庭坚、张耒等俱供职馆阁,他们诗酒酬唱,度过一生中最惬意的时期。不过,晁补之虽居官京师,却因生性清孤耿介,不事干谒,一直未能摆脱穷苦的困扰。元祐五年,他终因校书郎官奉微薄,不足赡养,乃乞补外官,得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两年后又被召还朝,除秘书省著作佐郎。时期朝政动荡,哲宗亲政,用章惇为相、倡绍述之说,新党复起,乃尽逐元祐相臣。晁补之于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济州(今山东济南)。
以后,章惇又兴史祸,晁补之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遂于绍圣二年,敕降通判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到贬所不久,又以岳父杜纯弟杜□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公事,为避亲嫌,改差通判亳州(今安徽亳县)。朝廷纷争倾轧继续缴烈。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党祸讫起,再治元祐旧臣。晁补之亦亦在籍中,被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盐酒税,乃匆匆赶赴贬所。不料行到丹阳途中,母杨氏夫人病殁,即奉灵柩还乡,服丧家居。到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因嫌巨里地方低卑贫薄,便迁居金乡城东(今山东金乡)。次年夏服除,改监信州(今江西上饶)盐酒税。一年后,政局又起变化,由于哲宗病逝,徽宗即位,皇太后听政,复用元祐党人。晁补之得遇赦,被召为著作佐郎还京师。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授尚书礼部员外郎、哲宗实录院检讨官、神宗国史编修官。他都再三上表辞谢而求外任,不许,只得改除吏部郎中。农历7月间,苏轼的病逝,使他悲痛深钜,一腔真挚情意尽数倾注到《祭端明苏公文》中。
然而,政局变幻难测。向太后去世,宋徽宗又绍述熙宁、元丰,改元祟宁、党论复起。晁补之为言官管师仁所论,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但任职才数月,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朝廷局势却急剧变化,再穷治元祐及元符末旧臣。晁补之遂于秋日离任,由吏部改授密州,又改□州,然皆不许。农历9月,宰相蔡京籍司马光、苏轼等一百二十人罪状,谓之奸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皆在其中。晁补之乃管勾江州太平观,退返金乡家园闲处,是年已过五十,从此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废黜生涯。这一阶段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诗、词、文各体具备,多方面表现出他的生活和复杂矛盾的心绪,取得较大成绩。到宋大观二年(公元1180年),政局渐有缓和,晁补之先是改提西京祟福宫,又改提举南京鸿庆宫。宋大观四年诣吏部侯调,得起知达州,寻改泗州。是年中秋日病卒官舍,终年五十八岁。
晁补之在诗、文、词诸方面均有所建树,《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鸡肋集》提要说:“今观其集,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聚,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逡迈,并驾于张、秦之间,亦未知孰为先后。”又卷一百九十八《晁无咎词》提要云:“其词神姿高秀,与轼可肩随。”胡仔在《苕溪渔隐坐话前集》卷五十一中则特别提出:“余观《鸡肋集》,惟古乐府是共所长,辞格俊逸可喜。”
他的散文擅长描绘山林景物,名篇有《照碧堂记》、《拱翠堂记》、《有竹堂记》等,而以《新城游北山记》最为脍炙人口:“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亦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嘴,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晁补之善于继承柳宗元写山水游记的传统,风格峭刻峻洁,语言凝练简朴。此文可见一斑。
他的诗风与耒来接近,而且以乐府诗见长。他的乐府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如《豆叶黄》:“蒹葭苍,豆叶黄,南村不见冈,北村十顷强。东家东满箱,西家未上场。豆叶黄,野离离,鼠窟之,兔入畦。豕母从豚儿,豕啼豚咿咿,衔角复衔箕。豆叶黄谷又熟。翁媪衰,?糜粥。豆叶黄,叶黄不独豆。白黍堪作酒,瓠大枣红皱。豆叶黄,穰穰何朊朊,腰镰独健妇,大男往何许?官家教弓刀,要汝杀贼去。”这是一幅农村的风俗画,它画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负担的沉重。
作者的另一首著名的长篇歌行《芳仪怨》,是写南唐后主李煜的妹妹入宋后嫁孙某,又在宋辽战争中被辽圣宋所掳,封为芳仪的悲剧:“秦淮潮水钟山树,塞北江南易怀土”,“国亡家破一身存,薄命如云信流传”,辞句凄宛动人,当时曾传诵一时。晁补之的词风颇能追步苏轼。如《洞仙歌·填卢仝词》就是效法苏轼的《哨遍》之隐括陶潜的《归去来辞》的。《模鱼儿·东皋寓居》则被公认为其代表作:“买陂塘,旋载杨柳,依稀淮岸湘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嘴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识破。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幕。”此词先是描述归来园的清丽景色,充分呈现啸傲风月、寄兴诗酒的意趣襟怀;过片转而悔痛年轻时徒然为馆阁侍臣消磨岁月,接着迭用旧典坐实儒冠误人,一时的荣华显赫也不足恃,总不如归隐高蹈。证诸有关史实及他的生平,就会明白晁补之心中实在是积郁着一股不易消解的愤懑,所以才激出“功名浪语”的反笔,质率径直,酣畅奔泻,以气象的阔大见长,全然不同于传统艺术规范的密丽婉曲。故《气概》卷四说:“无咎词堂庑颇大,人知辛稼轩《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为后来名家所竞效,其实辛词所本,即无咎《摸鱼儿·买坡塘旋栽杨柳》之波澜也。”此外,如《一丛花·十二叔节推以无咎生日,于此声中为辞,依韵和答》二首,简直同《摸鱼儿》如出出一辙,只不过有些句子情绪更加激切,吐属更为率直发露,犹似骨鲠塞喉,尽出方快。这与含蓄曲幽、婉而不露的流行风格实在是背道而驰的。
当然,说晁补之属豪放词家,师承苏轼,只是就其主导倾向而言,实际上,晁补之全部词章中,伤春惜别、相思忆旧之传统题材的作品仍占约半数之多,并颇具清新蕴藉韵味与柔丽绵邈情调,合乎词的当行本色。如他的《引驾行•梅精琼绽》一词,起首说春光满园,人却独自落泪,中间略事点染,歇拍便揭示出“忆年时,把罗袂”的缘由:全在旧情难忘啊!过片转过笔意呼应,只写了恋人留在印象最深处的一个细微动作,则她的风采便跃然可见。
那艳红的樱桃仿佛一根基线,将今春与去春连缀起来,韵华依然,芳姿历历能迹,人竟一去无音讯,当时的离别实出无奈,但此情有谁知,又堪向谁人道呢!全词用铺叙手法,章法缜密不懈,不作大幅度跨跃摇曳,率拙间饶见浑厚气,表现出作为驾驭长调的能力,得益于柳永处实多。又如《鹧鸪天》,上阕先以“欲上面湖”虚似,暗示蛰居贬地的苦闷,随之点明“还思”齐州风物景光的本旨,见出眷念挚情。下厥慨喟年华渐老去,犹自连蹇仕途,以后纵或有幸重游旧境,只怕也没有当时豪兴了。词中即景言情,于轻歌微吟间透出流连迟回的惆怅,虽淡淡,却余味缭绕不尽,全在情思的厚重真切。
晁补之的词今存一百六十余首,风格与东坡词相近。写景、咏花、赠和、悼亡而外,还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而绮艳语较少。有的篇什气象雄俊,追步东坡,如《摸鱼儿·买陂塘旋栽杨柳》、《水龙吟·问春何苦匆匆》等篇,词气慷慨,笔如游龙,为后来名家所竞效,有人认为亦是辛弃疾词所本。晁词时有健句豪语,如“牙帐尘昏余剑戟,翠帷月冷虚□索”,但缺乏苏词的旷达超妙,而趋于凄壮沉咽。
著作《宋史·气文志》录有《左氏春秋传杂论》一卷、《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鸡肋集》一百卷和《晁补之集》七十卷。这些集子左宋徽宗崇宁二年均遭禁,现存的仅有《鸡肋集》七十集,其中诗赋二十三卷,散文杂著四十七卷,系补之从弟晁谦之于绍兴七年编成刊行于建阳。有明朝晁□本、明嘉靖三十三年重刊宋庆元五年黄汝嘉本、明崇祯八年顾凝远诗瘦阁依宋本重刊本、四部丛刊本。另补之间现存一百六十余首,有明毛晋汲古阁刊《晁氏琴趣外篇》六卷本、旧钞《鸡肋集词》一卷本、旧钞《晁补之乐府》一卷本、清道光十年晁氏裔孙贻端刊《晁氏丛书》本、涵芬楼刊林大椿七卷本、吴昌绶煦楼影刊宋金元明本词本,龙榆生《苏门四学士词•晁氏琴趣外篇》校点本等。
晁冲之:(生卒年待考),字用叔,一字川道;济州巨野人(今山东巨野),晁补之从弟。著名宋朝词人。
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晁冲之的堂兄晁补之、晁说之、晁□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晁冲之早年曾受过陈师道的指教。
宋绍圣初期(公元1094~1097年),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到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十多年后回到汴京,当权者欲加任用,拒不接受。他同吕本中为知交,来往密切。其子晁公武是《郡斋读书志》的作者。
晁冲之是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所列的二十六人之一。吕本中说他在“众人方学山谷诗时”,“独专学老杜诗”。其诗笔力雅健,七古《李廷□墨诗》,风格高古。刘克庄称赞他“意度容阔,气力宽余,一洗诗人穷饿酸辛之态”,“南渡后放翁可以继之”。他的另一首诗《送一上人还滁琅琊山》曾受到王士□的赞赏。
晁冲之在词作方面也有一定成就。《汉宫春》等几首词构思新奇,世人评价较高。
其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晁具茨先生诗集》十五卷,《海山仙馆丛书》本,收入诗一百六十七首;近人赵万里辑有《晁叔用词》一卷,唐圭璋据以收入《全宋词》。
晁公武,(生卒年待考),字子止;祖籍澶州清丰(今河南清丰),迁居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著名宋朝官吏、文学家。
出身书香世家。七世祖晁迥为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高祖晁宗悫、曾祖晁仲衍,也是饱学之士。父冲之,字叔用,擅诗名,为江西诗派作家,族父晁补之,字无咎,从父说之,字以道,均为著名学者,以名节文章盛名于世。
晁公武少承家学,浸耽群书。逢靖康兵灾,携家入蜀避难,寓居嘉定府(今四川乐山)。故家中的藏书在战乱中损失殆尽。
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登进士第,后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
宋绍兴十七年知恭州(今重庆),后又知荣州(今四川荣县)、合州(今重庆合川)、泸州(今四川泸州)等地。
宋隆兴初年,入朝为吏部郎中、监察御史。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兼枢密院检详文字,不久又为御史台右正言、殿中侍御史、侍御史。
他对当时官冗恩滥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救弊之策。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以敷文阁待制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宋乾道五年,除敷文阁直学士,在四川重建广惠仓,赈济饥民。宋乾道七年,诏除临安府少尹,擢吏部侍郎。致仕后,在四川嘉定府符文乡度过了他的晚年。
晁公武是宋朝著名的目录学家,他自幼耽书嗜学,虽家藏书大多毁于兵火,但仍“心志不衰”。他为南阳井度属官期间,曾帮助井度编书、刻书,结下了深厚友谊。井度罢官后,将藏书五十箧赠予晁氏。他以井度赠书为基础,结合自己原来的收藏,“除其重复,得两万四千五百卷有奇”。
宋绍兴二十一年,又在知荣州任上,利用“三荣僻左少事”的闲暇,“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终于完成了《郡斋读书志》初稿,并在去世前,不断对初稿进行修订和补充。
逝世于南宋淳熙年间。
晁公溯:(生卒年待考),一名公遡,字子西,晁公武之弟;济州巨野人。著名宋朝文士。
宋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史籍无传,据本集诗文,知其举进士后历官梁山尉、洛州军事判官、通判施州,绍兴末知梁山军。孝宗干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
著有《嵩山居士文集》五十四卷,刊于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他还著有《抱经堂稿》等,可惜已佚。
晁端礼:(公元1046~1113年),字次膺;祖籍澶州清丰(今河南清丰),徙居彭门(今江苏徐州)。著名宋朝诗人。
因其父葬于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晁补之称他为十二叔,常与唱和。
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举进士,历单州城武主簿、瀛州防御推官官满授泰宁军节度推官,迁知大名府莘县事。因得罪上司,废徙达三十年之久。
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 由于蔡京举荐,应诏来到京城荷初生,他进《并蒂芙蓉》词,大得宋徽宗称赏。于是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后人称他“与万俟雅言(咏)齐名,”按月律进词。未及供职即病逝。
晁端礼的词大约可分三类:一是应制颂圣之作,即后人所说“按月律进词”。这类词与一些寿词,只是粉饰太平,阿谀高调。二是描写妇女主要是歌妓的心思情态之作,不出歌筵酒席间的男欢女爱。有的词手法比较含蓄,如《清平乐》写“莫把绣归来”,有的则辞语浅直而滥俗。三是抒发个人游宦生活感受之作,这类词多表现作者在政治上失意时,以酒自我麻醉或以隐情趣。但也有遒劲超旷之篇。如名作《绿头鸭》写中秋赏月,境界爽净高远,抒情气氛很佳,前人誉为“清婉”。在创制新调方面有一定贡献。
词集《闲适集》已佚。今传《闲斋琴趣外篇》六卷,有毛晋汲古阁景宋抄本。
晁 显:(生卒年待考),字显卿;安徽人。著名元朝官吏。
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为平江路总管,以廉自律,人不敢干以私。
申教化,课农桑,革奸弊,为时所称。仕终平江知府。
晁 瑮:(公元?~1560年),字石君,号春陵、镜湖;开州人(今河南濮阳)。著名明朝目录学家。
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54年)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
喜访录,收藏图书。工词赋,文学著作有《晁氏宝文堂书目》,该书编次设三个子目,收书七千八百二十九种,广泛著录元、明时话本、小说、杂剧和传奇,为研究我国古代小说史、剧曲史保留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晁福寰:(公元1942~今),女;原籍湖北,出生于天津。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军事医学专家。
1966年8月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军队卫生研究所工作,1986年起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3年5月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因此,她得了两项第一:医科院四十三年历史上的第一个担任院领导职务的女性,当时任职的女将军中最年轻的一位。多次荣获科技奖,现为博士生导师。
就读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的晁福寰,原本想当一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生。毕业时,部队到大学招生,时任学生干部的她带头“服从分配”,使之成为四名“幸运生”之一。1966年8月,她正式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军队卫生研究所报到,成为我军一名女医学科技工作者。幸运的晁福寰跨进研究所的大门,就遇到了幸运事,参加我军第一代饮水细菌检验箱的研究试制。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不怕苦累的工作精神,使得她进步很快。不久,领导又让她参加饮水病毒消毒剂的试制工作。她和同行们研制这种消毒剂,后来配发到边防部队,为提高部队后勤保障能力发挥了应有作用。
晁福寰主攻杀灭水中病毒的课题。这项研究通俗地讲,就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中,仅仅灭杀水里的细菌是不够的,还需要杀灭水中的病毒。但是,水病毒的检验及所具备的条件要求高,一般的卫生学实验室无法完成。因而,晁福寰的研究具有开创性,为水中病毒的检测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使一些实验条件不高的实验室,也能完成水病毒的检测。目前,这种方法已在军内外饮水消毒研究中广为应用,受到同行的称赞。部队拉练行军野外驻训,需要一种简便的水检测装置。晁福寰决心从部队实际出发,尽快研制出一种能在基层推广使用的水质细菌学检验设备。经过努力,由检验箱和轻便培养箱组成的部队基层水细菌检验装备终于研制成功。两个箱体的大小分别只有一般抽屉的二分之一大小,不足十公斤,在野外使用,可获得与实验室条件下标准方法同样的结果。水质细菌学检验箱为部队基层水质细菌学检验提供了便利手段,解决了边远部队水质细菌学检查的难题,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
1986年底她被任命为副所长,在一年多后就被任命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
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是为适应部队卫生防病工作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建所几十年来,以军队卫生学为方向,以应用研究为主,针对平战时部队需要,研究相应的卫生保障措施。她决心在所长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为部队的卫生学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而军队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减少部队非战斗减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几年下来,晁福寰的工作实绩和工作能力是有目共睹的,研究所的全面建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1993年,上级组织任命晁福寰为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1994年7月22日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跟帖时间 2010-06-11 22:23:5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晁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姓启子朝;望出颖川:全联典指晁氏源流和郡望。
文章典丽;法律严明: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清丰人晁说之,字以道,号景迂,宋元丰年间进士,因文章典雅秀丽被苏推荐,官至徽猷阁待制。博览群书,通六经,尤精《易》、《传》,能诗词,又善画山水。著有《儒言》、《晁氏客语》、《景迂生集》等。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政治家晁错,颍川人,曾跟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文帝时,官太常掌故,曾奉命跟秦博士伏生学《尚书》。后为太子(汉景帝)家令,深受信任,号称“智囊”,汉景帝时官御史大夫,提出很多巩固中央集权的建议,几乎都被采纳,后在吴楚七国叛乱中被杀。所著政论有《论贵粟疏》等,议论犀利,分析深刻。
景承文献;世掌丝纶: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巨野人晁公溯,字子西,绍兴年间进士,官朝奉大夫。文章雄健深沉而典雅,名重一时,著有《嵩山居士集》。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清丰人晁迥,字明远,晁说之的高祖父。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真宗时官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当时诏令多由他起草,官至太子少保,为官正直,从不挟私情而害公务,真宗多次称他为“好学长者”。著有《道院集》、《翰林集》、《耆智余书》等。他儿子晁宗悫,字世良,天圣年间官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制诰。父子曾同时执掌诏诰的起草。“丝纶”,指皇帝的诏书。
风流别驾;昭德先生: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苏轼称晁补之为“风流别驾”。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晁公武为兴元知府,束吏受民,人称“昭德先生”。
学精太数;世号智囊:上联典指后魏晁崇精于天文数术。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晁错为太子家令,号“智囊”。
2.五言通用联:
兄弟五进士;父子两尚书: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晁端有、晁端禀、晁端彦、晁端礼、晁端申五兄弟,皆中进士。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晁迥,宋真宗时累官工部尚书,其子宗慤,天圣中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
3.七言通用联:
老去功名意疏转;独骑瘦马取长途:此联为宋朝时期的诗人晁冲之《夜行》诗句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经术深治,雄文天下第一;词锋銛利,奇才海内无双: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状元晁补之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京兆府司录晁说之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6-11 22:21:4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晁氏的字辈排行 -- 河南濮阳、清丰、巩义、山东菏泽、东嘉祥、江苏新沂晁氏通谱字辈:“宗仲端之公子百世中令文元有则必大原时维生光绪可再奉康翼贻秀钟岳岱储毓绵延(同祥呈先泽)植基宁泰敬慎常凝品拟彭戴资学服官培养斯在焱理持衡藻耀奕代揆式含芳景舒旭蔼班序永澄求图伟对嗣徽克展晋勿垂佩树泽孔长普承家诲”。注:前十六字辈为北宋王朝末帝宋钦宗赵桓御赐。
江苏徐州晁氏字辈:“开大德明夫怀”。
安徽萧县晁氏字辈:“应昌吉(月)元…”
浙江余姚晁氏字辈:“凤起蛟腾祥徵弈世硕大繁昌自今伊始佑启宏深千秋万禩绵衍继承辉增乘史”。
江西临川晁氏字辈:“宗仲端之公子百世”。 跟帖时间 2010-06-11 22:18: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晁氏的家谱文献 -- 山东晁氏世谱,(宋)晁端彦撰修,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菏泽市晁氏宗族会理事兼秘书长晁中徽处。
山东晁氏宗谱,(明)晁泗(维东)所修,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菏泽市晁氏宗族会理事兼秘书长晁中徽处。
江西临川晁氏宗谱,(清)晁世纶主修,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菏泽市晁氏宗族会理事兼秘书长晁中徽处。
江西临川晁氏家乘支谱,(清),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菏泽市晁氏宗族会理事兼秘书长晁中徽处。
安徽六安东眷晁氏宗谱三眷通谱,(清)晁载典主修,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菏泽市晁氏宗族会理事兼秘书长晁中徽处。
浙江余姚梅川晁氏宗谱,(清)晁席珍创修,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手抄本三份;(清)晁铭重辑,胡炳芝(梅邨)主笔政,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部,以“继体守文绪垂奕叶”八字编号;民国年间再次谱印十部,以天干编号,现存“丙”字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浒山街道天香桥村晁王埭晁氏族人处。
晁氏宗谱东眷三眷通谱本,(清)晁尚忠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始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菏泽市晁氏宗族会理事兼秘书长晁中徽处。
山东晁氏宗谱中眷菏泽支谱,(民国)晁澂沧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菏泽市晁氏宗族会理事兼秘书长晁中徽处。
浙江余姚梅川晁氏续修宗谱四卷,(民国) 晁才元编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3年)继绪堂木活字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浒山街道天香桥村晁王埭晁氏族人处。
山东晁氏宗谱东眷三眷通谱本,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菏泽市晁八寨晁姓宗祠。
安徽六安晁氏五届续修宗谱四卷,(民国)晁贻牟辑,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山东晁氏宗谱中眷菏泽支谱,(现代)晁氏族人合修,1950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菏泽市晁氏宗族会理事兼秘书长晁中徽处。 跟帖时间 2010-06-11 22:14: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晁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2.堂号:
颖川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智囊堂:汉朝晁错,为太学掌故,汉文帝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汉景帝的时候他是御史大夫,人称他为智囊,其后人因以为堂号。
学书堂:同智囊堂。
拱翠堂:晁补之在安徽萧县北山圣泉寺亲起的堂号。
继绪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6-11 22:13: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晁氏的迁徙分布 -- 晁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七十三位门阀。
今河南省的濮阳市、清丰县、巩义县、漯河市、鄢陵县、驻马店市泌阳县、虞城市、焦作市温县、济源市,山东省的德州市、菏泽市郓城县、嘉祥县、枣庄市、泰安市肥城市、临沂市、青岛市,江苏省的新沂市、徐州市、泗阳市、滨海县,浙江省的余姚市,江西省的临川县、进贤县,安徽省的萧县、六安市、颖上县、宁国市、黄山市、宿州市、淮南市,四川省的宜宾市横江县,黑龙江省的五常市,云南省的昆明市,北京市的密云县,河北省的唐山市乐亭县、滦南县,陕西省的扶风县、宝鸡市陈仓区、西安市、咸阳市礼泉县,甘肃省的陇西县、永登县,广东省的梅州市,山西省的太原市,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晁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6-11 22:12:2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