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氏的历史名人 -- 充 虞:(生卒年待考),齐国人。著名战国时期亚圣孟子的弟子。
他崇尚孔子的学说和为人,也经常随老师孟子游历。
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公元前320年),齐宣王田辟疆继位,请当世名人孟子到齐国为卿,尽管孟子纵横论证,说理透彻,但在齐宣王看来,仁政善则善矣,毕竟不切实际。
有一次,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后返回齐国,住在嬴县。充虞便请教说:“前些日子承蒙老师您不嫌弃我,让我管理做棺椁的事。当时大家都很忙碌,我不敢来请教。现在我想把心里的疑问提出来请教老师:那棺木似乎太好了一点吧!”
孟子回答说:“上古对于棺律用木的尺寸没有规定;中古时规定棺木厚七寸,椁木以与棺木的厚度相称为准。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木的质量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要这样才能尽到孝心。为礼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不能够称心;没有钱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也不能够称心。既为礼制所允许,又有财力,古人都会这么做,我又怎么不可以呢?况且,这样做不过是为了不让泥土沾上死者的尸体,难道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这样一点满足吗?君子不可因为天下大事而俭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
这就是著名的格言“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的来源。
孟子在齐国先后逗留了七年之久,本来对齐国实行仁政抱有很大希望,认为齐国是一个国力强盛的大国,齐宣王又有“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的表态,在齐国实行仁政易如反掌,但现实却使他多次碰壁。齐宣王表面上对他十分尊敬,但从来没有认真采纳他的主张,虽然给他一个卿的位置,也不过是摆摆样子而已。
周郝王姬延元年(齐宣王七年,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战,齐宣王乘机出兵伐燕,攻占燕国,秦、赵、楚等国准备联合出兵攻齐国。齐宣王十分紧张,向孟子问计。孟子劝他释放俘虏,归还重器,然后撤军,并与燕人相商,为燕国重立新君。但齐宣王未接受孟子的建议,结果燕国人群起反抗齐国,把齐军赶出了燕国。经过这场事变,孟子进一步看出齐宣王无意推行其政治主张,于是辞退卿位决意离齐。
齐宣王伐燕大败,“始惭于孟子”,因此亲自来看他,又通过其他臣子挽留,答应“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让孟子在齐国作为一尊政治偶象,授徒讲学养老送终,但被孟子拒绝了。
孟子离开齐国,弟子充虞随行。在路上充虞问孟子:“老师,您好像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可前日我听老师您说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啊”。
孟子回答道:“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产生留名于世者。从西周开国到如今,已经有七百余年,以其计数,已经超过五百年了,但按形势来看,应该是圣君贤臣出来的时候了。我就是个能治天下的人,无论那一个诸侯国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
师生二人的这番对话,留下了两句千古不朽的雄浑名句:一句是所有政治家必晓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另一句更厉害,那就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充 尚:(生卒年待考),秦朝燕地人(今河北)。著名秦朝时期方士。
他善于向天神祈祷,然后向人们转告天神的示意。
秦朝时期,秦始皇特别相信神怪之术,于是天下人也效仿之。有些文士就借巫术占卜来宣讲自己对天下事的看法,他们也知道占卜是一种手段,而借此推测预言一些事情,却能使人相信。
日久天长,秦始皇发现了这些人的诡计,便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措施,实际上,秦始皇并未坑杀多少“儒”,真正被坑杀的,绝大多数是像充尚这样的术士。
据说,当时充尚也在被坑杀之列。
充向、充申:(生卒年待考),充尚的后裔;汉朝人。 跟帖时间 2010-05-16 22:03: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充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宗开充闾;秀毓赞皇:全联典指充氏的得姓源流。
贤门高弟;汉代仙人:上联典指战国时期孟子的得意弟子充虞,齐国人。下联典指秦朝有燕人充尚,善于祈祷占卜巫事。“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入汉传为仙人。
冲仙世德;亚圣高徒:上联典指秦朝时期的燕地人充尚,通方述仙道。“冲”,旧时星相术数家指相生相克的“冲”下联典指战国时人充虞,“亚圣”孟子的弟子。
冲仙世德;亚圣及门:充氏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秦朝时期的燕地人充尚,通方述仙道。“冲”,旧时星相术数家指相生相克的“冲”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充虞,“亚圣”孟子的弟子。
家传仙法;学接正宗: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充申,秦朝仙家充尚的后裔。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充虞。
2.七言通用联:
充人周代源流远;齐国大夫祖脉长:上联典指周朝时期充人之官,其后以官职命姓,遂成充氏。下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充闾,为充氏始祖之一。
充人周室声名著;齐国大夫德惠长:河南、山东充氏宗祠通用联。 跟帖时间 2010-05-16 22:02: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充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地。
赞皇县:赞皇县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地势西高东低,位于石家庄市西南部,与高邑、元氏和井陉县相毗邻,建县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因境内有赞皇山而得名。县城位于县境中东部,自隋朝时期置县后,一直是赞皇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赞皇人文荟萃,史不绝书。唐朝时期有父子两任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等政治家,有李华、李峤等文学家、诗人;宋朝时期有政治家李迪、杨云翼;元朝时期有外交家赵良弼;民国时期涌现了众多的革命志士。全县辖十一个乡镇,县人民政府驻赞皇镇。充氏族人望出赞皇,今河北正定一带,古归太原郡。
2.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赞皇堂:以望立堂。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6 21:55:2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充氏的迁徙分布 -- 充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二十八位门阀。
充氏族人数量稀少,但渊源悠久。 跟帖时间 2010-05-16 21:54:0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