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11 14:55:06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657 跟帖次数 6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候的秦国王族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战国时期,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和公子悝同为秦昭襄王赢稷同母弟,即秦惠文王嬴驷之妃芈八子所生的儿子。

在周郝王十年(秦昭襄王二年,公元前305年),大弟弟公子池被秦昭襄王封为泾阳君(今陕西咸阳),并担任当时秦国的将军(相当于大司马);小弟弟公子悝被封为高陵君(今陕西高陵);惠王妃芈八子的同父异母弟弟芈戎则被封为华阳君(今陕西华阴华山之南);大夫魏冉则为执掌军权的大良造,封于陶陶(今山东定陶),负责保卫都城咸阳。他们这四个人当时被称为“秦四贵”。

公子池原居咸阳,周郝王十五年(秦昭襄王七年,公元前300年),公子池被作人质放于齐国。魏冉从执掌军权的大良造升为将军,继而出任秦国宰相,封穰侯。

周郝王二十四年(秦昭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由于秦军大将白起攻陷了韩国宛城(今河南南阳),公子池改封于该地。

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的记载,在魏冉五次任秦国宰相期间,公子池、公子悝和芈戎三人轮流担任将军之职。由于秦国宣太后的格外宠幸,“秦四贵”在改封时均得到了当时手工业与商业发达的封地,如陶邑富庶,宛城更以产铁闻名。一直在咸阳的“秦四贵”凭借经济特权通过“遥领”方式而出现“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的局面。

秦昭襄王“恐后世有国者非王子之孙”,于是在周郝王四十九年(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废黜宣太后,次年宣太后忧郁而死。同年又罢魏冉之相位而改用范雎,魏冉被迫出关时竟然“有辎车千乘有余”,后死而葬于陶(今山东定陶)。

周郝王五十三年(秦昭襄王四十而年,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又剥夺了华阳君芈戎的“君”权而赴华阳,途中逝世。而泾阳君公子池、高陵君公子悝二人只被取消了封邑,未被逐出咸阳。

在被取消封邑之时,公子池已有六十多岁了,但他已经富得流油,其子孙后代业已有了较好生存保障,因此公子池的家族人丁繁盛已极。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池氏,世代相传至今。

后来曾任秦过丞相的池子华,就是公子池的后裔。池子华为一时大儒,食禄汝南,封邑西平(今河南开封陈留,非今河南驻马店西平)。
第二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秦汉之际河南陈留一带池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氏于地者,城、郭、园、池是也。”古代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之为池。

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古代称护城河为池,而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便以“池”为姓,世代沿袭,称池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氐族,出自东汉末期西北地区古仇池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仇池国,指由魏、晋之际由氐族杨茂搜创立的前仇池政权和杨定建立的后仇池政权的统称。

前仇池国(公元296~371年):

东汉建安年间,氐族人杨腾率领部众迁至仇池山(今甘肃西和县城南四十五公里处)定居下来。在三国时期,杨腾曾联合凉州马超、韩遂、杨秋和占据今甘肃一带的兴国氐王阿贵汇合共同反抗曹魏国的曹操。后因战败,遂率少数将领投奔蜀汉国的刘备,其余部众被曹操迁至扶风、天水一带。

在西晋文帝司马昭执政时期,氐族人杨飞龙接受西晋王的封号,以假征西将军名义,率部落“还居略阳”。杨飞龙以外甥令狐茂搜为养子。到了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杨茂搜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西北氐族部众拥戴其称王,始建前仇池国,称仇池公,其辖地有武都、阴平二郡。

到了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前仇池国分裂,杨茂搜长子杨难敌继位,号左贤王,屯下辨。其弟杨坚头号右贤王,屯河池(今甘肃徽县),今陇南地区大部都在其控制范围之内。其后兄弟内斗,国力日弱。在晋简文帝司马昱咸安元年(公元371年),前秦国皇帝苻坚遣将杨安攻仇池,城破之后,将氐族人迁徙到关中一带。至此,前仇池国历杨茂搜、杨难敌、杨毅、杨初、杨国、杨俊、杨世、杨统、杨纂共九代君王而灭亡。

后仇池国(公元385~443年):

前秦政权灭亡后,苻坚的女婿杨定率部众返回陇右地区,于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一年(前秦苻丕太安元年,西秦乞伏国仁建义元年,公元385年)自称龙骧将军、仇池公,招纳氐族、汉族之民自立。四年后,杨定占领了天水、略阳、陇城、翼城等地,自号陇西王。后与西秦政权的乞伏乾归争战,失败被杀。其堂弟杨盛继位时,辖区只有武都、阴平两处城池,不久领土又扩张至汉中、祁山。

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后仇池国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破,至此,后仇池国历武王杨定、孝昭王杨玄、惠文王杨盛、仇池王杨保宗、大秦王杨难当、仇池王杨建义、仇池王杨保炽共七代君王而灭亡。

前、后仇池国灭亡后,杨茂搜的后人又相继建立了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北周静帝宇文衍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阴平国王杨法琛因积极协助北周王朝的益州总管王谦反抗杨坚,在杨坚建立隋王朝之后,即派大军灭了阴平国。此后,氐族部众遂散处各地,逐渐融合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之中。

在仇池国灭亡之后,有氐族部众取故国名为汉化姓氏者,即称仇池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池氏、仇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今朝鲜族池氏族人有两个源出:

⑴.公元六世纪,朝鲜半岛新罗国在古源六村(六个原始个部落即拳罗六部)的基础上建立,六村酋长之一叫池白浩,后皆改称郑氏,世为新罗国重臣。如今除韩国忠南道瑞山市的郑氏以外,南北朝鲜的郑氏族人皆以池白浩为始祖。直到高句丽武将王建夺取后高句丽政权并建立高丽王朝后,于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二年(大辽天显十年,公元935年)灭亡新罗国,重新统一朝鲜半岛。池白浩的后裔子孙中有沿称池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⑵.朝鲜高丽王朝第四代王光宗十一年(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有秦相池子华后裔池镜以太学士身份奉使高丽,受高丽光宗官封金紫禄大夫、太保、平章事。池镜至高丽国后受赐居于中和唐岳,即受邀留居今韩国忠州市,在月岳山一带生息繁衍,逐渐形成朝鲜池氏一族,皆以忠州为本贯,世代相传至今。随池镜一同东至高丽王朝的,还有辛镜、郭镜、元镜、虞镜、张镜、李镜七学士,当时号称“东来八镜”,在朝鲜、韩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癸卯年(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池镜享一百零一岁而逝,葬于中和唐岳华山亭。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持佳氏,亦称持嘉氏、迟佳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石盏氏,在金国时期称女真赤盏氏,以姓为氏,满语为C’ygiya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持佳氏多冠汉姓为池氏、迟氏、张氏等。



池氏始祖:公子池。

池氏的历史名人 -- 池子华:(生卒年待考),嬴秦公族大司马公子池之后裔。著名战国时期秦国大儒、宰相。

秦惠文王后元七年(公元前318年),张仪离秦国相位,秦惠文王以一代名儒池子华为宰相。后张仪归,子华任相一年,还其相位。



池 瑗:(生卒年待考),池氏始祖公子池第四十世之裔孙。著名汉朝官吏。

汉献帝末年、汉延康元年(公元650~983年)受中牟县令。



池仲鱼:(生卒年待考),池氏始祖公子池第四十九世之裔孙。汉朝名人。

传说,北魏孝文帝(公元220~265年)时的城门侯,家住在城门附近。一次城门失火,大火蔓延到他的家,池仲鱼被烧死。留下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典故。



池 琼:(生卒年待考),池氏始祖公子池第五十五世之裔孙。汉朝名人。

唐商宗朝时被封为宁海节度使。



池圣夫:(生卒年待考),浙江平阳人。著名宋朝大臣。

宋嘉定四年辛未(公元1211年)文科进士。

宋宝庆绍定年间历正字校书郎、秘书郎,兼吴王益王府教授、著作佐郎、著作郎。宋端平年间知建昌军,宋淳佑间除淮西、江东总领,提领建康府户部。



池梦鲤:(公元1224~1279年),字德华;出生于赣州城南市街,后居七里镇。著名南宋大臣。

南宋朝时期状元进士出身,于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中甲戌特科状元,是江西赣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历任浙西江东制置使、平江知府(今江苏吴县)。

池梦鲤祖藉是河南西平人,南迁后其在广东连州任司户的祖父池溥公来了赣州,为当时赣州的繁荣昌盛所吸引,就在南市街定居下来,池梦鲤就是出生于南市街的。

池梦鲤中状元时已经五十余岁,民间关于池梦鲤中状元有许多传说,其中有“状元桥”的故事:列为赣州市文物古迹之一的“状元桥”,现位于七里镇的铁路旁,七里人说当年池梦鲤是和表兄一同从赣州骑马进京赶考的,表兄的马走到当时还是简易的木桥上时受惊把主人摔下河淹死了,而池梦鲤却安然无恙地渡过了木桥,池梦鲤考取状元后,人们就修建了这座用麻条石砌成命名为“状元桥”的单孔桥,同时还在桥边上为赶考落马的表兄筑了一个风雨亭。

池姓人以池梦鲤为家族的骄傲,他们说池梦鲤是皇帝的“特科状元”。这里又有一个传说,相传南宋皇帝那一年添了太子,还梦见了鲤鱼跳龙门,这个梦给处境艰难的皇帝带来了一份特好的心情,龙颜大悦的皇帝于是下旨从全国各地推荐五十名进士进京考状元,破了科考制度中每三年只录考一个状元的惯例,那一年录取的池梦鲤因此成了“特科状元”。今天,池氏宗祠正厅的横匾上悬挂着的就是“特科状元”四个赫赫大字。还有人传说,因为七里人修了这座状元桥,池梦鲤荣归时就修了一条七华里长的路到七里,并且在七里定居下来,七里因为有了这条路史书上从此才有了七里镇这个地名,七里镇也因为池梦鲤的定居才有了今天被列为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池氏宗祠。

宋末著名爱国名将文天祥、张世杰与池梦鲤是同时代的人。池梦鲤中了状元后,张世杰曾在南市街池梦鲤住宅前建的“释褐坊”牌坊上,为池梦鲤中状元盛况题写了赞文:“名甲金榜,宴赐琼林,京兆行驺,仪曹敏勤,诗轶六朝,功拟五臣,忠良并誉,千古斯文”,赞文高度评价了池梦鲤的文彩和功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矗立在南市街塔下寺的“释褐坊”如今已不见踪迹,而人们在七里镇池梦的旧居址上建起的“池氏宗祠”却被一代又一代地保护下来了,池梦鲤的后裔已繁衍至第三十四代,有在七里镇居住的,还有已迁徒到在周边的闽、粤、湘、浙、赣、皖六省。池家宗祠于1997年已列为赣州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的清明节前夕,继清乾隆十九年重建后再重修的池家宗祠格外热闹,来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浙江、安徽六省的三百余名池姓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在这儿举行“宗祠重修竣工暨祖牌升座大典”的隆重仪式。池姓人以池梦鲤为家族的荣誉,捐资捐力重修的池氏宗祠。宗祠按原样用红栅栏围住,没有身份的闲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一对红色的石头狮子镇守在大门二侧平添着几分威严。正厅内“特科状元”的巨幅横联下的对联生动地涵盖了池氏宗祠的历史渊源:“裔孙繁盛自赣迁闽粤湘与浙插遍九州,溥公肇基始宋经元明清逮今传衍千载。”大厅上悬挂着十几块木匾上的诗文均体现着客家人追宗溯源,崇文重教的思想理念,诸如“诗书启后”、“诗礼传家”、“明德维馨”、“惟善为宜”、“和宗睦族”、“奉先思孝”等等。赣州市博物馆的专家评价池氏宗祠的重修开放,是利用民间资金保护国家文物的功德之行,是在弘扬宗族文化的基础上,又为赣州市的旅游开发开放了一个好景点。



池仲容:(公元?~1518年),浰头人(今广东和平)。著名明朝广东农民起义首领。

公元1516~1518年明朝中叶,农民纷纷起义。

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浰头起义军以池仲容为首,自称“金龙霸王”,举旗起义,与横水、溪、桶冈三寨及大帽山起义军相呼应,并与大庾、乐昌等地起义军联系。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南赣巡抚王守仁编练地主武装,收买叛徒,使用招降与武力镇压相结合的手段,进攻义军。池仲容畏惧求降,亲至赣州,仍被捕杀。起义亦随之失败。



池浴德:(生卒年待考),字士爵,号明洲;中左所人(今福建厦门同安)。著名明朝大臣。

明嘉靖(公元1556年)举为进士而当“太常寺少卿”的官,他公正,为官廉明,通达事理,事情都办得出色。

他是嘉靖四十三~四十四年(公元1564~1565年)联捷进士,最初授为浙江遂昌县令,以后历任南吏部考功司主事、吏部稽勋司主事,考功司员外郎、郎中及太常寺少卿。

初任遂昌县令时,池浴德曾作文章祭告神明,发誓永不负百姓。他政绩显著,按旧例,郡守调任时由里甲筹集百金作为送行之礼,池浴德代郡守推辞了。新郡守上任后,搜罗前任裁决不了的案件,令池浴德督办。池浴德挑出三百余件,按年限、轻重分好,很快便妥善处理了。郡守大加赞赏。

当时,遂昌人到衢县开矿,彼此分利不均,便有人蜂起为盗,扰乱治安。于是衢县官府严申:凡入衙县开矿,必须先告知官府,领取有关凭证,否则以“矿徒”论处。衢县人嫉恨遂昌人,便将与他们有仇者全部扭送到官,诬其为“矿徒”。池浴德得信后,立即与衢县交涉,他说:“衢、遂二县只有一里之隔,岂能事事都办凭证?遂昌县民代代忠信,怎可能人人都是矿徒?”衢县县令以为有理,于是松弛禁令,两县关系渐趋缓和。

在遂昌任期内,池浴德处理类似讼事不计其数。他处断明决,廉洁无私,老百姓到衙门打官司不必交纳一文钱,每次只带半升米,来回一趟,便可结案。因此,百姓都称他作“池半升”。邻县有疑难案例,都乐意请他裁断。

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农历12月,朝廷下诏清理丈量天下田亩,限三年竣事。遂昌县有人占田多而上报少,有的人则隐匿田地不上报。池浴德毫不留情,逮捕违令的豪门巨户,绳之以法。当事人怕了,请求重新丈量土地,池浴德予以批准,结果没出一点差漏。他将额外田地充作学田,以救助贫寒学子。百姓受益,对池浴德更加拥护爱戴。邻县人得知,争相恳求官府请池浴德去主持丈量土地之事。池浴德为政清廉,其母曾说:“谚称县令为银树开花,独子一树谓之无花果可也。”

不久,池浴德因政绩优良被提升为南吏部考功司主事。百姓舍不得他离开,苦苦相留,上万人拉住池浴德坐船的缆绳不肯放行,拖延了三天。池浴德只好在半夜悄悄解缆启航。百姓得知后,恸哭不已,于是便在明山邻江处建亭纪念池浴德,取名为“曳舟亭”,并在亭柱上镌刻:“江水比恩犹有底,溪云护石更无心。”三个月后,池浴德又由南吏部考功司主事转为北吏部稽勋司。

任期间,他回家奔丧,服满后恢复原职。他为人清介端严,从不徇私舞弊,另从也不敢因私事向他求情。不久,他又升为考功司员外郎,再升为郎中。但他与宰相张居正意见不合,特别在裁撤冗员问题上存在分歧。为避免更多的冲突,池浴德称病,当时的太宰(吏部尚书)为讨好宰相张居正,竟罢其原职,让他转任太常寺少卿。等手头的事处理完了,池浴德便辞官还乡了。

池浴德隐退乡里三十七年,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予理睬。但官府有政务请教于他,他知无不言,尽力协助官府治事。闲暇时,池浴德也作诗自娱,其作有盛唐气象。他还著有《空臆录》、《怀绰集》、《居室篇》等。

七十九岁那年,池浴德在家中去世。



池显京:(生卒年待考),字致夫,号念苍,池浴德之子;中左所人(今福建厦门同安)。著名明朝官吏。

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举人,授和州知州,革除繁重的牛税。后因触犯巡抚崔呈秀被罢官。

后补湖州通判,转任怀庆同知,因督运耽误期限被追究责任,解职还乡。家居三年后,卒。

他精通书法,尤工绘画。晚年颇喜禅学。



池显方:(生卒年待考),字直夫,池浴德之子;中左所人(今福建厦门同安)。著名明朝诗人。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举人,后参加应天府考试,以母老不任官。

一生工诗文,喜游山川,结庐于玉屏端山,与董其昌、何乔远、黄道周等名士交谊甚深,时在一起唱和。

著有《晃岩集》、《玉屏集》等。其赠与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艾儒略的诗作,收录于《帝京景物略》一书中。



池逢功:(生卒年待考),字玄三;黄岩人。著名清朝将领。

由世袭云骑尉荐升副将,署温州总兵。清咸丰三年温州遭大水,清咸丰三年四年春、夏之间,民多饥死。他建议设局施粥,倡捐百金,谕所将校勉力相助。于是守令,士绅无不乐施。历两月余,全活甚众,民众立碑歌颂。

后署福建提督,逝世于官任上。



池生春:(公元1798~1836年),字籥庭,又字剑芝,号直庐;楚雄人(今云南楚雄)。著名清朝学者。

清道光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清道光八年为陕甘乡试正考官,入直南书房。

清道光十二年,充会试同考官。累迁至国子监司业。尝为广西学政,敬慕布政使陈弘谋,沈毅清惠,以不欺为本。

他工于词章,少有“奇童”之称。刘大绅主五华书院,池生春与戴淳、杨国翰、李于阳、戴絅孙为高材生,尝合刻其诗,号“五华五子”。所为文纯明平易,不喜作奇僻语,然会文切理,亦时以新藻发其挚思。亦善书法,方严峭劲,与古人同趣。

著有《入秦日记》一卷、《直庐记》一卷、《诗文剩稿》四卷。



池浩田:(公元1929~今),山东招远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46 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6月参加工作,1945年7月入伍。

1944~1947年任胶东区招远县齐山区中队文书,招远县独立营通信员、班长,胶东军区抗大分校教导二团学习,胶东军区第五旅第十三团第三营第八连文书。

1947~1948年,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第三营书记、连文化干事。

1948~1950年,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第二三五团第三营第七连副指导员、指导员、营副教导员。

1950~1955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第二三五团第三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

1955~1958年,任陆军第二十七军第二三五团政治处主任。

1958~1959年,在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

1959~1960年,在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合成系学习。

1960~1966年,任陆军第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第二三五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团政委。

1966~1967年,任陆军第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政治部主任。

1967~1969年,任陆军第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副政委。

1969~1970年,任陆军第二十七军政治部副主任。

1970~1973年,任陆军第二十七军第八十一师政委,《解放军报》社核心小组成员。

1973~1977年,任北京军区副政委、《人民日报》社负责人、副总编辑。

1977~1987年,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1982年免兼职),济南军区政委。

1987~1992年,任中央军委委员、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1992~1995年,任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

1995~1997年,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

1997年起,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

1998年3月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是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池峰城:(公元1903~1955年),原名迟凤臣;河北景县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日英雄。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池峰城在西北军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任军职。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旅第三营营长。

中原大战后,池峰城任第二十六军路军第三十一师师长。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1月,晋升陆军少将军衔,10月晋升陆军中将军衔。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池峰城率部参加了徐州会战,为了收复战场失地,池峰城决定组成敢死队,当师里官兵们知道这个消息后,报名请战者上百名。池峰城对我官兵的英勇壮举、牺牲精神深为感动,当即选定了五十七位。

入夜,在炮火的掩护下,五十七名敢死队员,均穿戴日寇军服、钢盔,腰间挂满手榴弹,手持短枪。他们分数路爬墙入城,插入敌背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敌阵。一时间敌阵内喊杀声四起,爆炸声轰鸣。中国敢死队员在日寇的掩蔽部内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拼杀。敢死队员受伤倒下了,便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日寇同归于尽。激战至午夜,收复掩蔽所五个、房舍数幢。西北城角之寇明显受到削弱。

战斗结束后,英勇的敢死队仅剩下十三人。池峰城亲自接见他们,对他们的勇敢献身壮举表示赞赏,并决定每人奖银元三十元,以资鼓励。勇士们对池峰城表示道:“感谢师长的奖赏和鼓励,然而钱我们不能收。我们以必死的决心去战斗的目的,是要确保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不做日本帝国主义的奴隶,是为了争取民族的生存。比起死去的弟兄,我们是幸运的。如果收下了钱,我们将对不起死难的弟兄们。”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3月,池峰城任第三十军军长,后任豫鄂边区的游击总指挥,长江上游江防军副总司令,第十三军长兼宜巴要塞区守备司令。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11月起,池峰城先后任保定警备司令、华北“剿匪”总司令部中将参议等。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池峰城率部参加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1955年3月16日,池峰城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三岁。

跟帖时间 2010-05-11 15:10:4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池氏的典故趣事 --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城门着了火,人们用护城河里的水救火,水干了,鱼受连累而死。另有一说是:春秋时宋国有个池仲鱼,公子池第池氏四十九世之裔孙,北魏孝文帝朝(公元220~265年)城门侯,家住在城门附近。一次城门失火,大火蔓延到他的家,池仲鱼被烧死。比喻无辜受连累。

跟帖时间 2010-05-11 15:08: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池氏的字辈排行 -- 福建长乐新池池氏字辈:“希宗景克明德以存仁孝忠良可大兆建懋绩洪熙永世用昌善聚长储祚胤恩光久锡天祥教子须成高伟擢徵作国瑞璋”。

福建长乐小池池氏字辈:“希宗景克明德以存仁孝忠良浥大兆建珠芝懋绩洪熙永世用”。

江西赣州、台湾池氏字辈:“宣仕日永龙兴存有应盈祯宝国凤生元现万福兰春庆先祥贵子友”。

江西瑞安池氏字辈:“万广清吉成秀”。

广东梅县、平远池氏字辈:“应天戴尚开能德孟万福兰兴庆千祥桂子孙清和成玉汝宝善正传贤富贵垂光大荣华应运全发隆长有跃承肇本坤乾”。

贵州丹寨池氏字辈:“潮熬龙德莲国珠文凤毓起有如斯家继明经学延开泰远征宗邦传进化永世庆鸿恩”。本书按:该支池氏引在周边县市分播,因此同辈字派有所不同,对照分列为:“潮熬(鳌)龙德莲(联)国珠文(兰月云濬光)凤(之世鳌)毓(鲤璧体若凤泽)起(在澜兰大应起)有(鳞川洪)如(星春德石)斯(有焕泉永)家(承如运)继(前斯)明(荣家明)经学延开泰远征宗邦传进化永世庆鸿恩”。

湖北孝感池氏字辈:“登文慎贤曾祖敬宗”。

山东临朐、莱芜池氏字辈:“廷天尚贵建古竹信凤文增玉法洪振”。

重庆池氏一支字辈:“嘉朝印邦国登现泮应腾水之发大贵荣华福寿增天子永远兴文明光耀生祖宗德泽长仁义裕候昆诗书传世代忠孝振家声清贞名扬显道学维乾坤”。

跟帖时间 2010-05-11 15:05: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池氏的家谱文献 -- 福建长乐东湖西平池氏族谱,(明)吴航、王子正撰修,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木刻活字印本,2000年重修。现收藏在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旧池村纂修池氏族谱常务理事会。

广东广州石碑池氏西河族谱,著者待考,明末清初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梅县明杨池氏四修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

赣闽粤湘池氏联修族谱,谱首目录一卷,(现代)池氏族谱联修组纂修,1995年计算机排印本十二册。注:包括江西会昌、江西瑞金、福建武平、广东南雄、广东梅县、广东平远、湖南安仁等县市。

贵州丹寨池氏潮裔宗谱,(清)池金鳞始修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民国)池如清修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民国)池斯净修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现代)池家甦修于1981年,(现代)池家祥等再修于2002年。

韩国忠州池氏族谱,(高丽)池德海序,朝鲜光海君时期(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木刻活字印本。

跟帖时间 2010-05-11 15:01: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池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西平郡:春秋时期的西平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一带,战国时期为秦国宰相池子华的封邑。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将金城郡分置为西平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一带。东晋末年,西平为秃发乌孤所占,称西平王,依此为都城。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2.堂号:

西平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

同安堂:源自明朝池裕得,同安人,以进士闻名遂安县,推断明决,后升任太常寺少卿,族人以其生地为堂号。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1 14:57:4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池氏的迁徙分布 -- 池氏属于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二位,人口约四十一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6%左右。

池氏起源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秦汉之际河南陈留一带。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公子名叫池,人称公子池,在朝廷里面任大司马的官。他家族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他名字为姓,世代相传,形成一支池氏。

另一支起源于以居住地为姓。古代护城河称为池。有一句成语说,“城门着火,殃及池鱼”就是指用护城河的水救火,水中鱼儿遭殃。古时农田在城外而务农的百姓往往在城池边,一来生活用水方便,二来前往耕作近,而他们的称呼也往往带个池字,久而久之形成了池氏。望族出于西平郡,即现在的甘肃省的西宁县。据史籍《姓氏考略》载,陈留有池氏,秦的丞相池子华就是出自该家族。

发祥于陈留之地的池氏,后世繁衍分布于中国的南方福建、广东以及云南、江苏等地。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离石县。

当今池氏是一个分布极为广泛的姓氏。在中国的闽、粤、赣、皖、晋、冀、京、豫、陕、湘、滇、台等省,以及在美国、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人数不等的池氏氏族,以汉族人口居多。在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池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5-11 14:56:1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