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10 17:30:04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752 跟帖次数 6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平王幼子姬精英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指出,自古以来,“从”这个比较少见的姓氏,多是由古老的枞氏“去木留从”而来的。

东周平王姬宜臼的小儿子名叫姬精英,被封在枞邑(今安徽桐城),建有枞国,为侯爵,史称“枞侯”。

在枞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枞氏,后有去“木”偏旁为从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从氏与枞氏同宗同源,其姓氏读音与枞氏一样,正确读音作cōng(ㄘㄨㄥ)。



第二个渊源:源于枞氏,出自汉朝将军枞公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地名为氏。

从氏,古为居于枞阳之地,即今安徽省枞阳县,其地原著民中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称枞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的记载,到了秦、汉之际的楚汉战争时期,汉王刘邦属下有个大将军,名字失考,人们尊称他为枞公,在西楚霸王项羽大败刘邦军队的危急当中,刘邦的部将纪信冒充刘邦假装投降,以便引开项羽的注意,让刘邦逃脱。在临别时,刘邦留下部将枞公和御史大夫周苛跟魏王豹一起坚守荥阳。

项羽认出纪信是假冒的,大为恼火,指挥大军对荥阳发起猛烈攻击。将军枞公和荥阳令周苛决心与荥阳共存亡,他们一方面日夜巡守城头,鼓舞战士们坚守,还杀了叛变的魏王豹。最后,枞公、周苛毕竟寡不敌众而被俘。

项羽敬重这两人的坚贞,就劝他俩投降。他俩宁死不屈,最终被杀。枞公的子孙为纪念先祖,就以枞公的名字为姓氏,奉枞公为从氏的始祖。

在枞公的后裔子孙中,有去“木”偏旁简笔称从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从氏正宗。

该支从氏与枞氏同宗同源,其姓氏读音与枞氏一样,正确读音作cōng(ㄘㄨㄥ)。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从事中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从事中郎,为西汉时期所设置的武官职务,是大将军府的属官,由战功卓越、经验丰富、智谋百出之人承担,职责为佐将军,主谋议,相当于今天军制中的参谋,职位在主簿之上。

著名的大将陈汤就出任西汉末期大将军王凤的从事中郎。

陈汤,山东兖州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他在历史上曾假传圣旨,以四万汉军远征数千里,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秋,同都护府长官甘延寿分军两路,驰兵千里,突然包围了北匈奴的驻扎地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使北匈奴郅支单于绝无退路。

然后,陈汤指挥汉军四面举火强攻,连破三重城郭,并击退北匈奴联盟康居国的万余大月氏援兵,一举斩杀了郅支单于,歼杀两千六百余匈奴兵,从此匈奴民族溃没而一蹶不振。

陈汤与甘延寿的征战,彻底结束了匈奴南北分裂的局面,为大汉王朝立下一大奇功,以至于在陈汤攻杀郅支单于之后,原来就归降的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连忙表示愿守大汉北藩,累世称臣。此后,汉元帝又将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频繁的武装冲突,维护了和亲关系,稳定了汉朝的西北边疆。

在一举灭北匈奴郅支单于之后,陈汤在奏章中掷下了一句震撼千古的豪语:“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短短八个字,一直震撼到大清王朝中叶,四边俱服。在中华民族上下六千三百年的有字瀚史中,没有哪句话比得上这八个字更具震撼力!

从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时期,在历朝历代的三公、宰相之下属官员中,皆有从事中郎之职,官秩六品,俸禄一千二百石。在这些从事中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从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cóng(ㄘㄨㄥ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从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从史,亦称从吏,为沿袭秦朝官制的高级官僚的从属官员,类似亲信随从之属,是有主官增设的官制,不列正式官序,没有朝廷俸禄,官饷由主官给付,人数不等,只随属主官解决某些问题,或处理日常事务,不负责文书之类的文案工作。

西汉初期,主官下属的官吏,当犯有错误时,主官有权撤其官职,但不能予以开割,往往就降为“从史”来使用,可以功复其原职或改任他职,在史籍《汉书·倪宽传》中就记载:“除为从史。”

在从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从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cóng(ㄘㄨㄥˊ)。



第五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清朝时期青海卡力岗地区原藏族,属于以宗教教义为氏。

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甘肃省河州花寺门宦教主马来迟赴青海地区循化进行宣教活动,在卡力岗地区的原藏族部落中,以伊斯兰教的中心教义“顺从和平”来制止当地各部落之间的仇杀和械斗,并用回族的风俗影响土著藏族同胞,逐渐消除了争斗。经过长期的演化,卡力岗地区的原藏族民众在宗教信仰、伙食习俗上已经与回族无大的差别,他们的后裔后来皆融合于回族,不再自称藏族,其姓氏构成上以马氏居多。在卡力岗地区的回族中,有以伊斯兰教教义“我主唯一,顺从和平”为姓氏者,分称顺氏、从氏、和氏、平氏四个姓氏,后逐渐分播于全国各地,特别是内蒙古和东北地区。

另外,在明朝时期,有山东莱州文登丛氏第七世丛英迁到无棣(海丰),自愿加入了清真回教。当时丛英壮年无室家,被招赘入冯门,因冯门后有继续,丛英仍承长支,两姓俱不绝嗣,千古总为一家,而且同坟祭祖,永不结亲。丛英是在入赘冯门后,要继丛、冯两姓之嗣,而且要同坟祭祖,这对原丛氏有碍体面,且丛英本来已有家室在其原籍,因此丛英就用了个同音字“从”来缓解他当时心中的矛盾,从此,在山东无棣地区出现了一支回族从氏。

回族从氏的正确读音皆作cóng(ㄘㄨㄥˊ)。



得姓始祖:枞侯(姬精英)、枞公、丛英。

从氏的历史名人 -- 枞 公:(公元?~前206年待考),其名失考。著名汉朝将领,从氏得姓鼻祖之一。

当年汉高祖刘邦于西楚霸王项羽争霸江山,败而逃。

项羽手下大将季布、龙且领人马追赶汉王,连赶三日,追赶不上,军士疲乏,暂屯兵于郑村。有前哨人来报:“汉王入成皋,有英布、彭越两路救兵将到,楚兵不敢前进。”季布说:“汉王既有救兵,不可追赶,不若回荥阳,与霸王会兵,或保彭城,或攻成皋,随霸王定夺。”龙且同意道:“将军所见,正合吾意。”

拨转人马回荥阳,来见项羽。具说汉王已入成皋,有英布、彭越二处人马救应,因此不敢追赶。项羽说:“彭城空虚,无人看守,如攻成皋,一时便难取胜,不若且取了荥阳回彭城,再整精兵破成皋,擒刘邦不迟。”遂分付三军,加力攻打荥阳四门,限五日内要攻破。项王催打东门,季布催打南门,龙且催打西门,钟离昧攻打北门,四门金鼓振大,火炮火箭云梯各项,一齐攻打。然成皋城内有大将枞公昼夜巡视,严督军士防守,灰瓶石子蛮牌周围遮架,攻打五日亦不能下。

有个魏豹,因汉王饶其死罪,罢闲在荥阳住居。见项羽攻打城不下,遂乘马带领从人,到城上对枞公说:“汉王已弃城而走,以荥阳为废地矣!你坚守而不降,徒自受苦,似无益于国家。倘城一破,二公能与项王为敌乎?”枞公大怒道:“汝乃反覆小人,狗彘不如,乃敢妄为议论,以惑军心!且汉王临行,以荥阳付吾,我足能坚守。今未经数日,即开门投降,苟图富贵,不恤大义,上负君恩,下负民望,有忠心以报国顾如是乎?我颈可断,此志不可移也!留汝终为后患。”随即揪住魏豹的头发,一刀斩于城上,枭首以示三军:“魏豹欲内应,因而斩之。汝等当用心守城,勿怀二心!”众军士皆说:“愿同二位将军死力守拒,决不敢退避。”

项羽闻知,愈加忿怒,命诸将殿督攻打。只见城内,筑起土城来,以示重垒严固,楚军见之,各有退志。又过十日,城益不能下。项羽召项伯、钟离昧等计议:“荥阳久不能下,尔等有何法?”项伯说:“攻城之法,惟患军士不肯用力耳。若一人舍死,举火烧毁城楼,众军士一拥而上,城必破矣!若迁延日久,汉王会请侯而来,荥阳终非楚有也。”项羽说:“今日务要攻破!”遂督率诸将,急催三军上云梯攻城,城上石子灰瓶打下来。众楚军方欲退后,项羽大怒,命诸将各持枪亦攀跻而上,初被打伤数十人,随后楚军一拥齐上城来,城上汉兵拦阻不住,枞公欲急刀举往下齐砍,早被龙且左执蛮牌,右手举枪,架住宝刀,一跃而前。众军士陆续随后,尽数上城,将枞公捉住。季布、钟离昧将东门角楼放火起来,早塌下一角,城即时破矣。楚兵趁势一齐杀进城来,汉兵如何抵当得住?奔西门而走,龙且一马随后追赶不题。

枞公被众军士捉住,来见项羽。项羽说:“量汝一匹夫,有何武勇,力敢抗拒天兵?今被擒来,若肯委心归降,即封汝为荥阳太守,仍令管领荥阳郡事。汝心下如伺?”

枞公正义道:“城破被擒,势穷力竭,有死而已,岂有归顺之理?请王早赐诛戮,以全臣节!”

项羽见枞公忠义慷慨,甚怜之。又令季布去说服:“大丈夫建功立业,以成美名,乃为豪杰。岂可甘受其死,而寂寂无闻于世,宁不甚可惜耶?”

枞公坚决地回答:“生顺死安,惟求此心无愧耳!吾今竭力守城,已尽此心。楚兵势盛,蹴尔城破,非我志衰气馁,乃力不能支也。汝今委曲下说辞,欲我归降,今日虽降,明日又叛矣!惟知有汉,不知有楚,忠心不二,万金不易也。”

季布见说枞公不动,回见项羽说:“枞公心如铁石,延颈不避其死,且云今日虽降,明日又叛,观此言则不欲归降可知矣,陛下何必重留意耶?”

项羽叹道:“彼既不降,成汝之名,命左右牵出斩之。”

枞公临死之时,神色不变,楚军众军士莫不叹惜。



从 谂:(公元778~897年),俗姓郝;曹州人(今山东曹县)。著名唐朝高僧,真际禅师,世号赵州古佛。

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南泉普院禅师法嗣,世称“赵州和尚”,道行高洁,有“古佛”之称。

从小出家,未受戒便抵池阳(今河南南阳),参南泉,后于言下悟理,乃往嵩岳琉璃坛受具足戒后,仍近南泉,八十岁左右,众请住赵州观音院,他以深湛的智慧,恢谐幽默的语言,引导了一代学人,走向真正的自我。唐昭宗乾宁四年寂,寿一百二十岁,敕谥“真际大师”。

从谂自幼出家,他去见南泉禅师时,南泉正躺着睡觉。南泉问:“你从那里来?”从谂答:“我从瑞像禅院来。”南泉又问:“你可曾看见瑞像吗?”从谂答:“没有看见瑞像,只看见了躺着的如来。”南泉便坐起身子,问道:“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从谂答:“有主沙弥。”南泉就问:“哪个是你的主人?”从谂就往前进了两步,躬身施礼道:“隆冬严寒,愿和尚您安享万福。”从此,南泉禅师就十分器重他。

从谂问南泉禅师:“什么是道?”南泉回答:“平常心是道。”从谂问:“是否有目标可循?”南泉说:“有目标就错了。”从谂又问:“没有目标可循,又怎么知道是道呢?”南泉说:“道不属知的范畴。知是一种妄觉,不知则是没有智慧。得道之人虚怀若谷,无滞无碍?”从谂当即明白了大道。

从谂曾经担任伙房的烧火僧,有一次,他关上伙房门,烧得满屋是烟,在里面大声喊道:“救火啊!救火啊!”不一会,许多僧人都跑了过来,从谂对他们说:“你们说得出,我就开门!”众人都无以应对。只有南泉禅师把钥匙从窗户递了进去,从谂这才打开门。

有一天,从谂在佛堂前扫地,有僧问赵州:“您是得道高僧了,怎么还扫地?”从谂回答:“尘埃是从外面飞来的。”那僧又问:“这里是清净圣地,怎么会有尘埃?”从谂说道:“瞧,又飞进来了一个尘埃。”

从谂悟道后,就到各处云游,拜访了当代的许多禅师。有一次,拜访到茱萸和尚。茱萸见到他,便对他说:“你也该定居下来弘法了。”从谂问:“那我该定居在什么地方啊?”茱萸嘲笑道:“哈!哈!哈!你居然连真人你自己的住处也不知道?”从谂回敬:“我三十年来在马背上驰骋,想不到今天被驴踢了一脚。”

众僧们请从谂住持观音院后的一天。从谂上堂说法:“比如明珠握在手里,黑来显黑,白来显白。我老僧把一根草当做佛的丈六金身来使,把佛的丈六金身,当做一根草来用。菩提就是烦恼,烦恼就是菩提。”有僧问:“不知菩提是哪一家的烦恼?”从念答:“菩提和一切人的烦恼分不开。”又问:“怎样才能避免?”从谂:“避它干什么?”

有僧问从谂:“如果能做到内心里一丝都不挂,是否就契悟了禅理?”从谂反问:“不挂什么?”这僧:“不挂一丝。”从谂说:“这不,又挂上了吗!”

一个女尼问从谂:“佛门最秘密的意旨是什么?”从谂就用手掐了她一下,然后说:“就是这个。”女尼嗔道:“没想到你心中还有这个。”从谂说:“不!是你心中还有这个!”

有个新来的和尚对从谂说:“我从长安来,横扛着一条拄杖,却不曾碰着一个人。”从谂回答道:“不是因为没人,是因为你的禅杖太短。”和尚顿时就傻了眼。

从谂问新来的僧人:“你来过这里吗?”僧人答:“来过!”从谂便对他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个僧人:“你来过这里吗?”僧人答:“没有。”从谂也对他说:“吃茶去!”在一旁的院主奇怪地问:“怎么来过的叫他去吃茶,没有来过的也叫他去吃茶呢?” 从谂就叫:“院主!”院主赶紧答应了一声。从谂就对他说:“走,吃茶去!”

一个官吏问从谂:“和尚会进地狱吗?”从谂回答:“老僧第一个进!”官人不解地问:“您是得道高僧,修行这么好,怎么也会进地狱呢?”从谂回答道:“我不下地狱,谁来教化你?”

有僧问从谂:“狗子有佛性吗?”从谂回答道:“没有。”那僧便道:“上自诸佛,下至蝼蚁,都有佛性,怎么狗子却没有佛性呢?”从谂答道:“因为它还有业识。”另有僧人也问此问题,从谂答道:“有。”这僧:“既然有佛性,为何却投入到狗的臭皮囊呢?”赵州:“因为它明知故犯!”

著名的文远和尚原先是从谂禅师的侍者。有一次,文远在佛殿拜佛,给从谂禅师看见了,就用禅杖打了他一下,问:“你在干什么?”文远回答:“我在拜佛!”从谂又问:“拜佛干什么?”文远说:“拜佛是好事呀!”从谂淡淡地说:“好事不如无!”



从所向:(公元?~1402年待考),钟祥人(今湖北钟祥)。著名明朝初期大臣。

明朝初期时候,枞(从)所向由玉山令升刑部主事,由于他清明廉洁,为人仁义,有仁声,所以人们叫他撉遯。

从所向年老退休后,燕王朱棣率军破城,他和儿子从士默同时遇难。一门双烈,时人称赞。



从 贞:(生卒年待考),繁昌人(今安徽繁昌)。著名明朝将领。

官至安陆卫指挥同知,居官清俭,萧然若寒士,管领漕运,尤爱惜士卒,童孺俱颂其美。



从 龙:(生卒年待考),字云峰;安陆人(今湖北安陆)。著名明朝官吏。

明朝成化中期以举人省身份知麻哈州(今贵州凯里麻江)。当时民俗皆被发左衽,经从龙治理五年,遂成衣冠人物之俗,当地人民都感激他的教化之德。

从龙后来出任怀庆知府(今河南焦作沁阳一带)。



从 任:(生卒年待考),字子重;江南人。著名明朝大学士。

负奇气,嗜异书,有绝技。



从维熙:(公元1933~今),曾用笔名碧征、从缨;河北玉田人。著名当代作家,“荷花淀派”、“大墙文学派”代表人物。

从维熙初中毕业后于195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期间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作品,受到孙犁和屠格涅夫作品很深的影响。同年开始发表散文、诗歌和小。

1953年师范毕业后,从维熙任小学教员。1954年出任《北京日报》文艺编辑、记者。

1957年,从维熙被划为右派,开始了长达二十一年的苦难生活。1979年平反后回京,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家出版社总编辑等职。

从维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艺术上师法孙犁。1957年之前曾出版《七月雨》、《曙光升起的早晨》两本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南河春晓》,是“荷花淀派”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从维熙遭遇政治坎坷和磨难二十多年,对监狱生活有较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在新时期作品很多,其中主要有长篇小说《北国草》、《裸雪》,中篇小说集《从维熙中篇小说集》、《遗落在海滩的脚印》、《远去的白帆》、《雪落黄河静无声》、《驿路折花》,短篇小说集《从维熙小说选》、《洁白的睡莲花》。另外还有文艺论集《文学的梦》。

从维熙的作品大都是描写1957年以来风云变幻的政治生活,其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是代表作。小说选取独特的角度,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个监狱里发生的故事入手,正气凛然地揭露了十年浩劫时期是非颠倒,鬼蜮横行的黑暗现实。作者不是一般地揭露黑暗,事件的发展紧紧地与悼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联系在一起,因此,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有黑暗与邪恶,更有光明与正义。整个作品具有邪不压正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这部中篇影响很大,此后评论界把揭露“四人帮”横行时期监狱生活的小说称为“大墙文学”,从维熙自然成了这一文学流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从维熙作品题材多样,视野开阔,取材于农村新生活的作品,格调清新隽永。他所开拓的“大墙文学”作品,笔墨震撼人心,格调冷峻沉郁。由于生活环境的巨变和创作题材的转移,从维熙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已经与“荷花淀派”分道扬镳。

跟帖时间 2010-05-10 17:39: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从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明时剖竹;汉朝分符: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从龙事典。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从成公事典。



2.五言通用联:

知州易旧俗;大将守荥阳:上联典指明朝安陆人从龙,字云峰,以举人身份为官麻哈知州,当地民俗落后愚昧,从龙治理五年,民风大变。后任怀庆知府。下联典指汉初刘邦的将领从公(枞公),奉命与御史大夫周苛守荥阳,后被项羽所杀。

跟帖时间 2010-05-10 17:36:4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从氏的字辈排行 -- 广东从化从氏字辈:“锡儒金玉品世代登高传伦常庆礼发家庭定平安”。

山东无棣回族从氏字辈:“德世俊实春兰磐叔思大中俨乐奇奎坛…”

从氏一支字辈:“德玉怀汝宝庆…”注:该支从氏玉字辈的名字第三个字都以“水”偏旁字为名,如从玉涵、从玉清等,怀字辈的第三个字都以“玉”字旁为名,如从怀珊、从怀瑶等等。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0 17:34: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从氏的家谱文献 -- 山东无棣回族从氏谱书,著者待考,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车镇乡五营中村从秀凯处。

安徽芜湖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巢湖庐江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宣城郎溪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宣城乌溪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宣城泾县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繁昌从氏家谱,从氏世袭图一幅,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木刻活字印本,2005年重修。

湖北阳新(黄石地区)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云南元谋从氏族谱,(现代)从家发编修,2007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百五十册。公开出版。

跟帖时间 2010-05-10 17:33: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从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世所称的“东莞”,皆指建制置于唐朝的广东省东莞市。



2.堂号:

东莞堂:以望立堂。

双烈堂:明朝初期,从所向由玉山令升刑部主事,由于他清明廉洁,所以叫撉遯。他年老退休后,燕王朱棣率军破城,他和儿子从士默同时遇难。一门双烈,后人因以为堂。

跟帖时间 2010-05-10 17:32:3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从氏的迁徙分布 -- 从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七十位门阀。

今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周口市郸城、新蔡县、信阳市光山县,安徽省的庐江市、宿州市、灵璧市、定远市、霍邱县三流乡三流村、凤台县,山东省的临沂市蒙阴县、沂南县,陕西省的山阳县,江苏省的泗洪市、高邮县,湖北省的潜江市渔洋镇从家村,以及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均有从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5-10 17:31:1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