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氏的历史名人 -- 别 浦:(生卒年待考),著名南北朝时期
别 惨:(生卒年待考),朝邑人(今陕西大荔)。著名唐朝将领。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唐玄宗贪恋女色,轻信奸党,朝政混乱,藩镇割据。
盘踞在范县的安禄山趁机发难,举兵南犯,蹂躏了黄河、海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并一度攻占都城长安。
濮阳人尚衡不畏强敌,起兵讨伐安禄山,他任命别惨为牙将,为濮阳的抗暴斗争增添了光彩。
别 蠙:(生卒年待考),朝邑人(今陕西大荔)。著名唐朝将领。
别之杰:(公元?~1253年),字宋才;郢州人(今湖北钟祥)。著名宋朝大臣。
宋宁宗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进士。累官至建康知府,加兵部尚书,兼淮西制置使等。
历任京西安抚司参议官、太府寺主簿、将作监丞、澧州(今湖南澧陵)知州、德安府(今湖北安陆)、江陵府知府,湖北安抚副使,真州(今江苏仪征)知州,改江陵兼京湖制置副使。
又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知州,仍兼沿江制置使,兼建康知府,加兵部尚书,兼淮西制置使。
宋理宗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授同知枢密院事,进资政殿学士,出为湖南安抚使、潭州知州。淳祐七年,拜参知政事。
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拜参知政事。后乞归田里,逝世后追赠少帅。
别之杰一出仕就是知府,这在宋朝历史商是非常罕见的,后因他具有杰出的才能和优异的表现,且为官清廉正直,深得民心,因此步步高升,直至位极人臣的当朝宰相,当时别氏族的响亮名气可想而知。
别的因:(公元1195~1276年),蒙古族人。著名元朝大臣。
其父别抄思方领兵平金,与其祖母康里氏在三皇后宫庭。
戊申,父抄思卒,母张氏迎别的因以归。祖母康里氏卒。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
甲寅,元世祖以宗王镇黑水,有旨谕察罕那颜,命别的因袭抄思职,为副万户,镇守随、颍等处。
丙辰农历10月2日,元世祖复谕征镇军士悉听别的因等号令。别的因身长七尺余,肩丰多力,善刀舞,尤精骑射,士卒咸畏服之。明年,庚申,元世祖即位,委任尤专。
癸亥农历1月,召赴行在所。农历11月,谒见元世祖于行在所,世祖赐金符,以别的因为寿颍二州屯田府达鲁花赤。时二州地多荒芜,有虎食民妻,其夫来告,别的因默然良久,曰:“此易治耳。”乃立槛设机,缚羔羊槛中以诱虎。夜半,虎果至,机发,虎堕槛中,因取射之,虎遂死。自是虎害顿息。
元至元十三年,授明威将军、信阳府达鲁花赤,佩金符。时信阳亦多虎,别的因至未久,一日,以马裼置鞍上出猎,命左右燔山,虎出走,别的因以裼掷虎,虎搏裼,据地而吼,别的因旋马视虎射之,虎立死。
元至元十六年,晋升宣威将军、常德路副达鲁花赤。会同知李明秀作乱,别的因请以单骑往招之,直抵贼垒,贼轻之,不设备。别的因谕以朝廷恩德,使为自新计,明秀素畏服,遂与俱来。别的因闻于朝,明秀伏诛,贼遂平。
元至元三十一年,晋升怀远大将军,迁池州路达鲁花赤。之官,道经颍上。颍近荆山,有野豕时出害民禾稼,民莫能制。闻别的因至,迎拜境上,告以其故。别的因曰:“毋虑也。”遂至荆山,以狼牙箭射之,豕走数里。
元大德十三年,进昭勇大将军、台州路达鲁花赤。不久病逝,终年八十一岁。
别 丛:(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举人,任教谕。
别明官、别文兴、别兴官、别文焕、别文章、别富官:(公元?~1932年),四川巴中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在国内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巴中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的别氏族人有数十人参加了红军,他们英勇作战,前仆后继,直至奉献了宝贵的生命。
列入1982年四川省民政厅编印的《四川省烈士英名录》第二卷第五册中有“别明官、别文兴、别兴官、别文焕、别文章、别富官”六人。这六位别氏烈士的英名,同时被载入巴中市“川陕苏区将帅碑林”。
别廷芳:(公元1883~1940年),字香斋;原籍河南内乡丹水镇张堂村(今河南西峡阳城乡),陕西西峡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宛西自治首领,历任内乡县民团第二团团长、宛属十三县联防司令、河南省第六区抗战自卫团司令等职。他是由一个屠杀共产党人的刽子手,最终成为由接受共产党的联合抗日的主张、同共产党联合抗日,直至拥护共产党的开明人士。
别廷芳生于西峡,长于西峡,宛西地方自治以西峡为中心,留下了许多感人的遗迹。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别廷芳火并内乡民团首领张和轩,掌握全县民团后,他驻防内乡城,委托符春轩在西峡口南寨街道马王庙组建他的民团指挥中心。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春,经邓、镇、内、淅民团公推别廷芳为四县民团总指挥,他才于西峡口马王庙组成其民团司令部。此后二十余年,直至他去世,一直是内乡和南阳地区各县民团的指挥中心。他常坐于殿门,在皂角树下审案。
1930年,中共唐河第一任县委书记马华敏在唐河被捕,囚于南阳。1931年2月15日,别廷芳派人将马华敏押到西峡口,囚于马王庙。别廷芳在皂角树下亲自审问,马华敏浩然正气,高喊“共产党万岁!”斥骂别廷芳独裁专治,祸国殃民,被别廷芳杀害于城西鹳河滩。后来还曾两次带兵配合国民党军队堵截过境的红四方面军、红三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杀害红军战士百余人,
据中共地下党员、重庆《新民报》记者张西洛《闯宛西》一文,记他1939年7月访问别廷芳司令部所见,办公室正中是一张硬木八仙桌,几把硬木靠背椅。引人注目的是四周墙上挂着黄炎培、江恒原等乡村自治派中华职业教育领导人的题词,引起他的敬意。
1938年8月,中共河南省统战委员会主任彭雪枫派副主任刘贯一到别廷芳司令部做他的统战工作,就住在别廷芳办公室右侧的平房内,别廷芳表示愿和共产党合作抗日,不打共产党,更不当汉奸。现在那一排房子犹存,青砖墙,瓦顶。已作为县文化遗迹,永久保存。
抗日战争爆发后,别廷芳任宛属十三县联防司令,拥有十万人枪,成为鄂豫陕边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地方民团武装势力。他曾在一段时间内派一个团的武装驻防确山县竹沟新四军八团队留守处一带,同新四军联合设防,准备抗击入侵的日寇。1939年5月在第一次新唐抗战中,别廷芳亲率精锐民团武装七千余人,配合国民革命军英勇作战,大破日军,累计毙伤日寇三千余人。
1937年,省府委别廷芳为六区十三县联防主任,河南第六区自卫军司令。别廷芳乃调宛西民团四个常备团驻防宛东,赴泌阳县剿菲匪。匪虽剿灭,但杀戮甚多,还镇压了以“黄学”命名的农民起义。为此,士绅代表韩自步、王友梅等,特于民国二十九年重阳节,在西峡南城丁字街口关帝庙前立了《别公香斋纪念碑》,对别氏歌功颂德。碑文中主要内容有:“土匪窃发…泌阳全境几无一片净土,人民涂炭,无所控诉。不得已,电请别公派王团长醒斋率队来泌剿办。塔山一役,渠魁授首,匪徒震慑,相率敛迹。”此碑现存于西峡县文化馆。为别廷芳遗迹碑碣之二,另外,国民党军委会参谋总部次长白祟禧于1942年冬在内乡菊潭公园中心地带,为别廷芳立一纪念碑,且建了碑亭。碑文全面歌颂别氏兴办地方自治的功绩。
别廷芳在任时组织了治河改地,即鹳河主河道。他招集保长、联保主任和民团营连长以上官司员学习筑坝。亲率他们抬石、挖槽、搅拌三合土,经月作而成此坝。那时没有水泥,仅凭三合土坝,抗住了滔滔灌河水,至今巍然独在。别廷芳为抗洪治河,在老灌河及其它河上修了不少同样的大坝,其抗洪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在阳城乡西北,山峦重迭,峰谷交错中有一个突兀的主锋。民国初年,土匪猖獗时,张堂村的士绅杜升堂在山上筑寨自卫,请别作寨主。别由是招兵买马,网罗枪枝,组成一枝百许人的武装力量,不断扩大,从而发迹。当年,别廷芳守此山寨时,曾学习历史上田单用火牛阵败敌的故事,养狗布狗阵。国民元年2月,股匪陈芝、黄金斗来犯,别氏联合阳城邻寨反击,当匪徒进击老虎寨时,别廷芳率“禁”兵放狗出击,匪不及防,大惊败逃。
别廷芳工弄权术,夜袭他的学友袁江陵的三官寨,将袁江陵的一家杀绝,夺了他的枪;又进攻石创寨得手,声势由此大震。这寨遂成为别氏的后防基地。1929年在此成立造枪石,聘来技师呼春万作指导。从成立到1940年的十二年间,累计生产步枪两万枝,手提花眼机枪一千五百枝,轻机枪五百挺,重机枪两百挺,大炮四门,八二迫击枪一百五十六门,炮弹十万发,全部供给宛西民团使用。1940年别廷芳死后,机器和人相继迁到西峡口电灯公司,对外称“工农器具制造石”。1945年日寇来犯,厂房机器遭破坏,从此造枪石结束。解放后,吸收别氏造枪厂的技术力量,创办西峡猎枪厂,是全国著名生产猎枪的定点厂家,产品行销全国,名气很大。
民国二十九年农历2月6日(1940年3月14日)别廷芳逝世,遗体葬于其家门观音堂遗址。9月16日,他的衣冠冢在西峡的莲花寺岗落成。冢前大道南伸,跨路建有三座汉白玉牌坊,上刻民国政府颁赠的匾额“忠义昭彰”。主席林森赠的匾额“赍志成旃”,挽联“努力乡村建设,不求闻达于世”。蒋介石赠匾“绩著乡邦”,挽联“行阵早搴旗,鼙鼓中原思猛将;修途惊折轴,金戈满地失干城”。冯玉祥题辞“怪人伟业”,于右仁题词“平生事业数新唐”,李宗仁题词“抗战建国功追武穆”,孙科题词“承国你遗教,擎自治大旗”等。衣冠冢前有一座壮观的主碑,高2.16米,宽0.54米,厚0.15米,底座为一巨型灵龟,顶端有二龙戏珠碑帽。碑正面中衔“别公香斋之墓”六个大字,为民国政府监察院长于佑仁题写。背面有撰文,为上海百川金石书画研究社社长陈懒云撰写并书丹。此碑现收藏保存于西峡县文化馆院内,为别廷芳重要遗迹之一。
别廷芳死后,民团首领们原意要就近埋葬莲花寺冈,以便早晚祭吊。但其子女想占家门地气,借口父亲生前已选定阳城家门的观音寺址。于是将佛象迁出,毁寺建墓。别廷芳的陵墓系以安阳袁世凯墓为型样修建。墓呈覆锅形,加顶盖,珏坟筑栏杆、台阶,全用汉白玉砌就。墓侧亭堂神祠殿,全系雕梁画栋,上覆琉璃瓦,光可鉴日月。墓前路侧,雕竖石人石马,灵驼寿龟。棺用古柏木,内填水银,极尽铺张之能事,耗尽了西峡的民脂民膏。
冯玉祥将军给别廷芳的评价是:“怪人伟业”。
别祖后:(公元1912~1981年),湖北天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别祖后出身贫农。七岁随父母逃荒,母亲和妹妹饿死在途中。十岁念私塾半年,因父亲病故辍学。十五岁给地主做长工。
1927年,别祖后参加农民协会,1931年参加红军,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别祖后任红三军第九师地二十七团第三营特务连战士、第三营军需、红二军团第六师第十六团没收委员会主任、第六师供给部粮秣员、供给主任,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别祖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第七一六团第三营特务长、第七一六团供给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别祖后任晋绥军区第九军分区贸易局副局长、银行经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七纵队供给部副部长、第一野战军后勤部部长。他率领千余名干部,通过敌军封锁线,灵活机动地开展贸易活动,筹集物资、经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别祖后任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校务部部长、后勤学院物资保障部部长、铁道兵后勤部副部长、部长、铁道兵副司令员。
1964年,别祖后晋升少将,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文化大革命中,别祖后因拒绝提供贺龙元帅的所谓“黑材料”,遭到非法禁闭,以致成疾。
1981年7月16日,别祖后因病在北京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别廷峰:(公元1927~今),吉林和龙人。著名古代文学教育家。
别廷峰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
别廷峰曾任河北承德民族师专中文系主任、全国大专古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员、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理事、承德师专避暑山庄研究室成员。河北省老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承德市台胞台属联谊会常务理事、承德市海外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
别廷峰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科研及古籍整理工作,参与了国家教委组织的高校教材编写工作,发表了许多科研论文,出版了多本专著,多次获国家级或省部级的有关奖励。
别廷峰发挥自己的特长,多方查阅资料,在1999年撰写了《寻根求源,认祖归宗——别氏族源流考》一文,收录在东北《别氏族谱》中,是海内外最早研究别氏起源和迁徙的专家,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别氏史料,为研究别氏文化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他不顾年高,克服身体不适,热心帮助指导年轻的别氏族人从事别氏文化的研究,对许多别氏典籍资料进行了断句标点和白话文的翻译,为弘扬别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别刻检:(公元1942~今),陕西潼关人。著名现代文艺工作者。
毕业于辽宁刊授党校。现任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副处级研究员,艺术讲师。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渭南市文联常委,渭南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渭南市电视艺术家协会艺术顾问。
主要担任戏剧团团长,从事艺术教育,培养艺术人才。1969~1988年培养戏剧专业及业余学员约千名。
曾任澄城县文化馆馆长,组建了澄城县剧团并担任团长书记、渭南地区秦腔二团团长书记。
曾组织编写了《演员脚步练习》、《演员顶功和腰功练习》等教材。撰写的论文《探索艺术规律培养艺术人才》获金奖。
1971~1982年间,先后五次出席省地先代会,1981年出席省政府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并介绍了经验。所领导的剧团,1982年赴省演出,被省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播放,全国、省市级六种报刊发表了评论文章和剧照,受到省党政领导的接见。
1984~1986年参加地省艺术教育汇报评比演出及艺术节,被评为全地区第一名、全省第二名,二十多名新秀获奖,四个折子戏被省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播放。
先后被评为市直机关先进个人、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并获奖金)、优秀共产党员及党务工作者。合作编拍了电视剧《毛泽东的秘使》、《雄兵东渡》,剧协被评为先进协会。
荣获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业绩入编《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国专家人才卷)一书。
别永祥:(公元1957~今),陕西西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指墨书法家。
西北工业大学毕业。解放军某部干部,大校军衔。
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指墨艺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多次参加全国大型书法比赛,曾获一、二、三等奖,并有作品多次入书、入展。
作品被“纪念彭德怀元帅诞辰百周年书画展”收集,珍藏于彭德怀元帅纪念馆。
别必雄:(公元1957~今),湖北仙桃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2008年1月13日当选为湖北省天门市市长。
别 江:(公元1957~今),笔名另工;四川巴中人。著名当代商业书画家。
大学本科文化。一级书法师。现为中国书画印研究会高级会员、中国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书法家、河南中州书画艺术研究院高级书画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四川省硬笔书法协会副会长。
别江自幼酷爱书画、写作,至今笔耕不辍。书法初学颜真卿、王羲之等先贤大师的技艺,继临张迁碑、曹全碑等“千古字范”。作品风貌汲传统精华,融时代气息,追求情趣美和思想意境美;笔法追求柔中有刚,流畅自然,清丽淡雅而含古朴苍润之韵;尤以行草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大赛和展览,并先后获一、二、三等奖,以及金奖、银奖、荣誉奖、优秀奖等。
别江撰写的艺术论文《书法要反映时代精神》、《浅谈书法三要素》、《书法教学之我见》、《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如何培养练习硬笔书法的兴趣?》及书法作品在《新文化报》、《中国集藏文艺报》、《现代书画家报》、《炎黄书画》、《中国硬笔书坛报》、《三峡书画报》、《中国校园书画》、(墨缘书画报)、(中国诗书画报)等几十家刊物上发表。
别江作品和传略被收入《现代中日美术通鉴》、《当代书法名家楹联大观》、《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国际现代书画名家大辞典》、《百年经典——中国书法全集》、《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书法家作品拍卖库》、《中国当代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大辞典》、《中华名人大典》、《东坡诗意书画选》、《艺术之光——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书画家作品集》、《中华书画家大典》、《中国书法家选集》等辞书。
别江作品被书法艺术研究院、文学院、书法碑林、博物馆、纪念馆、画廊、名胜景点、香港东方文化中心、韩国碑林园和新加坡共和国之新神州艺术院等国内外单位和个人收藏。别江被授予“中国当代八百名实力派书画家”和“跨世纪中外书画艺术名人”荣誉称号。
别 凌:(公元1965~今),祖籍陕西富平县;四川巴中人。著名现代金融工作者。
经济师,长期从事金融工作,现在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工作。业余从事姓氏文化和移民文化的研究,与本书笔者同好,现为四川省历史学会下设的中华姓氏研究分会副秘书长。
别凌出于对“别氏”祖先的崇敬和一种自觉的历史责任感,多来来十分关注别氏文化,在全国各地别氏宗亲的大力支持下,收集了大量的别氏资料,并对其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撰写的《别氏探源》一文,发表在2004年第三期《寻根》杂志上,是海内外公开在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研究别氏文化的文章。撰写的《别氏“由秦入蜀”考略》一文,刊发在2005年《四川客家通讯》特刊上,其会同父亲别正堂编写的《四川巴中别氏家谱》即将出版。
目前,别凌受中国家谱研究中心之托,正在联络海内外别氏宗亲,广泛征集别氏资料,筹备编写《寻根问祖系列书·别氏分册》的工作,力争早日完成编写任务,为弘扬别氏文化做出努力。 跟帖时间 2010-05-16 19:11: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别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姓启别子;望出长安:全联典指别氏源流和郡望。
义除叛逆;大树声威: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别惨,陕西省朝邑人。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尚衡举义兵讨贼,署别惨为牙将。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别之杰,郢州人(今湖北钟祥),嘉定年间进士,先后知澧州及德安、江陵知府,湖北安抚使。官至端明殿学士,加兵部尚书,淳祐年间,擢参知政事。为人忠厚,居官清廉,不畏权贵。
2.六言通用联:
唐朝讨贼牙将;宋时护国尚书: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朝邑人别惨,天宝年间安禄山叛乱时,尚衡举义兵讨贼,署别惨为牙将。下联典指南宋时期的郢州人别之杰,字宗才,嘉定年间进士,仕宁宗、理宗两朝,历官德安,江陵、建康知府,沿江制置使,兵部尚书兼淮西制置使等,淳年间任参知政事(宰相)。为人忠厚,居官清廉,不畏权贵。
3.七言通用联:
署牙将可锄叛逆;任参政能树声威: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朝邑人别惨事典。下联典指南宋时期的郢州人别之杰事典。
宗开京兆传名远;秀毓郢州播惠长:上联典出别氏的望族居京兆郡。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别之杰,郢州人(今湖北钟祥)。
灵钟秀毓川之北;源远根深陕以西:此联为四川省巴中别宗祠联。全联典指此支别氏现居住在山川秀丽的四川省北部,但须记住来源于陕西省西边。此乃一副寻根联,表明此支别氏现在住地方甚好,告诫后人不要忘记自己的发源地。
4.八言以上通用联:
惩虺蛇而威闻参政;除虎害而绩美兴歌:上联典指宋别之杰事典。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别的因,袭父职为副万户,多力,善刀舞,尤精骑射。 跟帖时间 2010-05-16 19:10:1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别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济宁别氏字辈:“万世友德登金文永继广新庆龙凤佩”。
山东安丘别氏字辈:“淑功作德怀春”。
山东夏津别氏字辈:“文庭有常兴朝振寿如增自吉孝传家世尚占魁名”。
山东高密别氏字辈:“殿毓永明昌”。
湖北枣阳别氏字辈:“学光明兆…”
湖北仙桃(沔阳)别氏字辈:“妙兴仲季思良述志崇应嘉芝字正心遂材可行道业必传世体用以立明新克治化育至理成全大义华国文章匡时经济守泽承先达孝善继光生上代允遵宗志”。
河南内乡别氏字辈:“廷明辅良治臻平康允文崇武定基振纲笃诚和顺立业鸿光大本克固百世永昌”。
河南桐柏别氏字辈:“传天志从国正清林昌业守成家道永兴”。
四川成都别氏字辈:“远扬万…”
四川巴中、陕西富平别氏字辈:“结维永先有怀其思玉观文正(运)万世联朝廷登洪(上)恩(品)贤良化来(欲)安”。
陕西西安别氏字辈:“永怀志德…”
重庆渝北别氏字辈:“德体宗(仲)祖学本胜贤”。
吉林宽甸别氏字辈:“廷恩毓俊城金润文照升”。 跟帖时间 2010-05-16 19:08:5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别氏的家谱文献 -- 湖北仙桃(沔阳)别氏宗谱,有清朝道光、光绪年间两次修订本,1993年京兆堂合族重排铅印本两册。注:别氏沔阳旧谱记载:沔阳别氏的“原始祖为之杰公,原籍郢洲大宗,嘉定二年赐进士出身,出仕河南参知政事,卒赠少师”。此处所言“之杰公”,即为郢州别之杰。旧谱同时载明了别氏在沔阳的起源:“别相生三子,妙音、妙元、妙祖。音转至元籍汾州陕南,元徙江右,惟我妙祖,于明洪武二年思念故土,复返陆州竟陵定居,殁葬古院。”1992年由别道敏、别行炎、别必昌等七人倡修,别行直、别道敏、别道常、别行松、别必洋等五人主持新续宗谱,1993年6月印刷成册。原稿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潜江市左桥乡别道生处。
河南内乡别氏族谱,(民国)别廷芳首撰,民国年间油印本,(现代)别良欣续修,2003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册。公开出版。
四川巴中别氏家谱,(现代)别正堂、别凌编纂,2005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册。公开出版。 跟帖时间 2010-05-16 19:07: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别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巴 郡:亦称巴州,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东临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连陕西汉中;地貌多为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古巴族人就在该地区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巴州是巴子国的首都。战国时期秦国取古巴子国之地置巴郡,其时辖地在今重庆市一带地区。东汉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刘璋改巴郡为巴西,治所在阆中(今四川阆中)。后另以江州(今重庆)为治所,置巴郡。南朝齐国代置垫江县,北周时期改称巴县。南北朝时期北魏建巴州,后期为楚州,隋朝时期改为渝州,又以渝州为巴郡。由于唐朝许多诗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称,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原达县地区所辖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县划出设立巴中地区,并批准巴中撤县建市,地区行署设在巴中市。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巴州成为重庆市巴南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原巴中市改为巴州区。巴中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
2.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巴州堂:以望立堂,亦称阆中郡、巴中郡。 跟帖时间 2010-05-16 19:06:3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别氏的迁徙分布 -- 1.发祥:
关于别氏起源,在史籍《姓苑》中记载:“别氏,望出天水(今甘肃通渭),京兆人。”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五》中记载:“别氏,《姓苑》云:京兆人。宋有别仝,望出天水、京兆。”在史籍《二十四史》中记载:“别参,朝邑人(今陕西),安禄山叛,尚衡举义兵计贼,置参为牙将。”
在史籍《姓韵》中记载:“熊潇南昌别侯重修儒学记云:别侯讳建奇,字树宇,陕西富平人。催科而存抚字,折狱而称明允,城邑加饬,保甲维严。”
在文献《湖北仙桃别氏分支族谱》的封面与菲页中题字:“别氏宗谱,京兆堂”。
在清朝末期的儿童启蒙读物《幼学歌·姓氏考源》中,以韵歌形式介绍了中国姓氏的主要祖籍,其中的“京兆”栏下包括有二十六个姓氏,即有韦氏、酆氏、史氏、计氏、米氏、宋氏、杜氏、於氏、宗氏、段氏,家氏、康氏、车氏、全氏、黎氏、扈氏、雍氏、寿氏、扶氏、浦氏、别氏、夔氏、晁氏、冷氏、申氏、屠氏。
湖北学者别道林珍藏有其父别行栖手抄的农历与气象内容书一册,书册上虽然没有作者与抄录者的姓名,但在封面上题有四字:“家世京兆”。另据学者别凌先介绍,其祖别文才在生前的记事本上,亦均写着“京兆氏”三字,而不直写其真实姓名。显然,该支别氏家族起源最初居住地应为京兆。
另外,陕西别氏族人为别氏发祥于陕西一带提有佐证:据入川始祖别维汉墓志记载:四川巴中别氏祖先原“在陕西安府富平县东河里羑子店”,后在清朝康熙年间“由秦入蜀”,落业在“巴州中二甲柏顶子山下”(今四川巴中巴州区光辉乡宋兴村三社)。
今陕西省富平县隶属渭南市,距西安市约七十公里的觅子乡别家村,有别氏族人千余人左右。
另据家住西安市的别鑫奇在近期走访调查,西安市雁塔、碑林区和咸阳市武功县,有别氏族人三百十九户,共计一千二百七十余人。此外,西安市的灞桥、临潼、长安、闫良区,宝鸡市的歧山、扶风、凤祥县,渭南市的大荔县,也有别氏族人居住,人数不详。西安市郊别氏多为土著。
2.迁徙:
中国的姓氏多起源于中原地区,随着人口不断迁徙,诸姓氏逐渐分布全国。历史上人口流动趋向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今南方姓氏,多为人口南迁所致。别氏流动亦无例外。
据文献《华夏百家姓探源》中记载:“别氏是一个极为少见的姓氏。不过,他们的子孙一向遍布华夏大地”。如今别氏人口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位第三百二十二位门阀。
根据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古时候有个人叫别成子,这是关于别氏的最早记述。别成子的后代,就以别为姓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别氏。
湖北别氏当是别氏迁徙出京兆最早的一支,应在南宋以前。湖北别氏入鄂的始祖,据沔阳《别氏宗谱》载“原始祖为之杰公,原籍郢洲大宗,嘉定二年赐进士出身,出仕河南参知政事,卒赠少师”。此文确定沔阳别氏原始祖系别之杰。然宋朝名人还有别仝,别仝是别之杰之父,故别之杰是否为入鄂别氏始祖待考。
其实,湖北的别氏族人应不少于两支:一支为郢州本源,即别之杰宗族。此支别氏应分布在今荆门、钟祥、宜城、宜昌、沙市、枣阳等地,本支别氏起源与发展分布情况待查。另一支为别之杰后裔别妙祖明初迁徙至沔阳所发,属郢州别氏分支。这一支另成体系,另修宗谱,另排辈份,另立祠堂,为沔阳别氏。主要集中于仙桃(前沔阳)、天门、潜江、洪湖、汉川、武汉等地,其中仙桃市别氏最多,1992年修谱统计约三千五百多人。仙桃市原为沔阳,因沔水(今称汉水、襄河)流经而得名,历代建制为州、府治所。
元末,沔阳人红巾军领袖陈友谅称帝号大汉,与朱元璋于鄱阳湖交战被射杀,明太祖朱元璋血洗沔阳并大举移民。沔阳别氏始祖妙祖公于此时(明洪武二年)迁徙沔阳,定居于沔阳西陲沔水支流通顺河南侧之毛嘴珠玑寺(即古竟陵南乡流泗河),至今已逾六百年。
而目前别氏族人分布省份,据学者别凌先个人网站[]上的记载来看,除陕西省之外,别氏族人分布较为集中之省份尚有湖北、河南、山东、四川、吉林、重庆等省份。
如关于湖北省别氏始祖的介绍,据湖北仙桃沔阳别氏宗谱记载:“别之杰,郢州人(今湖北荆门、钟祥),宋嘉定进士,先后知澧州及德安、江陵府,湖北安抚使,进端明殿学士加兵部尚书,淳佑中拜参知政事。”
由中国人民银行程度分行别凌所撰《别氏“由秦入蜀”考略》一文介绍:
别氏族人入川始祖别维汉“由秦入蜀”,别氏族人是随明末清初的移民大潮,从陕西来到四川的。从找回的入川始祖别维汉的墓碑来看,此碑中间刻有“皇清待赠拟谥吏相英明别公讳维汉老大人一位正性之墓志”二十五个大字,其碑文如下:“公讳维汉,考之谱牒,原[系]结斋公之次君,母氏喻孺人所育,生于康熙甲戌年吉月吉日吉时。在陕西安府富平县东河里麦子店生长人世[氏]。元配金君,仅育二子,并无一凤。后由秦入蜀,择地而蹈。始于巴州中二甲柏顶子山下落业。公以二弱君,课耕课读。不数年家声丕振,遂无志西归也。不幸卒于吉年吉月吉日吉时,用迂艮山坤向,卜葬于斯。旧曾建有墓志,所载仪型方躅,无不昭然若揭。奈年湮雨,风雨倾颓,堕泪竟无徵焉。光绪甲午后,起兴木本水源之思,动重修复刻之念,维七房共捐七串,犹有不足,族众谪议,将祖积会资以作公焉。嘱余为文,余爰公已历数世,泪愧未悉其风度,述其制行,仅笔生卒,以志不朽云。”
入川始祖别维汉之墓,原葬于现在的巴中市巴州区光辉乡宋兴村三社的中央田边封田下面的弯弯田岩处。据别氏宗亲回忆,该墓碑高六尺九、柱厚两尺四,磴基长八尺一、高两尺七、宽两尺七。碑上面刻有“龙凤呈祥、双狮登扁”图案,两侧刻有“二十四孝”等人物。整个墓碑,图案清晰,碑文完好无损,十分壮观。可惜碑柱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已损毁,墓碑被别氏后人搭作了洗衣台。2000年9月,由别氏宗亲捐款重修了碑柱,并重刻上“复建墓碑耀先祖,昭穆列祖裕后人”于柱上。将墓碑重新立于始祖别维汉墓前。
从碑文来看,此碑是别氏后人在清光绪甲午年(公元1894年)农历9月28日,纪念始祖别维汉诞辰二百年之时重新修建的,最初的墓碑因为年代久远而损毁了。碑文表明,四川巴中巴州别氏祖籍原“在陕(西)西安府富平县东河里麦子店”,“后由秦入蜀”移民到四川巴州中二甲(今四川巴中市巴州区光辉乡宋兴村三社)。别氏后人为了不忘记祖籍,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记载。如:民国七年(公元1919年),在九世别毓昌的墓碑柱上刻有“灵钟秀毓川之北、源远根深陕以西”的对联。
陕西富平县别氏族人主要集中在觅子乡别家堡,位于县城正西,现有一村就以别氏为名,称为别家村。陕西省富平县,西晋时因“富庶太平”而得名,建立县置两千四百余年,位于关中平原北部,东邻蒲城、渭南,西界三原、耀县,南接三原、临潼,北连耀县、铜川,属于渭南市管辖,离西安市六十九公里,是陕西传统农业大县。富平县为关中最古老的县份之一,清朝属西安府管辖。1950年5月属咸阳专区,1958年12月并入铜川市,1969年后属渭南地区(今渭南市)至今。
入川始祖别维汉墓碑记载的“东河里麦子店”这个地名,经多方证实就是现在的富平县觅子乡西上官村别家组。虽然找不到“东河里”这个地名的记载,但“觅子店”这个地名就很早有记载。据明朝万历年间《富平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划全县为四个乡,辖四十四个里,其中横水里统“觅子店”等六村堡。清朝初期的富平仍沿袭明乡里制,唯村庄有所增加。清乾隆初年,将村堡分属八十五个联,后增至九十九个联。并将联及村堡按方位分属于城中和东、西、南、北、东北五个乡。据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的《富平县志》“乡甲”记载:“西乡第六联领:七星堡、南闾村、别家堡…,共十四堡八百六十四户”、“南七联:领觅子镇等八村堡”。这是有史记载以来,第一次出现“别家堡”这个地名,表明这时的别氏人家已较多了。民国初期,富平仍以清代联的编制作为基层政权组织,沿用明朝里制。后来实行保甲制,全县编为二十四联保、二百四十三保、两千八百八十三甲。民国二十九~三十年(公元1940~1941年),又扩大乡、保编组范围,将全县原有联保调整为十三个乡、九十八个保、两千一百五十八甲。这时的“觅子镇”归信立乡,是乡公所驻地。
解放后,1950年5月全县划为十个区,九十七个乡、两个街。“觅子乡”属于第二区管辖。其后该县的区、乡发生过多次变化,但觅子长期是“乡”的建制。据1994年的《富平县志》记载,截至1989年底,全县有村堡一千六百四十一个,分属于三十二个乡镇管理。这时的“觅子乡”辖“别家堡”等三十一个村堡。1996年以后,别家堡先后改为别家村(自然村)、西上官村(行政村),现在称为西上官村二组或西上官村别家组。2002年2月编印的《富平县行政区划图》还标有“别家堡”这个地名,但现在人们普遍把这里管叫“别家”。富耀路穿境而过,别家依路而居。西去三公里,即到觅子乡政府所在地觅子村;东去十八公里,经庄里镇和南社乡,就到了富平县城。途径此处,依稀可见“别家馍店”、“别家家具城”、“别家综合商店”等路边店名招牌。别家堡的东面,有一条发源于铜川的石川河流过,当地人称它为“东河”,河上建有有一座桥,“东河里”这个地名应该是此地。由于上游的铜川境内修建了“桃曲坡水库”,此河现已断流。
从历史上来看,富平县的别氏有不少的杰出人物被列入史册: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的《富平县志》卷之五“选举”中记载了两位别氏人士:“乾隆三年戊午科:贡士别树宇,蕲州州判,先令南昌供应,大军严整有法,以能名”、“乾隆十三年乙卯科:“掾吏别奇珍,馆陶典史”。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富平县志》“仕宦”篇记载中的三位别氏人士,他们分别是:
别树宇,蕲州州判。蕲州,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为蕲春县,今属湖北黄冈地区。州判,清代为知州的佐官(副职),与州同分掌粮务、水利、海防、管河等诸职。
别奇珍,馆陶典史。馆陶,县名。清属山东东昌府,今属河北邯郸地区。典史,官名。为知县下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别莹,甘肃知县。知县,官名。宋代开始,由中央派遣管理一县的行政官员,称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有军队驻县的还兼管军事。明代开始正式用为一县长官的名称,清代相沿不改。
1994年10月出版的《富平县志》“外地富平县籍工作人员名录(五十二人)”中排在二十位的有一位别氏人士:“别守智,男,汉族,高中,籍贯觅子乡,师长,住北京海淀路三院”。这是唯一被列入新县志的富平籍别氏人士。
富平县觅子乡的别氏究竟是土著,还是从别的地方迁徙而来的,没有资料考证。但居住在这里的别守仲老人(现年八十一岁)回忆小时候听到的故事,传说这里村民的祖先大多是在明朝年间从山西迁徙过来的,别氏也不例外。
目前,富平县的别氏人家大都集中觅子乡西上官村二组。据户口部门管理统计,现别氏共有五百零八人。由于没有代代相传的取名“字派”,近四代人已没有按“字派”取名,也无法区分别氏的分支房系,只管“三百年前是一家”。正是由于没有字派,这里的别氏取名十分随意,也很有特点。比如:别六一、别六三、别程程、别田田、别伯乐、别百岁等。因此,无法与入川别氏祖先传下来的字辈核对辈份。但通过上述考证,可以肯定别氏“由秦入蜀”的起始地就是富平县觅子店别家堡。
由于年代久远,富平县觅子店的别氏人家没有留下家谱之类的史料,别氏繁衍生息的过程无从考证。但现年五十五岁的别忠文保存着一幅记载祖先神位的“神轴”,是其父别建财在1991年去世前传给他的。此轴将宣纸裱糊帆布上,长一米七,宽一米三。从上到下,共有七排。第一排上书“本门三代宗祖之神位”,第二排上书“皇清显考别府君(妣韩孺人)讳伦之神位”、“皇清显考别府君(妣□孺人)讳昆之神位”、“皇清显考别府君(妣武孺人)讳作周之神位”。
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从顺治年间至乾隆年间包括陕西在内的十多个省的民人向四川移民,持续时间达一百余年。别氏入川始祖别维汉就是在清政府倡导的“移民垦荒”大环境下,自发性移民到四川的。
从史籍来看,陕西省富平县在清朝初期灾情频发,清康熙五十九~六十年年间(公元1720~1721年),连年大旱,饥荒、瘟疫并行,人民无法生活,而背井离乡。从陕西临近的四川来看,由于兵燹连年,人口损耗殆尽,四川大部分地区十室九空,十不存一,土地荒芜,需要移民垦荒。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顺治皇帝谕户部,四川无主荒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康熙大帝批准四川湖广总督蔡毓荣关于“敕部准牧民之例”的疏请。定各省平民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例。
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康熙大帝又谕迁往别省之四川缙绅应令各归原籍。流寓之人在川垦荒者,将地亩永给为业。定入籍四川者准其考试例。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满清政府户部复准四川巡抚马会伯关于各省入川民人由原地方官给予印照到川验明安插。由此促使别氏“由秦入蜀”,落业四川巴州。据民国《巴中县志》记载:“明崇祯十年,献贼窃入蜀疆,杀总兵侯良柱,由巴剑将奔汉中,为川北副将张合所扼,十三年春二月,左良玉合诸将兵,大破献忠于太平,九月返走,入巴州时知州卢尔谆练乡兵制火器以拒之。十四年春正月朔城陷,卢尔谆遇害,阖署殉难,教喻钱柏柯亦死于贼焚毁掳掠,加以屠戮。是年献忠自巴州至开县,官军败绩,献忠遂东下。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十一月,僭号于成都,遣伪将军分屠各州县,顺治三年献贼伏诛,五年清知州许广大始招复流亡,其间州中无主凡七年。”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巴州志·风俗》:“州自明季…土著无几…国朝康熙、雍正间,秦、楚、江右、闽、粤之民,著籍插占,各因其故俗以为俗,不必尽同。”民国《巴中县志》还记载:“清代至民国初年,各省移来县境客户,互以乡谊联名建庙,塑供桑梓大神,各姓自立昭穆神主,名称会馆,实为家庙,既是同籍商帮集会场所,又是各姓人士敬神祭祖之地…文星街三元宫,系陕西人所建”。这表明有不少陕西人入籍巴州,由于人数较多,合伙建起了会馆。
陕西与四川自古相通,是为近邻,常有商业交易及民间往还。陕西移民四川的情况,在各地县志中有着明确的记载。陕人在清初入川占地,其具体做法是“秦人随大军开辟,砍树臼其皮为界,施棚帐于内髅瓦砾之间”。清光绪年间撰著的《德阳县志续志·陕西会馆田记》一文说:“时朝廷功令他省民人入蜀报垦…当此之日,楚来最多,亦最选,秦次之,江右为后,粤、闽出于乱定数十所之外。故人邑人率皆五方杂处”。在文献《成都通览》中记载,当时填四川者,湖广籍占25%,云贵籍占15%,江西籍占15%,陕西籍占10%,安徽占5%,山东占5%,广东占5%,广西占5%,而福建、山西、甘肃合占5%。这说明湖北、湖南、云南、贵州、江西和陕西人占了“湖广填四川”的人口的大多数。这些典籍记载了陕西人入蜀及创业的情况。
巴州始称于北魏。春秋战国时代,巴州是巴子国的首都。秦国并吞六国后命名巴郡。由于唐朝许多诗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称,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原达县地区所辖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县划出设立巴中地区,并批准巴中撤县建市,地区行署设在巴中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原巴中市改为巴州区。巴中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该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东临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连陕西汉中;地貌多为山地和深丘,经济以农业为主。
别氏族人入川始祖大约在清朝康熙年间,从陕西富平起程,过西安,翻越秦岭到汉中后,再跋涉大巴山中的米仓古道进入四川巴州。著名清朝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汉中府·巴岭山》中记载:“在府西南一百九里,亦曰大巴山。其山延绵深广,中包孤云、两角、米仓诸山,南接四川巴州之小巴山。”米仓古道北起陕西汉中,南至巴州,东线至壁州至绥定(达州)抵培洲(重庆),南线至保宁(阆中)至成都,西线接利州(广元)汇入剑门古道,全程绵延数千公里”。这是一条从荒蛮巴蜀通往繁华京城的古道,别氏入川始祖在三百多年前从这条古道徒步一千五百公里左右来到了今巴中市巴州区光辉乡宋兴村三社柏顶子山下,通过插占土地定居安身。先住在用竹木梆的茅草窝棚,后在荆棘丛中发现了一座无人居住的大瓦房(由于战争和瘟疫,原房主可能逃离或死亡,留下了房屋,这种情况当时的四川比较普遍,都通称某老屋),便搬进这座房屋居住,后称别家老屋。嘉陵江的支流恩阳河流经这里,别氏来后这段河就叫别家河,靠下段的滩就叫别家滩。
别家滩位于巴中市的南部,属巴州区光辉乡管辖,离乡政府所在地五公里、巴中市政府所在地十八公里。光辉乡原名石庙,在1854年建场时,用石头修建了一座庙宇而得名。解放前属石城乡公所管辖。1951年建立石庙乡。1966年更名为光辉公社,意取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着这个地区。就在这个山川秀丽的地方,别氏家族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世代聚居在这里,生活、生产、发展、奋斗不止,安居乐业。至今在这里繁衍生息十四代,已逾三百多年,除外迁巴中市巴州区宕梁、石城乡,南江县下两乡、花桥乡、赤溪乡,以及成都、北京、兰州、辽宁外,此地尚有别氏后人二十三户,八十九人。
3.仙桃别氏宗族分布:
房系 十九世 二十世 现在住址
大房之一 别行林 仙桃市毛嘴杨越河湾
大房之一 别位斌 仙桃市毛嘴镇珠矶梁城院
大房之二 别位泗 仙桃市毛嘴镇大弯四五组
五房之二 别祖顺 洪湖市万全镇新中村(苏公豆)
五房之二 别祖瑞 洪湖市丰口镇京城村(洪善庙)
五房之二 别祖新 洪湖市沙口镇海家岑
五房之二 别秀明 监利市龚场镇农河村四组
五房之二 别官森 仙桃市谢场乡谢场村
大房之三 别行元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大弯
大房之三 别位华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大弯
大房之三 别起才 仙桃市毛嘴镇珠矶梁城院
大房之三 别行美 仙桃市郭河镇
大房之三 别行江 仙桃市毛嘴镇韩场
大房之三 别行远 仙桃市郭河镇
大房之四 别尔宽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河弯
大房之四 别尔谟 仙桃市郑场镇王滩二组
大房之五 别行荣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河弯
老二房 别行淮 洪湖市戴市镇河县
老二房 别行富 仙桃市楼河镇排湖西伟
老二房 别行义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熊桥
老二房 别行炳 仙桃市沔城回族镇邵沈度村五组
老二房 别文仪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老屋弯
老二房 别山奎 仙桃市毛嘴镇杨二房台
老二房 别行高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河弯
老二房 别行炳 岳阳市白泥湖鱼场
老二房 别行礼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卫东七组
老二房 别行义 仙桃市张沟镇南村一组
老二房 别行烈 仙桃市彭场镇金楼村二组
老二房 别行方 仙桃市胡场镇蔡滩村四组
老二房 别海公 仙桃市三伏镇毛场高河(龙景弯)
老二房 别行润 仙桃市毛嘴珠玑别弯村一组
老三变 别行远 仙桃市陈场镇坡场沟口村四组
老三房 别笔元 仙桃市毛嘴镇杨横口村
老三房 别行宜 仙桃市三伏镇毛场干桥
老三房 别行宽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横口村
老三房 别山训 薄圻市黄介湖农场新洲队
老三房 别行浩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横口村
老三房 别朝选 潜江市老新口镇别家渊
老三房 别朝福 潜江市渔洋镇砖瓦厂
老三房 别朝烈 洪湖市曹市镇马路村(南林)
老三房 别朝忠 仙桃市陈场镇陈场村
老四房 别尔富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文台村
老四房 别行美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街
老四房 别行松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石桥
老四房 别行辉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赵家岭
老四房 别行福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四屋弯
老四房 别行辉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赵家岭
老四房 别俊山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四屋弯
老四房 别行荣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三合别家台
老四房 别行富 仙桃市楼河镇夏场西岭村
老四房 别行早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四合三组
老四房 别行顺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良城九组
老四房 别行贵 仙桃市潜江市杨市镇刁市肖家院
老四房 别行福 监利市茅市街
老四房 别山青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四屋弯
老四房 别行远 仙桃市彭场镇千锋鲁小院
老四房 别行文 嘉鱼县陆溪镇新港村四组
老四房 别行露 洪湖市大同湖农厂二分厂装家沟
老四房 别行洲 仙桃市彭场镇千锋鲁小院
老四房 别行刚 仙桃市杨林尾养殖厂
五房之一 别行松 毛嘴镇杨越老屋弯
五房之一 别行惠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横口陆家弯
五房之一 别行贞 仙桃市楼河镇李窑一组
五房之一 别贞栋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别弯
五房之一 别贞敏 仙桃市郑场镇东凤三组
五房之一 别贞述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别弯
五房之一 别贞昆 荆门市马良镇采石厂
五房之一 别贞桃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别弯
五房之二 别山揆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蔡家弯
五房之二 别行福 仙桃市窑嘴乡金岭蔡桥三组
五房之二 别行在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蔡家弯
五房之二 别三清 仙桃市毛嘴镇横口村
五房之二 别行忠 仙桃市三伏潭镇毛场苏弯
五房之二 别行洪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横堤拐
五房之二 别行达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和平小庄弯
五房之二 别行科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和平大庄弯
五房之三 别行山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老屋弯
五房之三 别行俊 潜江市杨市镇彭阜八组
五房之三 别行棹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老屋弯
五房之三 别行昌 潜江市杨市镇彭阜八组
五房之三 别行焕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老屋弯
五房之三 别行炎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横口村
五房之三 别行成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老屋弯
五房之三 别行佑 潜江市杨市镇彭阜
五房之三 别行铎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老屋弯
五房之三 别行长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横口街
五房之三 别行洪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老屋弯
五房之三 别行富 潜江市老新口居委三组
五房之三 别行炎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老屋弯
五房之三 别行於 竟陵市石河镇熬桥
五房之三 别行良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老屋弯
五房之四 别行恺 竟陵市甘河岭危湖
五房之四 别树堂 竟陵市马弯镇李滩村别家滩
五房之四 别行洪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良城村
五房之四 别行法 仙桃市毛嘴镇东岳庙七组
五房之四 别行运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良城村
五房之四 别家福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卫东一组
五房之四 别行梯 仙桃市新生街一居
五房之四 别行华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别弯一组
五房之四 别行柯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闵台一组
五房之五 别立昆 洪湖市峰口镇周弯村
五房之五 别行银 汉川县盛家弯
五房之五 别行保 仙桃市大福乡金河村
五房之五 别行桂 汉川县西江乡全胜村
五房之五 别行培 仙桃市大福乡金河村
五房之六 别行菊 竟陵市陈场林厂
五房之六 别礼仁 蒲圻市杨家岭镇龟山村六组
五房之六 别行洲 竟陵市岳口镇前进一路
五房之七 别行枝 潜江市刁家庙
五房之七 别行标 仙桃市楼河镇光弯
五房之七 别行义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别弯村
五房之七 别行昌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四合村
五房之七 别行文 仙桃市楼河镇光弯
五房之七 别行富 咸宁通城
五房之七 别行贵 仙桃市楼河镇光弯
五房之七 别行春 岳阳市和平村
五房之七 别行楚 仙桃市杜台
五房之七 别行伟 仙桃市张沟镇胜利街
五房之七 别行芳 仙桃市彭场镇月亮州
五房之七 别行山 仙桃市张沟镇
五房之七 别行忠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街
五房之七 别章甫 监利县新沟镇
五房之七 别行照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熊桥
五房之七 别行洲 仙桃市楼河镇万弯村
五房之七 别行与 仙桃市毛嘴镇四合杨家滩
五房之七 别行栖 别道林 仙桃市大洪村(原毛嘴镇四合杨家滩)
五房之八 别行坦 仙桃市毛嘴镇四合杨家滩
五房之八 别行香 沙市纺织厂
五房之八 别行标 潜江市杨林口
五房之八 别行高 仙桃市行嘴镇童家滩
五房之八 别行逵 仙桃市楼河镇新合闸
五房之八 别行武 潜江市渔洋镇三叉河
五房之八 别行魁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林厂一队
五房之八 别行茂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紫荆刘家弯
五房之八 别行淮 监利县三圣庵
五房之九 别行生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紫荆中弯
五房之九 别行玉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横口村
五房之十 别行元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紫荆中弯
五房之十 别行方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卫东庄屋十行弯
五房之十 别行义 仙桃市毛嘴镇东凤李滩
五房之十 别行华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紫荆中弯竹林咀
五房之十 别行遂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光华赵家岭
五房之十 别金生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下周弯
五房之十 别行义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卫东马家泓
五房之十 别行举 仙桃市三伏潭镇毛场河北双楼
五房十一 别梅方 竟陵市芦市镇周台村
五房十一 别行云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紫荆中弯
五房十二 别行相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紫荆中弯
五房十三 别行标 竟陵市岳口六家石桥
五房十四 别行纲 仙桃市嘴镇珠玑寺
五房十四 别行规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紫荆弯
五房十四 别行恒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寺
五房十四 别行美 公安县黄山头镇河子院
五房十四 别行福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紫荆弯
五房十四 别行松 沙湖镇杜家窑
五房十四 别行恺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四会杨家滩
五房十四 别行奎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紫荆弯
五房十四 别行海 仙桃市谢场乡邓岭黄桥
五房十四 别行松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卫东庄屋十行弯
五房十四 别行贵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紫荆弯
五房十四 别行相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别弯章家滩
五房十四 别行德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紫荆弯
五房十四 别行松 潜江市渔洋镇三叉河
五房十四 别行元 仙桃市毛嘴镇郑场东凤
五房十四 别行哲 仙桃市毛嘴镇紫荆弯
五房十四 别行善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良城垸
五房十四 别行保 仙桃市毛嘴杨越紫荆弯
五房十五 别行洲 仙桃市毛嘴镇韩场金华村
五房十五 别行祥 仙桃市毛嘴镇杨越卫东十行弯
五房十五 别行福 仙桃市毛嘴镇紫荆中弯
五房十五 别行玉 仙桃市毛嘴镇卫东费字拐
六房之一 别行钦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辽原二七组
六房之一 别行贵 仙桃市三伏潭镇苏弯四组崔家弯
六房之一 别行桂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辽原村
六房之二 别行炳 监利县秦场乡王家村
六房之二 别行相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四合
六房之二 别行茂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辽原
六房之三 别尔春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横堤拐
六房之三 别行庚 仙桃市九合院快岭村
六房之三 别行远 洪湖市茅江大新村
六房之三 别行茂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辽原一组
六房之三 别行爽 仙桃市陈场镇杨场芮弯
六房之三 别行富 仙桃市楼河镇光弯四组
六房之三 别行祥 潜江市刁市肖家垸
六房之三 别行海 仙桃市楼河镇沟口八组
六房之三 别行运 潜江市渔洋镇拖市
六房之三 别行祥 仙桃市沔城镇二羊五组
六房之三 别行才 洪湖市永丰乡龚兴村组
六房之三 别道生 潜江市左桥
六房之三 别行义 仙桃市新里仁口新河村二组
六房之三 别行浦 仙桃市彭场镇八步村六组
六房之四 别行材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横堤拐
六房之五 别行伦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别弯村
六房之五 别行友 仙桃市毛嘴镇珠矶都斗弯
六房之五 别行宏 沙湖市原种厂
六房之五 别行友 仙桃市张沟镇胜利街
六房之五 别行武 仙桃市三伏潭镇邓台村刘明口
六房之五 别行尧 仙桃市杨林尾镇塘泥湖
六房之五 别行龙 仙桃市张沟镇南堤村
六房之五 别行泽 仙桃市毛嘴镇胜利街
六房之五 别道林 仙桃市新里仁口镇冯沈村
六房之五 别行海 徐洲市津东村
六房之五 别行敬 仙桃市彭场镇八步桥
六房之五 别行钰 仙桃市杨林尾中岭村
六房之五 别友林 仙桃市毛嘴镇珠玑 [ 本帖最后由 lxyi 于 2010-5-16 09:13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5-16 09:12:1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别氏的各支始祖 -- 别妙祖:南宋参知政事别之杰裔孙,行二,明初由宦籍复入竟陵遂家焉,有兄别妙英、弟别妙元迁徙他省。妣黄氏。葬珠玑寺南下古垸砖符塘。生一子别兴宗。别兴宗后生六子。是为湖南沔阳别氏始祖。
别维汉:原系别结斋之次子,母氏喻孺人所育,生于清康熙甲戌年吉月吉日吉时。在陕西安府富平县东河里麦子店生长人氏。元配金君,仅育二子,并无一凤。后由秦入蜀,择地而蹈。始于巴州中二甲柏顶子山下落业。别维汉以二弱君,课耕课读。不数年家声丕振,遂无志西归也。不幸卒于吉年吉月吉日吉时,用迂艮山坤向,卜葬于斯。是为四川巴中巴州别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5-16 09:10:5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