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氏的历史名人 -- 边 韶:(生卒年待考),字孝先;陈留浚仪人(今河南开封)。著名东汉文学家。
约公元147年前后在世,他以文学知名,能言善辩,教授弟子数百人。
有一天,他正在假寝,有的弟子私下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他听后应声对道:“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盛饭食或装衣物的竹器)。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意旨相同)。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嘲笑他的弟子听后大为惭愧。
汉桓帝执政时期,边韶官至尚书令,著有《诗颂碑铭书策》十五卷。
边 让:(公元?~1208年),字文礼;陈留浚仪人(今河南开封)。著名汉朝学者。
少辩博能文。
汉灵帝中平中年(公元186年),大将军何进闻名欲辟之,恐不至,诡以军事徵召。既至,署令史,以礼见之。边让善占射,能辞对,宾客满坐,莫不羡其风。府掾孔融、王朗并修刺候。
议郎蔡邕亦深敬之,以为宜高任,复上书推荐,时年只二十余。
后以高才屡擢进,迁出为九江太太守。
汉初平中期,王室大乱,边让去官还乡。恃才气不肯屈事曹操,且多轻侮之言。
汉建安中期,有乡人构让于曹操,曹操告郡就杀之。
著有《章华赋》传世,余文皆散失。
边 鸾:(生卒年待考),陕西长安人。著名唐朝画家。
他官卫长史,擅长画花鸟及折枝草木,用笔轻利,设色鲜明。
唐德宗曾命他画外国年赠解舞孔雀,他画一正一背,毛羽金翠辉映,舞态若合音节,表现出了羽毛的变化姿态和花卉的芳妍,为前所未有,对推动当时花鸟画的发展,在花鸟画派独立成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边 镐:(生卒年待考),小名康乐;升州人(今江苏南京)。著名南唐将领。
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边镐奉南唐中主李璟之命,镇压张遇贤起义,以行营招讨的名义兼任抚、信、袁、吉等州都虞侯,随齐王李景隆进攻割据福建的闽主王延政,历经激战,王延政出降,闽亡。
此时,南唐诸将皆争功,唯边镐不发一言,得到南唐皇帝信任,此后率军平定割据湖南的马氏政权,进位武安军节度。边镐为人宽厚,御下无法,时人称之为边菩萨。平定湖南之后,马氏旧将刘言、王逵、周行逢、孙朗等人起兵叛乱,边镐抵御不利,全军覆没,从湖南逃回,被削官为民。
南唐卷入与后周的战争时,边镐被重新任命为将领,但被后周军队生擒。
善于以仁慈用兵,时人称他为“边菩萨”、“边佛子”,周世宗柴荣任命他为右千牛卫上将军,等到双方议和,边镐又被遣返,但从此李景置而不用,后逝世于金陵。
边 肃:(生卒年待考),字安国;楚丘人(今河南滑县)。著名北宋大臣。
进士出身,宋真宗时历官工部郎中、曹州知州、邢州知州、秘书少监边珝、太常博士。
契丹入侵时,正逢地震,城墙倒塌,宋真宗密诏令他见机行事,他打开城各城门,严阵以待,敌军却退了回去。
宋真宗曾秘密采访朝臣中有令闻者(好名声),得二十四人,其中就有边肃。
边肃是诸暨边村边氏宗族的先祖。
边 鲁:(生卒年待考),字至愚,号鲁生;宣城人(今安徽宣城)。著名元朝书画家。
官南台宣使。工古文奇字,善墨戏花鸟,名重江湖间。著有《书史会要》、《画史会要》、《春草斋集》、《梧溪集》等。
边 贡:(公元1476~1532年),字庭实;历城人(今山东济南)。著名明朝诗人、文学家,“前七子”之一。
因家居华泉附近,自号华泉子。他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齐名,时称“四杰”。
边贡出身于一个官僚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进士及第,年仅二十岁。少年登科,名动朝野。初授太常博士,迁兵科给事中。明六科给事中掌钞发章疏,稽察违误,职权颇重。边贡任职期间,不避权贵,不计利害,上书弹劾贪冒军功、卑怯无能的监军太监和统兵将帅,上《言边患封事疏》。当时监军太监苗逵为皇帝所宠信,镇军统帅是宗室保国公朱晖和右都御史史琳。边贡奏文疏直激切,闻者凛然,表现出他关心国事、直言敢谏的品格。
此间,著名文学家李梦阳任户部主事。此后,何景明、徐祯卿及王九思、康海、王廷相也先后进士及第,在内阁各部供职。边贡与他们诗文往还,遂为诗友,世称“前七子”。明自英宗之后,政治日趋腐败,阶级矛盾也日见深化。弘治以来,一些正直的朝臣想限制阉党,改革朝政,以挽救明王朝的衰颓之势。在文学上,则有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力图改变萎弱的“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发起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运动,天下学人翕然宗之。嘉靖间,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与之相呼应,前扬后激,遂把这一运动推向高潮。经过“前后七子”的努力,终于取代“台阁体”而雄踞文坛。这一次文学复古运动,对于改变“台阁体”萎弱文风,清除八股文窒息文艺创作的恶劣影响,有一定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其文学主张一味强调复古,便引导文学创作走上盲目尊古的道路,造成摹拟剽窃、追求形似的恶劣影响。边贡附骥于李梦阳,其前期诗歌自然也具有同样的错误倾向。集中摹拟之作,及祭陵诸诗,盖为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四言古体摹拟《诗经》,以及“集杜句”、“集江淹句”等,都是些古色古香的杂货拌,毫无诗意可言,而于送别、游赏的诗作中则时见新意,有不少清丽隽秀之作。
明弘治一朝,边贡宦途得意,官至太常夺丞。而在明弘治帝病逝之后,即位的正德皇帝却是一个不问朝政、日耽游乐的荒唐天子,朝政大权全由宦官刘瑾把持。边贡志操耿介,不善奉迎,遂被外放为河南卫辉知府,寻改授湖北荆州知府。在其升迁之际,骤被外放,使其锐意进取之心受到极大挫折。而且自此以后,他再未能返京任职,亦是其政治生活中的一大转折。
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春,边贡赴荆州任所。在朝廷,他目睹了朝政的腐败;赴任途中,他又看到在农民起义冲击下的明王朝破碎的统治局面。自京畿至荆襄,不堪封建压迫和剥削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河北有刘六、刘七起义,四川及湖北有蓝廷瑞、鄢本恕和廖惠的农民暴动,他深深感到明王朝统治的深重危机。他作为明朝官吏,为镇压农民起义他拼死效力;作为一个诗人,他却与一般只知追逐利禄的封建官吏的感受不同。他忠事明室,而痛恨蛀蚀明王朝的宦官和贪官污吏;他仇视农民起义,而对农民所遭受的苦难又有一定的同情。这二者是矛盾而又统一的。在他看来,农民的苦难,不是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及其赖以存在的封建制度造成的,而是由于宦官弄权、贪官污吏横行不法所造成的。因此,他在荆州任内,或驱车四境访察民情,或登山临水游览观赏,心情都是抑郁的。江边登高南眺,水天一碧的洞庭秋色,使他联想到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思及仕途坎坷,便欲作《怀湘赋》,以发抒积郁愤懑之情;泛舟江中,波险浪激的景象,又使他联系到朝政日非,烽火四起的险恶政局,便欲挂冠归乡。凭吊羊祜,倾诉景仰之意,造访鹿门山庞统隐居处,又有不胜惆怅之情。即题咏海棠的五首,虽咏物小什,在赞美海棠当秋盛开、与松为伴的品格之中,亦寄寓着诗人身世之慨。
边贡到荆州任不久,权阉刘瑾伏诛,不少受其迫害的官员先后得复原官,他自然也充满着期待。然而,一年过去,得到的却是擢为山西提学副使的任命,而同时也收到父死讣音,未曾莅任便丁忧家居。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仲冬,服阕,起为河南提学副使。未得返京任职,仍放外任,虽是升迁,心情亦十分落落。作《俟轩解》聊以自慰。尽管如此,边贡莅任,仍克尽其职,致使河南士风大振。他不受请托、秉公择优;不以亲疏为条件,而以文才取舍,虽友人亦不例外,从而赢得清正廉明的赞誉。在这时期,边贡为考校生员,视察府州县学,足迹遍及河南全省,因而也感受到人民的疾苦,写下了《筑桥怨》、《牵夫谣》等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
边贡有感于朝政日非,加以身体病弱,于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上疏乞终养致仕,未获示复而母病死任所,遂扶榇归里,居丧守制,至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始起复任职。居家期间,边贡读书授徒,与友人唱酬,而更多时间则是流连于家乡湖光山色之间。因此写下了大量吟咏故家湖光山色之作。如《西园八景》、《寒食郊行》、《题贾园四首》、《七月四日泛湖》、《湖上杂兴》、《登千佛山寺》、《游龙洞山》、《出靳村望灵岩寺》、《泰山回马岭》、《登岳次刘希尹韵四首》等,都为写景佳作,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其次,诗人也写有不少关心农事的诗篇,如《望雨》、《忧旱》等。
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农历3月,武宗朱厚照病逝,其弟厚熜继帝位,诏起复边贡为南京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南京为留都,各部衙署形同虚设,官员有职无权,诗人居此常感不安。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转刑部右侍郎。官职升迁了,诗人退隐的念头也滋生了。是年冬,他借赴京述职之机,回程经济南以延医治疗为由,上疏乞休。未获准,旋拜太仆卿,迁户部尚书。自嘉靖以来,七年之间,五选华秩,屡屡升迁,边贡本应安于职守,黾勉王事,而他却牢骚满腹,一再恳请致仕,为常人所难解。盖诗人非一般利禄之徒,欲有为而不得,不甘尸位素餐,故常戚戚于怀而求退心安。在欲有为而不能,欲退隐而不准的情况下,边贡于公暇之余,浪迹山水之间,写下了大量吟咏南京一带山水的诗歌、如《杂画》、《画上》都写得真切细腻,亲切感人。而《经西湖》、《谒文山祠》等描写西湖景胜的诗作,则韵致深厚,文笔传神,为人所激赏。
事有偶然。边贡与其父一样,被劾免职:边父因不贿买宦官,横遭诬陷;边贡则是疏狂任放。受人忌害。所由不同,而志操耿介则一。归家后,诗人经常卧病。第二年,即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所筑万卷楼遭受火灾,所藏图书焚烧殆尽,诗人痛苦异常,遂发病卒,终年五十七岁。
边贡以诗著称弘治、正德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驾诗坛,而边诗以富有文采为时人称许。综观边贡诗集,佳作多有,“风人遗韵,故自不乏”,而拟古摘句之什也掺杂其中;沉稳平淡,风格朴质,是其所长,而题材狭窄,调多病苦,为其弱点。要之,其拟古摘句之作,影响消极,而其纤丽俊逸之作,则开“神韵”之渐。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整理翻刻其诗集,不唯敬其桑梓,亦因诗心有相会之处。因此,边贡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自应有一定的地位。其诗文,后人编为《边华泉全集》。王士祯编选有《华泉集选》四卷。
边贡之子边习亦有文名,有诗集传世。
边景昭:(生卒年待考),字文进;福建沙县人(一作甘肃陇西)。著名明朝画家.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42年)任武英殿待诏,至宣德时仍供奉内廷。后为翰林待诏,常陪宣宗朱瞻基作画。
他为人旷达洒落,且博学能诗。
他继承南宋“院体”工笔重彩的传统,其作品工整清丽,笔法细谨,赋色浓艳,高雅富贵。有“花之妖笑,鸟之飞鸣,叶之蕴藉,不但勾勒有笔,其用笔墨无不合宜”之说。
边景昭的墨线气力十足,变化丰富,精谨细微,柔韧相宜。他精画禽鸟、花果。
他深入生活,体察细微,注重物象的形神特征,边景昭笔下的花鸟,花有姿态,鸟有神采。他画的翎毛与蒋子成的人物、赵廉的虎,曾被称为“禁中三绝”,是明代院体画家中影响较大的工笔花鸟名家。
边景昭的花鸟画以工笔重彩法见长,传统渊源无疑来自宋代“院体”,如清方薰《山静居画论》评:“边鸾(应作边景昭)、吕纪、林良、戴进,纯以宋院题为法,精工毫素、魄力甚伟,黄(笙)、赵(昌)、崔(白)、徐(熙)之作,犹可想见。”明李开先《中麓画品》更具体的指出:“边景昭其源出于李安忠。”清顾复《平生壮观》记边氏《聚禽图》时也指出:“得黄要叔父子遗意。”黄要叔父子即北宋初黄筌及其子黄居采,所创工笔重彩花鸟画风,成为宋初“院体”标准体制;李安忠是宣和朝画院画家,花鸟亦善然而出,边氏出生地的福建,又沿续着南宋院画风格和元代边武、张舜咨传至闽地的文人水墨花鸟画风,趋于粗简劲健,故边氏也受到一定影响。其成熟的花鸟画法即粗细相兼,妍雅并重。花鸟主体勾勒设色,工细妍丽,树石北京水墨皴染,简劲清雅,在工致华美中透出雍容浑朴气象,遂自成一格,开创了明代“院体”花鸟新风。
边景昭花鸟画的艺术追求,既承继了宫廷花鸟画的传统特色,又掺入了明代皇室平民化的贵族品味,在取材、立意、构图、笔墨、格调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边景昭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所绘的《三友百禽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更具典型性,画面松竹梅岁寒三友并植,寓意君子之德,百鸟聚集,隐喻百官朝拜天子,顺承天意、熙宁祥和的立意,凸现吉祥瑞应的象征意义;同时,象形刻画也生动活泼,尤其百禽的动姿,或跳踯,或鼓噪,或饮啄,或顾盼,悉尽其态,气氛热闹欢快;诸鸟细致入微的描绘,使品类意义可辨,布满全幅的构图,呈现“茂密”的特点,画风工细精微又富装饰性,此作堪称边氏最具宫廷花鸟特色的佳构。另有边景昭作于明宣德二年丁未(公元1427年)的《百喜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以百只喜鹊的“百雀”的谐音来比喻“百爵”;《栗喜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也用谐音表示“立即报喜”,如乾隆帝题诗所曰“栗喜立报喜,寓意真可人。“吉祥之意明显;见于著录的《五伦图轴》画凤凰二、鹤一、鸳鸯二、鹡鸰二、黄莺二清杜瑞联《古芬阁书画记》评:“论曰宋画院以五伦图试士,人多作人物,唯一士画凤凰取君臣相乐之意,画鹤取父子相和之意,鸳鸯喻夫妇,鹡鸰喻兄弟,莺鸣喻朋友,遂擢上第。景昭此图,盖仿宋本也。”以禽鸟象征五伦,于吉祥中又寓教诲之意。可以说,边氏的多数作品均呈现装饰性和吉祥意这一鲜明的特色。
《三友百禽图轴》和《百喜图轴》中的花卉翎毛以北宋“院体”为本,山石则源自南宋马、夏,勾线粗劲方折,皴法运侧锋斧劈,粗细对照,刚柔相济,设色、水墨映衬,使作品于工妍中别具雄健韵致。《竹鹤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和《雪梅双鹤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则更多清雅格调,于精微中透出雍容浑朴的气象。主体双鹤均作近景特写,准确而细致地描绘了他们的体态、羽色,不遗细节。仙鹤或引颈翘首,自啄其羽;或低首俯身,觅食昆虫;或伸颈鸣叫,长啸太空,气宇轩昂又悠然自得;白鹤本身形成三色对比,丹顶、白身、黑尾、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皎洁华美,极富色彩装饰美;翠竹或白梅背景,又映衬出幽旷出尘的品格;总体风格既不同于北宋的过于柔细,又有别于南宋的一味苍劲,工丽与清雅和谐结合,精细与洗练因物而施,其格调亦带平民化贵族品位。
对边景昭花鸟画风格的评析,画史多有论述,也指出了他承宋人又有所创新、工而苍、妍而雅的艺术特色。如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曰:“边景昭十二禽,细绢横幅,中作老梅与勾勒竹,重着色。精妙而苍,亦雅。”顾复《平生壮观》记:“秋塘生趣,鸳鸯一双,一作下水形势,甚妙。勾染芙蓉水草,皆宋人法也。”明韩昂《图绘宝鉴续编》论:“边景昭,陇西人,善翎毛花果,花之娇笑,鸟之飞鸣,叶之正反,色之蕴藉,不但勾勒有笔,其用墨无不合宜,宋元之后,殆其人矣。”徐沁《明画录》评:“花果翎毛,妍丽生动,工致绝伦。”
绘有《竹鹤图》传世。其子边楚芳、边楚善亦长于花果翎毛,传其父法。传世作品有《三友百禽图》、《双鹤图》、《春禽花木图》。边景昭创立的花鸟画风,在当时已蔚成一派,边氏传人的作品今已罕见,大约也多被改款为宋、元画,唯边楚善有件传世作品《夏景聚禽图轴》,今被窃藏于日本。
边连宝:(公元1700~1773年),字肇畛(一作赵珍),号随园,晚年自号茗禅居士;直隶任邱边各庄村人(今河北任邱)。著名清朝文学家。
约清世宗雍正中期(公元1729年前后)在世,诸生。其父边汝元与同里以诗艺相切磋,边连宝是世家传学。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贡成均,廷试第一。第二年,蔫试“博学鸿词”,报罢。复蔫经学,辞不赴。自是无意进取,益肆力于古学。
边连宝是清朝中叶著名学者、文学家、诗人,性情耿介,不依阿流俗,精通经、史、子、集,诗著有《随园诗草》。与钱陈群、李绂、戴亨、胡天游、蒋士铨相知,与纪晓岚、刘炳、戈岱、李中简、边继祖、戈涛并称为“瀛州七子”。
其父边汝元与同里以诗艺相切磋,连宝能世家学。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贡成均,廷试第一。明年,蔫试“博学鸿词”,报罢。复蔫经学,辞不赴。自是无意进取,益肆力于古学。连宝为诗,直达胸臆才力纵恣。出入于韩愈、孟郊、白居易、卢仝之间。著有《随园集》、《古文病余草》、《续草》、《长语》、《清史列传》等,并传于世。
边连宝一生诗文著述颇丰,边连宝为诗,直达胸臆才力纵恣。出入于韩愈、孟郊、白居易、卢仝之间。今传《随园诗草》刊本八卷、《随园诗集》钞本三十九卷、《随园病馀草》钞本五卷,及与其兄边中宝合刊《南游埙篪集》二卷,共存诗八千余首。《随园文钞》钞本二卷、《边肇畛先生文稿》刊本一种不分卷,散见于方志、族谱诸集之文章尚有二十余篇。其著述今传有《病馀长话》钞本十二卷、《杜律启蒙》刊本十二卷、《列国说荟辄要》稿本一种不分卷。除只见著录而尚未发现的《五言正味集》《唐文读本》《评选苏诗》《考订苏诗施注》《评管子腋》《评选〈世说新语〉》等外,其他均收录此文集中。集后尚附有《四库全书总目》、《清史稿》、《清诗纪事》等文献关于边连宝的记载。
边连宝著述甚多且多有价值,在清代很有影响。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蒋寅评其作品“议论辟而识见精”。但他的作品中仅《随园诗草》、《边肇畛先生文稿》、《杜律启蒙》等有刊本,且数量极少,其余《随园诗集》、《随园病馀草》等集子皆以稿本钞本形式流传,亟需整理。
边寿民:(公元1684~1752年),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江苏淮安人。著名清朝画家。
诸生,人称“淮上一高士”、“扬州八怪”之一,与王孟亭友善。
用泼墨法创写芦雁。洒丽生动,飞鸣宿食,各得神趣。间画山水、花卉,别有逸致。工书法,所居苇书屋,名流过淮阳咸造访之。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作拼梅图见名人书画集。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作芦雁图。卒年六十开外。
他的艺术活动在雍正、乾隆年间,以善画芦雁名闻海内。画花卉亦有别正职。画泼墨芦雁,苍浑生动,朴古奇逸,极尽飞鸣、食宿、游泳之态。泼墨中微带淡赭,大笔挥洒,浑厚中饶有风骨。又善以淡墨干皴擦小品,更为佳妙。因他画芦雁,称其所居名“苇间书屋”。
他又工诗词、精书法。和郑板桥友善。他善于写生,每于秋日结屋荒洲,从琉璃窗中洞观芦雁飞鸣、食宿、游泳的情态。
代表作有:《碧梧双峙图》、《老圃秋容图》、《寒江秋思图》、《寒芦落雁图》、《芦丛栖息图》、《沙洲雁影图》、《潇汀南雁图》等。
边 疆:(公元1917~今),河北完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教导队政治指导员、教导大队政治教导员,第四军分区第八区队政治处主任,第四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三旅政治部副主任,第四纵队第十旅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第一九○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干部部部长,海军航空兵副政治委员,第三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总局局长、党组书记,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部长,农垦部副部长,家牧渔业部顾问。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边文怀:(公元1928~今),山西五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参加八路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离职休养。 跟帖时间 2010-05-15 09:08:0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边氏的通用宗祠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姓启边国;望出陈留:全联典指边氏的郡望和源流。
五经笥腹;四杰蜚声: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浚仪人边韶,字孝先,以文学知名,能言善辩,教授弟子数百人。一天,他正假寝,有弟子私下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他听后应声对道:“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盛饭食或装衣物的竹器)。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意旨相同)。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嘲笑他的弟子大为惭愧。桓帝时,官至尚书令。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历城人边贡,字廷实,号华良,弘治年间进士,任兵科给事中,明嘉靖年间官至南京户部尚书。他早年就负有才名,喜欢游览江山,饮酒赋诗,与李梦阳、徐祯卿、康海号称“弘治四杰”。
官称佛子;朝采令名:上联典指五代时期的南唐升州人边镐,中主李璟时,以行营招讨洪、抚、饶、信、歙等州都虞侯,继而先后攻克建州、潭州,执闽主王延政,杀楚王马希广,分别灭了闽、楚二国,官至武安军节度使。诸将争功时,他从来一言不发。善于以仁慈用兵,时人称他为“边菩萨”、“边佛子”。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楚丘人边肃,字安国,进士出身,真宗时历官工部郎中、曹州知州、邢州知州。契丹入侵时,正逢地震,城墙倒塌,真宗密诏令他见机行事,他打开城各城门,严阵以待,敌军却退了回去。真宗曾秘密采访朝臣中有令闻(好名声)者,得二十四人,其中有边肃。
孝先笥腹;文礼逸才: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以边韶事典。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边让,字文礼,善属文,孔融称其有俊逸才。
卢龙节度;闻望名臣:全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楚丘人边肃事典。
2.五言通用联:
稻田留野老;烟翅破寒江:此联为清朝书画家边寿民自题联。边寿民,淮安人,或作山阳,一名维骐,字颐公,号渐僧,又号苇间居士。
3.七言通用联:
唐人爱读边鸾画;明士喜吟仲子诗: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画家边鸾,京兆人。最长花鸟。下笔轻利,用色鲜明。或谓其牡丹图,人畜六七,大小相戏,状态如生,推为绝笔。他如蜂蝶蝉雀,并居妙品。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诗人边习,字仲学,著有《边仲子诗》等。
名列弘治十才子;官居绍兴二侍郎: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户部尚书边贡,历城人。与李梦阳等号称“弘治十才子”。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吏部尚书边知白,字公式,绍兴中历户、吏二部侍郎,直学士院。
负才俊伟驰芳誉;持躬端敏绍家风: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九江太守边让,字文礼,浚仪人。恃才气,不屈曹操,操杀之。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名人边承遇事典。
4.八言以上通用联:
闻望崇高,天子殷殷采取;腹笥富厚,门人济济从游: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工部郎中边肃的事典,边肃,字安国,楚丘人。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学者边韶事典。边韶,字孝先,浚仪人。尝言:“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 跟帖时间 2010-05-15 09:05:4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边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长清边氏字辈:“绍清家丕(培)现克孝衍(延)修长薪(金)传开基业诗书学温良”。
山东淄博边氏字辈:“圣洪昌继凯”。
山东临沂边氏字辈:“永文经(景)俊玉”。
山东郓城边氏字辈:“凤梦广道兆祥庆传同”。
山东蒙阴边氏字辈:“丕景振立田开洪乐成圆”。
湖北咸宁边氏字辈:“作善吉后志友光康林臣佳”。
湖北宜昌、南漳边氏字辈:“世忠厚传…”
湖北沔阳边氏字辈:“积厚自有光”。
辽宁本溪、锦州边氏字辈:“万宝朝忠(镇)宪成继广”。
辽宁昌图边氏字辈:“国永喜志庆庚生”。
河北河间边氏字辈:“凤西德树增元玄少”。
河南商丘边氏字辈:“申敬传家祥”。
江苏边氏一支字辈:“学振中华伟业乃仓”。
边氏一支字辈:“孝先绪文祥”。
边氏一支字辈:“宏德志宝…”
边氏一支字辈:“学从广东正志光华”。 跟帖时间 2010-05-15 09:02:1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边氏的家谱文献 -- 河北任邱边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末一卷,附考一卷,(清)边方晋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笃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北省石家庄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洲家谱学会。
河南封邱边氏重修族谱十卷,(清)边青黎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32年)贻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
边氏族谱,(清)边青黎纂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霸县边氏本支支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北边氏家谱六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同山边氏宗谱四十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南封邱边氏族谱十卷,(民国)边济仁、边炳汉等纂辑,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贻谋堂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泺县边氏家谱四卷,(民国)边柔远篆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唐山华美印刷局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5-15 09:00: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边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刘彻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金城郡:西汉朝始元六年(庚子,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治所在允吾(今甘肃永靖),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兰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地区。隋朝大业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兰州为金城郡。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2.堂号:
陈留堂:以望立堂。
金城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腹笥堂:后汉边韶,字孝先,以文学知名,有几百学生。边韶有一次白天睡着了,学生私下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边韶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思经事,寐与周公同梦,静与孔子同志,师而可嘲,出何典籍?”后来边孝先官做到尚书令。
贻谋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5 08:58:1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边氏的迁徙分布 -- 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四位,人口约四十一万八千余,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6%左右。
边氏最早源起于春秋宋国都城河南商丘,得姓后很长一段时间繁衍于该地,直到宋朝灭亡。
历秦、汉时期,逐渐散居今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等靠近古宋国的地域。
西汉时期,边氏名人有与朱买臣、王朝合称三长史之一的边通;东汉时边氏名人渐多,有任京兆尹的边凤,九江太守边让,尚书令边韶,此三人均为陈留郡人,表明至少在东汉时边氏陈留郡望已经形成。另有《董卓传》中提到的金城人边章等,表明边氏已经在甘肃落籍,金城郡望初具规模。
魏、晋、南北朝时期,边氏金城郡望昌盛浩大,人丁兴旺,并有移居与之相邻的陇西郡者。黄河百害,唯富一套,陇西郡自然环境优越,又加远离动荡不安的中原地区,故边氏后来在陇西郡形成大族。
至隋朝事情,中原一带战乱不宁,烽警四起,又加瘟疫肆孽,旱涝天灾,百姓流离失所,不惜颠沛流离,徙奔江南,边氏经此动乱,渐散居今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等省。
隋、唐两朝,边氏主流依旧在北方繁衍,山西、北京、天津均有边氏人的踪迹,河北、陕西、甘肃等地成为边氏人繁衍的中心。
唐末五代时期,边氏人活动之重心始向江南转移。北宋中期,边肃孙边由于仕宦的缘故,由应天府楚丘(今河南滑县)落籍于吴(今江苏苏州)。
南宋至元朝时期,边氏在南部省份的分布区域愈广,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省份均有边氏人入迁。而北方的内蒙亦有晋陕甘之边氏入迁。
明朝初期,山西边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京、天津等地。
历有清一朝,边氏逐渐散居于西南、东北和台湾等地。
如今,边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西为多。今山东省的青岛市、莱芜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任丘市、唐山市、霸州市、保定市博野县、涿州市、定县,山西省的太原市、运城市夏县,江苏省的淮安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咸阳市,湖北省的咸宁市、宜昌市、襄樊市,浙江省的诸暨市同山县、金华市,河南省的许昌市、叶县、平顶山市、焦作市博爱县、禹州市,贵州省的贵阳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的辽阳市、本溪市、锦州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吉林省的松原市、扶余县,安徽省的淮南市、凤台县、寿县,山东省的郓城县、临沂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湖南省的宁乡市,四川省的阿坝州小金川、松潘县、广元市等地,均有边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5-15 08:57:1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