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15 08:55:58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2203 跟帖次数 6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按史书记载,商王朝时期有一诸侯国名边国,是古东夷民族的一个分支,故址在商王朝东北的边境地区,大致在今山东省的泰安市东平县一带,为伯爵,国君称边伯。

在边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国名称为姓氏者,称边氏。传至周王朝时,有一个大夫名为边伯,就是古边国的后裔。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边佳氏,满语为Bia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

到了东汉后期,边氏族人有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胁后融入鲜卑族者,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称边佳氏,满语为Biangiya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辉发部集聚区包括辉发城、多壁城等)。后有锡伯族、蒙古族引为姓氏者,蒙语为????????。

清朝中期以后,满族、蒙古族、锡伯族边佳氏仍冠汉姓为边氏,亦有称卞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子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边氏是宋国贵族公子城的后代。

公子城,字子边,是宋平公子成的儿子,后为宋国大夫,精晓军事,犹擅长射箭,百发百中,因此又叫御戎。

在宋元公子佐执政时期,宋国发生了著名的“华、向之乱”,叛乱发生之时,公子城、公孙忌、乐舍、司马强、向宜、向郑、楚建、嗉椎忍颖贾9?:罄垂?映锹柿旄骷易宓木?佑牖?易迨险接诠硌?今河南颍川),因势孤力单而战败,公子城遂至晋国。

周悼王姬猛元年(宋元公十一年,公元前520年)农历11月20日,公子城率领晋军,与曹国、齐国,以及卫国公子朝组成联军救宋国。11月23日,联军与华氏军队战于赭丘(今河南汝南)。当时子禄为公子城御车,庄堇为车右。

华氏主将华豹以勇士张丐为车右,大夫乾丐督军。两将相遇,公子城勒车而还(春秋时期两将在正式相战前,彼此之间要拉开一箭之距)。华豹一箭就射向公子城,公子城躲过,准备搭弓回击,华豹却已经又搭箭拉弓对准了公子城。公子城怒喝:“你不让我回射吗,真卑鄙!”

在当时,两将必须轮流对射,因此,华豹只好放下弓。公子城一箭射之,华豹躲闪不及,正中心窝,当场毙命。华豹的车右张丐抽出殳(有金属头的棍棒类打击兵器),下车就冲过来,公子射又一箭射断了他的腿骨。张丐挣扎着爬过来,一殳击断了公子城的车轸(战车后面的一根防止冲撞的横木)。公子射再一箭射死了张丐,华氏家族军队大乱。

当时,著名的大夫乾丐请公子城射死自己,公子城敬重乾丐,对他说:“我来为你在君主面前求情。”乾丐回答:“不死伍乘,军之大刑也。干刑而从子,君焉用之?子速诸。”公子城叹息一声,乃一箭射死乾丐。

联军乘胜大败华氏军队,紧紧包围了华氏家族盘踞的南里(宋国南部边境一带)。

在公子城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边氏、城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边氏族人最初在河南地区为繁衍中心,望族出陈留郡,史称边氏正宗。边氏族人大多尊奉子边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乃蛮部领地巴亦答剌黑别勒赤儿,属于以地名汉化为氏。

巴亦答剌黑别勒赤儿,通古斯语为“Bayidaraq-beltchir”,蒙语为?????????-????????,原是蒙古高原古乃蛮部八剌忽氏族领地中的一条河流的名称,汉语简称其为“巴剌合黑河”,乃蛮部八剌忽氏族世居其河流域,就是黄河支流班珠尔河,即今呼和浩特的大黑河,在《元史》中称作“巴勒渚纳河”。

孛尔只斤·铁木真在消灭克烈部后,势力日益强大,能与之抗衡的只剩下乃蛮部,最后统一蒙古高原的战争已如箭在弦上,势在必发了。孛尔只斤·铁木真首先做的是整顿军事组织,然后祭旗出兵。蒙古军大败乃蛮部军队,最后消灭了乃蛮部。至此辽阔的蒙古高原绝大部分已在铁木真的掌握之下了,到这时,孛尔只斤·铁木真才有了他自己独立可汗的地位,下一步便是创建国家,施行新的政策,扫平高原上尚未降服的势力,然后驱使他的铁骑征服更加广阔的土地。

当时的乃蛮部分裂为两支,一支有不欲鲁汗统治,另一支由不欲鲁汗的弟弟太阳汗统治。铁木真曾几次与不欲鲁汗及其联军作战,极大地削弱了他的实力。这次铁木真的兵锋所指,是太阳汗统治下的乃蛮部。在不欲鲁汗遭到失败时,太阳汗漠然视之,在王汗脱里罕遭到铁木真的突袭灭亡时,太阳汗依然置之不理。在这之后,太阳汗不得不独自面对铁木真的大军。

为了寻找盟友,太阳汗派使者到长城附近的汪古部,邀请他们共同夹击铁木真。汪古部的首领阿剌思剔吉忽里看出乃蛮部内部不和与太阳汗的懦弱无能,料想乃蛮部必败,故拒绝出兵相助,并将乃蛮部使者缚送到铁木真处,告诉铁木真乃蛮部要来进攻的消息。

宋宁宗赵扩嘉泰四年(辽天庆十一年,公元1204年),孛尔只斤·铁木真在帖蔑延客额儿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围猎,与众臣共同商议出兵之事。多数人认为春天马瘦不宜出师,但孛尔只斤·铁木真的弟弟孛尔只斤·斡赤斤和孛尔只斤·别勒古台极力主张进攻乃蛮部,两个弟弟的想法与孛尔只斤·铁木真的想法相同,于是孛尔只斤·铁木真最后决定与乃蛮部决一死战。

为了做好与乃蛮部作战的准备,孛尔只斤·铁木真首先做的就是整顿军事组织,他将军队集合于哈拉哈河的客勒贴该合答,在这里定军制,并颁布札撒。军制按前、百、十组织,委派了千夫长、百夫长、十夫长,统师所有的军队。设立扯儿必官(相当于元代的内府宰相),由六人分任,掌管各种事务。设八十宿卫、七十散班,宿卫巡夜,散班白天执勤,三天三夜轮换一次。此外还从千、百户那颜及平民的子弟中挑选一千名勇士,战时作为先锋,平时充当护卫。经过一番整顿,军队的战斗力更加提高,纪律更加严谨,孛尔只斤·铁木真的权威更加牢固地树立起来了。到了农历4月16日,孛尔只斤·铁木真祭旗出发,命哲别、忽必来二将为先锋,逆克鲁伦河西上。先锋部队首先到达了撒阿里客额儿后与乃蛮部哨兵相遇,蒙古军一匹瘦马被哨兵送至太阳汗帐内。乃蛮人认为蒙古军到达该地时,人马多已疲惫,并不可怕。面对这样的形势,扯儿必官向孛尔只斤·铁木真建言:“我们远道而来,人马疲乏,乃蛮人多势众,但尽是愚弱之辈,可多设疑兵,令每人各烧火五处,待我们喂饱战马,再行攻击,必可获胜。”孛尔只斤·铁木真采纳了这个意见,令士兵们每人点火五处,修养待命。此情况果然被乃蛮部哨兵发现,并向太阳汗报告说蒙古军队人数众多,夜间燃起的火,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当时太阳汗驻扎在杭爱山,得知蒙古军人数众多,并且每日都在增兵的情况后,认为应该诱敌深入,然后战而擒之。可是太阳汗遭到儿子古出鲁与部将豁里速别赤的反对,只好率五万余兵向蒙古军进攻。蒙古军一方铁木真亲自率兵打先锋,令其弟合撒儿指挥中军,斡赤斤掌管后援部队。孛尔只斤·铁木真手下的四员猛将忽必来、者勒蔑、哲别、速不台率部冲击,把乃蛮部的队伍一直逼到纳忽昆前的大本营。

太阳汗见蒙古军势,颇感畏惧,于是向札木合询问各队将领的情况,听后太阳汗更加不敢迎战,只有步步后退。而札木合见孛尔只斤·铁木真的军队军容整齐,也不战而逃。结果蒙古先锋部队把乃蛮军逼到了纳忽昆山前,兀鲁兀惕部和忙兀惕部赶来,两翼包抄,其主力一直冲到乃蛮部的大本营,将乃蛮军困在两边陡峭的山谷里。到了夜里,乃蛮军已经被蒙古军层层包围,乃蛮军企图突围,由于天色漆黑,掉下悬崖摔死的人不计其数。第二天剩余的队伍纷纷投降。朵儿边,塔塔儿,合塔斤,撒勒只兀剔诸部亦投降。札木合等带领少数人逃走,太阳汗负伤而死,大将豁里速别赤顽强抵抗,死于战场。太阳汗王妃古儿别速与大臣塔塔统阿被俘。古儿别速被孛尔只斤·铁木真纳为妃妾,塔塔统阿在孛尔只斤·铁木真手下效力。太阳汗的儿子古出鲁奔往北乃蛮,依其叔叔不亦鲁黑汗。南乃蛮全境被蒙古军全部占领。

至冬季,孛尔只斤·铁木真在阿尔泰山区休养生息后,于宋开禧元年(辽天庆十二年,公元1205年)春越过阿尔泰山,进而消灭了北乃蛮部。从此,乃蛮部全部为孛尔只斤·铁木真所征服。此后札木合被五名那可儿押送到铁木真面前,孛尔只斤·铁木真赐他不流血而死。至此,辽阔的蒙古高原绝大部分已在孛尔只斤·铁木真的掌握之下了,真正有了自己独立可汗的地位。下一步便是创建国家,施行新的政策,扫平高原上尚未降服的势力,然后驱使他的铁骑征服更加广阔的土地。第二年的宋开禧二年(辽天庆十三年,公元1205年),孛尔只斤·铁木真称成吉思汗,此年为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元年。

成吉思汗击灭了乃蛮部后,接着又进兵去征讨他的宿敌,即由脱黑脱阿为首领的蔑儿乞惕部的“森林之民”,不久也被成吉思汗所击破,但是脱黑脱阿却偕同他的两个儿子和少许部众脱身逃走了。不过,成吉思汗在蔑儿乞惕部中得到一个有名的美人,就是在蒙古史诗里面所称赞的第四个后妃忽兰。

乃蛮部被成吉思汗吞并后,原乃蛮部中的八剌忽氏族人中有取原居地之名为姓氏者,称巴亦拉葛赤氏。巴亦拉,就是蒙古语巴亦答剌黑别勒赤儿(巴剌合黑河)的简称;葛赤,世蒙古语“旁边”、“河畔”之意。巴亦拉葛赤,就是居住于“巴剌合黑河边的人们”之意。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之子孛尔只斤·忽哥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蒙古族巴亦拉葛赤氏,源出蒙古黄金家族,是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之子孛尔只斤·忽哥赤的后裔。

元朝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皇子孛尔只斤·忽哥赤被元世祖封为云南王,孛尔只斤·忽哥赤则任命下属文吏张立道为王府文学(文案师爷,秘书)。

张立道进劝孛尔只斤·忽哥赤“务农以厚民”,孛尔只斤·忽哥赤觉得甚为有理,欣然接受,便任命张立道为“大理等处劝农官,兼领屯田事,佩银符”。当时孛尔只斤·忽哥赤镇守大理、鄯阐、茶罕章、赤秃哥儿、金齿等处,设立了大理等处行六部省,则张立道出任统领全省的农业及屯田之事。不久,张立道与侍郎宁端甫出使安南(今越南),定下了安南向元岁贡之礼。

元朝初期云南政局不稳,地方势力不服统治。云南地区乌蛮三十七部的都元帅宝合丁不愿拱手让出自己的权力和领地,想方设法阻止蒙古势力进入云南,定下了谋害元朝政府派遣的云南大员的计策。

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农历2月,孛尔只斤·忽哥赤到云南后,都元帅宝合丁设鸿门宴欲毒死云南王,张立道闻讯急忙后赶赴王府营救。当他冲到王府时,孛尔只斤·忽哥赤已经将毒酒咽下肚,当时孛尔只斤·忽哥赤拉着张立道之手,探入其口,口腔内肉已腐烂。宝合丁则“使人讽王妃索王印”,从孛尔只斤·忽哥赤的王妃手中胁诈了云南王大印,夺取了云南王的王位。

张立道救孛尔只斤·忽哥赤不成,便秘密结交义士十三人,以图一举,并推一人到京师告变。结果事情败露,宝合丁囚禁了张立道。提举燕人张忠,视张立道为族兄,暗结壮士乘夜劫狱,救出张立道。他们逃至吐蕃界,遇到元世祖所遣御史大夫博罗欢、王傅别贴及到京报讯之人。二御史率大军随张立道返回云南,诛杀了宝合丁,再次平息了云南地区。

宝合丁之乱平息后,元世祖下旨召张立道入京,详细询问孛尔只斤·忽哥赤被害时的情况。听完汇报后,元世祖唏嘘良久,后问张立道等:“汝等为我家事甚劳苦,今欲事朕乎?事太子乎?事安西王乎?”张立道等回答愿事陛下,于是元世祖赐张立道黄金五十两,以表彰其忠心。

孛尔只斤·忽哥赤被害后,其后裔子孙以先祖身份及名字合为姓氏,称巴亦拉葛赤氏,或称巴亦拉哥赤氏。巴亦拉,蒙古语为“少爷”、“皇子”之意,葛赤(哥赤)是孛尔只斤·忽哥赤的名字。

元、明、清朝时期,蒙古族巴亦拉葛赤氏家族世代为蒙古王爷,后多冠汉姓为边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博尔济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博尔济氏,源于元太祖“黄金家族”孛尔只斤·铁木真的后裔,蒙语为?????,世居东城(今黑龙江勃力)。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gi Hala。

蒙古族、满族博尔济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边氏、季氏、李氏等。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边佳氏,满语为Bia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辉发部集聚区,包括辉发城、多壁城等),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边氏、卞氏等。

⑵.满族额尔吉氏,满语为Ergi Hala,汉义“边”,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乌里布(今乌苏里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边氏、吉氏等。

⑶.满族沙拉氏,亦称萨加拉氏,满语为Sala Hala,世居瓦尔喀(今黑龙江及俄罗斯兴凯湖周边地区)等地,清朝末期以后多冠汉姓为边氏、查氏、沙氏、程氏、山氏、白氏、谢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阿拉边前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是为新满洲姓氏之一。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abiancian Hala。

清朝晚期以后,达斡尔族、满族阿拉边前氏多冠汉姓为边氏。



得姓始祖:边伯、公子城(子边)、孛尔只斤·忽哥赤。

边氏的历史名人 -- 边 韶:(生卒年待考),字孝先;陈留浚仪人(今河南开封)。著名东汉文学家。

约公元147年前后在世,他以文学知名,能言善辩,教授弟子数百人。

有一天,他正在假寝,有的弟子私下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他听后应声对道:“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盛饭食或装衣物的竹器)。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意旨相同)。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嘲笑他的弟子听后大为惭愧。

汉桓帝执政时期,边韶官至尚书令,著有《诗颂碑铭书策》十五卷。



边 让:(公元?~1208年),字文礼;陈留浚仪人(今河南开封)。著名汉朝学者。

少辩博能文。

汉灵帝中平中年(公元186年),大将军何进闻名欲辟之,恐不至,诡以军事徵召。既至,署令史,以礼见之。边让善占射,能辞对,宾客满坐,莫不羡其风。府掾孔融、王朗并修刺候。

议郎蔡邕亦深敬之,以为宜高任,复上书推荐,时年只二十余。

后以高才屡擢进,迁出为九江太太守。

汉初平中期,王室大乱,边让去官还乡。恃才气不肯屈事曹操,且多轻侮之言。

汉建安中期,有乡人构让于曹操,曹操告郡就杀之。

著有《章华赋》传世,余文皆散失。



边 鸾:(生卒年待考),陕西长安人。著名唐朝画家。

他官卫长史,擅长画花鸟及折枝草木,用笔轻利,设色鲜明。

唐德宗曾命他画外国年赠解舞孔雀,他画一正一背,毛羽金翠辉映,舞态若合音节,表现出了羽毛的变化姿态和花卉的芳妍,为前所未有,对推动当时花鸟画的发展,在花鸟画派独立成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边 镐:(生卒年待考),小名康乐;升州人(今江苏南京)。著名南唐将领。

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边镐奉南唐中主李璟之命,镇压张遇贤起义,以行营招讨的名义兼任抚、信、袁、吉等州都虞侯,随齐王李景隆进攻割据福建的闽主王延政,历经激战,王延政出降,闽亡。

此时,南唐诸将皆争功,唯边镐不发一言,得到南唐皇帝信任,此后率军平定割据湖南的马氏政权,进位武安军节度。边镐为人宽厚,御下无法,时人称之为边菩萨。平定湖南之后,马氏旧将刘言、王逵、周行逢、孙朗等人起兵叛乱,边镐抵御不利,全军覆没,从湖南逃回,被削官为民。

南唐卷入与后周的战争时,边镐被重新任命为将领,但被后周军队生擒。

善于以仁慈用兵,时人称他为“边菩萨”、“边佛子”,周世宗柴荣任命他为右千牛卫上将军,等到双方议和,边镐又被遣返,但从此李景置而不用,后逝世于金陵。



边 肃:(生卒年待考),字安国;楚丘人(今河南滑县)。著名北宋大臣。

进士出身,宋真宗时历官工部郎中、曹州知州、邢州知州、秘书少监边珝、太常博士。

契丹入侵时,正逢地震,城墙倒塌,宋真宗密诏令他见机行事,他打开城各城门,严阵以待,敌军却退了回去。

宋真宗曾秘密采访朝臣中有令闻者(好名声),得二十四人,其中就有边肃。

边肃是诸暨边村边氏宗族的先祖。



边 鲁:(生卒年待考),字至愚,号鲁生;宣城人(今安徽宣城)。著名元朝书画家。

官南台宣使。工古文奇字,善墨戏花鸟,名重江湖间。著有《书史会要》、《画史会要》、《春草斋集》、《梧溪集》等。



边 贡:(公元1476~1532年),字庭实;历城人(今山东济南)。著名明朝诗人、文学家,“前七子”之一。

因家居华泉附近,自号华泉子。他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齐名,时称“四杰”。

边贡出身于一个官僚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进士及第,年仅二十岁。少年登科,名动朝野。初授太常博士,迁兵科给事中。明六科给事中掌钞发章疏,稽察违误,职权颇重。边贡任职期间,不避权贵,不计利害,上书弹劾贪冒军功、卑怯无能的监军太监和统兵将帅,上《言边患封事疏》。当时监军太监苗逵为皇帝所宠信,镇军统帅是宗室保国公朱晖和右都御史史琳。边贡奏文疏直激切,闻者凛然,表现出他关心国事、直言敢谏的品格。

此间,著名文学家李梦阳任户部主事。此后,何景明、徐祯卿及王九思、康海、王廷相也先后进士及第,在内阁各部供职。边贡与他们诗文往还,遂为诗友,世称“前七子”。明自英宗之后,政治日趋腐败,阶级矛盾也日见深化。弘治以来,一些正直的朝臣想限制阉党,改革朝政,以挽救明王朝的衰颓之势。在文学上,则有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力图改变萎弱的“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发起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运动,天下学人翕然宗之。嘉靖间,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与之相呼应,前扬后激,遂把这一运动推向高潮。经过“前后七子”的努力,终于取代“台阁体”而雄踞文坛。这一次文学复古运动,对于改变“台阁体”萎弱文风,清除八股文窒息文艺创作的恶劣影响,有一定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其文学主张一味强调复古,便引导文学创作走上盲目尊古的道路,造成摹拟剽窃、追求形似的恶劣影响。边贡附骥于李梦阳,其前期诗歌自然也具有同样的错误倾向。集中摹拟之作,及祭陵诸诗,盖为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四言古体摹拟《诗经》,以及“集杜句”、“集江淹句”等,都是些古色古香的杂货拌,毫无诗意可言,而于送别、游赏的诗作中则时见新意,有不少清丽隽秀之作。

明弘治一朝,边贡宦途得意,官至太常夺丞。而在明弘治帝病逝之后,即位的正德皇帝却是一个不问朝政、日耽游乐的荒唐天子,朝政大权全由宦官刘瑾把持。边贡志操耿介,不善奉迎,遂被外放为河南卫辉知府,寻改授湖北荆州知府。在其升迁之际,骤被外放,使其锐意进取之心受到极大挫折。而且自此以后,他再未能返京任职,亦是其政治生活中的一大转折。

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春,边贡赴荆州任所。在朝廷,他目睹了朝政的腐败;赴任途中,他又看到在农民起义冲击下的明王朝破碎的统治局面。自京畿至荆襄,不堪封建压迫和剥削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河北有刘六、刘七起义,四川及湖北有蓝廷瑞、鄢本恕和廖惠的农民暴动,他深深感到明王朝统治的深重危机。他作为明朝官吏,为镇压农民起义他拼死效力;作为一个诗人,他却与一般只知追逐利禄的封建官吏的感受不同。他忠事明室,而痛恨蛀蚀明王朝的宦官和贪官污吏;他仇视农民起义,而对农民所遭受的苦难又有一定的同情。这二者是矛盾而又统一的。在他看来,农民的苦难,不是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及其赖以存在的封建制度造成的,而是由于宦官弄权、贪官污吏横行不法所造成的。因此,他在荆州任内,或驱车四境访察民情,或登山临水游览观赏,心情都是抑郁的。江边登高南眺,水天一碧的洞庭秋色,使他联想到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思及仕途坎坷,便欲作《怀湘赋》,以发抒积郁愤懑之情;泛舟江中,波险浪激的景象,又使他联系到朝政日非,烽火四起的险恶政局,便欲挂冠归乡。凭吊羊祜,倾诉景仰之意,造访鹿门山庞统隐居处,又有不胜惆怅之情。即题咏海棠的五首,虽咏物小什,在赞美海棠当秋盛开、与松为伴的品格之中,亦寄寓着诗人身世之慨。

边贡到荆州任不久,权阉刘瑾伏诛,不少受其迫害的官员先后得复原官,他自然也充满着期待。然而,一年过去,得到的却是擢为山西提学副使的任命,而同时也收到父死讣音,未曾莅任便丁忧家居。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仲冬,服阕,起为河南提学副使。未得返京任职,仍放外任,虽是升迁,心情亦十分落落。作《俟轩解》聊以自慰。尽管如此,边贡莅任,仍克尽其职,致使河南士风大振。他不受请托、秉公择优;不以亲疏为条件,而以文才取舍,虽友人亦不例外,从而赢得清正廉明的赞誉。在这时期,边贡为考校生员,视察府州县学,足迹遍及河南全省,因而也感受到人民的疾苦,写下了《筑桥怨》、《牵夫谣》等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

边贡有感于朝政日非,加以身体病弱,于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上疏乞终养致仕,未获示复而母病死任所,遂扶榇归里,居丧守制,至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始起复任职。居家期间,边贡读书授徒,与友人唱酬,而更多时间则是流连于家乡湖光山色之间。因此写下了大量吟咏故家湖光山色之作。如《西园八景》、《寒食郊行》、《题贾园四首》、《七月四日泛湖》、《湖上杂兴》、《登千佛山寺》、《游龙洞山》、《出靳村望灵岩寺》、《泰山回马岭》、《登岳次刘希尹韵四首》等,都为写景佳作,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其次,诗人也写有不少关心农事的诗篇,如《望雨》、《忧旱》等。

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农历3月,武宗朱厚照病逝,其弟厚熜继帝位,诏起复边贡为南京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南京为留都,各部衙署形同虚设,官员有职无权,诗人居此常感不安。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转刑部右侍郎。官职升迁了,诗人退隐的念头也滋生了。是年冬,他借赴京述职之机,回程经济南以延医治疗为由,上疏乞休。未获准,旋拜太仆卿,迁户部尚书。自嘉靖以来,七年之间,五选华秩,屡屡升迁,边贡本应安于职守,黾勉王事,而他却牢骚满腹,一再恳请致仕,为常人所难解。盖诗人非一般利禄之徒,欲有为而不得,不甘尸位素餐,故常戚戚于怀而求退心安。在欲有为而不能,欲退隐而不准的情况下,边贡于公暇之余,浪迹山水之间,写下了大量吟咏南京一带山水的诗歌、如《杂画》、《画上》都写得真切细腻,亲切感人。而《经西湖》、《谒文山祠》等描写西湖景胜的诗作,则韵致深厚,文笔传神,为人所激赏。

事有偶然。边贡与其父一样,被劾免职:边父因不贿买宦官,横遭诬陷;边贡则是疏狂任放。受人忌害。所由不同,而志操耿介则一。归家后,诗人经常卧病。第二年,即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所筑万卷楼遭受火灾,所藏图书焚烧殆尽,诗人痛苦异常,遂发病卒,终年五十七岁。

边贡以诗著称弘治、正德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驾诗坛,而边诗以富有文采为时人称许。综观边贡诗集,佳作多有,“风人遗韵,故自不乏”,而拟古摘句之什也掺杂其中;沉稳平淡,风格朴质,是其所长,而题材狭窄,调多病苦,为其弱点。要之,其拟古摘句之作,影响消极,而其纤丽俊逸之作,则开“神韵”之渐。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整理翻刻其诗集,不唯敬其桑梓,亦因诗心有相会之处。因此,边贡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自应有一定的地位。其诗文,后人编为《边华泉全集》。王士祯编选有《华泉集选》四卷。

边贡之子边习亦有文名,有诗集传世。



边景昭:(生卒年待考),字文进;福建沙县人(一作甘肃陇西)。著名明朝画家.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42年)任武英殿待诏,至宣德时仍供奉内廷。后为翰林待诏,常陪宣宗朱瞻基作画。

他为人旷达洒落,且博学能诗。

他继承南宋“院体”工笔重彩的传统,其作品工整清丽,笔法细谨,赋色浓艳,高雅富贵。有“花之妖笑,鸟之飞鸣,叶之蕴藉,不但勾勒有笔,其用笔墨无不合宜”之说。

边景昭的墨线气力十足,变化丰富,精谨细微,柔韧相宜。他精画禽鸟、花果。

他深入生活,体察细微,注重物象的形神特征,边景昭笔下的花鸟,花有姿态,鸟有神采。他画的翎毛与蒋子成的人物、赵廉的虎,曾被称为“禁中三绝”,是明代院体画家中影响较大的工笔花鸟名家。

边景昭的花鸟画以工笔重彩法见长,传统渊源无疑来自宋代“院体”,如清方薰《山静居画论》评:“边鸾(应作边景昭)、吕纪、林良、戴进,纯以宋院题为法,精工毫素、魄力甚伟,黄(笙)、赵(昌)、崔(白)、徐(熙)之作,犹可想见。”明李开先《中麓画品》更具体的指出:“边景昭其源出于李安忠。”清顾复《平生壮观》记边氏《聚禽图》时也指出:“得黄要叔父子遗意。”黄要叔父子即北宋初黄筌及其子黄居采,所创工笔重彩花鸟画风,成为宋初“院体”标准体制;李安忠是宣和朝画院画家,花鸟亦善然而出,边氏出生地的福建,又沿续着南宋院画风格和元代边武、张舜咨传至闽地的文人水墨花鸟画风,趋于粗简劲健,故边氏也受到一定影响。其成熟的花鸟画法即粗细相兼,妍雅并重。花鸟主体勾勒设色,工细妍丽,树石北京水墨皴染,简劲清雅,在工致华美中透出雍容浑朴气象,遂自成一格,开创了明代“院体”花鸟新风。

边景昭花鸟画的艺术追求,既承继了宫廷花鸟画的传统特色,又掺入了明代皇室平民化的贵族品味,在取材、立意、构图、笔墨、格调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边景昭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所绘的《三友百禽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更具典型性,画面松竹梅岁寒三友并植,寓意君子之德,百鸟聚集,隐喻百官朝拜天子,顺承天意、熙宁祥和的立意,凸现吉祥瑞应的象征意义;同时,象形刻画也生动活泼,尤其百禽的动姿,或跳踯,或鼓噪,或饮啄,或顾盼,悉尽其态,气氛热闹欢快;诸鸟细致入微的描绘,使品类意义可辨,布满全幅的构图,呈现“茂密”的特点,画风工细精微又富装饰性,此作堪称边氏最具宫廷花鸟特色的佳构。另有边景昭作于明宣德二年丁未(公元1427年)的《百喜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以百只喜鹊的“百雀”的谐音来比喻“百爵”;《栗喜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也用谐音表示“立即报喜”,如乾隆帝题诗所曰“栗喜立报喜,寓意真可人。“吉祥之意明显;见于著录的《五伦图轴》画凤凰二、鹤一、鸳鸯二、鹡鸰二、黄莺二清杜瑞联《古芬阁书画记》评:“论曰宋画院以五伦图试士,人多作人物,唯一士画凤凰取君臣相乐之意,画鹤取父子相和之意,鸳鸯喻夫妇,鹡鸰喻兄弟,莺鸣喻朋友,遂擢上第。景昭此图,盖仿宋本也。”以禽鸟象征五伦,于吉祥中又寓教诲之意。可以说,边氏的多数作品均呈现装饰性和吉祥意这一鲜明的特色。

《三友百禽图轴》和《百喜图轴》中的花卉翎毛以北宋“院体”为本,山石则源自南宋马、夏,勾线粗劲方折,皴法运侧锋斧劈,粗细对照,刚柔相济,设色、水墨映衬,使作品于工妍中别具雄健韵致。《竹鹤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和《雪梅双鹤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则更多清雅格调,于精微中透出雍容浑朴的气象。主体双鹤均作近景特写,准确而细致地描绘了他们的体态、羽色,不遗细节。仙鹤或引颈翘首,自啄其羽;或低首俯身,觅食昆虫;或伸颈鸣叫,长啸太空,气宇轩昂又悠然自得;白鹤本身形成三色对比,丹顶、白身、黑尾、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皎洁华美,极富色彩装饰美;翠竹或白梅背景,又映衬出幽旷出尘的品格;总体风格既不同于北宋的过于柔细,又有别于南宋的一味苍劲,工丽与清雅和谐结合,精细与洗练因物而施,其格调亦带平民化贵族品位。

对边景昭花鸟画风格的评析,画史多有论述,也指出了他承宋人又有所创新、工而苍、妍而雅的艺术特色。如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曰:“边景昭十二禽,细绢横幅,中作老梅与勾勒竹,重着色。精妙而苍,亦雅。”顾复《平生壮观》记:“秋塘生趣,鸳鸯一双,一作下水形势,甚妙。勾染芙蓉水草,皆宋人法也。”明韩昂《图绘宝鉴续编》论:“边景昭,陇西人,善翎毛花果,花之娇笑,鸟之飞鸣,叶之正反,色之蕴藉,不但勾勒有笔,其用墨无不合宜,宋元之后,殆其人矣。”徐沁《明画录》评:“花果翎毛,妍丽生动,工致绝伦。”

绘有《竹鹤图》传世。其子边楚芳、边楚善亦长于花果翎毛,传其父法。传世作品有《三友百禽图》、《双鹤图》、《春禽花木图》。边景昭创立的花鸟画风,在当时已蔚成一派,边氏传人的作品今已罕见,大约也多被改款为宋、元画,唯边楚善有件传世作品《夏景聚禽图轴》,今被窃藏于日本。



边连宝:(公元1700~1773年),字肇畛(一作赵珍),号随园,晚年自号茗禅居士;直隶任邱边各庄村人(今河北任邱)。著名清朝文学家。

约清世宗雍正中期(公元1729年前后)在世,诸生。其父边汝元与同里以诗艺相切磋,边连宝是世家传学。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贡成均,廷试第一。第二年,蔫试“博学鸿词”,报罢。复蔫经学,辞不赴。自是无意进取,益肆力于古学。

边连宝是清朝中叶著名学者、文学家、诗人,性情耿介,不依阿流俗,精通经、史、子、集,诗著有《随园诗草》。与钱陈群、李绂、戴亨、胡天游、蒋士铨相知,与纪晓岚、刘炳、戈岱、李中简、边继祖、戈涛并称为“瀛州七子”。

其父边汝元与同里以诗艺相切磋,连宝能世家学。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贡成均,廷试第一。明年,蔫试“博学鸿词”,报罢。复蔫经学,辞不赴。自是无意进取,益肆力于古学。连宝为诗,直达胸臆才力纵恣。出入于韩愈、孟郊、白居易、卢仝之间。著有《随园集》、《古文病余草》、《续草》、《长语》、《清史列传》等,并传于世。

边连宝一生诗文著述颇丰,边连宝为诗,直达胸臆才力纵恣。出入于韩愈、孟郊、白居易、卢仝之间。今传《随园诗草》刊本八卷、《随园诗集》钞本三十九卷、《随园病馀草》钞本五卷,及与其兄边中宝合刊《南游埙篪集》二卷,共存诗八千余首。《随园文钞》钞本二卷、《边肇畛先生文稿》刊本一种不分卷,散见于方志、族谱诸集之文章尚有二十余篇。其著述今传有《病馀长话》钞本十二卷、《杜律启蒙》刊本十二卷、《列国说荟辄要》稿本一种不分卷。除只见著录而尚未发现的《五言正味集》《唐文读本》《评选苏诗》《考订苏诗施注》《评管子腋》《评选〈世说新语〉》等外,其他均收录此文集中。集后尚附有《四库全书总目》、《清史稿》、《清诗纪事》等文献关于边连宝的记载。

边连宝著述甚多且多有价值,在清代很有影响。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蒋寅评其作品“议论辟而识见精”。但他的作品中仅《随园诗草》、《边肇畛先生文稿》、《杜律启蒙》等有刊本,且数量极少,其余《随园诗集》、《随园病馀草》等集子皆以稿本钞本形式流传,亟需整理。



边寿民:(公元1684~1752年),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江苏淮安人。著名清朝画家。

诸生,人称“淮上一高士”、“扬州八怪”之一,与王孟亭友善。

用泼墨法创写芦雁。洒丽生动,飞鸣宿食,各得神趣。间画山水、花卉,别有逸致。工书法,所居苇书屋,名流过淮阳咸造访之。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作拼梅图见名人书画集。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作芦雁图。卒年六十开外。

他的艺术活动在雍正、乾隆年间,以善画芦雁名闻海内。画花卉亦有别正职。画泼墨芦雁,苍浑生动,朴古奇逸,极尽飞鸣、食宿、游泳之态。泼墨中微带淡赭,大笔挥洒,浑厚中饶有风骨。又善以淡墨干皴擦小品,更为佳妙。因他画芦雁,称其所居名“苇间书屋”。

他又工诗词、精书法。和郑板桥友善。他善于写生,每于秋日结屋荒洲,从琉璃窗中洞观芦雁飞鸣、食宿、游泳的情态。

代表作有:《碧梧双峙图》、《老圃秋容图》、《寒江秋思图》、《寒芦落雁图》、《芦丛栖息图》、《沙洲雁影图》、《潇汀南雁图》等。



边 疆:(公元1917~今),河北完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教导队政治指导员、教导大队政治教导员,第四军分区第八区队政治处主任,第四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三旅政治部副主任,第四纵队第十旅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第一九○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干部部部长,海军航空兵副政治委员,第三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总局局长、党组书记,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部长,农垦部副部长,家牧渔业部顾问。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边文怀:(公元1928~今),山西五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参加八路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离职休养。

跟帖时间 2010-05-15 09:08:0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边氏的通用宗祠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姓启边国;望出陈留:全联典指边氏的郡望和源流。

五经笥腹;四杰蜚声: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浚仪人边韶,字孝先,以文学知名,能言善辩,教授弟子数百人。一天,他正假寝,有弟子私下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他听后应声对道:“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盛饭食或装衣物的竹器)。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意旨相同)。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嘲笑他的弟子大为惭愧。桓帝时,官至尚书令。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历城人边贡,字廷实,号华良,弘治年间进士,任兵科给事中,明嘉靖年间官至南京户部尚书。他早年就负有才名,喜欢游览江山,饮酒赋诗,与李梦阳、徐祯卿、康海号称“弘治四杰”。

官称佛子;朝采令名:上联典指五代时期的南唐升州人边镐,中主李璟时,以行营招讨洪、抚、饶、信、歙等州都虞侯,继而先后攻克建州、潭州,执闽主王延政,杀楚王马希广,分别灭了闽、楚二国,官至武安军节度使。诸将争功时,他从来一言不发。善于以仁慈用兵,时人称他为“边菩萨”、“边佛子”。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楚丘人边肃,字安国,进士出身,真宗时历官工部郎中、曹州知州、邢州知州。契丹入侵时,正逢地震,城墙倒塌,真宗密诏令他见机行事,他打开城各城门,严阵以待,敌军却退了回去。真宗曾秘密采访朝臣中有令闻(好名声)者,得二十四人,其中有边肃。

孝先笥腹;文礼逸才: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以边韶事典。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边让,字文礼,善属文,孔融称其有俊逸才。

卢龙节度;闻望名臣:全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楚丘人边肃事典。



2.五言通用联:

稻田留野老;烟翅破寒江:此联为清朝书画家边寿民自题联。边寿民,淮安人,或作山阳,一名维骐,字颐公,号渐僧,又号苇间居士。



3.七言通用联:

唐人爱读边鸾画;明士喜吟仲子诗: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画家边鸾,京兆人。最长花鸟。下笔轻利,用色鲜明。或谓其牡丹图,人畜六七,大小相戏,状态如生,推为绝笔。他如蜂蝶蝉雀,并居妙品。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诗人边习,字仲学,著有《边仲子诗》等。

名列弘治十才子;官居绍兴二侍郎: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户部尚书边贡,历城人。与李梦阳等号称“弘治十才子”。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吏部尚书边知白,字公式,绍兴中历户、吏二部侍郎,直学士院。

负才俊伟驰芳誉;持躬端敏绍家风: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九江太守边让,字文礼,浚仪人。恃才气,不屈曹操,操杀之。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名人边承遇事典。



4.八言以上通用联:

闻望崇高,天子殷殷采取;腹笥富厚,门人济济从游: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工部郎中边肃的事典,边肃,字安国,楚丘人。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学者边韶事典。边韶,字孝先,浚仪人。尝言:“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

跟帖时间 2010-05-15 09:05:4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边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长清边氏字辈:“绍清家丕(培)现克孝衍(延)修长薪(金)传开基业诗书学温良”。

山东淄博边氏字辈:“圣洪昌继凯”。

山东临沂边氏字辈:“永文经(景)俊玉”。

山东郓城边氏字辈:“凤梦广道兆祥庆传同”。

山东蒙阴边氏字辈:“丕景振立田开洪乐成圆”。

湖北咸宁边氏字辈:“作善吉后志友光康林臣佳”。

湖北宜昌、南漳边氏字辈:“世忠厚传…”

湖北沔阳边氏字辈:“积厚自有光”。

辽宁本溪、锦州边氏字辈:“万宝朝忠(镇)宪成继广”。

辽宁昌图边氏字辈:“国永喜志庆庚生”。

河北河间边氏字辈:“凤西德树增元玄少”。

河南商丘边氏字辈:“申敬传家祥”。

江苏边氏一支字辈:“学振中华伟业乃仓”。

边氏一支字辈:“孝先绪文祥”。

边氏一支字辈:“宏德志宝…”

边氏一支字辈:“学从广东正志光华”。

跟帖时间 2010-05-15 09:02:1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边氏的家谱文献 -- 河北任邱边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末一卷,附考一卷,(清)边方晋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笃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北省石家庄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洲家谱学会。

河南封邱边氏重修族谱十卷,(清)边青黎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32年)贻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

边氏族谱,(清)边青黎纂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霸县边氏本支支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北边氏家谱六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同山边氏宗谱四十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南封邱边氏族谱十卷,(民国)边济仁、边炳汉等纂辑,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贻谋堂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泺县边氏家谱四卷,(民国)边柔远篆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唐山华美印刷局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5-15 09:00: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边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刘彻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金城郡:西汉朝始元六年(庚子,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治所在允吾(今甘肃永靖),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兰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地区。隋朝大业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兰州为金城郡。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2.堂号:

陈留堂:以望立堂。

金城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腹笥堂:后汉边韶,字孝先,以文学知名,有几百学生。边韶有一次白天睡着了,学生私下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边韶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思经事,寐与周公同梦,静与孔子同志,师而可嘲,出何典籍?”后来边孝先官做到尚书令。

贻谋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5 08:58:1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边氏的迁徙分布 -- 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四位,人口约四十一万八千余,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6%左右。

边氏最早源起于春秋宋国都城河南商丘,得姓后很长一段时间繁衍于该地,直到宋朝灭亡。

历秦、汉时期,逐渐散居今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等靠近古宋国的地域。

西汉时期,边氏名人有与朱买臣、王朝合称三长史之一的边通;东汉时边氏名人渐多,有任京兆尹的边凤,九江太守边让,尚书令边韶,此三人均为陈留郡人,表明至少在东汉时边氏陈留郡望已经形成。另有《董卓传》中提到的金城人边章等,表明边氏已经在甘肃落籍,金城郡望初具规模。

魏、晋、南北朝时期,边氏金城郡望昌盛浩大,人丁兴旺,并有移居与之相邻的陇西郡者。黄河百害,唯富一套,陇西郡自然环境优越,又加远离动荡不安的中原地区,故边氏后来在陇西郡形成大族。

至隋朝事情,中原一带战乱不宁,烽警四起,又加瘟疫肆孽,旱涝天灾,百姓流离失所,不惜颠沛流离,徙奔江南,边氏经此动乱,渐散居今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等省。

隋、唐两朝,边氏主流依旧在北方繁衍,山西、北京、天津均有边氏人的踪迹,河北、陕西、甘肃等地成为边氏人繁衍的中心。

唐末五代时期,边氏人活动之重心始向江南转移。北宋中期,边肃孙边由于仕宦的缘故,由应天府楚丘(今河南滑县)落籍于吴(今江苏苏州)。

南宋至元朝时期,边氏在南部省份的分布区域愈广,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省份均有边氏人入迁。而北方的内蒙亦有晋陕甘之边氏入迁。

明朝初期,山西边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京、天津等地。

历有清一朝,边氏逐渐散居于西南、东北和台湾等地。

如今,边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西为多。今山东省的青岛市、莱芜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任丘市、唐山市、霸州市、保定市博野县、涿州市、定县,山西省的太原市、运城市夏县,江苏省的淮安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咸阳市,湖北省的咸宁市、宜昌市、襄樊市,浙江省的诸暨市同山县、金华市,河南省的许昌市、叶县、平顶山市、焦作市博爱县、禹州市,贵州省的贵阳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的辽阳市、本溪市、锦州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吉林省的松原市、扶余县,安徽省的淮南市、凤台县、寿县,山东省的郓城县、临沂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湖南省的宁乡市,四川省的阿坝州小金川、松潘县、广元市等地,均有边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5-15 08:57:1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