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的历史名人 -- 薄 姬:(公元?~155年),女,名薄姬;河南洛阳人。著名汉高祖刘邦的嫔妃,刘邦第四子刘恒之母,薄太后。
刘恒即皇位后,尊其母为太后娘娘。娘娘怀汉文帝后,却遭到吕后的极端仇视,汉高祖刘邦也听信吕后谗言,阄薄姬诬贬于荒野。她逃到河曲黄河孤岛上避难,此岛故名娘娘滩。
相传娘娘来到此岛后,到附近另一黄河岛上生了汉文帝刘恒,此岛故名太子滩。经过两千余年的苍桑岁月变化,汉娘娘英名至今留存在黄河滩上。
河南洛阳有个薄姬岭村,它在孟津麻屯镇的西北约五公里处。据村民讲,薄姬岭因“汉薄姬”而得名,那这一带的人习惯称“薄姬”为“薄姬娘娘”。在薄姬岭村的东边,还有一个村子叫“娘儿洼”,也因该地有“娘娘庙”(供奉薄姬)而得名。可见,薄姬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
据当地人讲,某年大旱,身为皇太后的薄姬来到这里,看到庄稼枯焦,百姓饥饿难耐,不禁心生悲悯。她在岭下住了一宿,回去后便向汉文帝陈述了灾情,建议免除当地百姓的赋税并予以救济,得到了皇上的应允。当地百姓因此渡过了难关,他们对薄姬心存感激,于是便把薄姬住宿的那道岭称为“薄姬岭”,后来,他们又给薄姬建庙,常年供奉香火,好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位“娘娘”的恩德。
遗憾的是,薄姬的这一善行,没有记存于《汉书》中。是疏漏,还是因事情不大,史笔无暇顾及呢?不得而知。但从《汉书》所载薄姬的为人来推断,薄姬的这一善行是可能的。《汉书·高祖薄姬》记载,汉王四年,薄姬生刘恒后,“希见”(希同稀),即整日一心守着儿子,不关心其他事,很少露面。也正是因为她的“希见”,才得以在刘邦去世后,吕后在幽禁“诸幸姬戚夫人之属”的同时,对薄姬网开一面,让她跟随其儿子代王(刘恒当时为代王)到代地(今山西北部)去。刘恒二十四岁时,吕后去世,朝中大臣们在商议拥立谁为皇帝时,“皆称薄氏仁善,故迎立代王为皇帝”。可见,薄姬仁善的品格不仅得到大臣们的认可,还为她的儿子赢得了皇位。
现在的薄姬岭下还有一座土窑式的娘娘庙,建于民国年间。据说民国某年,天旱得让一位在岭间种西瓜的老汉心焦。一天午后,老汉进入梦乡,忽见三人各乘白马从岭上飘然而至,其中一位正是薄姬娘娘。薄姬娘娘告诉种瓜老汉,她是从横水镇北来的,她在那里的庙被拆了(冯玉祥驻扎洛水时曾普遍拆庙),来这里寻个安身之所。种瓜老汉醒后,惊讶不已,便对苍天祷告:“您若真是薄姬娘娘,就显显灵,让老天爷下一场雨,我给您塑身立庙。”第二天,果然下了一场雨。之后,薄姬岭下便有了这座娘娘庙。
薄姬于公元前155年辞世,其陵墓在今西安市东南郊,世称“薄陵”。又因该陵在汉文帝的霸陵之南,也称“南陵”。
岁月悠悠,两千多年过去了。两千多年的时光,足以使人们忘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这位仁善的薄姬娘娘,在洛阳的这方热土上,被老百姓世世代代地感念着、传颂着。
薄 昭:(公元?~前179年待考),薄姬之弟。著名汉朝大臣、轵侯。
薄昭是汉文帝刘恒唯一的母舅,亦即母亲薄太后唯一的亲兄弟。
当汉高祖刘邦的三子刘恒被邀做皇帝时,薄昭代表刘恒打前站。他先去长安与陈平等人接头,后成功地铲除了吕氏势力,算得上是汉朝有功之臣,因此后来晋升为车骑将军。
汉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薄昭恃权自傲,竟然杀死了汉文帝的使者。
怎样处理此事呢?汉文帝既不忍心下令杀死母舅,又不愿别人说自己执法不一。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让薄昭自己认罪、伏罪。
汉文帝首先打发一些公卿大臣上薄昭家里喝酒,在酒席上大伙劝薄昭自杀;但薄昭不干,大臣们无可奈何地回来了。
汉文帝又派他们去薄昭家“吊孝”,大臣们穿上丧服、戴着孝,来到薄昭家,一齐向薄昭号丧。薄昭没有办法,只好自杀了。
汉文帝对薄昭的处理引起了后世的争论。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就引用了李德裕的说法。李德裕认为汉文帝的这个做法不近人情,因为汉文帝的母亲只有这么一个亲弟弟。但司马光认为“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汉文帝按照法律进行处理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没有及时发现薄昭的弱点并派贤良帮助,还让他带兵,最后才酿出这样的悲剧。
群臣“吊孝”逼薄昭自尽。但不管怎样,薄昭事件为后世处理外戚权贵犯法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汉文帝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了高度的帝王胆识。
薄 珏:(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机械制作专家。
幼家贫,好钻研,因屡试不第,又目睹官场腐败,决心改学天文、数学和机械制造等。注重实践,自设实验室,配置各种工具设备,反复研制。
明崇祯年间,流寇欲劫掳安庆,巡抚张国维调薄珏入城制造铜炮,经过多次试验,所制铜炮精密度高,构造先进,炮上装有千里镜(瞄准镜),提高了命中率。后又制作了水车、水镜、地雷、地弩、火铳等兵器。
当流寇进犯安庆府时,他协同城内兵民固守,发挥了各种武器的作用,大败流寇。
他对后世苏淞一带制造业的发展影响较大。著有《浑天仪图说》、《格物测地论》等传世。
薄绍之:(生卒年待考),字敬叔,丹阳人(今安徽当涂)。著名南朝宋国书法家。
官至给事中。善书,风格秀异。尤工行、草,行草倜傥,时与越羊欣并称为“羊、薄”。
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学者袁昂作《古今书评》,称“薄绍之书,字势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乃至挥豪振纸,有疾闪飞动之势。”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称“薄绍之书如龙游在霄,缱绻可爱”。
庾肩吾在《书品》一书中列其书为下之上品,张怀瓘《书断》卷中列其隶书、行书、草书入妙品。古人有赞:“师法小王,风格秀异,若干将出匣,光芒射人,魏武临戎,纵横制敌”。
薄彦徽:(生卒年待考),阳曲人(今山西太原)。著名明朝大臣。
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进士,授四川道御史。
他曾劾崔志端以羽士玷春卿,有正直名声。后上疏弹劾刘瑾“八党”,复以他为首上公疏,请留任刘健、谢迁,而指陈瑾等人罪。
奸宦刘瑾怒,令东厂杖责后烛归。伤重,未及起官而逝。
薄子明:(公元1894~1919年),原名薄守德,字子明,人称薄天飞;山东日照市东港区巨峰镇薄家口村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薄子明是同盟会员,山东倒袁护国军司令,辛亥革命烈士。
他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父家,受舅父丁惟汾影响,萌发了民主革命思想。
公元1911年,薄子明十七岁入山东陆军小学学习。
公元1910年,薄子明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在济南参加各界联合会,从事山东独立活动,迫使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独立。袁世凯篡权后,大肆捕杀革命党人,他逃往烟台。
公元1912年,薄子明入山东军官养成所学习。
公元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徐州第三师师长冷嵝起兵讨袁。薄子明联络青、沂驻防军队和兵勇,积极策应。失败后,逃往青岛,后随吕子人、邓天乙、吴大洲等人逃到大连。
公元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重建中华革命党。在大连的山东革命党人也成立了中华革命党山东支部。当时经费短缺,处境险恶,但薄子明毫无怨言,从不退缩。
公元1915年8月,袁世凯的党徒组织“筹安会”,鼓吹帝制。各地反袁运动如火如荼。薄子明和吴大洲、赵光等人积极筹集军费,购置枪支。与尤民、邓天乙集合一百多人的敢死队,准备乘船经岚山头登陆,偷袭沂州。船刚出港口,遇上大风雨,被迫停靠景甲埠。遇胶州守兵,他沉着应战,指挥队员突围,身负重伤后,还让大家先撤,自己在后面掩护。退回青岛后,日本军警以盗匪罪名将其逮捕,幸有孙中山电报作证,方得获释避往上海。10月,被孙中山委任为山东革命军岱南司令官。
公元1916年春,薄子明被任命为东北革命军第一支队司令。5月,攻占周村,宣布独立,改称护国军,他任第七军总司令。不久,讨袁失败,前往上海。袁世凯死后,所部改编为山东新军第二旅,他任旅长。
公元1917年8月,在著名的“护法运动”中,薄子明被山东招讨使刘冠三委任为护法军第一路军司令。
公元1918年,驻山东第五师师长张树元护理山东督军(不久又代理山东省省长),千方百计削弱薄子明的兵权。后来,薄子明集合队伍,在泰安、兖州一带起兵,发展到几万人,曾和张树元激战,张几乎被擒。因而对他越加忌恨,对其重金悬赏密杀,被迫在上海隐避。这期间,他曾拜见孙中山,颇得孙的赏识。张树元得知他在上海,便勾结上海护军使卢永祥,买通英国、德国租界巡捕,借上海“淡水路事件”将其逮捕。
时值南北议和,唐绍仪、刘冠三、丁惟汾、胡汉民等人纷纷出面与租界交涉,孙中山也函告租界,说明此案纯系诬陷,薄子明无罪。然而营救行动未起作用,薄子明于公元1919年6月27日在上海被杀害,终年二十五岁。
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葬在济南千佛山辛亥革命烈士陵园。
薄一波:(公元1908~2007年),原名薄书存;山西定襄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书法家、经济学家。
薄一波于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员。
薄一波至今已为党奋斗了八十多年,是党的七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中唯一健在的一位,也是党的八届一中全会选出的政治局成员中唯一健在的一位,堪称现今党内资深元老。晚年薄一波身体安康、思维清晰,既难忘昔日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仍在关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事业,真情依旧。
薄一波四岁那年的一个晚上,母亲闹肚子痛,额头上的汗珠直往下流。吓坏了的薄一波当即赶到父亲所开办的纸坊,告诉父亲。父亲二话没说,抱着薄一波就往回赶。回到家里,他忙碌了一阵子,传出了婴儿响亮的哭声,是弟弟出世了。家里添丁进口,本是大喜事。然而,薄家尽管在与人合伙开纸坊,但由于多种原因反而欠人家一屁股的债。拿什么来养活这个孩子?薄一波的父母相对无言,默默垂泪。在无限悲苦中,他们狠心地把出生不久的孩子溺死了。回忆起这些,薄一波特别的揪心。
童年的薄一波比较活泼好动,调皮可爱。闲暇时,他们经常自发组织摔跤比赛,比赛时个头高大的薄一波赢多负少,也因此得到一批小朋友的拥戴,成了村里的孩儿头。有时候,同伴的孩子中有了争执、纠纷,就爱找薄一波评评理。尽管家里贫困,父亲还是努力送薄一波上学念书,不论人家怎么说“想儿子做官”、“穷得丁当响还念什么书”之类的风凉话,他没动摇过送子读书的想法。
薄一波在太原上学期间,常向《山西日报》、《并州日报》投些稿子,写的多是讲些学生的在校活动,没有多少政治内容。《山西日报》发表后当时不发稿费,只寄一份报纸,平时寄到学校里,假期就寄到薄一波的老家。村里从来没人订报,突然看到经常有《山西日报》寄来,议论就多了。有人说,一定是薄书存入了共产党,不看报不行。薄一波的表兄一听就急了,特地找到薄一波的父亲说:“舅舅,咱的日子如今也过得不错了,书存怎么还想加入共产党?现在还有口饭吃,共了产以后吃什么?”薄一波的父亲听了笑笑说:“穷人不找共产党找谁?你别多管闲事!”
晚年薄一波这样感慨:“那时我父亲并不知道共产党是怎么回事,但他相信自己的儿子,知道儿子读了书,懂了道理,不会走错路。”没想到的是,薄一波后来认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能够救中国,要救中国就必须跟着共产党走。
1925年5月初,太原发生反房税运动,薄一波与同学一起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支持抗税。随后,“五卅运动”爆发,薄一波义愤填膺,起草传单,号召同学和市民声援上海工人。运动中,激起了薄一波强烈的反帝国爱国思想,进一步看清了中国的出路,那就是要跟着共产党走,团结民众,同帝国主义和军阀作坚决的斗争。不久,薄一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党支部书记,太原北部地区委员会副书记、书记和山西临时省委委员。参加领导太原的学生和工人运动。从此,薄一波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7年7月,薄一波遭国民党当局通缉,转移到晋北农村从事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的工作。1929年参加中共顺直省委军委,先后在天津、唐山和正太、平汉铁路沿线地区指导兵运工作。曾被国民党当局三次逮捕入狱,在狱中坚持斗争。1931年被关押在“北平军人反省分院”,曾任中共党支部书记。
1936年8月经组织营救出狱后,被薄一波受中共北方局的派遣,以“抗日活动家”的身份回到老家山西,与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建立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其时任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书记。与阎锡山达成在山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协议,领导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主办抗日军政训练班、民政干部训练团和国民兵军官教导团。抗日战争爆发后,组建和领导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任第一总队(后为第一纵队)政治委员,按照八路军的政治工作制度建设部队,指挥所部配合八路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参与创建太岳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任山西决死队第一、第三纵队及第三、第五行政区军政党委员会书记。
薄一波到山西后,以他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很快得到了阎锡山的器重。阎锡山为保住地盘,扩大势力,便打算在山西发展三十万国民兵。按照这个计划,需要两万多个连排级干部,这些干部要通过国民兵军官训练团来培养。阎锡山将招收国民兵军官训练团学员的任务交给了薄一波等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又非常复杂的工作。如果这批学员一旦完全为阎锡山所用,那对中国革命将是很大的隐患。因此,如何巧妙地招收到这些学员而又不为阎锡山所用至关重要。困难的是,阎锡山曾明确下令,不允许薄一波在山西的政府和军队里发展共产党组织。为此,薄一波一方面积极组织爱国意识强、愿意抗战的积极分子参加考试,一方面在考试的内容上做文章,在录取过程中大搞“舞弊”。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阎锡山的所谓“按劳分配”、“物产证券”是必不可少的题目,要拿出来应付阎锡山。其余的题目则都是关于抗日救亡的内容,将这两类题目混杂在一起。在录取过程中,薄一波等人内部规定:凡是答对抗日救亡题目的,八十分就录取;凡是答对阎锡山那些题目的,一个也不录取。通过这种方式,招收上来的国民兵军官训练团学员大多是抗日积极分子和进步青年,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抗日救亡的骨干,有些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优秀的军事干部。
许多人知道,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武装力量中,有一支部队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1937年8月1日,在山西太原举起了它的战旗。这支部队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投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斗,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八年抗战中,开创了山西太岳抗日根据地。这支部队从滔滔黄河到红河,从巍巍太行到千里南疆,共参加大小战斗六千多次,解放县城四十五座,歼灭敌人十二万多人。它的六千多名烈士和成千上万英雄,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赤胆忠诚的凯歌——这就是薄一波于抗日战争初期在山西太原创建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这支部队后来在1949年整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十四军第四十师。
抗日战争前夕,薄一波接受党的指示,到山西同阎锡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改组成立了群众性的抗日组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抗日战争开始后,阎锡山找薄一波谈话,说山西要建立新军,要薄一波负责组建,先试建一个团。薄一波请示了中共北方局,北方局书记刘少奇说,这是大好事,我们就是要抓枪杆子,哪怕一个团也要去,牺盟总会的工作可以委托另外的人去做。于是,薄一波就以帮助阎锡山抗日的名义,用阎锡山的武器,建立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山西新军)”等一批抗日武装。薄一波首先建立了决死队第一纵队,由薄一波任政委,这是山西新军组建的第一个团。后来,山西新军发展成一支具有正式番号,五十个团兵力的军队。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成立后,薄一波掌握了牺盟会和决死队这两个组织的领导权。事态的发展引起了阎锡山的注意。他认为这两个组织都落入了共产党之手,暗叫‘上当’。于是,阎锡山配合蒋中正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在1939年12月发起事变,动用了六个军的兵力,首先进攻在晋西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二纵队,接着向抗敌决死队的各部队展开全面进攻。虽然风云突变,可是薄一波已有所准备,一举粉碎了敌人的阴谋,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这就是著名的“十二月事变”。“十二月事变”被粉碎后,所部于1940年编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他历任太岳纵队政治委员、太岳军区政治委员、晋冀鲁豫边区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太岳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委员,致力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经受了炮火的考验和锻炼,立下了战功。这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终于成长为一支共产党领导下的战斗部队。
1942年10月,日寇在山西沁源做一个“实验”,想在这里成立“维持会”,以图以战养战,长期占领。八路军的对策首先是:发动群众大转移,来一次彻底的坚壁清野。离开祖祖辈辈营造居住的土窑,填死村里几代人为之付出生命付出期望的老井,留下这些庄稼汉为之辛苦为之忙碌走到天边也要带走的粮食,对于这群黄土地上的儿女们,是怎样的撕心裂肺,难以割舍。然而,动员令下达后,他们却在几天之内就在部队的掩护下迁移到深山沟,随身仅带着日常必需的衣物用具,一走就是两年半。三十个月里,沁源军民相濡以沫、共渡难关。八路军战士都是些年轻力壮的汉子,放开了肚量,十只大馍不成问题。军粮有限,他们都勒紧裤带,可沁源的百姓也在忍饥挨饿!党委决定:战士节约口粮一天,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救济沁源百姓。在所有已经过去的苦难或者悲壮的历史瞬间中,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劳作情景:老百姓由军队掩护,在敌人眼皮底下抢种抢收。这些冒着生命危险收回来的粮食,却又总是优先保证子弟兵吃饱肚子去打仗。电影《地雷战》里的那些精彩片断,正是取材于沁源围困战。
1945年6月,薄一波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晋冀鲁豫军区副政治委员,参与组织了著名的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其后随刘邓大军转战南北,屡建奇功。1946年 7月后,与滕代远共同负责晋冀鲁豫军区的领导工作。翌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部挺进中原后,薄一波曾主持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 5月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战略区及领导机关合并,薄一波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华北军区政治委员,并兼任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参加了著名的平津战役、太原战役的组织工作,曾任平津卫戍区政治委员、绥远军区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薄一波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委员兼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部长、国家建设委员会主任、并曾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曾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薄一波遭受迫害。1979年起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同年9月在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央委员。1982年和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1992年,薄一波从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位置上离任后,很少在公众的目光中出现。在人们的记忆中,从电视屏幕上见到薄一波也仅有两次:一次是党的十五大胜利闭幕之际,薄一波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充分肯定;另一次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的盛大庆典中,薄一波仍神采奕奕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薄一波仍时刻牵挂着他所创建的这支部队和山西沁源老区的人民。1998年,九十高龄的薄一波再次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沁源。当他从山西代表的口中得知山西沁源的部分农村孩子还无钱上学时,薄一波将自己多年积蓄的稿费捐献给了山西沁源革命老区,建起了一座希望小学。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八届、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薄一波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月1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九岁。
夫人胡明:曾任工艺美术局局长、中国工艺美术筹委会副主任。
长子薄熙永: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曾任北京油嘴油泵厂厂长,化名“李学明”出任中央国有企业“中国光大集团”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
次子薄熙来:北京大学毕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商务部部长。
幼子薄熙成:北京大学毕业,1986~1992年曾任北京巿旅游局长,但在1992年辞职“下海”从事旅游行业,现为北京六合安消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六合饭店管理公司董事长。
长女薄熙莹:曾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长。
次女薄洁莹:中国医科大学毕业,1980年代在美国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副理事长。
幼女薄小莹: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今在北京大学考古系任教。
女婿郑耀文:原驻丹麦大使。
薄 冰:(公元1921~今),山西应县人。著名英语语法专家、翻译家。
1947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担任英语教学工作,1949~1950年间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开始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部任教至今。
他为低年级和高年级教授英语实践课,于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著名的英语语法专家。
薄冰教授长期从事英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对英汉翻译亦有较深造诣。近年来致力于英语咨询方面的工作,现主持《英语世界》、《英语沙龙》和《大学英语》等刊物的咨询专栏。
主要著作有《英语语法手册》、《高级英语语法》、《英语文法手册》、《英语时态详解》、《英语名词的数》、《英语冠词的用法》、《英语语法札记》等。
薄 冰:(公元1933~今),又名薄保真;山西人。著名口腔医学专家。
主任医师,副军职待遇。
薄冰为制冷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江苏口腔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南京口腔分会委员,南京军区学校学术委员。
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做基层卫生工作,相继考人内蒙古军政干部学校第四军医大学,1958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系,后在第二军医大学进修口腔颌面外科。
1960~1962年在南京中医学院学习,尔后回南京军医学校第八一医院,任军医、副主任军医,主任军医。
从事口腔医学近半个世纪,造诣颇深,医治抢救危重伤病员数以千计,对口腔颌面部创伤、颌面部整形、额颌关节再造、口腔粘膜病的研究治疗等,有较高建树,对军队卫生勤务、战地救护等军事医学口腔医学事业贡献突出,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性学术会议。
主要论著《论冷冻治疗口腔粘膜扁平苦癣》、《论液氮冷冻在口腔颌面部的应用)、《口腔颌面部创伤的处理》;《颌面部创伤在救治中的问题》、《黑棘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口腔颌面部线菌病》等。
薄自洋:(公元1942~今),山东日照人。著名当代商业雕塑家。
师从著名雕塑家王昭善,治艺吃苦耐劳,虚心好学,兼收并蓄,风格自成一家。1988年在山东艺术学院进修。副教授。
他从艺五十年,一双巧手,无数英豪;所出人物,约有数千。凡塑成者,观已之肖像,无不哑然失笑,为之绝倒。
薄自洋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山东省雕塑家协会会员、济南市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齐白石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济南市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主要作品有《彩绘女工》、《昭君出塞》、《贵妃出浴》、《李清照》、《振兴中华》、《备考》、《方志敏》、《晨读》、《迎宾曲》、《期望》、《曾子像》、《迎春曲》等。
薄熙来:(公元1949~今),薄一波次子;山西定襄人。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商务部部长。
1978年2月~1979年9月,北京大学学生。
1979年9月~1982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
1982年8月~1984年10月,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干部。
1984年10月~1988年2月,辽宁省金县、大连市金州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书记。
1988年2月~1989年3月,大连市委宣传部长。
1989年3月~1992年8月,大连市常务副市长。
1992年8月~2000年8月,大连市代市长、市长。
1999年8月~2000年12月,大连市委书记。
2000年12月~2004年2月,辽宁省代省长、省长。
2002年11月,当选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2004年2月出任商务部部长、商务部党组书记;第十七届中央委员,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2007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薄熙来兼任重庆市市委常委、书记。
妻子谷开来: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谷景生将军第五女,谷景生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发起人之一;其母范承秀,传说为范仲淹的后代,是抗战时期太行山区著名的才女、妇救会干部。谷开来是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生,自己开了个律师事务所,就叫《开来事务所》,是全国第一家以自己名字开办律师事务所的女律师,曾经帮马俊仁打过官司。
薄锦山:(生卒年待考),四川人。著名工程地质学家。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著名的“挖孔压浆桩的加工工艺方法”设计发明人。 跟帖时间 2010-05-10 14:00: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薄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姓启薄国;望出雁门:全联典指薄氏的源流和郡望。
汉廷戚畹;明朝直臣: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吴人薄昭,高祖妃薄姬(汉文帝刘恒的母亲)的弟弟,周勃、陈平等人杀诸吕以后,他以中大夫的身份到代地迎立汉文帝,被封为轵侯。戚畹,外戚。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阳曲人薄彦徽,明弘治年间进士,明正德年间官四川道监察御史。当时,明武宗帝宠信太监刘瑾,让道士崔志端任尚书,贬斥敢于谏诤的大学士刘健、户部尚书韩文等。他多次上疏谏阻,被杖打后除名。
晋朝处士;卫国贤人: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薄肃之有德行,人称“处士”。下联典指卫国贤人薄疑。
2.六言通用联:
汉室代王太后;明朝兵器专家: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太后薄姬。下了典指明朝时期的兵器制作专家薄钰,长洲人,明崇祯年间制造铜炮,上设置千里望远镜,后又制作水车,水镜、地雷、地弩等兵器。
戚畹莫如帝舅;后宫终作皇姬: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薄昭为汉文帝小舅。下联典指薄昭其姊薄姬为汉高帝所幸,生汉文帝,尊为皇太后。
3.七言通用联:
发明水车益农事;首创铜炮增国威: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兵器制作专家薄钰事典。
4.八言以上通用联:
格物测地论,义深旨远;浑天仪图说,体大思精: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兵器专家薄钰,著有《浑天仪图说》及《格物测地论》等。
淇澳贤裔,为汉廷之武畹;曲阳击佞,允明朝之直臣: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薄昭,汉文帝的母舅,以中大夫迎汉文帝于代,封轵侯。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曲阳薄彦徵,弘治年间进士,正德国中上疏,请治马永成、刘瑾等罪,被杖除名归。
论叛逆,扶汉室,太保永赖;劾权奸,蒙帝眷,原职复还: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轵侯薄昭事典。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四川道监察御史薄彦徽的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5-10 13:58:2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薄氏的字辈排行 -- 天津宁河薄氏一支字辈:“洪连(桂)克立”。
天津宁河薄氏一支字辈:“达(陡)于文进仲自红(洪)福会殿连克(玉)立明俊德”。
天津武清薄氏字辈:“永云玉文海”。
山东东营薄氏字辈:“其(琪)纯尊祖幼山石久向传”。
山东邹城薄氏字辈:“孜春维兆长发其祥克开士业继福允善忠孝”。
江苏东海薄氏字辈:“用正其祥维康剑荣华”。
河南巩义薄氏字辈:“宝芝兰广玉”。
山西应县薄氏字辈:“厚汝天耀…”
河北南宫薄氏字辈:“增段长增福玉广明”。
北京、黑龙江薄氏字辈:“振鲜树俊战”。
薄氏一支字辈:“海国希化玉”。 跟帖时间 2010-05-10 13:56: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薄氏的家谱文献 -- 山西忻州定襄薄氏家谱,(现代)薄氏合族纂修,2008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公开出版。 跟帖时间 2010-05-10 13:55:2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薄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2.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谯郡堂:以望立堂。
格物堂:“格”的意思是能穷致事物之理。源自明朝时薄珏所著《格物测地论》。
铜炮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0 13:32:3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薄氏的迁徙分布 -- 薄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六十三位门阀。
薄氏源出多头,先秦时期,薄氏族人便已在今河南商丘与淇县(卫之国都)一带有分布。
古代学者考证,“薄”与“亳”同,俱为地名,亳位于距商丘百余里的亳州,先秦时,薄即包括此相邻的两地,这样来说,亳亦可视为薄氏之发祥地。亳于东汉时为谯郡之治所,所以,谯郡成为薄氏之第一大郡望。
战国中后期,宋国与卫国俱被灭国,薄氏子孙因避难等原因有一支徙居今江浙间地,汉初高祖刘邦之妻薄姬即为今江苏苏州人,其父于秦时与故魏王宗女魏媪私通而生下薄姬,薄姬后被文帝尊为皇太后,其弟薄昭也因迎立文帝有功而封为轵侯,其子薄戎奴、孙薄梁均世袭,这可以说是薄氏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汉、魏时期,一支薄氏徙居于今山西北中部一带,后与北魏薄奚氏改来的薄氏相融合,逐渐昌盛为该郡之大族,此地古属雁门郡,是故后世薄氏有以雁门为其郡望堂号的。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薄氏除繁盛于谯郡与雁门郡外,还播迁到了北方之山东、河北、河南、陕西以及南方之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
宋、元时期,薄氏在西北之甘肃、宁夏、内蒙以及南方之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分布。
明朝初期,山西薄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等地。明朝中叶以后,薄氏于西南之云南、贵州、广西以及华南之广东等地均有所见。
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渐有山东等地之薄氏伴随闯关东之风潮入迁于东北三省者。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以后,亦有山西北中部之薄氏族人“走西口”,迁于今河套地区谋生。
如今,薄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西省与山东省渤海湾地区为多。 跟帖时间 2010-05-10 11:52:2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