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氏的历史名人 -- 艾 晟:(生卒年待考),真州人(今江苏仪征)。著名宋朝学者、医药学家。
宋徽宗崇宁年间曾任通仕郎行杭州仁和县尉管句学事、秘书省校书郎,兼修六典文字,曾以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作为参校本,并摘取几十条陈氏的议论,冠以“别说”附入逐药味之末,校正、增补了《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使唐慎微的著作在几百年间多次以官刻颁行全国,被视为本草范本流传于世。
艾若纳:(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官吏。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的吴兴令时,曾大书座屏曰:“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捧折乡胥手,何劳育大乘。”
艾 淑:(生卒年待考),字景孟,号竹坡;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著名宋朝画家。
早岁游太学,与陈容同舍,画龙具得名,时称二妙。仕为海宁军节度判官。善竹石,人称“艾竹”。
艾 颖:(生卒年待考),须城人(今河南滑县)。著名北宋大臣。
后唐时以乡贡入京师,中途逢一叟,谓颖曰:“子相甚贵,此去当登第。”授颖书一策,乃《春秋左氏传》,颖熟读之。礼部试《铸鼎象物贼》,出所得书,颖甚喜,援笔立成,若有相之者。主司爱叹,擢至甲科。
北宋时官工部侍郎,迁户部侍郎,帝命执政择廷臣督在京诸仓,颖与焉。颖自以清望官,不宜亲浊务,辞不肯为,帝曰:“惟致仕乃可免耳。”颖遂请老。
艾 宣:(生卒年待考),金陵人(今江苏南京)。著名北宋画家。
工画花竹翎毛,能传色晕淡有生意,扪之不衬人指。败草荒榛,尤长野趣。鹌鹑一种,特见精绝。
米芾谓其芦雁不俗,苏轼称其翎毛花竹为近岁之冠。既老笔迹尤奇,虽不复精匀而气格不凡。
宋熙宁初年与崔白、丁贶、葛守昌等合画垂拱殿御扆各一扇,孤标高致,别是风规。传世画迹颇少,《紫茄图》(一作《茄菜图》)相传是他的作品。
艾可翁:(生卒年待考),字元宪,号蕙山;临川人(今江西抚州)。著名宋朝文人。
工文词,善兵法。江万里荐为朝请郎,贾似道逐万里,目为同党,遂弃官不仕。
著有《愁吟》,不传。清曾燠《江西诗征》辑存其诗,五律如《屡庸军马后相过》、《番阳道中》、《兵火后野望》等,多乱世之感。七绝如《子规》、《春夜》,七律如《元宵》等,沉郁悲凉,多亡国之痛。
艾 貌:(生卒年待考),康里部人。著名元朝将领。
初随从雪不台那演征伐钦察,攻河西,收西关,破河南、占阿奴。后跟从四太子南伐,领兵渡长江,攻武昌。病逝于军。
艾 洪:(生卒年待考),山东滨州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
明正德初年,明武宗下诏清核在京七十二卫军,因宦官作梗,难以推行。他率诸言官上疏力争,终未能彻底推行。
他还上疏弹劾英国公张懋、陕西镇监刘云等人。后刘云调任南京守备,乞以养子为锦衣千户。他上疏谏阻,事未能行。因得罪宦官,被免职闲住,继又被罚米二百石输往宣府。
刘瑾败后复起,死于福建左参政任上。
艾万年:(公元?~1635年待考),米脂人(今陕西米脂)。著名明朝将领。
由武学生从军,积功为神木参将。
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从曹文诏镇压农民军,转战晋陕,杀农民军领袖王之臣等多人,升至副总兵。
后奉洪承畴命,追农民军至襄乐(今甘肃宁东北),全军被起义军歼灭,他也被杀。
艾南英:(公元1583~1646年),字千子;东乡人(今江西东乡)。著名明朝散文家。
少年时即有文名,七岁作《竹林七贤论》。他曾与同郡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致力于八股文的改革,并刻四人所作文章行之于世,影响不小。
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在乡应举,因对策有讥刺权宦魏忠贤语被罚。
他后创豫章社,为首领。清兵南下后,入闽见唐王,陈“十可忧疏”,授兵部主事,后改御史。不久死于延平。
艾南英反对“文必秦汉”的论文主张,对步趋前、后七子者深致不满:“后生小子,不必读书,不必作文,但架上有弇州前后四部稿,每遇应酬,顷刻裁割,便可成篇,骤读之,无不浓丽鲜华、绚烂夺目,细案之,一腐套耳。”认为只有取径唐、宋才是溯源秦、汉的正确道路:“夫韩、欧者,吾人之文所由以至于秦汉之舟楫也。由韩、欧而能至于秦、汉者无他,韩、欧得其神气而御之耳。”
艾南英特别推崇司马迁、欧阳修,提倡散文古雅畅达。为了贯彻自己的论文主张,他手定《历代诗文选》、《皇明古文定》,作为学文的楷模。又编选《文剿》、《文妖》、《文腐》、《文冤》、《文戏》来说明作文何处避讳而不致出现“浮华补缀”、“生吞活剥”、“不顾义类”、“盖美饰非”、“以文为戏”等毛病。但其创作并不出色。
艾南英为文刻意模仿欧阳修,肤剿拘挛,仅得字句相似,缺乏欧文独具的纡徐委备的韵味和神采。只是其一些与人往返论辩的书信和序文,笔力还算峻厉爽健,文气也较舒卷自如。作品有《天佣子集》等。
艾 穆:(生卒年待考),字和父,号纯卿、终太山人;湖南平江人。著名明朝四川巡抚。
艾穆是名时期以耿正直言,不畏权贵著称,被当时的官场称为“湖南骡子”。
这位硬骨头“湖南骡子”因为在“江陵夺情”的大风波中,上疏力主当权的张居正应当要回家给死去的老爸守制,说张居正“位极人臣,反不修匹夫常节,何以对天下后世。”结果最后被廷杖八十,幸运地留下一条命,然后被远戍凉州。
艾穆在张居正死后,重入仕途,最后做到四川巡抚,在特别重进士出身的晚明,他和海瑞以举人之身,官至封疆,算是殊遇,这大概他们名满天下的“官声”有关。
当时湖南、湖北还没有分省,同属于湖广行省,张居正对艾穆很关照,而艾穆弹劾张居正,张居正很伤心地说:“当年的严嵩都没有老乡弹劾他,而我却碰到了。”
艾穆有一年作为刑部员外郎和御史一起去陕西录囚,即搞死刑复核,他舍弃了当政者宁愿错杀一千不愿放过一个的刑事指导思想,只杀了两个人,御史害怕当政者怪罪,艾穆说了句:“我终不以人命博官也。”
但是,在宁严勿宽的大环境下,即使有几个主张“宽”的艾穆在,又能起多大的作用?
艾自新:(生卒年待考),白族,字师汤,号云苍;邓州人(今河南邓州)
他“婴年读书,便要学做圣人。”他的老师曾经称赞他像孔门真传弟子颜回般纯粹,闵损般孝顺,子思般恭谦,孟子样浩然,慎独精神大致和曾参差不多。他可惜不到三十岁就英年早逝。精研理学,所著《希圣录》,深得宋儒宗旨。
艾自修:(生卒年待考),白族,号雪苍;邓州人(今河南邓州)。著名明朝大臣。
比其兄年幼四岁。他继承了兄长的遗志,终身潜身于理学。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艾自修中举后,被派往湖南辰州,先任县令,后升为州牧(知州)。史书中记载他“所至有惠政”。后来,回到邓川为父母守孝六载,从此,他在在大理府、太和县和邓川州的三所学校讲学。他讲学“申明三纲五常,娓娓数千言,三庠人士悉受陶熔”。他关心民众疾苦,多次上书,要求“缓征赋,减火耗,禁滥讼,革猾吏”。
艾自修以其兄研究结果,再加发挥,纂明其要。著有《理学纂要》,得到学术界好评,朝廷旌表为当代贤儒。
传说,张居正和艾自修是在明世宗时同科中举的。在科举时代参加殿试取为状元、榜眼、探花者均列为“龙虎榜”,艾自修名列在后,与“龙虎榜”无缘。此时,张居正春风得意,碰到艾自修,顺口占出一句上联:“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张居正顺口溜出此上联,纯粹是开开玩笑而已,过后就忘了。可艾自修的心被刺痛了,觉得是一种天大的侮辱,老是耿耿于怀,恨死了张居正。心想,有朝一日要对出下联,给张居正一个回击。可是,张居正得到当朝皇帝的宠幸,先当了太师,万历初年又位居宰相,权势倾野,艾自修要报仇,谈何容易,只能干瞪眼,无奈他何!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张居正也有倒霉的时候。
有一天,艾自修上早朝,顺便到相府拜会张居正,得知张居正在花园里赏花,他走进花园,却见张居正的身影在一假山一晃便消失了。他快步走上前去,只见一石板刚盖下,正卡住张居正的袍角。艾自修抽出宝剑割下那袍角,迅速离开了现场。此后,他又相机察看那假山地洞的秘密,发现洞下有一暗道直通太后娘娘的卧室。由此艾自修断定张居正与太后娘娘有染无疑。二十多年没有机会对出的下联,此刻浮在脑际,他这样哼道:“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艾自修把这下联写了下来,连同张居正的袍角呈交给了神宗皇帝。明神宗皇帝看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再经过细察,发现张居正的袍角有缀补的痕迹,龙颜大怒。最后取其乌纱帽,剥其官服,发配边疆。张居正就这样从天上掉进了地狱。临走时,他收到艾自修那下联,一看目瞪口呆,如梦初醒,仰天长叹!
近来,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格言体的哲理性著作《二艾遗书》。这部书的原著者是四百多年的白族学者艾自新、艾自修兄弟。《二艾遗书》虽然是四百多年前古人的遗作,其中有些带有封建主义和听天由命的思想糟粕,但其中蕴含的精华,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还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二艾遗书》对于具有厚重绵长历史的白族人民来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发展至今的白族道德文明,既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本书的出版,使生活在苍山洱海边的白族读者读起来更感亲切。相信其他各族读者也会通过此书,得到不少教益。
艾南英:(公元1583~1646年),字千子,号天佣子;临川段溪艾家村人(今江西东乡岗上积乡)。著名明末散文家和文学批评家。
艾南英出身官宦之家,其父艾夏臣,官至兵部主事。
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七岁时作 《竹林七贤论》。长大后为诸书不读,又曾受教于古文名家、戏剧大师汤显祖,其文学才华更日益显现。
明万历末年,科举八股文陈腐不堪,没有思想内容。艾南英对此深恶痛绝,遵依北宋古文精神,推崇司马光和欧阳修,与章世际泰一起,以振兴文学为己任,四人合作将所作文章刻印行于世,使士子耳目一新,“世人翕然归之”,并称为“临川四才子”。
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艾南英才乡试中举。但因主考官丁乾学和郝士膏在命题中有伤害阉党魏忠贤之嫌,艾南英在答卷中也有讥讽魏忠贤之言,魏忠贤大怒,削去了主考的官籍,艾南英也被处停考三科(约三年为一科)。
明崇祯皇帝即位(公元1627年农历8月),魏忠贤获罪自缢。艾南英等被允许参加会试,然屡试不第。其文章却日负盛名,为人所称颂。
及南昌的万时华、新建的陈宏绪、清江的杨廷麟、瑞金的杨以任等组成“豫章社”,跟陈子龙、张溥、张采、夏允彝等人的“就文坛文风等问题展开论争。
他大力排抵王世贞、李攀龙等为代表的前后七子及其崇拜者“文必秦汉”的拟古说,反对以钟惺和“竞陵派”因袭六朝俪彩、追求硬瘦艰涩、幽深孤峭的玄风,赞同钱谦益对时文的见解。认为为文要表现“时”与“境”,要气”、“雅洁”。
他精心挑选秦汉到元代的名家名作,汇编成《历代诗文集》;选辑明代诸家文章,编为《皇明古文定》;搜集“钩章棘句”、“生硬套用”、“溢美饰非”及“游戏”之文,编成《文剿》、《文妖》、《文腐》、《文冤》、《文戏》五书提供给学文者参考。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先后攻占两京(北京、南京),艾南英应罗川王之邀,共同起兵抗击清军,并以车战获胜于金溪山。全境为清军所克后,艾南英听说明唐王聿键在福州即帝位(公元1645年),即赴福建进见唐王,呈《十可忧》疏,被授予兵部主事,公元1646年农历8月,逝世于延平。
他平生用心研究史学,曾撰写《古今全史》一千余卷,刚写完即遭兵火,其他著述也散失殆尽,只存有《禹贡图注》一卷;另有《天佣子集》十卷传于世。
艾可久:(生卒年待考),字德征;上海人孙桥乡,著名明朝大臣。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进士,历官太常寺傅、御史、衡州知州、山东副使、江西和陕西参政、按察使、南京通政使等。
他为官刚正清廉,在南京御史任上,巡视江山,针对豪富横行、流民四起的状况,弹劾不法勋贵及其豪奴多人,提出江防事宜若干,并加施行;衡州知州任上,某督抚暗嘱他对一私仇者,罗织罪名,置以死地,他经过仔细核查,认为无罪可治,予以坚决拒绝,督抚以词威胁,他义正词严地回答:“杀人以媚人,我不为也”。
艾可久以良好的官德官声,获得了朝野好评。
艾能奇:(公元?~1647),一作艾云枝、艾奇能,张献忠义子;陕西绥德人。著名明末清初勇将。
张献忠部将,以勇猛著称。与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并称“四将军”,皆为献忠义子。
大顺元年(公元1644年)大西国立,张献忠称帝,艾能奇被封为定北将军,与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合称四将军。
张献忠死后,艾能奇与诸将率大西军余部数万人,经川东入云贵,据昆明联明抗清,称定北王。
南明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进攻东川(今云南会泽)。当进击抗命之土司禄万钟时遇伏,中了土司禄万亿部下的毒箭,不治身亡。
艾元征:(生卒年待考),山东济南人,著名清朝文士。
由进士而当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的高官,政绩优良。
艾 显:(生卒年待考),字无山。著名清朝画家。
嗜奇若惊,尤痼于金石、篆、籀,力抉根荄,独游绳契。避嚣入桃源深谷,署曰石耕小隐。
性孤傲,扃户不与世接。上溯金石之传,自斯、冰已还,不绝如线,显独深入篆室,与古相见。
艾元征:(公元?~1676年待考),山东济南人。著名清朝大臣。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进士,改翰林庶吉士。明年授弘文院检讨。
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迁左春坊左庶子、兼秘书院侍读。历侍讲学士、秘书院学士,擢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学士。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授国史院学士。
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擢户部右侍郎,清康熙四年转左侍郎,清康熙九年调吏部,迁都察院左都御史。清康熙十一年晋刑部尚书,卒于任上。
艾 畅:(公元1787~年待考),字至堂;江西东乡人。著名清朝学者。
清道光二十年进士。初以举人大挑,官临江教谕,截取补广东博罗县知县,在官一年,慨然曰:“不可以行吾学也!”遂乞归,卒年不详。
幼读《西铭》,悦其言,刻励为学,凿壁纳灯,诵达旦。工诗古文辞,王昶称赏其诗,谓“朴老真实,无一浮浅语”。
尤长治《诗》,兼通经学。著有《至堂诗钞》六卷、《诗义求经》二○卷、《论语别注》四卷、《大学古本注》一卷、《中庸古本拾注》一卷、《孟子补注》二卷。
艾 青:(公元1910~年),本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一作义乌)。著名现代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二卷第三、四期合刊。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此时代表作有《向太阳》等。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人中国共产党。
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79年彻底乎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1936;《北方》(诗集),1939~1942;《他死在第二次》(诗集),1939;《向太阳》(长诗),1940;《旷野》(诗集),1940;《诗论》(理论),1941;《反法西斯》(诗集),1943~1946;《吴满有》(长诗),1943;1946;《黎明的通知》(诗集),1943;《愿春天早点来》(诗集),1944;《雪里钻》(诗集),1944;《献给乡村的诗》(诗集),1945;《释新民主主义的文学》(理论),1947;《走向胜利》(诗集),1950;《新文艺论集》,1950;《欢呼集》(诗集),1950~1952;《艾青选集》,1951;《新诗论》,1952;《宝石的红星》(诗集),1953;《艾青诗选》,1955;《黑鳗》(长诗),1955;《春天》(诗集),1956;《海岬上》(诗集),1957;《苏长福的故事》(报告文学)署名纳雍,1960;《归来的歌(诗集),198O;《艾育叙事诗选》,198O,1984;《海恋花》(散文集),1980;《艾青选集》,1980;《彩色的诗》(诗集),198O;《抒情诗选一百首》,1980;《艾青诗选》,1982;《艾青谈诗》(理论),1982;《落时集》(诗集),1982;《艾青抒情诗选》,1983;《雪莲》(诗集),1983;《域外集》(诗集),1983;《艾青》(综合集),1983;《艾青短诗选》,1984;《绿洲笔记》(散文集),1984;《启明星》(诗集),1984;《艾青论创作》,1985;《艾青选集》(1~3册),1986;等。
艾青春:(公元1940~今),山东安邱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1958~1964年在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学习。196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1985年,艾青春在北京大学做教学与行政管理工作,期间曾与本书笔者同宿舍。
1985~1987年,艾青春出任任北京图书馆党委副书记、馆长助理。1987~1990年,艾青春在文化部干部司主持工作、任司长。
1990~1993年,艾青春任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常务副局长、党委书记。1993~1996年,艾青春出任文化部人事司司长,1996年就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艾青春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十五届党代会代表。如今是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名誉理事长。 跟帖时间 2010-05-19 22:12: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艾氏的典故趣事 -- 不知诗为何物:艾子喜欢作诗。一天,艾子漫游到齐魏之间,下榻在一个旅馆。夜间,他听到邻屋里有人说话:“一首。”不一会儿又说:“又是一首。”艾子莫名其妙,困意全无,一夜无眠。躺到拂晓,共听到邻屋那人大约说了六、七次,亦即六、七首也。艾子以为邻屋那人一定是个诗人,在静静月夜里专心吟诗,心里油然产生敬意,又爱那人文思敏捷,便决定结识一下此人。一大早,艾子就披衣下床,整好冠带,站在门口迎候。不一会儿,邻屋里走出一个商贩模样的人来,身材瘦弱,一脸病相。艾子感到很失望,心想:就凭这副尊容,哪像个诗人?也许,人不可貌相,不能盲目揣度。便走上前拜问道:“听说先生诗篇甚多,能否让学生我看一下。”那人说:“我是一个做生意的,从来不晓得诗是什么玩意儿。”始终拒绝拿出诗来。艾子固执地说:“昨天夜里听到您在屋里说‘一首’,不一会儿又说‘一首’,难道那不是诗吗?”那人听了,不觉哑然失笑:“您误会啦。昨夜我肚子不好,每拉一次肚子,因为找不到手纸就用手揩。一夜腹泻不止,差不多污了六、七次手。我说的是我的‘手’,不是诗篇之‘首’。”艾子听了,讪惭不已。
艾子杖孙:艾子有一个孙子,年龄有十多岁,性情懒惰顽劣,不爱读书。艾子因此非常恼火,经常用楸木杖打他,但他老是不改。艾子的儿子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时常担心孩子禁不住杖打而死掉,因此,每当父亲杖打孩子时,他都在一旁含着泪求情。艾子看到儿子的可怜相,愈加愤怒,教训他道:“我替你管教孩子难道不是好意吗?”边说边打得更厉害了,儿子也无可奈何。一个冬天的早晨,下着鹅毛大雪,孙子在院子里抟雪球玩。艾子发现了,脱光孙子的衣服,命他跪在雪地上,冻得他浑身发抖,直打寒颤,煞是可怜。儿子在一旁也不敢再求情,便也脱去衣服跪在其子旁边。艾子见了,惊问道:“你儿子有过错,理当受此惩罚;你有何罪,跟他跪在一块?”儿子哭着说:“你冻我的儿子,所以我也冻你的儿子!”艾子不由得大笑了起来,于是饶恕了他们父子俩。 跟帖时间 2010-05-19 22:10:4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艾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五言通用联:
陵邑新世第;天水道脉长:此联为艾氏宗祠通用堂联。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孔艾。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下联典指艾氏的望族居天水郡。
祖孙双进士;兄弟两贤儒:上联指明朝时期的艾希淳及其曾孙毓初,先后举进士。下联指明朝时期的学者艾自新及其弟自修,兄弟二人均精通理学。自新尝纂《希圣录》,得宋儒宗旨。自修尝纂其要,学者皆从其说。事闻于朝,旌曰:“当代贤儒”。
2.六言通用联:
勋戚因而敛手;百姓赖以入安: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勋戚(勋臣与皇亲两种家族)与民争田,勘实,悉归之民。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巡抚艾璞,诏求直言。恢复了朱瑄的老办法,田赋征收耗米略有下降。
3.七言通用联:
乾德著倕和之绩;治功膺纶玺之褒: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艾预,考科举时挥毫而就,被选拔为甲科进士。“乾德”,谓天德,上天的恩泽。相传艾预赴乡举时,有老儒授他《左传》一书,对他说:“熟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得到富贵。”而试题恰巧是其中的内容。“倕和”,指古代传说中的巧匠。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艾中儒,至道年间任两浙盐官,治绩突出,受朝廷褒奖。“纶玺”,指皇帝颁发的诏令。
试宏词以登首选;受左传而擢甲科: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艾晟,政和年间试宏词科,名标头等。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艾预遇老儒授其《左传》曰:“熟此当可取富贵。”后果中进士。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姓启汝艾;望出陇西。宏词一等;通判三州:全联指宋朝时期的崇宁进士艾晟,字子先,真州人。政的中试宏词,中一等。擢秘书省校书郎,兼修六典文字。后判隰、沣、越三州,所至有声誉。终考功员外郎。
乾德廷臣,拔中首选;东乡才子,文列大家:上联指宋朝时期的名宦艾颖明的事典。下联指明朝时期的御史艾南英的事典。艾南英,字千子,江西东乡人。成于思,毁于随,吾所扬者;约诸人,周诸己,君其勉之:全联为艾氏族人自题联。 跟帖时间 2010-05-19 22:09:0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艾氏的字辈排行 -- 江西崇仁艾氏字辈:“郎柏榔(琳)缪(绸达远)明年广(祥)廷善(信)祥得满(远)发文好宣明景守嘉孟世充兴光先忠信定由与兆经廷是秉傅芳厚德义自昌荣加慧培升克少显”。
江西九江艾氏字辈:“讲义立言念昔先人”。
江西余干艾氏字辈:“田梦恩世…”
江西波阳艾氏字辈:“昌凌万代…”
湖北江夏艾氏字辈:“田自先时启学”。
湖北麻城艾氏字辈:“全元万年…”
湖北浠水艾氏字辈:“天时春必永美景资全元万年承惠德家国庆人贤
湖北枣阳艾氏字辈:“瑞印才(财)志(自)”。
四川青神艾氏字辈:“福隆开吉庆孝有一堂春”。
四川名山艾氏字辈:“洪春家国昌”。
四川泸州艾氏字辈:“守汝朝玉国秀儒宗光昭德泽继美尊先”。
四川广安艾氏字辈:“相尚如可应”。
陕西米脂艾氏字辈:“质肇崇嘉会丕绳克绍先庆余开泰定”。
陕西横山艾氏字辈:“呸神克绍先庆”。
陕西咸阳艾氏字辈:“尚国向贤崇德克金邦”。
湖南桃源艾氏字辈:“世上红英笃乙心泽已长人文启宇天”。
湖南永州艾氏字辈:“一自正大明逢本绍子孙向上如可久”。
云南牟定艾氏字辈:“生成之大有春光自可呈文星崇尚学永世庆维兴”。
云南艾氏一支字辈:“自泽恒宪尔有文光必永世守”。
重庆艾氏一支字辈:“永志双白云从阳嗣众国先家湖海耀子孙万义德”。
重庆艾氏一支字辈:“自有光天德呈祥继”。
贵州毕节艾氏字辈:“启学贤良忠臣国正天心顺士达荣华倡”。
河南南阳艾氏字辈:“文武儒成忠仁义礼德智明让永兴昌盛济建鸿开政通延本安邦定国恩先惠厚荣耀富裕”。
安徽合肥艾氏字辈:“上帮福奉俊德光昌传家孝友克自伦常”。
江苏姜堰艾氏字辈:“稳宝同少有”。
山东济阳艾氏字辈:“庆兆传名金宪丙”。
福建建瓯艾氏字辈:“道春玄乃碧正子圣朝廷国泰官清民助安
艾氏一支字辈:“一国廷中士儒洪家树为学有兆应吉锡绍启承先”。
艾氏一支字辈:“咏志双白云从阳四众国先家湖海耀子孙万义德”。
艾氏一支字辈:“宝昌德立厚纯世启文明”。
艾氏一支字辈:“松林学德永”。 跟帖时间 2010-05-19 22:06: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艾氏的家谱文献 -- 辽宁本溪艾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本溪市草河城满族乡白水寺村。
湖南平江艾氏族谱,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天水堂木刻活字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卷未。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四川艾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本,今仅存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艾氏族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东山堂木刻活字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浦东川沙艾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写本,1998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孙桥中心村。 跟帖时间 2010-05-19 22:05:1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艾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2.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爱民堂:宋朝吴兴令艾若纳爱人民,恨恶吏。他在桌旁写了一幅座右铭:“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棒折胥吏手,何劳诵《大乘》?”
东山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9 22:03:4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艾氏的迁徙分布 -- 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十五位,人口约四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1%左右。
艾氏族人在先秦时期即已分布于今山东省的沂源和江西声的修水一带。
历秦、汉而降,艾姓逐渐离开祖居地,繁衍至今甘肃临洮、甘肃天水、河南平舆、河南洛阳等地,并在上述之地繁衍成为大族,其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昌盛为艾姓陇西郡望、天水郡望、汝南郡望和河南郡望。
北魏汉化改革后,由他族汉化而来的艾姓也繁衍于北魏之新都洛阳,其与汉人艾姓相融合,使艾姓河南郡望鼎盛一时。
隋、唐时期,艾姓以上述之地为中心,逐渐播及北方诸省。
唐末五代时期,艾姓同其它中原人士一样大规模避乱南迁,进入今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南方省份,并有一支远徙重山峻岭的福建。
宋、元之际,艾姓在南部省份的分布愈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均有艾姓入迁。
明朝初期,山西艾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明中叶以后,渐有浙闽粤沿海之艾姓移居台湾。
清朝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有山东等地之贫民伴随闯关东的风潮进入东北三省谋生,后主流逐渐北抬至黑龙江流域。下传至民国,艾姓在全国分布愈广。
如今,艾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黑龙江、江西、河北、陕西等省为多。 跟帖时间 2010-05-19 22:02:3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