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14 15:14:40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2780 跟帖次数 8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王胄的后裔,因避祸改姓。

据文献《桂氏家乘》的记载,东周王朝灭亡之后,原东周时期鲁国王族的后裔姬季桢曾经担任过秦国的博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姬季桢被杀害了。

姬季桢的弟弟姬季眭为了逃避株连的命运,就按自己的名字中的“眭”为谐音,将兄长姬季桢的四个儿子更改姓名以避祸难:长子姬奕改为桂奕,居住在幽州守父亲的坟茔;老二改为昋突,迁居济南朱虚(今山东临朐);老三改为炅奖,居住于齐国历山(今山东济南千佛山);老四改为炔奘,移居河南阳城(今河南登封)。于是有了桂、昋、炅、炔四个同音的姓氏。桂氏一族,就是姬季桢长子桂奕(姬奕)的后代,世代相传至今。

这四个姓氏,字虽然不同,但是读音皆相同,为同宗同源。到了唐末五代时候,桂、昋、炅、炔四氏族人为了躲避中原战乱,纷纷南渡到江西上饶、广东广信等地区生息繁衍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西汉时期桂林郡,属于以地名为氏。

秦朝时期,秦始皇在岭南设置桂林郡。到了秦朝末期,率十万秦军向岭南地区伐拓的南海郡尉任嚣病故,由其副手龙川县令赵佗代理南海郡尉。赵佗趁中原农民反秦大起义之机,在岭南成为割据势力,合并桂林郡、象郡二郡之地,建立了半独立性质的南越国,自称南越王。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一直采用羁縻政策,仍封赵佗为南越王。后南越国宰相吕嘉叛乱,反对归附汉王朝,坚持地方割据,因此,在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刘彻派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军攻下,以伏波将军杨仆率军从海路攻上,两路夹击,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灭了南越国。

这在史籍《史记·武帝纪》中有记载:“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之后,汉武帝重新调整郡县设置,改秦朝时期的桂林郡为郁林郡。

郁林郡的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贵县,其时辖境包括布山、安广、河林、广都、中留、桂林、谭中、临尘、定周、领方、增食、雍鸡等县,辖地包括了今广西南宁地区的大部分、柳州地区的大部分、玉林地区的北部、河池地区的东部和南部,百色地区的大部分,即今南宁市、柳州市、扶绥县、崇左县、宁明县、天等县、龙州县、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忻城县、来宾县、象州县、武宣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合山市、玉林县、平南县、贵县、桂平县、上思县、河池县、宜山县、凤山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罗城县、百色县、田阳县、平果县、田东县、德保县、那坡县、靖西县、凌云县、乐业县等广大地区。

到了汉灵帝刘宏建宁三年(公元170年),郁林郡太守谷永招抚乌浒族人(乌戈国)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三国时期,孙权在岭南地区初置广州郡时,曾囊括了汉朝时期的郁林郡南部,即今田东、贵县一带均包括在内。

在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之后,强化汉文化统治,期间在当地西南夷人(即壮族、猺瑶族、岱族、布依族、骆越族、傣摆夷族、俚黎族、土家族、乌浒族、掸族等诸多民族)中有许多人以地名为汉姓,其中就有桂氏、郁氏、皆以郡名为氏,其民族与姓源繁复,不可一论,且人口之众,远较之桂奕一族为多,统称岭南桂氏,世代相传至今。今西南地区诸多少数民族中的桂氏大多源于此,唯与回族桂氏有别。



第三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云南回族马氏贵州威宁支马廷奉一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中国回族大辞典》的记载,桂氏是回族姓氏之一。

回族桂氏原为居于云南曲靖的回族马氏,清朝乾隆年间迁至贵州威宁地区,为满清政府开矿并冶炼重要战略金属铅。

传说,当年威宁小银厂下坝回族人马廷奉的铅厂因技术问题炼不出铅来了,清政府又催逼得很紧,甚至以诛灭全族相逼,马廷奉为此万分焦急。这时有个姓桂的人路过其铅矿厂,马廷奉与之交谈,谈吐间得知这个桂氏有一套精湛的冶炼技术,遂恳请他留下来当师傅,并在其指导下又成功地炼出铅,全族人因此得救。为此,马廷奉将部分族人姓氏改为桂氏,以敬谢桂氏师傅,并由此产生了一支回族桂氏。

今在贵州省威宁市黑石头镇水平村有个著名的桂家营,人丁兴旺,据说就是该支桂氏的族源地。回族桂氏主要分布在威宁城关、黑石头镇水平村、麻乍乡启沙戛村、戛利村一带地区。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以地为氏,满语为Janggiya Hala,世居章佳(今辽宁新宾老城东北章京河畔)、长白山俄穆和都鲁(今吉林敦化)、费雅郎阿(今辽宁新宾)、马尔墩(今辽宁新宾上夹马尔敦村)、宜汉阿拉(今辽宁新宾)、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蒙古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桂氏、张氏、尹氏、章氏、杭氏、车氏、英氏、宁氏等。该支满族桂氏始祖为章佳·阿桂,满洲正白旗人,章佳·阿克敦之子,初为正蓝旗,后以平回部驻伊犁治事有功,改隶正白旗,率军定金川、定台湾、定廓尔喀,功勋卓著,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职掌满清吏部,兼正红旗满洲都统,封授一等诚谋英勇公、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其后世代受清廷恩遇无人与比,因此,其后代中在清朝中叶以后即有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氏者,称桂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贵岳哩氏,满语为Guiyori Hala,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后有部分人改汉字单姓为桂氏。

⑶.满族赫舍里氏,亦称何舍里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纥石列部,在金国时期称纥石烈部,以部为氏,满语为Heseri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多尔济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黑龙江色钦及穆理哈村(今黑龙江流域)、塔散堡(今辽宁锦县塔山)、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普氏、桂氏。该支满族桂氏始祖为赫舍里·英桂,满洲正蓝旗人,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中举,后以中书充军机章京,再晋侍读,历官青州知府、山西按察使、河南与山西巡抚、福州将军、闽浙总督、兵部尚书兼总管内务府大臣、吏部尚书氏兼步军统领、体仁阁大学士等,世受恩遇,因此,其后代在清末民国初亦有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氏者,称桂氏,世代相传至今。

⑷.满族贵车特氏,满语为Guicet Hala,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源),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桂氏、贵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记载:朝鲜族江氏,源出汉族鲁氏,先祖鲁中连在东周末期东渡朝鲜半岛定居,传至鲁龙臣,在高丽朝鲜时期出任吏部尚书,敕赐食邑江华(今韩国首尔江华岛),因称江华君。

高丽高宗王皞十九年(宋理宗赵昀宝庆九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元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孛尔只斤·窝阔台四年,公元1232年),蒙古大军攻破高丽王朝,高丽高宗迁都至江华岛,江华君的后裔子孙被迫改迁密州一带(今朝鲜熙川郡滋江道博川),多以故邑名称及先祖尊号为姓氏,称江氏,史称高丽江氏。

明熹宗朱同校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初年,公元1627年),高丽江氏后裔江桂羲率众归附后金大汗(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被拨归满洲正黄旗,世为包衣,其姓满语为Giyang Hala,世居得州(今辽宁丹东与朝鲜新义洲一带),其后代大多仍冠汉姓为江氏,但也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桂氏、羲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姬奕(桂奕)、马廷奉、章佳·阿桂、赫舍里·英桂、江桂羲。

桂氏的历史名人(二) -- 桂 枞:(公元1943~今),又名桂纵,字晓春,竹抱轩主人;安徽庐江人。著名医务工作者、诗人。

副主任医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桐城诗词学会及庐江诗词学会理事,学生时代笃爱诗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诗词创作,大都七言绝句,歌咏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文景观。九十年前后加入了诗词组织的活动,1995年10月23日应邀出席了在北京百花宾馆举行的首届中华诗词研讨改稿会并在会上作了发言,为大会的圆满召开起了一定作用。

1999年3月30日应邀出席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研究室于国防大学同心楼宾馆举行“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研讨会”。与会参评作品《沁园春·寄小儿青萍及华东船舶工业学院九八届毕业同学》,荣获二等奖,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十几年来创作诗词五百余首,著有《皖山诗稿》等,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华夏吟友》、《中国当代诗词选》、《当代吟坛》、《当代千家诗词选》、《当代千家诗丛书》、《中华吟薮》、《中华当代绝句精选》、《近五十年寰球汉诗精品》、《华夏诗词荟萃》等二十多种书刊。

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华诗词学会人名辞典》、《当代诗词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文学艺术家与文房四宝专家传集》、《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录》等十多部辞书。



桂全智:(公元1943~今),重庆江北区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排长、参谋,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步兵第一四九师参谋长、师长,陆军第十三集团军参谋长、副军长、军长。

2000年12月调任成都军区参谋长,2001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2002年1月出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



桂兴华:(公元1948~今),上海人。著名当代诗人。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常务理事。

因创作了两部长诗《跨世纪的毛泽东》和《邓小平之歌》、《中国豪情》,引起海内外的关注。

十多年来,已发表一千余首散文诗,三百多首诗,分别被选入《十年散文诗选》、《中国散文诗人15家》、《当代短诗选》、《青年诗选》、《建国三十周年儿童诗选》等。

主编了《散文诗的新生代》、《中国散文诗大系上海卷》,1978年被《安徽文学》列为“全国新人三十家”之一,1980年获上海市青年诗歌比赛一等奖,1982年获“萌芽创作荣誉奖”。

出版的著作除三部长诗外,还有《长长的街》、《美人泉》、《红豆咖啡厅》、《新年酒巴》、《第一次诱惑》、《上海夜生活众生相》、《命运的眼神》等。

跟帖时间 2010-05-14 15:31: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桂氏的历史名人(一) -- 桂 卿:(生卒年待考),慈谿人(今浙江慈谿)。著名南唐、北宋大臣。

原在南唐为银光禄大夫、上柱国,后晋升司空、靖边总辖使。

入宋以后,加检校国子监祭酒,兼殿中侍御史。

桂卿做了两个朝代的官,传说他清廉爱民,百姓还建庙奉祀他。



桂万荣:(生卒年待考),字梦协;慈谿人(今浙江慈谿)。著名南宋大臣。

宋庆元年间进士,官余干县尉,对豪强严而待百姓宽。

后历官建康司理参军、朝散大夫、宝章阁直学士、常德知府。

曾收集古人判案的事例,编成一本书,叫《棠阴比事》。“棠阴”,指周朝召公南巡时,曾在甘棠树下办案,后用“棠阴”比喻惠政。

《棠阴比事》是继五代和凝编撰的《疑狱集》,与宋朝时期的郑克编撰的《折狱龟鉴》之后,又一部记述诉讼活动的书籍。桂万荣在《棠阴比事后序》中所署的职衔,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是“朝散大夫、新除直宝章阁、知常德府”,成书的时间据他在《棠阴比事序》中说,是“岁在重光协洽”,这是指辛未之岁,也就是南宋宁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前序》、《后序》的书写时间相隔二十四年之久。

至于桂万荣的其他方面就所知甚少了。

关于《棠阴比事》的命名,“棠阴”即“棠荫”,系取自《诗经·召南·甘棠》。其诗三章,每章三句,是一首赞美召伯听讼的诗。甘棠,即杜梨,又名棠梨,叶圆而有尖,花呈水红色,果实扁圆而小,累累枝头,味酸甜。因为甘棠枝干高大,所以古代常在社前种植,称为社木。

古代的“社”,是听讼断案的专门场所,也是敬奉大地之神与五谷之神的地方,因此又称社稷。传说周召伯曾在社前的甘棠树荫之下听讼断案,公正无私,人们爱戴他,便唱这首《甘棠》,表示要爱护社前的树木,用来寄托对周召伯的怀念。

“比事”二字,据桂万荣在《序》中说,是“比事属词”的意思,也就是排比事类,连缀文辞的意思。

在《棠阴比事》中,反映侦破智慧的案例十分突出,如《彦超虚盗》、《道让诈囚》、《柳设榜牒》、《杨津获绢》、《裴命急吐》等。



桂 萼:(公元?~1531年待考),字子实,号古山;江西安仁人(今江西东乡)。著名明朝大臣。

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进士,授丹徒知县,史称其人性刚使气,屡忤上官,后调知浙江青田,不赴。用荐起知武康,复忤上官下吏,还遭到御史白简弹劾。

桂萼不但屡忤上官,他和一般的胥吏书手的关系也不协调,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中实属少见。桂萼在县任职,非常了解缙绅势家及豪强地主欺隐土地逃避赋役的情况,深知赋役不均给朝廷的统治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因之,他积极致力于均平赋役的工作。

然而官豪势家总是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手段,把赋役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官豪势家不但通过诡寄、飞洒等诸种手法欺隐土地,又独占肥沃的土地,却只按低税率交纳很少的田租,不愿为农民“分粮”和“为里甲均苦”。只要有志于清理赋役积弊改变不公正状况的州县正官着手于丈量土地或均平赋役,“势家即上下夤缘,多方排阻”,使之不能有所作为。桂萼历次任上,都致力于均平赋役。

明正嘉之际,他任成安知县,排除多方阻难,终于完成了清丈土地的工作,成安“原额官民地二千三百八十六顷五十九亩九分”,清丈之后,“均量为大地二千七百八十一顷四分五厘”。丈地之后,桂萼“计亩征粮,民不称累”,纠正了当地社民享无税之田、屯民供无田之税的不合理现象。

桂萼看不惯官场中的贪污腐化,痛恨势家豪强和地方官吏上下勾结、在征赋派役中营私舞弊的各种丑行,这就是桂萼屡忤上官下吏的社会原因。

明朝正德中期,明武宗政荒,大臣苟于利禄,士风日下,吏治黑暗,北方刘六、刘七和四川爆发的农民起义震撼了明朝的统治,明武宗无子,因之引起了严重的统治危机。桂萼满怀经世济国之志,锐意革弊,而每被抑挫,他对明正德一朝以来的腐败政治十分愤激不平。

明嘉靖初年(公元1522年),桂萼由成安知县迁南京刑部主事。他身在闲曹,却非常关心国事和政局的变化。当他通过乃兄翰林修撰桂华获知朝中关于大礼议的斗争,即赞成张璁的主张。不久张璁被杨廷和党排挤到南京,桂萼与张璁在仕途上都多次受到挫折,对政治现状非常不满,两人在南京日相讨论,研究对杨廷和集团的斗争策略。

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农历11月,桂萼上疏请正大礼,疏中强调指出,宋人范纯仁已把预养为嗣的英宗和入继之主作了区别,而当今皇帝入继帝位分明是入继之主,为什么要遵从为预养的宋英宗而制订的濮议之礼呢?桂萼还指出杨廷和所议“灭武宗十有六年之统,泯遗诏禅受之旨,而夺兴献帝不可夺之嫡宗,且使兴国太后处慈寿皇太后之间,礼莫之尽”。明世宗采纳了桂萼的意见,决心重议大礼。

桂萼等人上疏激烈地批评杨廷和的议礼方案,明世宗又不断降敕诘责杨廷和,朝官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附从,杨廷和自知难以维持,于是辞职。杨廷和既去,赞成张璁、桂萼观点的人渐次增多,明世宗决定召张、桂二人入京。内阁蒋冕、毛纪为了阻挡张、桂来京,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主动提出在兴王尊号上略作让步,称明世宗父母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和“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但仍考孝宗母昭圣,并请下敕谕停召张璁和桂萼。

桂萼、张璁在凤阳途中接到诏书,桂萼当即复上疏指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皇不皇,惟在于考不考,请在尊号中去“本生”两字,名正言顺地追尊自己的父母。既至京师,桂萼又与张璁联名上疏,极论两考之非,指出两考是一种欺骗,实际上是剥夺皇帝尊奉父母的神圣权利。

桂萼、张璁初到京师,杨廷和党的势力尚盛,二人颇为孤立。刑部尚书赵鉴与给事中张翀等勾结,阴谋扑杀桂萼和张璁。世宗通过厂卫侦知其事,立即任命桂萼、张璁为翰林学士,两人又受到武定侯郭勋的保护。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农历7月,由于礼部侍郎何孟春、翰林修撰杨慎等人的煽动和要挟,发生了群臣在左顺门哭谏争礼的事件,明世宗杖责诸臣,同时罢免了毛纪、汪俊、何孟春等人的职务。随后,明世宗任命赞议大礼的席书为礼部尚书,会同桂萼等齐集廷臣,议定兴王尊号,农历9月下诏改称明孝宗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追尊兴王为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为圣母章圣皇太后。由于桂萼和张璁密切配合,奋力抗争,他们的议礼主张得以实现,桂萼等终于通过议礼击败杨廷和集团,在朝廷中确定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桂萼升任詹事,仍兼翰林学士。由于内阁首辅费宏的裁抑,桂萼和张璁虽列名翰林,却不获参与经筵,不参与献皇帝实录的修纂,不参与教习庶吉士等。费宏去职后,情况才有改变。

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农历3月,桂萼升任礼部右侍郎。是年杨廷和余党借李福达案倾陷赞议大礼的武定侯郭勋,而欲牵连加罪于桂萼诸臣。明世宗痛恶旧党借事罗织,尽换三法司诸官,以桂萼署刑部,张璁署都察院,方献夫署大理寺,重审李福达案。会搜查御史马录私书,内阁贾咏及都御史张仲贤、工部侍郎闵楷、御史张英、大理寺寺丞汪渊等密谋陷害大礼诸臣的私书被发现。贾咏引罪致仕,其他人则纷纷下狱候审。

桂萼密承明世宗风旨,认真审理此案,狱词颇详。该案最积极的策划者巡按山西监察御史马录承认犯了故入人罪,于是旧党利用李福达一案倾陷大礼诸臣的阴谋暴露无遗。桂萼等对该案进行判决,大略言李福达非白莲教,马录仇恨郭勋,构成冤狱,又列出了原来审理此案及与该案有关诸臣的罪过。明世宗悉从桂萼所言,将该案编成《钦明大狱录》颁示天下。李福达获得释放,马录等论戍,其因此案逮系廷杖、戍边、削籍诸臣凡四十余人。桂萼等以平反有功,受到嘉奖。

是年京察,旧党犹借拾遗之例攻击桂萼,桂萼疏请斥逐杨廷和在言路的私党,实行科道互纠,明世宗下令速举。于是京察和互纠罢黜科道十三人。旧党经过两次重大打击,一蹶不振。桂萼、张璁的政治地位日益巩固,赞议大礼的方献夫、霍韬、胡世宁、李承勋等渐居要职,朝局人事焕然一新。农历9月,桂萼改吏部左侍郎,旋升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明朝尚书兼学士自桂萼始。任礼部甫逾月,迁吏部尚书,获赐银章两枚,文曰“忠诚静慎”、“绳愆匡违”,和内阁辅臣一样,桂萼获得了密疏言事的特殊权利。

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农历1月,桂萼加太子太保。《明伦大典》书成,加少保兼太子太傅。

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农历2月,桂萼以本官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预机务。

桂萼执政后,发舒多年以来的政治抱负,革除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积极主张均平赋役和清丈土地。桂萼久任地方,熟知下情,他悉心研究基层政权下的赋役之法,看到了业已推行的均徭法和十段册法的局限性。均徭法中的户等划分标准很不一致,户等一样,而实际丁产可能相去甚远;户等一样就要承担同等的差役。均徭法行之不久,它的弊病就暴露出来了。再说十段册法,实施其法必须对各户丁粮作彻底清理,在此基础上均分十段,乃能奏效。然而此地十段和彼地十段的丁产仍很难一致,徭役的负担仍不均平。桂萼根据自己的经验,向朝廷提出了最新的赋役改革意见。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农历10月,桂萼进呈《任民考》疏,提出取消照黄册派定年份轮役的老办法,改以一省之丁粮供一省之役。时户部尚书梁材根据桂萼的建议,规定了新的赋役征法:“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而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行令各府州县,永为遵行。”根据桂萼的意见,明朝政府颁布的赋役征法奠定了著名的“一条鞭法”的基本原则。

桂萼在改革方面承续了赋和役合并以及化繁为简的趋势,把各种役目并为一项,按丁粮一次编定,俱于秋粮征收。桂萼的主张比同时代的十段册等改革完善得多彻底得多,他的改革方略是明朝各类赋役改革的总结。

同桂萼相先后,许多地方行政官员都推行了赋役的改革措施。万镗提出赋役的均平应“在县不止以里论,而当均于一县。在州不止以县论,而当均于一州。在府而所均当益广矣”。万镗所论,限于一府,而桂萼提出了在一布政司范围内通融科派,均平负担。不难看出,桂萼创立了一条鞭的赋役征收法则,又以内阁大臣的身份在朝廷中倡导实行,他比同代改革者高出一头,较之于顽固守旧反对赋役改革的前内阁首辅杨廷和,不啻霄壤之别。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的发展,从两税到一条鞭法,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桂萼在这个变革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桂萼的赋役改革实践中,均丈土地是改革的前提条件,桂萼极为重视均丈土地的工作。他认识到只有把欺隐的土地清理出来,登记入册,朝廷按丁产佥派徭役的原则才能切实贯彻,桂萼多次上疏,强调重新丈量土地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他在《进任民考疏》中指出:“臣闻仁政必自经界始,今之经界存乎版图。自正统末,天下吏阴坏版图,诸色田土散漫参错,难以检讨。”桂萼还提醒世宗,势家豪强总是反对丈量土地,朝廷要下决心,要由有关大员会议其事,订出实施措施方案,才能有效地完成清丈工作。土地一经清丈,版籍澄清,各种违法行为就难以掩盖。桂萼丈量土地的主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均丈土地的意义为许多士大夫所认识,世宗朝郭弘化、唐龙、简霄、顾鼎臣都继桂萼之后,疏请核实田亩,均丈土地。据各种史籍记载反映,嘉靖年间有许多地方都进行了均丈土地的工作。

桂萼还积极会同张璁,在嘉靖前期进行政治改革,肃清言路,加强都察院的监察职能,清理翰林院积弊,改变正德以来内阁控制翰林院以及内阁同六部结党营私的现象。桂萼还用世宗所赐银章密疏奏事,请“除百数十年弊习,罢还镇守”,襄助张璁请撤除镇守内臣之举。

桂萼等大礼诸臣以议礼为手段取得政治权力,在论资排辈和等级观念极强的封建士大夫中,被认为逢君干进。许多重要人物赞成其议礼主张,但在政治上却同桂萼等人保持距离,如胡世宁、王守仁等。桂萼等在朝中仍显势孤力单。此外,守旧派政治势力虽经打击,仍寻找机会向桂萼等实施反扑,甚至达到不择手段的程度。如羽林指挥刘永昌越位妄奏,硬说都督桂勇与桂萼同族,表面上请削桂勇兵权,实则动摇桂萼的地位。旧党甚至利用星变为言,阻遏改革。

桂萼和张璁在议大礼中密切合作,取得了对杨廷和集团斗争的胜利,其后又锐意革弊,取得了显著的政绩。入阁后,桂萼与张璁逐渐失和,遭到夏言势力的攻击,而使大礼诸臣蒙受损失。在大礼诸臣中,有不少王学的弟子,如方献夫、黄绾等,桂萼和张璁反对程颐的濮议,对王守仁带有新倾向的学术思想持包容的态度。桂萼等执政后,推荐王守仁任总督两广兼巡抚。桂萼希望对两广土酋实现有效的控制,为明朝建立巩固的边疆和屏障,防止安南莫登庸的向北扩张。王守仁平定了思州、田州卢苏、王受的叛乱。为防止归顺的土酋复起叛乱,桂萼要求王守仁久任两广,责以抚处三年。会王守仁疾作,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下而径归。桂萼恶王守仁不奉行自己的靖边之策,两人关系恶化。

王守仁死后,桂萼攻击王守仁并请申禁其学。方献夫、霍韬又各上疏替王守仁辩解,大礼诸臣意见各不相同,杨一清、陆粲乘隙攻击,明嘉靖八年农历8月桂萼和张璁一度被解职,遭受重大挫折。

明嘉靖九年农历4月后,桂萼被召回入阁,翌年农历1月引疾乞归,农历8月卒于家。赠太傅,谥文襄。桂萼著有《历代地理指掌》、《明舆地指掌图》、《桂文襄公奏议》。



桂 德:(公元1321~1387年),字彦良,号清溪;慈谿人(今浙江慈谿)。著名明朝学者。

元乡贡进士,为包山书院山长。改平江路教授,罢归。章士诚、方国珍打算任用他,但随后都没有实行。

明洪武年间,他被征为公车,授太子正宇。皇帝经常出御诗叫他对诗,他每一次都能对得很工整。后来被升迁为晋王府左傅,皇帝说:“江南大儒,唯卿一人。”于是改升为左长史。

他曾经上书太平十二策,皇帝因此又称他为通儒。

后老告还乡,逝世后追谥为“文裕”。

著有《清溪》、《清节》、《山西》、《老拙》等作品。



桂 馥:(公元1736~1805年),山东曲阜人。著名清朝文字训诂学家。

他治学潜心于文字训诂,曾用四十年的时间研究许慎的《说文解字》,撰写了《说文义证》五十卷。他与同时代的段玉裁齐名,世称“段桂”。



桂文灿:(公元1823~1884年),字子白,号昊庭;广东南海人。著名清朝官吏、学者。

清朝道光年间举人,清光绪时期在朝廷做官,为官清廉,不用仆人,也没有家人。公事、家事都亲自动手。

他的学说以博文、明辩、约礼、慎行为宗。

著有《潜心堂文集》四十多种。



桂中行:(公元?~1894年待考),字履真;先世贾贵州,遂占籍镇远,江西临川人。著名清朝将领、大臣。

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诸生。在清咸丰、同治年间,积军功为安徽知县,署合肥、蒙城、阜阳。

曾国籓率师征捻,檄桂中行察勘蒙城圩寨。蒙城故捻薮也,桂中行单骑历诸圩,晓以利害,择良幹者为圩长。坚壁清野,寇无所掠。礼接耆老贤士,从询方略。得通捻奸民簿记之,诛其魁桀数十人,豪猾敛迹。

岁余,威化大行。民陷贼及远徙者,相率还归。以功晋知府。调江苏,筦扬州正阳釐榷。

清光绪元年,署徐州,以祖母忧去官。

清光绪三年,宣城、建平民教閧,焚毁教堂。总督沈葆桢强迫桂中行往治,桂中行谓:“民倡乱当治如律,然民所以乱,由教堂侵其地。今当令民偿教堂财,而教堂还民地。”持数月,卒如桂中行议。内艰归,服阕,檄治皖南垦务。

皖南兵燹后,客民占垦不输赋,至是清丈田亩,无问主客。客民噪,捕斩其魁,乃听命。三岁事竣,增赋钜万。

清光绪九年,补徐州。值水灾,兴工赈,修堤埝二百余里。又濬邳州艾山河,筑宿迁六塘埝,水患除,民以不饥。治徐十二年,课农劝士,盗贼衰息。擢岳常澧道,数月,迁广西按察使,复调湖南。

清光绪二十年逝世。桂中行所至有声,官江南最久,民尤爱戴之。附祀徐州曾国籓祠。



桂质廷:(公元1895~1961年),湖北武昌人。著名现代物理学专家。

民国三年和民国十二年先后两次到美国攻读物理学。民国十三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长沙雅礼大学、沈阳东北大学、上海沪江大学任教。

民国十五年赴武昌华中大学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学系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武汉大学创办了电离层电波传播专业,并筹建了武昌电离层自动垂直探测站和武昌电磁台。

1961年10月在武汉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桂生芳:(公元1915~1999年),陕西咸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六军游击队分队长、骑兵团连指导员。参加了劳山、直罗镇战役。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后任中共新正县委军事部部长,关中军分区独立团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留守兵团卫生处兼野战医院政治委员。1939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叁边军分区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龙江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东北野战军独立九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第一六○师政治部主任,独立第二○七师政治部主任,公安部队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公安第一师政治委员。回国后,任公安军警卫师政治委员,公安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1959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历任第一防化兵学校政治委员,总参谋部防化学兵部政治部主任,旅大警备区副政委。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9年2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桂绍忠:(公元1916~今),安徽霍丘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第七十三师团卫生所看护长,卫生所所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二团卫生所军医、卫生队副队长,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卫生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卫生部部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卫生部部长,第四兵团卫生部部长。参加了淮海,渡江、广东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后勤部副政委兼卫生部部长。回国后,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校长。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军事系。后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桂绍彬:(公元1916~今),安徽六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第二一八团营部书记,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一团司令部政治指导员,第七七二团政治处宣教股股长,第三八六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太岳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著名的神头岭战斗、响堂铺战斗、百团大战。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第十八兵团第六十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著名的太原、扶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川西军区副政治委员,海军航空学校政治委员,中南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海军南海舰队第二政治委员,海军第三研究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桂永清:(公元1900~1954年),字率真;江西贵溪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中国国民党党员。著名国民革命军一级海军上将,民国政府国防部参谋总长。

桂永清曾发起组织“三民主义研究社”,参加了著名的东征、北伐,成为蒋中正的心腹亲信。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桂永清于1930年留学德国步兵学校,后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总队长,旋即调任安庆警备副司令。

1935年4月13日,桂永清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升任师长、南京警备司令。

1936年10月22日,桂永清晋升为海军中将。

1937年,桂永清参加了著名的南京保卫战,擢升为军长。

1938年4月,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后,一向畏日如虎、处处退让的蒋中正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错误地判断形势,从他那著名的“抗战三日即亡国”论一下变成了“速胜”论。他匆忙把二十多万中央军调到了徐州战场,企图借李宗仁等的胜利余威,和日寇在徐州决战。中国军队在徐州地区大量集结,日寇却认为这正好是消灭中国军队主力的大好机会。5月初,日寇迅速集结了十多个师团三十多万人向徐州地区夹击。5月15日,日寇在徐州的包围圈马上要形成时,蒋中正发现了自己的主力部队有被包围在徐州的危险,就又匆忙决定放弃徐州,这样,所谓的徐州会战刚开始就失败了。而且,从各处调来的机动部队就这样被拉来拉去,毫无作为,对全国各地的战局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正在这时,日寇土肥原的第十四师团约二万人却强渡了黄河,他的目的是阻止第一战区的援军增援徐州,如此一来,土肥原师团在陇海线附近就形成了孤军深入之势。蒋中正匆匆飞往郑州程潜的第一战区指挥部,决定亲自指挥豫东战役。此时豫东中国军队有六个军、十二万人,包围土肥原一个师团两万人,实在是良机,程潜即积极进行作战部署,认为“就是吃也能把土肥原吃掉”。5月23日,发现处境不妙的土肥原开始突围,并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兰封。当时固守兰封的正是蒋中正的爱将桂永清。桂永清手下是蒋中正嫡系的第二十七军,装备精良,甚至还有一个德式坦克营,这是连日寇的师团一级部队也未有的。然后,桂永清只守了不到一天,兰封就失守了。日寇的步兵还没有冲锋,桂永清属部就开始全线溃退,可笑的是,邱清泉辖下的坦克车逃得更快,一溜烟地驶离战场,往兰封以西的地方逃去了。败退的军队完全失去了控制,桂永清也跟着逃命。败兵一直退到了河南开封附近,才陆续收容了一些。这与许多非蒋中正嫡系部队,如第十九路军在上海、第二十九军在卢沟桥、张自忠部在台儿庄的表现真是天渊之别。桂永清是何应钦的亲戚,轻失兰封使整个战役失败,蒋中正下令炸开下花园黄河大堤以阻挡日寇,造成千里黄泛。但桂永清却没受到蒋中正的什么处分,后来反而官运亨通升任海军总司令。

1940年,桂永清任驻德国武官。

1944年,桂永清调任驻英国武官兼军事代表团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国,出任海军副总司令。

1947年,桂永清升任海军总司令,创办青岛海军训练团,即“中国海军训练中心”。

历任军职累升至旅长,参加过东征、北伐。后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总队长,旋即调任安庆警备副司令。1935年升任师长,南京警备司令。

公元1935年4月13日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36年10月22日晋升海军中将军衔,1937年参加了著名的南京保卫战,擢升军长。1940年担任驻德国武官,1944年调任驻英国武官兼军事代表团团长。

桂永清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国,出任海军副总司令,1947年~1952年4月担任海军总司令,创办了“青岛海军训练团”。

1948年8月14日,国民革命军海军的象征“重庆号”返国,驶至南京下关时给中国海军带来了新希望,差不多中国海军总部的每一名高级官员在当天都上船参观,海军总司令桂永清中将满怀兴奋地向大家介绍这艘昂贵的五千吨轻巡洋舰。但不久就发生了“重庆号”巡洋舰起义投向中共的事件,令桂永清着实难堪了很久。

“重庆号”巡洋舰长及五百码、装备六门六英寸口径主舰炮,六具二十一英寸直径鱼雷发射管,以及大量40厘米口径及20厘米口径防卫炮;最高舰速三十二节,经济巡航力一万二千海里。民国政府为了舰员的训练及军舰的整备,耗资近一千万英磅(当年折合四千八百万美元,五十多年前对中国政府而言,是一个惊人的数目)。桂永清曾打算用此舰遏阻黄海及渤海湾里中共方面的交通线,结果,后来发生的事件令他大失所望。

“重庆号”及“灵甫号”巡洋舰从英国驶回,于1948年7月29日抵达香港时立刻就出了问题。“重庆号”上轮机士兵的三分之二在靠岸后二十四小时之内即弃船离去。这些轮机士兵原先都是商船船员,中国海军在英国召募他们参军时,曾立约保证他们将享受高于一般海军轮机士兵的薪饷。待遇的差别,再加上严格限制兼差,引起这些海员出身的轮机士兵不满,终于不告而别。因此在8月14日“重庆号”巡洋舰驶抵南京时,不得不采左右两舷双值班制,这种浪费人力的不得已措施,对一艘大军舰来说必然严重影响战备。不过,“重庆号”毕竟是当年中国海军实力的象征,桂永清在南京对其部下宣布:“国君的海军决不向共党投降”;他接着说:“既使损失了全部的舰艇、人民解放军冲破了所有的内河防线,本人将率‘重庆号’在长江上下继续奋战”。

1948年年底,国民党军队战局逐渐陷于不利,桂永清的预言即被料中。“重庆号”巡洋舰在没有经过充分战备及其它训练下,很快既与另外两舰北上渤海湾,以炮火支持国民革命军作战。9~10月间,“重庆号”巡洋舰在葫芦岛、烟台、营口,及秦皇岛与人民解放军的岸炮作战。在此期间,蒋中正曾在“重庆号”上督战,目击了国民革命军在山海关内外战局的恶化。葫芦岛于1948年11月落入人民解放军手中时,“重庆号”巡洋舰驶返上海。但仅仅几星期,国民革命军便失去了军事重镇徐州,在山东的国民革命军陷入危境,人民解放军逐渐迫近南京及上海,局势急转直下。

1949年1月21日蒋中正被迫“引退”,两星期以后,北平被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民国政府南迁广州。位于青岛的“中国海军训练中心”被孤立了,在该地的海军单位及美军顾问组开始撤至台湾省及福建厦门地区。

此时在上海的“重庆号”巡洋舰内部极端不稳,由于从1948年12月起“重庆号”舰员就未曾发饷,另外引起舰员不满的原因是“重庆号”上装载了替桂永清“保管”的五十万枚银元。“重庆号”舰长邓兆祥也因他的舰长职位既将被桂永清的亲信取代而感不快。由于舰上的大部军官都是福建籍,他们为此皆坐立不安。就在这种混乱局势中,少数几名舰员开始计划起义。起义的领导人王颐桢在去英国受训之前既是共产党员,在英国受训时他吸收了约十名官兵成立了舰上中共核心小组。回国后,他们在国民党战局不利形势下,组织了一个“士兵解放委员会”,策动官兵集体逃跑。2月底,“士兵解放委员会”已经做好夺取“重庆号”巡洋舰的周详计划。但是桂永清已经获得“重庆号”舰员既将叛变并瓜分舰上银元的风声。2月24日晚上,王立生及时通知“士兵解放委员会”夺舰计划已经外泄,必须在先下手为强。于是起义士兵打开了兵器库,自行武装后拘禁了舰上全体军官。“士兵解放委员会”将邓兆祥迫上舰桥,要其下命令启航。邓兆祥起初还犹豫,王立生限他在两小时之内决定,并警告他如果不听从命令,他们就会炸沉“重庆号”。2月25日晨3:00左右,邓兆祥终于同意了。“重庆号”巡洋舰在灯火管制下,起锚悄然离开上海吴淞口泊地。

“重庆号”巡洋舰出海后,“士兵解放委员会”发传单通知全体舰上官兵,宣布北上向人民解放军投降,寻求民主及自由。起义士兵让官兵们出舱后,很快便发现由于许多舰员的眷属仍然在南方,他们不同意叛变。这时,有十名军官成立了一个“反叛变组织”,声言要从起义士兵手中夺回军舰。

两天后,“重庆号”巡洋舰驶入山东烟台港。“士兵解放委员会”将舰上桂永清的银元分发官兵:新兵每人二百五十元、老兵四百五十元、轮机兵五百五十元,这样暂时稳住了舰上的人心。不过,“反叛变组织”继续坚持要夺回军舰。这时的烟台已在人民解放军手中,烟台市长亲自上舰劝说官兵们上岸。3月2日,国民革命军的飞机终于发现了“重庆号”巡洋舰的下落,舰员因为可能挨炸而开始感到不安。当天下午,国民革命军空军轰炸机首次企图轰炸“重庆号”巡洋舰。舰上“反叛变组织”向“士兵解放委员会”下最后通谍,限其在下午4:00开船,否则他们将自己动手。王立生派“士兵解放委员会”及时通知了岸上的人民解放军,派兵上舰。这样人民解放军就轻易地解决了反抗者,“重庆号”巡洋舰起锚向葫芦岛海军基地驶去。

3月3日,“重庆号”巡洋舰驶达葫芦岛,立刻有人民解放军上舰警戒,“重庆号”巡洋舰在该地锚泊约三星期,中共政治人员进行了官兵政治教育。3月19日,国民革命军空军再度飞至企图轰炸。由于飞机可能再来,舰上官兵们要求离舰上岸;但被人民解放军拒绝了,人民解放军命令官兵们站岗防空。至3月20日,“重庆号”巡洋舰被击中几枚近弹;3月21日,国民革命军飞机的一枚炸弹终于击中舰尾,大部份官兵弃舰离开。人民解放军即刻下令沉船;在沉船前,他们将全部主要机件用大量滑油予以密封,武器也拆卸上岸。然后“重庆号”巡洋舰就自沉于葫芦岛海港内,“重庆号”巡洋舰的原官兵分别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各单位。

“重庆号”巡洋舰的起义,把位于南方的“中国海军总部”搅得天翻地覆。桂永清中将终于认识到海军内部的分离将引起更多舰艇的投共。因此他召集部下指挥官开会,承认他判断错误,特别是对其未能阻止由他带入海军担任主管的原陆军部下的贪污表示认罪;桂永清向他们保证立即改革。但是桂永清的空话晚了一步。此时人民解放军已在准备渡江进攻南京了。

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队成功渡江,并在长江南岸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后,桂永清下令林遵率领江防第二舰队从南京突围至上海。桂永清向林遵保证授勋“青天白日章”、颁发奖金;如果突围成功,还任命林遵为海军副总司令。林遵则邀请桂永清乘军舰与舰队同行,但遭到桂永清的拒绝。由于舰队可能被人民解放军的岸炮全部击沉,于是林遵便与部下进行协商,大家认为根本无法冲破出人民解放军的长江封锁。因此,第二舰队的一艘驱逐舰、三艘护航驱逐舰、一艘巡逻炮艇、五艘登陆艇,以及八艘补给小艇一并起义了。

“重庆号”巡洋舰从1948年7月底返国到1949年2月底起义,前后不足七个月的时间,变化之快,令人浩叹。桂永清却没有因此而下台,倒也令人莫测高深。据1949年4月12日的《中央日报》报导:“海军总司令桂永清‘事先疏于防范’、‘处理亦欠妥善,实属咎有攸归’,‘着即撤职留任,以示惩儆而察后效’…云云”,不过就是官样文章罢了。

1949年下半年,桂永清指挥战舰二十七艘和其他船只计十五万吨,将国民党残军、金银、文物等撤至台湾省。之后到1952年4月9日,桂永清仍然任海军总司令。后调任“总统府”任参军长。

1954年6月21日,桂永清晋升为一级海军上将军衔,蒋中正对台湾省国民党军队进行嫡系大接替,他成为最大受益者之一。到1954年8月12日,就任“国防部”参谋总长。

1954年8月12日,桂永清因病在台湾省台北市荣民总医院逝世,终年五十五岁。



桂力敏:(公元1939~今),女;上海人。著名微电子专家,教育家。

195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1954年8月至今在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电子科学技术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历任物理系、电子科学技术系常务副主任,半导体器件可靠性研究室主任等职。并较长时间兼任学校妇女委员会主任及部门工会主席等职。还担任“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三届、四届委员及“可靠性物理学组”组长。

近二十年对微电子器件可靠性及工艺检测技术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主持过国家、部委和上海市以及地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如《集成电路工艺测试图形研究及数据处理》、《VLSI内建可靠性研究—输入参量的控制》等十五项,其中通过成果鉴定项目十三项、有五个项目成果公布在国家科委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中。

科研成果中的《微电子测试图形及其智能测试装置》、《方形阵列数字式四探针测试仪》分别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微电子测试结构、图形及其测试系统》获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项目。

她在VLSI工艺检测技术中有创新,并在国内取得领先地位,积极为企业培养人才,创利数十万。

结合科研所取得的成果合著《微电子测试结构》一书,并发表论文如《用于双极型工艺评估的微电子测试图形研究》等五十余篇,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本帖最后由 lxyi 于 2010-5-14 15:31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5-14 15:28:5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桂氏的典故趣事 -- 棠阴比事:宋朝桂万荣编撰的《棠阴比事》,其中有些案例反映了古人的智慧。《棠阴比事》是继五代和凝编撰的《疑狱集》,与宋朝时期的郑克编撰的《折狱龟鉴》之后,又一部记述诉讼活动的书籍。桂万荣,史书无传,因此很难查考他的生平事迹,据他在《棠阴比事后序》中所署的职衔,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是“朝散大夫、新除直宝章阁、知常德府”,成书的时间据他在《棠阴比事序》中说,是“岁在重光协洽”,这是指辛未之岁,也就是南宋宁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在《棠阴比事》中,反映侦破智慧的案例十分突出,如《彦超虚盗》、《道让诈囚》、《柳设榜牒》、《杨津获绢》、《裴命急吐》等。

跟帖时间 2010-05-14 15:25: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桂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姓启桂奕:全联典指桂氏的源流和郡望。

棠阴比事;国学蜚声: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慈溪人桂万荣,字梦协,宋庆元年间进士,官余干县尉,对豪强严而待百姓宽。后历官建康司理参军、朝散大夫、宝章阁直学士、常德知府。曾收集古人判案的事例,编成一本书,叫《棠阴比事》。“棠阴”,指周朝召公南巡时,曾在甘棠树下办案,后用“棠阴”比喻惠政。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安仁人桂萼,字子实,号古山,正德年间进士,嘉靖初年由成安知县升南京刑部主事。当时,他与张璁同僚,二人意气相投,一起上疏论大礼,说:“非天子不能议礼;天下有道,礼乐必须自天子出。”又请求称明孝宗朱祐樘(明世宗的伯父)为“皇伯考”,称兴献王朱枯杭(世宗的父亲)为“皇考”,深得明世宗欢心,很快升任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宰相),参预机密。死后谥文襄。有《桂文襄奏议》、《舆图记叙》、《经世民事录》。国学,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



2.六言通用联:

廷用堪称良吏;中行有号青天:上联典指明朝洪武年间巢县令桂廷用,以风节自持,教化大行,民物咸阜。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湖南按察使桂中行,字履真,临川人。廪生。清咸丰年间以县丞从军。历任均有声绩。尤慎于折狱。民号曰青天。善八分书,尤工画兰。

明朝江南大儒;慈溪古香先生: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太子正宇桂彦良,名德,号清溪,慈溪人。学识渊博,洪武帝曾说:“江南大儒,惟卿(彦良)一人。”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名儒桂怀英,慈溪人。以博学称。方孝儒慕其名,学者尊之为“古香先生。”著有《桑榆稿》。

主事议成大礼;治道首在正心: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桂萼于嘉靖年间任刑部主事,上疏议定大礼,甚合帝意。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桂彦良尝曰:“论治道在正心,正心在惩忿室欲。”明太祖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



3.八言以上通用联:

折狱成书,棠阴比事;蒙难守义,桂母达观: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慈溪人桂万荣。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谢枋得之母桂氏,桂氏尤贤达,自谢枋得逋播,妇与孙幽远方,处之泰然,无一怨语。人问之,曰:“义所当然也。”人称为贤母云。

平盗功高,坚守退藏劲节;宜民简政,雅持淡素清风: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国子祭酒桂卿,有惠政,乡立有庙祀之。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良吏桂南升事典。

参修永乐大典,功高望重;自著潜心堂集,绩显名扬: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学者桂宗儒、桂宗蕃,为桂彦良的从子,皆善文学,均曾参加《永乐大典》的编修。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举人、郧县知县桂文灿,字子白,长于考证,所著潜心堂集》,凡四十种。

跟帖时间 2010-05-14 15:23:4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桂氏的字辈排行 -- 四川达县桂氏字辈:“元会逢真承复定正念乘兴杨可从一本纯阳名斌照(洪)开莲(联)彩碧国(玉)运通学道云龙守长寿世代席庆远之宏”。

四川泸州桂氏字辈:“全模列开远志”。

四川宣汉桂氏字辈:“会真承复定正”。

湖北仙桃、京山桂氏字辈:“光明正大其绍先人功德世(习)永以师(治)学文”。

湖北武穴桂氏字辈:“子景伯时正受雄贤永希仕茂仔含端奇隆钟应高复得光起锦江来耀堂权国秀”。

湖北竹溪桂氏字辈:“大字世家传德习光前裕厚福远长为善吉祥永有庆”。

山东桂氏一支字辈:“飞先维继连学传永”。

山东曲阜桂氏字辈:“清成维士克”。

山东平邑、江西贵溪桂氏字辈:“枝公元守永锡文虔兰清承维思恩衍庆毓本大隆昌光昭传美士天崇其百祥”。

江西九江桂氏字辈:“文启英德崇永远定兴隆玉彰开大义”。

江西九江、陕西丹凤桂氏字辈:“登高复德光大由家训贤良乃国君诗书传继业时代学新”。

江西临川、湖南益阳桂氏字辈:“华毓茹芝孙步贤祖德存远宗思继序达孝本源敦”。

安徽池州桂氏字辈:“天兆国嗣忠必光宏银河一派万世如春”。

安徽桂氏一支字辈:“日茂其德定卒权良”。

安徽芜湖桂氏字辈:“天开一本宗召万仁敬休光绪”。

安徽桐城桂氏字辈:

两支原派:“正家宜立德绍祖在存心继起声咸振增传祚允兴”;

坂支续派:“治齐尚信洁强政倚贤良礼义成邦悦恩光泽吉祥”;

山支续派:“修齐耕读种强自益文英忠孝成纲纪左时泽万民”。

安徽宿松、江西进贤桂氏字辈:“丁元开景运诗礼绍忠贤”。

重庆城口桂氏字辈:“贤书德昌尧”。

重庆开县桂氏字辈:“中(忠)真本大光字(梓)远”。

重庆綦江桂氏字辈:“天启芳尔祖汝仕正应洪朝廷文先茂世发永昌荣”。

江苏江宁桂氏字辈:“元万安友…”

江苏赣榆桂氏字辈:“汉永兴元成洪舒”。

浙江桂氏一支字辈:“振家声显明德后昌”。

贵州贵阳桂氏字辈:“诗礼少真传大显方贤致”。

福建霞浦桂氏字辈:“钦兆卜其后”。

河南信阳桂氏字辈:“高登文道众本里行英宗延世”。

北京顺义桂氏字辈:“守琪枝方常永文玉廷士德继贺广存振延连昭秉”。

云南曲靖回族桂氏字辈:“西保进腾辉”。

跟帖时间 2010-05-14 15:20: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桂氏的家谱文献 -- 桂氏族谱,(清)桂镛、桂天奇等纂修,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修,清乾隆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临安廖昌廖昌桂氏宗谱,(清)桂益茂等修,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临安廖昌桂氏宗谱,(清)桂起腾等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桐城桐邑桂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桂心斋等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传盛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桐西桂氏族谱六卷,(清)桂有三修,清同治年间传盛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石埭长林河城桂氏宗谱十二卷,(清)桂滋华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桐城桂氏族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二卷,(清)桂枝润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传盛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今仅存第四~五卷、第八卷、第十一卷、第十六~十七卷、第十九~二十一卷、第二十四卷、第二十六~二十七卷、第三十三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桐城桐西桂氏族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桂枝润五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传盛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七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仅存二十七卷)。

安徽桐西桂氏族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桂枝润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祁阳八甲桂氏支谱,(清)桂棠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北新洲桂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桂咸斌、桂德文等三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孔埠乡堤围村。

湖北武昌江夏桂氏宗谱十卷,首二卷,(民国)桂美应总纂,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天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5-14 15:18: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桂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幽 州: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州之一。东汉时期治所在蓟(今北京大兴)。晋朝时期州治在渚(今河北渚县)。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改为范阳郡。

燕 郡:中国历史上称燕郡者有六:①汉高祖刘邦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立皇子刘建为燕王,并为他设置了燕国,定都于蓟。高后吕雉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刘建病逝,燕国除名,束地改置为燕郡,管辖蓟州地区,故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汉文帝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亦封刘泽为燕王,复置燕国。汉武帝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刘泽之子刘定国因罪自杀,燕国废除,复改为燕郡。汉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封皇子刘旦为燕王,又改郡为国。②三国后期曹魏黄初中年,改广阳郡为燕郡,隶属幽州,郡、州同管辖蓟。曹魏明帝太和六年(壬子,公元232年),封其叔曹宇为燕王,改燕郡为燕国。③晋武帝秦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封司马机为燕王,设置燕国,至八王之乱时废国为燕郡。④十六国时期后赵国元年(己卯,公元319年),设置燕郡,隶幽州,郡、州同管辖蓟。⑤十六国时期前燕国置燕郡,隶幽州,郡、州同管辖蓟。其间,元玺元年~光寿元年(公元352~357年),定都于蓟城。⑥十六国时期前秦国、后燕国,以及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东魏政权、北齐政权、北周政权,均设置有燕郡,皆隶属于幽州,郡、州同管辖蓟。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除郡,以所领县隶皆属幽州,此后不复有燕郡建制。

郁林郡:即秦朝时期的桂林郡。秦末赵佗在岭南割据,并桂林郡、象郡二郡之地建立了南越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重新调整郡县设置,改秦朝时期的桂林郡为郁林郡。郁林郡的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贵县,其时辖境包括布山、安广、河林、广都、中留、桂林、谭中、临尘、定周、领方、增食、雍鸡等县,辖地包括了今广西南宁地区的大部分、柳州地区的大部分、玉林地区的北部、河池地区的东部和南部,百色地区的大部分,即今南宁市、柳州市、扶绥县、崇左县、宁明县、天等县、龙州县、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忻城县、来宾县、象州县、武宣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合山市、玉林县、平南县、贵县、桂平县、上思县、河池县、宜山县、凤山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罗城县、百色县、田阳县、平果县、田东县、德保县、那坡县、靖西县、凌云县、乐业县等广大地区。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郁林郡太守谷永招抚乌浒族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三国时期,孙权在岭南地区初置广州郡时,曾囊括了汉朝时期的郁林郡南部,即今广西田东、贵县一带。



2.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幽州堂:以望立堂。

北燕堂:以望立堂。

桂林堂:以望立堂。

民祀堂:宋朝时有桂卿,原在南唐做银光禄大夫上柱国,晋司空、靖边总辖使。入宋以后,加检校国子监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做了两个朝代的官,清廉爱民,人民建庙奉祀他。

孝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榆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传盛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4 15:17:1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桂氏的迁徙分布 -- 桂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十八位,人口约四十八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左右。

桂氏最早出自姬姓。周朝末年秦国有博士姬季桢,是周朝鲁国王室的后代。后来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姬季桢的也被坑杀了。姬季桢有个弟弟叫作姬季眭,担心会连累到姬季桢的四个儿子,就要他们改名更姓,远走他乡。其中姬季桢的大儿子就以叔名姬季眭的“眭”同音字“桂”为姓,又因为在古代“眭”字和“桂”字通用,称桂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桂氏。

五代的时候,四姓为了躲避战乱,南渡到广信、上饶等地区。桂氏早期表现比较岑寂。

宋、明诸朝以后,情形完全不同,尤以浙江宁波慈溪的桂氏,更在有明一代光彩照人,使源于北方的桂氏家族很快成了江南的名门著姓。为桂氏家族在浙江宁波奠基立业的,应推明朝初年被洪武皇帝朱元璋御口赞誉为“江南在儒,惟卿一人”的桂彦良。据历史记载,当朱元璋正在南征北战之时,桂彦良是包山书院的山长,而以满腹经纶名闻天下。当张士诚和方同珍等人聘其入幕府时,遭到拒绝。明朝立国之后,他才出山入仕,以“有所咨问,对必以正”而著称。桂彦良的侄子桂宗儒、桂宗蕃,者善长文学,且为《永乐大典》的编修人,其孙桂恭是著名孝子;桂彦良的从弟桂孟诚,官河源知县,有治迹。桂彦良之外的慈溪桂伯谅、桂琏等,也很有名气。

桂氏望族出天水郡、幽州、燕郡、郁林郡。

跟帖时间 2010-05-14 15:15:5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