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氏的历史名人 -- 宫 崇:(生卒年待考),琅邪人(今山东临沂)。著名东汉道术家。
东汉后半叶,宫崇向汉顺帝和汉桓帝进献《太平经》,一名《太平清领书》,共一百七十卷。宫崇称此书为其师干吉(或称于吉)得于曲阳泉水上。故过去有人称此书为于吉或宫崇所作。据近人研究,《太平经》非出一时一人之手,是西汉末至东汉汉顺帝时期逐渐增益而成,于吉、宫崇等仅是其撰人之一,或为集大成者。
《太平经》一书的思想受老子影响很深。如在《太平经钞·乙部》中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得名者。”又是说:“道无所不化。”《太平经钞·乙部》又有几处说:“君宜守道,臣宜守德,道之与德,若衣之表里”、“夫君贵道德,下刑罚。小人反,下道德,上刑罚”、“夫王者静思道德,行道安身,求长生自养。”这些都是道家的传统观念,为《太平经》直接继承下来。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该书上承老子遗教。除了“道德”而外,《太平经》更着重于老子说的“自然”,并且提出“元气”的概念。如《太平经钞·乙部》中说:“元气自然,共为天地之性也。”又说:“故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它认为“元气”和“自然”是天地的根本,所以又说:“元气行道以生万物”、“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此处所谓“元气”、“自然”实际上都是老子“道”的另一种表述。
《太平经》中有许多言论,直接从老子《道德经》中推演而来。如《道得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太平经钞·戊部》则说:“元气恍惚自然,其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又如《道德经》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太平经》第五十八篇则说:“以其华就实,反其伪就真,末穷者宣反本,行极者当还归,天之道也。”再如《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太平经》第一百零三篇则说:“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本非独给一人,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肯周穷救急,使万家乏绝。”由于《太平经》是对东汉时代一般老百姓布教,因此避免《道德经》中那些高深的哲理,专门揭露当时社会的病态,而变得通俗化,容易为大众接受。
汉顺帝执政时期,宫崇诣阙献《太平清领书》,被有司奏劾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
宫 钦:(生卒年待考),元朝人。著名元朝大臣。
元至大初年为东阿令,以威严著称,清正廉洁。当时年遇饥荒,他带头以自己的薪俸济饥,得到富裕人家的响应,互助互济,全县无人饿死。
当地有一群无恶不作的坏人,屡教不改,宫钦下令,限期归正,逾期不改者,在这些恶人的院墙上,涂以黑色,以示其辱,后皆化为善良。
他调离东阿县后,当地人民立碑记念他,流芳千古。
宫 聚:(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平蛮将军。
宫继兰:(公元1579~1658年),原名宫大壮,字贞吉,号鹜邻,景隆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明朝大臣。
庠生,明万历戊午年(公元1618年),应天举人;明崇祯丁丑十年(公元1637年)二甲六名进士。
授工部吏司主事,署员外郎事协理六科,统视夏镇河道,山东兖州府知府。告养归,起广东罗定兵备道。按察副使兼布政使。子二:伟鏐,伟钰(幼殇)。
宫伟鏐:(公元1611~1680年),字紫阳,号紫元继兰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明朝大臣。
邑庠生,明崇祯己卯十二年(公元1679年)副榜,明崇祯壬午年(公元1642年)举人,明崇祯癸末十六年(公元1643年)会试会魁、殿试三甲第六十九名进士。
授翰林院检讨,充主讲官,未就。明亡不仕。子十一:梦仕、昌宗、开宗、象宗、云宗、龙宗、鸿营、鸿历、世洪、鉽、世垚。
宫国苞:(生卒年待考),号霜桥;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诗画家。
诸生。擅写兰竹,工诗,与丹徒张石帆称“江上两诗人”。对其诗画,英廉推重之。
著有《半红楼集》。
宫畹兰:(生卒年待考),女;海陵人。著名清朝诗画家。
能诗,工画墨梅,雪叶风枝,俨然有偃蹇瑶台之思。
宫梦仁:(公元1623~1713年),原名宗,字兖宗,号定山,伟鏐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大臣。
廪监生,清康熙己酉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顺天举人。清康熙庚戌年(公元1670年)会试会元,清康熙癸丑十二年(公元1673年)殿试二甲第五名进士。
授翰林院庶吉士、贵州道监察御史、河南督理粮储道布政使参议、湖广按察使、湖北驿盐道参议,提督山东学政,按察使副使、通政使,兵部督捕,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通政使,都察院副都御史、福建巡抚、提督军务。子二:寿平、懋让。
宫懋言:(公元1673~1732年),字书升,号淡庵,鸿历子,增生;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大臣。
清康熙丙子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江南举人,清康熙癸未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会试会魁,殿试二甲十一名进士。
授山西临汾县知县、山西克安府通判,袁州府知府。(其父鸿历,比其长17岁,而中举时间反迟其七年),。子六:耀亮、耀侨、耀靖、柳晟、耀奎、耀彬。
宫鸿历:(公元1656~1718年),字友鹿,号恕堂,伟鏐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大臣。
廪贡生,清康熙己酉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顺天举人(经魁),清康熙丙戌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殿试二甲十八名进士。
授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纂修官。子七:懋言、懋勤、吕、懋猷、时行、麟翔、凤举。
宫懋谅:(公元1671~1715年),字翊元,号益元,象宗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附项生,清康熙己酉八年(公元1671年)钦取试英殿纂修,清康熙戊子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顺天举人。
充内建廷纂修,授钜县教谕,候补主事。子二:大鹏,殿对。
宫 雝:(公元1688~1736年),字炳和,号晴轩,寿平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大臣。
太学生,清康熙癸己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顺天举人,清康熙己未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殿试二甲三十九名进士。
中书科中书舍人、钦点通仓监督。子二:在旸、玺扶。
宫焕文:(公元1697~1785年),字砚成,号朴庵,懋勤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大臣。
庠生,康熙丁酉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举人,授知县,通州学正,潜山县教谕。十六年后参加清雍正癸丑十一年(公元1733年)殿试中二甲十五名进士。
分派工部都水司主事,山东道、陕西道监察御史、吏科给事中、历巡东、西、南三城、天津、通州漕务、京通仓务、奉天府府丞,提督学政署府尹事、大仆寺卿、觉罗官学通政使。参加清乾隆戊辰十三年(公元1748年)、清乾隆壬申十七年(公元1752年)文武会试同考官。
子七:泰基、兑基、渐基、益基、豫基、萃基、升基。
宫耀亮:(公元1692~1752年),字武乡,号鞠庵,懋言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监生,清康熙丁酉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顺天举人。
任陕西醴泉县知县。子四:福曾、圮会、詹、扩基。
宫焕采:(公元1700~1757年),字惠畴,号受先,懋勤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廪贡生,清乾隆甲子九年(公元1744年)举人。
任泾县教谕。子四:震基、晋颺、履基、复基。
宫焕业:(公元1685~1757年),字进修,号肄亭。懋勤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邑增生,清乾隆丁卯十二年(公元1747年)举人。
选知县。子二:谦基、随基。
宫慕超:(公元1722~1792年),字御夫,号毅斋,榜名王超,治骏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庠生,清乾隆丁卯十二年(公元1747年)顺天举人。
任和州学正、湖南宁远县知县、甘肃平凉知县。调署直泰州事。子二:惟金、润金。
宫焕伦:(公元1702~1770年),字廷宣,号雪舫,懋勤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廪生,清乾隆庚午十五年(公元1750年)举人。
选知县。子三:逊基、成基、有基。
宫震基:(公元1725~1792年),字运青,号荻浦,焕采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廪生,清乾隆癸酉十八年(公元1753年)举人。
任安徽铜陵教谕,广东开平县知县。子三:云锦、画锦、崟。
宫柳晟:(公元1707~1791年),原耀晟,榜名柳晟,字西平,号钝斋,懋言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廪生,清乾隆癸酉十八年(公元1753年)举人。
任云南大姚县知县,暑浪盐井提举,嵩明州知州,充清乾隆丁酉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乡试同考官与耀亮为弟兄。子二:鼎基、巽基。
宫廷颺:(公元1730~1796年),榜名晋基,字沐藩,号湘秋,焕采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增生,清乾隆庚辰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举人。
任山西长治县知县。子二:秉鑑、秉钧。
宫履基:(公元1732~1787年),字应乾,号坦庵,焕采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邑庠生,清乾隆庚辰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举人。
任浙江常山县知县,暑严州府同知,绍兴府通判,充清乾隆己亥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癸卯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乡试同考官。子二:锡龄、锡嘏。
宫为坊:(公元1732~1798年),字慎余,焕光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廪生,清乾隆己酉三十年(公元1765年)拔贡,廷试二等,清乾隆甲子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顺天举人。
清乾隆己未四十年(公元1775)大挑候选知县,国子监学正。子尚宾、欐华。
宫协华:(公元1726~1801年),字芍田,号晚香,垕孳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增生,清乾隆庚子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江南举人。
候选知县。子三:澧、润、泽。
宫秉鑑:(公元1759~1811年),字宝唐,号画溪,又号鍊江,晋颺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附监生,清乾隆戊申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顺天举人。
任广东新宁县知县,历署连山县,琼州府抚黎同知。清乾隆庚戊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科乡同考官。子三:魁瀛、陟瀛、聚瀛。
宫制锦:(公元1762~?年),字美存,号石泉,复基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廪贡生,清乾隆戊申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顺天举人。
选授云南宁县知县。子二:德洋、德润。
宫锡祚:(公元1757~1833年),字端千,号友山,培元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大臣。
邑庠子,清乾隆壬子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江南举人,经魁。著名清朝大臣。
任国子监学正,截取知县。子一:兆甲。
宫连锦:(公元1767~?年),字缬云,复基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附监生,清乾隆甲寅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举人。
例授拣选知县。子一:长庚。
宫 庭:(公元1768~1840年),字彬九,号画舫,鋆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庠生,清乾隆乙卯六十年(公元1795年)举人。
清嘉庆丙辰元年(公元1796年)任大桃云南江州县知县,历署兴州、安徽德州建平县教谕。子二:棨、兴。
宫彦超:(公元1754~1819年),字学尹,号跃云,治骏子;江苏泰州人。
廪贡生,清嘉庆戊午年(公元1798年)举人。
拣选知县。子一:钥。
宫 庠:(公元1790~1859年),原名朝,字书臣,号筱衫,鋆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优廪生,清嘉庆丙子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举人。
任江宁府教授。子二:福元,福魁。
宫玉华:(公元1785~1849年),原名铭簴,字枞一,号晴湖,萃基子;江苏泰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廪生,清道光辛卯十一年(公元1831年)举人,经魁。
拣选知县。子四:庚尧、丁辰、庚荣、桂荣。
宫乃泉:(公元1910~1975年),辽宁营口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8年毕业于沈阳第一工业专科学校,考入奉天医学院,1935年毕业后到国民政府卫生模范实验县山东邹县工作。1936年到福州协和医院当外科医生。同年到汉口,找到新四军办事处,要求参加革命。1937年参加新四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部医务主任,参与组建新四军军医处。1938年负责筹建小河口后方医院和南堡医院。在消灭虱子和治疗疥疮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在军医处举办了三期卫生干部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医疗骨干。宫乃用比较高的标准开展工作,取得了成效。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采访新四军后说:“我看过许多军队的卫生工作和军医院,你们新四军是其中最好的,我一定要向全世界宣传报导。”刘少奇说:“乃泉同志像一把利斧,多硬的木头,经他一劈,就裂为两半,任何困难环境都阻挡不了他进行工作。”宫乃泉是新四军的“四大名医”之一。1939~1944年任江北指挥部卫生部部长,新四军二师卫生部部长,新四军卫生部副部长。在江北指挥部卫生部,他充实加强了医疗卫生机构,开办卫生训练班,解决了卫生干部缺乏的问题。在新四军二师,他明确了培养医务干部、开展部队卫生工作、医院建设三大任务。1940年日寇扫荡时,刘少奇专门指示要保护好宫乃泉。1941年宫乃泉创办了《医务生活》杂志和出版社,坚持办了十二年。1942年和沈其震创办了华中医学院,三个月后因战争形势紧张停办。将华中医学院改为医务人员研究班,依托江淮大学继续培养人才。在新四军卫生部,负责培养全军医药专业人才。1945年组建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兼任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卫生部部长。1947年,他创办了山东第五国际和平医院,成为华东的医疗中心。济南战役,部署医院靠前抢救伤员,使死亡率由3%降低到2.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参与领导了华东地区医务人员思想改造运动、爱国卫生运动和防疫运动。组建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兼任两院院长。
1951年中央军委决定在上海成立军事医学科学院,出任第一任院长,负责筹建这一中国军事医学研究的最高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任务一是研究我军需要解决的医学技术问题,二是成为军委卫生部的技术参谋,三是担负部队高级卫生干部的进修、教育工作。军事医学科学院由巴斯德研究所和上海法租界卫生所改建而成,后迁到北京。
1952年赴东北和朝鲜开展反细菌战调查,这次调查得到国际科学委员会的承认,该委员会向全世界公布了“黑皮书”。1953年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1957年整风期间,针对我军业务建设、业务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写了三篇文章,被划为右派分子。1959年下放到西藏军区卫生处任副处长,经他建议,总部派遣一批知名专家进藏为平叛斗争中的伤病员进行专科治疗。
1960年负责筹建西藏军区总医院的具体工作。1961年任沈阳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1962年任部长。在人才培养和装备更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还十分重视医学图书馆的建设。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宫乃泉被停止工作,精神陷于错乱的边缘。1975年4月20日抑郁成疾,不幸逝世,终年六十五岁。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为他平反,恢复名誉。
著有《战伤疗法》,译有《苏联的医学和保健》。
宫慧民:(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四军第二七○旅旅长。
宫全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二十三集团军参谋长。 跟帖时间 2010-05-07 15:00:3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宫氏的典故趣事 -- 唇亡齿寒:源于《左传·僖公五年》。公元658年,晋国准备攻打虢国,可是要途经虞国,又不知虞国是否让晋国经过他的国土。大夫荀旬息献计说:“如果把美玉宝马送给虞国国君,他一定会答应借路的。”晋献公就采纳此计。虞国的贤臣宫之奇劝国君不要借路给晋国,否则大祸就会降临到虞国的头上,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就像车子和车旁的夹板一样紧密。车子要依靠夹板,夹板也要依靠车子,否则就不稳固,谚语说'唇亡齿寒',如果嘴唇都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天虢国之所以没有被灭掉,依靠的是我们虞国;虞国之所以没有被灭掉,是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去打虢国,那么虢国如果在早上灭亡,虞国就会在当天晚上被消灭。所以,千万不能借路珍晋国啊!”虞公却贪图晋国送来的美玉宝马,不听宫之奇的忠告,把路借给了晋国。于是晋国派荀息带兵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晋国把虢国灭了之后,回来时顺便把虞国也消灭了,收回了美玉宝马。后来,人们用“唇亡齿寒”来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休戚相关。 跟帖时间 2010-05-07 14:59:0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宫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周代;望出太原:全联典指宫氏的源流和郡望。
悲残虞腊;荣誉滇声:上联典指春秋时期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晋献公曾派人以良马和璧做礼物送给虞君,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他上谏劝阻,但虞君不听。三年后,晋国又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他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劝谏,虞君仍不听,他便率领族人逃奔曹国,并说:“虞不腊矣!(不能在十二月祭祀祖先,即灭亡)”三个月后,晋灭虢国,回师时顺道灭了虞国。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高密人宫尔劝,字九叙,晚年号怡云。康熙年间举人,由知县官至云南布政使,始终在滇做官,所到之处,都有政绩。著有《南溟集》。
悲残虞腊;敬献神书:上联典指春秋时期虞国的大夫宫之奇事典,《左传》:“宫之奇曰:‘虞不腊矣’。”晋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不听,知其必亡,故曰不腊。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宫崇,顺帝时进献神书一百七十卷。
2.五言通用联:
海陵一画士;江上两诗人: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女画家宫畹兰,海陵人。能诗、工画墨梅,雪叶风枝,翛然有偃蹇瑶台之思。见《妇人集》。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诗画家宫国苞。号霜桥,泰州人。善写兰竹,工诗,与丹徒张石帆称“江上两诗人”。
3.七言通用联:
尔劝南溟光滇境;紫阳世说焕泰州: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云南布政使宫尔劝,字九叙,高密人。康熙举人。始终服官滇南,所至有声绩。有《南溟集》。下联典指明崇祯年间的进士宫伟鏐,字紫阳,泰州人。官翰林。有《庭间州世说》。所记皆闻于训之泰州杂事。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唇亡齿寒,名言留誉;出俸赈灾,立石颂德:上联典指春秋时期虞国的大夫宫之奇,一作宫奇,晋献公九年,晋以良马和璧向虞假道攻虢,虞君应允,他劝谏不听。后三年,又假道,他用“唇亡齿寒”历谏,虞君又不听。后晋灭虢,虞也被袭灭。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东阿令宫钦,字子敬,东莱人。遇岁大饥,出俸币为倡,富民和之,全活甚众。既去官,吏民追思,立石颂德。
经济才优,雩都载道称颂;抚宇恩溥,鱼台阖邑挽留: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良吏宫好礼,莒州人。明洪武中期以人材知雩都县,长于干济。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良吏宫好礼,官至鱼台令,慈惠爱民。离任时,阖邑百姓挽留。 跟帖时间 2010-05-07 14:55: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宫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东莱宫氏字辈:
文登支派:“培锡润本照在铭清乐为坫钦洪树焕圻镇汝椿熙坤铁汉林炳尧锦沂榆烣”(偏旁以土金水木火排序);
莱阳支派:“桢焕基钦汝模熙垲锦湄椿煇增锡泽桂煦坫锺滋”(偏旁以土金水木火排序);
即墨支派:“裕(字尾)中嘉崇垂象肇成运(字尾)用方正继述乃恒”;
蓬莱支派:“凤龙圣国兆守恒延书香道蕴开嘉会健行实为良”。
山东高密宫氏字辈:“克树业思献厚毓云景兴从志明会联运叙垂承永”。
山东东阿宫氏字辈:“兆开传衍庆以敬迪可昌立志诗书佑同保裕稼祥…”
山东高密宫氏字辈:“克树业恩献厚毓云景兴从志明会联运叙垂承永”。
山东宁阳宫氏字辈:“玉现庆振茂永德殿双传”。
山东泰安宫氏字辈:“培继志久少左庆”。
山东临邑宫氏字辈:“万邦恩照汝庆景”。
山东济宁宫氏字辈:“有秀玉学修存先业培善基永昌”。
山东平度宫氏字辈:“玉书照培铭云”。
山东曲阜宫氏字辈:“化汝振兴玉恩宝守希归电暴学思”。
安徽砀山宫氏字辈:“兆开传衍庆以敬迪可昌立志诗书佑同保裕稼祥…”
安徽含山宫氏字辈:“可必能上仁”。
吉林永吉宫氏字辈:“国殿作长永久”。
吉林梅河口宫氏字辈:“桢焕基钦汝模熙垲锦湄椿辉增锡泽桂煦坫锺滋”。
江苏南京宫氏字辈:“继太启贞”。
陕西户县宫氏字辈:“从希凤文可世德保平安正元生福运庶士体纯天务本恒联立兴宗致启观顺基存履泰秉好允成全守法为能效修行善贵迁维清尚自裕宏化兆长延”。
贵州宫氏字辈:“崇厚垣培”。
宫氏一支字辈:“国灿兰志澄让俊道所忻惟嘉相伟锡存长振圣春天纯荣心敬业”。
宫氏一支字辈:“发德怀应兆致永延瑞祥”。 跟帖时间 2010-05-07 14:52: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宫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泰州宫氏族谱卷,(明)宫继兰始修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清)宫本昂续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省泰州市陈家桥西村,有两部,其一残。
山东平原王杲屯宫氏分支重修家谱,(清)宫长泰修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1998年台湾宫云章整理复印。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平原县王杲屯村宫氏族人处。
宫氏族谱,(清)宫增祜重编,宫百颐续录,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东东莱宫氏族谱,(民国)宫春贞、宫树芳修订,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铅印本,今仅存三卷。现被收藏在山东省烟台市图书馆。
宫氏家谱四卷,(民国)官方舟续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东泰安宁阳宫氏家谱,(民国)宫玉方、宫现明续修,民国年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东庄乡陈美村。 跟帖时间 2010-05-07 14:50:0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宫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2.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忠谏堂:春秋时候,晋国拿了良马河美璧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大夫宫之奇向虞国国君谏道:“如果嘴唇被割去,牙齿就必然会暴露而受寒冷。虢国好比我们的嘴唇,我们千万不能借给他人路去割我们自己的嘴唇。”虞君不听,收了晋国的马和璧,借给了他们道路。宫之奇便率领他所有的族人逃出虞国,不愿等着当亡国奴。晋国灭了虢国班师,顺道把虞国也灭了。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07 14:48: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宫氏的迁徙分布 -- 宫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八位,人口约五十四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3%左右。
今胶东半岛、江苏泰州、河北东光、安徽阜阳、山西繁峙、陕西户县、山东、东北三省、湖北、甘肃、重庆等地,均有宫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5-07 14:45:5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宫氏的各支始祖 -- 宫熙儒:东莱宫氏始祖,在宋朝初年,从中原徙居胶东文登。
宫达智:江苏省泰州宫氏始祖孝廉,在明朝初年,由河南徙居河北静海县,在出任江苏扬州署篆后,定居泰州,成为当地望族。
宫 德:山西省繁峙宫氏始祖,是安徽凤阳府寿州人,元末随朱元璋起义,以战功由小兵升至都指挥使,任职山西而居。现山西宫姓人口约八千五百多人。
宫友贤:陕西省户县宫家堡始祖,其数代前祖上,于明永乐初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陕西。此支宫姓可能为宫之奇在山西族人的后裔。
宫 清:山东惠民县魏集镇宫家村宫氏始祖,于明洪武元年,自河北枣强县徙居宫家村。
宫士贤:山东临朐县宫家老庄宫氏始祖,于明洪武四年,自河北枣强县迁此。
宫友贤:河北省东光宫氏始祖,山东即墨人,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后徙居东光县城东大宫家村。此村宫姓约有三千多户。据查,此支宫氏为东莱宫氏之一支。
宫 宽:安徽省怀远宫氏始祖,在明洪武年间,由江苏句容县徙居安徽怀远县。据查,此支宫氏属泰州宫氏的一支,现约有四千八百多户。宫宽在明永乐年间任浙江归安县丞,授迪功郎。 跟帖时间 2010-05-07 14:44:2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