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氏的历史名人 -- 扶 卿:(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学者。
传孔子传《论语》。
扶少明:(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学者。
著有《道德经谱》三卷。
扶 猛:(生卒年待考),字宗略;上甲黄土人。著名北周大臣。
在梁朝做官的时候是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北魏时官至罗州刺史。
他跟随着贺若敦南讨信州,到了白帝城后,为百姓着想,不采取强攻的方式,而是抚慰百姓。于是该城的民众都高兴的归附了。既使地方的人民生活不受到损失,而且安定治理。
因为他的功劳,被授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为临江县公。
扶汉阳:(生卒年待考),安化人。著名五代时期地方酋王。
因避“罪”来梅山,出任梅山洞蛮左甲首领。后来他率瑶族人迎战马楚江华指挥使王仝,大获全胜。后在战争中战死,当地人民被尊为扶王。
扶克俭:(生卒年待考),字共之;河南光山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御史,专职负责督察辽东、山东等地。
后因揭发他人之罪而被害入狱,不久复职,为民造福,政绩很好。谥号为“忠毅”。
扶正德:(生卒年待考),湖南新化桑梓镇前程村人。著名清朝时期良吏。
清康熙中叶,新化县石窖大院子中有一科举考生叫扶正德,中进士后被任命永州府江华县教谕、新田县教谕、永州府训导等职,在外从政多年后乘马回家省亲。由于当时的礼节是:如若外祖父家离的较近,徒步才显得尊重(扶正德去外祖父家只几里路程,即该镇满竹村),扶正德遂将马羁于石窖村父母家,步行去外祖父家。
有天一夜间,那马挣脱缰绳,奔至北面的前程村院边,啃吃了老农杨氏家玉米苗。因为玉米苗被糟蹋得太惨,杨老农遂将马赶回窖村,并将“马吃玉米”一事告知了扶正德之父扶登熙。
扶登熙将马栓好后,那马却由于吃青苗太多而腹泻。扶登熙一面派人去找儿子扶正德,一面请兽医医马,又请人处理“马吃玉米”一事。
扶登熙是一位仁智、诚信、厚德载道的长者。他思忖着:回家省亲的儿子是怎样在外为官的呢?地方绅士又会怎样处理“马吃玉米”一事呢”?他带着疑问、饱含期待请乡村士绅着手处理。
那些士绅们都惧怕扶正德的官威,商榷其事时,都说杨老农田地外篱笆未修结实,玉米苗被马吃了最多赔两石谷钱,但一匹好马因吃多了而得病,杨老农应该赔马,最后判决要求杨老农交赔马押金二十石谷钱。
杨老农回家后嚎啕大哭,因一时找不到押金而痛不欲生。
第二天,扶正德从满竹归来,问父亲怎么处理“马吃玉米”一事,父亲将原委一一告诉了儿子。
扶正德听后勃然大怒,指责父亲矜其子为官而欺压良民,呵斥士绅不讲公理而巴结官吏。遂将审案之人一一请来。再议此事,并当场表明自己的看法:“政者,正也,子率先正,孰能不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你们何该作出如此不公道的结论来。农民望作望收,青苗被吃还要交赔马押金,天理人心,讵能如此?”
扶正德当即掏出钱来赔偿杨老农的玉米苗钱,那些士绅们悻悻而去。
事后,扶登熙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我是试试你在外是如何为官的,为暴为仁,是贪是廉?同时也看看乡间士绅如何受理民事纠纷呀!”
尔后,扶登熙父子名声大振,扶家与人为善,做了不少好事。“马吃玉米”一事也在当地广为传说,当地人民将事件之地称作“玉米冲”,前程村也同是怀念“贤人”的原由而得名。
扶廷修:(公元1912~1966年),一名扶少淮;河南新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弦南区游击大队排长、区互济会兼八乡苏维埃副主席、主席,光山县独立师第四团二连连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第二二三团第二营营部副官。陕南游击支队司令部参谋、红二十五军军部电台管理科科长、红军总供给部总务处处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外交部管理科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扶廷修任八路军总部交通局交通科科长,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部副官处处长,第四师第二十二团参谋长,第四师司令部副官处处长,江苏省萧县总队副官,第四师第十二旅第三十三团团长。1939年,在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二等劳动模范。1941年,新四军淮上区抗日政权向皖东北转移后,扶廷修奉命率三个骑兵连,在淮上区坚持游击战争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扶廷修任淮北军区第八军分区第三支队队长,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第三十六团团长。1946年春,扶廷修率第三十六团和旅部骑兵连,在萧县尚口抗击国民党军方先觉部十二个团。敌军在六架飞机掩护下向我阵地大举进攻,扶廷修身先士卒,率部阻击,激战一天,歼敌一千八百余人,受到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的表扬。此后,任豫皖苏军区参谋处副处长兼管理科科长,军政处处长,河南省交通管理局局长,豫皖苏军区兵站部部长,第二野战军十八军后勤部副部长。参加了开封战役、淮海战役和成都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扶廷修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后勤部第一副部长,进藏部队后方司令部参谋长。1953年后,任西藏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军区副参谋长,政协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扶廷修因积劳成疾,于1966年在成都逝世,终年五十四岁。
扶永发:(公元1943~今)重庆人。著名当代测绘工作者,云南省测绘局高级工程师。
云南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制图检验室主任。
1962年7月湖北武汉测绘学院中专毕业,于11月初分配到陕西西安国家测绘总局第一分局工作。
1974年4月,国家测绘总局系统解散,调到湖南衡山县广字三一四部队工作,1974年9月,国家测绘局恢复重建,转业回到西安陕西省测绘局(原国测一分局)工作。1979年6月,调云南省测绘局工作至今。
参加工作后的三十多年来,他结合地图专业,十分热心于中国历史地理的学习和研究。十多年前先是研究并实地考察《水经注》,写出了《汉水源头考》、《陈仓道的新发现》等论文,后又转入了《山海经》的研究。
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山海经》是一部最古的、记载我国早期历史、地理等综合性的地理册。并发现夏朝以前的中国是位于今日云南西部的横断山脉(古昆仑山)地区,并于1992年11月出版了他的研究专著《神州的发现——(山海经)地理考》一书。
此外,他还在报刊上发表了很多论文,对中华历史文化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扶忠汉:(公元1956~今),祖籍广东,现居台湾。著名《双向式英语》创立人。
扶忠汉的《双向式英语》不仅是中国英语教学法上的重大革新,也是大陆第一套美式英语教材,促使美式英语今天在大陆居主导地位,而在这之前,是清一色的英式英语。
1983年10月20日,美国密苏里大学校刊称赞扶忠汉为资深的语言学习专家。
1985年,扶忠汉先后在台湾仅有的三家电视台演讲“如何学好英文”。
1987年,中央教育研究所教授受中央电视台委托鉴定他的《双向式英语》,肯定《双向式英语》以母语为沟通桥梁,特别适合中国人学习。北京大学并多次出版他的《双向式英语》录像带。
1989年5月,UNESCO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邀请他到北京首都体育馆对一万八千人演讲,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学习英文热潮。
1997年,扶忠汉在“退休”近十年后重执教鞭,所教的学生无论去参加任何检定,成绩永远令主办单位或社会人士大为惊讶。绝大部分的小学生在学了一年多之后就通过90%的初中毕业生无法通过的全民英检初级检定,更有许多小学生在学了两年多之后就通过90%的高中毕业生无法通过的全民英检中级检定,且有许多人口试满分,报纸、电视等媒体皆曾大肆报导。
2002年3月16日,他在台北剑潭青年活动中心举办英语教学成果观摩会,要一群学不到两年英文的小学生站在台上,让台下的外籍人士,英文老师自由用英语问他们问题。这一场观摩会,非但促使许多来自全省各地的老师到台北接受他的英文教学训练,也再次奠定了他在英文教学界的崇高地位。
2003年8月21日,他派了一位毫无教学经验的杨琴老师到张家口市万全县实验小学从事扶贫教学,十个月后,这批小朋友非但英文听、讲、读、写流利,且在当地教育部门的监督下,参加高中入学英文考试,成绩令教育局官员震惊,立即同意实验小学校长向全县推广该项教学的构想,当地电视台从一开始就对该项教学追踪报导。
2004年9月11日,学不到一年一个月的英文,这批小朋友又到北京参加公共英语等级一级考试(PETS.1,略高于初中毕业程度),他们非但全部通过,且过半口语满分。在那之后,绝大多数的万全小学生都学扶忠汉英语,他们要使万全小学生的英语水平超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成为全国第一。半年后,扶忠汉认为他们已是全国第一,却无客观的比赛标准,反因各方的破坏而被迫中止教学计划。
在“英语速成”四大派中,扶忠汉的《双向式英语》是最早风靡于中国大陆的大江南北者。 跟帖时间 2010-05-13 15:43:3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扶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望出京兆;姓启扶登:全联典指扶氏的源流和郡望。
谱疏道德;羽翼赤符: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扶少明事典。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扶嘉事典。
2.六言通用联:
胸罗淹博之学;手著道德之经:全联典指汉朝学者扶少明,著有《道德经谱》三卷。
翼汉有功赐姓;梯山越阻抚夷:上联典指西汉朐腮人扶嘉,相传他母亲在汤溪水边遇龙后生他,善于占卜吉凶。刘邦为汉王时遇到他,他曾劝刘邦定三秦。刘邦认为他有志扶翼汉室,便赐姓扶氏,官至廷尉。下典指说南北朝时北周上甲黄土人扶猛,字宗略,曾在南朝梁任南洛、北司二州刺史。人西魏,官罗州刺史,征讨信州,梯山扪葛(攀山越岭,手抓葛藤行军),跨越险阻,人白帝城,抚慰当地夷人。因功封临江县公。
3.七言通用联:
勇谏坑儒传佳话;诚心抚民播惠声:上联典指秦始皇之子扶苏的事典。秦始皇坑诸生,扶苏谏之,始皇怒,使监蒙恬军。后始皇崩。下联典指北周刺史扶猛,字宗略,上甲黄土人。仕梁,官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后从贺若敦南讨信州,梯山扪葛,入白帝城,抚慰百姓,莫不悦附。以功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江县公卒。
翼江有功而赐姓;梯山越阻以抚夷:上联典指汉扶嘉劝高祖定三秦,高祖以嘉志在扶翼,赐姓扶氏。下联典指北周扶猛仕魏为罗州刺史,从贺若敦南征,梯山越阻,抚慰夷人,所至莫不悦附。下典指说南北朝时北周上甲黄土人扶猛,字宗略,曾在南朝梁任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入西魏后,官罗州刺史,征讨信州,梯山扪葛(手抓葛藤,攀山越岭行军),跨越险阻,人白帝城,抚慰当地夷人。因功封临江县公。 跟帖时间 2010-05-13 15:37:4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扶氏的字辈排行 -- 河南新化扶氏字辈:“启夫庚受富才志添克文景永大显应上登正学承安定邦维教植纪笃宗亲先德传家绪昌隆运自新宏图光甲第世代远扬名”。
河南光山扶氏字辈:“泰元廷庆德绍天心继树朝荣立怀昭景修时在念子嗣长春”。 跟帖时间 2010-05-13 15:35:2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扶氏的家谱文献 -- 湖南桂东扶氏族谱九卷,(民国)扶盛才等纂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5-13 15:32:2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扶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2.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翼汉堂:传说西汉初年刘邦打天下的时候,有个叫嘉的人能施巫术,他帮助刘邦立了很多功。嘉的母亲在汤溪的边上遇见龙而生了他。汉高祖还是汉王的时候遇到了嘉,嘉劝汉王定三秦。高祖看到扶嘉的思想出发点是为了辅佐汉室,于是就赐他姓扶。 跟帖时间 2010-05-13 15:31: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扶氏的迁徙分布 -- 扶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为第二百九十八位门阀。
扶氏嘴早的发祥之地在今河南省境内的河南郡,即今河南省洛阳县东北三十里处,全国各地扶氏家族大都是由河南播迁而出的。又有望族于京兆郡,即今陕西长安东一带地方。
今河南省的信阳市光山县、新县、开封市、周口市太康县,湖南省的湘潭市、郴州市、桂东县,福建省的莆田市,重庆市的万州区,广东省的乐昌市九峰镇,贵州省的遵义市、金沙地区,广东省的鹤山市、佛山市,江西省的崇义县,湖北省的石首市、九江市德安县,山东省的青岛市,江苏省的南京市等地,均有扶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5-13 15:27: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