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氏的历史名人 -- 弘 恭:(生卒年待考),沛县人(今江苏沛县)。著名汉朝宦官。
弘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宦官,西汉宣帝、汉文帝时出任中书令。他对朝廷规章制度很熟悉,并坚持按规章制度办事,能称其职。
汉元帝即位后,弘恭与石显并得信任,委以政事,继续重用,权倾一时,公卿皆畏之。
西汉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即《权谋书》的作者,看到弘恭、石显专权,便联合朝中正直官员打算请汉元帝罢免他们。但还没有行动却泄露了秘密,被弘恭、石显抢先告发,刘向等人被免职。
西汉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春,发生了大地震,夏天,星象也出现异常,汉元帝有所感悟而恢复了刘向等人的职务。冬天,再次发生地震。刘向认为天象的灾变是由于皇帝信任弘恭、石显等奸人所至,于是以亲戚的名义上书汉元帝,请求罢免奸人,启用贤臣。但弘恭、石显识破此文为刘向手笔,污蔑他“为臣不忠,诬惘不道”,结果刘向被逮入狱,并被免为庶人。
直到汉成帝继位,弘恭、石显等人的势力才被彻底消除。
弘成子:(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大儒。
据史籍《西京杂记》记载:弘成子少年时非常好学,曾有人过门授一“文石”,大如燕卵,吞之遂明悟,而更聪敏,成为天下通儒。
后来五鹿充宗受学于弘成子,弘成子一日生病,乃吐此石,令五鹿充宗受而吞之,五鹿充宗后成为名儒。
弘 忍:(公元602~675年),俗称周;蕲州黄梅人。著名唐朝佛教禅宗高僧。
为禅宗五祖,晚年舍其上座弟子神秀,将法衣传慧能,使禅宗分为南北两派。
弘 智:(公元1611~1671年),俗名方以智,字昌公,号鹿起,又号密之;出家后字无可,号墨历,别号药地和尚;安徽桐城人。著名清朝僧人、画家。
明万历三十九年生,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进士,授捡讨。
早年曾参加复社,与陈员慧、吴应箕、侯方域号称“明季四公子”,明朝灭亡后出家,改法名弘智。自受戒后,谢绝一切尘俗,沉浸书画之中。清世祖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作意在笔外图。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逝世。
著有《通雅》、《炮庄》、《古今性说》、《浮山集》等传世。
弘 斛:(生卒年待考),字恕斋,一字醉迂,号一如居士。著名清朝诗画家。
善画山水花木,擅篆隶,工诗词,著有《恕斋集》。
弘 仁:(公元1610~1664年),字渐江,人称“梅花古衲”;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安徽歙县人。著名清朝僧人、画家。
明末生员,明朝灭亡后出家为僧。
擅画山水,师法倪瓒,简约疏旷,清幽冷峻。与查士標,汪之瑞,孫逸合称“海阳四家”,为“新安画派”的代表。与朱耷,髡残,石涛合称“清初四画僧”。
擅作黄山图,深得写生之妙,是新安派黄山画派的代表人之一。
弘 一:(公元1880~1942年),俗姓李,学名文涛,又名成蹊、广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原籍浙江平湖,后寄籍天津。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家、现代僧人。
李文涛出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天津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
李文涛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其父李筱楼,曾任清末吏部主事,后辞官经营盐业与钱庄,为津门巨富。
李文涛五岁失父,十三岁知篆书,十五岁能诗,十七岁善治印,十八岁与茶商之女俞氏成婚。
戊戌变法失败时,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于是他携眷奉母南下,避居沪上城南草堂,加入城南文社。二十二岁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课余参加京剧演出,还为沪学会补习科作《祖国歌》,并编有《国学唱歌集》。
清光绪三十二年,为求救国之道,李文涛东渡日本留学。到日本后,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在日期间李叔同在由留日学生出版的《醒狮》杂志上发表文章,加入“随鸥吟社”并与本田种竹、森槐南、日下部鸣鹤等交流。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东同学组织“春柳剧社”。在校期间还参加“白马会”第12回展(公元1909年春)、第三回展(公元1910年春)。在东京,他创办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表所创作的歌曲多首。1906年10月4日的日本的“国民新闻”报曾刊登关于李叔同的访问记以及肖像照片。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李文涛学成归国,先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后转到上海城东女学,讲授国文和音乐。翌年,加入“南社”诗社,与南社同人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兼任《太平洋报》文艺副刊编辑。不久,到杭州执教于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第一师范学校),并到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兼课。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李文涛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首次使用真实人体。他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达七年之久,培育出许多艺术人才。文涛本有改革社会的理想和抱负,但眼见当时中国社会腐败黑暗,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遂悲观厌世,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8月19日遁入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皈依老和尚了悟门下,法名演音,号弘一,后又采用一音、一相、圈音、入玄等几十个法号。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弘一参加僧侣南下服务团,到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弘扬佛法。12月初从上海乘海轮抵达厦门,受到陈嘉庚胞弟陈敬贤的热情款待,在南普陀寺下榻,旋即转南安雪峰寺度岁。过了元宵,又回南普陀住了三个月。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4月间,取道福州赴温州。同年10月,弘一第二次入闽。先到厦门,后应泉州开元寺慈儿院院长叶青眼之请到泉州,为该院学童早晚礼佛的赞歌《三宝歌》谱曲。当时性愿法师在泉州承大寺创办“月台佛学研究社”,弘一帮助整理寺内所藏的古版佛经,先厘订六条凡例,将目录编成五辑,每辑分成禅宗部、律宗部等,每部再分为甲乙两种(甲种为全本,乙种为残本),颇为周详。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4月,弘一离寺云游江浙。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10月,弘一第三次入闽,足迹遍及泉州、厦门、福州、漳州各大寺院,其中以住泉州的时间为最长,而在永春普济寺一住就是五百七十三天。弘一第三次寓居福建期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他时时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念,得到僧俗群众的普遍景仰。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10月,为勉励泉州承天寺僧众发扬爱国爱教精神,他举笔题词:“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词末又跋:“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赋予佛说以时代精神。
弘一十分注意保护国家的历史文物。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10月,他在泉州西郊潘山发现唐诗人韩偓的墓道;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在惠安县的《螺阳文献》中发现一首韩偓在惠安松洋洞所作而未为《全唐诗》收入的佚诗,于是撰写《香奁集辨伪》一文,认为韩偓并不是一个风流才子,而是一位与自己有同样爱国思想的伟大诗人,为研究韩偓提出独创性的见解。他还为晋江摩尼教寺草庵撰写寺门对联和庵记,为朱子书院补题匾额,为开元寺补书朱熹所撰写的对联,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像题赞,使泉州的传统文化更得到发扬。弘一晚岁十年,积极弘法,他先后在厦门、漳州、安海、泉州、惠安、永春等地城乡开展讲经活动,就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学说及药师经、弥陀经、地藏本愿经、心经等经义作了详细的阐明。并且关心佛教教育,在泉州开元寺尊胜院倡办南山佛学苑。民国25年,在泉州请得日本大小乘经律万余卷,亲自整理编成《佛学丛刊》四册,交上海世界书局出版,闽南一带的僧徒因之增进佛学知识。他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士为果。十年虔修未有间断。他潜心圈点校注唐朝道宣律祖所撰“南山三大部”(《行事钞》、《戒本疏》、《羯磨疏》)及宋朝灵芝元熙律师释三大部的“三记”(《资诗记》、《行宗记》、《济缘记》),为后世治南山律者留下正确的范本。佛教界尊他为近代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10月13日,弘一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七天后,在承天寺火化。遗骨分两处建舍利塔,一在泉州清源山弥陀岩,一在当年落发处杭州虎跑定慧寺。另建生西纪念塔于温陵养老院过化亭。他的力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于民国十三年出版。寂后,海内外诸缁素将其遗著结集出版的有《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律学讲录三十三种合订本》、《南山律苑文集》、《晚晴集》、《晚晴老人讲演录》、《弘一大师大全集》等。
弘一大师虽以持律闻名,但笃志念佛。晚年时神采气力渐衰,自知将要往生,因而尽力弘法,时常劝人听时钟念佛,依照时钟滴答的声响,设想为阿弥陀佛四字。若是念六字佛号者,则以第一个滴为“南无”,答为“阿弥”,第二个滴为“陀”,答为“佛”。这种听时钟念佛的方法,不失为一个摄心念佛的妙法,至今仍为南宗佛门普遍的念佛方法。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春天,弘一大师前往灵瑞山讲经。不久之后,住在温陵养老院,在农历8月15日中秋节为大众讲经,并向院中的老人讲说净土法要。8月23日开始示现些微疾病,遂拒绝任何医药及探问,只是专一念佛。8月27日开始绝食,只饮水。8月28日写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农历9月1日下午,他在一张纸上写著“悲欣交集”,交给妙莲,并嘱咐注意:“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说完话,仍默念佛号。9月4日日戌时(晚上七时至九时),弘一在众僧的一片念佛声中安详地往生了,时年六十三岁。
弘一被荼毗后(即火化),人们获得了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丁有六百块。
弘一法师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在书画、诗文、戏剧、音乐、艺术、金石、教育各个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出家后精修佛教律宗,又成为佛门一代高僧。今被称作中国历史上的十八著名大和尚之一。
代表著作有《南山律在家备览》、《四分律戒相表记》、《弘一大师遗著合编》、《清凉歌集》、《李息翁临古法书》等。 跟帖时间 2010-05-24 21:40:3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弘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宗开弘演;秀毓太原:全联典指弘氏的源流和郡望。
权臣通法;义士纳肝: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沛县人弘恭,青年时因犯罪被处以腐刑,后入宫为中黄门(太监),汉宣帝时官中书令。他精通法令,善写奏章。汉元帝时与石显同时得皇帝信任,被委以政事,权倾一时。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卫国大夫弘演,卫懿公之臣。卫懿公爱鹤成癖,无心于国家大事。北方狄人攻打卫国,把卫懿公追杀于荥泽,吃了他的肉,丢下他的肝。奉命出使他国的弘演回国后,见此情景,呼天抢地而哭,又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卫懿公的肝纳入腹中而死。
贤吏传颂;义士纳肝: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弘启为官清廉,民颂其德。下联典指春秋时期卫懿公为狄人所杀,食其肉而舍其肝,卫臣弘演觅尸得肝,乃剖腹纳卫懿公之肝而死。
2.七言通用联:
一如居士文名重;二宗禅师法术精: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诗画家弘斛,字恕斋,一字醉迂,号一如居士。善画山水花木,擅篆隶,工诗词,有《恕斋集》。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高僧弘忍,佛教禅宗五祖,其弟子慧能、神秀,分创南、北二宗,为禅门南北宗之始。
画入三昧传名远;位列四公享誉高: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画家弘仁(僧人),歙县人,字渐江,人称梅花古衲。善山水,初学一峰,晚法云林,“尸主清又三昧”。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画家弘智(僧人),字无可,桐城人。号鹿起,又号密之,“明季四公子之一也”。
弘毅宽厚人称道;演绎精深世赞扬: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弘氏始祖“弘演”二字的嵌字联。
3.八言以上通用联:
剖腹纳肝,卫臣忠气不绝;遇亿吞石,通儒文思日新:上联典指周朝时期的名人弘演事典。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名人弘成子事典。
大节著春秋,谁返乘轩之鹤;奇纵炎其面,遂为命世之儒:上联典指周朝时期的名人弘演事典。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弘恭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5-24 21:39:1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弘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
毗陵郡:在春秋时期为吴国季札的封地延陵邑,在汉朝时期改置毗陵县(今江苏常州)。晋朝时期改为毗陵郡,治所在丹徒(今江苏镇江丹徒镇)。后来将郡与县均改名为晋陵。隋、唐时期,晋陵归为常州毗障郡。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朝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一带,唐朝时期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位于江苏溧阳旁边,紧靠长江。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2.堂号:
毗陵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纳肝堂:春秋时狄人攻卫,杀卫懿公。大夫弘演正在出使他国。听到消息后回国,寻找卫懿公尸体,已被狄人吃掉,只剩了一只肝。弘演将出使请况向那只卫懿公的肝毕恭毕敬地作了汇报,然后拿剑剖开自己的肚子,将卫懿公的肝纳入自己腹中,说:“我来做主公的躯体。”说完而死。 跟帖时间 2010-05-24 21:38:0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弘氏的迁徙分布 -- 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五十二位门阀。 跟帖时间 2010-05-24 21:35: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