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24 21:33:45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2456 跟帖次数 4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弘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上古时期,姜姓部落联盟的首领共工氏有一支后裔食采于弘邑(今河南灵宝函谷关一带),子孙遂以地名为姓氏,称弘氏。到了周幽王姬宫涅执政时期(公元前781~前771年),属下有弘献为诸侯,世居弘农(今河南灵宝),即为该支弘氏后裔。后来周幽王为讨妃子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数次后诸侯不复至,独弘献率兵而至,且犯颜直谏。周幽王重之,以烽有敦煌之义,遂封弘献为敦煌公。敦煌公后徙居毗陵郡(今江苏常州)。

春秋时期,卫国在卫懿公姬赤执政时期(公元前668~前661年),有个大夫叫弘演,是敦煌公的孙子。弘演是一个行事认真、被卫懿公器重的人。

卫懿公嗜好养鹤,在宫廷定昌、朝歌西北的鹤岭、东南鹤城(今河南长垣鹤寨)等处,均大肆养鹤。其鹤如官,有品位俸禄:上等竟食大夫禄,较次者士禄,他外出游玩,必带鹤,载于车前,号称“鹤将军”。由鹤乃人:凡献鹤者给以重赏。卫懿公好鹤成瘾,不理朝政,漠视民疾,民怨沸腾,国势衰弱。

周惠王姬阆十七年(卫懿公八年,公元前660年)冬,北方翟狄人从邢国的夷仪(今山东聊城)进攻卫国,一直攻至到荥泽(今河南荥阳古荥)时,卫懿公方仓促发兵抵抗。属下臣子们却说:“君好鹤,鹤可令击翟”;卫懿公又向国人“受甲”,国人们也都说:“叫鹤去抵抗敌人吧,它们有高官厚禄,应当去战斗,我们哪里能够打仗呢!”

卫懿公愧悔不及,无奈之下便亲自带少数亲信赴荥泽迎敌,结果兵败被杀。翟狄人一拥而上,生吃了卫懿公的肉,丢弃了他的肝脏。

当时,恰逢奉命出使陈国的弘演回国,见此情景,呼天抢地对着卫懿公的肝脏哭道:“臣请为表”(请听臣下向您汇报),然后将出使陈国的情况向那只肝脏毕恭毕敬的作了汇报。汇报了出使事情之后,弘演用剑剖开自己的肚子,掏出自己的五脏,把卫懿公的肝纳入腹中,说:“我来做主公的躯体。”说完而亡。

后来,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听说此事之后很受感动,同时卫懿公之妹许穆夫人从许国赶来援助,并向诸侯大国奔走呼号,最终说动了齐桓公。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兵击败翟狄人,并在楚丘一带(今河南滑县)重建了卫国。

弘演,成为后来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中“忠君之臣”的典范,位历朝历代帝王国君所推崇。

在弘演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弘氏、演氏,世代相传,兴旺发达,是为毗陵弘氏、丹阳弘氏、豫章弘氏。

到了唐朝早期,唐高宗李治的第五个儿子叫李弘,母亲就是武则天。李弘在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封为代王,到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原太子李忠被废,改立李弘为皇太子。天下皆避其名讳,弘氏族人遂改为洪氏。

到了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李弘与唐高宗、武后同赴合璧宫时暴卒,时人多认为是武后毒杀了他。但也有学者认为是他因本来就病弱,因而早夭。当时唐高宗悲痛万分,将他谥为“孝敬皇帝”,葬于恭陵,而且使用皇帝之礼举办后事。因为造陵费用太高,工程浩大,工人们苦不堪言,最后乱丢砖瓦,一哄而散。

唐中宗李显在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位后,将李弘祔于太庙,号为唐义宗。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大臣姚崇与宋璟进言,表示唐义宗并不曾即位,不应该与先帝们同列太庙,于是唐睿宗李旦将李弘之位移到东都祭拜。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以后,唐玄宗下诏,不再称李弘为唐义宗,从此只用“孝敬”称之。

其后,一些原弘氏改洪氏的族人纷纷改回弘氏,旦仍有许多人不再改回弘氏,从此称洪氏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初期楚国学者馯臂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馯臂,姓馯,名臂,字子弘,亦字子弓、子肱,他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在史籍《汉书·儒林传》中被称作“子弓”,实为同一个人。

著名的典籍《易》,其“经部”就是由馯臂撰著于战国初年的不朽之作。

据国学大师郭沫若的考证,馯臂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是商瞿(字子木)的弟子。

商瞿喜好《易》,孔子就根据其爱好传授《易经》给他,在《易》学上,商瞿的造诣远胜过子夏,是孔门传道者之一。后来,商瞿又传《易》给楚国人馯臂,因此馯臂也就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馯臂当时把楚国的《易繇阴阳卦》带到了鲁国,并在商瞿的指导下,将《易繇阴阳卦》改编为《周易》。

《易经》,是古人由生殖崇拜的祭祀文化走向为趋吉避凶的占卜文化的经典,从鱼祭祭坛上的布局图到河图(八卦母图),再经过夏、商、周、春秋漫长的历史时期,诸多卜筮官以及方士们长期的积累,到战国时期,馯臂子弓终于将占卜文化构建形成六十四卦的卜筮术,并创作了相应的卦辞、爻辞等内容。后来,荀子的弟子们发扬了馯臂之著,将其发展为《易传》,也就是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周易》。

馯臂,是有序地将自然逻辑现象、自然辨证法术整理为经典理论的第一人。

在馯臂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弘氏、弓氏、肱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公孙氏,出自汉朝时期大臣公孙弘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公孙弘,公元前200~前121年,字季,一字次卿,淄川国薛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

公孙弘少年时,家贫寒,曾为富人在海边牧豚(放猪)维持生活。年轻时,他曾任过薛县的狱吏,因无学识,常发生过失,故犯罪免职。为此,他立志在麓台(望留镇麓台村)读书,苦读到四十岁,又随老师胡母子始著修《春秋公羊传》。

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下诏访求为人贤良通文学之人。当时,公孙弘年已六十岁,他以贤良的名分去应征,被任命为博士。

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7年),汉武帝公孙弘他出使匈奴,归来后陈述的情况不合帝意,汉武帝认为他无能,被免职。于是,公孙弘便称病辞官,在家赋闲。

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又诏书征求文学儒士,淄川国依然推举年已七十岁的公孙弘应诏,他一再推辞,不肯前去应诏。他说:“我出使匈奴,因没有才干被罢归,请大家另举贤者。”但最后,他还是应选。

公孙弘到了太常寺,所征百名儒士各写对策,公孙弘处为下策。后来,上奏天子,天子却拔升公孙弘的对策为第一名,待入见天子是,公孙弘鹤发童颜、丰仪魄伟,深得汉武帝喜爱,又被拜为博士。当时,西汉朝廷注重与西南夷的沟通,并在巴蜀设立了郡县,由于赋役酷虐,百姓为之叫苦不迭,汉武帝便派公孙弘去视察。公孙弘归来奏对,又不合汉武帝之意,公孙弘为此大骇。可是,时过事转,汉武帝并未深究其事。

公孙弘长相恢弘奇伟,美姿容。由于晚年力学,所以广见博识。平时,善于辩论,通晓文书、法律,又能以儒家的学说,对法律进行解积阐述,汉武帝非常赏识他。公孙弘常说:“人主的毛病,一般在于器量不够宏大;而人臣的毛病,一般在于生活不够节俭。”于是,他在家中,能身体力行,“夜寝为布被”,“食一肉脱粟之饭。”后母去世,他视为亲生,服丧三年。在朝廷议事,他常提出要点,陈明情况,供皇帝自己取舍,从不固执己见和违逆圣意,汉武帝非常喜欢他这种驯良守礼之德,其认为他口行敦厚,善于言词,有文彩,熟悉法令与各种公务,便升任他为左内史(京畿地方长官,掌治京师)。

公孙弘在任,所奏朝事,都一一符合帝意,起因是他开始巧用“心计”。有一次,他和主爵都尉汲黯商议,为一事二人分别上奏。面见汉武帝后,他等汲黯上奏完,窥伺上意,据上意再取决自己的立场态度,然后才上奏章。因此,他奏对之事深合帝意。凡奏陈条,也都采纳。他这种表里不一,前后矛盾的做法,遭到了一些王公大臣的非议,特别氏主爵都尉汲黯尤其反感。

有一次,汲黯当庭诘责公孙弘:“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汉武帝随即问公孙弘,公孙弘回答说:“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汉武帝听后,认为公孙弘说得有理,更加“益厚遇之。”

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欧免官,汉武帝任命公孙弘为御史大夫。当时,朝廷方通西南夷,又东置沧海郡(今朝鲜),北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公孙弘认为,这样做是“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因此屡次谏言停办,汉武帝不采纳,并领朱买臣等人去砭责公孙弘,当面陈说设朔方郡的好处一一摆明十条理由。公孙弘无理反驳,心亏词穷,无一言相济,忙低首悔过,改言谢罪说:“我是山东的乡鄙之人,见识短浅,实在不知道设朔方郡的好处,经众位陈明其利害关系,我已明白了。敬望朝廷停止经营西南夷与沧海郡,专力经营朔方郡。”于是汉武帝恩准了他的请示。

历史记载,公孙弘的才干并不在他人之下,当时也不可能一条理由也没有。他之所以这样做,憾事恐违皇命与己不利,顺应皇主才是上策。

公孙弘矫饰善变,朝廷上下众所周知。有一次,汲黯实在看不惯他的矫情做作,直言对皇帝说:“公孙弘位在三公,俸禄很高,却盖一床布被,这不明摆着在骗人吗!”汉武帝就以此事问公孙弘,公孙弘说:“实有此事,不过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则。我记得管仲做齐国之相,有三归之台,奢侈豪华超出了一般国君;齐桓公做霸主,也僭越了礼数。晏婴为齐国之相,一顿饭从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妻妾也不穿丝织品,齐国不也治理的很好吗?我身为三公,而盖布被,实在是有损汉官威仪。汲黯对我的忠告很对,他真是个大忠臣,要是没有汲黯对皇帝的忠诚,陛下您哪能听到这样的真话呢?”经过这件事,皇帝愈发认为公孙弘谦恭礼让,对他更为厚待。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薛泽免相,汉武帝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封他为平寿侯(今山东潍城区望留镇)。中国历史上对丞相封侯者,就是从公孙弘开始的。

公孙弘为人,表面十分宽和。他位高禄重,节俭律己,不奢华,以人为先,所以时时被人称道。他的故旧,宾客,亲朋挚友生活困难,公孙弘全力助之,因而家无余财,世人夸他贤明。但公孙弘内心并非如此,他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设计“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就是他这种心理的写照。

公孙弘与中大夫主父偃在建立朔方郡一事上有分歧。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意见;主父偃又常常当天子面与其争论,争得面红耳赤,使他难以下台。于是,公孙弘表面上与主父偃往来,暗地里寻机报复。

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为齐相,有人上书告发他受诸侯重金,因此,诸侯子弟多以得封。后来,齐王刘次昌自杀,汉武帝认为是主父偃索金所逼,大怒,严予审治。主父偃承认受过诸侯贿赂,但不承认齐王自杀与己有关。公孙弘乘机进言,说齐王自杀的首恶是主父偃,如不处死,将无以服天下。汉武帝本想不杀他,给与其免职归里的处罚,但听了公孙弘的进言后,信以为真,便下令灭了主父偃的全族。

公孙弘最忌惮的就是博士董仲舒。董仲舒为人廉直,是当时的大学问家。他曾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他各家的思想,排斥以外。汉武帝便大力推行儒教,在长安兴办太学(西汉最高学府),同时下令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国家级教育系统。在董仲舒的辅佐下,汉武帝的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公孙弘在研治《春秋》方面的成就逊于董仲舒,公孙弘心知肚明。正巧胶西王刘端矫纵无赖,数害官吏,肆行不法,公孙弘便乘机谏言:“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于是汉武帝便把董仲舒徙到胶西(今山东胶州)去,遂了公孙弘的愿。

后来,淮南王、衡山王造反,汉武帝严察两王党徒。公孙弘意识到自己身在相位,但未能辅佐君主治理好国家,现在有蕃王造反,自己难脱不称职之责,最好远避为上。恰好当时公孙弘正染病在身,便顺势上书皇帝,请求辞掉丞相,归还侯印,以避位让贤。但汉武帝没有应允,虚惊了一场。后公孙弘病渐好转,再度入廷办理政务。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农历3月,公孙弘以八十岁高龄卒于相位。他逝世后,汉武帝以青铜铸棺,将其葬于麓台(今山东潍坊符山),甚是显赫。至今墓址尚存。

公孙弘为汉相数年,曾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著作有《公孙弘》十篇,可惜已佚。

公孙弘起身于乡鄙之间,后居然为大汉帝国之相,直至今日人们依然对他推崇备至。尤其他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精神,已成为历史长卷中最醒目的一章,永垂后世。

在公孙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弘氏,是为潍系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献文帝拓拔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拓跋弘,公元448~471年,原名拓跋·邻,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长子,即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第六位皇帝显祖献文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65~471年为期七年,终年二十三岁。

北魏和平六年(公元465年),北魏文成帝逝世之后,十六岁的拓跋·弘以皇太子嗣位,是为北魏献文帝,尊文成帝皇后冯氏为太后。

北魏献文帝非冯太后所生,在听政期间诛除了冯太后的内宠李奕。坐龙七年,在北魏皇兴五年(公元471年),传位于五岁的太子拓拔·宏,自称太上皇,但仍过问大政,并统兵南征北伐。

在北魏献文帝诛杀了冯太后的宠臣之后,使冯太后感到了威胁,于是她在北魏承明元年(公元476年)毒死了北魏献文帝。

在北魏献文帝的支庶子孙中,有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以先祖汉化名字为姓氏者,称弘氏,逐渐融入汉族、靺鞨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弘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唐朝时期魏博节度使田兴,属于以帝王赐改名字为氏。

唐肃宗李亨乾元初年(公元758年),在魏州寻置魏博节度(今河北大名东北部),以原安禄山部下、河北卢龙人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统治今河北南部、山东北部一带地区,当时田承嗣部下号称“天雄军”。几年后,田承嗣见安史之势已经衰落,遂准备反叛。

唐朝宗李豫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农历1月,唐朝大军包围了魏州城,史朝义在莫州城内大阅诸兵,准备做最后殊死一战。田承嗣劝他说:“陛下,您不如携精锐将卒还至幽州,与李怀仙的五万兵相合,再掉头来战。为臣我替您死守此城,等你带兵来我们内外夹击。”

史朝义轻信了他的鬼话,当夜带精兵五千突围。临行时史朝义握着田承嗣双手,以存亡为托。田承嗣叩首流泪,样子极其“忠义”。史朝义上马后又回头说:“全家百口,老母幼子,全托付给将军您了!”田承嗣深深下拜,泪眼不干。

史朝义刚出城,田承嗣就立即召集诸将,说:“我们起事以来,攻破河百一百五十余城,毁人坟墓,烧人房屋,掠人金帛,壮者死锋刃,弱者填沟壑。事已至此,大军围城,但自古祸福不常,或能转危为安。明天我准备出降,诸位以为如何?”诸将知大势已去,都连忙称是。

黎明,大家一起在城头上高喊:“史朝义半夜跑掉啦,赶快去追!”围城的唐军不信,田承嗣就把史朝义老母及妻子儿子全都绑上押送到仆固处瑒,诸军才知田承嗣是真降,赶紧轻装纵马追杀史朝义。

唐大历十年(公元775年),田承嗣悍然引兵攻陷相州(今河南安阳),唐朝宗遣使晓谕诸镇各守封疆,但田承嗣置若罔闻,相继夺取了洺州(今河北永年)、卫州(今河南汲县)。正当朝廷震恐、百官束手之际,历来与田承嗣有隙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却主动上表讨之。

唐朝宗遂命成德李宝臣、淄青李正己、幽州朱滔等八道兵马会攻田承嗣。田承嗣见大兵四合,一边分道抵御,一边上表请罪;同时暗中结纳李正己,愿以境内户口、甲兵、谷帛归附。李正己遂按兵不进。田承嗣又以计离间李宝臣和朱滔,致使两方相攻。一场声势浩大的围剿战就此瓦解。田承嗣再假惺惺上表,请求归朝,李正己屡屡为之担保,唐朝宗只好不了了之。

田承嗣逝世后,其侄田悦接承其职。到了唐德宗李适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农历5月,李宝臣之子李惟岳、李正己之子李纳、梁崇义等进行联合叛乱。唐德宗派兵平叛,田悦几乎彻底失败,后由于惬山会战李怀光战败,田悦侥幸存活。在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农历11月,田悦自封魏博节度使、称魏王,从此正式割据魏博地区。

唐宪宗李纯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农历8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逝世,魏博将士们拥立步射都知兵马使田兴为留后。在四周蕃镇夹击下,田兴毅然归顺唐朝,唐宪宗特赐改其名为“弘正”。为了稳定魏博军民的情绪,当年的农历11月,宰相裴度受命去魏州宣谕。裴度在魏州对田兴“极陈君臣之义,使田兴奉上益谨”。同时,奉命“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宣布魏博“六州百姓给复一年”。他又遍至魏博所辖州县,“赦见囚,存问高年、茕独、废疾不能自存者”,以致魏博的军士和各阶层人民都非常感悦。

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河北卢龙发生兵乱,将士们囚禁了朝廷派去的新节度使张弘靖,尽杀其幕僚。接着,原史朝义的成德军将杀了自魏博移镇成德的节度使田弘正(田兴),唐朝廷命裴度统兵讨伐,又命新的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之子田布出兵助讨成德。但是,将士们皆不肯出力,要求田布行河朔故事(恢复独立状态),田布无奈自杀。“河北三镇”又脱离了中央控制,被裁的士卒纷纷投奔其下。新的割据者朱克融﹑王廷凑﹑史宪诚还是实行原先的旧传统,裴度的讨伐军无功而还。

在田弘正遇害身死之前,魏博六州政权始终忠于唐王朝,并在唐朝中央政府进行的一系列平叛战争中屡立奇功。魏博六州自田弘正归顺朝廷至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也一直是唐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区。

在田弘正遇害、田布自杀后,唐穆宗对其家人以及族属抚恤之,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之名“弘正”为姓氏者,称弘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卢龙弘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唐朝时期西部鲜卑吐谷浑部乌地也拔勤豆可汗诺曷钵,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诺曷钵,鲜卑族人,吐谷浑氏,公元?~688年待考,为唐朝初期世居青海地区的西部鲜卑吐谷浑部大酋长。

唐武德二年~唐贞观八年(公元619~634年),吐谷浑部与唐朝交往密切,一方面,吐谷浑部首领不断遣使至唐都长安,并在承风戍(今青海贵德千户庄一带)等地互市;另一方面又乘唐朝政权初立之机,频繁扰犯唐朝西部边境。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不断挑起边境争端的吐谷浑部首领伏允被唐军大将李靖击败,西逃至突伦碛(今新疆且末与于阗之间),吐谷浑部众不堪李靖的持续追击,伏允为左右属下所杀。从此,吐谷浑部分成东、西两部:西部吐谷浑以新疆鄯善为中心,由伏允的次子达延芒波结率领,后降附于吐蕃王朝;东部吐谷浑则由伏允的长子慕容顺继位,驻居于伏俟城(今青海湖以西七公里处),后杀了权臣天柱王,率部归降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以其为西平郡王、封为趉胡吕乌甘豆可汗,但不久又为属下所杀。唐太宗又扶持其子诺曷钵为河源郡王、封为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并为其特置一个安乐州(今宁夏灵武),任命其为安乐州刺史。从此,东部吐谷浑使用唐朝年号,奉唐朝国号,并坚持批派遣子弟唐廷入侍,成为唐朝的一个蕃属国。

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诺曷钵向唐王朝献牛羊一万五千头,唐太宗大喜,指认其为驸马,可是当时未有适龄公主。到了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待淮阳王李道明之女长大,封其为弘化大长公主,将她嫁予慕容·诺曷钵,双方结成甥舅之国。

到了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唐高宗李治继位,再加封乌地也拔勤豆可汗为驸马都尉。

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进攻吐谷浑部,乌地也拔勤豆可汗战败,偕弘化大长公主及残部逃至凉州,弘化大长公主向武则天求救,武则天乘机改其姓氏为武氏,再改封为西平大长公主。

在乌地也拔勤豆可汗的后裔子孙中和部分族人中,有以先祖母弘化大长公主的名号为姓氏者,称弘化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弘氏,融合为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陇右弘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弘吉刺氏,亦称广吉剌氏、翁吉剌氏、弘吉烈氏,是十分古老的蒙古氏族部落,源出翁吉剌惕部的分支斡勒讷兀惕氏部落。

宋、辽时期,弘吉刺部原游牧于蒙古高原的阿尔山与呼伦贝尔草原交会处,与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把阿秃儿为郎舅关系。也速该把阿秃儿在铁木真九岁时,就为其到乌尔逊河西畔呼伦湖的弘吉刺部说亲。

据说弘吉刺部世出美女,美艳善良,身如玉树,尤如草原上的杜鹃花,因此多为蒙古各部王公贵族的妃子。成吉思汗的母亲月伦(诃额仑)和妻子孛儿帖、元太宗窝阔台的皇后、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哈敦察必、元成宗铁穆耳的皇后、元武宗海山的皇后、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皇后、元英宗硕德八剌的皇后等,都出于舅族弘吉刺部。

蒙古语“弘吉刺”的汉义就是“杜鹃花”。《金史》称之为“广吉剌”,《蒙古秘史》中称“翁吉剌”,《元史》中则称“弘吉剌”,《明式》中称“弘吉烈”。

蒙古汗国时期起,弘吉刺部被成吉思汗敕封于水草肥美的应昌(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达里诺尔西南部达尔罕苏木),元朝时期世封鲁王。元末明初,弘吉刺部归附于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曾娶弘吉刺氏族之女为嫔妃,在都城应天(今江苏南京)生下了四皇子朱棣,十一岁即被封燕王,就是后来以“靖难”名义兴兵,自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起,经过四年内战,从侄儿建文皇帝朱允炆手中夺得大明江山的永乐大帝明成祖。

在明朝时期,有海西女真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onggiri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汉译为洪吉哩氏。

蒙古族弘吉刺氏、满族洪吉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弘氏、洪氏、杜氏、翁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乌扎库氏,亦称乌札库氏,满语为Ujaku Hala,世居噶哈里(今吉林延吉朝阳川以西嘎呀河)、倭济石(今吉林图们与珲春之间)、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弘氏、阿氏、吴氏等。

该支满族弘氏始祖,出自乌扎库·弘尼牙喀,满洲镶红旗人,原为建州女真乌札库部首领。明朝末期后金政权建立之初,乌扎库·弘尼牙喀即率氏族归附于佟·努尔哈赤,被任命为佐领,后官至工部尚书、议政大臣,加世职二等轻车都尉。

在乌扎库·弘尼牙喀的后裔子孙、一等侍卫乌扎库·回色的后代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弘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弘演、子弘(馯臂)、公孙弘、拓跋·弘、田兴、吐谷浑·诺曷钵、乌扎库·弘尼牙喀。

弘氏的历史名人 -- 弘 恭:(生卒年待考),沛县人(今江苏沛县)。著名汉朝宦官。

弘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宦官,西汉宣帝、汉文帝时出任中书令。他对朝廷规章制度很熟悉,并坚持按规章制度办事,能称其职。

汉元帝即位后,弘恭与石显并得信任,委以政事,继续重用,权倾一时,公卿皆畏之。

西汉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即《权谋书》的作者,看到弘恭、石显专权,便联合朝中正直官员打算请汉元帝罢免他们。但还没有行动却泄露了秘密,被弘恭、石显抢先告发,刘向等人被免职。

西汉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春,发生了大地震,夏天,星象也出现异常,汉元帝有所感悟而恢复了刘向等人的职务。冬天,再次发生地震。刘向认为天象的灾变是由于皇帝信任弘恭、石显等奸人所至,于是以亲戚的名义上书汉元帝,请求罢免奸人,启用贤臣。但弘恭、石显识破此文为刘向手笔,污蔑他“为臣不忠,诬惘不道”,结果刘向被逮入狱,并被免为庶人。

直到汉成帝继位,弘恭、石显等人的势力才被彻底消除。



弘成子:(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大儒。

据史籍《西京杂记》记载:弘成子少年时非常好学,曾有人过门授一“文石”,大如燕卵,吞之遂明悟,而更聪敏,成为天下通儒。

后来五鹿充宗受学于弘成子,弘成子一日生病,乃吐此石,令五鹿充宗受而吞之,五鹿充宗后成为名儒。



弘 忍:(公元602~675年),俗称周;蕲州黄梅人。著名唐朝佛教禅宗高僧。

为禅宗五祖,晚年舍其上座弟子神秀,将法衣传慧能,使禅宗分为南北两派。



弘 智:(公元1611~1671年),俗名方以智,字昌公,号鹿起,又号密之;出家后字无可,号墨历,别号药地和尚;安徽桐城人。著名清朝僧人、画家。

明万历三十九年生,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进士,授捡讨。

早年曾参加复社,与陈员慧、吴应箕、侯方域号称“明季四公子”,明朝灭亡后出家,改法名弘智。自受戒后,谢绝一切尘俗,沉浸书画之中。清世祖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作意在笔外图。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逝世。

著有《通雅》、《炮庄》、《古今性说》、《浮山集》等传世。



弘 斛:(生卒年待考),字恕斋,一字醉迂,号一如居士。著名清朝诗画家。

善画山水花木,擅篆隶,工诗词,著有《恕斋集》。



弘 仁:(公元1610~1664年),字渐江,人称“梅花古衲”;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安徽歙县人。著名清朝僧人、画家。

明末生员,明朝灭亡后出家为僧。

擅画山水,师法倪瓒,简约疏旷,清幽冷峻。与查士標,汪之瑞,孫逸合称“海阳四家”,为“新安画派”的代表。与朱耷,髡残,石涛合称“清初四画僧”。

擅作黄山图,深得写生之妙,是新安派黄山画派的代表人之一。



弘 一:(公元1880~1942年),俗姓李,学名文涛,又名成蹊、广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原籍浙江平湖,后寄籍天津。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家、现代僧人。

李文涛出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天津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

李文涛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其父李筱楼,曾任清末吏部主事,后辞官经营盐业与钱庄,为津门巨富。

李文涛五岁失父,十三岁知篆书,十五岁能诗,十七岁善治印,十八岁与茶商之女俞氏成婚。

戊戌变法失败时,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于是他携眷奉母南下,避居沪上城南草堂,加入城南文社。二十二岁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课余参加京剧演出,还为沪学会补习科作《祖国歌》,并编有《国学唱歌集》。

清光绪三十二年,为求救国之道,李文涛东渡日本留学。到日本后,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在日期间李叔同在由留日学生出版的《醒狮》杂志上发表文章,加入“随鸥吟社”并与本田种竹、森槐南、日下部鸣鹤等交流。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东同学组织“春柳剧社”。在校期间还参加“白马会”第12回展(公元1909年春)、第三回展(公元1910年春)。在东京,他创办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表所创作的歌曲多首。1906年10月4日的日本的“国民新闻”报曾刊登关于李叔同的访问记以及肖像照片。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李文涛学成归国,先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后转到上海城东女学,讲授国文和音乐。翌年,加入“南社”诗社,与南社同人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兼任《太平洋报》文艺副刊编辑。不久,到杭州执教于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第一师范学校),并到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兼课。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李文涛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首次使用真实人体。他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达七年之久,培育出许多艺术人才。文涛本有改革社会的理想和抱负,但眼见当时中国社会腐败黑暗,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遂悲观厌世,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8月19日遁入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皈依老和尚了悟门下,法名演音,号弘一,后又采用一音、一相、圈音、入玄等几十个法号。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弘一参加僧侣南下服务团,到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弘扬佛法。12月初从上海乘海轮抵达厦门,受到陈嘉庚胞弟陈敬贤的热情款待,在南普陀寺下榻,旋即转南安雪峰寺度岁。过了元宵,又回南普陀住了三个月。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4月间,取道福州赴温州。同年10月,弘一第二次入闽。先到厦门,后应泉州开元寺慈儿院院长叶青眼之请到泉州,为该院学童早晚礼佛的赞歌《三宝歌》谱曲。当时性愿法师在泉州承大寺创办“月台佛学研究社”,弘一帮助整理寺内所藏的古版佛经,先厘订六条凡例,将目录编成五辑,每辑分成禅宗部、律宗部等,每部再分为甲乙两种(甲种为全本,乙种为残本),颇为周详。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4月,弘一离寺云游江浙。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10月,弘一第三次入闽,足迹遍及泉州、厦门、福州、漳州各大寺院,其中以住泉州的时间为最长,而在永春普济寺一住就是五百七十三天。弘一第三次寓居福建期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他时时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念,得到僧俗群众的普遍景仰。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10月,为勉励泉州承天寺僧众发扬爱国爱教精神,他举笔题词:“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词末又跋:“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赋予佛说以时代精神。

弘一十分注意保护国家的历史文物。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10月,他在泉州西郊潘山发现唐诗人韩偓的墓道;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在惠安县的《螺阳文献》中发现一首韩偓在惠安松洋洞所作而未为《全唐诗》收入的佚诗,于是撰写《香奁集辨伪》一文,认为韩偓并不是一个风流才子,而是一位与自己有同样爱国思想的伟大诗人,为研究韩偓提出独创性的见解。他还为晋江摩尼教寺草庵撰写寺门对联和庵记,为朱子书院补题匾额,为开元寺补书朱熹所撰写的对联,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像题赞,使泉州的传统文化更得到发扬。弘一晚岁十年,积极弘法,他先后在厦门、漳州、安海、泉州、惠安、永春等地城乡开展讲经活动,就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学说及药师经、弥陀经、地藏本愿经、心经等经义作了详细的阐明。并且关心佛教教育,在泉州开元寺尊胜院倡办南山佛学苑。民国25年,在泉州请得日本大小乘经律万余卷,亲自整理编成《佛学丛刊》四册,交上海世界书局出版,闽南一带的僧徒因之增进佛学知识。他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士为果。十年虔修未有间断。他潜心圈点校注唐朝道宣律祖所撰“南山三大部”(《行事钞》、《戒本疏》、《羯磨疏》)及宋朝灵芝元熙律师释三大部的“三记”(《资诗记》、《行宗记》、《济缘记》),为后世治南山律者留下正确的范本。佛教界尊他为近代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10月13日,弘一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七天后,在承天寺火化。遗骨分两处建舍利塔,一在泉州清源山弥陀岩,一在当年落发处杭州虎跑定慧寺。另建生西纪念塔于温陵养老院过化亭。他的力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于民国十三年出版。寂后,海内外诸缁素将其遗著结集出版的有《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律学讲录三十三种合订本》、《南山律苑文集》、《晚晴集》、《晚晴老人讲演录》、《弘一大师大全集》等。

弘一大师虽以持律闻名,但笃志念佛。晚年时神采气力渐衰,自知将要往生,因而尽力弘法,时常劝人听时钟念佛,依照时钟滴答的声响,设想为阿弥陀佛四字。若是念六字佛号者,则以第一个滴为“南无”,答为“阿弥”,第二个滴为“陀”,答为“佛”。这种听时钟念佛的方法,不失为一个摄心念佛的妙法,至今仍为南宗佛门普遍的念佛方法。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春天,弘一大师前往灵瑞山讲经。不久之后,住在温陵养老院,在农历8月15日中秋节为大众讲经,并向院中的老人讲说净土法要。8月23日开始示现些微疾病,遂拒绝任何医药及探问,只是专一念佛。8月27日开始绝食,只饮水。8月28日写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农历9月1日下午,他在一张纸上写著“悲欣交集”,交给妙莲,并嘱咐注意:“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说完话,仍默念佛号。9月4日日戌时(晚上七时至九时),弘一在众僧的一片念佛声中安详地往生了,时年六十三岁。

弘一被荼毗后(即火化),人们获得了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丁有六百块。

弘一法师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在书画、诗文、戏剧、音乐、艺术、金石、教育各个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出家后精修佛教律宗,又成为佛门一代高僧。今被称作中国历史上的十八著名大和尚之一。

代表著作有《南山律在家备览》、《四分律戒相表记》、《弘一大师遗著合编》、《清凉歌集》、《李息翁临古法书》等。

跟帖时间 2010-05-24 21:40:3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弘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宗开弘演;秀毓太原:全联典指弘氏的源流和郡望。

权臣通法;义士纳肝: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沛县人弘恭,青年时因犯罪被处以腐刑,后入宫为中黄门(太监),汉宣帝时官中书令。他精通法令,善写奏章。汉元帝时与石显同时得皇帝信任,被委以政事,权倾一时。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卫国大夫弘演,卫懿公之臣。卫懿公爱鹤成癖,无心于国家大事。北方狄人攻打卫国,把卫懿公追杀于荥泽,吃了他的肉,丢下他的肝。奉命出使他国的弘演回国后,见此情景,呼天抢地而哭,又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卫懿公的肝纳入腹中而死。

贤吏传颂;义士纳肝: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弘启为官清廉,民颂其德。下联典指春秋时期卫懿公为狄人所杀,食其肉而舍其肝,卫臣弘演觅尸得肝,乃剖腹纳卫懿公之肝而死。



2.七言通用联:

一如居士文名重;二宗禅师法术精: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诗画家弘斛,字恕斋,一字醉迂,号一如居士。善画山水花木,擅篆隶,工诗词,有《恕斋集》。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高僧弘忍,佛教禅宗五祖,其弟子慧能、神秀,分创南、北二宗,为禅门南北宗之始。

画入三昧传名远;位列四公享誉高: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画家弘仁(僧人),歙县人,字渐江,人称梅花古衲。善山水,初学一峰,晚法云林,“尸主清又三昧”。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画家弘智(僧人),字无可,桐城人。号鹿起,又号密之,“明季四公子之一也”。

弘毅宽厚人称道;演绎精深世赞扬: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弘氏始祖“弘演”二字的嵌字联。



3.八言以上通用联:

剖腹纳肝,卫臣忠气不绝;遇亿吞石,通儒文思日新:上联典指周朝时期的名人弘演事典。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名人弘成子事典。

大节著春秋,谁返乘轩之鹤;奇纵炎其面,遂为命世之儒:上联典指周朝时期的名人弘演事典。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弘恭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5-24 21:39:1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弘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

毗陵郡:在春秋时期为吴国季札的封地延陵邑,在汉朝时期改置毗陵县(今江苏常州)。晋朝时期改为毗陵郡,治所在丹徒(今江苏镇江丹徒镇)。后来将郡与县均改名为晋陵。隋、唐时期,晋陵归为常州毗障郡。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朝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一带,唐朝时期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位于江苏溧阳旁边,紧靠长江。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2.堂号:

毗陵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纳肝堂:春秋时狄人攻卫,杀卫懿公。大夫弘演正在出使他国。听到消息后回国,寻找卫懿公尸体,已被狄人吃掉,只剩了一只肝。弘演将出使请况向那只卫懿公的肝毕恭毕敬地作了汇报,然后拿剑剖开自己的肚子,将卫懿公的肝纳入自己腹中,说:“我来做主公的躯体。”说完而死。

跟帖时间 2010-05-24 21:38:0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弘氏的迁徙分布 -- 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五十二位门阀。

跟帖时间 2010-05-24 21:35: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