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24 16:43:01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408 跟帖次数 6

第一个渊源:源于有莘氏,出自上古商汤时期著名贤臣伊尹,属于以先祖尊号为氏。

商汤时期,成汤属下有一个著名的贤臣叫伊挚,因为在灭夏桀的过程中功劳至伟,成汤任命他为尹(宰相),史称“伊尹”。成汤还给伊尹封了个尊号,叫“阿衡”。

在古代,“阿”就是“倚靠、仰仗”的意思,“衡”就是“维持、长久”的意思,“阿衡”就是“国之栋梁”之义。相类似的还有刘备之子“阿斗”,其名“斗”就是“嫡宗、宗室”的意思,“阿斗”就是“国之宗主”之义,只不过那位阿斗是一位“烂泥筑墙”式的人物,怎么也“扶不起来”罢了。

传说,伊尹为姒姓,冒姓有莘氏,是夏禹的后代。据说他曾居于伊川(今河南伊川),因此以其居住地伊水为姓氏,叫伊挚。

关于伊尹,历史上还有一个古老动人的传说。据史籍《水经注·伊水》的记载:昔日,有一位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那个地方,在空桑(桑树树洞)里发现了一个婴儿,就是后来的伊尹。因为有莘氏女居住在伊水,所以就以伊为其姓氏。

伊尹长大后,成为一位声誉清高的隐逸之士,躬耕于有莘氏之野,虽然隐居不问世事,但是高才贤名却传遍各地。所以,有志于推翻夏桀的成汤一连三次恳切地请他出山,以辅佐自己商汤灭夏桀。在伊尹的运筹之下,成汤最终推翻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

成汤去世后,其子太丁继位。但太丁不学好,整日不理朝政,荒淫放荡,因此伊尹以两朝元老的身份,把年轻的太丁放逐到桐地(今河南虞县)去反省,并且代之主持国政。三年后,太丁悔过自新,他又将之迎返,并把政权交还给了太丁。

据说伊尹活到一百来岁,在商王朝初期辅佐了四代五王,是上古时期著名的贤相。当伊尹去世时,商太甲(商太宗)葬之以天子之礼。

后来的孟子十分推崇伊尹,称赞他为“圣之任者”。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伊氏出自帝尧祁氏,裔孙伊尹,名字叫挚,为商汤的贤相,生儿子伊陟,是伊氏之始祖。”

在伊尹的后裔子孙中,还有以先祖尊号为姓氏者,称阿衡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衡氏、阿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城邑雍雝,属于以地名为氏。

雍雝,亦称衡雍、垣雍,在春秋时期为郑国的一个城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武原县西北五里处,目前还有故雍雝城遗址。

历史上的雍雝城赫赫有名,在春秋时期的晋、楚两国争霸期间,历为郑国与强权大国的会盟之所。例如在周襄王姬郑二十一年(晋文公姬重耳六年,郑文公姬踕四十二年,公元前631年)农历3月,晋军攻至雍雝,还在其地建了一座别宫(的行宫),晋文公与郑文公结盟于雍雝;周襄王三十三年(晋灵公姬夷皋二年,郑穆公姬子兰九年,公元前619年)农历10月,公子遂代表郑穆公与晋军元帅赵盾结盟于雍雝,并在该城接受了周襄王赏赐的彤弓等等。

在衡雍的郑国军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衡雍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衡氏、雍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楅衡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楅衡使,简称衡使,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就是在进行重大的祭祀、典礼等活动中,牵奉掌控牺牲的小吏,装饰牛、鹿、猪等牲畜并使其不得乱跑。

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楅衡。所以楅持牛,使不得抵触也。”

在楅衡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衡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衡氏为典型的皇家专用姓氏,一直沿用至清朝末期。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公旦之子姬伯禽的后代公子衡,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旦(姬旦)被封于鲁(今山东曲阜一带)。

后由于周武王病逝得早,继位的周成王姬诵年仅十二岁,因此周公旦留在都城宗周(镐京,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河西畔),与另一个弟弟召公奭一起辅佐周成王。由于无暇顾及封地,便派长子姬伯禽去掌管鲁地,姬伯禽在鲁地整整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建立了鲁国,其后代世为鲁国之君。

在姬伯禽的后代中,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公子衡,为鲁成公姬黑肱之子。

在周定王姬瑜十八年(鲁成公二年,楚共王熊审二年,公元前589年),楚共王亲率楚国大军讨伐齐国,随后攻击鲁国。鲁成公无力抵抗,遂派孟孙为使臣,用上百名各行业先进的技工行贿楚共王,而楚国当时正缺少这些技术工匠,楚共王遂答应以鲁公子衡为人质,并与鲁国结盟,遂退兵而还。

这在史籍《春秋·成公二年》中有记载:“冬,楚师侵卫,遂侵我,师于蜀。使臧孙往,辞曰:‘楚远而久,固将退矣。无功而受名,臣不敢。’楚侵及阳桥,孟孙请往,赂之以执斫、执针、织纴,皆百人,并公子衡为质,以请盟。楚人许平。”

在公子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子衡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衡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三国时期河北袁绍一族,属于避难改以地名为氏。

袁绍,公元153~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今河南周口)。袁绍出身名门大族,远祖即为西周时期陈国开国君主陈胡满之裔孙陈诸(字伯爰)的后裔,自其曾祖父袁京起,四代中有五人曾位居东汉王朝的三公之爵。袁绍为人豪爽,自少年时期起就折节下士,后任司隶校尉,知名当世。

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逝世后,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杀当朝宦官,事泄,何进被杀,袁绍率军尽诛朝内监宦。后董卓专权,袁绍与之政见不合,遂逃奔冀州,董卓则遥拜其为渤海郡太守。

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地区的州、郡牧守们联合起兵讨伐董卓,袁绍被推举为盟主,自号“车骑将军”。董卓不久被杀,关东联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袁绍乘机夺取冀州牧韩馥的地盘(今山陕间的黄河以东、晋豫间的黄河以北,包括了现在的山西南部即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河南东北部即殷墟安阳,和河北西南角、和山东最西的一部分),自领冀州牧,此后又相继夺得青州(今山东半岛中部)、并州(今山西太原地区,包括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六郡)之地,形成了袁家势力。

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出兵消灭了幽州公孙瓒,吞并了幽州之地(今北京、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半岛西北部),至此,袁家势力已占据了整个黄河下游的四个州,领兵多达六十余万,号称百万雄师,成为当时最大的区域割据势力。同年,袁绍准备向曹操发起进攻,意欲直捣许都,劫夺汉献帝。当时,监军沮授、谋士田丰皆劝其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据守黄河,以逸待劳,并派遣精骑不断骚扰曹军,俾不出三年即可击败曹操。而以郭图、审配为代表的一部分狂傲将领则主张迅速决战。袁绍则采纳了后者的意见。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发布讨曹檄文,率十万大军进军黎阳。在当年,即与曹操所部决战于官渡(今河南许昌)。曹操率军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仅以万余兵力以寡胜众,一举击败了袁绍十万大军,其主力七万多先后被曹操歼灭和坑杀,袁绍只与其长子袁谭带八百多骑兵败回河北。

两年后的东汉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惭愤吐血而亡,其几个儿子又接着自相残杀,袁氏势力土崩瓦解,所据四州之地尽并于曹操手中。

袁绍势力败亡之后,部分袁氏族人脱离袁家军,迁逃到湖南地区,在南岳衡山一带隐居避难,遂以居住地名为姓氏,改姓为衡氏,以掩人耳目,后世代以衡氏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著名官用宝刀工匠叶赫那拉·圣治,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著名的北京“宝刀衡”所制作的刀剑,轻可裁纸绢,重可断钢筋。

二百七十年前,“宝刀衡”的祖上就是建州女真(辽宁满族)中的制刀高手,叶赫那拉氏。

在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该支叶赫那拉氏工匠世家随着后金大汗佟·努尔哈赤的军队崛起,在历史进程中,其制作刀、剑的手艺也随之迅速发展,成为诸多军械工匠中的佼佼者。

该叶赫那拉氏世家一直跟随后金部队,为之打制宝刀和宝剑。到了爱新觉罗·皇太极执政时期时期,随清军一起入关。在满清政府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后,在京城专门负责制作宫中皇帝和大内侍卫的专用刀剑,后装备至管带(军制营级)以上清军将领。

到了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因为刀剑工匠叶赫那拉·圣治制作的刀剑等冷兵器十分精良,被清政府嘉奖,康熙大帝特别赐其为汉姓衡氏,因此改称衡圣治。

到了清乾隆年间,衡家为乾隆大帝专门制作了宝剑,就是著名的“乾隆佩剑”,得御赐“宝刀衡”匾额。此后,该世家代代皆称“宝刀衡”,以汉姓衡氏世代相传至今。

“宝刀衡”曾经在中国北方地区一枝独秀,是具有北方民族特征和皇家气派的特殊金属工艺品牌。从清朝至今,民间一直传着“南有龙泉剑、北有宝刀衡”之说。据说,在甲午战争期间,前线清军全部装备“宝刀衡”制作的兵器以抗拒倭刀,惜乎冷兵器时代已经过去。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清朝中、后期著名学者哈斯朝鲁,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衡氏,源出清朝时期著名的作家、诗人、哲学家、翻译家哈斯朝鲁,他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

孛儿只斤·哈斯朝鲁,公元1837~1892年,亦称尹湛纳希(著作笔名),字润亭,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十分响亮的汉名,叫“衡山”。

孛儿只斤·哈斯朝鲁经历了清朝中、晚期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朝代,在蒙古民族中乃至世界上皆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人们已经发现孛儿只斤·哈斯朝鲁遗留的各类文稿约有一百五十万字之多,这在古代甚至在近现代也是非常惊人的。

例如,孛儿只斤·哈斯朝鲁所撰著的《青史演义》,是一部编年体及演义体相结合的长篇历史小说;而他撰著的《一层楼》、《泣红亭》姊妹篇,则是蒙古民族中第一部脱离了对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依附,而以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孛儿只斤·哈斯朝鲁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一种自然史观,亦是他哲学观的重要部分。他在总结古代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正面提出“凡天地万物,皆起源于阴阳二气”的辨证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任何神学之说。孛儿只斤·哈斯朝鲁所提出的“阴”,在蒙古语中称作“必里克”,包括月、水、雨、冬、夜、冷、女等方面;而“阳”在蒙古语中称作“阿日格”,指日、火、夏、昼、热、风、男等方面。

孛儿只斤·哈斯朝鲁认为,正是由于二者(阴阳)互相联系、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方构成了世间的万物,而不是什么“腾格里神祉的创造或安排”。

在孛儿只斤·哈斯朝鲁的哲学观中,明确包含了自然辨证法和唯物认识论思想,这对当时批驳宗教神学、解放人民思想,振兴蒙古民族,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曾深刻影响了近现代民主革命时期的许多著名蒙古族革命志士,如著名的蒙古文学家、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人孛儿只斤·篙威丹精(宝嵩山),著名清朝末期蒙古图合木起义领袖、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人刚布、桑布兄弟,著名的近代蒙古农牧民起义领袖、哲里木盟科尔沁草原左翼中旗人嘎达梅林(孟青山),杰出的蒙古无产阶级革命家、土默特左旗人乌兰夫(云泽)等等。

在孛儿只斤·哈斯朝鲁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汉名为姓氏者,即称衡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伊尹(伊挚)、公子衡、袁绍、叶赫那拉·圣治、孛儿只斤·哈斯朝鲁。

衡氏的历史名人 -- 衡 胡:(生卒年待考),莒人。著名西汉大臣。

精通《周易》,做到太守一级的官,被载入《儒林传》。



衡 毅:(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苍梧太守。



衡 方:(生卒年待考),著名东汉朝卫尉卿。

留有著名的《衡方碑》。

《衡方碑》建于东汉建宁元年农历9月,即公元168年,全称为《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规格为二米七五×一米零八,碑二十三行,行三十六字,末行末有朱登题名二行,计十二字,额阳文隶书二行共九字,“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存世最早的拓本为明本,首行“方”字不损,亦有翻刻本。

今上海文明书局有影印本。纵观《衡方碑》全文,书体风格宽绰圆润,古朴厚重,外紧内松,方正朴茂,写出了自身的特点。后来清朝书法大家翁方纲称其为“开后来颜真卿正书之渐”,是有一定道理的。



衡 咸:(生卒年待考),字长宾。著名东汉朝学者。

衡咸是丧失著名学者五鹿充宗的学生。

衡咸博学多才,精通经史,辩才过人,曾经当过王莽的讲学大夫。



衡 岳:(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大臣。



衡 权:(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党要员。

北伐战争后入伍,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出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军秘书。行宪后,他当选为监察院监察委员,监察院国防委员会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衡权逃往台湾,续任“监察委员”。



衡起通:(公元1962~今),满族,叶赫那拉氏;北京人。著名“宝刀衡”第八代传宗大师。

自清朝以来,“宝刀衡”在北方一枝独秀,是具有民族特征和皇家气派的金属工艺品牌。民间有“南有龙泉剑、北有宝刀衡”的说法。

“宝刀衡”的名号已有二百七十年的历史。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衡家老祖被康熙皇帝赐姓为衡。清乾隆年间,曾为乾隆大帝制作宝剑,名为“乾隆佩剑”。

“宝刀衡”家族第一代为衡圣治,第二代为衡纪方,第三代为衡隆有,传至第四代的衡历宗,从最初的跟随部队打制宝刀和宝剑,开始专门为清朝皇帝和大内制作用刀。

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起,衡家第五代传人衡宏昌在清末打破了传统,在金鱼胡同西门口(校兵场)即东安市场内,开设一家刀剑铺,工厂设在东打磨厂胡同17号。第六代传人衡道明用“衡道明”和“飞燕”做商标,把折刀出口到德国、日本。曾为齐白石、徐悲鸿制作木刻、篆刻和油画用刀。

1958年公私合营,第七代传人衡连江的刀剪厂在崇文区板桥后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民用的菜刀和剪刀,“宝刀衡”所生产的宝刀、宝剑等武术器械全部停产了,工厂搬到昌平区沙河镇,更名为北京刀剪总厂。衡家第七代传人衡连江主要负责刀剪厂。

1992年衡起通正式成为第八代传人,1995年开始恢复“宝刀衡”传统技术和生产工艺。

“宝刀衡”一直坚持手工锻造。工艺技术过程包括选毛坯、锻造、淬火、研磨等十几道工序。制作的宝刀和宝剑具有六大特点:质地坚硬、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

“宝刀衡”制作的宝刀、宝剑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选毛坯、锻造、淬火、研磨等十几道工序,要将数十斤重的钢坯锻造成一斤多的刀剑,难度可见一斑。衡起通解释说,因为原钢含有的杂质会导致造出的兵器很容易变形、折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锻造是很关键的一关。同时,通过锻打也增强了剑的强度。但这样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三十公斤的钢锻造五个月后,刀头或剑头只剩下一斤左右。”

“而一把刀剑若想成为宝刀衡的刀剑,还需要经过另一道极为重要的工序,那就是淬火。”衡起通透露说,淬过火的剑与没有淬过火的剑相碰的话,淬火的刀剑没有任何缺口,没有经过淬火的刀剑缺口已经有半厘米多了。而这淬火的火候拿捏,就纯粹靠个人的经验功力,别人是学不来的。

在“宝刀衡”不大的店面里,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柄体量巨大的宝剑,这就是被衡起通视为得意之作的“华夏宝剑”。

“过去我们家的刀剑都比较注重实用,但是现在大家更多的是为了装饰,所以我也不得不作些创造。”衡起通介绍说,从1997年开始他就筹划设计要制作这把长一米三、重八斤四两的“巨剑”。当时因为剑头太大,没有办法他只好重新做一个大灶。剑鞘是用红木精心雕刻而成,而剑鞘上的装饰都采用玉石雕刻。“因为太费时费力,妻子也曾很强烈地反对。”但是经过三年九个月的时间,继承了百年老字号“宝刀衡”手工技艺的这件精美工艺品终于制作完成。更让他引以为豪的是这件作品先后在中华世纪坛和欧洲四个国家展览,如今这把宝剑已经成了衡起通家中的镇宅之宝。

此外,衡起通还发挥制作微型宝刀宝剑的绝活,制作出了十五厘米长的宝刀宝剑。由于在制作过程中不能使用机器,完全手工制作,且要求精度非常准确,因此也成为“宝刀衡”的抢手产品。

在衡起通看来,判断一把宝刀或宝剑是否出色,要“质地坚硬、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质地坚硬是指手工锻造的刀头或剑头千锤百炼出来的材质是否达到规定的硬度。琢之圆滑是指做好的宝刀和宝剑,除刀尖和剑尖外,其他地方不能伤害使用的人。色之光彩是指刀头和剑头抛光度要像镜子一样把所有颜色反映出来。声之清冷是指锻造好的刀头和剑头有寒光和清冷声音。体之厚重是指做好的宝刀和宝剑要美观,不能有浮躁的地方,要达到久看不厌,经得起人们对这件作品的永久欣赏。藏之完整是指做好的一件作品一定要完整。

针对“中国刀剑不如日本刀剑锋利”的质疑,衡起通认为这是两国刀剑文化不同造成的,刀剑也并非越锋利越好。在“宝刀衡”里所有的刀剑都不开刃,但这并不影响中国刀剑的攻击力。衡起通介绍说,日本刀剑生产技术是中国唐朝传过去的说法是真实的,至今日本刀的外形都酷似唐刀。日本刀是开刃的,中国的宝刀宝剑是不开刃的,但同样可以裁纸、砍钢条,这从中国传统的武术中可以找到答案。

他说,因为中国的武术文化讲究礼让,开始几招一般用搪、磕表示尊重,一旦真的动武,即使比较钝的刀剑也能让对方伤筋断骨。而仅仅凭借刀剑锋利,有时只能伤人皮肉。但衡起通也承认,由于日本产品市场化早于中国,因此在新材料、新技术和经营上,中国的刀剑也确实有待提高。

“因为过去专为宫中和大内做官刀,为了保住维系家族利益的手艺,从第一代传人衡圣治到我这一辈都遵守‘口传心授,只传衡姓人’的古训。”衡起通介绍说,因为衡家做活有自己的一套严格的方法和手艺,绝对不能传外人,因此已历经百年的“宝刀衡”把自己的制作技术埋藏在心里非常深。如今这给“宝刀衡”的传承保护带来了很大难度。

“小时候,我们这一辈的几个孩子都学会了这门手艺。”衡起通回忆说,但现如今会做“全活儿”的只有他一个人,其他人要么只会其中的一部分,要么干脆不愿再继续做这个行当。为使百年老号“宝刀衡”传承下去,不让这个古老的手艺失传,衡起通正式声明将祖传手艺传给下一代———自己十七岁的儿子衡宝。同时,他还打破手艺不传外人的传统,在众多徒弟中挑选了两个热爱传统文化并有一定功力的弟子进行传授。

此外,东城区文委也组织了专门人员查阅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寻找资料,对现存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打破百年的传承方式,详细记载“宝刀衡”百年不变的制作方法和工艺秘诀,为后人在技艺的研究和提高上留下宝贵的财富。

如今衡起通已经不像过去的老字号等顾客上门,而是习惯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将自己制作的刀剑资料随时向国内外的客户推销。同时,还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商务学校学习,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将这项传统的技艺包装好推向市场,将“宝刀衡”数百年的家族史续写下去。

“宝刀衡”在制作工艺上有很多秘诀和独特的技艺,集中了当时中国做刀、做剑等手工锻造的最高技艺,对研究中国冷兵器的锻造技术具有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宝刀衡”保持了中国传统冷兵器的式样,保留了皇家典雅、高贵、精细的艺术特点,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其实用性和使用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在北京王府井新东安地下“老北京一条街”展览、销售。

本书按:

衡起通所称“宝刀衡的制作工艺口传心授,只传衡姓人”,其实不符。在1958年公私合营之后,衡连江早已将“宝刀衡”的完整工序要领与特点全部上交给了海淀区人民政府,这在历史档案中有记载。只不过自那时起,刀剑类归入管制序列,因此无人重视,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毁去了,以至“宝刀衡”工艺失传。



衡庭汉:(公元1964~今),河南淅川盛湾镇衡营村人。著名山西黑砖窑包工头。

衡庭汉伙同其妻子杨小兰、妹妹衡某某、弟弟衡庭军,专门在湖北、西安、陕西渭南和山西运城一带,以坑蒙拐骗的手段引诱智障人员和流浪人员到此打工,然后采取暴力手段逼迫他们进行超强劳动,疯狂榨取受害人的血汗,非但不给丝毫报酬,甚至没有给予基本的生存条件。

在衡庭汉之前,包括轰动一时的陕西“无脚”少年张徐波事件在内,至少有七起类似案件的黑砖厂包工头,来自同一个地方,即淅川县盛湾镇。

2002年1月19日,河南新乡辉县市一黑砖窑场三十二位民工被黑包工头姚建青骗去一年的血汗钱。这些被骗的民工,在2001年初被包工头骗至黑砖场,受到了非人待遇。他们当中,最小的十七岁,最大的五十多岁,还有一个哑巴。

2003年5月17日,河南新密市警方在该市白寨镇西腰村一非法采石厂解救出三十七名受害民工,黑包工头周连庆等七名犯罪嫌疑人被刑拘,七名当地官员因此被免职。

2005年6月,犯罪嫌疑人衡永吉被淅川县检察院诉至法庭。据了解,2001年初,衡永吉将外地农民工骗进自己在当地承包的黑砖场打工,随意殴打、谩骂,限制人身自由。案发后,衡永吉仓皇出逃。2005年3月,衡永吉在西安落网。

2006年3月27日,三十一名受困农民工被山西运城市盐湖警方解救。经查,黑包工头衡金山与不法职介所联系,以高薪为诱饵,将民工骗至黑砖厂,限制人身自由,工人稍有不从便棍棒加身。事后,当地警方以强迫他人劳动对其行政拘留十五天,并处罚款。

2006年7月25日,山西泽州县大东沟镇坪头村一黑砖场包工头柴新山,纠集多人将一名“干活慢”的工人殴打致死。8月4日,柴新山等人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刑拘,同年9月7日被捕。今年5月25日,晋城市检察院对柴新山等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

2006年6月20日,安徽蒙城县法院审理的一起强迫职工劳动罪案件披露,黑包工头左泽红从郑州火车站等地诱骗民工四十一名,至蒙城县三义镇董桥村黑窑厂干活。因为黑窑厂的条件太差,有两人逃走,左泽红得知后,不仅限制民工自由,而且随意威胁、殴打民工。

随着山西黑砖窑疟工案的曝光,外地一些失踪的人的家长也怀疑被拐骗到山西的某处黑砖窑,失踪者家人以各种方式在山西境内寻找自己的亲人。

如此多的“黑砖窑”包工头来自淅川盛湾镇,因此有记者前往衡庭汉的老家——盛湾镇衡营村。

衡庭汉弟兄三人,是家中的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去山西干黑砖窑前,衡庭汉曾贩过牛。1995年春节后,衡庭汉外出打工,一去就是两年。衡庭汉回到家后,到处声称在砖窑能赚很多钱。从1997年开始,衡营村的年轻人开始大量前往山西承包黑砖窑。其中包括衡庭汉的两个弟弟和今年刚满十七岁的儿子衡名扬。

衡庭汉跟湖北郧县杨小兰结婚后,一直生活在郧县城关,迄今已有三年没回家,但经常寄钱回来。衡庭汉的弟媳声称,衡庭汉出这个事,他们都没想到。

衡母与衡庭汉的四个孩子原本住在衡庭汉寄钱修建的大砖房中,衡庭汉事发后,衡母等又回到老屋居住。据悉,跟衡庭汉在山西从事黑砖窑承包的还有他的两个弟弟。

衡营行政村由王岗、衡营、周营三个自然村组成。其中,衡姓占三分之一强。多年来,衡庭汉在山西的所作所为,衡营村人并非一无所知,但衡氏在村里是大姓,村里人不是跟衡庭汉家沾亲带故,就是曾跟随其干过黑砖窑,因此,村人对那些令人发指的暴行冷漠之极。

自衡庭汉被通缉“出名”后,衡营村的人明显感觉到来自外界的压力,面对调查者,他们要么纷纷回避,要么极力否认本村有人家靠承包黑砖窑发财。

衡营村有少量摇摇欲坠的土房,有很多半新不旧的瓦房,但跟临近的姚营村相比,衡营村还有不少很好的砖楼,衡的弟媳指着他家附近的一座漂亮新楼说:“那家男人刚三十多岁,在山西永济承包黑砖窑,才二、三年就发财了,去年该楼花了十五万元。”

2006年6月16日,被公安部通缉的山西洪洞县曹生村黑砖窑包工头衡庭汉在湖北省的丹江口市落网。

淅川县一位盛湾镇籍的干部则向记者表示,据他所知,衡营村凡是住上砖楼的人家,都有人在外面承包黑砖窑。至今,衡营村外出的打工者中,有70%以上是到山西承包黑砖窑。而衡庭汉的弟弟,至今仍然得意地开着该村第一辆用劳工血汗换取的小轿车,却无人在事发后予以查察。

本书按:

除了这类黑砖窑,本书在进行姓氏研究调查过程中发现,全国各地还有许多黑煤矿、黑金矿、黑石料场、黑石灰窑、黑水泥厂、黑渔场、黑塑料厂、黑烟厂、黑炼油厂、黑橡胶厂、黑牛奶厂、黑豆腐坊、黑印刷厂、黑歌厅、黑浴场、黑按摩室…比比皆是,大都与各级地方官吏有着密切的经济利益关联。

这应了前主席刘少奇的一句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这就要引进资本,发展私有经济。如果说这是剥削,那就是‘剥削有理’…”这也恰恰是今天某些党人提出“社会必要剥削”这个论点的基础。

因此,“黑××”之存在,只要不死很多人,就不“黑”,就没人去管,甚至还在“改革开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招牌下采取各种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去支持、甚至去保护;要么,就头疼医头,脚疼治脚…

——这好象并不太“衡”啊!

“市场经济规律”绝不是“金钱唯一理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改革开放的目的又是什么?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绝不是“让绝大部分人都穷下去”!如若曲解“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出发点,并以“社会必要剥削”的论说去解释社会财富总量在分配上极端不均衡现象的“合法化”,那就意味着“社会必要反抗”与“社会必要革命”的行为也合法成立,因为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辨证法则。

那么,敢于建立并鼓吹“社会必要剥削”的论者,就要敢于承担此由此产生的社会化全面冲突的后果和责任——其论者,你敢承担这个责任吗?

不敢?就闭上你的嘴!

跟帖时间 2010-05-24 16:53: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衡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儒林著誉;易学冠时:上联典指西汉莒人衡胡,精通《周易》,做到太守一级的官,被载入《儒林传》。下联典指西汉末齐人衡咸,字长宾,曾跟从五鹿充宗学习梁丘《易》,后任王莽的讲学大夫。

勇谋济世;恺悌宜人: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衡毅事典。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衡岳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5-24 16:52:2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衡氏的字辈排行 -- 四川盐亭衡氏字辈:“文明大启毓秀中英”。

四川盐亭衡氏字辈:“诚正洪先…”

四川西充衡氏字辈:“仁义礼志信”。

四川蓬溪衡氏字辈:“仁孝思先达富贵永安定”。

四川衡氏一支字辈:“金木水火土”。注:可用以“金木水火土”为偏旁部首的字。

江苏南京衡氏字辈:“德荣志…”

安徽凤阳衡氏字辈:“家传孝友泽广至仁”。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24 16:50:1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衡氏的家谱文献 -- 甘肃甘谷衡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衡家坪村衡氏宗祠。

江苏邳州衡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徐州市邳县碾庄镇衡集村。

河南封丘衡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付店镇衡小庄。

河南封丘衡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写稿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封丘县东大宫村。

跟帖时间 2010-05-24 16:48: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衡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2.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阿衡堂:伊尹是商朝的贤相,商汤伐桀灭夏,伊尹之功居多,汤王尊称他为“阿衡”,意思是地位和商汤平衡,不敢以臣待他。

跟帖时间 2010-05-24 16:45: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衡氏的迁徙分布 -- 衡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四十七位门阀。

衡氏族人早期活动在河南、山东一带,汉、唐之间向陕西、江、浙等地扩展,在河南南部形成望族,以汝南郡为郡望。如今衡氏族人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今四川省的蓬溪县、宜宾市、绵阳市盐亭县、阆中市、西充县、遂宁市、长宁县、凉山地区,湖南省的衡阳市,山东省的枣庄市薛城县、汶上县、临沂市郯城县,天津市的蓟县,河北省的秦皇岛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常州市、徐州市邳县、苏州市、扬州市、淮安市,河南省的修武县、西平县、封丘县、濮阳市清丰县、郑州市中牟县,甘肃省的甘谷县,安徽省的马鞍山市、五河县,陕西省的汉中市、宝鸡市凤翔县,青海省的西宁市,湖北省的荆门市、襄樊市,黑龙江省的双城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衡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5-24 16:44: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