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10 16:05:36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729 跟帖次数 6

第一个渊源:源于无怀氏,出自上古无怀氏部落,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上古时期,中原地区有个氏族部落叫无怀氏,其部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实际上是一种古代理想社会的状况描述。

据说,怀氏就是该支无怀氏族人的后代,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文王子叔虞于分封于唐国,把商族遗民“怀氏九宗”也赏赐给他做臣民,怀氏九宗的后代就是怀氏,安置于怀邑(今河南武陟),并告诉叔虞对待与戎族杂处的夏遗民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即在推行政令时要顺应夏人的习俗,疆理土地则要适应戎人的成法。

后来姬叔虞被改封迁至晋邑以后,怀邑成为郑国之邑。在叔虞的族人中,有些人就取原封邑名称作为姓氏者,称怀氏,史称怀氏正宗。

怀氏族人大多尊叔虞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大夫被封于怀邑(今河南武陟),史称怀伯。

在怀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怀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始祖微子启后人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中国姓氏大全》和《路史》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人中,有以怀为氏者,意为怀念先祖,始有子姓怀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楚怀王的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据史籍《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建立汉朝后,曾下令把楚国的昭、屈、景、怀、田五姓公族迁于关中地区,怀氏为楚国楚怀王后裔大族。

在楚国历史上有两个楚怀王,一个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熊槐,被骗客死在秦;另一个就是秦朝末期的楚怀王熊心,初被项羽立为楚,旋即被尊为“义帝”,是“亡秦战争”的精神领袖,后为项羽称霸西楚,将其谋杀。

楚国怀氏家族,源出战国时期楚国君主楚怀王的后裔子孙。

楚怀王熊槐,是著名的战国末期楚国君主,公元前328~公元前299年在位,是楚威王熊商之子,楚顷襄王熊横之父。

楚国本来是六国中的强国,拥有强大的国力,但楚怀王贪婪成性,屡次中秦国相张仪的计谋,得不偿失,本来楚国与齐国是坚定盟友,却背齐投秦,把楚国的国力耗尽。

楚怀王在位时贪令智昏,任用佞臣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爱南后郑袖,排斥正直的左徒大夫屈原,致使国事日非。周郝王姬延二年(楚怀王十六年,秦惠文王嬴驷后元十二年,公元前313年),秦国宰相张仪欺骗楚怀王,要其以断绝齐国之交换取秦国割让六百里商于之地,楚怀王中计,便不顾屈原的反对而与齐国断交。不料之后只得了六里地。

楚怀王恼怒不已,遂发兵进攻秦国,却被秦军大将魏章大破于丹阳,楚怀王再召集全国的部队发动进攻,又惨败于蓝田,其后在周郝王四年(楚怀王十八年,秦惠文王后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国乘楚军败后疲软之机攻取了楚国召陵,楚军抵挡不住,三战皆败。

周郝王十六年(楚顷襄王元年,秦昭襄王赢稷八年,公元前299年),秦军在连续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之后,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今丹凤东武关河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共称“秦之四塞”)会面。楚怀王又一次不听大夫屈原、昭睢等的劝租,自负地前往武关,结果在武关会议上秦昭襄王胁迫楚怀王割地,楚怀王不肯,于是被扣留在秦国不得归。楚国人遂立太子为王,是为楚顷襄王。楚国从此走向没落之途。

周郝王十八年(楚顷襄王三年,秦昭襄王十年,公元前297年),楚怀王终于找到机会逃走,但秦国人随即封锁了通往楚国的所有道路,楚怀王只好逃到赵国,赵惠文王赵何却不敢收留他,于是楚怀王只好再逃往魏国,却在途中被秦国追兵捉回。

周郝王十九年(楚顷襄王四年,秦昭襄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在秦国病逝,秦昭襄王令人把其遗体送还楚国。当时“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楚顷襄王为父亲上谥号为“怀”,史称“楚怀王”。

在楚怀王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谥号为姓氏,称怀氏,为楚国五大贵族姓氏之一,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将领斡鲁纳台·怀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怀氏,源出著名元朝将领斡鲁纳台·怀都。

斡鲁纳台·怀都,公元?~1279年待考,蒙古族,是蒙古斡鲁纳台部人。

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春季,斡鲁纳台·怀都奉命从哈必赤讨平李璮叛乱,在农历7月,他在济南追杀李璮。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斡鲁纳台·怀都率军南征,在襄阳击败宋军。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斡鲁纳台·怀都在樊城与宋军撕杀中斩宋军大将韩拨发,而后攻克安徽安庆,驻守镇江,之后连取苏州,直至福建,所战皆捷。后官至镇国上将军、浙东宣慰使。

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斡鲁纳台·怀都病逝于处州(今浙江丽水)。

在斡鲁纳台·怀都的后裔子孙中,有在明朝初期取先祖名字为姓氏者,汉化称怀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满族叶赫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叶赫氏,源出女真扈伦纳喇部,通古斯语为“Hulunnara”,汉义“盔顶”,本河流名称,故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

明朝初年,居于松花江大折弯地区的蒙古土默特部的一个分支纳兰部(那剌部)的酋长土默特·星根达尔汉率军灭了扈伦纳喇部,兼并其民众,迁徙至叶赫河岸后改为叶赫部,以部为氏,满语为Yeh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其分支即有那拉氏,满语先为Nara mongu,后称Yehenara Hala,即叶赫那拉氏。

清朝晚期以后,满族、蒙古族叶赫氏、那拉氏、叶赫那拉氏多冠汉姓为怀氏、何氏、叶氏、那氏、纳氏等。



得姓始祖:姬叔虞、怀伯、微子启、熊槐(楚怀王)、斡鲁纳台·怀都。

怀氏历史名人 -- 怀 叙:(生卒年待考),著名孙吴国尚书。

三国时期孙吴国的尚书,有显著政绩。



怀 让:(公元677~744年),安康人。著名唐朝高僧。

南岳怀让禅师,金州杜氏之子。据说怀让在降生时,一股白光直冲云霄,当时被太史见之,便启奏唐高宗李治,帝问,是何祥瑞,史答:“国之法器,不染世荣。”唐高宗因敕金州太史韩偕亲往存慰。

杜家共有三个儿子,怀让最小,因生性友爱谦让,故取名怀让。怀让在幼年时即表现得与众不同,好静、吃素、不杀生。当时,金州有位三藏玄静禅师,对其父母说:“若此子出家、必成大器。”果然,怀让十岁即只喜诵经且过目不忘,能解义趣。刚满十五岁,就告别父母到荆州玉泉寺出家。

一天,怀让对同学坦然说:“我们当务之急要解决的是明心见性问题。”于是,只身前往篙山拜见慧安国师。一见面,怀让即问:“如何是达摩西来意?”师说:“何不问自己的意?”“如何是自己的意?”师把眼幔一开一合,怀让没有领悟。后来,又到广东曹溪拜见六祖。祖问:“从何处来?”答:“从蒿山来。”“什么东西,如何而来?”让答不出。从祖参了八年,忽然有所省悟,便对祖说:“说像个东西就不对了!”祖乃大手笔,自然知道怀让之悟境层次,痛下钳锤,剿绝粘缚:“还可修证否?”“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笑了,欣慰地说:“汝既如是,我亦如是。”西方祖师已有预言:从你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

怀让又跟随六祖左右十五年,对境练心,打磨习气,承继衣钵后,便往南岳衡山,寄住般若寺,宣讲顿悟禅法。

怀让说法,直示心要;称性而谈,辩才滔滔,圆融无碍,盖自心三昧所流露,从学弟子无数。

这时,有一位叫道一的僧人(俗姓马,被后人称为马祖)在衡山修习坐禅,一坐就是许多天,道一相貌奇特,行走像牛,看人虎视眈眈,伸舌可达鼻尖。怀让知道这位年轻的僧人是个大乘法器,可惜不明根本,应当点拨:“大德坐禅图什么?”怀让问正在打坐的道一。“图作佛!”怀让拿起一块砖,在道一山庵前石头上磨,“磨作啥?”“磨作镜!”“磨砖怎能成镜?”,“坐禅又怎能成佛?道一一听,便急急问:“那怎样才对?”“好比牛拉车,车不走,是打车呢?还是打牛?不待道一回答,怀让又说:“若修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无定相。”道一听了怀让的教诲,似喝了醍醐一样,匆忙下拜:“怎样用心才能契合无相三昧?”怀让说:“你学心法,犹如下种,我说要诀,譬如下雨;因缘和合,自然见道”。道一欣喜极了,再请老和尚开示,“何渭心性”,怀让禅师娓娓道来:“心是我们对境生起的念头和思想;而性则是生起心的本原、能量。它无形无相,但却存在,如水中盐味,色里胶青。”道一豁然大悟。同样侍师十年,最后成为南岳门下一世祖。此后江西嗣法,四方学者像云一样聚集座下。仅得其心髓的入室弟子就有八十四位。

唐天宝三年八月十一日,怀让——禅宗七祖圆寂了,谥号大慧禅师,唐宰相裴休为塔题写了“最胜轮塔”篆字碑。

关于怀让的弟子,宋《高僧传》载有道竣、道有一二人,《景德传灯录》卷五则说有六人(未列姓名)。但是后来禅宗的发展,唯道一最为出名。他门人众多,分散到各地也成为一方宗主,逐渐演化出临讲、沩仰两大派。临济以下,后来又分为杨岐,黄龙两个支派。所以禅门五家七宗,发源于南岳怀让一系的便占有两家四宗。故怀让在禅宗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千多年来,怀让的这一脉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公元十二世纪,这一脉又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得到了巨大发展。韩国和中国的港、澳、台亦然。

二十世纪,禅宗又传到欧美,使东西方文化在更深层次的精神领域中交融。在今天的西方,禅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怀 素:(公元624~697年),俗姓范;河南南阳人。著名唐朝僧人。

怀素在四川成都宝国寺生活。他是东塔律宗的律师,与法砺律师的“相部律宗”、道宣律师的“南山律宗”鼎立为三大律师。



怀 素:(公元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人(今湖南长沙)。著名唐朝书法家、僧人。

自幼出家为僧,法号怀素,书史上称他为“零陵僧”或”释长沙”。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十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怀素不仅擅长草书,还好饮酒,每至酒酣兴发必挥毫书之,笔走龙蛇,人称醉僧。

怀素所写的《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后世的米芾在《海岳书评》中赞道:“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唐朝诗人对怀素多有赞颂,如李白撰有《草书歌行》,曼冀撰有《怀素上人草书歌》,当时在唐都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作有三十七篇之多。

今存有墨迹《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字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传世。







怀 恩:(生卒年待考),原姓戴氏;高密人(今山东高密)。著名明朝宦官。

幼年时曾为黄小门(中官,太监),掌管司礼监。性忠鲠,掌司监。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惑万贵妃言,欲易储,恩固争,被斥居凤阳(今安徽凤阳)。

明孝宗朱祐堂立,召还。常劝帝逐万安,用王恕,一时正人多进朝,奄人汪直、梁芳等虽用事,咸敬惮之。卒赐祠额曰显忠。



怀应聘:(生卒年待考),字莘皋;浙江秀水人(今浙江嘉兴)。著名清朝学者。

清顺治年间诸生,能诗,好文学,文章诗词都好,写了一部好书叫《冰斋文集》四卷,刊发流传后人而知名。

《冰斋文集》是集刊于康熙三十二年,皆散体古文,而时文选本之序最多。沈粹芬、黄人《国朝文汇》选其《东兖大观集序》、《游西山记》、《游趵突泉记》、《游九华山记》、《游太湖登洞庭两山记》五篇。

另著有《高愉堂诗集》,其《同万年少黄心甫晚集湖上》诗一首,选入《晚晴簃诗汇》。



怀塔布:(公元?~1900年待考),满族,叶赫那拉氏;满洲正蓝旗人。著名清朝军机大臣。

怀塔布是由荫生授刑部主事晋员外郎。历任大仆寺卿、太常寺卿、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内务府大臣。

公元1896年迁礼部尚书,并与李鸿章结亲家。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清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诏命自下科开始,乡试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一律改试策论,废除八股,并将经济岁试归并正科。此项工作由他执掌其事,虽酌拟章程,仍相沿旧制。

当时赞成变法的礼部主事王照上疏言事,怀塔布加以压制,不肯代递,结果遭到王照面斥,始勉强代奏。9月4日,清光绪帝下令将其与许应骙、堃岫、徐会沣、溥颋、曾广汉等阻碍变法的六大臣全部革职。

怀塔布在9月5日赶赴天津,与直隶总督荣禄密谋发动政变。9月21日戊戌政变成功后,怀塔布被慈禧太后重新起用,授左都御史兼内务府大臣。他曾奏请严拿王照兄弟,以示报复。



怀国模:(公元1932~今),浙江喜兴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

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冶金工业部钢铁局秘书,南京永利宁化工厂技术员,第二机械工业部计划局工程师,国防工办二局参谋、二处副处长、生产局副局长,国防科工委综合计划部副部长、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局长、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部长、部长。

1988年2月~1997年3月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编著有《中国军转民实录》。



怀耀生:(公元1935~今),浙江嘉兴栖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南京政治学院政治部原主任。

从嘉兴初级师范毕业以后,进入第四中心小学当老师,半年以后就当了教导主任,一年后任校长。

1956~1959年在解放军公安军上海市总队服役,1959年集体转业到上海市公安局。

1962年1月,上海市公安局人民武装警察总队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上海市总队,他到总队做了一名秘书。1963年1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上海市总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上海市总队(简称上海公安总队),1966年7月,上海公安总队再次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警备师,他重新恢复了军人身份。

1974年任警备区政治部秘书处副处长,1981年任上海警备区守备第一师治部副主任、第六团政委。

1990年任南京政治学院政治部主任。1993年7月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退休。



怀效锋:(公元1951~今),江苏扬州人。全国政协办公厅五局局长、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晋升教授,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现任国家法官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司法考试委员会委员。

1983年在西南政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1987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

1995~1997年,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7~1999年,任司法部法学教育司司长;1999~2004年,任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主要科研成果有:《四朝政治风云》、《十六世纪中国的政治风云》、《嘉靖专制政治与法制》、《大明律•大明令•问刑条例》、《中国刑法史》(明代)、《中国官制史》(明代部分)、《清代法制史》(刑法部分)、《中国历代名案》、《中国法制史》、《明清法制初探》、《唐明律合编》、、《读律琐言》、、《大清律辑注》、《中国法制通史》(第八卷明代)、《古代中国国际法资料选编》、《人民陪审员制度初探》、《法官行为与职业伦理》、《法院与媒体》、《司法惩戒与保障》、《法院与法官》、《德治与法治研究》等,另有法学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1986年,怀效锋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上的论文《明代中叶的宦官与司法》获首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十六世纪中国的政治风云》1988年5月在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国内外报刊杂志多次进行评介。

怀效锋在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992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并被评定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的专家特殊津贴。

现今,怀效锋出任北京高级法院副院长。



怀进鹏:(公元1962~今),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

教授,博导。

1987年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与电气工程学院后,分配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1990年师从我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李未教授,1993年获博士学位,同年获国家教委首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计划资助,于1995年9月至1996年9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怀进鹏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国家十五863计划计算机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

近年来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开拓能力和创新意识。已主持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金、攻关计划、国际合作项目、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国防重大研究计划和国防预研计划和国家信息安全中心等研发计划项目,并主持了国防科工委、工商行和北京市等多项大型信息系统研制。

近年来,在网络软件、Web服务技术和网络安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和实践结果,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获四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主持完成的多项大型网络与信息系统工程已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跟帖时间 2010-05-10 16:23:1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怀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勋镂吴国;政奏尚书: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怀恩性忠鲠,随时直谏,宪宗责其违恩,答曰:“非敢违恩,恐违法耳。”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怀叙为尚书。政声卓异。此联另有一版本为:“勋铭吴国;政著尚书。”仅上下联第二字不同。

中官直谏;尚书政声: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怀恩事典。下联典指三国时期孙吴国的怀叙事典。



2.六言通用联:

中官独能直谏;尚书卓有政声: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高密人怀恩,幼年时曾为黄小门(中官,太监),宪宗、孝宗时掌管司礼监,性格鲠直,常据理直谏。下联典指三国时期孙吴国的怀叙,官尚书,有显著政绩。

跟帖时间 2010-05-10 16:14: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怀氏的家谱文献 -- 安徽定远怀氏字辈:“正大玉金(秀)有孝家治国邦守继世传宗太平定盛业忠君荣庆昌道德聪贤勇仁义俊高长英明承祖智远耀万华章”。

安徽亳州、河南鹿邑怀氏字辈:“德培(裴)传家珍济(恩)会(惠)自久长作善广积庆忠厚万事昌”。

黑龙江哈尔滨怀氏字辈:“广荣焕志…”

怀氏一支字辈:“永金文德继”。

怀氏一支字辈:“呆呸全甲珍济会自九长”。

跟帖时间 2010-05-10 16:13: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怀氏的家谱文献 -- 怀氏家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抄本(亦有油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济南市怀庄怀其文处。

跟帖时间 2010-05-10 16:12:2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怀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湖 南:现行行政区域在周王朝时期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期纳入楚国版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湖南地区设置有黔中郡、长沙郡。西汉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与封国并行。湖南境内设有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国。王莽新朝曾废长沙国改立长沙郡,桂阳郡改南平郡,武陵郡改建平郡,零陵郡改九嶷郡。东汉时期恢复原郡名,但长沙不再立国而保留长沙郡。三国时期,湖南地区为蜀汉和东吴角逐之所,零陵、武陵郡属蜀,长沙、桂阳郡属吴。后零陵、武陵郡归入东吴版图,并增置南郡、临贺郡、衡阳郡、湘东郡、天门郡、昭陵郡六郡。西晋时期,湖南分属荆州、广州。东晋偏安江左,湖南分属荆州、湘州和江州。南朝宋国、齐国、梁国前期,湖南分属湘州、郢州和荆州。南朝陈国时湖南分属荆州、沅州、湘州。隋朝时期裁并州、县,改州、郡、县三级制为郡县二级制。湖南省境设八郡:长沙郡、武陵郡、沅陵郡、澧阳郡、巴陵郡、衡山郡、桂阳郡、零陵郡。唐朝初期改郡为州,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置潭州总管府,管辖潭州、衡州、永州、郴州、连州、南梁州、南云州、南营州八州。唐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统辖潭州、衡州、永州、郴州、连州、邵州和道州。唐太宗朝始设道,道下设州(或郡),州下为县。湖南分属山东南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广德二年(甲辰,公元764年)又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五代十国时期,马殷据有湖南,立楚国,国都为长沙府。楚分其所辖地为二十八州一监,在湖南境有十三州一监:潭州、岳州、郴州、朗州、辰州、溪州、邵州、锦州、澧州、叙州、衡州、永州、道州和桂阳监。宋朝时期分全国为路,路下设州、府、军、监,各辖若干县。湖南分属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元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湖南属湖广行省,分十四路三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临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宝庆路、武冈路、桂阳路、茶陵州、耒阳州、常宁州。元朝政府还在今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土司制度,置有十多个长官司或蛮夷长官司,分别隶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管辖。明朝时期行省设布政使司,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为府(州),府下设县,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制。湖南属湖广布政使司,辖地在今湖南境的有七府、两州、两司:岳州府、长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顺军民宣慰使司、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清朝地方政权实行省、道、府(直隶厅、直隶州)、县(散厅、散州)四级制。康熙三年置湖广按察使司,湖广右布政使、偏沅巡抚均移驻长沙。湖广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独立建省。长沙、衡州、永州、宝庆、辰州、常德、岳州七府,郴、靖二州由偏沅巡抚直接管辖。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偏沅巡抚易名湖南巡抚。至此,现行的湖南省行政区域作为独立的地方一级政权组织才基本确立下来。清代湖南总计分四道、九府、四直隶州、五直隶厅(不辖县)。直隶州、直隶厅直接隶属道与省,而不由府管辖。县以外设有散厅、散州,受府节制,相当县一级。湖南有散州三个,散厅一个。作为基本行政单位的县和散州、散厅,包括不辖县的直隶厅和直隶州在内,共有七十七个单位。中华民国成立后,湖南的行政设置几经变化。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分全省为湘江、衡阳、辰沅、武陵四道,其辖区与清代长宝道、衡永郴桂道、辰沅永靖道和岳常澧道基本相同,共七十五县。民国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裁常德道,所辖县常德、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汉寿、沅江、澧县、安乡、临澧、南县划归湘江道,桃源、石门、慈利、大庸划归辰沅道。全省存三道,仍有七十五县。民国十一年(壬戌,公元1922年),撤销道制,仅存省、县二级。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在沅陵设立湘西绥靖区,将指定绥靖范围的十九县划为慈石庸、沅泸辰溆、永保龙桑、芷黔麻晃、乾凤古绥五个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正式设立专员公署。将澧县、临澧、靖县、会同、绥宁和通道六县划入,与原十九县组成四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公署分别设在沅陵、慈利、乾城和黔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是由省政府派出机构,代行省政府职权。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12月,全省普遍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专员兼任驻在地县长。全省划为九区:第一区辖浏阳、平江、临湘、岳阳、醴陵、湘阴、长沙、湘潭、宁乡、益阳等十县,专员驻浏阳;第二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十一县,专员驻常德;第三区辖沅陵、大庸、桑植、溆浦、永顺、泸溪、辰溪等七县,专员驻沅陵;第四区辖乾城、龙山、保靖、古丈、永绥、凤凰、麻阳等七县,专员驻乾城;第五区辖衡阳、常宁、衡山、耒阳、攸县、茶陵、安仁、酃县等八县,专员驻衡阳;第六区辖邵阳、湘乡、安化、新化、武冈、新宁、城步等七县,专员驻邵阳;第七区辖黔阳、绥宁、会同、芷江、靖县、通道、晃县等七县,专员驻黔阳;第八区辖郴县、桂东、汝城、永兴、资兴、宜章、桂阳、嘉禾、临武、蓝山等十县,专员驻郴县;第九区辖零陵、祁阳、新田、宁远、江华、道县、东安、永明等八县,专员驻零陵。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4月,又将全省划为十个行政督察区。曾一度增置阳明县(后改为阳明特别区),但不久即撤销。先后还增设两省辖市(长沙、衡阳)、二县(怀化、隆回)。至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前,全省共有两个直辖市、十个行政督察区,七十七个县。此外,在国内战争时期,从1927年8月~1937年7月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湖南省境的平江、浏阳、醴陵、岳阳、临湘、湘阴、长沙、酃县、茶陵、攸县、郴县、宜章、永兴、耒阳、资兴、桂东、汝城、安仁、桑植、永顺、龙山、大庸、石门、慈利、华容等二十五县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或者成为游击区,并成立县苏维埃政府,建立区苏维埃政府一百七十多个,乡苏维埃政府或革命委员会九百十多个,成为湖南最早的基层工农政权。省一级苏区政府,有1930年7月30日成立湖南省苏维埃政府;1930年10月成立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7月成立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后改为湘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1931年10月成立湘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1月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以上均行使省级革命政权的职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权的先声。



2.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湖南堂:以望立堂。

直谏堂:资料有待补充。

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0 16:11:1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怀氏的迁徙分布 -- 怀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六十七位门阀。

怀氏最早起源于今河南武陟一带,早期生活于河内地区(今河南焦作一带),汉朝以后在河内郡形成郡姓望族。后逐渐扩散到江苏、湖南、安徽、山东等地,东北地区也有其它地区迁徙或他族汉化而来的怀氏。

跟帖时间 2010-05-10 16:07:0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