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6-11 22:28:32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767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远古后稷句龙氏家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后稷,是上古周族的始祖。传说其母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足迹,踏之,践之而动如孕。生一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从他旁边过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由于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菽,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尧帝听说后,举其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舜帝称赞他说:“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因此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其后子孙繁衍,逐渐强大,是为周。

传说,弃在开荒时驾御着龙(马)进行耕地,要行便走,要止便停,因此时人又尊称他为句龙氏。这里的“句”就是“止”的意思。古人对能够驾御马的人是非常敬佩的。

后稷使人类摆脱了蛮荒的渔猎时代,进入了标志社会进步的农耕时代,因此人们将后稷列为上神,即稷神,历朝历代的帝王国君皆要崇敬地祭祀之。到了明、清时期,祭祀稷神的行为更是历代皇帝的重要功课。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皆要“以土谷为重,为天下求福报功,故亲祀社稷,有事则祈焉报焉。”

每年仲春、仲秋即农历2月、8月,明、清两朝的皇帝都要在皇家祭坛祭社神和稷神,求得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兴旺、社稷平安,凡遇旱涝,更要到皇家祭坛祭拜,祈求神灵的保佑。

在史籍《大清会典》中记载:“凡祭社稷之礼,岁春祈秋报皆以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太稷之神,以后土句龙氏,后稷氏配。太社位右,太稷位左,均北向。后土句龙氏东位西向。后稷氏西位东向”。

显然,凡礼社稷坛为大祀,往往是由皇帝诏诣行礼。先至中和殿阅视祝版,祝版用白质墨书,玉用方珪,用礼神制帛,牲用太牢,乐用七奏。春以央钟为宫,秋以南吕为宫。舞用八俏,配位无珪祭日如遇风雨,则在拜殿行礼。

在后稷的姬姓子孙中,很早即有以先祖尊号为姓氏者,称句龙氏,由于古代“句”、“勾”二字通假,因此再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句氏(勾氏)、龙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该支句氏(勾氏)的正确读音作gōu(ㄍㄡ)。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远古偻句之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句氏,其姓最早见于史籍《山海经》中的记载:“困民之国,句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此为句氏之始。

实际上,远古时期的“句”是地名,就是指盛产一种大龟的地方,叫作“偻句”(今山西文峪河一带),西周初期先为卫国之地,后成为晋国之地。由于当时人烟稀少,地处荒凉,因称“困民之国”。

由于古代人们记载历史事件需要在龟甲上记刻,在进行重大祭祀活动时也要用到龟卜,因此常有人到晋国的偻句之地去猎取那种大龟,后人遂称那种大龟为“偻句”。

在偻句的住民中,后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偻句氏、句婴氏、句井氏等,由于古代“句”、“勾”二字通假,后多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句氏(勾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句氏(勾氏)的正确读音作jù(ㄐㄩˋ)。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名,出自古帝少昊的儿子子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相传,帝少昊的一个儿子名重,史称子重,逝世后被封为木正,为五行神之一,专职掌管天地万物的生长发育和生老病死,号称“勾芒”(一说掌管森林)。

在子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勾芒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单姓勾氏、芒氏。

由于“勾”字在古代与“句”字同源通义。到了南宋时期,勾氏族人为避宋高宗赵构之字讳,子重的后裔勾氏一族多改为句氏,有的则加“艹”字偏旁改为苟氏,或加“釒”字偏旁改为钩氏,或改为复姓句龙氏。

关于改姓为复姓句龙氏,在史籍《宋史》中有记载:“句龙如渊,字行父,永康军导江人。勾姓本出古勾芒,高宗即位,避御名,更句龙氏。政和八年,登上舍第。沉浮州县二十年,以张浚荐,召试馆职。”

该支句氏(勾氏)的正确读音作gōu(ㄍㄡ)。句氏(勾氏)族人大多尊奉子重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春秋早期须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须句国,亦称须朐国,故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北一带。是周武王灭殷商之后,寻找远古帝王伏羲氏之后所分封的小国,子爵,国君称须句子。

须句国早期的历史不见于文献记载。

在春秋前期,作为小诸侯国的须句国屡遭邾国的侵犯,在周襄王姬郑十三年(公元前639年),须句国曾一度为邾国所灭,国君须句子逃至鲁国。由于当时鲁国君主鲁釐公(鲁僖公)姬申的母亲成风是须句国君的女儿,因此须句子便对鲁僖公说:“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蛮夷猾夏,周祸也。若封须句,是崇昊、济而修祀,纾祸也。”为此,鲁釐公于次年出兵伐邾国,夺回了须句,并把须句子送回须句国复位。

此后不久,须句国再度为邾国所灭。到了周襄王三十二年(鲁文公姬兴七年,公元前620年),鲁文公又出兵伐邾国,再次夺取了须句国。

不过,鲁文公可就不再让须句复国了,而是在不久之后,把当时由于郑穆公姬子蘭在驱逐秦国内应过程中逃奔到鲁国的原郑文公姬踕的一个庶子安置在了须句,这说明须句国已经彻底灭亡,须句国故地已成为鲁国的一个邑地了。至于亡国后的句须子,鲁文公任用其为鲁国的太宰。

在须句子、郑文公姬踕之庶子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故国、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须句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句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句氏的正确读音作gōu(ㄍㄡ)。

另外,在句须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人念念不忘匡复故国,因此改称匡氏,亦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句氏与匡氏同宗同源。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卫国贵族句井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句井疆,亦称钩井疆,生卒年待考,复姓句井(钩井),名疆,字子疆;他是卫国贵族,是著名春秋晚期孔子的弟子。史书中对句井疆没有什么记载,仅记载为“《集解》郑玄曰卫人。《正义》句作‘钩’”。

但从他能够名列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来看,当为其时有名的历史人物。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封其为“淇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又加封其为“滏阳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再封其为“先贤”。

在句井疆的后裔子孙中,皆称句井氏,后来其后代中有人去“井”改赋性为句氏,也有人去“句”字改复姓为井氏,这在《井氏族谱·名人录》中有记载。

该支句氏的正确读音作gōu(ㄍㄡ)。



第五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时期越国君主勾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勾践,亦称句践、鸠浅、菼执,传说“其先为夏禹之苗裔”,又传为“祝融之后且为芈姓”,亦有说“先世无所考”。

越国系古代越人所建之国,到了越王允常执政时期(公元前510~前497年)国势渐强,故而当时的楚平王芈居(熊弃疾)乃主动联合越国以遏制吴国。

到了周敬王姬丐二十四年(越王勾践元年,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不久,即击败了前来进犯的吴国,还箭伤了吴王阖闾,致使其伤重而亡。

三年后的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越王勾践四年,吴王夫差三年,公元前493年),吴王夫差率大军攻破了越国都城,勾践率残兵五千困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做了一名奴仆,臣事吴王,以一种卑躬屈膝得到吴王信赖,后被赦归返国。

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时时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贤臣范蠡、文仲等人,经过“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使越国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王夫差对此却毫不警惕,甚至为此而厌恶伍子胥的一再提醒和警告,最后赐伍子胥自尽。

周敬王三十八年(越王勾践十五年,吴王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吴国精锐而出,以伐齐国,仅留太子和老弱军卒守国。勾践遂率军乘虚而入,大败吴国守军,杀了吴国太子。吴王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却因属下将士因失国而人心惶惶,已经是连战不利,被迫与越王勾践议和。

到了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国彻底攻灭了曾经强大一时的吴国,吴王夫差愧悔之下“裹革投江”自溺而亡。越王勾践则乘机穷兵黩武,做了春秋末期华夏大地上的最后一任霸主。

在周贞定王姬介四年(越王勾践三十二年,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逝世后,在其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勾氏、句氏、鸠氏、菼氏等,后勾氏与句氏族人统写为句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句(勾)氏正宗。

该支句氏(勾氏)正确读音作gōu(ㄍㄡ)。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军制句兵,属于以军职称谓为氏。

句兵,是西周、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的一种军职,专指执句戈征战的兵士。句戈,类似镰刀,安装在长竹竿上,专从伏击之军事,对付骑兵、战车等有特效。

这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中有记载:“句兵欲无惮。句兵,戈戟属。”就是说只要装备有句戈的战士,就可以去英勇杀敌而无所忌惮。

在两宋时期,句戈发展演变为十分著名的“钩镰枪”,枪长七尺二寸,其中枪头为八寸。枪头上尖锐,其下部有侧向突出之倒钩,钩尖内曲。枪杆长六尺,粗圆径为四寸,以木制成,杆尾有铁鐏,长四寸。钩镰枪在当时主要是两宋军队用来对付北方民族中的辽国、西夏、金国、蒙古等国的骑兵。

在句兵以及制作句戈的工匠之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军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句兵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单姓句氏、勾氏、兵氏、戈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句氏(勾氏)正确读音作gōu(ㄍㄡ)。



第七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句龙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两汉时期,匈奴民族中亦有句龙氏部落,为北方匈奴民族中的一个氏族群体。

汉元帝刘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匈奴因内乱分裂为北、南两部匈奴,句龙氏部落随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稽候珊)归附汉朝。

进入中原后,句龙氏族人逐渐汉化,在东汉时期有按汉俗以氏族名称首音的谐音汉字“句”为姓氏者,称句氏(勾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句氏(勾氏)的正确读音作gōu(ㄍㄡ)。



得姓始祖:后稷(弃、句龙氏)、子重(勾芒)、句践(勾践、姒菼执)。

句氏的历史名人 -- 句博学:(生卒年待考),楚国人。著名战国时期楚国将领。

数有战功,官至左将军,后又被封为宕渠侯。



句台符:(生卒年待考),自号“岷山逸老”;成都青城人。著名隋朝道士。

受业青城丈人观为道士,与白云溪隐士张愈为诗友。

他自云:“左扑范贤袂,右拍薛昌肩,举头傲白日,长啸揭青天。嚣嚣者,安知华夏之内有此逸乐乎!不知岷山之逸老于我,抑我之逸老于岷山乎?”

明朝文士杨升庵《青城五隐赞》中将句台符列为其一。

著有《岷山集》、《岷山异事》三卷,《卧云编》三卷,《青城山方物志》五卷。



句 涛:(生卒年待考),字景山;成都新繁人(今四川成都新都区新繁镇)。著名宋朝大臣。

宋崇宁二年进士第,调嘉州法掾、川陕铸钱司属官。

宋建炎初年,通判黔州。田祐恭兵道境上,句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

湖湘贼王辟破秭归,桑仲、郭守忠攻茶务箭窠砦,将犯夔门。夔兵素单弱,宣司檄祐恭捍御,涛帅黔兵佐之,贼溃去。宣抚张浚奏涛知巴州,不赴。

翰林侍读学士范仲荐,召见,论五事,除兵部郎中。宋建炎七年,迁右司郎官兼校正。日食,上言。农历8月,迁起居舍人,以足疾,命阁门赐墩待班。农历9月,兼权中书舍人。



句处士:(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画家。

宋宣和年间鉴赏第一,凡四方所进,必令品定。令待诏画院。

其为驸马王诜补齐徐熙所画《碧槛蜀葵图》四扇屏中遗失的两幅;戴琬工翎毛花竹,求者甚众,“徽宗闻之,封其臂,不令私画”。后徽宗画扇令宫中摹仿,并赏赐给近侍。

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赐宰臣宴时,以所画《龙翔鸂×图》宣示群臣;将山水画家郭熙的画赏给《画继》作者邓椿的父亲邓雍,都表现了贵为天子的宋徽宗与臣下的融洽关系,不能把这些活动一概斥之为“笼络朝臣的手段。”



句克俭:(生卒年待考),郑县人。著名宋朝大臣。

进士出身,官至殿中侍御史,曾官河中知府、宁州知府等,后出任河东路转运使,以忠诚清廉闻名于当时。



句龙爽:(生卒年待考),又名句龙爽;四川人。著名宋朝宫廷画家。

擅长绘画人物。宋神宗时官翰林待诏,喜为上古衣冠佛疲乏人物,为一代奋笔。时称他画的人物“其状质野,有返朴之意。”



句丽华:(公元1955~今),女,亦称勾丽华;吉林白城人。著名戏剧工作者。

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现任吉林省白城市吉剧团副团长,白城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1981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1983年在吉林省第一届吉剧汇演中吉剧《西瓜今日甜》饰演柳春梅获表演一等奖,优秀唱功奖等。被称为吉林省四大名旦。

她还曾主演大型古装吉剧《桃李梅》、《三清樊梨花》、现代吉剧《父子恨》等。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青年名人大辞典》等。

跟帖时间 2010-06-11 22:42: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句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姓启木正;望出平阳:全联典指句氏(勾氏)源流和郡望。

劳宣湖北;学操洙源: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句涛(勾涛),知潭州,以忠亮自许。下联典指春秋末年孔子的弟子句井疆(勾井疆)。



2.六言通用联:

方物撰青城志;台阁标御史忠: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句台符(勾台符),著有《青城山方物志》五卷。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郑县人句克俭(勾克俭),进士出身,官至殿中侍御史,后出任河东路转运使,以忠诚清廉闻名于当时。

处士鉴赏第一;龙爽丹青无双: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画家句处士(勾处士),宋宣和年间鉴赏第一,凡四方所进,必令品定。令待诏画院。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画家句龙爽(勾龙爽),蜀人。宋神宗时翰林待诏,喜为上古衣冠佛疲乏人物,为一代奋笔。



3.七言通用联:

井然有序百事顺;疆土长存万年昌: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孔子的弟子句井疆(勾井疆) “井疆”二字的嵌字联。

圣门高弟承道学;章阙忠臣上疏章:上联典指春秋时期卫国的句井疆(勾井疆),字子孟,孔子的弟子。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史馆修撰句涛(勾涛)的事典。有奏议数十卷。

跟帖时间 2010-06-11 22:41:2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句氏的字辈排行 -- 四川盐亭、湖北麻城句氏(勾氏)字辈:“方发永承宗荣华育仕龙竹培如玉书朝泰锡章鸿”。

四川蓬安句(芶勾)氏字辈:“润有尔纯先明兴乐世传声华开绪永德跃照中贤大业昌仁正风功协信天荣登培直厚道远月光全”。

河南周口句氏(勾氏)字辈:“万峰安清用敏”。

河南南阳句氏(勾氏)字辈:“廷德致庆金玉怀中明友传家永兆世英清秀克新振国绍宗洪寿松茂俊景焕光”。

辽宁黑山句氏(勾氏)字辈:“景山维成”。

江苏南京六合句氏(勾氏)字辈:“永世习其昌”。

河北景县句氏(勾氏)字辈:“子云元宗德廷凤庆兆广具”。

跟帖时间 2010-06-11 22:40:1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句氏的家谱文献 -- 四川盐亭句氏(勾氏)族谱,著者待考,宋朝年间页版木刻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盐亭县永太乡句氏(勾氏)宗祠。注:该部句氏族谱为当今中国家谱中年代最为古老的家谱之一,其启记于唐末五代时期。

河南南阳勾氏(句氏)族谱,原版为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1968年被毁,近年来由勾氏族人整理,2004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南阳市英庄镇。

四川勾氏(句氏)四修谱序十六卷,(现代)勾永年序,1996年计算机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盐亭县。

跟帖时间 2010-06-11 22:38: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句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2.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复古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6-11 22:37:2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句氏的迁徙分布 -- 句氏(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七十四位门阀。

今吉林省的长春市、梅河口市、四平市,辽宁省的盘锦市大洼县、黑山县、大连市、葫芦岛市、抚顺市、凌源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景县、定兴县、衡水市、大城县、沧州市、保定市易县、唐山市、阜平县、廊坊市香河县、徐水县、秦皇岛市,天津市,山东省的东明市、庆云县、青岛市即墨市、济南市、淄博市临淄区、日照市,北京市的大兴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山西省的朔州市朔城区、大同市、忻州市、太原市,四川省的绵阳市盐亭县、泸州市古蔺县、三台县、射洪县,河南省的南阳市卧龙区、周口市、新乡市、濮阳市、平顶山市、社旗县、驻马店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肇东市,湖北省的麻城市、枣阳县、武汉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敖汉旗、阿荣旗,重庆市的涪陵区、长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百色市、柳州市,甘肃省的宁县、庆阳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密市,贵州省的大方县、遵义市道真县,江西省的吉安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六合县等地,均有句(勾)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6-11 22:35:5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句氏的各支始祖 -- 句(勾)志良:之父勾谅与勾荣本系同胞,生于明朝洪武三十年戊申岁于永乐十八年庚子科中式起扣至永顺天年,中隔三十六年。盐亭县勾氏始祖志良公则生于明朝天顺元年,德配徐、张二太君。公于弘治年间任楚之麻城县令;正德二年告老回籍,居盐亭县永泰乡牌楼湾,卒葬于洗脚溪。现有墓地花牌坊古迹可考证。句(勾)志良生五子:长曰本连、次曰本庆、三曰本嵩、四曰本正、五曰本俊。教以义方,名扬锌里。尤以次君贵阳知县为最;嗣孙中任职井研县令。简州、彭州知州;西充教谕者实有其人;而中式、采芹、游泮者亦不乏人。

跟帖时间 2010-06-11 22:34: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