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24 16:18:50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872 跟帖次数 4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颛顶帝颛顼帝曾孙吴回之子陆终之子篯铿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考》、《姓氏考略》等的记载:“大彭之后封于暨,子孙因地命氏。”

篯铿,就是大彭,因封地在彭(今江苏徐州),因此称彭祖,也就是传说活了有八百多岁的寿星彭祖。彭祖的后裔子孙在商王朝时期为伯爵,世代称彭伯,被封在暨地(今江苏张家港市暨阳区,一说今江苏江阴莫乡城一带,一说今江苏扬州常熟),其后裔子孙就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暨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诸暨郢,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春秋时期,越国就有位大夫名叫诸暨郢,是一个著名的谋略家。

周敬王二十四年(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阖闾年十七年,公元前496年),吴、越两国大战,吴军被越军所败,后吴王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周敬王二十五年(越王勾践二年,吴王夫差元年,公元前495年),越王乘吴国举丧之机进攻吴国,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与吴军发生激战,吴军同仇敌忾,结果越军大败,越王率不足五千残兵退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为了保存力量,越王采用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向吴王称臣乞和,所派使臣就是诸暨郢。

在典籍《国语·吴语·诸暨郢行成于吴》和《国语·吴语·吴越荒成不盟》这两篇对比强烈的文章中,皆叙述了诸暨郢出使吴国的经过。

在《国语·吴语·诸暨郢行成于吴》中,叙述了越王勾践采用大夫文种的建议,派诸暨郢卑辞厚礼地向吴王夫差求和,诸暨郢到了吴国后,非常巧滑地先解释了勾践“起师逆之江”是“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的结果,然后表示愿为臣妾、春秋朝贡,以次来迎合吴王夫差的虚荣心;最后诸暨郢又巧妙地指出:如果吴灭了越,就会使四方诸侯不再信任吴国。处处显示出诸暨郢在替吴国着想,实际是为越国谋利,巧妙堂皇,十足地表现了越国君臣的阴谋手段。

在《国语·吴语·吴越荒成不盟》中,则叙述了吴王夫差为了称霸诸侯,准备以霸主形象允许越国的请和,但伍子胥尖锐地分析了厉害关系,揭穿了勾践的阴谋,指出:诸暨郢的卑辞厚礼,实在是“婉约其辞以逸其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使吾甲兵顿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但是吴王夫差骄横昏庸,令利智昏,听不进忠言,不仅上了勾践的大当,允许了越国的求和,而且还是空白地允许,连传统的歃血盟誓都放弃了,“荒成不盟”,使越国终于获得了一个有利的政治、外交的地位。

诸暨郢的出使,为后来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取得了充裕的时间。

在诸暨郢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后又分衍为暨氏、诸氏、郢氏这三个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的弟弟夫概,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有个弟弟叫夫概,是姬仲虞的二十世孙、吴王诸樊的次子,其支庶子以先父名字为姓氏,称概氏。

在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国。在吴国灭亡之际,概氏家族子孙为避国难以及仇杀,改姓氏为暨氏,世代相传至今。

在古代,“概”、“既”、“暨”三字通假,因此其后裔子孙中有概氏、暨氏、既氏,还有堂溪氏、夫余氏。



得姓始祖:彭祖(篯铿、大彭、彭伯)、诸暨郢、姬夫概。

暨氏的历史名人 -- 暨 良:(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大臣。

为南安长史,以清正忠直闻。



暨 逊:(生卒年待考),字茂言,余杭人。著名晋朝官吏、孝子。

广昌长令,以孝行闻名,被封为关内侯。朝廷为了表扬他的孝行,在他的门前立了一块牌坊旌。



暨 艳:(生卒年待考),字子休。著名三国孙吴国大臣。

由同乡张温(官至太子太傅)推荐入朝,历官选曹郎、尚书。性格急躁,好议论,见郎署很多人不称职,就区别弹劾;又审核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官员,降了一些人的职。因此积怨很深,被人诬陷专用私情而自杀,张温也受到牵连而罢官。

据典籍《名贤我族言行类稿》提到过一位暨艳。“暨艳,呈郡人,字子休。张温引致之,以为迁曹郎,至尚书,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朗署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弹劾否区辊,弹劾百傣,核选三署,率皆贬高就下,降损数等。由是怨愤声积,竟言其专用私情爱赠,不由公理,坐自杀。”



暨 破:(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孙吴国尚书。



暨 逊:(生卒年待考),字茂言;余杭人。著名东晋大臣。

官至广昌郡长史,封关内侯。以孝行闻名,咸康年间受到朝廷旌表。



暨 彦:(生卒年待考),著名南汉指挥使。



暨慧景:(公元?~589年待考),著名南朝陈国大臣。

尚书金、仓都令史。他在当时大征关市之税,并及士人、军人,使岁入高过往年数十倍。引得士民嗟怨,而陈后主却大喜,这种百般诌媚,蒙蔽君王耳目,用沉重赋税向人民勒索,只为了取悦他的主人(陈后主)。

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二十岁的晋王杨广率五十一万大军南下,一举攻克南朝陈国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把暨慧景、阳慧朗等五个奸佞之人一起绑赴宫城之外斩首,以此向三吴(太湖流域及钱塘江流域)人民赎罪。



暨 是:(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官吏。



暨 里:(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官吏。



暨善应:(生卒年待考),广州人。著名唐朝官吏。



暨佐时:(生卒年待考),广州人。著名唐朝官吏。

唐上元中期,按制避讳改为周氏。



暨 晃:(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官吏。



暨 昱:(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官吏。



暨贝斌:(生卒年待考),著名五代时期官吏。



暨 陶:(生卒年待考),崇安人。著名北宋大臣。

北宋元丰年间状元,擅长于音律。他的辞赋在当时很有名,后在朝廷任奉议郎。



暨唐裔:(生卒年待考),建州人。著名北宋登科进士。



暨商俊:(生卒年待考),南雄人。著名北宋登科进士。



暨 文:(生卒年待考),顺天府人。著名明朝官吏。

跟帖时间 2010-05-24 16:26:1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暨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选曹真鉴;关内孝行:上联典指三国时吴国吴郡人暨艳,字子休,由同乡张温(官至太子太傅)推荐入朝,历官选曹郎、尚书。性格急躁,好议论,见郎署很多人不称职,就区别弹劾;又审核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官员,降了一些人的职。因此积怨很深,被人诬陷专用私情而自杀,张温也受到牵连而罢官。下联典指东晋余杭人暨逊,字茂言,官广昌长,封关内侯。以孝行闻名,晋咸康年间受到朝廷旌表。

选曹真鉴;长史清声:上联典指三国孙吴国的暨艳,官选曹郎,有知人之鉴。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暨良为南安长史,以清正忠直闻。



2.八言以上通用联:

弹射百僚,选部独高清议;元丰甲第,粹夫首占巍科:上联典指三国孙吴国的暨艳,好为清议,见部署多非其人,弹射百僚。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暨陶,元丰进士第一,长于声律,以赋知名。

跟帖时间 2010-05-24 16:24: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暨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余杭郡:本来是秦朝的会稽郡所管辖的余杭县。东汉的时候又隶属于吴郡。南朝陈国在此设置钱溏郡,隋朝的时候改名为余杭郡。其时辖地均在今浙江省境内杭山一带,有余杭山,地近太湖。

渤海郡:历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另一为渤海国。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国。渤海国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2.堂号:

渤海堂:以望立堂。

余杭堂:以望立堂。

关内堂:晋朝时期的暨逊,被封在关内,称为关内侯。他很孝敬父母,于是朝廷为了表扬他的孝行,在他的门前立了一块牌坊旌,所以又叫做“旌孝堂”。

旌孝堂:同关内堂。

跟帖时间 2010-05-24 16:22:4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暨氏的迁徙分布 -- 暨氏或是一个典型的古老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四十五位门阀。

跟帖时间 2010-05-24 16:20:2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