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氏的帝王国君 -- 郏 敖:(公元前?~前541年待考),本名芈贠,亦称熊麇,字敖,楚国王族。著名春秋时期楚国第九任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45~541年为期四年,终年岁数待考,芈姓郏氏得姓始祖。
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共王芈审(熊审,公元前590~前560年)的孙子叫做芈贠,在被立为楚王四年后被叔父公子围(芈围、熊虔)弑杀,因此没有谥号,时称“楚熊敖”。
芈贠是楚康王芈昭(熊居)的长子。周简王姬夷四十一年(公元前545年)楚康王逝世,芈贠继位为楚王,时称楚熊敖。因令尹子木与楚康王同年而逝,芈贠继位后就任用堂叔公子围为令尹。本来,楚熊敖想以亲堂叔辅政,更加巩固自己的君位,却哪知为自己四年后命丧黄泉埋下了伏笔。
楚康王执政时期,楚国与中原各国订立了“西门之盟”,晋、楚两个超级大国弥兵罢战,楚熊敖所面对的国际环境较为太平,仅与吴国在东部江淮地区偶有小型冲突。但是由于楚熊敖还年轻,因此楚国大权尽归公子围之手。
公子围是楚共王的次子,楚康王的二弟,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为了邀功请赏,公子围曾在周简王姬夷三十九年(楚康王十三年,公元前547年)伐郑的战役中,不顾贵为王弟的身份与县尹穿封戍争抢战功,竟然想将穿封戍所俘获的郑国大将皇颉抢为自己的战利品,传下了“上下其手”的千古成语。
自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令尹后,公子围大权大握,更是有持无恐,为所欲为。他眼见楚熊敖年轻,便野心勃勃地觊觎王权。一面大力培养自己的亲信,结好大将伍举、蒍罢,一面以“去令尹之偏,断王之四体”的策略,想法设法剪除楚熊敖的势力。
周景王姬贵二年(楚熊敖二年,公元前543年),公子围以“莫须有”的罪名捕杀了对楚熊敖忠心耿耿的大司马蒍掩,霸占其室。不久又抢占了斗成然的采邑,将其贬为郊尹。后来公子围又打着修筑城池,巩固国防的旗号,将右尹子干、宫厩尹子晰和太宰伯州梨调出郢都,外出修筑雠(今河南鲁山)、栎(今河南新蔡)、郏(今湖北襄阳)等城,彻底扫除了自己篡夺王位的障碍。之后,公子围派其心腹蒍罢出使鲁国,鲁国大夫叔孙豹见到蒍罢后,曾仔细询问公子围的执政原则和能力,他从蒍罢吞吐、遮掩的谈论中,断定公子围必将弑君篡权。卫国的文子在周景王三年(楚熊敖三年,公元前542年)见了公子围的威仪后,也曾对卫襄公说:“楚国的令尹象国君,一定会篡权夺位。不过却不能善终。”卫国人因此对其也是有所警惕的。
一次,公子围随同楚熊敖外出打猎时,右尹申无宇就认为其礼仪不合规矩,还用佩刀将他超过尺寸的旗帜砍断了。
周景王四年(楚熊敖四年,公元前541年)春,公子围与晋国大夫赵武、以及齐、宋、卫、陈、蔡、郑、许、曹等诸侯国君及其大夫盟于郑国的虢地(今河南郑州),以重温楚康王在周简王四十年(公元前546年)在宋国订立的西门之盟原则。会盟中,楚国公子围竟然公开用诸候相会的礼仪,不仅服饰完全一如楚熊敖,而且盗用“立二小臣执戈立于前”的仪式,他在国内接见各国诸候,各国公使,甚至外出田猎时,也都毫无顾忌地盗用楚熊敖的威仪,篡位野心已招然若揭。在“虢之会”上,鲁国的叔孙穆子就说:“公子围真是美极了,一点都不像个大夫,简直就像国君了。”
公子围的野心在楚熊郏敖四年(公元前541年)终于得到了实现。这一年,他受楚熊郏敖所托,与伍举出使郑国,还没有走出国境,就收到了亲信从都城送来的秘报,说是楚熊敖生了重病,于是他叫伍举继续出使郑国,自己却马上返回了楚国。
公子围借进宫询问楚熊敖病情的机会,竟用自己的帽带无情地勒死了亲侄子、国君楚熊敖,又杀死了在场的楚熊敖儿子公子莫和平夏王。可怜楚熊敖在王位上只有四年,就被自己信任的堂叔杀害了。
闻知都城发生了内乱,公子围在外筑城的两个弟弟右尹熊无宇逃到了晋国、宫厩尹熊子晰逃到了郑国。而大夫伯州犁则来不及逃跑,被公子围派人杀死了。
公子围成功地发生了宫廷政变并控制住国内局势后,将楚熊敖葬在了郏城(今湖北襄樊襄阳区),所以该城亦称“郏敖城”,楚熊敖芈贠(熊麇)也因此被历史称记为“楚熊郏敖”。在其后裔族人中,有以其葬地为姓氏者,称郏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年的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0年),公子围正式自立为楚王,史称楚灵王。楚灵王任用亲信蒍罢(子荡)为令尹、蒍启强为太宰,这三人皆是楚国贵族中的强硬派,因此楚国从此又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跟帖时间 2010-05-16 07:17:2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郏氏的历史名人 -- 郏 滂:(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官吏、诗人。
郏滂在唐朝时期曾任六合县宰,能诗,所到之处,都有题咏。
据文献《六合县志》记载,郏滂在唐昭宗光化年间(公元898~900年)为江苏六合宰,即县令。
郏滂平日喜欢游览,公务之余,遍览了六合名胜。他被六合灵秀的风景、丰厚的文化所吸引,所陶醉、所感动,游览之余,他又“深惧文献无征”,害怕六合很多的文化古迹、自然景观随着历史的变迁,风雨的侵蚀,可能会发生不可逆料的变化,或毁或湮,十分可惜,于是他将自己足之所至,目之所见,心之所感,用诗歌的形式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因此写成了长篇组诗《怀古》五十首。
郏滂的《怀古》诗被历代《六合县志》所选载,现存有十八首。其题点中有许多是人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地方,如龙池、龙津桥、冶浦桥、滁河等,但是也有很多的古迹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人们只能通过阅读他的诗词,依稀了解它们的历史,如晋王城、符融城、清风亭、士林馆、昌市楼等。他的这些诗歌为后人了解六合的历史提供很好的线索,成为记录六合文化的珍贵资料。
如郏滂的《龙池》诗共两首,第一首中写道:“波光杳霭远连天,鹭宿沙头玉一拳。料想中流深莫测,龙潜潭底抱珠眠。”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龙池水面非常开阔,远望碧水连天,常有白鹭或凌空翱翔,或露宿沙头,深不见底的湖中据说有神龙怀抱龙珠潜卧。第二首说:“池深常有神龙隐,湾岛如人出臂拳。澄澈无涯深浅水,虔恭祈祷雨连绵。”龙池中有一个湾岛,就好象人伸出的手臂。据说龙池之中的常有神龙,人们有时可以看到湖中龙珠隐现,每当遇到干旱,人们只要虔诚的祈祷,总能得到神龙的帮助,而出现阴雨连绵的景象。多么优美的诗句,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因此,“龙池举网”成了明清时期“六合八景”中著名的景点之一。
更难能可贵的是,郏滂为了避免诗歌过于简练,不能全面的记录每个古迹的具体历史和风貌,还在每首诗的前面写了小序,详细介绍古迹的情况,虽然有的诗没有留存下来,但是保留下来的序,也同样成为弥足珍贵的了解六合的原始资料。
六合冶山上有一座祗洹寺,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通过郏滂的《怀古》诗中有关祗洹寺的序的记载,人们发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南朝末年,祗洹寺中有一位高僧叫解脱禅师。当时,隋王杨坚(隋文帝)想统一天下,但苦于无法取胜独踞长江天堑的陈国。有一天,他亲自到寺中向解脱禅师求教,问道:“我怎样才能战胜陈国,统一天下呢?”解脱禅师说:“乘桃叶而渡必克。”于是杨坚命令晋王杨广(隋炀帝)制造桃叶舟,他们终于顺利渡过长江,统一了全国。当时还流传着一首童谣《桃叶歌》,讲述了这件事。后来隋文帝就在此处扩建了这座寺院。现在的人们已无法知道祗洹寺的规模和桃叶舟的模样,也不知道《桃叶歌》的具体内容,但这个传神的记载让曾经发生在六合大地上的历史事件重新回到人们的记忆中。
关于郏滂的许多具体事迹现已无从查考,但是他为官六合,写诗一组的事实,成为后世郏氏族人津津称道的故事,因此郏氏族人中有一对联讲述他们的先人:“诗传六合,利溥三吴”,上联就是说这位唐朝诗人郏滂,他任职六合县宰,所到之处,都有题咏。下联则是说北宋昆山人郏亶,曾著《吴中水利论》,惠泽三吴大地。
今天,人们从郏滂的诗歌中,还是可以看出他那翩翩“文采风流之士”的形象。如果他现在回到六合,看到六合发生的巨变,又不知要发出怎样的感慨,写出多少精美的诗歌呢!
郏 亶:(公元1038~1103年),字正夫;太仓人(今江苏昆山)。著名北宋大臣、水利学家。
郏亶出生于农家,作自幼酷爱读书,识度不凡,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考中进士,授予睦州(今浙江淳安)团练,他没有去上任。终日跋涉于野外,从事农田水利的考察和研究,深究古人治水之迹。
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朝廷诏书天下,征集理财省费,兴利除弊的良策。此时,他已任广东机宜文字,当即上书建议治理苏州水田。郏亶上水利书,详陈太湖地区治水治田的建议:“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苏州,然自唐末以来,经营至今,未见其利者,其失有六。”
郏亶的六失要点是:
①苏州东面、北面出海、出江水道皆有百余里,“近三四十里地形颇高”,水退时东面、北面诸浦之水反而倒流;
②治水与治田未能兼顾;
③诸浦虽有决水之道但未能使水必泄于江;
④治苏州之水不在望亭堰兴废;
⑤苏州水泄原因在于松江盘曲不畅;
⑥围湖成田影响湖水容积之说为片面之辞。
郏亶的六得要点是:
①辨地形高下之殊;
②求古人蓄泄之迹;
③治田有先后之宜;
④兴役顺贫富之便;
⑤取浩博之大利;
⑥舍姑息之小恩。
因为昆山之东有岗陇东高西下,常熟之北地势也北高南下,形成高田患旱,水田患水,故应既治旱又治水。至于古人蓄泄之迹主要指苏州东北之岗陇高田本由岗门、堰门、斗门拦水灌溉,后因岗堰斗门破坏,塘不蓄水,岗东高田变为旱田;另外水田靠浦泄水以免被涝,所谓“纵浦以通江,又为横塘以分其势,使水行于外,田成于内,有圩田之象”。以后也因堤防坏,水乱行于田间,可见堤堰即固田之防。第三得即为郏亶的治水治田主张之一:“凡所谓高田者,一切设堰潴水以灌溉之,又浚其所谓经界沟洫,使水周流于其间以浸润之,立岗门以防其壅,则高田常无枯旱之患,而水田亦减数百里流注之势,然后取今之凡谓水田者除四湖外,一切罢去。其某家经某家浜之类,循古今遗址,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或十里而为一横塘,因塘浦之上以为堤岸,使塘浦阔深而堤岸高厚。塘浦阔深则水通流而不能为田之害也,堤岸高厚则田自固而水可排而必趋于江也。”此外,郏直还主张把松江的弯曲部(槎湖、金灶、子浦)“决之使水必趋于海”。
郏亶在分析了苏州治水治田六失、六得之后,五论其主张,这五论把上述得失观点包括进去了,体现了其辩证的治水治田思想。如他非常注意古人的综合治理思想,说:“古人使塘浦深阔若此者盖欲取土为堤岸,高厚足以御其湍悍之流,故塘浦因而深阔,水亦因之而流耳,非专为阔其塘浦以决积水也。”既兼顾排水保田(堤岸内为圩田),又在雨量多时抬高塘浦水位,有利高田灌溉。他又说:“自来议者但知决水,不知治田。盖治田者本也,本当在先,决水者末也,末当在后。”本末倒置才是苏州水利之失。治田之法就是“循古人之迹,五里为一纵浦,七里为一横塘。不过为纵浦二十余条,每条长一百二十余里;横塘十七条,每条长一百余里,共计四千余里”。“塘浦既浚,堤防既成”,则田水高于江水,江水高于海,水流大海自然而成,农田不再被涝。
郏亶之说可以说是一个极有科学价值的水利规划,后人对此有极高的评价。郏宜在充分吸收古人及钱氏遗法的基础上,从地形实际出发,把治水治田结合起来,治田又注意旱田、水田并重,形成了有江南特色的治水理论,是古代水利技术进步的一次总结。
后来,他又提出了“治田利害大概”七条,为宰相王安石采纳和赏识。为了更好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他还实地考查了太湖地区治水的历史,考察了二百六十多条河流,结合自已治水的亲身体会和设想,撰写了《吴门水利书》四卷。另还绘制了许多水利图,为历代治理太湖水利的重要依据。
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郏亶任司农寺丞,提举兴修两浙水利。
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由于遭到朝廷保守势力的反对,郏亶被罢免。回太仓后,他置个人荣辱于脑后,在住宅西面一块名“大泗瀼”的水田中,开圩崖、沟浍场圃,实践治水理论,获得了农业丰收。于是再次上书重申自已的主张,北宋朝廷复任他为司农寺丞,另授江东转运判官。
宋元祐年间,郏亶授太府寺丞,后病逝于任上,其墓在今太仓公园内。
郏亶的治水经验和方法对历朝历代乃至今天仍有深远的影响。
郏 侨:(生卒年待考),字子高,郏亶之子;太仓人(今江苏昆山)。著名北宋大臣、水利专家。
郏侨是宋朝有名的将仕郎,很有文才,因被王安石所看重。他继承父亲完成了《水利书》的编撰。
他的父亲郏亶开始是广东安抚机宜,向朝廷献了《吴中水利论》,朝廷委任他为司农丞。后来皇帝听信了奸臣的话,罢了他的官,他回到家以后按自己书中所写的方法兴修了水利农田,一年以后就获得了特大丰收。皇帝于是知道了他的方法是对的,于是恢复了他的官职。
继郏亶之后,郏侨以父志未竟,在宋徽宗执政时期辑其著说《再上水利书》,是世界水利史上极其重要的著作。
郏侨的《再上水利书》就太湖水出海问题发表了重要看法。他说:太湖古有三江导水人海,“今则二江已绝,唯吴淞一江存焉,疏泄之道既隘”,又因权豪侵占塘浦或在吴淞江中置罾簖捕鱼以遏水势,人海水道不畅。一旦太湖上游水盛,四郡陂塘浦港一片汪洋,千里一白,稍有风势,即浪高数尺,故“吴民畏风甚于雨也”。
他反对仅仅开浦泄水的办法,提出:“治水之利必先江宁,治九阳江与宁林江等五堰体势故迹,决于西江。”润州治丹阳练湖决于北海,常州治宜兴涌湖、沙子淹及江阴港浦人北海,以望亭堰分属苏州,绝常州倾废之患,“如此则西北之水不入太湖为害矣”。次则治苏州诸邑限水之制,启吴江之南石塘,多置桥梁,以决太湖,“会于青龙、华亭而人海”。复次则开浚吴淞江。此外于加筑石塘、堤岸阻遏太湖风涛,使宣、歙、杭、睦诸水决人浙江,东南之水不入太湖。这样把止于导江开浦一说扩大为西北、东南改流三说,使西北、东南诸水泄人太湖的水量减少,东北部经松江出口通畅,则太湖苏州区域之水患可免。
郏氏父子的治田治水主张各有侧重,因为郏亶主张以治田为本,因而有一定片面性。而郏侨发扬了治水方略,治水主张弥补了其父之不足,贡献甚巨。
郏元鼎:(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经学家。
受学于东沧公郑铨、博学而又多闻,是当时精于经传考据的著名大学者。
郏伦逵:(生卒年待考),字兰坡,号铁兰道人;江苏常熟人。著名清朝画家。
郏抡逵特别擅长于画山水墨兰,在当时名震一时。存世的作品集有《白雪山房集》。
郏从贤:(生卒年待考),著名地方公务员,海南省中级人民法院司法技术处副处长。
郏尚喻:(公元1948~今),山东嘉祥仲山乡郏营村人。著名现代书画家。
县政协委员,济宁市书画研究会会员、山东省南国画院画师。
郏尚喻酷爱绘画,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从事虎画事业。其作品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济宁日报》、《济宁新晨报》、《运河文化研究》曾多次专题报道。
在参加朱德元帅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郏尚喻得到了朱德女婿刘铮、毛泽东之女李讷的亲切接见。 跟帖时间 2010-05-16 07:16: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郏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郏鄏;望出荥阳:全联典指郏氏的源流和郡望。
诗传六合;利溥三吴: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人郏滂,官六合县宰,能诗,所到之处,都有题咏。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昆山人郏亶,字正夫,宋嘉祐年间进士,历官司农丞、温州知州。曾上书《吴中水利论》,详细论述吴中水利的六失、六得。又著有《吴门水利书》。“三吴”,地区名,《水经注》以吴郡、吴兴、会稽为三吴。
才推乡里;诗重循良: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郏侨,负才自持,为王安石所推许。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郏滂,工诗,官六合宰,所到之处均有题咏。
2.五言通用联:
留题贤宰咏;望午长官称: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将仕郎郏侨的事典。郏侨,字子高,负才挺特,为王安石所器许。下联典指唐朝时期名宦郏滂的事典。
3.六言通用联:
宋成吴门水利;清著白雪山房: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水利家郏亶,崑山人。其子郏侨,辑其所著为《吴门水利书》,伟于世。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画家郏抡逵,字兰坡,号铁兰道人,常熟人。工画山水墨兰,有《白雪山房集》等。
4.七言通用联:
姬昌华胄声名远;郑国大夫德泽长:全联典指郏氏的得姓源流。 跟帖时间 2010-05-16 07:11:2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郏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1988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8]18号),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灃县、汉寿、慈利、临灃、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2.堂号:
荥阳堂:以望立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
司农堂:宋朝的郏侨。特别有才气,他继承父亲完成了《水利书》的编撰。他的父亲开始是广东安抚机宜,向朝廷献了《吴中水利论》,朝廷委任他为司农丞。后来皇帝听信了奸臣的话,罢了他的官,他回到家以后按自己书中所写的方法兴修了水利农田,一年以后就获得了特大丰收。皇帝于是知道了他的方法是对的,于是恢复了他的官职。
三吴堂:北宋朝时期的昆山人郏亶,字正夫,宋嘉祐年间进士,历官司农丞、温州知州。曾上书《吴中水利论》,详细论述吴中水利的六失、六得。又著有《吴门水利书》。“三吴”,地区名,《水经注》以吴郡、吴兴、会稽为三吴。后人以其功糜三吴,立以为堂。
六合堂:唐朝时期的人郏滂,官六合县宰,能诗,所到之处,都有题咏,后人因其著称于六合县,立以为堂。 跟帖时间 2010-05-16 07:09: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郏氏的迁徙分布 -- 郏氏或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十七位门阀。
郏氏家族望族出荥阳、武陵、襄阳。郏氏发源地就在河南省开封附近,后来繁衍到荥阳(今河南成皋)及湖南广陵两地,周平王东迁之后,变成了郑国所属的一个邑,称为郏邑。
郏氏族人中出了不少名人,像受学于郑铨、博学而又多闻,精于经传的大学者郏元鼎;著名的水利专家,撰著了《吴门水利书》。曾于宋熙宁及元祐年间两度出任农丞的郏侨,为宰相王安石所推重,他继承其父业,对水利有所发明;清朝的画家郏抡逵等等,都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历史名人。
今江苏省的徐州市丰县、张家港市,山东省的济宁市、嘉祥县,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旺角,上海市,内蒙古自治区,海南省的海口市,安徽省的蒙城县,江西省的玉山县等地,均有郏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5-16 07:08: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