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08 14:50:20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6926 跟帖次数 9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王室后裔景差,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之一,与炎帝齐名。

炎、黄二帝,相传是同母异父兄弟。黄帝原姓公孙,因为长期居住在姬水一带的轩辕之丘,就改姓姬,号轩辕氏。以后因封国在有熊,又号有熊氏。他生活的时代大约在四千五百年以前,活动的地域大体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带。

炎帝,相传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即神农氏,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长在姜水附近。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的东面,是渭河的支流。又传说炎帝陵在今陕西宝鸡,湖南酃县等地。

相传炎帝末年,道德衰败,社会混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南方几个黎族的首领蚩尤带兵北进,一直攻到河北涿鹿的原野之上。黄帝率领部队与蚩尤在此展开了一场血战,最后将蚩尤军队包围起来,全部消灭,并活捉了蚩尤,在涿鹿把蚩尤杀掉了。

以后又经过了多次征战,黄帝在阪泉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七旗村)打败了炎帝,使炎帝势力退避到南方。从此,天下安定,黄帝被中原各部落尊推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又与炎帝部落合并,统称华夏族,即中华民族的前身,于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称作“炎黄子孙”。

黄帝活了一百十岁,死后葬在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每年的清明节,海内外的华人前往黄帝陵,祭祀共同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黄帝共有四个妃子,一共生有二十五个儿子,而得姓的儿子只有十四人。他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发明了养蚕缫丝、制作衣服。所以,嫘祖后来又被祀为“先蚕”(蚕神)。她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其中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之孙生老童,老童生有两个儿子黎和吴回,都担任祝融这种火官之神,历史上又称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之后的季连(芈姓)一支,楚国诸姓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在其发展中芈姓形成了庞大的姓氏团体,约略有二百余种,楚公族三大姓之一的景氏就包括在内。

战国时期,楚国王室有六大公族姓氏,即屈氏、景氏、昭氏、怀氏、田氏、吴氏,皆为楚国王室分封子孙的食邑地名,后代以之为姓。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景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

景差,是楚国贵族,为著名辞赋家,与屈原齐名,著有楚辞《大招》传世。景差入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景氏,成为最早的一批景氏族人。

景差的辞赋,可与屈原、宋玉同享盛名。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将楚国王族全部迁往中原地区,现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关中,豫西等中原地区。景氏族人在一千多年前主要繁衍于好田寺、华阳两地。好田寺在今山西省乾县东边的好田寺村,华阳在今山西省沔阳县东方之地,这两地均在后来的晋阳郡地(今山西太原地区)。景氏后人多奉景差为得姓始祖。

明朝初年,山西的景氏族人由明太祖朱元璋下旨在洪洞县大槐树下集合,之后分迁全国各地。

景氏的主要渊源有二,一是黄帝一支,楚国,芈姓的后裔;另一是炎帝一支,姜姓,齐景公的后裔。与其同源的姓氏主要有:

尚氏,源出姜姓。齐太公之后。

桓氏,源出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

昭氏,源出芈姓。楚公族,以族为氏。《楚辞》云:昭、屈、景,楚之三族也。

伍氏,源出芈姓。楚大夫伍参之后也。

能氏,源出芈姓。楚熊挚之后,避难改为能氏。

鬻氏,源出芈姓。楚鬻熊之子鬻拳之后也。

班氏,源出芈姓。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为虎所乳,谓虎有斑纹,因以为氏。

翠氏,源出芈姓。楚将景翠之后。

苗氏,源出芈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

成氏,源出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君的儿子字成虎,他的后世子孙取其“成”字为姓,亦称成氏。

建氏,源出芈姓。楚太子建之后。

屈氏,源出芈姓。楚公族也。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任楚国莫敖,被封在屈邑。

潘氏,源出芈姓。周代楚国王族的后代。

查氏,源出芈姓。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

荆氏,源出芈姓。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

庄氏,源出芈姓。春秋时楚国君旅,死后谥号为“庄”,他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氏。

熊氏,源出芈姓。商朝末期鬻熊之后,楚国公族以芈为姓,国君以熊(能)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景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相传,炎帝教民农耕,被尊为神农氏。《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炎帝初都陈,又徙鲁。鲁地的齐国乃炎帝姜姓之后裔的所在地。传至春秋战国时期,齐景公之后乃以景为氏。

东周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姜杵臼去世,周敬王封赐其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

谥号,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与精神荣誉的象征,故而王族贵胄的谥号也多成为其后裔子孙的姓氏。在齐景公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者,称景氏,源起山东,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古蒙古族精吉集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姓氏通谱》记载:

蒙古族景吉济氏,亦称精吉集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以为姓者,满语为Ginggigi Hala。

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景吉济氏多冠汉姓为景氏、吉氏、济氏、金氏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古女真族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清稗类钞》中明确记载:“满蒙两族之姓氏,不著于世,辄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为姓。流俗不察,遂以为其祖父子孙不同姓矣。”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胡锡氏,满语为Huhi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冠汉字单姓为景氏。

⑵.满族精格理氏,亦称景格里氏、精厄礼氏,满语为Ginggeri Hala,意为“洁净”,世居乌拉(今吉林长春)。后改汉字单姓为景氏、金氏、精氏、孙氏等。

⑶.满族精吉氏,亦称景吉氏,满语为Ginggi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后改汉字单姓为景氏、金氏、精氏等。

⑷.满族景佳氏,亦称靖佳氏,满语为Gi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后改汉字单姓为景氏、靖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古达斡尔族精奇哩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景奇里氏,亦称精奇哩氏,世居景奇理乌喇(今俄罗斯界雅河一带)、噶哈里碧汉额里村、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者,满语为Ginggiri Hala。

在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族、满族景吉济氏多冠汉姓为景氏、金氏等。



第六个渊源:源于景颇族,出自古越族景颇部族,属于以民族名称汉化为氏。

景颇族称“姓”为“波桑”,含有类、种、姓的意义。也就是说景颇族历史上同种、同类之人,也即同姓之人,均有血缘关系,不得通婚。至今仍严格遵守这种“同姓不婚”的制度。

在历史上,景颇族实行“普那路亚式”的族外婚制度,即甲族一群女子与乙族一群男子互为夫妻的族外群婚,现今景颇族实行的单向姑舅表婚姻,即是这一族外婚的遗迹。姓氏在景颇族中起着“姓别婚姻”的功能。因而景颇族姓氏与家族历史密切相关。

景颇族姓氏中有大姓与小姓之分。大姓共二十六个,均为氏族社会部族或家族标志。其中木日(彭、李)、恩昆(岳),勒托(董、徐)、木然(尚、杨)、勒排(排)五大姓,是世袭山官的子孙,称为五大官姓。由二十六个大姓衍生出三百多个小姓。景颇族称小姓为“亭郭明”,即户名。由户名再发展为姓氏(即小家族的名字)。大姓和小姓常常连用,小姓在前,大姓在后,由同一大姓分出的两个小姓之间可以通婚。

景颇族的姓氏,主要来源于七个方面:①官位、职业称谓;②出生或居住地名;③动物名称;④植物名称;⑤生活用具和建筑材料称谓;⑥食物或事物名称;⑦某种动物行为。

景颇族的姓氏起源模式,与汉族的姓氏起源十分类似,且多与图腾崇拜有关。而大姓、小姓之分及其社会功能,与汉族早期的“姓”、“氏”之分,和“姓别婚姻”、“氏明贵贱”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从中看出中华民族姓氏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景颇族人中,有许多族人以民族称谓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景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傣族,出自明朝初期沐国公军下景氏将士,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傣族,原本无姓,后来通过傣汉通婚开始有姓氏,如傣族姑娘嫁给汉人,生了孩子用父亲的姓;有的是学校老师为了便于称呼而给定的姓;更有趣的是“生随师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学校里还曾经出现了老师姓什么,全班同学就都都姓什么的现象。

傣族景氏,祖先原为汉族,明朝初期跟随沐国公沐英元帅攻打三边(今云南、贵州、广西),最后留守西南边疆,和当地的傣族同胞通婚,逐渐融入傣族。



第八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出自朝鲜半岛古百济国景氏将士,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朝鲜族,主要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州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国朝鲜族的近一百多个姓氏中,景氏也占有一定比例。

中国的朝鲜族人的祖辈是从朝鲜迁移过来的。公元十七世纪末开始零星迁徙,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以后,当时由于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再加上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其北部地区遭受大饥荒,使得大批朝鲜灾民陆续迁入中国东北的延边地区定居下来。



第九个渊源:源于阿昌族,出自明朝初期沐国公军下景氏将士,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阿昌族,是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专区的腾冲、龙陵等县,其中约90%的人口聚居在陇川县的户撒区和梁河县的遮岛、大厂区。

阿昌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汉族文献中对阿昌族先民的记载始见于唐朝,“阿昌”这一族称是在元代开始确定的。据史书记载,阿昌族的先民早在公元十三世纪就已居住在今保山、腾冲、梁河一带。

阿昌族原本无姓,后来通过与汉族通婚开始有姓氏。从明朝起,大批内地汉族移进阿昌族地区,对阿昌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户撒、腊撒地区,至今仍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和墓碑,具有汉族文化的特点。阿昌族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风俗习惯、宗教、姓名等方面都受到汉族的影响。

阿昌族取名一般取褒义,寄寓美好的愿望。同一辈分的兄弟姐妹,名字中的一字多取相同的,或有某种关联的字,这点与汉族有共同之处,从名字上即可看出是否属同辈。

阿昌族景氏,明朝初期跟随沐国公沐英元帅攻打三边(今云南、贵州、广西),最后留守西南边疆,和当地的阿昌族同胞通婚,逐渐融入阿昌族,成为阿昌族的大姓之一。



得姓始祖:景差、姜杵臼(齐景公)。

景差《楚辞·大招》全文 --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春气奋发,万物遽只。

冥凌浹行,魂无逃只。

魂魄归徠!无远遥只。

魂乎归徠!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

东有大海,溺水浟浟只。

螭龙并流,上下悠悠只。

雾雨淫淫,白皓胶只。

魂乎无东!汤谷寂寥只。

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

山林险隘,虎豹蜿只。

鰅鳙短狐,王虺骞只。

魂乎无南!蜮伤躬只。

魂乎无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

豕首纵目,被发鬤只。

长爪踞牙,誒笑狂只。

魂乎无西!多害伤只。

魂乎无北!北有寒山,逴龙赩只。

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测只。

天白颢颢,寒凝凝只。

魂乎无往!盈北极只。

魂魄归徠!閒以静只。

自恣荆楚,安以定只。

逞志究欲,心意安只。

穷身永乐,年寿延只。

魂乎归徠!乐不可言只。

五榖六仞,设菰粱只。

鼎臑盈望,和致芳只。

内仓鸽鹄,味豺羹只。

魂乎归徠!恣所尝只。

鲜蠵甘鸡,和楚酪只。

醢豕苦狗,脍苴蒪只。

吴酸蒿蒌,不沾薄只。

魂兮归徠!恣所择只。

炙鸹烝凫,煔鹑陈攵只。

煎鰿膗雀,遽爽存只。

魂乎归徠!丽以先只。

四酎并孰,不涩嗌只。

清馨冻饮,不歠役只。

吴醴白櫱,和楚沥只。

魂乎归徠!不遽惕只。

代秦郑卫,鸣竽张只。

伏戏驾辩,楚劳商只。

讴和扬阿,赵箫倡只。

魂乎归徠!定空桑只。

二八接舞,投诗赋只。

叩锺调磬,娱人乱只。

四上竞气,极声变只。

魂乎归徠!听歌譔只。

硃唇皓齿,嫭以姱只。

比德好閒,習以都只。

丰肉微骨,调以娱只。

魂乎归徠!安以舒只。

嫮目宜笑,蛾眉曼只。

容则秀雅,稚硃颜只。

魂乎归徠!静以安只。

姱脩滂浩,丽以佳只。

曾颊倚耳,曲眉规只。

滂心绰态,姣丽施只。

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魂乎归徠!思怨移只。

易中利心,以动作只。

粉白黛黑,施芳泽只。

长袂拂面,善留客只。

魂乎归徠!以娱昔只。

青色直眉,美目媔只。

靥辅奇牙,宜笑嘕只。

丰肉微骨,体便娟只。

魂乎归徠!恣所便只。

夏屋广大,沙堂秀只。

南房小坛,观绝霤只。

曲屋步壛,宜扰畜只。

腾驾步游,猎春囿只。

琼毂错衡,英华假只。

茝兰桂树,郁弥路只。

魂乎归徠!恣志虑只。

孔雀盈园,畜鸾皇只。

鹍鸿群晨,杂鹙鸧只。

鸿鹄代游,曼鹔鹴只。

魂乎归徠!凤皇翔只。

曼泽怡面,血气盛只。

永宜厥身,保寿命只。

室家盈廷,爵禄盛只。

魂乎归徠!居室定只。

接径千里,出若云只。

三圭重侯,听类神只。

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魂乎归徠!正始昆只。

田邑千畛,人阜昌只。

美冒众流,德泽章只。

先威後文,善美明只。

魂乎归徠!赏罚当只。

名声若日,照四海只。

德誉配天,万民理只。

北至幽陵,南交阯只。

西薄羊肠,东穷海只。

魂乎归徠!尚贤士只。

发政献行,禁苛暴只。

举傑压陛,诛讥罢只。

直赢在位,近禹麾只。

豪桀执政,流泽施只。

魂乎归徠,国家为只。

雄雄赫赫,天德明只。

三公穆穆,登降堂只。

诸侯毕极,立九卿只。

昭质既设,大侯张只。

执弓挟矢,揖辞让只。

魂乎徠归!尚三王只。

跟帖时间 2010-05-08 15:06: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景氏的历史名人(二) -- 景定成:(公元1882~年),字梅九;山西安邑人(今山西运城)。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辛亥革命主将,1905年加入同盟会,山西同盟会发起人,1910年在北京创办《国风日报》任主编,孙中山称他一支笔可抵十万大军,《讨袁檄文》就是他写的。

景定成的祖父是前清秀才。父亲景丹祺,爱好广泛,长于天文、算学、宋理学以及地理。考中秀才后,他在安邑、阎井、猗氏等地教书。景定成三岁起就随叔祖学识字,到四岁时已认识四五千汉字;六岁时随叔祖学习《三字经》和《诗经》,十二岁时与父亲同年考中秀才。

对于他的早慧及学业成就,故乡人一直津津乐道。至今,河东大地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景家住在安邑城北街,紧邻一座池泊(塘)。不远处,巍巍然竖立着一尊十三级唐塔和一座牌坊。人们说,池泊是一个硕大的砚池,高耸入云的唐塔是一管巨笔,雕梁飞檐的牌坊则是笔架。这里地杰人灵,文人墨客层出不穷,出大才子。景定成就是禹都圣地出的大才子。尽管老百姓的传说中不乏封建的宿命论观点,但也饱含故乡人民对景定成一代学人宗师的肯定。

在省城太原令德堂和晋阳书院求学期间,景定成目睹清封建王朝政治腐败,百姓遭殃的现实,内忧外患使他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1903年春,山西大学堂保送景定成等四名同学入京师大学堂学习。当年冬天,他随“中国第一批官费留学生36人赴日本留学。”到东京后,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理化科学习,并被推举为留学生山西同乡会会长。在海外,他深感国耻身辱,开始倾向革命。1905年前后,他参加了孙中山成立的中国同盟会。他与其他山西留学生联合其他各省学友,把争矿斗争推向高潮,与清廷的卖国行径做斗争,直至斗争完全取得胜利。

景定成较早地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义无返顾地为之奋斗终生。当他读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书后,朴素的反清意识得到升华。他与秋瑾等人一起创办《白话报》,与留日学生王用宾等晋省学生一起创办《第一晋话报》和《晋乘》。1906年冬天,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在东京制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景定成参与了制定活动。1910年,他又赴东京,与革命同志一起商谈西北革命事宜。在与宋会谈中,他们确定了西北革命和中国革命方略。

1907年,景定成完成学业回国。回国后,他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他介绍好友李歧山、郭朗清、邵修文等加入同盟会;他写出《忠群论》等论文和小说,批判封建专制的统治,宣传自由平等思想;1911年,他利用同盟会会员程家柽的关系,创办了《国风日报》,在北方宣传革命。《国风日报》曾多次被查封,他五次殚精竭虑重振“国风”。时人称赞说:“北京《国风日报》与东京的《民报》,均可抵十万大军。”广州起义后,他在《国风日报》大力宣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迹。武昌起义后,他又大力宣传介绍武昌起义,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前夕,景定成返回太原,积极参与山西新军起义的宣传策划工作,并为起义军秘密筹集经费。1912年山西新军起义成功,他出任山西都督府稽查局局长,为革命同志及其家属做了大量的善后和安抚工作,包括妥善安葬了在组织燕赵联军时被杀害的吴禄贞烈士,并安抚了其家属。

景定成在太原办了《山西民报》,利用报纸反对封建思想,积极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权等思想。与黄兴等人一起创办《汉帜》等报刊。他参加山西新军起义,他返回太原,向革命同志南桂馨、阎锡山等介绍南方革命形势,以及黄花岗起义经过。在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阎锡山手握兵权,残酷镇压迫害昔日的革命同志。并屡次通缉要捉拿景。对于阎锡山的背信弃义和倒行逆施,景定成一直嗤之以鼻。至今在山西、陕西等地还流传着他与阎锡山斗争的故事。看到阎锡山悬赏万元捉拿他的通缉令后,他在报纸上登载自拟的“悬赏一个铜板通缉阎锡山”的命令。他反对袁世凯恢复帝制。袁世凯登基的那天,他所办的《国风日报》出刊一天无字的白报以示抗议。《国风日报》遂被查封,他在西安被捕,被关押在北京的监狱。袁世凯死后,他方获释。此后又反对张勋复辟,抵制和揭露曹锟贿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又因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而受追捕。

1936年“西安事变”后,周恩来来到西安,专门来到景定成家与他会晤,向他阐述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鼓励他在民族存亡的关头要为抗日救国发挥积极作用。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做了不少有益工作。1938年,他参加了西安各界友人欢迎朱德、林伯渠、彭德怀等领导人的聚会,并即席赋诗歌颂朱德等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他也曾与贺龙、郭沫若会面,并互有诗词唱和。他还亲笔致书毛泽东。“七七”事变后,景定成与友人一起,收集和购买了一大批进步书籍,把书送到革命根据地。接到这批书后,毛泽东指示西安的地下党组织,每月至少要同景定成等党外人士见一次面。抗战期间,他一直与地下党组织和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保持友好联系,并介绍进步青年奔赴延安。景定成以他对辛亥革命的卓越贡献,以他出众的才华和执着追求进步的精神,在西北、华北各界享有盛誉,被公认为志士仁人和开明绅士的“八大家”之一。他对进步事业所做的贡献,受到毛泽东的赞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必武、林伯渠、李济深曾联名电邀他赴京共商国是,他因病未能成行。

“时势造英雄”,富有传奇色彩的景定成,是在清末民初反帝、反封建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位热血男儿。他不仅自己终身为理想奋斗,而且影响和带动了他的朋友和家人一起从事革命活动。在西安教书时,他薪水不低,每月大洋一百元。但生活困窘、常需友人接济。他乐于接交朋友,每月光馒头就要买两千斤,朋友们送他“穷孟尝君”之称。他广泛结交国内外志同道合的朋友:山西的辛亥革命志士李歧山、续西峰、郭朗清等;湖南女侠秋瑾和革命党人杨笃生、仇亮;陕西的井勿幕和马开崧等;云南的李烈钧;日本进步人士宫崎寅户藏和辛德秋水;越南朋友阮鼎南等等。他们时常一起讨论切磋时政理论,互相启迪、互相鼓励。

1909年,景定成接老父亲到西安“救世堂”医院治病。闲暇时,他给老父亲讲革命形势和前途,说:“愿父牺牲一子,以为社会,留仲子养老,如何?”父亲朗声回答道:“…若论牺牲,全家何妨?”由于这份理解,在他留学期间和为革命奔走中,父亲总尽力从经济上支持他。在他的原配去世后,他与解州才女阎玉青结婚。阎在西安加入同盟会,是山西同盟会唯一的女会员。她跟着景定成为革命四处奔走,在家乡办女学,宣传妇女解放理论。景的妻弟阎虎臣追随他,参加过辛亥革命。他唯一的弟弟静成,不但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而且尽力支持兄长的革命活动。定成的儿子崇文很早就参加革命,曾任第一集团军六军中校参谋、第三混成旅骑兵团长等职;侄子崇道入太原学兵团,毕业后任陕西国民军暂编一师骑兵团连长、营长等职;养子崇友曾在黄埔军校任拳术教练,后随他到各地进行革命活动。嫡孙克宁1942年大学毕业,继承爷爷的事业,他也进入西安新闻界工作。在准备去延安参加革命之际,因事情泄露他被国民党逮捕。被营救出狱后,克宁担任《西京平报》记者,因揭露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的劣迹,被逐出报社。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同德医学院和诚孚纺织专科学校任政治教授。他一生屡遭磨难,党的拨乱反正政策使他焕发了青春活力,他重返教育战线并努力工作着。

景定成一生多才多艺,通晓日、英、世界语等多种语言,在数学、理化、书法、语言学、文艺理论等领域都有一定的造诣。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一生从事舆论宣传工作,创办报刊成绩卓著,他紧跟着时代的风云,挥动如椽巨笔写下了无数篇战斗檄文。世人称他和留学日本的另一革命志士景耀月为山西的“二景”。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奔走呼号于海内外,为实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想,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他贡献了毕生精力。作为一代宗师学人,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留下不少珍贵遗产。
景耀月:(公元1881~1945年),字瑞星,别署太昭、帝召、瑞星、秋绿、秋陆;山西芮城芮城县陌南镇小寺前村人,一说山西运城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景耀月有较厚实的国学基础,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考中举人。后留学日本,得法学士学位,并参加了同盟会。

景耀月幼年家境困窘,他与父亲靠租种土地和编制竹器为生。少年师从芮城名儒刘谓渔,因学业优秀被选入太原令德堂学习(后并入山西大学堂)。他是1904年山西首批官派留日生之一,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毕业时获法学士学位。

在日本留学期间,景耀月参加了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担任组织干事,还被留日同学推举为中国留日同学会主席。他结识了胡汉民、宋教仁、黄兴等人,并一起为在中国创建民主共和国奔走呐喊。他经常组织留学生,与立宪派和保皇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和于右任等人发起并成立了豫、晋、秦、陇协会,并担任会长。他积极参与山西留学生和民众的争矿运动,在烈士李培仁的悼念会上,他一纸骚体祭文,“哀音满纸,闻者涕下”。他与山西学友景定成、王用宾等留日学生发起创办了《第一晋化报》和《晋乘》等革命报刊。在《民报》等许多刊物上发表过颇有号召力和战斗力的文章。

从日本返回上海后,恰逢于右任主办的《民呼日报》被查封,景耀月遂与于右任一起创办《民吁日报》。他在报上揭露日本欲侵略中华的阴谋,从而引发了国人抵制日货运动。他时常在上海影响较大的三大报纸《民呼》、《民吁》、《民立》上发表时评与文章,宣传和发动民众参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揭露日本欲亡华之阴谋。因之,被日本侵略者所忌恨,也为清廷所不容,被迫流亡南洋。流亡期间,他还在西贡、河内等地组建了同盟会分支机构。后来,他再度赴日,与孙中山、黄兴等策划南北起义之大事。辛亥革命前夕,他被委派负责北方地区的起义筹备工作,遂由日本归国。以上海为基地,他多次往返于京津、华北、东北、西北各地,联络革命同志,组建同盟会分会,发动和布置起义工作。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南北各省纷纷响应。各地派代表集聚南京,共商开国大计。他以山西省代表的身份被推举为各省代表会议议长。当时事出仓促,百废待兴,无章可循,他呕心沥血,日理万机,夜不成眠,妥善处理了不少事务。他起草了《临时约法》和《临时政府组织法》,对于建立民主体制的立法工作,他贡献甚多。在马上要举行总统宣誓就职仪式、而就职宣言还未准备妥当之时,他进入一旁室,执笔急书,几乎一挥而就《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他以参议会参议长的身份,发表支持孙中山就职的演说,并亲手向孙中山交付了印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就任临时政府教育次长,并兼任南京政法大学校长。他主持拟订了全国第一部民主教育法规,法规中主张男女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主张废止祀孔读经,从而为我国近代的民主教育奠定了基础。他经常与“国父”孙中山一起共商国是。他与孙中山等人的合照,现仍悬挂于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和北京香山的孙中山先生纪念堂。孙中山曾亲书“高远”条幅赠予他,以表彰他的赫赫功勋。

景耀月反对袁世凯恢复帝制。因谴责北洋政府的倒行逆施,他被扣押在总统府怀仁堂达十数天。袁世凯欲达到恢复帝制之目的,花重金收买景耀月为己所用,景耀月严辞拒绝不在赞附帝制文约上签字。关于这一点,《山西通志·人物志》认为“景耀月为‘筹安会’成员,‘劝进’袁世凯称帝。”全面考察景的一生,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创建共和国,晚年至死不为日伪政府服务。袁世凯的恢复帝制,属于背信弃义,倒行逆施,铁骨铮铮的景耀月,怎会依附叛逆?景耀月的后人景柔和景炎在《景耀月事略》一文中记述,袁世凯为拉拢景,亲派儿子袁克定把二百万元送到景耀月家,并说:“总统因你对共和开国有大功,特拨此款,作为办事费用。”景耀月坚辞不受,后悉数交还总统府财务负责人袁乃宽,并对袁世凯说:“此系国家公帑,我私人无权享用,敬交还政府。”世人只知袁世凯送钱,不知景耀月悉数退款,对他产生误解。

张勋复辟,景耀月激于大义,潜回山西,发动晋、陕、豫各省的革命力量,组织“两河讨伐军”(指黄河、渭河),并被推举为总司令,声讨叛逆;曹锟贿选,他有病住院,还托老友带手书给曹,谴责他的可耻行径。在东北军阀张作霖逮捕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李大钊等人时,他写信给张,劝阻他不要杀害文化界的爱国人士。以后还写信给张学良,营救共产党员李经国出狱。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他致函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又写信给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说:“必将使蒋停内战,息党争,顾大局,团结御侮,救亡图存,避免内战,勿予敌以可乘之机。”毛泽东主席曾写给他一封信,邀他赴陕北共商国是。他因正患肾炎,需住院治疗,未能成行。但他与来人相约,一旦肾病少愈,即应约去陕北。

此后时局混乱,景耀月觉得在国民党政府里工作,如“置身于粪窖”。便退出政界,以讲学为生。北伐战争后,蒋介石政府对外卑膝投降,对内祸国殃民,残酷迫害爱国人士。他把这些行径斥为:“杀民主义,刮民党”。惊闻“九一八事变”,景伏案痛哭,三日卧床不食。早年在《民吁日报》被查封时,给他送信使他躲开一劫的郑孝胥,就任溥仪伪满洲国的总理。虽然他们私交很厚,但激于民族大义,他写信给郑,斥责他:“背叛祖国,甘效吴三桂、洪承畴,认贼作父…”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支持下野多年的吴佩孚“出山”筹备“华北自治”,他面见吴予以劝阻。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伪政府对他硬逼软诱,希望他能主持华北教育总署的工作。景以“我是文人,无心政治”予以拒绝。日伪政府登报发表景就任北平图书馆馆长的消息,他立即登报声明:“此事,我事先不知道。我今年老体衰,百病缠身,实难胜任。”他非常清楚自己处境险恶,但丝毫不惧怕,还常说:“我不能为文文山(文天祥),亦当效史可法!现在是民族兴亡大事,不同于国内争端,未可丝毫苟且!”还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苏武乃是我师!”抗战期间,他久居凶险之中,没有收入,生活困顿,无钱治病,病情日益加重。日寇知道他不会屈服,也知道他支持抗日救国活动,于是将其子景炎以抗日罪名逮捕并关押在敌宪兵队,严刑逼问。又以同样罪名,通缉其另一子景柔。其夫人死于日寇扫荡之中,其故居也被日寇所焚毁。日伪军又多次搜查景耀月的住所,撕毁其藏书,对他多次进行殴打、辱骂。日寇欲置他于死地,便派山西省伪省长,后任华北伪政府教育部长的苏体仁等,以接他治病为由,把他送入北平伪同仁医院。在那里,谎告他患有膀胱瘤,割开他的膀胱,不予缝合,使他尿血、感染。他呻吟于病榻,每日出血盈盆,终被日寇迫害致死。

由于景耀月在创建中华民国中的不朽功勋,和抗战期间以身殉国的大忠大义行为,重庆国民党政府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并宣读了褒扬抚恤令。中国共产党人也在《新华日报》上报道了他逝世的消息。

除时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评论外,景耀月在苏州参加了爱国人士成立的诗社南社,并编辑过《南社丛刊》。还与柳亚子、俞剑华、苏曼殊等人以文会友,开展革命工作。为振兴教育,他先后担任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东北大学、朝阳大学、北平法政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学术成就有目共睹。他为革命四处奔走,却依然著述不辍,一生写作不下数千万言,其中一些系我国革命史上的重大文献。在古典诗词方面,其造诣颇深,他曾写出两三万首古诗,实为我国近代诗坛上的一位不可多得的名家。可惜因为战乱、颠沛流离,他的手稿多被毁弃。仅刊载于《晋乘》、《夏声》、《民报》、《汉帜》、《第一晋化报》〉、《民呼报》等报刊上的文章评论,就有百十万言。他国学根基深厚,著有:《清诗存》、《新雅诵》、《解除国局书》、《复古篇》、《教育史》、《芮城金石志》、《庄经发微》、《共和国卅年史》等,可谓著作等身。鲁迅在北大教书时称赞景是“当代古典文学的最佳作者”。他与国学大师章太炎齐名,文坛素有“南章北景”之说;他与留日同学、辛亥革命志士景定成均以文思敏捷,文笔犀利而著称,有“山西二景”之美誉;他在古典诗上造诣较深,与著名学者黄侃有“南黄北景”之美誉,时人评论说:“黄以辞夸,景以气行。”

景耀月的一生光明磊落,高风亮节。他既是革命斗士,又是优秀学者。他一生写的文章诗词主题鲜明,浩然正气,格调高昂,忧国忧民。他写了《乔松》一诗:“乔松孤岭畔,辛苦岁风寒。先尽严霜袭,终令大节完。石顽心上老,铁劲世中难。洒落冰尘外,留操万众看。”这是他内心的独白,也是他赤胆忠心、铮铮铁骨的写照。他深明民族大义,坚持了文人的操守,他的文风与他的做人,实为后世典范。



景克宁:(公元1924~2006年),山西运城人。当代全国十大演讲艺术家,著名美学家,教育家,哲学教授。

景克宁是运城高专教授,著名教育学家、演讲艺术家,全国教育信息网总顾问,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史馆“中国日志”编委会副主任,“全国优秀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首都师大、西安交大、山东大学等四十八所大专院校客座教授,国家特殊津贴享受者。

景克宁“爱读书,好收藏”的习惯缘起于他的祖父景梅九,作为辛亥革命的一位宣传鼓动家和文化斗士,他家有着丰厚的藏书,这知识的宝藏开启了景克宁的智慧之光。

景克宁藏书甚丰,遗憾的是文革期间的两次抄家把收藏的近两万册古籍善本、珍藏版本书籍丢失殆尽。景克宁的藏书分两个房间,一是工作间,另一间是藏书阁。工作间,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作品,是他多年来呕心沥血的创世之作,占柜子的四分之一;另一部分是他的常用工具书,象《中国大百科全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大辞典》、《资治通鉴》、《二十四史》、《鲁讯全集》、《莎士比亚全集》等等应有尽有。这么多的书,简直是一座书山,而景先生就是每天翻新这座书山的主人。

藏书阁里的书归类极其到位,美学方面的书占两个架子,哲学、政治经济学占三架,历史、地理、社会学用两个架子,文学占一架,地方文献和杂志放一个架子,满满一屋子的书,给人一种寸士寸金的感觉。

景克宁迄今为止创造了三大奇迹;一是二十三年的牢狱之灾能够活下来;二是因反林彪被判处死刑却又能幸免遇难;三是身患绝症居然能战胜病魔。景克宁先生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认为自己一生多磨难而能挺过来,是因为有理想、知识和信念的支撑。的确,马克思主义对他来说是实实在在的。他一生所遭痛苦非常人能够想象,他用辩证的观点做总结;没有痛苦就没有突破,没有痛苦就没有裂变,没有痛苦就没有创造,没有痛苦就没有震荡,所以痛苦是孕育新生命的子宫。接受过痛苦洗礼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景克宁是演讲艺术家,演讲是他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他的足迹遍及了大江南北,他的声音传遍了祖国东西。目前,在全国已演讲了两千四百多场,听众达三百多万人。他的演讲集《美在如唤》、《青年启示录》和代表他自己人生思考与演讲艺术最高境界的集大成之作《真·善·美棗火种·信使·旗帜》等书,在社会上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也因此获得了“八大著名演讲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景克宁一生与书结伴而行,生活中不能一日无书。他说,书是一个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良伴,它绝不会在患难时背弃你,它对你永远是那样亲切:年轻的时候,它教导你,使你从中得到乐趣;年纪大了,它又时时安慰你,鼓舞你。

2006年3月景克宁去世,著作有《美在召唤》、《真善美》、《景梅九评传》等。

“读书、爱书、藏书”是景克宁终生的爱好。“读书、爱书、藏书”又使他终生受益,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后人。



景才瑞:(公元1924~今),山西临猗人。著名地理学家。

194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理学院地理学系。曾任天津南开中学教员,工会主席,教导主任。地理系讲师,教研室主任。

1965~1966年借调地质部西南第四纪冰川专业考察队任技术负责。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及该会长江分会副主任,该会地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科协委员,湖北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湖北省旅游学会顾问,李自成研究会顾问,武汉市科协委员,武汉地理学会理事长,全国高师第四纪地质学教研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兼职教授,湖北省计委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合建的湖北省环境国土中心顾问,学术委员。

1985年应邀去英国出席第一届国际地貌学大会,1987年应邀去加拿大出席第十一届国际第四纪大会,1989年应邀赴美国出席第二十八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交流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论文《GeoJoural》。

1991年应邀赴香港大学访问讲学,1993年应邀赴澳门交流访问,1997年应邀赴台湾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论文,1998年,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宣读交流学术论文。

在第四纪研究方面,他提出了新构造运动实际上为新地貌运动,第四纪地质学实际上为人生代地质学,第四纪的标志是冰川、黄土、古人类出现,第四纪的下限超三百万年;原生黄土是冰期时风成的,中国不存在热黄土;第四纪大冰期是人猿相揖别的外因,中国很有可能是古人类最早起源地之一。

在地貌学研究方面,提出了地貌发育的相关阶段学说,而具有活动性与相对稳定性相互交替的新构造运动的阶段性和一般以干冷气候为特征的冰期与一般以湿热为条件为特征的间冰期相互交替的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阶段性是地貌发育的相关阶段的两大支柱。

在探索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遗迹方面,作了系统工作,报导了考察材料,从多方面论证了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有第四纪冰川作用。

他执笔撰写了“四川西昌螺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地质”、“弄弄坪第四纪地层调查简报”。在李四光研究方面,倡导并组建了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主编出版了《李四光全集》、《李四光学术研究》。在教书育人方面,培养出二十余名硕士,编著六部书。二百余篇文章,被学生誉为“治学良师人生楷模”,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受领者。



景熙俭:(公元1941~今),辽宁本溪人。著名工艺美术家。

副总设计师。工艺美术师。焦作市政协委员,焦作市纺织工程学会理事,河南省家用纺织行业协会图案设计研究会副会长。

1982年获焦作重大科技成果奖。1981~1994年先后获河南省巾被图案设计一等奖一件、二等奖四件、三等奖两件、优秀奖九件,河南省纺织工业产品“百花奖”一等奖一件、二等奖三件、三等奖四件,河南省优质产品奖三件,全国家用纺织图案优秀设计奖一件,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奖一件,全国旅游产品设计奖一件。

曾六次被河南省纺织工业厅授予“优秀设计人员”称号,被焦作市纺织局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85年获焦作市职工自学成才奖。1986年获河南省职工自学成才奖。1994年创作大型壁挂《云台月色》作为焦作市赠送日本府中市友好代表团的礼品。

1995年发表论文《谈床单设计的色彩构成》获全国家用纺织行业协会优秀论文奖。事迹被收入《中国职工自学成才者辞典》、《中国人物志》、《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中国中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景玉书:(公元1940~今),河北保定人。著名现代美术家。

教授。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1964年以来,作品曾参加国家级及国际性大展数十次,一些作品在美国、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参展或举办联展,曾在国内并多次在法国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入 编多部画辑。《人民画报》、《中国美术报》、《连环画报》、《国际航空画报》、法国《时代》、《快报》周刊、《欧洲时报》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多有评介文章和专访报道。

一些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以及国外画廊收藏。油画《八月的微风》获北京市优秀作品奖,《安祥》获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作品奖,《红石榴》获“中国丝绸之路美术作品大展”银奖,《西藏鼓手》在法国戛纳第二十八届蔚兰海岸国际美术大奖赛中获奖。获《99中国艺术博览会》、《新人新作奖》。

1987年以来,曾参加深圳及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微缩景观的筹建工作并担任艺术顾问。1991年由中国美协选派赴巴黎国际艺术城学习考察。在北京电影学院前后为国家培养九届美术设计专业的本科生和两届研究生。

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专家。



景跃军:(公元1956~今),女;吉林长春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197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并留校任教。副教授,兼任长春市政协委员、吉林省人口学会理事、吉林省社会学会理事等。近年来,把社会调查和统计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参与撰写出版学术著作七十余部,在各种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其中有十八篇论文被国家级权威杂志全文转载,十九篇论文获省级或省学会级优秀论文奖。

作为联合国P04项目、国家统计局P33项目、国家计生委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的主要参加者,承担了这些项目的问卷设计、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工作,并执笔完成了项目报告。除从事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外,曾先后给研究生、本科生等开设了社会统计学、人口评估方法、家庭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社会应用统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高等数学等十几门次不同层次的课程。并编写四部研究生课程教材,指导和协助指导多名硕士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

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1995年9月,以社会学者的身份,作为吉林省五十名代表之一参加了在北京怀柔召开的联合国世界妇女代表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1997年10月,作为正式代表和吉林省唯一的论文撰稿人的身份参加了在北京国际中心召开的第二十三届世界人口大会。

兴趣广泛,闲暇时间爱好集邮、集硬币、搜集的各国硬币,有六十多个国家的几百枚。另一爱好的是文学写作,现已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几十篇。第一部反映美国四年生活的散文集《感受美国》已于1998年3月由长春出版社出版。

由于本职工作以及社会工作方面的出色表现,《长春日报》、《吉林青年报》、《统战纵横》等报刊,吉林电视台、吉林省有线电视台等多次报道了她的事迹。人物辞条被收入《东方之子》第一卷,《世界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等。



景生贵:(公元1960~今),傣族;云南梁河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小学一级教师。毕业于梁河县师范学校。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完小校长。

从事小学教育近二十年来,全心为搞好边疆民族的教育事业。1984年9月任翁冷村教导副主任,负责芒角小学工作。这是一所新建小学,条件极为艰苦。带领师生自已动手盖厨房,围宿舍,开辟了一个篮球场添置了许多教具,还种了果树花草。担任毕业班教学,同时发动当地傣族,群众集资建校,盖了两幢土木结构的教学楼房。在此期间被芒东乡教委三次评为“先进教师”,1986年被芒东乡教育工会评为先进工会会员,1987年被芒东乡教委评为发动群众集资建校先进个人,1987年第一次评职中认定为小学一级教师。

1995年被中共梁河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同年被曩宋阿昌族乡党委政府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992年获得云南省校长岗位合格证书。

1998年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发动群众集资建校,为当地弄丘阿昌族小学建盖了一幢砖木结构的六格教学楼房。他的信条是: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



景德敏:(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指挥学院副政治委员。

景文春:(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景 阳:(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九十三军暂编第十八师师长。

跟帖时间 2010-05-08 15:05:5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景氏的历史名人(一) -- 景 差:(生卒年待考),郢人(今湖北江陵纪南城)。著名战国时期辞赋家,景氏鼻祖之一。

景差被称为景氏第一代,还是《楚辞》的作者之一,当时与屈原齐名,著有《大招》传世。

景差是与宋玉同时以辞赋见称于战国晚期楚国文坛的作家,司马迁在《史记·卷八十四》的结尾处提到:“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景差的家乡在秦朝时期置晋阳县,属太原郡,现在山西太原市。

《大招》是楚辞赋家景差的经典作品,是一首招生魂的唱辞,为四言诗,是在原有民间招魂词的基础上改编而创作的。在招唤魄魂归来时,极言在外的困苦,家中饮食的丰厚,楼台的绚丽,歌舞的盛大,美女的妖艳和宝玩的珍贵,这魂魄对于安逸享乐的追求,是当时楚民族对于欲望追求的一种普遍风气的象征性写照。

《大招》全文承袭了楚国民歌、音乐和巫事活动仪式,以及这种仪式中所具有的文辞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诵读全文,会感受到那浓浓的宗教气氛扑面而来,更能深深体会到楚国当时巫风激荡的盛况。



景 翠:(生卒年待考),郢人(今湖北江陵纪南城)。著名战国时期楚国将领。

楚怀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07年),韩国之宜阳为秦军所围,景翠以执珪之爵、柱国之官率军往救。

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唐昧战死,景翠升令尹。

楚怀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00年),齐、秦夹攻楚国,景缺率师拒秦军,兵败被杀。景翠受命以六城赂齐,并以太子为质于齐请和。



景 阳:(生卒年待考),郢人(今湖北江陵纪南城)。著名战国时期楚国将领。

楚顷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72年),齐、韩、魏伐燕国(今北京),景阳奉顷襄王命,率三万楚军救燕。

楚考烈王五年(公元前258年),秦军围赵都邯郸(今河北),赵国派遣平原君求救于楚国。次年,景阳随春申君率楚军救赵。在赵、魏、楚军的夹击下,秦军大败,二万人降赵国。



景 监:(生卒年待考),著名战国时期秦国大臣。

史籍《史记》记载:“监、景氏,楚之族也。”

秦国秦孝公嬴渠梁即位时,秦国的地位还相当低,诸侯大国都看不起它。秦孝公对此现状十分不安,决心奋发图强,使国家强大起来。下令求贤纳士,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谁有好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并赏给土地。诏令发出后,引起强烈反响。

魏国有个青年,得知此消息后匆匆来到秦国,这个人就是商鞅。商鞅到秦国后,向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讲述了自己的变法之道,很得景监赞赏,于是景监极力推荐。

秦孝公求贤若渴,听到景监大力推荐,立即召见了商鞅,可商鞅却大谈五帝兴起的道理,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商鞅讲完后,秦孝公才睁开眼睛,对商鞅讲的根本没兴趣。

商鞅离开后,秦孝公很是恼火,对景监大发脾气,说:“你推荐的是一个迂腐呆滞之徒。”景监心里也不好受,就在这时,商鞅再次央求景监引荐他,景监只好答应。

过了五天,秦孝公再次召见商鞅,对商鞅还抱着一线希望。这次商鞅却讲述了一大套三王之道。秦孝公越听越不合口味,虽耐着性子听完了,但又生了一肚子气。秦孝公再次抱怨景监,景监更恼火。

商鞅第三次要求见孝公,景监虽有顾虑,但为了国家的前途,还是照办了。这次商鞅讲述了五霸兴起的历史,向秦孝公鼓吹富国强兵之术,说明变法革新的重要性。这次讲的称霸之道,秦孝公越听越有兴趣,两人连续谈了几天,请孝公不但不知疲倦,反而精神抖擞,兴致勃勃,遂以商鞅之道变法改革。

秦国通过这次变法,使原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西戎”之国,逐渐发展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为日后秦统一全国作了政治上的准备。

商鞅的功绩之大自不可没,但景监的引荐之功也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景 鲤:(生卒年待考),著名战国时期楚国大臣。

景鲤乃楚怀王熊槐时的相国,有谋略,善辞令,是位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

楚怀王曾派景鲤出使秦国,有人对秦惠文王嬴驷说:“景鲤是楚怀王最喜爱的大臣,把他拘禁起来,用他换取楚国的土地。如果楚怀王答应了,那么我们将没用军队却得到了土地;如果楚怀王不答应,我们就杀掉景鲤,再与才能不如景鲤的人打交道,这可是一举两得的计谋。”秦惠文王于是拘禁了景鲤。

景鲤对秦惠文王说:“我预见到大王的权势将被天下人所轻贱,并且土地也不可能得到。我刚要出使的时候,听说齐魏两国都准备割让土地侍奉秦王。为什么能这样呢?就因为秦国楚国是兄弟之邦。如今大王拘禁我,这是向天下诸侯昭示秦国失去了楚国的邦交,齐魏又怎能尊重孤立无援的国家。当楚国知道秦国处在孤立中,不但不会送来土地,而且还要在外边结交诸侯来图谋秦国,那么秦的天下就必然危险了。”

秦惠文王听了景鲤的这番话,赶忙释放了景鲤,并视之为座上客。

后来,景鲤再次出使秦国,跟秦惠文王、魏惠王魏罃(魏婴)在边境一带讨论联合的问题。

楚怀王对景鲤擅自同秦国讨论联合之事感到很生气。有人对楚怀王说:“魏国请求不和楚国联合而只同秦国联合,因此景鲤才和我们一起讨论联合的问题。至于周王室对于你们和秦魏联合那是很高兴的,而齐国却产生了错觉,所以他们没有同你们联合起来。”

楚怀王听了这番话,也意识到自己错怪了景鲤。

景鲤还受令出使过韩国,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对国家的忠心,圆满完成出使任务,受到楚怀王的嘉奖。



景 阳:(生卒年待考),楚国人。著名战国时期楚国将领。

齐、魏、韩三国攻燕,燕国派遣太子求救于楚国,楚王命景阳为将救燕。

景阳出兵后,没有急于奔赴燕国,而史指挥军队进攻魏国之丘,一举攻下丘邑后,将之送与宋国,而后继续挥郡项韩国纵深发展。

如此一来,齐、魏、韩三国都感到恐惧,乃罢兵,燕国得解围。

景阳的这种“击魏救燕”的战略,被载于著名典籍《战国策》。



景 翠:(生卒年待考),著名战国时期楚国将军,秦末陈胜起义立新楚君后裔驹为楚王。

景翠也是怀王朝的一位重要将领,早年曾在国内不得志,留居东周一段时间,引起了东周昭文君的注意。

史籍《东周策》中记载:杜赫欲重景翠于周,谓周君曰:“君之国小,尽君子重宝珠玉以事诸侯,不可不察也。譬之如张罗者,张于无鸟之所,则终日无所得矣;张于多鸟处,则又骇鸟矣;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然后耨多得鸟矣。今君将施于大人,大人轻君;施于小人,小人无可以求,又费财焉。君必施于今之穷士,不必且为大人者,故能得欲矣。”

在公元前314年,景翠为楚国大将,负责楚国的东北战线。“楚三大夫张九军,北围曲沃、于中,以至无假之关三千七百里。景翠之军北聚齐、鲁、南阳。”是公元前314年秦楚争夺魏之曲沃时的形势。

公元前312年初,景翠率兵围攻韩之雍氏,揭开了秦楚齐韩魏之间一场大战的序幕。此时景翠已身为柱国了。由于楚屈丐之军被歼灭于丹阳,围雍氏的景翠处于秦韩的反包围下,不得不败退。

公元前308年,秦甘茂帅倾国之兵围攻韩之宜阳,楚国趁机派景翠出兵救韩,景翠后发制人,迫使秦在攻下宜阳后做出了让步。

史籍《东周策》记载: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易爆不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景翠在怀王后期已经成了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公元前300年,楚接连被齐、秦击败,国内一片混乱,处境十分艰难。景翠主持向齐国求和,并以太子横为质。

史籍《楚策二》中记载:齐、秦约攻楚,楚令景翠以六城赂齐,太子为质。昭雎谓景翠曰:“秦恐,且因景鲤、苏厉而效地于楚。公出地以取齐,鲤于厉且以收地取秦,公事必败。公不如令王重赂景鲤、苏厉使入秦,秦恐,必不求地而合于楚。若齐不求,是公与约也。”

但景翠抵制了昭雎的提议,坚决执行了联齐之策。此时景翠大概已经暂时担任令尹、主持国政了。公元前299年,顷襄王即位后,景翠作为前朝老臣,起到了一定的顾问作用。

史籍《楚策二》记载: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王明日朝群臣,皆令献其计…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求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百里许齐。齐(令)今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此策虽然不太可信,但文中的子良,可能就是景翠。翠就是萃,意近于良。



景 驹:(生卒年待考),楚国人。著名楚国贵族,秦末楚王。

据史籍《史记·高帝本纪》、《汉书·楚元王交传》记载:“景驹,楚假王也,在留,秦嘉所立。交与萧、曹等,尝俱从高祖见驹。后事不见于史。”

实际上,在秦朝末期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中,景驹被西楚的项氏家族拥立为楚王,都城设在江苏沛县。后西楚势力完大,项氏家族脚跟立稳后,景驹的利用价值就没有了,遂被项梁杀害。

史称: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即三个楚国人——陈胜、项羽、刘邦。陈胜,原即景氏家族的仆从。



景 丹:(公元?~26年待考),字孙卿;冯翊栎阳人(今陕西临潼),著名东汉将领,名列汉光武中兴时云台“二十将”的大功臣。

少年时到长安游学,王莽时曾举四科,他以言语科任固德侯相。

汉更始二年(公元24年)农历1月,为了躲避王郎的锋芒,刘秀被迫“北徇蓟”。然而此时蓟地的人心已倾向王郎,刘秀遣王霸招兵,只招来一阵耻笑。刘秀没办法,打算“南归”。刚刚投奔刘秀的耿弇表示反对:“今兵从南方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耿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刘秀的从属大约觉得这个小后生说话有点狂得不着调,不愿意北上。刘秀却很赞成这位年轻人的看法,称之为“北道主人”。

然而众人还没来得及上路,蓟城就发生了变故。宗室刘接“起兵蓟中以应郎,城内扰乱”,刘秀一看情况不妙,连忙带人杀出了南门。乱军之中,耿弇与众人失去了联系,刘秀只好“晨夜南驰”而去,在河北地区过起了流浪生活。时值寒冬,刘秀一行“不敢入城邑”,饥寒窘困之状自可想见。从“冯异上豆粥”、“冯异复进麦饭”、绕阳城骗吃骗喝这些被正史大书特书的事迹来看,当时的刘秀混得的确惨了点…

就在众人“惶惑不知所之”的时候,命运出现了转机。当时河北地区大多都已降了王郎,只有信都太守任光及都尉李忠、和戎太守邳肜表示忠于更始帝。刘秀获知此讯后,自是喜出望外,带着众人飞奔信都。在刘秀到达信都后,“邳肜亦自和戎来会”。当时许多人出主意让信都军送大家回长安了事,邳肜坚决反对,认为刘秀如果西归,“岂徒空失河北,必更惊动三辅”,信都兵“离散亡逃可必也”。刘秀觉得有理,也就放弃了这个打算。但两郡的兵力实在太弱,刘秀不得不想想出路。

当时有城头子路、力子都两股势力在山东河北地区颇有威名,而且他们名义上都归降了更始朝廷。于是,刘秀打算带兵投奔他们,任光却表示反对。刘秀曰:“你统共也没几个兵,不投人家咋办?”任光想了一下,给刘秀出了个主意:“可募发奔命,出攻傍县,若不降者,恣听掠之。人贪财物,则兵可招而致也”。估计当时刘秀掂量了一下,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刘秀军“乃发傍县,得精兵四千人”。

接着,任光又作檄文,诈称城头子路、力子都等人皆入刘秀麾下,以造声势。之后,刘秀军从信都开拔,先用疑兵吓降了堂阳县,后又攻下了贳县。此时,昌城人刘植聚兵数千人据昌城投靠刘秀,在王郎起事时“持节与从吏夜逃出城”的耿弇亦“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迎秀于育”。刘秀军继续扩大战果,攻下了宋子、下曲阳等地。此时刘秀军已有数万人,大军北上,又攻克了卢奴。然而,此时刘秀的实力还不足以抗衡王郎。正在此时,“起兵附王郎”的真定王刘杨被刘秀的说客刘植说服,这使得刘秀的势力迅速膨胀。坐镇真定的刘杨拥有十几万大兵,对刘秀的击败王郎至关重要。为了巩固这一联盟,刘秀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不但加强了与刘杨的联系,亦得到豪族郭氏的支持,一箭双雕。刘秀军继续开拔,连克元氏、防子等地。在进攻柏人时,遭到了王郎手下的郎将李育顽强抵抗。

在此期间,刘秀的族兄汉中王刘嘉又给刘秀推荐来两员大将:贾复与陈俊;执法严明的军市令祭遵则被刘秀提拔为刺奸将军。

刘秀攻不下柏人,遂引兵直奔巨鹿。路上,刘秀攻克了广阿。此时,从上谷赶来的耿弇大军前来广阿会师,真是让刘秀喜出望外。原来,耿弇离开蓟后,返回上谷,说服了父亲耿况归降刘秀。耿况又派部将寇恂前去联合渔阳太守彭宠,彭宠同意。于是,耿况令寇恂、景丹、耿弇率领上谷军,彭宠令吴汉、盖延、王梁率领渔阳军,两军合兵南下,似风卷残云一般,“击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凡斩首三万级,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间凡二十二县”,来到广阿与刘秀相会。

此时,更始帝刘玄亦派来了尚书令谢躬前来征讨王郎,刘、谢遂合兵攻打巨鹿。战争进程并不顺利,在巨鹿太守王饶的抵抗下,巨鹿城“月馀未下”。就在这时,王郎派兵攻占信都,掏了刘秀的老窝。多亏“更始遣兵攻破信都”,形势才转危为安。刘秀连忙派李忠回镇信都,加强根据地的防守。这时,王郎又派手下将领倪宏、刘奉援救巨鹿,刘秀与之战,“不利”。多亏“景丹等纵突骑击之”,才使得刘秀军反败为胜。刘秀这是第一次见识边疆骑兵的厉害,不由得感叹道:“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乃见其战,乐可言邪?”

刘秀对景丹的赞扬肯定很明显:“景将军北州大将,是其人也。然吴将军有建大策之勋,又诛苗幽州、谢尚书,其功大。旧制骠骑将军官与大司马相兼也…今关东故王国,虽数县,不过栎阳万户邑。夫‘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故以封卿耳…贼迫近京师,但得将军威重,卧以镇之足矣。”

战功卓著,封栎阳侯,骠骑大将军。



景 鸾:(生卒年待考),字汉伯;祖籍德兴(今江西德兴),广汉梓潼人(今四川广汉)。著名东汉经学家。

景鸾少随师学经,涉七州之地,能治《齐诗》,施氏《易》,兼受《河洛图纬》,作《易说》及《诗解》,文句兼取《河洛》,以类相从,名为《交集》。又撰《礼内外记》,号曰《礼略》。

又作《月令章句》,抄风月杂书,作《兴道》一篇,作有《理气心印吴公新解》。

凡所著述五十余万言。皆佚。



景延广:(公元892~947年),字航川;陕州人(今河北陕县,一说今河南三门峡)。著名东晋末期将领。

景延广的父亲景建,精于箭术,常对儿子说:“如果射箭不能射进铁中,那就不如不射。”所以父亲对景延广从小就要求很严,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景延广的箭术也很出众,而且臂力过人,用的都是硬弓。

后来,景延广和当时其他人一样也投入军队中谋求前途。他开始进的是后梁的军队,在驻守陕州的朱友诲的部队里任职,但后来朱友诲因为谋反引祸上身,景延广为了躲避灾难,就赶忙逃走了。开始在华州将领尹皓手下做属将,不久又到了大将王彦章的部队里,在后梁和后唐黄河岸边的激战中后梁军队大败,景延广身上也几处负伤,最后逃回了后梁首都汴州。

在后梁灭亡后,景延广和其他将领一样被后唐军队收编。等到后唐明宗李嗣源继位时,汴州的守将朱守殷不听从李嗣源的命令,结果被镇压,景延广也在朱守殷的军队里,因此受到牵连,将要被处死。石敬瑭当时是六军副使,负责处理他们这些人,见到景延广后,石敬瑭非常同情他,于是就秘密地放他出来,不久收入自己的帐下,做了他的属将。后来,在石敬瑭要称帝时,后唐派张敬达率五万重兵前去围攻太原,石敬瑭让他参与军事,景延广为后晋的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等石敬瑭正式称帝时,对景延广也委以重任,让他当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后来转守各地,又升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成为石敬瑭的心腹大将。在石敬瑭主政的时候,景延广没有干预过政事,而是一心辅佐石敬瑭,做事也很谨慎,但石敬瑭一死,他却从幕后走了出来对军政事务事事关心,但他毕竟是个武将,勇多而谋少,最后自己把命也搭进去了。

石敬瑭在位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始终没有立太子,在他临死之前,将石重贵托付给了景延广和冯道。但有的史书上说石敬瑭原来是想让亲生儿子石重睿继位,而他一死,景延广却说在国家危难之时,应该让长者继位,也就是让石重贵做皇帝。由于他手握重兵,冯道这个人很圆滑,其他人也不敢反对,于是石重贵就继位称帝了。不管怎样,景延广在石敬瑭死去之后,成为了后晋朝廷当中的实权人物。为石敬瑭发丧的时候,有一件事就足以说明问题。文武百官都赶来参加石敬瑭的丧礼,还没有到宫门的时候就都让下马,步行进去,这都是景延广的主意。从此,景延广开始傲视群臣,跋扈起来。而石重贵由于继位有景延广的大力协助,因此对他也是言听计从。

主政之后,景延广就显露出他埋藏已久的反契丹思想,在后晋新皇帝继位时,依照惯例应该向契丹王上表汇报。在用什么身份的问题上,景延广和许多大臣发生了矛盾。许多人认为应该像石敬瑭在世的时候那样称臣,景延广极力反对,他说原来称臣是石敬瑭万不得以才那么做的,现在国家实力雄厚了,不应该再做这种屈辱的事,按照父亲称儿来算,新皇帝称孙就可以了。于是,后晋只给契丹写了一封信通报了消息,连代表自己地位较低的上奏表也没有写,这下可激怒了契丹,马上派专使来斥责他们。

契丹派的专使是一个老奸巨滑的人,名叫乔荣,他原是跟随赵延寿投降契丹的,契丹封他为回国使,让他到后晋了解情况。景延广面对乔荣的责问,毫不示弱,大声训斥了这个投降求荣的小人,然后让他回去转告他的新主子:“我们的先帝是你们北朝所立,称臣可以,但现在的新皇帝却是我们中原自己所立,作为邻居称孙就很照顾你们了,没有称臣的道理。你们北朝不要小看我们中原,也不要随意侮辱我们,如果不服那就来好了,我们现有十万口横磨剑,正等着你们呢,但将来如果不幸被孙子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归,后悔就来不及啦!”开始,景延广对这个投降契丹的乔荣非常愤恨,说服石重贵将他关进了大牢里,把在后晋经商的契丹人也都杀死了,没收了他们的财产与货物,但有些大臣说乔荣不能杀,于是就放了他。

乔荣为了保住性命,狡猾地忍住了,等到他要出发回契丹的时候,他对景延广说:“我记性不好,恐怕到了契丹会忘了你说的话,请你在纸上写一下吧。”景延广没有想到乔荣的诡计,于是就写在纸上交给了他。没想到日后乔荣拿出这个来,使景延广无法再为自己狡辩,最终送了命。

乔荣回去对耶律德光添油加醋地汇报了他到后晋的遭遇,转述了景延广骄横看不起契丹的话,耶律德光听了大怒,将后晋的所有使者都关押起来,然后开始准备讨伐这个想独立的后晋。

景延广之所以说那些大话,也并非全是吹牛,后晋经过石敬瑭时多年的积累,国力大增,和契丹交战也有了取胜的可能,后来两次交战都取得胜利就能说明问题,就是使后晋灭亡的第三次如果不是主将投降,后晋将士在稍微好一点的将领指挥下也能取得胜利。但景延广对契丹却没有在战略上做准备,主要的精力用在了巩固自己地位上。他的有些做法也对后晋的团结起了反面作用,在当时后晋发生大旱,百姓饿死许多的时候,他还用金银珠宝来赏赐和石重贵一起出去游荡的随从们,无非是拉拢他们在皇帝面前说自己的好话,充当他的耳目,达到巩固权势的目的。

不久,准备好的契丹兵向后晋扑来。景延广和石重贵只好领兵迎敌。作战计划和军队的调动,都由景延广来掌握,石重贵也没法节制他。将士们都奋勇杀敌,高行周和符彦卿等将领和契丹交战,请求景延广支援,景延广却按兵不动,不知当初那十万口横磨剑哪里去了。后来石重贵亲自领兵去救,才使高行周脱险而回。契丹兵来到景延广的营前,大叫道:“景延广要我们来开战厮杀,为什么不出来决战!”景延广在大营中稳坐不语,任凭契丹叫骂也不领兵迎战,等契丹军队退去时,他还以为是在设计诱他上当,更是不敢出营。一些随军的文臣私下议论景延广:“昔日与契丹绝交,是何等的英勇无畏;现在契丹人来了,怎么又这么怯懦气短!”

由于众将的勇猛杀敌,战争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回到京城后,景延广却遭到众人的攻击:他的母亲病故不去奔丧,还主持军事,违背了伦理道德,因为按照封建法律规定,父母如果去世,就要暂时辞去官职,回家守孝,孝期满了再请求复职或改任,特殊时期不回去奔丧必须有皇帝的特许才行。人们为了攻击景延广,将这件事也拿了出来。景延广还曾诬陷过和他有矛盾的大臣王绪通敌,用酷刑迫使其招认。别人劝解也不行,结果还是将王绪杀死了。这在大臣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景延广还与桑维瀚不和,压制桑维瀚的权力。在众人的一片反对声中,石重贵只好将他罢官,调他到西边的洛阳去做地方官。

景延广到了洛阳就开始悲观失望起来,也没有了往日的骄横与威风了。原先刚回到京城的时候,晋出帝石重贵对他还是很器重的,因为毕竟战争取得了胜利。石重贵还亲自到他的府上去慰劳,赏赐了他很多东西,在当时看来,他所守的恩宠超过了所有的人。但众怒难犯,石重贵只好将他贬官外放任职。他的罢官和桑维瀚也有一些关系,桑维瀚的活动使石重贵对有才干的桑维瀚产生了希望,也想摆脱景延广的控制,石重贵对他的骄横跋扈也有些不满。在个人的素质方面,桑维瀚比景延广要强得多,在逆境当中,桑维瀚仍然没有丧失信心,而是寻找时机再起,而景延广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官运顺利的时候,骄横,看不起别人,而且利用权力排斥异己,甚至诬陷和他有点矛盾的好人,以致惹起众怒,引火烧身。等时运不济的时候,马上就像霜打了的茄子,蔫得再也坚强不起来了。

景延广到洛阳后,觉得自己已经没什么希望了,而且对后晋与契丹的关系也很悲观,和先前的气势判若两人。他认为契丹非常强大,后晋无法取胜,而自己也就这样完了。因此他经常整夜整夜地喝酒浇愁,根本不去想以后如何恢复官职,怎样再为国效力。他只知修造豪华住宅,住在里面沉迷于歌舞之中。

就是在洛阳时,景延广还不知收敛,注意自己的行为,总想贪点钱财纳入私囊。当时在洛阳征集民财供给军用,河南府要出二十万缗钱,但景延广却想借机图点私利,要把二十万缗改为三十七万缗,他的属下判官劝止说:“公曾经官居显位,既有地位又有财富,现在国库空虚,不得以才向百姓取财,公怎么能忍心这样做呢?”景延广惭愧得无话可说,将手缩了回去,他还算有点良心,知道对错,换了其他贪官,哪会听属下的这种话。

石重贵和契丹打到最后,终因将领投降而惨败,景延广奉命率领洛阳的军队前去支援,景延广骑马从官府的正门出来时,战马竟前蹄腾空,不肯前进,景延广只好换马出征,众人都觉得是种不祥之兆,果然,杜重威等人投降了契丹,降将们反过头来进攻后晋首都,后晋很快就灭亡了。

耶律德光又专门派数千人马到洛阳去抓那个挑起事端的景延广,并对主将说:“如果景延广向南跑到了吴或者向西跑到蜀,你们也要把他给我抓回来。”

景延广最后表现得比那些投降的将领们好多了,他没有逃跑,为了全家的安全,他和随从阎丕骑马到契丹的军营去见耶律德光自首,都被拘押起来,景延广说:“阎丕是我的随从,跟我来是尽职尽责,他有何罪,你们把他也押起来?”契丹于是就将阎丕放了。然后对景延广斥责道:“破坏两国友谊导致两国兵戎相见,都是由你引起。”景延广开始还想为自己辩解,但在契丹拿出乔荣当初让他写的字据时,景延广知道再也无法为自己开脱了。景延广受了契丹的酷刑折磨,在押送北上的途中,为了避免以后再受非人的折磨,景延广在半夜的时候,趁守卫的人不注意,自己扼喉自杀了。虽然人到末路,但契丹人对他这种刚烈之举还是很佩服的。景延广死的时候只有五十六岁。

桑维瀚与景延广两个人在其他方面表现不同,但临死时的态度与表现还算比张彦泽之类强很多。景延广活着的时候没有完全打败契丹,也曾消沉过,但最后的自首和果断自杀也算对得起他那句“我们有十万口横磨剑”的话了。



景 范:(生卒年待考),著名后周宰相



景 泰:(生卒年待考),字周卿;普州人(今四川安岳)。著名北宋将领。

举进士,通判庆州。数上边臣要略二十卷、平戎策十五篇,未为所用。后有荐景泰知兵,乃改授军职。

任福败于好水川,调泰知原州。夏兵十万,分两路,入攻渭州,景泰率兵五千,设疑兵,破其伏兵,斩敌千余。以功迁西上阁门使、知镇戎军兼兵马钤辖。

后徙秦凤路马步军总管,卒于任上。



景 焕:(生卒年待考),著名北宋官吏。

早年专事书画,与翰林欧阳炯学士曾是忘形之交。曾官壁州的白石县县令。

一天,他们一道骑马游玩来到应天寺。在右侧壁面上画上一天王与左侧天王像相对。渤海在一旁,观看画作之逸势,写成一篇歌行以记此事。后来擅草书的僧人梦龟又来到此寺,人们请他在廊壁上题字。书画歌行,一日而就。全城人都闻讯前来观看,寺中拥挤不堪,一时路道阻塞。成都的人称此为“应天三绝”。

著有《野人寒语》、《牧竖闲谈》等。宋乾德年间,朝中立郡国戒石碑,上面就刻有《野人寒语》中的句子:“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景 清:(生卒年待考),据说本是耿姓,讹传为景,真宁县新庄里寨子村人(今甘肃正宁山河镇寨子村)。著名明朝大臣。

景清自小家贫如洗,但却聪颖好学,文思敏捷,读书过目成诵。就读国子监时,因家贫买不起书,经常向人借书读。有一次,他向一位姓巩的同学借一本书读,但其不肯借他,景清多次恳求,他以书系“家传秘书”为由,答应只能借读一晚,第二天凌晨就要归还。第二天,这位同学催他还书,他慌称书是自己的,并非借阅。为此双方争论不休。后来去找先生打官司,景清抢先说此书是他家的“家传秘书”,已经传了几辈人,他可熟背如流。先生让景清当面背书,景清不慌不忙,口齿清晰,声情并茂,“通篇背诵,只字不遗”。先生后让那位姓巩的同学背书,但其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张口结舌,以至于不知书的内容。见此情景,先生把书判给了景清,把那位同学严厉地批评了一通。那位同学既委屈又生气,但无话可说,只得服从。谁知景清当即把书还给了那位同学,并以实言相告:“以子过珍秘,聊特相戏尔!”先生惊叹景清少年才华不凡,日后必成大器。由于景清酷爱读书,经常废寝忘食,每至饭时,家人几叫不归,因此,当时村子里人都戏称他为“吃书娃”。至今,在景清的故里寨子村还留有“景公讲书台”和景公读过书的窑洞——“景爷窑”的遗迹。

景清在历史上既是一代忠烈,又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充满着神奇的色彩。传说景清的墓地是一块“活墓穴”,若把鸡蛋埋入,二十一天就能孵化出活蹦乱跳的小鸡来。这块墓穴原是一位年已古稀的喇嘛给自己采的,因无意中泄露了天机,偶尔被景清的爹知道了,后来景清的爷爷死了,为图福佑后代,就埋葬在这里,所以景家后世才出了景清这个“文曲星”。景清小时候就不是一个凡人,他在罗川(今甘肃罗川乡)上义学时,有一天,诗兴大发,在城隍庙泥塑的城隍爷袍子下写了一首诗:“城隍,城隍,你给我作篇锦绣文章,如果作不出锦绣文章,我把你打发到北国草场(宁夏以北的荒凉地方)!”城隍爷大概是官小位卑,也惧怕景清三分,当夜给景清的先生托梦求救。第二天早上,先生果然发现城隍爷袍下有诗,如梦境所述。他让一个学生去擦,可不论怎么擦也擦不下来。学生们轮流着去擦,累得汗流满面,还是一个字也擦不下来,最后让景清去擦,景清手轻轻一抹就干干净净了,先生十分惊奇,视景清为神童。

后来,学堂借用文庙大成殿的侧殿作教室,这殿里泥塑神像围成一圈,中间非常狭窄。一天,先生外出给亲戚行情,轮到景清值日打扫卫生,因神像多打扫很不方便,景清对神像说:“你们都出去站在外边,我打扫完了再回来!”神像听言,一个个都战战兢兢挪窝至门外。景清风风火火地把卫生打扫完毕,一高兴跑到四郎河边和同学玩耍去了,而神像照旧立在门外。等到先生行完情回到学堂时,一看学生们不见了,不知何故神像立在门外,就气不打一处来,立即把学生从河边撵了回来,抡起竹板拷问学生,要他们说出是谁把神像移至门外的,学生们哭着说景清是值日生,肯定是他所为。先生责问景清,景清说与其他人无关,是他打扫卫生时支出去的,因忙着去玩,忘记了让神像回到原处。先生虽说根本不相信有此等怪事,但早知该学生年幼不凡,也就未加批评,说:“你既然能将神像支出去,就必然能将神像支回去。现在我看着,你如果能让神像自己回到原处,便不责怪你,否则我就用竹板打你!”景清不慌不忙,走到神像跟前说:“你们都傻了,站到这里就不知道回去了,立在这里咋哩,现在都各回各位!”神像听了他的话,都很顺从地回到原位。先生大吃一惊,叹曰:“此生是神人下凡,连神也听他的话,非凡人所能比啊!”

景清的故乡新庄里寨子村,离县府罗川有五十余里,多为山路,传说景清读书时,早上下川,晚上返回,脚心有毛,行走如飞,暗有神人保护,即便在滴水成冰的三九天,在炕筒里烧的洋芋拿到学校去吃还是滚烫滚烫的。还有人说景清有两个神娘娘保护,肩上三盏神灯为他照明,每到夜晚这三盏灯就亮起来,脚心的毛也端立起来,他想走那里,即刻便到。这是神仙赐给这位“文曲星”的“神力”。这三盏灯本是三个大仙:一个是狼仙,一个是狐仙,一个是狗仙。据说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有一位老汉在胡同里见到过这三位大仙,他们个个戴着草帽,一个穿着黄衣,一个穿着白衣,一个穿着黑衣。这三个大仙脸上都长着长毛,把这个老汉吓得失声喊叫,这三个大仙也受惊现了原形。原来是一只大黄狼,一只大白狐狸,一条大黑狗。听说后来景清肩上三盏灯都一一熄灭了。第一盏灯是因为给罗川一位寡妇写了一纸诉状,收过十文钱润笔费而熄灭;第二盏灯是因给一位强人写了一份言辞过激的讼词而熄灭;第三盏灯是因为刺杀明成祖朱棣未遂遭诛,剥皮装草悬于长安门,后骂得门神爷秦琼、敬德不得巡夜而熄灭。

传说景清还能治“妖”,景清初赴举时,路过陕西淳化县,有一天天黑了,去沿路的一个人家住宿,这家人不让他住,说其女儿年方二八,被“妖”所缠,折腾月余,闹得人心惶惶,请了不少阴阳、法师、巫神也没有办法,眼看天色已黑,妖怪又要来了,他们一家担惊受怕,哪有心事留外人住宿。景清请求在他家门道蹲一晚,言说方保无事,这家人答应了。果然当晚妖怪未来。第二日早上景清离去后,妖怪又来了,借这家女子的口说:“吾避景秀才也。”这家人才知昨夜住宿的人实非凡人,立即骑马去追,追上后请景清返回为其降妖。景清怕误考期,写了一个“景清在此”的帖子,让来人回去贴在其门道,这家人照此做后,“妖遂绝”。从此,人们把景清奉若神明,凡谁家发生了奇事、怪事、邪事,只要在门上贴一张“景清在此”的帖子,就方保平安,万事大吉。

景清的故事很多,《明语林·卷四》、《明语林·卷八》、《庆阳府志》、《真宁县志》等史志书籍均有明确的记载。在景清的故里真宁县和邻县也多有流传,妇孺皆知。至今在正宁、旬邑、彬县一带,还留有在住宅院落里贴“景清在此”帖子的民俗。

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景清榜眼及第(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旋改御史。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春,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了他,命署为左佥都御史。有一次因“奏疏字误,怀印更改”,被给事中弹劾进了监狱,时隔不久就被释,奉诏去川、陕一带巡察私茶,后升为金华知府。

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景清任北平参议。同驻北平的燕王朱棣过从甚密,言谈之中,因言论明晰,受到赏识。

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晋升为御史大夫。此间,建文帝朱允炆推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公开反对,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军南下,号称“靖难”。景清表面追随燕王,暗地里联络齐泰、练子宁、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起誓结盟,谋划讨伐叛逆,力保建文帝。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军渡过长江,攻陷应天城(今江苏南京),建文帝朱允炆被火烧死,朝臣死者甚多。齐泰、练子宁、方孝孺等人同殉国难,唯有景清幸免。朱棣登基,改国号为永乐。

明成祖永乐元年癸末(公元1403年),朱棣复命景清为御史大夫。

景清复命为御史大夫后,不但受命不辞,还委蛇朝右,当时有人暗地里讥笑他,说景清“言不顾行,贪生怕死”,但景清丝毫不在乎别人的议论,仍以“伪装”出现,委曲求全,等待机会,图谋刺杀明成祖,为故主报仇雪耻。有一天,景清上朝,面见明成祖,因步履反常引起了怀疑,加之事先钦天监急奏“异星告变,光芒甚赤,急犯帝座”,因此明成祖早有提防。朝毕,景清奋扑上前,将要犯驾,明成祖命左右拿下搜身,果然发现景清外披朝服,内着绯衣,腰藏短剑。明成祖责问他要干什么。景清见谋刺败露,慨然喝斥:“吾为故主报仇耳,可惜不能成事!”并且破口大骂:“叔夺侄位,如父奸子妻。尔背叛太祖遗命,真乃奸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明成祖听言勃然大怒,命令左右打掉了景清的牙齿,割去了景清的舌头。景清以血口喷龙颜、龙案、龙袍。成祖命令以“磔刑”处死景清,把景清肢体分裂,并将景清剥了皮,在腹中装进茅草,悬挂在长安门示众。接着又实行残无人道的“瓜蔓抄”,下令“诛灭九族”,但“转相攀染”,凡景姓的族人几乎斩尽杀绝,还杀了景清的老师、亲戚、朋友、学生,直杀得尸体遍野,血流成河。景清的外甥刘固、刘国随舅舅在京,闻知舅舅遇难,明知自己在劫难逃,极度悲愤,自刎而死。这次非人的“瓜蔓抄”共株连了数百人,其状惨不忍睹,被称为“天下奇冤”。景清的故居也被付之一炬,村庄成了瓦砾遍地、满目疮痍的废墟。

真宁县官见此惨状,暗示景姓人隐姓埋名,流亡异地逃一条活命。经县官这么一提醒,据说景姓人在高处一站就姓高,在石头上一坐便姓石,才幸存下几户人。据考证,今寨子村的高姓及石姓人家确系景族人的后裔。

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诏天下纂编实录。根据建文帝是合法皇帝而明成祖朱棣是篡权谋位的事实,下令为建文帝殉难的方孝孺、练子宁平反昭雪,称其为大明忠臣。真宁县儒学教谕王正考证景清的忠烈事迹,上疏奏请皇上祭祀景清。朝廷下诏追封,谥号“忠烈”。并在各地儒学为方孝孺、景清建祠纪念。《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明确记载:“方、景诸公的祠甚是巍峨…”在景清故里真宁县城罗川修建“景公祠”、“榜眼坊”、“景爷庙”。今山河城东有“明都御史景清墓”遗址,真宁人称“景爷坟”。明清两代拜谒景清的人很多,有本地为官者,亦有慕名而来的远方官吏和文人墨客,写了不少祭奠景清的诗词,有的因年久已失传,有的在史志书中还有记载。

景清善属文,多已散佚,今天能够见到的有《乞旌母褚氏贞节疏》、《褚太安人旌节建坊赠诗》、《题正宁县境》三篇。



景 廉:(公元1823~1885年),满族,颜札氏,字俭卿,又字季泉;满洲正黄旗人。著名清朝大臣。

清咸丰年间进士历任侍讲学士、镶红旗满洲副都统。

清咸丰九年任刑部右侍郎,署吏部左侍郎,旋出任伊犁参赞大臣,在任严肃吏治,禁止官吏勒索摊派。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调任叶儿羌参赞大臣时沙俄觊觎新疆哈萨克、布鲁特、安集延诸部,他筹饷治军,严阵以待。

清同治四年督兵镇压甘肃新疆回民起义。

清同治五年任哈密帮办大臣。

清同治十年沙俄强占伊犁,他奉令前往收复,未果。

清同治十三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召还入京,授正白旗汉军都统。后历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兵部尚书等职。



景 安:(公元?~1823年),满族,钮祐禄氏,和珅族孙;满洲镶红旗人。著名清朝大臣。

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由官学生授内阁中书,历任侍读、户部郎中、甘肃布政使等职。

清乾隆五十六年,从福康安赴藏办理军需,平定廓尔喀部,

清乾隆六十年,迁河南巡抚。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参与镇压湖北白莲教起义,擢湖广总督。后被劾遇敌懦怯,抚治失当革职戍伊犁。

清嘉庆七年获赦,后累官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少保。



景廷宾:(公元1861~1902年),号尚卿;直隶广宗东苕村人(今河北广宗)。著名清末农民起义领袖。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义和团失败后,景廷宾领导家乡的农民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附近人民纷起响应。在巨鹿县厦头寺自称“龙团大元帅”。

1902年3月,竖起“官逼民反”,“扫清灭洋”大旗,景廷宾自称龙团大元帅。义军以金、木、水、火、土、中字编列为营,最初不过两三千人。4月间进驻广宗县件只村后,各地人民纷纷响应,队伍迅速扩大至三、四万人。直、鲁、豫三省边界人民纷纷响应,起义军发展到十六万人。

1902年5月,起义军与袁世凯所部清军及六千名德、日、法侵略军作战,景廷宾失败被俘,7月在威县壮烈牺牲。



景星杓:(生卒年待考),字亭北;仁和人。著名清朝书法家、学者。

性喜菊,花时连畦被畷,斓如霞锦,因自称菊公。寻厌其喧,弃之,而东城人获其遗种以去。数年以后,人犹识为景氏菊也。



景幼南:(生卒年待考),初名炎昭,改名昌极,字幼南;江苏泰州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著有《哲学论文集》、《哲学新论》、《道德哲学新论》、《名理新探》。译有《柏拉图对话集选篇》、《温楷斯德文学评论之原理》等。

景幼南的最大贡献,是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故宫档案。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及历史博物馆以经费困难为理由,拍卖其保管的大批明清档案。北京西单同懋增纸店以四千元代价买去了这批原为清朝内阁大库的档案,准备用作造纸原料,这批档案总计八千麻袋之多,这就是档案史上有名的“八千麻袋事件”。后来几经周折,这批无价之宝的历史文件被收了回来,总算没有被化为纸浆,现在这八千袋中的大部分及其它许多明青档案保存在辽宁省档案馆和我国台北。除此之外,别的地方还有没有呢?明清两代的中央档案有无流散在外?这是许多明清史研究者和历史档案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总希望能有一个以外发现。可是在国内只是零星所见。现在我们所要谈的江苏省泰州是博物馆明清故宫档案,可以说是目前外界尚不知道的,比较集中保管的明清档案。

泰州市博物馆中的明清故宫档案是该馆所藏明清档案的一部分,约计有七百五十件,是景幼南捐献的。这七百余件档案原属的姻亲苏恩培。苏恩培是泰县白米镇人,民国初年在北京北洋政府外交部官员袁良家坐馆授课。1925年左右的一天,苏恩培在北京某城门楼下见一堆小车收买废纸的,发现其中竟有许多档案文书,苏恩培于是略出薄资买了一包,回去后稍加整理,知道是明清故宫档案。从现在看到的苏恩培日记、诗札(亦在泰博),得知他是一个小有家资的失意文人,自命风雅,把这批档案作为古董收在身边玩赏,他曾写过“上谕抛残同废纸,老苏搜集重公文”的诗句。后来他带同档案回到原籍,再后又移居泰州。解放钱一两年苏病死,儿子在海外,他所遗留下来的档案和书籍就转到景幼南名下。1958年泰州市博物馆成立,景幼南将这批档案捐献给博物馆珍藏,景幼南在捐献时,曾挑选出几份作纪念,可惜在十年动乱中被毁掉了。

这部分明清故宫档案七百五十件,按文件性质可分为 如下几类:

明朝崇祯朝档案三十八件:多为臣工题本,但不是所上的原件,而是六科分类抄出,参署付部的抄件。题目都是“题为某某事”,正文完结后都有“咨某巡抚,合咨贵院烦照”一类的语句。内容是申报“贼情”官军进剿,议修边墙,危边虚弱之类,反映当时深刻的社会政治危机和统治者焦头烂额的窘况。

清朝题本三百四十二件:是这批档案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几乎各朝都有。馆藏题本为原件,封面有批红—朱笔批写的皇帝批示。内容及广泛,包括史治、纠参、刑法、河工、盐课、军务、钱粮、工矿等,略举一二件加以说明。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云贵总督庆覆的题本专讲云南省东川府工矿钢铁生产的情况。乾隆初大学士张廷玉等多次请定奏销成例的题本,讲征收田赋的问题。还有不少关于命盗大案的刑科题本。这些档案肯定对研究清朝矿业政策、土地制度、刑法审判等有参考价值。

题本残件一百二十件,内容同上。

奏折七件,录副奏本折十三件:奏折是清朝康、雍时期兴起的公文形式,是臣工直接上达皇帝的机要文件,不经过通政司或内阁中转,皇帝朱批后,军机处抄录的副本称为录副奏折,也称军机录副。馆藏二十件奏折是乾朝的,涉及内政、职官、商业等,如兵部尚书甘汝来奏请除苛税关卡,以利通商,反映当时商业贸易发达的状况。

上谕十件:大多是原件,用黄纸或白纸,书写工整,封面写“谕某部”,折内直书皇帝谕旨,无“内阁奉上谕”或“奉旨”字样,落款只有日期,无印玺。内容一般,尽是些祭祀、赈济的照例公文。另有票签若干张,票签是内阁皇帝草拟好的处理意见的字条,如“该部议奏”,“知道了”之类,用以批示题本。看到这些原件就很容易明白当时内阁的票拟制度了。

揭贴五十三件:揭贴是题本的副本,随题本进呈。馆藏揭贴为顺治三年十月山东巡抚张儒秀塘报临邑县“不知名士贼数人”潜入城内,烧毁衙署,劫去九百余两银子,官吏闻风而逃,重现出清初社会动乱状况。

移会五十八件、咨五件:移会和咨是旧时官府之间平行的公文。馆藏移会多是中央六部等衙门移会于内阁稽查房的,报告本衙门奉旨办事情的情况。按《清会典》稽查房即是核对各部院已结末事件的秘书机构。

表四件,会殿试卷九件,杂件四十五件:所谓杂件包括缴本文册、太常寺祭文、奏销册、重囚招册、官俸册等,还有雍正《朱批谕旨》刊本一册、康熙《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二十八。还有一本很有意思的题为《名臣传》的稿本。这册稿本,标明顺治二年三月至十一月,封面有多人签署“阅过”、“查传”,如“沈阅过”、“于阅”、“万阅”等等。书内主要记豫亲王铎多、英亲王阿济格二人战迹,是以时间为顺序逐条记载,尚未形成传记体裁,看来是清朝国史馆为编写名臣传而搜集的素材。多铎、阿济格是清初的骁将,又是摄政王多尔衮的亲兄弟,当时正值多尔衮声威赫赫之际,所以官吏们多对多铎、阿济格的功劳记述得详细已极。他们的这些事迹在《顺治朝实录》中虽有所反映,但多尔衮死后失势,在正式修订的《清史列传》中阿济格、多铎的传就简略得多了。把这本《名臣录》手稿和《清史列传》、《清实录》等官书对照起来看,就能清楚地看到清初统治者内部的权力之争,可以为研究这段政治斗争史作为佐证。

按现在编目,馆藏档案为七百五十件,实际上还要多一些,因有些同类材料,如请安折、满文上谕等,保管者将多件合归为一件,总计应有八百余件。这批档案的史料价值自不待言,与北京等地所藏明清档案一样,都是明清史研究的可靠资料。这批档案也为研究明清文书制度、公文运转提供了实证。这一历史档案的重要发现,终于证实了过去关于故宫档案流失在外的推测。

景幼南对保存和保护这批珍贵的历史档案作出了极大努力。

跟帖时间 2010-05-08 15:03:5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景氏的典故趣事 -- 景监引荐之功:景监乃春秋战国时人,《史记》云:“监、景姓,楚之族也。”秦国秦孝公即位时,秦国的地位还相当低,诸侯大国都看不起它。秦孝公对此现状十分不安,决心奋发图强,使国家强大起来。下令求贤纳士,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谁有好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并赏给土地。诏令发出后,引起强烈反响。魏国有个青年,得知此消息后匆匆来到秦国,这个人就是商鞅。商鞅到秦国后,向秦孝公宠臣景监讲述了自己的变法之道,很得景监信任,于是景监极力推荐。秦孝公求贤若渴,听到景监大力推荐,立即召见了商鞅,可商鞅却大谈五帝兴起的道理,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商鞅讲完后,秦孝公才睁开眼睛,对商鞅讲的根本没兴趣。商鞅离开后,秦孝公很是恼火,对景监大发脾气,说:“你推荐的是一个迂腐呆滞之徒。”景监心里也不好受,就在这时,商鞅再次央求景监引荐他,景监只好答应。过了五天,秦孝公再次召见商鞅,对商鞅还抱着一线希望。这次商鞅却讲述了一大套三王之道。秦孝公越听越不合口味,虽耐着性子听完了,但又生了一肚子气。秦孝公抱怨景监,景监更恼火。商鞅第三次要求见孝公,景监虽有顾虑,但为了国家的前途,还是照办了。这次商鞅讲述了五霸兴起的历史,向孝公鼓吹富国强兵之术,说明变法革新的重要性。这次讲的称霸之道,秦孝公越听越有兴趣,两人谈了几天,孝公不知疲倦,反而精神抖擞,兴致勃勃,遂以商鞅之道变法改革。秦国通过这次变法,使原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西戎”之国,逐渐发展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为日后秦统一全国作了政治上的准备。商鞅的功绩之大自不可没,但景监的引荐之功也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景鲤出使秦国:景鲤乃楚怀王时的相国,有谋略,善辞令,是位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楚王曾派景鲤出使秦国,有人对秦王说:“景鲤是楚王最喜爱的大臣,把他拘禁起来,用他换取楚国的土地。如果楚王答应了,那么我们将没用军队却得到了土地;如果楚王不答应,我们就杀掉景鲤,再与才能不如景鲤的人打交道,这可是一举两得的计谋。”秦王于是拘禁了景鲤。景鲤对秦王说:“我预见到大王的权势将被天下人所轻贱,并且土地也不可能得到。我刚要出使的时候,听说齐魏两国都准备割让土地侍奉秦王。为什么能这样呢?就因为秦国楚国是兄弟之邦。如今大王拘禁我,这是向天下诸侯昭示秦国失去了楚国的邦交,齐魏又怎能尊重孤立无援的国家。当楚国知道秦国处在孤立中,不但不会送来土地,而且还要在外边结交诸侯来图谋秦国,那么秦的天下就必然危险了。”秦王听了景鲤的这番话,赶忙释放了景鲤,并视之为座上客。景鲤再次出使秦国。景鲤跟秦王、魏王在边境一带讨论联合的问题。楚王对景鲤擅自同秦国讨论联合之事感到很生气。有人对楚王说:“魏国请求不和楚国联合而只同秦国联合,因此景鲤才和我们一起讨论联合的问题。至于周王室对于你们和秦魏联合那是很高兴的,而齐国却产生了错觉,所以他们没有同你们联合起来。”楚王听了这番话,也意识到自己错怪了景鲤。景鲤还受令出使过韩国,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对国家的忠心,圆满完成出使任务,受到楚王的嘉奖。

跟帖时间 2010-05-08 15:02:1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景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春秋;望出晋阳:全联典指景氏的源流和郡望。

碑留寒语;绩著云台: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景焕,著《野人寒语》。乾德年间,朝中立郡国戒石碑,刻有《野人寒语》中的句子:“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栎阳人景丹,字孙卿,少年时到长安游学,王莽时曾举四科,他以言语科任固德侯相。刘秀任他为偏将军,打败王郎部将,建武年间封栎阳侯,图像画于云台阁。



2.六言通用联:

汉室将军府第;明朝御史人家: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栎阳侯景丹,字孙卿,栎阳人。王莽时举四科,为固德侯相。汉兴武时拜为偏将军。下联典指明朝洪武年间的进士景清,燕师人,授编修,改御史。明建文初期历官御史大夫。

清朝书画能手;战国辞赋名家: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书画家景梁曾,字秋田,钱塘人。号东梅老人,工书画,花卉、书法均学南田。下联典指战国时期楚国的辞赋家景差,后于屈原,与宋玉同时。《史记》说他“好辞而以赋见称。”



3.八言以上通用联:

扫清灭洋,号称龙团元帅;磨剑迎战,擢使马步军都:上联典指清朝末期直隶农民军领袖景廷宾,直隶广宗人(今河北广宗)。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义和团失败后,他领导广宗人民继续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1902年3月,竖“扫清灭洋”旗帜,称龙团大元帅。直、鲁、豫三省边界人民纷纷响应,起义军发展到十六万人。5月袁世凯所部清军及六千名德、日、法侵略军作战,失败被俘,7月在威县牺牲。下联典指五代时期后晋将领景延广,字航川,陕州人(今河北陕县)。高祖时累官马部军都指挥使。后任相职,反对契丹称“臣”,并告契丹:“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指契丹主)若要战则早来!”

光动星文,万古无双大节;石遗郡邑,千秋不贰箴言: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景清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景焕事典。

无瓦全,宁玉碎,香留姓氏;作诗解,编易说,功在经书:上联典指周朝时期的名人景皓事典。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经学家景鸾,字汉伯,梓潼人。少随师学经,涉七州之地,遂明经术,著作有五十余万言。

跟帖时间 2010-05-08 15:00:2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景氏的字辈排行 -- 湖北宜昌景氏字辈:“万家学有德中正必远传”。

湖北云梦景氏字辈:“敦本传家法光明福泽长修齐宏业建树德定荣昌格致诚正远顺安治平扬裕后垂亿世发达永流芳”。

浙江余姚景氏字辈:“大瑞之传咸阡忠艮枚卜功臣作善降祥敷求哲人明徵定保家用平康奉先思孝谋及乃心惇德允元践修厥猷齐圣广渊训其成式嗣守遗绪垂裕后昆彝伦攸叙”。

吉林四平景氏字辈:“逢瑞增时胜元良宁先道”。

山东莱芜景氏字辈:“宗世荣华庆义正陆恒兴”。

重庆梁平景氏字辈:“子仁茯仕齐国金社运思正大光明心发宏达志强”。

江苏仪征景氏字辈:“国长安有裕道方贤月昭襄天朝廷文庆兴隆久远”。

安徽滁州景氏字辈:“文德伯邦在志怀兴占立保开图殿学宏胜照伟群忠臣家自有仁义广访贤峻岭培青森海平舟吉顺”。

河南邓州景氏字辈:“红青太云兴子天泽润生成实和年丰永乐康平”。

景氏一支字辈:“云幸紫天祥泽润家国邦”。

跟帖时间 2010-05-08 14:58:3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景氏的家谱文献 -- 1.简介:

谱牒学与姓氏学密切相联,互为影响、补充。如果说姓氏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姓氏的来历和发展演变,那么,谱牒学则是研究“一家一姓之史”。所谓“谱”,即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家谱、年谱。所谓“牒”,系指古代的书板,如玉踩、金牒,特指谱牒。谱牒学中的“谱牒”,即家谱与玉牒之总称。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作玉谱。总之,谱牒是一个家庭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据史籍《史记》记载,不但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代(夏、商、周)上古“中国”地区的华夏族古帝是源出黄帝同根同宗的本家,而且周边地区古代其他民族也出自黄帝一系。如《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瑞高阳。”高阳(黄帝之孙)生称(伯服),称生卷章(老童),卷章生重黎、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主管火政,号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昆吾、参胡、彭祖、郐人、曹姓、季连等六子,分衍出己、董、彭、秃、坛、曹、斟、芈八姓,即祝融八姓。其中,第六子季连(芈姓)的后裔鬻熊为楚国的开山鼻祖。

景氏源自芈姓和姜姓,是一个较为古老的姓氏,承继中华民族传统,也有自己的家族文化,修家谱也包括在内。但由于历史原因,现今能见到的景氏家谱已经很少了。



2.家谱:

吉林四平景氏族谱,(清)景文玺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景氏家乘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积庆堂手抄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六卷,(民国)景怀燕传辑,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念祖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5-08 14:56:4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景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2.堂号:

晋阳堂:以望立堂。

冯翊堂:以望立堂。

云阳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积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念祖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庆余堂:资料有待补充。

仁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08 14:55:3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景氏的各支始祖 -- 景伯南、景雍一、景彧贤:景伯南由南宋初期由河南迁会稽,居四明大洋山,后移居余姚康山。景雍一是伯南十世孙,再迁邑之周巷。景或贤为雍一之子,居周巷够月池,传四世至景见慕、景普奄、景谅直、景莲慕,别为南、后、西、东四房。是为余姚周行景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08 14:53:0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