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6-01 21:30:36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810 跟帖次数 4

第一个渊源:源于伊祁氏,出自尧帝和舜帝时期乐正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夔,原指一种龙形动物,可能是黄帝一族龙图腾的分支,亦称夔龙。在商朝时期,其描述是四足俱全且似牛,但只有一角;到周朝时期则只有一爪一角;后来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又被描述为无角。这在史籍《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述为:“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另外,亦指只有一足的神牛,称“夔牛”。据说,夔龙能够吟唱出美妙的音乐,整天欢乐无比。因此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皿上多有夔龙纹饰,一直延用到隋唐时期。

相传,在尧帝和舜帝时,有个叫夔的乐正,在后来先秦时期的史籍《吕氏春秋》上也有“夔一足”的记载。后来成为夏王朝王族的苗裔。

春秋晚期的鲁定公姬宋曾向孔子请教:“‘夔一足’这个古说怎样理解呢,是否他真的只有一足?”

孔子回答说:“古舜帝为用音乐作辅助,使天下安定,于是让夔出任乐官,让他主持这方面的工作。夔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创造性,制定了乐律,成就非常突出。因此舜帝很高兴地说:‘有夔这样的能人,一个也就足以办成事了。’后来人们称这位乐官叫夔一足,误传只有一条腿。”

在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夔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绎的六世孙叫熊挚,他的后代受封于夔城(今湖北秭归),建立了夔国。后来熊挚的子孙立有战功,楚王升夔国为子国(子爵),这便是历史上的夔子国,国君称“夔子”。今湖北省秭归县香溪镇的古名就是“夔子城”,即夔子从巫山迁到秭归的驻地。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夔子国在归州东二里,故夔子城就是夔氏的发祥地,地名夔沱,是古夔子国的故址。

周襄王姬郑十八年(楚成王芈頵三十八年,公元前634年),楚成王(亦称熊恽)欲吞并附近各附庸国,以消除后顾之忧,蓄备集结力量起兵北上,争霸中原。于是他便寻找借口,斥责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却受到了夔子的有力反驳。

夔子说:“我先王熊挚因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他为自己申辨,并埋怨夔之先人熊挚失掉楚王位,方才流落到夔子国,所以既不是楚国的继承者,也就没有必要祠祀祝融和鬻熊了。

楚成王由此感到夔子国存在在隐患,其与这些年来巴、蜀两国多次打到楚国境内,始终都能顺利通过夔子国是有一定关系的,同时,夔子国也因先祖熊挚曾无缘登上楚王宝座而心怀不满,因而怨恨楚国,竟放任敌国兵马过境去攻打自己的兄弟国家,这成为了是楚成王决定除掉夔子国的根本原因。

在这一年的秋天,楚成王派遣令尹子玉(成得臣)、司马子西(斗宜申)率大军灭掉了夔子国这个兄弟国家,把夔子俘回郢都,将夔子国的土地全部并入楚国。命“令尹子玉城夔”,加强了楚国两部边境的防御力量,从而防止了巴、蜀的入侵,可见楚成王对夔沱之地的重要性是极为重视的。

夔子国灭亡之后,其王族后裔子孙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夔氏,世代相传至今。

另外,在夔子国灭亡之后,令尹子玉(成得臣)被分封于夔城,其后裔子孙世代专职领兵驻扎夔沱之地,负责防御楚国与巴、蜀两国的边境地区。在令尹子玉的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封邑名称为姓氏者,亦称夔氏,世代相传至今。

熊挚后裔夔子世系与令尹子玉后裔夔氏,实际上皆出楚国芈姓王族,同宗同源。

夔氏族人大多尊奉熊挚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揆龙氏,源出元太祖第十六世孙鄂齐尔博罗特家族的克什克腾部,属于蒙古“黄金家族”世系,曾一度服属于察哈尔蒙古部,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鄂温克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uilong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揆龙氏多冠汉姓为夔氏、龙氏;鄂温克族揆龙氏多冠汉姓为魁氏、揆氏;而满族揆龙氏所冠汉姓即为夔氏。

得姓始祖:夔、楚熊挚、楚夔子、楚子玉(成得臣)、揆龙·索诺木。

夔氏的历史名人 -- 夔 安:(生卒年待考),著名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丞相、军事家。

夔安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太祖武帝石虎手下丞相,他聪敏而才能卓越,十分贤明,不仅在行政事务上卓有见地,将后赵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军事指挥上也独树一帜。

后赵建武五年(公元339年)农历8月,东晋王朝的镇东大将军庾亮镇守武昌,派遣手下大将毛宝、樊峻驻戍邾城。

后赵太祖十分讨厌东晋的外戚庾亮,便以夔安为中坚将军大都督,率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将军领兵五万人攻击荆州、扬州北鄙,另派二万骑兵攻邾城。

夔安采取“围点打援”的战略,不断消灭晋军的有生力量。当时庾亮拥有二十四万晋军,军力远高于后赵,但手下毛宝在夔安的紧紧围逼下,不断求救于庾亮,而庾亮自以城固,则不时遣兵出救,结果出援之兵不断被夔安消灭,致使自己防御日渐空虚,形成此消彼长之势。

到了农历9月,夔安手下的石闵击败晋军于沔阴,杀其将军蔡怀;夔安又指挥李农领军攻陷了沔南;朱保也击败晋军于白石,杀郑豹等五将军;张貉则攻陷邾城,杀死晋军六千余人。毛宝、樊峻被迫弃城突围出走,在长江边被夔安率轻骑追上,将毛宝、樊峻逼入江中溺死。

之后,夔安率后赵大军进据胡亭,再进逼江夏;东晋的义阳将军黄冲、义阳太守郑进等皆降于夔安。随后,夔安再次率军进围石城,当时东晋的竟陵太守李阳拒战,夔安一举破之,斩首五千余级,声威大振,东晋朝廷一时惶恐。

在消灭了东晋的有生力量之后,夔安指挥退兵,回途中还顺带抢掠了后汉国的东部,挟持七千余户迁于幽州、冀州,充盈了后赵北部。后赵太祖对夔安的军政才能皆十分赞赏,一直予以重用。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超人之处之一,就是极其善于总结历史,他一直十分赞赏夔安的军事才干和所其创造的“围点打援”战术,并将其归纳入“运动战”的十大战术之中。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多次成功地指挥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使用了该战术,即引诱强势敌军分化出行,再以局部优势兵力一鼓歼灭之。最终结果,就是八百万国民革命军被逐渐削减为一百五十三万,最后逃往孤悬之岛台湾,而人民解放军则由四个师迅速增加至六百七十万。力量的对比,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坚实基础。毛泽东曾诙谐地解释该战术说:“这就叫作‘加减法’”。



夔 信:(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学者。

官至雩都令,考核政绩时,被列为第一。

跟帖时间 2010-06-01 21:38:3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夔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雩都贤令;汉室高才: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夔信,官雩都令,考核政绩时,被列为第一。下联典指晋末十六国时期的后赵丞相夔安,聪敏而才能卓越,为一时贤相。此联与下一版本仅易一字。

雩都贤令;汉室相才: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夔信,官雩都令,考核政绩时,被列为第一。下联典指晋末十六国时期的后赵丞相夔安,聪敏而才能卓越,为一时贤相。此联与上一版本仅易一字。



2.八言以上通用联:

抚宇勤劳,循良闻望称廉吏;才能敬达,燮理阴阳乃异才:上联典指汉末南北朝时期的夔安,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夔信。

跟帖时间 2010-06-01 21:36:1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夔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2.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相汉堂:东晋时期十六国中后赵政权(汉)的夔安为丞相,才能出众,敏捷干达,十分贤明,因此有相汉堂。

萃涣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6-01 21:32:5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夔氏的迁徙分布 -- 夔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六十七位门阀。

夔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动于江淮之间,汉、唐之际开始逐渐向陕西扩展,并以京兆郡为郡望。

夔氏目前已经属于为罕见姓氏,目前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钟山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克什克腾旗、台湾省的花莲县等地有少量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6-01 21:31:5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