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氏的历史名人 -- 隗 林:(生卒年待考),一称隗状。著名秦朝丞相。
秦始皇时期丞相,在职时间不详。
秦国统一中国后,隗林奉命与王绾共同主持统一度量衡事宜。
秦始皇廿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隗林等十人从行,咸与始皇议功德于海上,立石于琅邪台下。
隗 嚣:(公元前27~公元33年),字季孟;天水成纪人(今甘肃秦安)。著名东汉时期将领。
隗嚣出身陇右大族,青年时代在州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王莽的国师刘歆闻其贤,举为国士。刘歆死后,隗嚣归故里。
刘玄更始(公元23年)政权建立后,隗嚣叔父隗崔、兄隗义及上人(今甘肃天水)杨广、冀县人(今甘肃甘谷)周宗等合谋起义,响应刘玄,兴汉灭莽。隗嚣趁机占领平襄(今甘肃通渭),杀了王莽的镇戎郡大尹(今甘肃天水)。因隗嚣“素有名,好经书”,推为上将军,从此隗嚣成了割据一方的势力。
隗嚣建立割据势力后,听从军师方望的主张,以“承天顺民,辅汉而起”为宗旨,号召人民讨伐王莽,并修高祖庙,盟势效忠汉室。
刘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农历7月,隗嚣诸将领向各州牧、部监、郡国发布檄文,列举王莽罪状,共同谋伐。于是隗嚣兴兵十万,攻占雍州,安定,杀死州牧陈庆,大尹王向等。此时,长安汉将起兵杀了王莽。隗嚣趁势先后攻占了陇西、武都、金城(今甘肃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县。更始二年,隗嚣归顺刘歆,封为右将军。这年冬天,隗崔、隗义合谋反叛,隗嚣告密,刘玄感其大义灭亲,封为御史大夫。
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公元25年),隗嚣劝刘玄东归刘秀,刘玄末同意。隗嚣与诸将欲挟持刘玄东归末遂,于是逃回天水,自称西州大将军,重新招兵买马。由于他“谦爱士卒,倾身引接为布衣交,”所以“三辅老士大夫”纷纷投奔于他。其中有很有名望的马援、班彪等人,一时将士云集,隗嚣“名震西州,闻于山东。”
汉光武帝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大司徒邓禹镇压赤眉起义军,邓禹的裨将冯揞带兵逃叛西向天水,隗嚣出兵阻击缴获辎重马匹甚多,并得到邓禹的信任,被封为西州大将军,所以又得到汉光武帝的嚣重。这时,吕鲔拥兵百万,与公孙述多次进犯汉中,并派使者拉拢隗嚣归蜀,隗嚣杀使者连破公孙述。汉光武帝为统一天下,要隗嚣讨蜀,隗嚣以“三辅单弱,蜀道难行”为借口拒绝出兵。
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汉光武帝曾多次派隗嚣的故友来歙、马援去劝其人朝,并“许以重爵。”隗嚣认为天水是富饶之地,兼为河西、上郡、三辅之地,可进可守。于是他屡以自己为朝廷无功,待四方平定,即回闾里为由谢辞。但为了取信汉光武帝,他将自己的儿子隗恂送去人质。
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公孙述派兵进犯南郡(今湖北江陵),汉光武帝下诏隗嚣从天水讨伐蜀地,隗嚣又以“白水险阻,栈阁绝败”为借口而末出兵。汉光武帝知隗嚣终不为他用,于是派建威大将军耿龠等七将军从陇道伐蜀,意在灭隗嚣。隗嚣部将王元据守陇坻,伐木塞道,但终寡不敌众。隗嚣觉形势不利,便向汉光武帝上书请罪,将责任下推,汉光武帝宽容了他。隗嚣又怕汉光武帝识破他,于是暗中称臣公孙述,以留后路。
汉建武七年(公元31年),公孙述封隗嚣为朔宁王,他们之间常派兵援助。
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春天,汉光武帝派来歙袭取了略阳(今甘肃秦安陇城镇)。隗嚣派王元据守番须口,王孟塞鸡头道,牛邯驻瓦亭。他亲率大兵数万包围略阳,公孙述也派部将李育、田龠援助。隗嚣斩山筑堤,积水淹城,来歙与将士固死坚守,自春至秋,连月不下,士卒都已疲惫。于是汉光武帝御驾亲征,势不可挡,隗嚣携家奔西城(今甘肃天水)。
后汉光武帝随即诏告隗嚣,隗嚣始终不投降。于是汉光武帝杀死人质隗恂,并派吴汉和征南大将军岑彭包围西城,耿弇与虎牙大将军包围陇上(今甘肃天水)。隗嚣被困数月后,公孙述援军五千人马诈称百万至陇上,汉军大惊而撤,王元等趁机救出隗嚣,收复了安定、北地、天水、陇西诸郡。
汉建武九年(公元33年),隗嚣以屡为汉军所败,忧愤病故。
隗 纯:(公元?~34年),隗嚣之子;天水成纪人(今甘肃秦安)。著名东汉初期割据者。
汉建武九年(公元33年)隗嚣逝世后,他被王元等立为王,占据冀县(今甘肃甘谷)。
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汉军大将来歙率军攻破洛门,势逼陇上,隗纯和其部将全部投降,从此结束了陇右隗氏的统治。后隗纯又脱离东汉监管逃亡入胡地,刚至武威即被汉军追上予以捕杀。
隗 禧:(生卒年待考),字子牙;京兆人(今陕西西安)。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国郎中。
他少年时勤奋好学,以砍柴为业,每日担负经书去砍柴,在闲暇时间阅读,遂成为饱学之士。后被拜为郎中。他既明经,又通星象,为当时学林所仰,撰有《诸经解》数十万言。
隗 熠:(生卒年待考),一名隗炤;汝阴人(今安徽阜阳)。著名晋朝术士。
隗熠精通《周易》。他临终时他对妻子说:“五年之后的春天,有一个姓龚的人会来,他欠我钱。”
五年后的春天,果然有一个姓龚的人到来。隗熠之器将先夫留言告之。姓龚的人占了一卜后说:“我不欠你钱,你的丈夫自己有钱。他知道你会渐渐贫困,所以把钱藏起来以便日后供你使用。他卜知我会来,并能卜算出钱藏之地,因此如是说。他埋藏的钱一共是五百斤金子,放在青色的缸里,在屋子的东面,离墙壁一丈,地下九尺处。”
隗熠的妻子依言挖掘,果然得到了一大堆金子,从此家人生活无忧。
隗 顺:(生卒年待考),南宋狱卒。著名南宋忠良之士。
在岳飞被害后,他的遗体被临安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背出城外,偷偷掩埋在九曲丛祠旁。为了日后利于辩识,隗顺又把岳飞身上佩带过的玉环系在其遗体腰下,还在坟前栽了两棵桔树。
二十年后的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赵慎为顺应民意,特降旨为岳飞澄冤昭雪,并以五百贯钱的高价征寻岳飞的遗体。
隗顺早已逝世,其子把父亲藏尸的真相告知官府,岳飞的遗骨才得以隆重改葬于今浙江杭州西子湖畔的栖霞岭,让后世之人凭吊。
若不是忠良之士隗顺,人们今天凭吊的恐怕就不是民族英雄的真正遗体了。
隗朝水:(生卒年待考);芦子水村人(今北京房山)。著名明朝将领。
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鞑寇如林逞动干戈造反,明军竟然抵挡不住,芦子水村黎民隗朝水统领民兵前往冲杀,一举击溃了鞑寇,因功提拔为将军。
隗朝水为将后,在山南海北招收的士兵当中只收隗氏族人,外姓一般不招,这样经过两年的训练以后,所辖明军非常厉害,战斗力极强,很得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赏识。
奸相严嵩对此十分嫉妒,就参了隗朝水一本,说是他招收的是父子兵、族兵,因此有谋反朝庭自立为王之意。
如此一来,嘉靖皇帝就听信了谗言,结果隗朝水被革职罢官,贬为庶民遣返芦子水村,同时荒唐地下诏告知天下:今后隗氏不得为官。
隗福临:(公元1938~今),满族;辽宁新宾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6年入齐齐哈尔步兵学校学习。1958年毕业后任陆军第十六军第四十七师营部文化教员、排长、团司令部作训股参谋、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师参谋长等职。
1980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82年毕业后任陆军第十六军第四十七师师长、第十六军参谋长,1985年1月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部长。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2年11月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1994年晋升为中将军衔,10月出任成都军区司令员。
1995年7月起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2000年晋升为上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隗和敏:(公元1941~今),北京人。著名结核病、胸部肿瘤医学专家。
主任医师
1968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1983年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胸外科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胸外科副主任。
他在胸外科特别是食管胃吻合技术上不仅有特色而且有较深造诣,先后创造了定点吻合法(中华胸心)、管状胃代食管(中华医学),前者解决了可靠的吻合技术,后者解决了代食管胃的长度问题。食管胃弓后吻合术(中华医学)持续灌洗负压吸引治疗脓胸(中华胸心)管状胃颈部吻合口套入三厘米,以及改良胸腹联合切口等多项技术创新,并定点吻合法获临床成果三等奖,管状胃获军内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所发明的这些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效果良好。 跟帖时间 2010-05-07 09:39: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隗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隗国;望出余杭:全联典指隗氏的源流和郡望。
藏金待使;涌石鉴诚: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汝阴人隗熠,精通《周易》。临终前在一块板上写好字交给妻子说:“五年后的春季,有一位姓龚的送诏书使者要来,他欠我金子,到时候你拿这板去问他。”五年后,姓龚的使者果然来此地,隗妻持板向他索要金子。使者想了好久才明白,于是取。出蓍草,卜筮后对隗妻说:“我不欠你丈夫金子,他自己有。他知道你将会日益贫困,所以把金子藏起来。他又知道我也通《周易》,所以写在板上向我暗示:金有五百斤,装在青瓷瓮里,上面盖着铜盘。在屋东,离墙一丈,地下九尺。”隗妻照他的话去挖,果然找到了金子。下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国的犍为人隗相,对母亲极为孝顺。母亲嫌江边的水不干净,一定要吃江心的水。他便划小船去江心取水,但水流很急,忽然水中涌出一块巨石,使小船得以依靠。人们以为这是他的孝心所感。
潜修讲易;至孝格天: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隗炤,善《易》,临终语妻曰,“后五年有龚姓使来,可往取金。”龚使筮之,叹曰:“汝夫自有金埋于屋东,知我善《易》,故欲我为汝取。下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国的隗相,事母孝,母晋江边水不洁,必得江心水乃就饮食,相以舟汲之,患其流急,江心忽出一石,舟乃可依,人以为孝感所致。
2.五言通用联:
姊妹二淑女;叔侄两将军: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廧咎如有二女,一名淑隗,一名季隗,她们姊妹二人的后人皆姓隗,成为隗氏一支。下联典指东汉上将军隗崔及其侄西州上将军隗嚣。
3.六言通用联:
术士金藏乐地;将军名震西州: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术士隗炤,汝阴人。善易,临终书板授妻曰:“后五年春,当有诏使来,姓龚。此人负吾金。”至期,果有龚使至。取蓍筮之,曰:“吾不负金,汝夫自有金。知汝渐困,故藏金以待。金五百斤,盛以青饔,在屋东,去壁一丈,入地九尺。”如言掘之,果得金。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西州名将隗嚣,字季孟,成纪人。王莽末,据陇西,称西州上将军。
狄女曾分叔季;乱世尚负经书:上联典指春秋时期晋国的重耳获二狄女叔隗、季隗。下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国的隗禧逢三辅之乱,负经担书避居荆州。
4.八言以上通用联:
饱学之士,文苑所仰;孝亲之子,江石相帮:上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国的郎中隗禧,字子牙,京兆人。好学,成为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为当时学林所仰。撰有《诸经解》数十万言。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孝子隗相,母恶江边水不洁,必得江心水乃就饮。相以舟汲之,患其流急,后江心忽出一石,舟乃可依,人以为孝感。 跟帖时间 2010-05-07 09:36:2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隗氏的字辈排行 -- 湖北天门隗氏字辈:“缘亮光尚德忠义再克勺”。
湖北荆州隗氏字辈:“子希超常学克成章功名及显国安家邦”。
湖北松滋隗氏字辈:“弘光兆必忠祖传方正远”。
北京房山隗氏字辈:“大小朝中士金门迎守廷承学荣秉福有永合功立富贵青满春”。 跟帖时间 2010-05-07 09:34: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隗氏的家谱文献 -- 北京小李庄隗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市图书馆、北京市房山区蒲洼乡芦子水村。 跟帖时间 2010-05-07 09:32:4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隗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余杭郡:本来是秦朝的会稽郡所管辖的余杭县。东汉的时候又隶属于吴郡。南朝陈国在此设置钱溏郡,隋朝的时候改名为余杭郡。其时辖地均在今浙江省境内杭山一带,有余杭山,地近太湖。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秭归县:秭归县是楚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资料,在距今7000年以前,县境东邻朝天嘴一带就有人类定居生活。商王武丁时代(公元前十三世纪),秭归为归国所在地。西周周成王时代(公元前十一世纪),为楚子熊绎之始国。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为夔子国,战国后期称归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分为郡县,归乡在南郡辖区内。西汉朝元始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置秭归县。缘其地为楚三闾大夫屈原之故乡,“屈原有贤姊,闻原放还,亦来归…因名曰秭归。”北周建德六年(丁酉,公元577年)置秭归郡,避郡县同名改秭归县为长宁县。隋朝开皇三年罢下诸郡,改长宁县为秭归县。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归州,辖秭归、巴东二县,次年辖秭归、巴东、兴山三县;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巴东郡、治秭归。乾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置归州。宋朝时期仍名归州。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升为归州路,隶湖广行中书省,元至元十六年(庚申,公元1356年)降为州。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废归州置秭归县,隶夷陵州;明洪武十年(丁巳,公元1377年)再改秭归为长宁县,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公元1380年)裁长宁县复置归州,辖兴山、巴东二县。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归州为直隶州,隶湖北省,辖长阳、兴山、巴东、恩施四县并容美、龙潭十九个土司。清雍正十三年(癸酉,公元1753年)降为县级州,属宜昌府,不再辖县。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为秭归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名秭归县,先后隶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宜昌专员公署,宜昌地区革革委员会,宜昌地区行政公署。1992年宜昌地区与宜昌市合并,秭归县隶宜昌市管辖。
2.堂号:
余杭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
秭归堂:以望立堂。
江石堂: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隗相,对母亲非常孝顺。他的母亲不愿吃江边的水,嫌脏,必须得是江心的水才喝。于是,隗相就每次撑小船到江心汲水,但江流太急,小船又没有依靠,每次汲水都很困难。可是有一天,江心中突然生出一块大石,隗相的小船依到石边,再不愁水急浪大了。人们都说是隗相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所以称“江石堂”。 跟帖时间 2010-05-07 09:08:1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隗氏的迁徙分布 -- 隗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二十六位门阀。
隗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西河古隗国(今湖北秭归),楚成王芈頵三十八年(公元前634年),楚国灭掉了隗国,隗氏开始向其它地区迁徙。
隗氏也是北方狄族的姓氏。
东汉时期,隗氏最有名的人物要算隗嚣了,说明当时的甘肃、陕西等地已经有了隗氏家族。
隗嚣是东汉天水人,王莽时期被当地豪强拥立,菅辖的地方有今天的甘肃的天水,武都一带。隗嚣后来归附汉朝廷,不久又自称西州上将军,与东汉朝廷开战,但多次被汉军打败,最后隗嚣忧愤而死。在山南海北招收的士兵当中,都是隗氏姓氏的人,外姓一般不招,这样经过两年的训练以后,军队非常强大起来了。当时,东汉朝庭命官严嵩就曾参了大将军隗朝水一本,说是他招收的父子兵,有谋反朝庭之意,这样皇帝就听信了言。隗朝水被革职罢官,贬为庶民,同时下诏,告知天下:今后隗氏不许做大官。
唐、宋以后,因战乱等原因,隗氏族人开始向江南迁移,并在余杭郡(今属浙江)形成郡姓望族。
明朝初期,隗氏族人作为山西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如今隗氏家族的成员已遍布全国各地,尤以北京、河北为多。
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绵延不断的大山里,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村落,它的名字叫芦子水村,芦子水村只有几百口人,其中隗氏人就占了80%之多。
隗氏族人在百家姓中不是大姓,但是隗氏演变的历史,隗氏人家亘老不变的家训,二千多年的发展脉络,也的确有许多故事。隗氏家族的来源是在元末明初,当时元朝灭亡以后呢,元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地区人口大量的迁移走了。在当时的北京地区,人员就特别稀少了。
明朝建立以后,明朝统治稳定以后曾经举行过几次大规模的从外地向北京的移民活动。在明永乐三年,从山西向北京地区,一次移民达万户以上,当时移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安排,山西的移民,要把向外迁移的移民都集中在洪桐县的大槐树底下,然后再由大槐树底下,分批的迁移到指定的地点,隗氏家族就从大槐树底下被迁移到现在北京市房山区浦洼乡芦子水村,隗氏家族在芦子水村定居以后,从事农业、畜牧养殖业,繁衍后代。从山西到北京隗氏人家在这大山里繁衍生息,逐渐的壮大起来,隗氏人口的分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人口越来越多,隗氏家族一些人就开始不断地走出大山,遍布了全国各地,像河北有、河南有、山东、陕西、东北三省、台湾、香港、湖南、湖北、江浙一代,都有隗氏的子孙后代。
今天,在房山地区当地百姓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几百年世事变迁,隗氏人家的文化一脉相承。 跟帖时间 2010-05-07 09:06: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