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6-01 20:50:12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3333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阳氏,出自春秋时期楚国的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的考证是:“颛顼高阳氏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为尧下官,子孙因姓理氏。裔孙理征,得罪于子绉,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命,因变李氏。”即上古商王朝时期,有位王族子弟叫理征,幼儿时期,为了逃避商纣王的迫害,母亲抱着他逃亡,路途上又饥又饿,经过一棵李子树下,以李子充饥,后来母亲就为其改姓为李,叫李利贞,成为李氏鼻祖。

但据史籍《路氏》的记载,利氏是“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李利贞的第十一世孙李聃(李耳),就是老子。

老子是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被后人尊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迄今为止一直在意识形态上深刻影响着全世界的历史人物。

在老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为纪念远祖李利贞,取利字为氏,称利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利氏与李氏、理氏同宗同源,其利氏是在老子李聃的后代中形成的,因此利氏族人大多尊奉李利贞、老子李聃为得姓始祖。

该支利氏正确读音仍作lǐ(ㄌㄧˇ),今音读作lì(ㄌㄧˋ)亦可。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利邑(今湖北随州),其后裔子孙以先祖食邑名称为姓氏,称利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利氏、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利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楚国王族公子西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平王芈居(熊弃疾,公元前528~前515年在位)生有二子,长子西为庶出,次子壬为嫡嗣。

周敬王姬丐五年(公元前515年)楚平王逝世,令尹子常入朝主持商议楚王继位之事,大家都认为公子壬智弱,不如其兄公子西才德兼备,善治国事,因此都推荐立子西为楚王。但子西決心谦让,推辞不接受。因此,只好以公子壬即位,是为楚昭王熊壬(芈轸,公元前515~前489年在位)。

当时楚国举国欢庆,民众都赞扬公子西贤良。楚昭王即位后即赐兄长公子西食采于利邑(今河南沁阳),封以利氏。从此大家尊公子西为该支利氏的得姓始祖,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利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利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秦朝时期,秦始皇设置有利氏一官位,亦称栗氏、历氏,专职负责监造金属器具,其中负责冶炼浇铸的工官专称“窏氏”,负责兵器制造的工官则专称“利氏”,负责民用器物制造的则专称“栗氏”。

到了宋、金、元时期,人们管负责兵器制造的工部官吏称作利器署令、利器署丞,隶属于军器监院管辖。

在利氏、栗氏、历氏、窏氏、利器署令、利器署丞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利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利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利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拓拔部中有叱利氏部落,

叱利氏,亦称叱李氏、叱列氏、叱黎氏、叱伏列氏,即中国北方古高车族十二姓之中的泣伏利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叱利氏后改为利氏”。实际上,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后大举推进的汉化改革过程中,叱利氏在汉化时先改为汉字单姓利氏,后另有族人改为李氏,其实是同宗同源。

该支利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金、元时期官吏利通监,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利通监,亦称利用监、利用院,是金国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金国称“利通监”,元朝称“利通院”。

在金国时期,利通监专职掌管铸币场,最高行政长官称利用卿,下属有利通太监、利通少监、利通副监、利通监丞、利通给事等官吏,由于在金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78年),金国政府在曲阳立监铸币,因此在当时宋朝史书中又称其为“曲阳钱监”,官秩为从三品,即今副部长级,职能如同中央银行造币局。

金国灭亡后,元朝政府承袭了这种官制,在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忽必烈改“资用库署”为“利用监”。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改利用监为利用院,不久又恢复原称,下辖资用库、怯钱局、熟皮局、软皮局、斜皮局、貂鼠局提举司、染局等机构,权势颇大。

在利通太监、利通少监、利通副监、利通监丞、利通给事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其官职称谓汉化省称为姓氏者,称利用氏、利通氏,后简改为单姓利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利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颜扎氏,称燕札氏、颜查氏、阎拉扎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颜盏部,以姓为氏,满语为Yanja Hala,世居雅兰西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东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颜(民姓)氏、阎(官姓)氏、张氏、锡氏、利氏等。

该支利氏鼻祖为颜扎·珠尔杭阿,满洲正黄旗人,清乾隆年间从征甘肃,在镇压回民起义的过程中立功颇伟,因功被乾隆大帝赐号为“锡利巴图鲁”,累官至御前侍卫、正白旗护军统领、镶蓝旗满洲副都统,赐骑都尉世职。在颜扎·珠尔杭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号为姓氏者,先称锡利氏,后以谐音汉字省文简改为单姓利氏、锡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利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





第八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记载:

达斡尔族莫尔登氏,亦称孟尔丁氏、孟尔的音氏、墨尔丹氏、莫塔哈利氏,世居黑龙江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地方,是达斡尔族的老姓之一。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di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满族莫尔登氏多冠汉姓为利氏、孟氏、莫氏、苍氏等。

达斡尔族、满族利氏读音皆作lì(ㄌㄧˋ)。



得姓始祖:李利贞(理征)、老子(李聃、李耳)、颜扎·珠尔杭阿。

利氏的历史名人 -- 利 几:(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将领。

武将,先是项羽部将,后来为刘邦带兵。



利 仓:(生卒年待考),著名西汉大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天,湖南省长沙市附近的人民解放军驻军正在挖掘战备工事,在工程进行到一座防空洞时,负责发掘的战士忽然发现前方的土质与以往的相比略微有些疏松。继续挖下去后,结果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他们竟然遇到了一个喷火的古墓穴!燃烧的蓝色火焰让人心中充满了好奇,这其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墓穴世界?

在火坑墓喷火后不久,考古队员们在火坑墓旁,又找到了两座墓葬。从土质上看,三座墓葬下葬在同一年代,应该来自同一个家族。而鉴于火坑墓已经遭到破坏,湖南省博物馆考古队首先对火坑墓进行了发掘。

发掘整整进行了三个月,整整下挖了十八米。也就是在这个火坑古墓中,人们目睹了墓主人两千多年前的尊容,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马王堆女尸。

湖南省博物馆挖掘完马王堆一号墓汉墓之后,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当时国务院特批拨款二百六十多万元,打算在湖南省建立当时号称亚洲第一流的博物馆,带有文物仓库的全封闭、恒温、恒湿博物馆。而在这个博物馆的地下室里,当时的设计还保留了两个空位,专门展示尸体的空位。

当时博物馆里的另外一个位置,说白了,就是等着三号墓的尸体的。当然最终的结果,令大家非常失望——没有尸体,只有一个完整的骨架,是一个男性,身上的二百零六块骨头一块都没少,但是肌肉都已经腐烂了。

根据这个骨架测量死者的身高有1.85米,在那个时候的南方地区,算是很高的,年龄测定大概三十多岁。出土的文物和一号墓不太一样,除了人们常见的其他的随葬物品、丝织品这一类的东西,这个墓有两类东西是一号墓没见的,一是出现了大量的兵器,总量有三十八件之多包括兵器架、弩、剑这一类的东西都有出土;第二个就是出土了古代大批的书,这个书是写在丝绸上的帛书,大概文字数量十多万字,种类是四十多种。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出土的书中,包括的领域非常广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无所不有。而且,在众多随葬品中,还出土了一幅军事地图。于是,专家们猜测,三号墓地的墓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将军。那么,这位将军和一号古墓中出土的女主人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虽然,三号墓也出土了一些印有侯字样的封泥,但是,依据过去的考古经验,陪葬品上的封泥印记只能表明陪葬品的出处,它有可能是亲友赠送,也有可能是操办葬礼人的供奉。

当时应该说一号墓的发掘使大家兴奋到了极点,这个三号墓的发掘又给大家输了点氧,二号墓的发掘大家期盼能够获取更大的成果,接下来,二号墓的挖掘工作也开始了。

但是非常遗憾,在发掘工作开始的时候,专家们发现这个墓被盗了,而且是非常严重的被盗了。其中至少两次已经“盗到底”了。其中有一个盗洞,据分析还是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时期留下的,因为在这个盗洞里面发现了当年盗墓人使用过的一个陶器;在另一个盗洞里面,居然发现了1948年产于上海的球鞋,也就是说,最后的被盗时间竟然发生在1948年以后。

面临一个被盗的墓,许多考古学家感到非常失望,因为有经验的专业工作者都清楚被盗意味着什么,不仅文物被洗劫一空,许多重要的信息也会被盗墓贼随意破坏,甚至失去探明墓主人的重要线索。

但是,挖掘工作还是要继续下去,事实也表明,二号墓中的文物已经非常稀少,而且是残破不堪。考古学家根据被盗现场分析,二号墓中的文物应该不少于四百多件,但完整的已经所剩无几。

开挖二号墓的时候天气又不好,正是湖南最冷的冬季,所以当时工程师领导小组的组长、湖南省委书记李振军就鼓励大家一定不要泄气,肯定还会有重要的考古发现,不要放弃任何的现场遗迹。他还要求考古工作者把墓坑里的淤泥都要清理干净,都要带回来清理。因为考古发掘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科学,它不是取宝式的,必须要将可能发现线索的地方全部清理干净。所以人们把所有的淤泥都运回到湖南省博物馆,就在自来水下冲洗。没有想到的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称之为“马王堆汉墓的眼睛”的三件文物就出土了,这三件文物是三颗印章。

污泥中出现的三颗印章,分别刻着:侯之印、长沙丞相、利仓。二号墓的主人就是史书中所记载的第一代侯——利仓。而从这两座大墓的性质推断,喷火古墓的主人是利仓的夫人。她的名字一如梳妆盒内的印章,叫做辛追。

一颗玉印,两颗铜印,虽然体积都不大,但是保存得非常好,现在湖南省博物馆都陈列出来了,文字非常清晰,证明二号墓是侯的墓葬,也证实了一号墓地究竟是一个什么样身份的人,既不是王妃,跟楚王马殷又无任何关系,她只是长沙国丞相侯的夫人。

那么关于侯的身份,可能很多人比较陌生。当时在他的墓里发现了一个弩机,一种远射兵器的一个扳机,这个弩机上有铭文,这个铭文表明这个弩机的出产地是秦朝的一个皇宫的宫室,制作非常精良,规格很高。专家就分析侯应该是当年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这么一个人。而这个弩机可能是缴获的一件战利品。

考古学家分析,作为与刘邦一同打天下的早期将领,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受到王侯分封是理所应当的。但自古以来,诸侯与中央的矛盾也是在分封伊始便深深埋下的。因为刘邦清楚,这些帮助他获取天下的将领,作为能征善战的枭将,许多人具备雄才大略,况且相当数量的功臣是老对手项羽的部将。于是,如何驾驭这些分封王,刘邦为此绞尽了脑汁。

后来,刘邦想到一个好主意,要选派一批人,以丞相的身份监视这些异姓王。那么利仓就是被刘邦任命的丞相,中央直接派遣的丞相,到长沙国来的,监视长沙国王,一位吴姓的封王。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利仓受封侯爵号在西汉惠帝二年。依据这个时间,史学家推测,利仓受封为侯,与西汉初年扑朔迷离的政局有很大关系。西汉王朝建立后,与异姓王的

明争暗斗一直没有停息,直至演变成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杀戮。而就在这场绞杀中,只有一个异姓王国站在了刘氏皇族一边,它就是利仓担任丞相的长沙国。

在辅佐刘氏王朝稳定祖国边疆这个问题上利仓建立了丰功伟绩,所以朝廷对他包括对他的子孙,应该说都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或者待遇的。但是,侯利仓很不幸的是他去世的那个年代非常不好,他死得很早,死在文景之治前,那么在这个期间中国汉代历史上发生了很大的一件事,就是吕后的专权,除了分封自己的子弟以外,而且大杀功臣,利仓作为刘邦的忠臣肯定在打击排挤之内,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这个年代里去世的。

后人至今无法回想,那个曾经跟随汉高祖马上征战的将军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是如何的郁郁不得志,仅从现存的墓穴规模来看,二号墓要比三号墓简朴得多。按照一般墓葬习俗,主人墓和夫人墓的脚下应当是他们后代,而一代治国有方的长沙丞相,竟然连自己儿子的墓葬都远远不及。

其实,利仓正赶上这样一个不太好的历史时期,那么到了他的儿子第二代侯开始,刘姓子弟重新从吕后手中夺回政权后,侯家族肯定被平反昭雪。平反昭雪之后,儿子继承父业,继续继承这个爵位,这个官职越封越高,他的孙子已经到了中央八卿之首奉常,重孙子成了东海太守,手握重权的这样一员大将。

但是,最后侯家族的结果还是不那么好的,由于他的过于强大,渐渐地,帝王感到对他的政权形成威胁了,就想方设法找他的茬儿把他除掉。最后,事实上是挑了他的一个毛病,说他是擅自发卒为卫。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擅自把一些军队的战士拿来给自己当护卫,找了这么一个茬儿。按照汉代的法律,这是要杀头的,那么正好赶上大赦,死罪就免了,活罪难逃,削职为民。所以侯家在史书上就是这么短短的四代人。真是应了那句古话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从第二代侯开始,发展到第三代和第四代,那个时候的侯家族应该说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那么,马王堆一号墓地,也就是夫人的墓葬的规格,正好处于这个时期,从随葬品的精美和数量上,考古学家也准确地得到这个结论。

马王堆三座汉墓出土的陪葬品共有三千多件,吃、穿、用乃至休闲娱乐、服侍生活的仆人木俑一应俱全,极尽奢华。而这些当中,最珍贵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丝绸、漆器和十万余字的竹简、帛书和帛画。它们再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追溯了辛追不凡的一生。

辛追夫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大概十多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利仓,这是一个推算。因为在利仓死的时候,她大概不到三十岁,而且这个时候已经为利仓留下了儿女。

在利仓活着的时候,辛追夫人肯定是相夫教子。但是在利仓死后,主要工作就落到她的身上,考古工作者从三号墓出土的一些书籍上来看,三号墓的墓主人是博览群书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书籍他都看,一共有四十多种,而且他又被证明了是一代将才,所以这些应该和家教,也就是辛追夫人的教导有直接关系。

辛追夫人自幼便入嫁利仓家族,由于当时的一些局限,她很可能是个文盲,但是她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也正是在这种严格的教育下,侯的家族渐渐强盛起来,孙子成了中央八卿之首。同时,在利仓去世前后,史书中还记载,侯家族并没有从此走上落败之道,从马王堆随葬品的清单上考古学家可以看出,当时侯家族拥有的奴婢数量已经达到上千人。

但是,当考古学家在对辛追夫人的尸体进行研究时发现,在去世前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她竟然百病缠身。人们发现,她的身上有十多种病,包括所谓的现代病,比如说冠心病、肺结核、多发性的胆结石,在她身上都有反映,甚至还有血吸虫病。即使现代人得了这些病,说实话意味着身体已经很糟糕了,那么作为这样一个寡妇,要面对如此庞大的家政的管理,孩子教育的问题,又面对这样的疾病,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我想她撑不到那个时候。

尤其在那个时代,当夫君早亡,留下的这个寡母就得撑起一片天。所以这个侯夫人从她的身上就能反映这样一些问题,所以后人才会对她充满敬意,人们不仅仅是把她作为一个两千一百多年前的尸体的标本来看,更多的就是一种敬意。

在辛追夫人接管侯家族事业的那段时间里,家道不仅没有衰败,反而渐渐强盛起来,正巧与国家良性发展的“文景之治”相互应和,形成了历史上一个相当发达的文明阶段。

如果当年对马王堆汉墓不进行发掘,人们很难真正理解汉朝的“文景盛世”究竟达到什么样的盛况空前。



利元吉:(生卒年待考),字文伯;盯江人(今江西抚州)。著名宋朝学者。

他是宋朝著名儒者陆九渊的高才生,学问独到,陆九渊的儿子后来想拜他为师,利元吉谢曰不敢当。

后举进士而当官,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显著。晚年以教书为乐。



利本坚:(生卒年待考),英德人(今广东)。著名明朝官吏。

由监生任赣县主簿,调四川安岳县令。为官公正,爱民节用。为众论所推许。



利玛窦:(公元1552~1610年),原名Matteo Ricci,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意大利人(今意大利马切拉塔)。著名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明朝大臣。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外来文化输入的高潮,一次是汉魏隋唐时期古印度佛教文化的输入,一次是明朝时期及以后西方文化的输入。两次外来文化大规模输入之时,宗教文化皆为开路先锋,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和西方传教士之口、笔,渐渐西传,引起阿拉伯和西方世界的震惊,甚至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十六世纪,天主教文化东传,在众多传教士的努力之下,经过一番艰苦地发展过程,逐渐进入中国大地,促成第二次中西文化交流大潮的涌现。在此过程中,耶稣会士利玛窦堪称勇开先河并取得卓越成就的第一人。利玛窦于公元1552年出生在意大利马塞莱塔城(Macerata),十六岁入天主教耶稣会,进圣安德修道院研习神学和西洋文理知识。

公元1578年,青年利玛窦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出发,辗转数国,途中于公元1580年晋升铎位;经过四年的艰苦历程,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到达中国澳门,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教生涯。

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利玛窦进入广州肇庆,继而赴韶州、南京、南昌等地传教。

利玛窦意识到,在东方古老的封建大国有效的布道传教,先决条件在于精通中国语言以及风俗民情,采取适合中国国情的传教方式,也就是“入乡随俗”。他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带领白肤碧眼的同伴刻苦学习中国语言,坚持在日常生活中着华服,说华语;还潜心钻研儒家经典,寻找天主教与传统儒学的结合点、近似点,以“去佛补儒”的方式传播天主教义。由于工作出色,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被任命为中国耶稣会会长。

为了结好各级官吏,加强对上层社会的影响,利玛窦放弃早期的天主教僧人打扮,穿上儒服,广泛结交朝野著名人士,积极宣传西方科学技术,展示和赠送西洋珍奇器物,巧妙的以精于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出现在文人士大夫面前,成功地博得了许多上层社会人士的好感。明朝思想家李贽所作《赠利西泰》一诗中,就以“刹利标名姓,仙山纪水程”等诗句,记录了利玛窦由南而北宣传天主教义的艰辛历程。

与此同时,利玛窦也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深入地了解。他曾与明朝学者徐光启、李之藻合作,分别翻译了《几何原本》、《同文算指》等重要的科学著作。晚年,他撰写的《畸人十篇》,是一本用儒家学说解释天主教理的问答式著作,由李之藻等人为之作序,书中问答所涉及的著名士大夫就有徐光启、李载、吴可达、龚三益等人。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阶层结交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利玛窦入京朝见明神宗皇帝,献上天主圣象、圣母象、天主经典和自鸣钟、万国地图等礼物,获得了在都城居住的殊荣。利玛窦入居北京,标志着西方文化东传历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意味着东方古国国门的松动。利玛窦在华二十八年,自始至终把尊重中国文化、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宣传天主教义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被后人称赞为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上的“最高典范”,其贡献是永垂不朽的,被东西方文化界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在一个偶然的场合,利玛窦让一些中国文人学士随意列出四五百个汉字,他看过一遍之后,便能倒背如流,在场的人纷纷要求他教会这种神奇的记忆法“记忆秘宫”,但那时的中国文人只用它记忆“八股文”。

利玛窦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利玛窦一生译著颇多,其中有《几何原本》等,就是先由他传授,再由大学士、科学家徐光启转授他人。西方的一些先进科学输入中国,便是自他而始。此外,利玛窦还编译了天主教教义方面的“天主实义”,测量方面的“万国舆图”,特别是他亲手用科学的方法给万历皇帝绘制的巨幅精密世界地图更,使当时的人们惊叹不已。

利玛窦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八年,最终病故于中国北京。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中国天主教会的奠基人,是缔造和平的使者,也是文化传播的使者。



利孝和:(公元1910~1980年),香港人。著名香港企业家、慈善家。

乐于慈善事业,曾发起并参与了多宗大型慈善活动。



利建能:(公元1950~今),广东人。著名园林建筑师。

现任中国对外建设广州园林公司经理,建筑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工程委员会副理事长。

多年来从事建筑设计及园林规划工作,主持设计的项目包括古典建筑、旅馆、医院、博览中心、风景建筑及公园、庭园的规划等。

利建能赴德国工作进修,主持或参与策划、设计的项目有瑞典“香山苑”;法国“锦绣园”;加拿大“天皇城”;泰国养素、“雁巢园”;德国“春华园”等。

近年来,利建能与美国华厦园林公司合作引进推广美国“宝马丽”建筑装饰材料。

利建能致力于国内外园林工程设计营造,完成了广州外商活动中心庭园、中山紫马岭公园“揽胜阁”等一批高质量的园林工程。

跟帖时间 2010-06-01 21:02:0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利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利邑;望出河南:全联典指利氏的源流和郡望。

中山贤相;东海真人: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利乾,任中山国相,有贤名。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利真源,隐居于东海,后得道为真人(道家称“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



2.六言通用联:

明译几何原本;宋有九渊高徒: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意大利人利玛窦,寓居中国三十年,卒于北京。他通华字毕语,译著颇多,其中有《几何原本》,由他传授,再由徐光启折受。西方的一些先进科学输入中国,便是自他而始。下联典指宋朝绍熙年间的进士利元吉,字文伯,盱江人。为金溪县丞。他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的高足弟子。陆九渊之子行之,尝欲师事之,他谦谢不肯。



3.七言通用联:

秀毓河南发达远;宗开利贞源脉长:全联典指利氏的郡望和得姓始祖利贞。



4.八言以上通用联:

武冠三军,韬钤素裕;文齐众士,科甲高登: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项羽部将利几事典。下联典指指宋朝时期的进士利溉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6-01 21:00: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利氏的字辈排行 -- 广西钦北利氏字辈:“成元祥(世)建镇泉林开基远”。

安徽合肥利氏字辈:“成业宏…”

江西兴国利氏字辈:“德明厚祥祯”。

四川南部利氏字辈:“世继中山洪业永传家齐国治福禄万全”。

利氏一支字辈:“佑治受命吉自天申进化西雍济美克绍休烈迎庆”。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6-01 20:59:1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利氏的家谱文献 -- 江西龙南全南重修族谱,(明)利时泮初修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清)利和伯、利永贞二修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清)利百遂、利期百三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清)利常诸四修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清)利贤赛,利贤右五修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民国)利德芹六修于民国廿三年(公元1933年),(民国)利日鸿、利运祥继修于民国廿七年(公元1938年年),(现代)阖族七修于1988年。

湖南蓝山利氏族谱,(清)利思义等修,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现代)利道斌整修,公元2000年计算机排印本

广东利氏族谱,(清)利佑累誌,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河南堂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修水利氏族谱,(清)利方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奉新靖安利氏族谱,(清)利开友谨撰,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萍(乡)东利氏续修支谱,(清)东森谨序,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国)利汉祯、刘毓华撰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油印本。

广西钦州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河南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博物馆。

广东东莞大沥利氏重修杰滔公支派族谱,(民国)叶兆霖、湘氏编辑,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铅印本。

广西钦州利氏明学(康长)支谱,(现代)阖族于1988年起纂修,至今仍在编修过程中。

四川南部利氏族谱,(现代)利明根抄编,1992年计算机排印本。

四川资中利氏金汤支派族谱,(现代)阖族编修,1992年计算机排印本。

湖南浏阳县大瑶利氏肇基支派族谱,(现代)利家申、利家多、利志良、利隆德等修,1995年计算机排印本。

四川彭州市利氏重修族谱,(现代)利定国、利定安、利龙富等修,1998年计算机排印本。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

广东蕉岭县河南堂利氏族谱,(现代)蕉岭县利氏祠堂理事会编印,2001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屏东县长治乡利天龙处。

广东惠州市岑坑利氏欣耀支派族谱,(现代)阖族编修,2003年计算机排印本。

广东梅县荷泗锦湖村-利氏族谱,(现代)利鑫荣,2005年编印本。公开出版。

广东南雄平林利氏大川支派古谱,(现代)利盛生整理,2009年计算机排印本。

跟帖时间 2010-06-01 20:55:4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利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2.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跟帖时间 2010-06-01 20:54: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利氏的迁徙分布 -- 利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九十九位,人口约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1%左右。

利氏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春秋晚期至战国的李利贞,接着是利九。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楚霸王项羽的大将有利几、博士利永贞、中山贤相利乾,后又有得道真人利真,西汉时期有长沙承相利苍,唐朝时期有高僧利涉,宋朝时期有文士利申、金溪县丞利元吉、学者利鸾孙等。

据钦州利明学世家族谱记载:利氏最早南移繁衍的祖先是利刘兴、利本坚两位,利刘兴从河南开封府祥符县迁至安徽省开基,部份迁居国外。利本坚,字孔固,原住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利本坚是明朝著名的爱民好官,先后出任江西赣县主薄及四川省安岳县丞,明朝时期到广东韶州任教,期满移居南雄城南珠机理定居。利本坚淑配陈氏生下三男,长子利大川,次子利朝纲,三子利维卿。

利大川从南雄迁居平林开基,生下利桂荣。利荣生利高辉、利高煌。利高辉生利维基、利维堂。利维基生利锦,利维堂生利镛。利镛生利祖安。利祖安生利棰英。利棰英生利福明、利福坚。利福坚生利思仁、利思义、利思礼、利思志。

利朝纲从南雄迁居江西省龙南,生下利廷用。利廷用生利继禄。利继禄生利世昌。利世昌生利成六、利成十、利成广、利成立。利成广迁居四川省,部分子孙侨居国外。

利维卿从南雄迁居东莞县开基,生下利应瑞,字梦伧,又生利应祥。利应瑞生利良材,字柚,又生利颜材,字梓。利良材生利寅宾,字名杨,号天宝。利寅宾生利益夫,字伯谦,又生利顺夫,字伯巽。利益夫生利廷凤,字鸣时,号芝。利廷凤生利于南。七代单传至第八世利袭(世美),字世哓,妣谢氏,是已亥科举人,官授南海巡检,为国家为民族而躯名垂千古,公婆墓地葬在东莞县常平镇桥沥村马桥狮山。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的利氏家族,是利世美的后裔。

利世美(利袭)生下四子,长子利秀野、二子利兰野、三子利芸野、四子利蕙野。利秀野住莞城,明朝末年间其后代利松友、利竹友、利梅友三人迁居柴金临江镇及福建省莆田县开基。利兰野住城西油榨尾,利芸野迁居惠州博罗岭坑开基,利蕙野迁居海南及国外。

利兰野生利文杰,居广东莞城油榨尾。利文杰生利受祖、利受宁二子,迁居广东高要县金利村。利受宁生利德华。利德华生利帝保。利帝保生利观养、利观禄,后迁高明墨编村。利观禄生利史明,利观养老生四子:长子利康长(利明学),字昌教,号圣山;次子利康义;三子利史勋(利史江),四子利史富(利明臣)。

利康长于明朝末年间到广西灵山任教儒,其品德纯正,志在四方,深知地理,目睹钦灵一带是理想开基之地,故选择灵山陆屋东郊胜塘村建居,从广东墨编村迁此开基,于是利康长便成了广西钦州地区利姓的始祖。利康长娶三房生八子,原配陆氏,续娶施氏,再娶杨氏。施氏太婆坟地名宝鸭塘,墓有对联一首:“壹墓开基绵八子,双峰毓秀萌千孙。”

利康长之长子利显全,利显全生一子,迁居广西钦州青塘金利村,其子孙现遍及当地四十多个自然村。利康长之二子利显洪、三子利显秀,子孙布及广西各地。利康长之四子利显彰的后代,迁往南宁、桂林、梧州等地。利康长之五子利显胜、六子利显后,迁往广东。利康长之七子利显良,迁往山东历城、山西大同及山东烟台等地。利康长之八子为利显斌。目前,利康长的后裔子孙估计不少于五万人。

北宋初年,江西利氏一支南迁到南雄保昌定居。在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这支利氏族人迁至今东莞常平大沥,垦荒种养,大沥遂为广东利氏发祥地。南宋时期,这支利氏族人繁衍至博罗、南海一带。元初,繁衍至紫金、河源等地。上述四川安岳县令利本坚即为紫金人。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市灵山县、北海市合浦县、南宁市、陆川县,广东省的河源县、东莞市、惠州市、阳江市阳东县、南粤县、从化县、广州市花都区、博罗县、新会县、英德县、湛江市,河南省的洛阳市、虞城县、唐河县,江西省的兴国县、萍乡市,安徽省的无为县、南陵县,海南省,四川省的南充市南部县,湖北省的来凤县,台湾省的屏东县等地,均有利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6-01 20:53:0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利氏的各支始祖 -- 南雄平林利氏大川支派世系:

楚,源出高阳氏颛顼,远古传说中的帝王,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号高阳氏。之子孙,皇帝之苗裔。脉传至西伯侯姬昌,后谥为文王。德化溥著,养老尊贤,于是大颠,闳天散宜,生鬻子,辛甲之徒皆往归之。

熊鬻子:姓芈,讳熊髦龄归。周文王与姜太公吕尚开周王业,至周成王时,序功封其子熊绎于楚地之丹阳,即今湖广南郡是也,为楚诸侯。

熊绎:鬻熊子之子。成王封为楚侯,都丹阳。生子熊廉。

熊廉:熊绎之子,袭楚侯爵。生子熊孟甫。

熊孟甫:熊廉之子,袭侯职,生长子熊叔茂。

熊叔茂:熊孟甫之长子,奉周穆王诏命征东土嬴徐子,大战于麒麟谷,诛东偃王之子嬴伯谟,斩偃王,父子平定东方有功,王赐节钺得专征伐茂。传孙熊渠。

熊渠:熊叔茂之孙,世袭楚侯爵,传至世孙熊通遂称王号。

熊通:熊渠世之孙,都郢州(今湖北江陵),周桓王十四年乙未伐随有功,请爵于王弗许十六年丁酉夏,楚会众诸侯尊楚为东楚武王,原配夫人邓氏,乃邓侯之女,名曰邓曼,贤德而智敏。生子熊赀。周庄王七年辛卯,楚武王伐随。卒于樠木,太子赀立。

熊赀:熊通之子,嗣位为楚文王,伐蔡灭息国,携息妫为归。生子熊喜(原为革旁),次子熊恽。王崩熊喜立,楚人名为堵敖。死,次子熊恽立为楚成王。

熊恽:熊赀之次子,即位称楚成王。周惠王六年庚戌,王赐楚王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生长子名商臣,次子名职。王崩长子立。

熊商臣:熊恽长子,嗣位称楚穆王,生长子名旅,立为楚庄王。

芈旅:亦称熊侣,熊商臣之子,楚庄王。嗣王位,纳伍参,苏从之谏,屏退杨越二姬,斩断钟鼓管埨之音。理国政事,举孙叔敖为上卿,任以军国重事,后庄王继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霸业,尊周王天子攘外夷狄,遂成五霸诸侯,名震青史。王以霸绩威恩所及民皆爱敬,诸侯畏服。大封公子食采邑地,以制郡侯命。赐公子熊富食采于利邑,赐姓利氏,从此有芈姓利氏。后,公子熊富之长子熊审嗣王位,是为楚共王。周定王十六年庚午秋七月上旬甲戌,庄王崩,太子嗣位。

楚公子利,利九公之孙。

利乾:字行健,楚公子利之云孙。博学宏才,多闻古今,治乱机宜。汉景帝第八子中山王刘胜景仰利乾之名,诏利乾置相以辅赞王事,董仲舒作江都贤相,名炳纲目。利乾作中山贤相,名耀史策,功绩名重江都,厥后克昌,繁衍天下历数传。生利永贞。

利永贞:字葆元,赋性英伟,学精性天举孝廉,贤良方正,辟为汉博士官,至弟子五十人。复其身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掌故治礼之官,主故事者以其文学习礼仪者为之,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永贞为博士官,彬彬多文学出槐里令,政化优著历数传。生利真、利兴。

利真:博通儒学,兼释道师,事方士得悟真玄,遂成真人,功成飞升,上帝敕授得道真人,名职仙籍。

利兴:字兆祥,儒业博敏,五代齐辟为功曹。时值扰攘,逐隐不悔,以经学传裔,师孔孟正宗,历数传。生利申。

利申:字友甫,学尊孔孟,从唐韩昌黎,文公游学江都,恶曲学之坏人,心怀正道,而抑邪。说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王道学问,砥柱逥澜累辟,不授职以经学传家,克昌厥裔,历数传。生利周。

利周:字鲁,齐家学渊深,闻程颢调晋城令时,以修齐诚正之学著正心,王道之政,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度乡村远近,为五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容。凡孤寡残废使无失所,行旅行于涂者,疾病皆有所养,乡必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乡民社,会为五科条,旌其善恶。鲁齐公往从师之,遂得传二程太极性理之学,私淑后嗣裔。长生利本坚,次生利本贤,具优经学,籍河南开封府祥符县。

利本坚:字孔固,庭传五经二程心学。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丁亥,立八行,取仕科,谓孝友睦渊,任恤忠和也。凡有此八行即免试补大学士。利本坚得闻二程孔孟不传之学为诸儒倡著,乡称其才器可大任,补大学士,舍登进士。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已亥,秘书省正字曹辅佐迁窜于柳州,政化廉明。宣和七年乙己,利本坚除授广西柳州刺史。利本坚携家眷往迁柳州。举前美政声著,廉明当道。首存利本坚能抚凋疲已甚之,民膺累犯,猖獗之盗,纶书褒荣,亿兆讴歌。次年丙午,值金人陷京师,金干离不以上皇太后与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嫔妃北去汴城。河南具为金居。建炎元年丁未,宋高宗南迁即位应天府,诧行州邑勤王,利本坚在柳州治作佥著。至绍兴年间,利本坚以老致归道广东南雄,值金人侵阻,寓居雄城南廛,夫人陈氏,生子利涉。





东莞大沥始祖隽卿支派世系:­

第一世:利隽卿,讳伟,南雄保昌人,宋太平兴国中入广,定居东莞大沥乡。生二子:长子利应瑞;次子应祥,讳梦龙,无子。

第二世:利应瑞,讳梦麟,号云水闲人。生二子:长子利良材;次子利彦材,讳樟,旧传迁交趾东都城。

第­三世:利良材,讳楠,仕场官勾,生一子:利寅宾。

­第四世:利寅宾,讳阳明。生二子:长子利云樵;次子利顺夫,讳伯巽,无传。

第­五世:利云樵,讳伯谦,字益夫:生一子:利芝岩。

第­六世:利芝岩,讳鸣时,字廷凤。生一子:利于南。

­第七世:利于南,讳载道。生一子:利世美。

第­八世:利世美,讳袭,宋宣和己亥举人材,补南海巡官,后终归善县主簿,配谢氏,生四子:长子利秀野;次子利兰野;讳阶,字时进,迁居莞城西油榨尾,兹不赘;三子利芸野,讳宣,字欣濯,居博罗蟾坑,兹不赘;四子利蕙野,徙居南海县城,兹不赘。

第­九世:利秀野,讳隐,字时跃,配邓氏,生二子:长子利养轩;次子利天与,生一子,徙居归善水东街,其系未详。

第­十世:利养轩,讳羲,字宾王,配王氏,生三子:长子利草庭;次子利应魁,讳昂庠,生一子:利南山,字子俊(生一子:利汝道,讳若川,生二子:利桐友、利桂友;利桐友,讳政,字子正,无传;利桂友,讳教,字子宽,生一子:利德直,利德直生利绍之,利绍之生利亚胜,利亚胜无子);三子利应科,讳晟,无传。

第­十一世:利草庭,讳冕,字应廷,宋朝请郎,配邓氏,生二子:长子利龙山;次子利玉山,字子仁,无传。

第­十二世:利龙山,字子高,配刘氏,生一子:利朴庵。

第­十三世:利朴庵,讳涉川,字汝舟,配袁氏,生三子:长子利松友,生三子,徙居黄客阜,兹不赘;次子利竹友,生三子,徙居惠州派尾,兹不赘;三子利梅友,留守大沥。

第十四世:利梅友,讳枚,字子安,配邓氏,为大沥房祖,生一子:利思义。

­第十五世:利思义,配邓氏,无子,以利松友公之孙利述之为嗣。

第十六世:利述之,讳继,本承继,配丁氏,生二子:长子利达甫;次子利良甫,讳善英,生七子(一子利升,无传;二子利文,无传;三子利昶,无传;四子利景,无传;五子利鼎,无传;六子利昂,无传;七子利昊,生一子,后无传)。

第­十七世:利达甫,讳奇英,配陈氏,生三子:长子利真祖,讳贞,生三子,其派甚长兹不赘;次子利耕隐;三子利真静,讳震,生三子,其派甚长兹不赘。

第­十八世:利耕隐,讳全生,字真裔,配郑氏,生七子:长子利晚翠;次子利绅,生五子,其派甚长兹不赘;三子利纬,生二子,其派甚赘;四子利绘,生一子利灼,无传;五子利绚,无传;六子利彩,生一子,徙居阳江兹不赘;七子利纶,生二子,再传无传不用赘。

第­十九世:利晚翠,讳缙,字德茂,配林氏,生二子:长子利桂林;次子利灿,无传。

第­二十世:利桂林,讳镖,字俞明,配叶氏,生五子:长子恒山,讳学修,字宗德,生一子,其派甚长兹不赘;次子利爱柏;三子利南庄,讳学勉,字宗敏,配梁氏、谢氏,生二子,其派甚长兹赘;四子利海月,讳学孟,字宗选,配梁氏,生一子,其派甚长兹不赘;五子利肖林,讳学礼,字宗常,配黄氏,无子,四房轮祀。

第­二十一世:利爱柏,讳学勤,字宗励,配黄氏,生一子:利震刚。

第­二十二世:利震刚,讳语,字元静,配吴氏,生四子:长子利左村;次子利君约,讳允谅,继子,其派甚长兹不赘;三子利仰泉,讳允谆,字君厚,配谢氏,生二子,其派甚长兹不赘;四子利敬刚,讳允谦,字君逊,生二子,其派甚长兹不赘。

第二十三世:利左村,讳允诚,字君实,配游氏,生三子:长子利莘野,讳因,字英泽,配姚氏,生四子,其派甚长兹不赘;次子利恕,出继利允谅;三子利乐从。

第­二十四世,利乐从,讳忍,字英顺,配黎氏,生三子:长子利于端,讳应佑,配陈氏,生二子(一子利进隆,讳奇盛,配梁氏,无子;二子利奇珍,无传);次子利敬从,讳应裕,字于经,配李氏,生一子,其派甚长兹不赘;三子利兰台。

第­二十五世:利兰台,讳应芳,字于芬,配仇氏,生四子:长子利杰滔;次子利怀德,讳子英,字彬士,配梁氏,再续李氏,生四子,其派甚长兹不赘。三子利冠士,讳子魁,配袁氏、妾王氏,生四子,其派甚长兹不赘;四子利廷顺,讳子侣,字镛士,配游氏,生五子,其派甚长兹不赘。

第二十六世:利杰滔,讳子俊,配肖氏,生三子:长子利占百;次子利攀五;三子利植三。

第二十七世:利攀五,配黎氏,生一子:利位南。

第二十七世:利占百,配朱氏,生二子:长子利东晓,其后况不详;次子利美球。

第二十七世:利植三,配周氏、妾李氏、钟氏、林氏,生二子:长子利泽清,配邓氏、妾氏,生二子(利遇林、利得修;遇林配钱氏,生一子:利镇西,其后况不详);次子利万龄,配林氏、妾周氏,生二子:一子利运昌,二子利佑启,其后况不详。

第二十八世:利位南,配周氏、续蔡氏,生三子:一子利禹瑞;次子利遇林,其后况不详;三子利拜扬,其后况不详。

第二十八世:利美球,配陈氏,生三子:长子利桂芳,配袁氏,生一子:利容兄,无传;次子利思大;三子利享大。

第二十九世:利禹瑞,配卢氏,生二子:长子利壮行,配梁氏,生一子(利绍祖,配肖氏,生一子:利亚申,利亚申无传);次子利用行,配袁氏、续叶氏,生一子(利沛源,利沛源配李氏,生一子:利润兄)。

第二十九世:利运昌,配任氏,生四子:长子利国辉,配袁氏,生一子(利华灿,新水承继,配叶氏,生三子:利容旺、利容拜、利容桂);二子利炯辉,配叶氏,生一子(利叶受,其后况不详);三子利时辉,配任氏,生二子(利秋法、利顺福);四子利诚辉,配梁氏,生三子(利洪发、利梁寿、利锦渠,利梁寿配梁氏,生三子:利连夸、利连庆、利连法,其后况不详)。

第二十九世:利得修,配李氏,生三子:长子利乾友,其后况不详;次子利述友,配叶氏,生一子(利锦宁,配陈氏,生二子:利福兄、利祖兄);三子利道友,配何氏,生一子(利润水,配陈氏,生一子:利金满,秋法承继)。

第二十九世:利享大,配袁氏、续梁氏,生三子:长子利卓辉;次子利曙辉,配梁氏,生二子:利亚怀、利润贵,利亚怀其后况不详。利润贵配叶氏,生二子:利日杨、利进福,其后不详;三子利任辉,其后况不详。

第二十九世:利思大,配刘氏,生三子:长子利士秀,配黄氏,利丽中承继,利丽中配周氏,其派甚长兹不赘;次子利士章,配黄氏、续黄氏,生一子:利秉钩,利秉钩配周氏,生二子:利金叶、利金耀,其派甚长兹不赘;三子利圣通。

第三十世:利卓辉,配叶氏,生三子:长子利茂常;次子利榕枝,其后况不详;三子利龄屑,其后况不详。

第三十世:利润兄,配李氏,生四子:长子利志容,后况不详;次子利连喜,后况不详;三子利连有,后况不详;四子利连欢,徙居南洋星加坡,生七子,其派甚长兹不赘。

第三十世:利圣通,配梁氏,生三子:长子利建中,配邹氏,生二子:利连托、利任托,其派甚长兹不赘;次子利丽中,承继利士秀;三子利金火。

第三十一世:利茂常,配梁氏,生二子:长子利杨系,其后况不详;二子利杨恩。

第三十一世:利金火,字耀中,配梁氏,生二子:一子利春旺;次子利应兆,配陈氏、续林氏,生一子:利观养,利观养无传。

第三十二世:利福兄,配叶氏,生三子:长子利偶丁,其后况不详;次子利林容,其后况不详;三子利惠钱,其后况不详 +

第三十二世:利杨恩,配梁氏,生二子:长子利沼佳,其后况不详;次子利渠暖。

第三十二世:利金叶,配任氏,生四子:利润洪、利荫河、利润林、利润祥,四子其后况不详。

第三十二世:利连托,配李氏,生二子:利财发、利林发,次子其后况不详。

第三十二世:利春旺,配吴氏,生三子:长子利秋暖;次子利暖乾,无传;三子利秋法,承继利金满,配杜氏,生二子:利志坚、利志洪。

第三十三世:利渠暖,配欧氏、肖氏,生五子:长子利沃伦;次子利炳伦;三子利淦兴;四子利锦伦;五子效伦。

第三十三世:利秋暖,配庾氏,生一子:利灿辉。

第三十四世:利沃伦,配李氏,生一子:利伟昌。

第三十四世:利炳伦,配李氏,生一子:利桂源。

第三十四世:利淦兴,配黄氏、续夏氏,生一子:利健亮。

第三十四世:利锦伦,配黄氏,生一子:利树铿。

第三十四世:利效伦,配黄氏,生一子:利锐川。

第三十四世:利志坚,配利氏,生一子:利仲梁。

第三十四世:利灿辉,配梁氏,生二子:长子利榕熙;次子利榕照。

第三十四世:利志洪,配任氏,生一子:利文杰。

第三十五世:利仲梁,配?氏待考,生一子:利锐荣。





广东惠州岑坑利氏欣耀支派世系:

第一世:利欣耀,利坚公排下来是第十世祖,讳宣,号芸野室林氏,生一子:利安邦。利欣耀由东莞大沥始迁博罗岑坑。

第二世:利安邦,配杨氏,生二子:长子利观光、次子利观国。利安邦择科拜官刺使。

第三世:利观光,配张氏,生一子:利百十五。

第三世:利观国。

第四世:利百十五,处士,配陈氏,生二子:长子利应龙住岭坑、次子利应宗住谈塘。

第五世:利应龙,配郑氏,生五子:长子利用、次子利次、三子利念、利三、利和。利应龙授朝奉郎公,住岑坑。

第五世:利应宗,配邓氏,生一子:利元亨;住谈塘。

第六世:利行念,字元亨,配车氏,生一子:利云峰。利行念和车太母合葬,盘陀美女,标梳形。

第七世:利云峰,配关氏,生三子:长子利昌可、次子利昌甫、利昌荣。利云峰为已未科举人,授广西太和县知县,卒葬岑坑三兜松,太母葬岭子头,步我形。

第八世:利昌甫,配谭氏,生一子:利太初。利昌甫岁贡。

第八世:利昌可,配黄氏,生一子:利鼎初。利昌可为国学生。

第八世:利昌荣,配邹氏,生一子:利秉初。利昌荣青衿,殁后葬大岭头,鹅形,上面。

第九世:利太初,名熊,号古愚,配邹氏、黄氏、刘氏,生三子:利曦、利晖、利昶。利太初为两科乙酉丙戍连捷进士,殁后葬大岭头赤云山,螺形,邹太母葬崩山,黄刘合葬斜坑。

第九世:利鼎初,配疑氏,生三子:长子利晗、次子利时、三子利明。利鼎初授福建蒲田县,三子随任,为福建利氏始祖。

第九世:利秉初,配邹氏,生一子:利福。利秉初任广西桂林府知府,卒葬归善,象形,右边,邹太母葬大岭头,蕉我形,住岭子头。

第十世:利曦,配樊氏,生三子:长子利旭秀、次子利曼秀、三子利旻秀。利曦殁葬螺形,脚下号柏轩,太母葬淡圹对面岭,大座人形。利曦为大岭头利氏始祖。

第十世:利晖,配徐氏,生一子:利日秀。利晖葬螺开脚下,号松轩,太母葬淡塘对面岭,仙人舞袖。利晖为岭子头二房利氏始祖。

第十世:利昶,配文氏,生一子:利易秀。利昶葬螺脚下,号枚轩公,为淡圹利氏始祖。

第十世:利晗、利时、利明三人俱在福建蒲田县落籍。

第十一世:利福,字道生,配林氏,生四子:长子利瑶、次子利璋、三子利珪、四子利坚。利福葬象形,为大岭头十一世祖。

第十一世:利旭秀,号东楼,配徐氏,生二子:长子利凤岐、次子利凤翔。利旭秀葬惠阳中洞南坑,太母葬屋坊山,背飞我形。为大岭头利氏长祖。

第十一世:利曼秀,配冼氏,生一子:利凤鸣。利曼秀葬蕉丫,为大岭头利氏长房次祖。

第十一世:利旻秀,配安氏,生一子:利凤翱。利旻秀为大岭头利氏长房三子。

第十一世:利日秀,在岭子头二房落藉,明正德十三年训导。

第十二世:利凤岐,配朱氏,生一子:利环山。利凤岐与弟利凤翔合葬惠阳南门,飞鹅形又,曰仙子地。

第十二世:利凤翔,配游氏,生一子:利惠山。利凤翔与兄利凤岐合葬。

第十二世:利凤鸣,配许氏,生一子:利静山。

第十二世:利凤翱,配金氏,生一子:利肖山。

第十三世:利环山,配古氏,生一子:利晨纸。

第十三世:利惠山,配黄氏,生一子:利荣佩。明万历丁丑科邑庠生,殁葬对面岭樊。太母右边。黄太母葬鲤鱼上水。

第十三世:利静山,配马氏,生一子:利荣玖。

第十三世:利肖山,配何氏,生二子:长子利荣琼、次子利荣琚。

第十四世:利晨纸,配容氏,生一子:利宗复。利晨纸殁葬蔗蒲金竹坑。

第十四世:利荣佩,配钟氏,生一子:利墩复。利荣佩殁葬茶径,芦花三扭,妣与黄太母合葬鲤鱼上水。

第十四世:利荣玖,配温氏,生二子:长子利攸复、次子利顺复。

第十四世:利荣琼,配晁氏,生一子:利茂桂。

第十四世:利荣琚,配文氏,生一子:利茂才。

第十五世:利宗复,配林氏,生一子:利桂芳。利宗复殁葬金岭仔龟形

第十五世:利墩复,配钟氏,生二子:长子利传芳、次子利联芳。利墩复殁与太母合葬双了白鹤含书。

第十五世:利攸复,配闻氏,生二子:长子利集居、次子利安居。

第十五世:利顺复,配廖氏,生一子:利厚居。

第十五世:利茂桂,配骆氏,生一子:利朝英。

第十五世:利茂才,配谭氏,生二子:长子利朝欣、次子利朝训。

第十六世:利桂芳,字大一,配翟氏,生三子:长子利锡元、次子利锡谷、三子利吉昌。第二十三世利金瑞是其后裔

第十六世:利俊生,字传芳,配车氏、继刘氏,生三子:长子利孕恒、次子利孕升、三子利孕茂。利俊生是邑痒生,殁葬狮形,太母葬沥坡刘太母葬桥头

第十六世:利简生,字联芳,配陈氏、继成氏,生三子:长子利子章、次子利子建、三子利子文。利简生殁葬新子凹,太母葬桑员,走马攀安,成太母葬羊牯仲。利简生是邑痒生。

第十六世:利集居之后裔,是利佛庚、利佛永、利佛保(第二十四世)。

第十六世:利安居之后裔,是利佛高、利佛农(第二十四世)。

第十六世:利厚居之后裔,是利用、利和、利龙、利奀、利亚、利摸、利观达、利庭达、利秉达(第二十三世)。

第十六世:利朝英及其后裔,迁移惠东羊化落籍。

第十六世:利朝欣及其后裔,迁移惠东羊化落籍。

第十六世:利朝训及其后裔,迁移惠东羊化落籍。

第十七世:利孕恒,配黄氏,生二子:长子利日掊、次子利安培。黄氏葬老虎坑,坐西向东,利孕恒殁葬鲤鱼上水。

第十七世:利孕升,配谭氏,生一子:利伯培。

第十七世:利孕茂,配徐氏,生二子:长子利上培、次子君培。利孕茂殁葬五胡咀。

第十七世:利子建,字极斋,配成氏、继梁氏,生二子:长子利大容、次子大授。利子建殁葬桑员,走马攀鞍,成梁合葬沙胡坝。

第十七世:利子章,字锦斋,配古氏,生二子:长子利圣宗、次子利弘宗。考妣合葬,狗眠地侧。

第十七世:利子文,字穆斋,配陈氏,生四子:长子利天培、次子利帝培、三子利敬培、四子利祖培。利子文殁葬兵榔仔,妣葬黄毛岑。

第十七世:利锡元、利锡谷、利吉昌三兄弟中,有一个是第二十三世利金瑞的祖源,具体是谁,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十七世:利吉昌,第二十四世利亚根的祖源。

第十八世:利日培,配徐氏,生二子:长子利予琼、次子利予璜。考妣合葬老鼠尾。

第十八世:利安培,配刘氏,生二子:长子利予玑、次子利予璇。利安培殁葬蕉了下窝,坐南向北。

第十八世:利伯培,配林氏,生二子:长子利国瑞、次子利国珍。

第十八世:利上培,配古氏,生一子:利国奇。其母守义。

第十八世:利君培,配翟氏,生四子:长子利国赞、次子利国宾、三子利国铭、四子利国翰。利君培殁葬狮尾,翟氏殁葬老虎坑,猛虎跳墙。

第十八世:利天培,配车氏,生四子:长子利国瑚、次子利国选、三子利国兴、四子利国琏。利天培殁葬林洞,后世利万有是其后裔,在炉村亦有分布。

第十八世:利帝培,配卢氏,生二子:长子利国梓、次子利国材。

第十八世:利敬培,配黄氏,生三子:长子利国柏、次子利国相、三子利国松。利敬培殁葬鲤鱼上水,黄氏殁葬描手地。

第十八世:利祖培,配黄氏,抱继兄子利国琏。

第十八世:利受培,名大受,配?氏待考,生三子:长子利浩周、次子利瑜周、三子利继周。利受培殁葬黄毛岭,坐北向南。

第十八世:利圣培,名大容。殁葬老虎坑。

第十八世:利弘培,名弘宗。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6-01 20:51: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