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25 13:17:23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2003 跟帖次数 6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末代君王纣王之子禄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风俗通》中记载:“禄氏是殷纣之子武庾之后裔,以王父字为氏。”

上古商王朝的末代君王叫帝辛,名子纣。纣王有个儿子叫武庚(亦称武庾),字禄父。商王朝灭亡后,周武王姬发安置武庚留在殷墟太子城,负责管理商王朝的旧贵族和遗民。

武庚不甘心做他人之臣,在周成王姬诵在公元前1103继位之后,他乘周成王年幼,联合不满周公旦摄政的周武王其他几个弟弟管叔、蔡叔、殷商贵族等联合起兵,企图颠覆西周新朝政权。该次动乱长达三年之久,终被周公旦所平定,武庚被杀,史称“武庚之乱”。

“武庚之乱”被镇压之后,武庚的族人纷纷向北方迁逃,后至黄河南岸的荒滩野地定居下来,在那里开荒种田,苟安活命,武庚一族的迁居地日久天长后,形成了一座远近闻名的巨大村落——禄庄(今河南郑州管城区圃田乡古城村)。

在武庾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禄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禄氏正宗。

禄氏族人大多尊奉武庚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职,出自周朝的司禄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史籍《万姓统谱》上记载,该支禄氏出自周官司禄之后,以官为氏,起源于扶风。

按典籍《周礼》的记载,司禄隶属于地官府司,其主要职责则为“主班禄者”,就是按照典制设定不同等级大夫们的官禄。包括责权、服饰、待遇、俸禄、食邑面积与地址、朝堂站班位置等等。下属有补禄、司禄史、禄丞三名副手。司禄为两周王朝重臣,兼具小史之责,多为世袭罔替。

在司禄、补禄、司禄史、禄丞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禄氏、补禄氏、禄丞氏等,如在汉惠帝刘盈执政时期(公元前194~前187年),有一位殿中中郎名叫补禄彪,就是其后裔。后大多省文简化分衍为禄氏、司氏、补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有巢氏,出自春秋晚期孔子贤弟子之一的有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有若,姓有氏,是远古大贤有巢氏之后。在春秋晚期,孔仲尼的众弟子中有一个名叫有若,是鲁国人。

有若的后裔子孙传至西汉朝末期,有大臣名叫有禄,是著名的学者,官爵为光禄勋,与著名大臣刘歆、扬雄为同一时代之人,爵为九卿之一,他曾推动了经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转变。在史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有禄,为光禄勋爵。”

在有禄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位为荣耀而改姓氏为禄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汉朝初期商山四皓之一的禄里先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禄里先生,就是汉史中记载的甪里先生。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汉初,商山四皓有角里先生,因所居地名以为氏,亦作禄里氏。”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5年)农历6月,刘邦立吕后所生之子刘盈为太子,时年仅十岁。然而到了晚年,刘邦却急于更换太子,常想废嫡立少,以戚姬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实际上蕴涵着刘邦对刘氏江山能否永固的深远忧虑。

刘邦担心刘盈“仁柔”和皇权旁落,而赵王刘如意虽小,但在长相、性格上都像自己,适于继承帝业。同时,刘邦发现吕后已经放肆擅权,而戚姬无过问朝政的能力,于是刘邦就有了废易太子的念头。

此事涉及皇位继承问题,吕后便竭力利用老臣为之谏诤,并策划了一系列阻止废太子的活动。在一次廷议上,御史大夫周昌曾为刘盈争辩,使刘邦暂时打消了废立太子的念头。吕后仍不放心,又指使其兄吕泽逼张良为之谏阻,张良便为其献计,请出“商山四皓”,即刘邦一直景仰却屡次尊请不出来的四位隐士,吕后依计而行,以维持“正统”之论请出了“商山四皓”。

后黥布叛乱,刘邦抱病率军征剿,作战中又再次受了箭伤。平叛后回到长安,伤势日益严重,更易太子之念更加迫切。太子太傅叔孙通等臣僚以死谏诤,刘邦又惊异地发现刘盈身后有“商山四皓”环伺。由此刘邦认识到,倘若执意废黜刘盈太子,势必使刘如意完全陷入孤立境地,不仅无法继承皇位,还肯定会遭遇到不测,于是刘邦彻底放弃了更易太子的念头。

刘邦更易太子虽然没有成功,但是预立太子却从此成为汉朝一项定制。这一制度,后来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皇位继承的惯例。

在禄里先生(甪里先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禄里氏、甪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禄氏、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步禄孤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拓拔部中有贵族步禄孤氏族。

著名姓氏学家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记载:

“《官氏志》:‘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广韵·十一·暮》,《姓纂·一·屋》,《氏族·略五》,《辨证·三十》,均与志同。《辨证》又有步鹿孤氏,云改步氏,系涉步六根而误。《氏族略·五》又云‘步鹿孤改鹿’,亦误。鹿、六同音字,步鹿孤卽步六孤也。步六孤改《南齐书·注五十七·魏虏传》载魏太和二十年伪北将军、恒州刺史、巨鹿公、伏鹿孤贺陆之证鹿浑与伪冯翌公、目邻等谋叛,事泄伏诛。据前条所考,目邻卽穆泰,其同谋者有陆叡。按《魏书·卷四十·陆俟传·附孙叡传》云:‘太和十六年封叡、巨鹿郡开国公。后除恒州刺史,进号征北大将军。时穆泰为定州刺史,辞以疾病,请恒州自効。高祖许之。乃以叡为定州刺史。叡未发,遂与泰等同谋构逆,赐死狱中。’

据此,是陆叡调任定州前,为征北大将军,恒州刺史、巨鹿公,与《魏虏传》伏鹿孤贺鹿浑官衔符合。其谋叛之史实亦同,知系一人。按伏音扶富切,与步音极近。鹿与六为同音字。《魏虏传》伏鹿孤当卽步六孤之异译,叡原氏也。贺鹿浑则其又按《南齐书·卷四十七·王融传》,融上疏言虏情,中有‘端执政则目凌钳耳’之语。稽其时代,正穆亮位居司空、参议律令之时。故目凌亦卽丘目陵之省。凌、陵、邻,皆同音异译字。又《南齐书·卷五十七·魏虏传》有‘魏司空长洛王缪老生’。按《魏书·卷二十七·穆亮传》,‘亮字幼辅。初字老生,封长乐王,寻迁司空。’缪、穆同声,古通用。是缪老生卽穆亮也。

按《广韵·十一·暮》:步,薄故切,伏,扶富切,音似,译言无定字。阿伏干亦译阿步干,步落稽亦译伏洛稽,是其证。

叡为代人。代郡陆氏,本姓步六孤,此其证也。

如上所考,陆叡原姓名为伏鹿孤贺鹿浑,共六汉字,较当时汉人姓名通作二字者多三倍,且重‘鹿’音,知此,则读《魏书·叡传》叡妻父崔鉴‘恨其姓名殊为重复’之语,可恍然矣。

后魏陆俟代郡陆氏,后魏除东平王陆俟一门外,尚有长安镇将陆真,亦代郡人等。《辨证·三十》直作步六孤真。北周有大司空陆腾,魏陆俟玄孙,隋有太子洗马陆爽,亦俟玄孙。爽子卽切韵作者陆法言也。又有汾州刺史陆彦师,陆(俟玄孙)子干之子。唐有秘书监陆坚,魏陆(俟长子)馛七世孙。司勋员外郎陆据,周陆腾六世孙:诸人皆步六孤族也。又西魏、都昌公陆通,大统中赐姓步六孤氏。

按《北齐书·卷一·神武》记载,高欢字贺六浑。六、鹿同音,知贺鹿浑为北人常用之胡名,无误字。又《南齐书·卷五十九·芮芮传》有‘魏平元王驾鹿浑’。按魏书叡传,叡封平原王,屡佂蠕蠕(卽芮芮)有功。其人当卽是叡。魏无‘平元’有‘平原’,知元为原之讹,驾、贺形近而讹。

《魏书·卷四十·陆俟传》,代人也,卽陆叡之祖,其原姓步六孤,自不待论。传云‘曾祖干,祖引,世领部落。父突,太祖时率部民随从征伐,数有战功。’可知步六孤本部落之名矣。

《魏书·卷三十·陆真传》:‘代人也,少善骑射,膂力过人,数从征伐。’高宗时迁安西将军,长安镇将。《魏书·卷三十·步六孤氏》下云:‘后魏步六孤真为长安镇将’。

《周书·卷二十八·陆腾传》:‘代人也,高祖俟,魏东平王。’是腾乃俟之玄孙也。《北史·腾传·卽附卷二十八·陆俟传》,其世系如下:‘陆俟→(第三子)归→珍→旭→腾’。按《周书·腾传》称祖弥,‘弥’亦作‘弭’北史‘珍’当系‘魏’之形讹。

隋陆法言《隋书·卷五十八·陆爽传》,‘祖顺宗,父槩之。’核以《魏书·陆俟传》,其世系当如下:‘陆俟→(幼子)麒麟→顺宗→槩之→爽→法言’。《陆爽传》云:‘子法言敏学有家风,释褐承奉郎。’《姓纂·一·屋河南陆氏表》云:‘法言,隋承奉郎,撰切韵。’可知爽子法言,卽切韵之作者。

《陆彦师传》:‘祖希道,父子彰。’核以《魏书·陆俟传》,其世系如下:‘陆俟→(第五子)丽→叡→希道→子彰→彦师’。

唐陆坚《唐书·卷二百·儒学陆坚传》云:‘河南洛阳人,玄宗时从封泰山,封建安男。以秘书监卒。’《姓纂·一·屋河南陆氏表》云:‘馥,后魏太保,建安王,七代孙坚,秘书监。’

据此,是唐陆坚乃后魏陆馥之七代孙。按《魏书·陆俟传》:‘长子馥,高宗时袭父爵,改封建安王。显祖禅位,以馥为太保。’官封与姓纂陆馥同。馥当系馛之形讹,卽陆俟长子也。

《唐书·卷二〇二·萧颖士传附陆据传》:‘据,河南人,字德邻,后周上庸公(陆)腾六世孙,天宝十三载终司勋员外郎’。

《周书·卷三十二》陆通传…”

据上所述,步六孤氏(步禄孤氏、步鹿孤氏),为鲜卑族古老的部落,其族以步六孤部落名称为氏,由于汉语译音的差异,汉朝北方人通读“禄”为“lù”音,而汉王朝统治者刘氏一族源出楚国芈姓熊氏后裔,其读“六”亦为“lù”音,因此有称步六孤氏者,也有称步禄孤氏者,亦有称步鹿孤氏者,其实都是指同一的部落称谓。因为,在同一个民族的部落间分上,绝不可能允许出现相同名称的两个部落并存。

步六孤氏(步禄孤氏、步鹿孤氏)是北魏鲜卑族八大部落姓氏之一,是当时的势力为排行第二的贵族姓氏。八大部落姓氏分别是:拓跋氏、步六孤氏(步禄孤氏、步鹿孤氏)、贺赖氏、独孤氏、贺楼氏、忽忸于氏、丘穆陵氏、纥奚氏、尉迟氏,合称“鲜卑显贵八姓”。

鲜卑族北魏第三位皇帝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在公元450年左右统一了中国北方五胡十六国的纷乱局面后,由其孙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拔宏)入主中原,北朝魏与南朝宋形成了南北对峙状态,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初期,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拔宏)在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开始逐渐迁都洛阳之后,对政权体系进行了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其时,他强行用汉族服饰代替鲜卑服,朝中禁用鲜卑语,并按汉字谐音将鲜卑姓改为汉姓:将皇室原姓拓跋改姓元氏;将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部落人数众多,姓氏三分,便将步六孤氏改为陆氏、步禄孤氏改为步氏、步鹿孤氏改为鹿氏——以区别支主;将贺赖氏改姓贺氏;将独孤氏改姓刘氏;将贺楼氏改姓楼氏;将忽忸于氏改姓于氏;将纥奚氏改姓嵇氏;将尉迟氏改姓尉氏——后来又悄悄改回复姓尉迟氏,在唐朝时期大显其贵。合称北魏贵族八大姓。

本书认为,步六孤氏(步禄孤氏、步鹿孤氏)还分衍由其他许多称谓,诸如达步于氏、步大汗氏、步六汗氏、步六根氏、步落稽氏、阿步干氏、乞步落氏等等,后多汉化改为禄氏、步氏、鹿氏、陆氏等,实为一承血缘,五服内皆不可通婚。



第六个渊源:源于吐蕃族,出自唐朝时期吐蕃王朝重臣禄东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禄东赞,公元?~667年待考,吐蕃族,吐蕃族名为噶东赞宇松,今西藏拉萨堆龙德庆人,是著名的唐朝时期吐蕃将领、宰相。

噶东赞宇松为相时,参与了吐番一系列国家大事的决策,他性刚严明,善于用兵,曾帮助松赞干布统一吐蕃诸部,开拓疆域,改革定制,先后到尼泊尔为松赞干布求婚,迎公主进藏。

噶东赞宇松后来又代表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向唐王朝请婚,出使长安,为了适应汉族习俗,他给自己取汉名为禄东赞,后来又迎接并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是中国历史上促进民族交融的千古名勋。

关于禄东赞入长安迎代主娶文成公主,还有一段流传千古的悠久传说,充分表明了禄东赞的聪明与智慧。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一共出了四道怪题,来考核要娶他女儿的男家人的才智:

第一题,是用丝线穿一个九曲明珠。别国使者都满头大汗地往曲里拐弯的珠子里捅丝线,而禄东赞在那个九曲明珠的一头涂上蜂蜜,将一个线头粘在一只蚂蚁腿上,放入珠子中的九曲孔,那蚂蚁嗅到另一端的蜜香,便拖着线头穿过去了。

第二题,是要把一百匹母马和它们各自的马驹辨认出来。别国使者都没办法,而禄东赞先让一百只小马驹饿一天,然后再将它们放到母马那里,小马驹马上就奔向各自的母亲那里吃奶,一下子就分清了。

第三题,是要辨认一根均匀滚圆的木头的根部和顶部。别国使者都分不出来,但禄东赞将木柱放入水槽,马上将根部指出来,因为根部较沉。

第四题,是要在三百个和文成公主身高相貌差不多的姑娘之中把文成公主找出来,那三百个宫女都佩带着文成公主最爱用的香囊,都在自己的眉心都点了一颗和文成公主一样的色痣,环佩叮当,香气萦人地站到各国使者面前。别国使者都无法分辨谁是文成公主,而禄东赞微怔了一下,就用手里的那个彩箭准确地指向文成公主。因为他知道文成公主十分善良,喜爱花草蜂蝶,当香气引来蜜蜂飞舞时,别的宫女都眼露惧色,怕被蜜蜂蛰叮,只有文成公主用柔和的目光望向飞舞的蜜蜂。禄东赞见到文成公主目光中的温柔凝神,就辨出她作为一个公主自如的气质。

唐太宗对禄东赞入朝以来的所有表现满意得不得了,当堂就封他为卫国大将军,并要把琅邪公主的外孙女嫁给他。禄东赞婉言拒绝了。

文成公主临行赴藏前曾问禄东赞:“听人说起过,吐蕃那边的天蓝得可以让人心慌,是吗?”

禄东赞笑了笑,意味深长地回答:“尊敬的公主,整个吐蕃都美得让人心慌。”

在禄东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禄氏,历为西藏贵族,如禄钦陵(噶尔钦陵)、禄赞婆(噶尔钦陵)等,皆在禄东赞之后继续执政,继续把持吐蕃军政大权几近五十年。

在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松赞干布逝世后,由其孙子芒伦芒赞继位为赞普,禄东赞继续辅佐年幼的赞普治理朝政,继承松赞干布的方针,完善法律,清查户籍,确定税负,安定吐蕃内部。他利用吐谷浑王室的内争,多次带兵攻击吐谷浑,甚至与支持吐谷浑的唐朝发生冲突。他的最大功绩是划定田界,推动吐蕃民族从蛮荒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并奠定了吐蕃王朝强盛一时的政治基础。

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唐朝为了支持吐谷浑部,出动十几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还青海,禄钦陵则调集吐蕃二十多万军队迎战,在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之战中,唐军大败,从此吐蕃控制了青海湖地区,并进一步与唐王朝争夺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力图取得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芒伦芒赞去世,其遗腹子都松芒波结被立为赞普,禄钦陵继续掌政。由于禄氏家族长期专权,与其它贵族产生激烈矛盾,同时也威胁到赞普王权的巩固,因此在都松芒波结长大后,于大周则天皇帝武曌天册万岁元年~圣历元年(公元695~698年)对禄氏家族进行了持续讨伐,禄钦陵在青海宗喀地方兵溃自杀,其弟禄赞婆及儿子禄莽布支率部众投降唐王朝,禄赞婆受武则天封为辅国大将军、归德郡王,禄莽布支先被封为安国公,后以战功晋封为拨川郡王,其后裔世代在唐王朝担任官职,辖制乌蒙地区(今四川乌蒙、贵州毕节、云南昭通一带),皆以禄氏相传。

后来在南明、清朝期间击败张献忠爱将艾能奇所部的著名世袭乌蒙土知府禄万钟,实际上就是禄赞婆、禄莽布支的后裔子孙,五代十国时期逐渐成为当地土著民族,被一些汉史称为“六夷”、“靡莫”,今天被定位为彝族。

第七个渊源: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昭武九国康国人后代安禄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安禄山,公元703~757年,原为康氏,是“昭武九姓”中康国人的后裔,本名康·轧荦山(亦称康·阿荦山),母亲为突厥族人,史称“营州柳城杂胡”(今辽宁朝阳),后随继父冒姓为安氏,按其名的谐音汉字称安禄山。

安禄山少年即孤,长大后初为幽州地区边境互市牙郎。由于安禄山骁勇机智,熟悉边地情况,又善逢迎,手段精狡,得到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的赏识,继后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宠信。

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藩镇),军镇的最高军政长官称节度使。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也非常很重要。

安禄山年轻时曾在平卢军里当过将官,因为不遵守军令,结果打了败仗。边境守将把他解送到长安,请朝廷处分。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为了严肃军纪,把安禄山判了死刑。唐玄宗听说安禄山挺能干,下令把安禄山释放。张九龄对唐玄宗说:“安禄山违反军令,损兵折将,按军法不能不杀;而且据我观察,安禄山不是个善良人,不杀恐怕后患无穷。”唐玄宗不听张九龄劝谏,还是赦免了安禄山。后来,张九龄被撤了职。安禄山却靠他奉承拍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升官,当上了平卢节度使。不出三年,又兼任范阳节度使(治所在今北京)。

安禄山当了节度使以后,就尽量搜罗奇禽异兽,珍珠宝贝,经常送到宫廷讨好唐玄宗。他知道唐玄宗喜欢边境将领报战功,就采取阴谋手段,诱骗平卢附近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将士,参加宴会。在酒席上,用药酒灌醉他们,把兵士杀了,又把他们的首领割了头,献给朝廷报功。唐玄宗常常召安禄山到长安朝见。安禄山抓住这个机会,使出他狡猾的手段,尽量讨唐玄宗的喜欢。

安禄山长得特别肥胖,凸肚子,矮个子,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唐玄宗一见到他就乐了。有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肚子开玩笑说:“这么大的肚子,里面装的什么东西?”安禄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诚的心。”唐玄宗认为安禄山真对他一片忠心,心里更高兴了。以后又封安禄山为郡王,还替他在长安造了一座跟王公贵族住的一样华丽的府第。安禄山搬进王府后,唐玄宗每天派人陪他一起喝酒作乐;还让杨贵妃把安禄山收作干儿子,让安禄山在内宫随便进出,亲热得像一家人一样。

安禄山骗取了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后,除了范阳、平卢两镇外,又兼了河东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太原),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地区。他秘密扩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任用汉族士人高尚、严庄帮他出谋划策;又从边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选了八千名壮士,组成一支精兵,囤积粮草,磨砺武器。只等唐玄宗一死,他就准备叛乱。

没多久,李林甫病死,杨贵妃的同族哥哥杨国忠凭着他的外戚地位,接任了宰相。杨国忠本来是个市侩,安禄山根本就瞧不起他,杨国忠也看不惯安禄山,两个人就闹起矛盾来。杨国忠几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一定要谋反,但是唐玄宗正在宠信安禄山,哪里会相信。

日子一长,安禄山的谋反的迹象渐渐暴露出来了。他向朝廷要求把范阳的三十二名汉将都撤换了,由他自己另外委派;唐玄宗亲手写诏书要安禄山到长安,他也推托有病不去。唐玄宗开始对安禄山怀疑起来。但是无论唐玄宗或是杨国忠,都没有想到该怎样防备安禄山的叛乱。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农历10月,安禄山经过周密准备,决定发动叛乱。当时正好有个官员从长安到范阳来,安禄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从长安发来的诏书,召集将士宣布说:“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带兵进京讨伐杨国忠。”将士们都觉得很突然,面面相觑,但是有谁敢对圣旨表示怀疑呢。第二天一早,安禄山就带领叛军南下,十五万步兵、骑兵在河北平原上进发,一路上烟尘滚滚,鼓声震地。唐朝已经有一百年左右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了,老百姓们好几代没有看到过打仗,安世蕴败,结果沿途的各镇官吏们逃的逃,降的降。安禄山叛军顺利地一直向西、向南进攻,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

范阳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开始还认为是别有用心的人造谣,根本就不相信。到后来警报一个个传来,他才慌了起来,立刻召集大臣商议。满朝文武官员都没有经过这样大的变乱,个个吓得目瞪口呆,只有杨国忠反而得意洋洋地说:“我早说安禄山要反,还不是被我说准了吗。不过,陛下尽管放心。他的将士不会跟他一起叛乱。不出十天,一定有人把安禄山的头送来。”唐玄宗听了这番话,也有些安心了。哪知道十天后,叛军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占领了陪都洛阳。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农历1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接着率军在农历6月一举攻陷唐朝都城长安,从此大唐王朝的半壁江山皆陷于战乱之中。

直至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大燕皇帝圣武二年,公元757年)农历1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史之乱”逐渐平息。之后,大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败。

在安禄山的后裔子孙中,有在“安史之乱”平息之际为避唐朝追杀,改姓氏为禄氏、山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官职答禄花赤,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答禄花赤,亦称答禄哈乞、达鲁花赤,是蒙古和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长官官称,为所在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

“答禄”是蒙古语“掌印、执权、镇守”之意,“花赤”是蒙古语“之人”之意。“答禄花赤”是通古斯语“daruqai”的音译,源出古突厥语的巴思哈“basqaq”,即“镇守者、掌印的人、监治长官”之意。

蒙古在征服许多其他民族和国家后,无力单独进行统治,便委付当地统治阶级人物治理,派出答禄花赤监临,位于当地官员之上,掌握最后裁定的权力,以保障蒙古大汗和贵族的统治。

早在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就设有这一官职。征金战争中,成吉思汗曾任命西域人札八儿火者为黄河以北铁门以南都答禄花赤。蒙古西征,占领欧亚大片土地,在重要地区和城镇,都设置答禄花赤。花剌子模都城撒麻耳干,曾由契丹人耶律阿海任答禄花赤。宋理宗赵昀宝祐五年(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汗七年,公元1257年),元宪宗派剌真驸马之子乞?赴斡罗思任答禄花赤,籍户口,收赋税,签发兵丁,权力极大。

元朝以后,各级路、府、州、县和录事司等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置有答禄花赤官职,虽然品秩与路总管、府州县令尹相同,但实权大于这些官员。元朝政府设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长官司,也设答禄花赤。兼管军民的安抚司,大都设有此职。各投下分邑的答禄花赤则由各该诸王驸马委派自己的陪臣充任。

在蒙古军和蒙古探马赤军一般不设答禄花赤。其他各族军队除特殊情况外,都在元帅府、万户府、千户所设答禄花赤以监军务,品秩与元帅、万户、千户相同。

元朝皇室、各斡耳朵和诸王驸马拥有编户齐民之外的私属人户(打捕鹰房诸色人匠等怯怜口),各设总管府或提举司管理。这些府、司照例都设有答禄花赤。元朝政府与重要财政收入有关的官衙,如规运所、运粮提举司、茶园提举司、栽种提举司以及各种宝钞库,皆设此职。设答禄花赤的还有御药院、行御药局、回回药物院、监造金玉宝贝官、御衣局、尚衣局、掌管大寺院财务的各总管府、营缮司、提举等司。

在元朝,答禄花赤品秩最高曾达到正二品(大都、上都答禄花赤,后降为正三品)。品秩最低的是路府治所的录事司答禄花赤,正八品。在重要地方和军队还设有副答禄花赤。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元朝政府正式规定,各路答禄花赤由蒙古人充任,总管由汉人、同知由回回人充当。之后,汉人作答禄花赤的,便解除官职。在缺少蒙古人时,允许由“有根脚”(门第高贵)的色目人充任。此职的设置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性质,经常因答禄花赤的暴虐无度和贪婪引发各类造反。

在答禄花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答禄氏、达鲁氏,世代相传,后多汉化为单姓答氏、禄氏、达氏、鲁氏、印氏、权氏、官氏等。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之部将奈曼·抄思,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蒙古族答禄氏,亦称达鲁氏,始于元朝蒙古族,始祖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时的部将奈曼·抄思。

奈曼·抄思,公元1204~1248年,号称答禄,著名的蒙古乃蛮部首领,通古斯语读音为Tcho'os。其先祖奈曼·泰阳、祖父奈曼·曲书律(屈出律)、父亲奈曼·敞温世为乃蛮部首领。

元太祖成吉思汗举兵征讨不庭时,奈曼·曲书律失其部落,奈曼·敞温逃奔契丹后逝世。当时奈曼·抄思年龄尚幼,与其母跋涉间行,后归于元太祖,奉为中宫旨侍卫宫掖(宫廷中的旁舍,为妃嫔们居住的地方)。

奈曼·抄思年至二十五岁时,即跟从成吉思汗四处征伐,在宋理宗赵昀绍定二年(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六年,公元1229年)农历9月进攻金国代、石二州的战斗中,他不避矢石,每战必先,在雁门之战中奋勇,屡捷。

后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命四弟拖雷平定金国,奈曼·抄思执锐以从,与金兵作战时所向无敌。南宋宝庆七年(金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兵次钧州(今河南禹县),金兵垒于三峰山,奈曼·抄思观察到其营壁不坚,于是在雪夜之半领精骑进行突袭,金兵惊扰,拖雷遂率大军乘势击之,一举攻克三峰山,尽歼金国精锐军队。

孛儿只斤·拖雷将奈曼·抄思之功报于汗廷,元太宗下旨以汤阴县黄招抚等一百一十七户赐之。当时奈曼·抄思力辞不受,复赐以男女五十口,宅一区,黄金鞶带、酒壶、杯盂各一。奈曼·抄思推辞不了,乃受之。

在蒙宋联军灭亡金国的南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奈曼·抄思以忠诚不二,骁勇善战,率部征战之功,被元太宗封为万户,与内侍胡都虎、留乞签起西京等处军人征行及镇守随州。他努力招集民户,每千人以官一员领之。

南宋嘉熙元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窝阔台九年,公元1237年)农历7月,奈曼·抄思奉旨调军,得西京、大名府、滨州、棣州、怀州、孟州、真定府、河间府、邢州、名州、磁州、威州、新州、卫州、保定府等府州军四千六十余人,统之。后移镇随州、颍州、信阳。

元朝著名诗人乃贤作有《答禄将军射虎行》的诗篇,就是专门称赞奈曼·抄思的,其注说道:“答禄将军,世为乃蛮部主。归国朝,拜随颍万户。平金有功,事载国史。其出守信阳,射虎之事尤伟。曾孙与权举进士,为秘书郎官,与余雅善,间言其事,因征作歌。虎既剖,简明镞正贯于心中。”

南宋淳祐八年(大蒙古国库裕克汗贵由四年,公元1248年)农历1月,奈曼·抄思在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病逝,终年四十四岁。

在奈曼·抄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名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抄氏,明朝中叶以后基本上融入汉族,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也有后裔仍为蒙古族人,并以其称号为姓氏者,称答禄氏,亦称达鲁氏,世居蒙古奈曼(今内蒙古通辽奈曼旗)。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答禄氏多冠汉姓为禄氏、答氏、达氏、鲁氏等。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南福禄氏,满语为Nanfulu Hala,世居虎尔哈,所冠汉姓为禄氏、南氏、福氏等。

⑵.满族舒禄氏,源出辽国时期回鹘述律氏,满语为Sulu Hala,汉义“白马”,世居长白山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禄氏、苏氏、徐氏、陆氏等。

⑶.满族弼噜氏,亦称碧鲁氏、必禄氏,满语为Biru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禄氏、何氏、异氏、陆氏等。

⑷.满族钮祜禄布氏,满语为Niohurubu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所冠汉姓为禄氏、钮氏、卢氏、布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赫哲族禄叶哷氏,亦称努叶勒氏、陆如火氏,为依兰赫哲三著姓之一,以部为姓,世居黑龙江沿岸、三姓(今黑龙江依兰)、虎尔哈河(今黑龙江富锦、抚远、牡丹江宁安、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牡丹江支流海浪河,以及俄罗斯布列雅河流域、阿纽依河口一带)、松花江流域、奇纳林赫哲部(今黑龙江同江秦得利)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Ruyere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禄叶哷氏多冠汉姓为禄氏、叶氏、陆氏、芦氏等。



得姓始祖:武庾(子禄父)、禄里(甪里)、有禄、禄东赞(噶东赞宇松)、安禄山、奈曼·抄思。

禄氏的历史名人 -- 禄东贤:(生卒年待考),泾阳人(今陕西泾阳)。著名汉朝文士。

以文行著称。



禄 存:(生卒年待考),武陟人(今河南武陟)。著名明朝文士。

幼年时刻苦好学,明朝永乐年间乡试获第一。乡荐,唐朝时期开始由州县地方官推举赴京城应礼部试,后称乡试中式为“领乡荐”。



禄 氏:(生卒年待考),女;云南人。著名清朝巾帼英雄,世袭镇南王府陇庆侯的母亲。

清雍正年间,陇庆侯因藏匿奸臣被革职,下属臣民气愤,想叛乱谋反,禄氏严加制止。

后来乌蒙贼人作乱,抢掠地方,禄氏召集族人协助官兵剿匪,保卫家乡,使城乡得以保全,受到城乡民众的赞扬。



禄兆亚:(公元1930~今),女;河南西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书画家。

1945年2月参军,战时曾荣立特功、三等功、大功等,先后在昆明、北京、河南工作,离休后从事书画。

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北京总校。受名师张世简、郝石林教授的辛勤指教,绘花鸟、长于牡丹。

在参加全国、国际大展赛中,荣获“世界铜奖艺术家”、“跨世纪翰墨艺术人才”、“中堂艺术家”、“当代书画名人”、“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等称号以及金、银、铜、一、二、三等,优秀奖等四十余次,作品和艺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堂楹联书画大观》、《二十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世界美术集》、《专家大辞典》等数十部典籍。出版有《禄兆亚牡丹画集》。

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等书画展览中多次入选展出。还分别在厦门、郑州和北京举办个展,艺迹画作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化月刊等数十家报刊刊登。

中央电视台以“天香溢远”为题录制播映绘画情景并评述其画:浓墨重彩、富丽堂煌,如露似玉、繁枝叶茂,娆娆艳美、光彩照人、上下翩飞、层次分明…河南省电视台也两次录制专题片播映。

现为河南省美协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济南军区老战士书画研究会河南省军区分会理事、中原书画研究院特邀高级画师、香港世界著名艺术家联合会特聘书画师、新加坡共和国新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院士”和特聘高级书画师、菏泽国花书画院名誉院长等。

跟帖时间 2010-05-25 13:26: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禄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姓启司禄;望出扶风:全联典指禄氏的源流和郡望。

名高乡荐;望出扶风: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武陟县人禄存,幼年时刻苦好学,永乐年间乡试获第一。乡荐,唐代由州县地方官推举赴京城应礼部试,后称乡试中式为“领乡荐”。下联典指禄氏郡望为扶风郡。

名高乡荐;世系泾阳: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禄存好学多识,举乡试第一。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泾阳人禄东贤以文行著称。



2.七言通用联:

扶摇直上青云志;风清月白雅士心: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禄氏望族居住地“扶风”二字的嵌字联。



3.八言以上通用联:

虎榜首登,鹿鸣先荐;扶风派衍,文行驰名: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名人禄存事典。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吐蕃酋长禄东赞事典。

善于教诲,四子才略兼备;协济军储,全城黎庶无虞:上联典指唐朝事情吐蕃酋长禄东赞之子禄钦、禄陵等四人皆有才略。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云南陇庆侯之母禄氏。乌蒙作乱,禄氏率属下环守州署,协济军储,城赖以全。

跟帖时间 2010-05-25 13:24: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禄氏的字辈排行 -- 河南郑州太子城(禄庄)禄氏字辈:“天地裴万梁国明九有助志勇武德广”。

云南楚雄禄丰、禄功禄氏字辈:“天地裴万梁国明九有助”。注:该字辈循环使用。

跟帖时间 2010-05-25 13:22:4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禄氏的家谱文献 -- 家谱文献:

河南太子城禄氏族谱,著者待考,明朝年间三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七册。现被收藏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祭城镇禄庄禄氏宗祠。

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5-25 13:20:4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禄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其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政权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移其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则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2.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跟帖时间 2010-05-25 13:19:3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禄氏的迁徙分布 -- 禄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五十八位门阀。

禄氏在早期主要活动在活动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南部一带,后有在河南郑州一带生息繁衍者,汉、唐以后逐渐向西扩展。禄氏家族人丁兴旺,辈分分明,例如,如今禄庄的禄氏本支人口已多达两千余人,还有许多分支零散分布在全国各地。

跟帖时间 2010-05-25 13:18:3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