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氏的历史名人 -- 郦食其:(生卒年待考),郦商的哥哥;陈留高阳人(今河南杞县)。著名西汉开国功臣。
家庭贫寒,但仍嗜酒如命,人称高阳酒徒。
郦食其喜好读书,为了维持生计,他外出当了里监门吏,却时时有些独特的思想行为,人们不理解,说他是狂生。
秦末农民战争中,郦食其依附了沛公刘邦。
有一次,刘邦准备攻打陈留,住进了高阳传舍,郦食其去拜访。
当时刘邦正在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要求见。刘邦一向轻视儒,曾经拿儒生的帽子当尿盆,以此来污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非常愤怒,他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读书人。”
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瞪大眼睛,手握利剑,呀叱骂看门人说:“你再进去对沛公说,我是高阳酒徒,不是读书人!”看门人报告刘邦,刘邦一听是“高阳酒徒”来了,连脚都来不及擦,赶忙起身迎接,赐酒款待。
郦食其一进房间,只是拱一拱手说:“你不是想要诛暴秦吗?为何用这样傲慢的态度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率领诸侯破秦?”
刘邦被责问得不知所措,马上谢罪说:“过去听人说过先生的容貌,今天见面才知先生的来意,不知如何破秦?”
这位高阳酒徒慷慨激昂地说:“你带领的乌合之众,还不到一万,现在竟然要攻打强秦,这不过是羊入虎口罢了。陈留这个地方是天下的要冲,交通四通八达,城中积了很多粮食,我又认识县令,让我来劝说他投降。如不投降,你可以举兵攻打,我作内应,大事就可成功。”
刘邦觉得有理,就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
郦食其回到县城,向县令陈说利害,希望他能投降刘邦。县令因惧怕秦法的苛重,不敢贸然从事,予以拒绝。就在当天,郦食其率众杀死了县令,并将县令人头抛到城下。一面又派人报告刘邦。
刘邦见大事已成,就引兵攻打县城并大所疾呼:“将士们赶忙投降,你们的县令已被砍头了!要不然,你们也要被砍头的。”城上守军见县令已死,无意再守,遂开城投降。刘邦进城,得到了许多兵器和粮食,投降的士兵也有一万多。
此战,为刘邦西进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这全是高阳酒徒郦食其的功劳。
到了公元前204年楚汉之间爆发战争之时,郦食其又建议刘邦说:“楚汉相争久持不下,这样百姓骚动,海内动荡,人心不安。我建议你急速进兵,先收取荥阳。有了粮食,并且占据了中原最险要的地方,天下就归属于你了。”并说自己愿意去说服兵众将广、割据一方的齐王田广。高阳酒徒的这一建议,此后成为刘邦夺取天下的基本战略思想。
郦食其到了齐地,向齐王田广晓以利害,齐王欣然同意,遂罢兵守城,天天和郦食其纵酒谈心。后来由于韩信乘机攻齐,为田广所误解,认为这是郦食其出卖了他,便将郦食其烹杀了。
临刑前田广对他说:“你若能阻止汉军,我就放了你!”
郦食其回答说:“举行大事,就不要顾及细小的事,大的德行,我不会推辞,你也不必多说了。”说罢就慷慨就义。
郦食其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名字却不为人所知,但世人只要一提起“高阳酒徒”,却是家喻户晓,与“沛野酒徒”并名千古,“沛野酒徒”就是指刘邦。
本书按:
郦食其的名字“食其”读音作yìjī。
郦 炎:(公元150~177年),字文胜;河北范阳人。著名东汉诗人、学者。
西汉谋士郦食其之后,有文才,精音律。言论给捷,多服其能理,性至孝,汉灵帝时州郡辟命,皆不就,有志气闻名。
后风病,妻始产而惊死,妻家讼之,汉熹平六年(公元177年)死于狱中,终年二十八岁。
著有集二卷,著有《遗令书》等。
郦道元:(公元469~527年待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今河北涿县)。著名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郦道元曾官至御史中尉,执法严峻,官至关右大使。
郦道元生于仕官家庭,父亲郦范作过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出任尚书郎,以后历任颍川太守,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看来他一生在政治上还是有所建树的。北魏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时,在阴盘驿(今陕西临潼)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
郦道元一声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但除《水经注》外,其余著作都已亡佚。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因此,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
《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一百三十七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一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著。
郦道元作注的《水经注》四十卷,增加了一千二百五十余条,是原书的十倍。他详细记载了中国河流水道的地理变迁沿革,使《水经注》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名著之一,是公元六世纪前中国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巨著。
《水经注》文笔绚丽,除了对历史地理学有重要贡献外,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郦 琼:(公元1104~1153年),字国宝;相州临漳人(今河北临漳)。著名宋、金将领。
初为州学生,北宋宣和年间,盗贼纷起,郦琼乃学习击刺之术,弯弓骑马,隶属宗泽军部,任淮南东路兵马钤辖,驻于磁州。
宗泽逝世后,郦琼调戍滑州。当时完颜·宗望伐南宋,渡河前夕,戍军叛乱,杀其统制赵世彦,而推郦琼为主。郦琼以勤王号众,移师南向。
康王赵构以郦琼为楚州安抚使,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农历9月,以号称十万众围光州(今河南固始),宋建炎五年(公元1131年)农历1月守将许约投降。郦琼官累迁至武泰军承宣使,隶属刘光世旗下。
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刘光世被张浚除兵权,以王德任都统制、郦琼为副都统制,郦琼不服,每每与其作对。
张浚见郦琼不服,密谋杀之,不料消息走漏,农历8月8日郦琼、王世忠等杀死监军官吕祉,率四万兵投降伪齐张邦昌、刘豫,被授静难军节度使,史称“淮西兵变”。
伪齐国被废后,郦琼为金国将领,以为博州防御使,曾跟从完颜·宗弼攻宋,屡为宋军所败。
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郦琼为泰宁军节度使。
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郦琼迁归德尹。
金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郦琼加金紫光禄大夫,病逝于官任。
郦 权:(公元?~1190年待考),字符舆,郦琼之子;邺郡人(今河北临漳)。著名金国诗人。
其父郦琼,字国宝,原是南宋时期的军事家,后降金国,仕至武宁军节度使。
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郦权以父荫仕宦,但不得志。
金明昌初年(公元1190年),郦权被召入中都(今北京),官为著作郎,但不久即病逝卒于京城。
著有《坡轩集》。
郦光祖:(生卒年待考),字均仪;浙江诸暨人。著名明朝学者。
著有《四书木舌》。
郦滋德:(公元1817~1862年),字昌言,号黄芝;浙江诸暨人。著名清朝诗人。
郦滋德早年做过国学生,后来编辑整理了许多具有诸暨本地特色的文学作品,影响最大的是《诸暨诗存》。
郦滋德通过毕生的艰苦努力,整理了诸暨地区从宋朝至清朝咸丰末年历代诗人的大量诗稿,汇编成《诸暨诗存》十六卷,使得许多古代文学精品不至湮没于在历史长河中,功不可没。
此外,郦滋德还著有《半情居遗集》十卷,并写有《双龙湫歌》、《三国史评注》若干卷。
清同治元年壬戌六月廿七日未时(公元1862年7月25日下午),郦滋德在满清政府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被杀,终年四十六岁,葬于三十三都钱家坞(今浙江诸暨街亭镇)。
郦子柏:(公元1930~今),浙江杭州人。著名现代影视导演。
国家一级导演,客座教授,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60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自1950年起从事文艺及导表演专业教学、科研、创作达五十年。他的教学经验丰富、培养出了一批职李保田,鲍国安,严顺开,陈薪伊,宋捷等具有社会影响的艺术人才。
编印教材六十余万字,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并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电视艺术辞典》、《莎士比亚辞典》撰写三百三十多个条目,他的创作成就显著,导演了话剧《原野》、《天国春秋》、《阿诗玛》、《扬开慧》、《多情的河》、《朱德与唐淮源》、《都市风铃声》、《圣旅》、《此国情》、《九龙吟》等。其中《多情的河》获北京市和文化部优秀导演奖;《朱德与唐淮源》获“五个一工程”奖;《都市风铃声》获“金三角”戏典会演优秀导演奖及“文华奖”;《圣旅》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及异常奖;《金子》获中国川剧节优秀演出奖;《杨开慧》获文化部编剧奖和演出奖。另外《此国情》、《九龙吟》等获省级优秀导演奖。
是中国老教授协会,中国邓剧家协会,中国话异艺术研究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的会员,在全国广播剧,全国高等院校电视剧、北京“春燕奖”电视及北京高校戏剧等大赛中担任评委。
郦渭荣:(公元1934~今),浙江诸暨人。著名现代法学专家。
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先后在上海市敬业中学、上海市大同中学、华东政法学院任教,并兼任经济法系常务副主任、副处长、高教研究室主任等行政职务。
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六年。在高校任教期间曾担任过《经济法学》、《合同法》、《市场经济学》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具有较丰富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经验。尤其是对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发展趋势具有颇深的研究和独特的见树。
撰写了关于高等教育科学方面的论文约三十余万字、专著两部,其中发表在《法学》、《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等杂志上的《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设想》、《当前开展教育法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试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等专论,被专家们评称为“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很强的启迪作用”。
推任为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上海市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1996年开始筹办上海市益群进修学校,现已初具规模。
郦能惠:(公元1940~今),浙江诸暨人。著名力学与基础工程专家。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63年1月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毕业,1966年1月清华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所长,是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粉煤灰贮放和利用技术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从事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研究。参加了上海港、天津新港、上海炼油厂、卫星地面站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卫星地面站基础及大型动力基础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负责水利电力部重点项目土石坝抗震技术研究,研究成果振动水冲法加固松砂坝壳试验研究获1983年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参与负责水利部重点项目已建土石坝安全问题的试验研究,研究成果获1987年水利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水利电力部电力工业重点科技项目灰渣筑坝技术研究,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灰渣的工程力学特性与微结构,提出灰渣的本构关系,摒弃了沿用水利水电行业挡水坝方法来建造挡灰坝的观念,提出了具有三维组合排渗系统的新型灰坝、灰坝的应力应变分析与地震动力反应分析方法、振冲加固灰坝技术与排渗加固灰坝技术,电力工业部组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应用于谏壁、辽宁、邹县等十余座大型电厂,创经济效益一亿多元,1993年获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负责“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高堆石坝原位观测和反馈分析研究”,研制了二百米级高土石坝原型观测仪器系列,提出了土石坝变形与渗流分析的统计模型和反馈分析的新方法。负责"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高土石坝动力分析及抗震工程措施研究",提出了高土石坝动力反应分析方法和计算模型及高土石坝抗震工程措施。上述2项由电力工业部组织鉴定,研究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分别获1997年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2年至1984年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1994年英国威尔士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郦国义:(公元1948~今),笔名谷泥、贾佳;上海人。著名当代作家。
198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文汇读书周报》主编,《文学报》副总编、总编,高级编辑。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随笔杂文集《文坛风铃》,文艺评论《高尔基为何反对上演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鲁迅如何评论谴责小说》等。
其作品曾获1998年上海市“韬奋文学奖”。
郦平华:(公元1949~今),江苏丹阳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1982年毕业于丹阳师范学校。丹阳市陵口镇新庙小学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江苏邮友通讯会永久会员,丹阳市钱币学会会员。主要成果:撰写的《“手拉手”活动中的自我教育初探》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大赛”和镇江市教育局论文赛均获三等奖。
1996年被丹阳市政府批准荣立三等功,1997年教师节受到隆重表彰。
业余热爱写作,在《扬子晚报》、《江苏法制报》、《镇江日报》、《丹阳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十万余字。
在收藏界有一定影响,主要藏有古钱币、中外近代硬币、人民币、中外邮票等。事迹被收入《中国现代收藏家辞典》等。
郦 达:(公元1959~今),女,原名郦卫莲;江苏南京人。著名当代作家、媒体编导。
199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
历任花城出版社《浪潮》杂志编辑、书法艺术报广东记者站站长、《中国外贸》杂志总编、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编导、节目主持人、制片人等,创办了一系列广播电视名牌栏目,尤其擅长文化品位较高和访谈节目和深度报道节目,为广播电视界少有的采编,播合一的电视人之一。
现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电视节目主持人》一课,并任上海郦达电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地球上的生命──中国环保在透视》总导演、主持人、制片人。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影视论文等一百二十万字,主要作品有诗集《郦达情诗》,学术著作《爱的心路──交流心理展示》,散文随笔集《夫唱妇不随》等。
1997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 跟帖时间 2010-05-14 10:55: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郦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望出新蔡;源自郦国:全联典指郦氏的源流和郡望。
著水经注;封广野君:上联典指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曾官御史中尉,执法严峻,官至关右大使。好学而博览,文笔深峭,到各地“访渎搜渠”,留心考察水道变迁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著《水经注》四十卷,是公元六世纪前中国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巨著,文笔绚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下联典指秦汉之际的陈留高阳人郦食其,家贫而好读书,初为里监门吏。秦末农民战争中归附刘邦,献计攻克陈留,封为广野君。楚汉战争时,说服齐王田广归汉,韩信率军袭击齐国,田广以为是他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烹死。
计绐产禄;威振山蛮: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郦寄,与吕禄友善,高后崩,大臣欲诛诸吕。太尉周勃劫郦寄父,令郦寄绐吕禄、吕产与出游,周勃乃得入据北军。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郦道元,太和中由尚书主客郎累迁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治,蛮民诣阙讼其刻峻,坐免官。
集成水注;学擅纵横:上联典指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水经注》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郦食其,好读书,为刘邦定计下陈留。郦食基常为说客,使诸侯,后说齐,凭轼下齐七十余城,及韩信袭齐,齐以郦食其卖己,遂被烹之。
清简为治;懿行可风:上联典指北魏时期的郦道约,字善礼,任鲁阳太守,政简刑清,民以安居。下联典指郦氏女郦仲隐为宋氏妇,姻族皆称其妇德。
著水经注;封曲周侯:上联典指北魏时期的郦道元撰《水经注》四十卷。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郦商以功封曲周侯。
2.六言通用联:
北魏关右大使;东汉音律专家:上联典指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历官安南尹、河南将军、关右大使等。下联典指东汉学者郦炎,范阳人。字文胜,有文才,精音律。性至孝,汉灵帝时州郡辟命皆不就。
3.七言通用联:
善礼以清俭为治;仲隐则懿行可风:上联典指北魏时期的郦道,字善礼,任鲁阳太守,政简刑清,民以安居。下联典指郦氏女郦仲隐为宋氏妇,姻族皆称其妇德。
4.八言以上通用联:
服儒者衣冠,洵是汉家三俊;兴鲁阳学校,尝注水经一书: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谋士郦食其事典。下联典指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字善长,涿县人。汉朝人桑钦著的《水经注》,记中国河流水道一百三十七条,郦道元作注,增至一千二百五十余条,增加十倍于原书,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名著之一。 跟帖时间 2010-05-14 10:50: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郦氏的字辈排行 -- 浙江诸暨郦氏通谱字辈:“玺曾荣贵景友尊震泰乾坤秉萃豫恒升隆临观随复履需颐渐咸丰大壮同人贲师济坎解蒙”。
浙江诸暨浣江郦氏字辈:“景哲宏德恒伯叔宗觉绎标忠节铨仁义长大汉高”。 跟帖时间 2010-05-14 10:48:1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郦氏的家谱文献 -- 浙江绍兴会稽郦氏宗谱,(清)郦秉仁、郦昌祁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义乌郦氏宗谱,(清)郦茂才纂,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五~七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局。
江苏丹阳云阳郦氏宗谱十六卷,(民国)郦毓亮重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注经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诸暨浣江郦氏宗谱,(民国)郦缵绪等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永思堂铅印本六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诸暨郦氏家谱,(民国)郦缵绪等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永思堂铅印本六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5-14 10:37:0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郦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2.堂号:
新蔡堂:以望立堂。
广野堂:西汉名士郦食其,落魄时曾为里门监,就是在乡里为小衙门、豪绅看大门的,勉强混口饭吃。后为汉高祖定计攻克陈留,又助汉王攻下齐地七十余城,因功勋卓著被晋封为广野君,其后裔因以为堂号。
注经堂: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著了千古名籍《水经注》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后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后人因以立堂念之。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宝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4 10:35: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郦氏的迁徙分布 -- 郦氏或是一个典型的古老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零二位门阀。
大禹建立了夏王朝以后,敬重上古世代的伟人黄帝,就将黄帝的一个后人封在郦(今河南内乡),让他们建立了郦国。郦国王族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作为姓氏,世代相传,称为郦氏,是今天郦氏的最早起源。
到了楚汉争霸之际,有郦氏族人郦食其,陈留人(河南开封),本为里监门吏。因献计克陈留著功,被封为广野君。郦食其常为说客,出使于诸侯之间。后说齐,凭舌下齐七十二城,及韩信袭齐,齐以郦食其卖己,遂烹之。
北魏人郦道元,喜文好学,历览奇书,撰《水经注》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撰《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
史学家尊称郦食其、郦道元二人为:“学擅纵横,集成水注”。
北宋末年,有个人叫郦洪,字正大,任殿前都领,后战死沙场。其子郦伦,字天叙,时任绍兴郡守,惊闻老父身殉国难,便将家眷安顿在浙江诸暨县太平村,自己带子郦德一和郦德二,千里追寻老父尸骸到丹阳,其间因悲忧致疾,身亡于丹阳古宁寺。郦德一、郦德二兄弟俩将祖父和父亲葬于运河南边的马庄村。之后,郦洪被诰赠为龙虎上辅军护国将军,并尊奉为丹阳郦氏的始祖。郦德一、郦德二为守祖墓,祭先灵,便定居在陵口基庄。从此,郦氏在丹阳繁衍生息,人丁兴旺。郦洪的十一世孙郦镐生郦濂、郦湘、郦溪三子,子孙世居陵口东蔡村。
明朝末年,郦洪的十四世传人郦嘉麟、郦嘉凤(东蔡分)昆仲俩在大运河边的永济庵摆摊谋生。时值严冬,滴水成冰,河面封冻,船只受阻,忽见一书生衣单食乏,受困于此。问后方知他也姓郦,浙江诸暨人。兄弟俩念其同族一脉,便邀至家中款待数日,临别时又以川资相助。时隔三年后,兄弟俩妻亡子幼,生计日窘,曾一度随同书生到浙江谋生,并在诸暨又娶妻生子,再成家业,历时达十余年之久。后又返丹阳,择大英山彭家村定居,郦嘉麟之长子郦嗣方坚守旧庐,次子郦嗣椿徙居云阳,三子郦嗣祐徙居王德庄,郦嘉凤之子嗣正落户柳茹。
至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最后一次宗谱记载,丹阳郦氏已历二十七世。至今,陵口的赵巷、邵巷郦氏为多。此外,尚有荆林的郦巷,胡桥的大英山、行宫的旧县、延陵的柳茹、云阳镇的宝塔湾郦家等地居住着众多郦氏宗人。郦氏望族居新蔡(今河南固始)。
诸暨郦氏迁徙路线:河南内乡→河南新蔡(固始)→陕西骊山(临潼)→河南陈留(开封)→河北涿州→江苏维扬(扬州)→浙江会稽(长子);浙江兰溪(次子);浙江诸暨(三子);浙江台州(幼子)。其中,浙江诸暨郦氏发展到江苏丹阳、江苏镇江、江苏常州、山东青州、安徽安庆、上海市区、广东肇庆、浙江义乌、浙江衢州、浙江杭州等地。 跟帖时间 2010-05-14 10:34: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郦氏的各支始祖 -- 浙江诸暨郦氏外纪世系:
黄帝→夷彭…郦涓…骊山…郦庞…郦嘉…郦蟠…郦食其→郦庎→郦勃→郦平→郦乘…郦炎…郦绍→郦嵩→郦范→郦道元→郦继方→郦植→郦昶→郦思仁→郦浑→郦弼→郦泽→郦世靖→郦宏→郦融→郦拯→郦希亮→郦斌孙→郦辅→郦守博→郦衡→郦穆→郦凤→郦文绍→郦嵩(会稽始祖)、郦坊(兰溪始祖)、郦元亨(诸暨始祖)、郦道亨(台州始祖)。
浙江诸暨郦氏内纪世系:
郦元亨→郦尚泉→郦联→郦公瑾→郦景辅→郦哲→郦宏甫→郦德祐→郦政→郦经→郦忠→郦潮→郦泰四十→郦乾五十四→郦坤廿一→郦秉六→郦礼→郦良梗→郦遐龄→郦瑞宗→郦缃→郦毓醇→郦弈→郦富年→郦唐山→郦宜左→郦君美→郦兆隆→郦大昭→郦伟仁→郦林春… 跟帖时间 2010-05-14 10:33: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