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12 21:20:30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874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禽名,出自先秦时期酷吏博劳,属于以官职称号为氏。

在典籍《广韵》中记载:“古有博劳。”

博劳,原本是一种小型鸟类,为候鸟性猛禽,古代称其为“鵙”,亦称百劳、浊温,在医药典籍《本草》中称作“博劳”,今动物学书籍中通称“伯劳”。

对于“博劳”,朱熹在《孟子》中特别注释:“博劳,恶声之鸟,盖枭类也。”曹子建则在《恶鸟论》中更具体地予以评述:“百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然,故以之立名,似俗称浊温。故<埤雅·禽经>注云:百劳不能翱翔,直飞而已。<毛诗>曰:‘七月鸣鵙。’盖周七月,夏五月也。‘反舌无声’。诸书以为百舌鸟,以其能反复其舌,故名。”

实际上,伯劳鸟在民间俗称“胡不拉”,是一种自然生态环境中重要的季节性肉食性鸟类,它的主要特点是喙形大、强而利,上喙端具钩和缺刻,略似鹰喙。其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飞行迅速。脚爪强健,趾有利钩。

伯劳鸟体形虽小,最大的品种亦大不过喜鹊,但敢于攻击比其体形大得多的动物,由于能够模仿其它鸟类的鸣叫声,所以经常引诱其它小鸟上当。它性情凶猛,嗜吃小兽类(如鼠、鼬、兔)、鸟类、晰蜴、以及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在伯劳鸟栖息活动的地区,一般的老鹰、猎隼一类猛禽是不会光顾的。在繁殖期,伯劳鸟甚至敢于攻击人类,本书笔者就曾在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地区进行夏季野外工作期间,遭受到伯劳鸟的连续凶狠攻击,连军帽都被其啄破。

伯劳鸟平时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常喜欢栖于有荆刺类的树木、灌木顶端,由于视觉敏锐,常突然俯冲到地面捕食,捕取后复返回树枝,将猎获动物挂在树枝的荆刺上,在树刺的帮助下将猎物杀死,然后毫不客气地撕碎而食之。故而,古代的人们称其为“屠夫鸟”。它们在中国大多数为候鸟。

由于伯劳的这种特性,人们后来常称凶狠的屠夫为“博劳”,更称擅长使用酷刑的刑官、刑吏为“博劳”或“伯劳”。

在刑官、刑吏、屠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俗称为姓氏者,称博劳氏、伯劳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劳氏、博氏、伯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汉朝时期南越王赵佗之孙赵眛,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唐朝学者林宝在《元和姓纂》上记载:“劳氏因其先祖居住在牢山,遂以地为氏而得姓。”

其实,该支劳氏源出西汉文帝刘恒执政时期的南越政权,并非以地名为氏,而是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南越王赵佗之孙赵眛时年十八岁,在对闽越民族的战争中见祖父赵佗战败被擒,即带兵出战解救了赵佗,并击退闽越兵,立下大功。随后,他又劝祖父归顺汉王朝,史称“赵佗归汉”,为汉王朝立了大功,被汉文帝嘉奖为“双功双劳”,为最大功劳之姓,并以其功劳赐姓,从此,赵眛一族以“赵劳”为复姓,称赵劳氏。

在赵眛继位后,称“南越文帝”。今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内发掘有南越文王墓。

七十余年后,历经赵婴齐、赵兴,在南越王赵兴执政时期丞相吕嘉反汉,杀第四代南越王赵兴、樛太后和汉朝使者及其两千余护卫汉兵,扶持赵建德为帝。因此,汉武帝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楼船将军杨仆与伏波将军路博德两路合兵以海陆夹击,灭了南越政权。之后赵劳氏一族后裔子孙被迫沿海路逃到山陬(今山东青岛崂山)避难。

崂山,在春秋战国时期称牢山,后改称劳山,秦朝时期称山陬海岛,汉朝时期定名为崂山并一直沿用到现今。相传,在秦始皇执政后期,方士徐福(徐市)带领着五千名童男童女出海访仙,为秦始皇求取长生不老丹,就是从山陬海岛即崂山海域登船而去,却一去不复返。

在后来的数百年间,居住在崂山的赵劳氏族人一直自为体系,很少与外界社会交往,其族人无法相生相接,曾被时人谐笑为“断族”。

一直到三国时期,从其族人、著名宦官劳彦远开始,该支赵劳氏族人才渐渐融入社会中,日渐昌盛。后赵劳氏族人中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劳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劳氏正宗。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唐朝时期江陵劳劳亭,属于以山名为氏。

江陵劳劳亭,自三国以来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地名,为孙吴国时期所建。江陵,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区南部,“劳劳亭”在古代是人们送别之所,特别是在唐朝诗仙李白撰写了《劳劳亭》一诗之后,其名更著。

劳劳,在古代表示非常忧伤。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诗句之意。在千古成语中,亦有“劳燕分飞”来表示人世间的别离之凄苦。

李白的《劳劳亭》,史称其为律诗中“最为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有人以“劳劳亭”之地名为自己的后代取名、姓,称劳亭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劳氏、亭氏,世代相传至今。

附_李白的《五律·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第四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宋、金时期金国将士,属于以居邑名称名汉化改姓为氏。

该支劳氏,源出宋、金时期金国军队驻扎在于海(今山东蓬莱)的一部。

在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三年(宋理宗赵昀端平元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窝阔台六年,公元1234年),南宋王朝与蒙古汗国联手灭金国之后,于海部之金兵将士由海路辗转流迁到当时鹤山西北部人烟稀少的西江河畔古劳地区(今广东鹤山古劳),隐去女真族身份,后以居邑名称为汉姓,称古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劳氏、古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劳氏,源出蒙古族中为孩子排行顺序的称谓。

在蒙古语中,排行第七的儿子称“刀劳”,亦称道伦氏、道老土氏、道伦格日氏、道格失得氏,汉义就是“七、第七”。古代,蒙古族人由于生活环境恶劣、自然灾害与战争频乃,因此人丁不旺,极少有生育的第七子还能存活者,因此,“老七”是非常宝贵和爱惜的。

在明朝时期,蒙古族中即有以其排行称谓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劳氏,时代沿袭至今。

另外,在元朝末期,有一支蒙古族人迁居在浙江劳山,指山改汉姓为劳氏,该支劳氏后来还迁播、繁衍至湖南、广东、广西等广大地区。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特别多”,是满族著姓之一,人口众多,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部)、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占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兰州皋兰)、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沈阳市西北石佛寺)、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为劳氏、谭氏、唐氏、舒氏等。

满族劳氏的始祖,就是明末后金时期他塔喇氏族人中著名的将领他塔喇·劳汉,世居查库穆(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为满洲正蓝旗人。他骁勇善战,很早即跟从清太祖佟·努尔哈赤,在揭开明、清战争序幕的抚顺战役中,他第一个奋勇登城,因功赐号为“巴图鲁”,后来在随军征伐朝鲜时阵亡,被追赠世袭骑都尉。

在他塔喇·劳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汉化称劳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赵眛(赵劳眛)、他塔喇·劳汉。

劳氏的历史名人 -- 劳 丙:(公元?~161年待考),琅琊人(今山东临沂)。著名东汉农民起义领袖。

汉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农历9月,劳丙在泰山郡(今山东泰安)、琅邪(今山东临沂)一带聚众起义。东汉王朝以御史中丞持节督州郡兵进剿义军,皆被起义军击败。到了农历12月,汉廷又以著名的中郎将宗资领兵攻打义军,劳丙被镇压失败,壮烈牺牲。



劳彦远:(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时期宦官。



劳 夷:(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贤士。



劳 因:(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良臣。



劳 樟:(生卒年待考),崇德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嘉靖年间任罗田知县,兴利除弊,刚直不阿。离职时,百姓送他,恋恋不舍,一路哭声。



劳 钺:(公元?~1476年),字廷器;江西德化人。著名明朝官吏。

少年时聪敏而苦学,博通五经,尤其长于作诗。

明景泰年间进士,历任江浦、临清、山阳三县知县,到处有政声,深得百姓的拥护。

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任湖州知府,在任四年。《湖州府杰》称他为“名官”,说他“勤慎耿介,政多恺悌”,重视教育和文化建设。“为人正直,不可干以私”。

当时太湖匪患猖獗,劳钺的前任因受贿而任其恣意妄为,劳钺上任后,坚拒贿赂,全力缉捕盗匪,终于全数抓获,各正其罪。

劳钺后来专心教授弟子,江州士大夫很多出自他的门下。

劳钺无疾而终后,湖州人尊他为城隍神,并在府庙中增建“劳公祠”即“劳公神庙”来祭祀他。府庙是一座四合院式的群体建筑,从庙门外望进去,似乎是“庙里有庙”。1994年,府庙得到了全面整修并在庙前新建牌坊一座。



劳 济:(生卒年待考),字本仁,劳钺之子;江西德化人。著名明朝诗人、教育家。

少年时聪敏而苦学,博通五经,尤其长于作诗。专心教授弟子,江州土大夫很多出自他的门下。



劳 泉:(生卒年待考),字平甫,仁和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史学家。

清朝诸生,他和劳革两人专攻历史书,在当时很有名气,人称“二劳”。



劳 权:(公元1818~1861年),字平甫,一字衡子,号巽卿等;仁和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校雠之学专家。

精于校雠之学,所校有《元和姓纂》、《大唐郊祀录》、《北堂书钞》等,引证博而精,世称善本。劳权校《乐府诗集》亦是如此。



劳孝舆:(生卒年待考),南海人(今广东中山)。著名清朝官吏、学者。

好游览,著作颇丰。受知于学使惠士奇(隐居于普宁南岩古寺的那位清朝大学士),为“惠门八子”之一。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奉诏纂修《大清一统志》与编纂《粤乘》,发凡起例,多出自劳孝舆之手。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拔贡,劳孝舆出为贵州知县,历知龙泉县(今江西遂川),有善政,群众为此建造了劳公书院纪念他。后调任镇远(今贵州镇远)县令,病逝于任上。



劳崇光:(公元1802~1867年),字辛阶;善化县人(今湖南长沙)。著名清朝云贵总督。

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山西平阳、太原知府,擢冀宁道,山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按察使,迁湖北、广西布政使。后与提督向荣先后镇压李沅发起义和修仁等处天地会起义。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劳崇光擢署广西巡抚,协助赛尚阿会办军务。他设局开捐,筹措饷需;令各府州县组织团练,与太平军作战。

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劳崇光会同蒋益澧镇压两广天地会起事。后调任广东巡抚,兼署两广总督,并署粤海关监督。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授云贵总督,督率冯世兴、岑毓英、马如龙等镇压云南回民起义和贵州苗民起义。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病逝于任所。大清朝廷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毅“。

他见识独到,也爱独来独往,办事有魄力,也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而出名。著有《常惺惺斋诗文集》。



劳乃宣:(公元1843~1921年),字季瑄,号玉初,一号蕖斋,晚号韧叟、劳山居士;原籍浙江桐乡,生于广平(今河北永年)。著名近代语言文字学家,古算学家。

1871年中进士,1879~1900年先后在河北临榆、南皮、完县、吴桥等地任知县。

劳乃宣是清同治年间进土。历任河北省南皮、完县、午桥、临榆、清苑、蠡县等数县知县二十余年,及杭州求是书院监院、浙江大学堂监督。

1908年任宪政编查馆参议,1910年任资政院议员,并任京师大学党总监、学部副大臣及代理大臣。

劳乃宣精通等韵字母之学,写有《等韵一得》,提倡汉字简化和拼音化,提倡以北京话为基础统一中国语言,对此后的汉字语言工作有重要影响。

劳乃宣在政治上持保守立场,民国成立后乃反对共和,主张还政清室,甚至著书立说,以为鼓吹,代表作为《正续共和解》。

满清政府垮台后,劳乃宣举家来青岛,经周馥介绍,至德人魏礼贤所办的尊孔文社,联络中德居青学者,进行文化交流和联谊活动。魏礼贤翻译《易经》等中国古代文化经籍,得到劳乃宣等人的帮助。

为策划清室复辟,劳乃宣往来于青岛、上海间,与居青岛的周馥、吕海寰等遗老遗少关系密切,他们结为“十老会”,在尊孔文社藏书楼,以诗、画、文相会名义,搞了不少反对共和的活动。张勋复辟闹剧开始后,劳乃宣被任为法部尚书、学部尚书。失败后,隐匿上海。

劳乃宣对青岛充满兴趣,他考证“劳”姓的祖先即在崂山,“劳山为吾家得姓之地”,他因此自号为“劳山居士”,他曾多次登临崂山。

1914年日寇侵占青岛,尉礼贤仍以传教士身份留在青岛,劳乃宣也从隐居地上海重来青岛,1921年病逝。



劳 培:(公元1886~1911年),原名劳泮光,字肇明;广东开平长沙塘乡人(今广东开平沙塘镇联光村兴贤组)。著名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89年),劳培加入天主教,追随神父刘音鋆往潮州、揭阳传道。

劳培在十八岁时,父母准备为他成亲,他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拒绝。

1905年,劳培赴新加坡,参加革命活动,任《星洲晨报》记者,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宣传革命。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农历4月27日,劳培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他担任先锋队(敢死队)队员,战斗中冲锋在前,十分英勇,一边冲锋一边高呼“杀敌!杀敌!”

后在突围时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终年二十五岁。后葬于广州黄花岗,为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劳崇新:(公元1941~今),广东肇庆人。著名现代医药专家。

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中华医学会广东省肇庆分会副会长、副主任医师。

擅长中医内、妇、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诊治。

撰写《泄泻及其辩证论治》、《中药的炮制》、《中药房管理》、《我国临床疑难病症的诊治应该发挥中医的作用》、《以肇庆为中心建立我国南方最大的中药材综合基地更有利中药参与国际竞争》等多篇学术论文。



劳美清:(公元1945~今),女;浙江桐乡人。著名地方城建管理公务员。

现任上海市南市区住宅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高级经济师。1964年经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于部培训班学习后分配在南市区房地产管理局工作,历任管理员,副经理、科长等职。1986年后担任南市区市政建设公司、南市区城建综合开发公司、南市区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南市区住宅建设办公室副经理、副主任等职。

在房地产的管理、开发中不断探索、开拓、进取,具有坚实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和现代经济管理的科学方法,对重要经济活动中的实际向题能够提出较有价值的政策性意见。期间实地组织领导过四十多个开发基地的动拆迁工作。

分别在《上海住宅》、《上海房地》等刊物上发表《南市区房地产形态的完善与区域经济发展》、《做好旧区改造动迁工作之我见》、《浅析目前房产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等论文,以及参与《上海市2000年居住目标课题的跟踪调查研究》。曾参与上海市南浦大桥建设的前期动拆迁方案的摸底调查工作,并按时、按量、按质地为南浦大桥前期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积极投身于改革,在房地产开发的实践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劳鸿兴:(公元1942~今),辽宁凤城人。著名现代医药专家。

1964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现任辽宁省凤城市药品检验所所长、主任药师。

论文《调节溶液渗透压的一种方法-比渗透压法》获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大奖赛国际优秀成果奖。论文《乳酸依沙丫啶(雷夫奴尔)羊膜腔内引产液与羊膜腔外引产液比较》获国际中西医药金杯三等奖。

1997年被凤城市委、市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研制成功的特效新药有:脚气水、牙痛水、降糖散、天佑止血散、便秘散、润肺止咳散、消栓防风口服液、暖中止泻胶囊和戒毒除瘾口服液。



劳家华:(公元1943~今),四川人。著名现代医药专家。

主任药师,四川省药品检验所所长、四川省药品质量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省卫生厅医学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省卫生技术高评委委员;省药学会药分专委会主任委员;省医学会理事;省新药评审委员与药学组长;《医学理论与实践》专家委员会专家《华西药学》杂志与《中国药学》杂志编委等职。

196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专业。从事药品检验、药品质量研究及管理和新药评审三十余年,有较高专业理论、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1983年主持了“朱砂莲野生变家种”科研中药化、药理与生药三方面的研究,该科研已获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代表性著作有《现代临床药物大典》(主编之一)、《药物辅料大全》(编委)等。

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有《葡萄糖注射液质量控制中吸收度的考察》、《家种及野生朱砂莲的化学成分对比研究》、《新药(化学药品)质量标准制定中的方法探索》、《用HPLC法测定风叶咳喘平口服液中岩白菜素,橙皮苷的含量》等,均获省、市优秀论文奖,有的已被权威丛书《中国科学技术文库》全文收录。主持“四川省中药材标准和彩色图谱集的研究”等科研。1988、1995年两次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执行《药品管理法》先进个人称号,获卫生部颁发的奖状。

1998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劳兆华:(公元1947~今),广西梧州人。著名现代医药专家。

副主任检验师。中华核医学会广西分会委员,梧州分会理事。

1961年毕业于广西卫生专科学校,分配到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工作。

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效区卫生院以后,在郊区里湖医院工作创建检验科,开展三大常规、临床体液、血液、肝功、生化、细菌、血库等工作。

1981年在广西区妇幼保健院学习脱落细胞检查;1982年在广西医科大学进修骨髓细胞检查技术,曾独立开展阴道细胞激素水平、癌细胞及骨髓细胞检查工作,对效区二十个大队进行妇检总结。1984年月调回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检验科负责人。

1985年到青岛参加全国放射免疫学习班,回院后创建放免室,开展AFP、CEA、T3、HPL、地可辛、皮质醇等十多项检测工作。

1987年、1989年、1990年分别参加全国第五、六次放射免疫经验交流会、广西核医学经验交流会。大会发言的论文有:“血清AFP浓度稀释后放免结果分析”、“八十一例甲亢病人治疗后rT3检测结果分析”。

发表的论文有:“孕妇血清胎催乳素检测初步控讨”、“脐血甲状腺激素T3、T4放免检测的临床意义”等多篇论文均在《放射免疫学》杂志上发表。《异位妊娠血清β-HCG检测临床意义》、《低FF3综合征与肝脏疾患的关系的讨论》等编论文在《中华医药与临床》书刊发表。其中《低T3综合征的临床意义》论文获1998年香港紫荆花医学金奖。《四十六例甲亢患者性激素水平初步探讨》在《中外名医杂志》上发表。

跟帖时间 2010-05-12 21:31: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劳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西汉;望出武阳:全联典指劳氏的源流和郡望。

罗田兴利;景泰扬名:上联说典指明朝时期的崇德人劳樟,明嘉靖年间任罗田知县,兴利除弊,刚直不阿。离职时,百姓送他,恋恋不舍,一路哭声。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江西德化人劳钺,字廷器,景泰年间进士,历任江浦、临清、山阳三县知县,到处有政声。成化年间,官湖州知府。

武阳世泽;江左家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书田种粟;心地栽兰: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东依象岭;明向龙塘: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簪缨世胄;孝友家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东来紫气;园茁兰芽: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2.五言通用联:

惠政及三县;攻史称二劳: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进士劳钺,字廷器,江西德化人。历知江浦、临江、山阳三县,俱有政声。成化中迁湖州太守。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诸生劳权,字平甫,仁和人。其与劳革,专攻群史,时有“二劳”之目。

兰畹留香远;松江衍派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国富千山秀;家和万事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春光咽大地;喜气到人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3.六言通用联:

德被莱阳黎庶;贤列兰亭等伦: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良吏劳因事典。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贤士劳夷事典。



4.七言通用联:

士大夫盈门受学;转运使宽禁恤刑: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江西德化人劳济,字本仁,劳钺的儿子。少年时聪敏而苦学,博通五经,尤其长于作诗。专心教授弟子,江州士大夫很多出自他的门下。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任城人劳,真宗时官京东转运使。当时莱阳百姓私自开采银矿,安抚使要以劫盗论罪,劳语说:“山泽中的利益,人们得到就可以算自己的。”很多人因此得以免受处罚。

好把格言训子弟;须寻生计去饥寒: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勤与俭治家上策;和而忍处世良规: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堂上椿萱辉旭日;阶前兰桂长春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春深松柏当庭秀;日暖芝兰入室香: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门前琪树双环翠;户外方塘一监清: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涵养功深心似镜;揣摩历久笔生花: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鱼跃鸢飞皆性道;水流花放是文章: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东壁书有典有则;园庭诲是训是行: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东天天才可济世;园地地富能兴家: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绿水青山依旧色;黄童白叟拜新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东头日月恩光照;园地乾坤喜气多: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日月天开新气运;笙歌人醉太平春: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和气盈门迎瑞气;春光满眼映文光: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忠厚传家安且吉;和平处世炽而昌: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好把格言训子弟;须寻生计去饥寒: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读书乐为善最乐;创业难守成尤难: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传家有道惟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一生勤苦书千卷;万事消磨酒十分: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阶下芝兰迎旭日;庭前桃李蔼春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除灵而后家声远;释服于今气象新: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兄弟和其中最乐;子孙贤此外何求: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5.八言以上通用联:

神之格思无远弗届;道则高矣日监在兹: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祀事孔明以介景福;仁新惟宝追配前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资富能训惟以永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天叙五伦惟孝友于兄弟;家传一忍以能保我子孙: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知稼穑之艰难克勤克俭;守高曾其规矩不愆不忘: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恩沐九重,位列尚书之左;泽润千里,爵居太守之尊:上联典指三国时期的名宦劳彦远的事典。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进士劳钺事典。

蜀国登庸,尚书郎名垂青史;银砂通利,转运使惠溥黔黎:上联典指三国时期蜀汉国的劳彦远事典。下联典指劳諲(失考)事典。

槐柿播优声翠竹碧梧根并茂;坛堂盈瑞气长庚宝婺耀同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倚西北为鸿模北阙殊恩沾世德;挹南东之秀气东兰旧址发书香: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祖有德宗有功惟烈惟光永保衣冠联后裔;左为昭右为穆以飨以袍长承俎豆振前徽: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灵山县大芦村劳氏宗祠楹联。

跟帖时间 2010-05-12 21:30: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劳氏的字辈排行 -- 安徽安庆劳氏字辈:“东海流芳远德厚世泽长”。

劳氏一支字辈:“遂怀良继正祖训贻如学希大汉修柳逸方维来炎”。

跟帖时间 2010-05-12 21:28: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劳氏的家谱文献 -- 湖北汉口劳氏世族谱,(清)劳必达序,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全国洞庭劳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劳以钤等修纂,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

浙江余姚孝义劳氏家谱十卷,(清)劳祖姚修,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申锡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游青塘双溪劳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三卷、第五~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孝义劳氏家谱再续十卷,(清)劳铭之纂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申锡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孝义劳氏家谱再续十卷,(清)劳春荣续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申锡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浙江桐乡阳信劳氏族谱四卷,(民国)劳乃官撰,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龙游劳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八卷、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孝义劳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劳尔骏总辑,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申锡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

浙江桐乡劳氏遗经堂支谱,(清末民初)劳乃宣等辑,劳健章续修,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嘉兴市图书馆。

浙江余姚乐安劳氏宗谱四卷,(民国)劳昭忠等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树绩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乐安劳氏宗谱四卷,(民国)劳昭忠等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树绩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孝义劳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劳崇升主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申锡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5-12 21:26: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劳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武阳郡:隋朝时期将古魏州改为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唐朝时期又改为魏州。其时武阳郡辖地广大,相当于今河北的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的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的冠县一带等县地。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松阳县:东汉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分章安县地置松阳县。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析松阳东乡地置括苍县。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置松州。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废州复县;同年省遂昌县入松阳县。唐景元二年(辛亥,公元711年)遂昌从松阳析出。唐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析南乡地置龙泉县,至此,县域基本稳定。唐朝贞元年间,县治由古市迁今址。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庚午,公元910年)易名长松县;后晋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改称白龙县。宋朝咸平二年(己亥,公元999年)复名松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8年11月撤松阳县并入遂昌县,1982年1月复置松阳县。



2.堂号:

武阳堂:以望立堂。

松阳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申锡堂:资料有待补充。

树绩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达堂:资料有待补充。

双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美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2 21:25:3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劳氏的迁徙分布 -- 劳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最早起源于禽类,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九十四位门阀。

发源于山东崂山的劳氏家族,一向以渤海湾为繁衍中心,目前全国各地的劳氏人家的老家便在该地区。劳氏望族出武阳郡、渤海郡、松阳县。

今山东省的开平市、淄博市、东营市史口镇劳家村、阳信县、滨州市、威海市,浙江省,山西省的大同市,江苏省的徐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市灵山县、合浦市、百色市、化州市、南宁市、玉林市容县,广东省的湛江市、肇庆市、廉江市新华镇、顺德市、番禺市,辽宁省的鞍山市、重庆市、河南省的淮阳市,陕西省西安市,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桥等地,均有劳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5-12 21:24:0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劳氏的各支始祖 -- 劳日达:元朝末期自武林迁吴之洞庭西山。是为洞庭劳氏始祖。

劳为能、劳家店、劳长龄:明朝时期自青州府乐安县迁济南府阳信县城东范家村,后更名劳家店,乃宣祖父第十三世长龄,清嘉庆时迁居浙江嘉兴府桐乡县。是为阳信劳氏始祖。

劳德赐:元朝时期自余姚烛溪迁孝义。是为余姚孝义劳氏始祖。

劳德诏:元朝时期自余姚烛溪迁邑之乐安湖。是为余姚乐安劳氏始祖。

劳可兴:名叫劳鸿(权县),土名叫九公,长子叫劳泮,同父亲迁移湖南衡阳,次子劳鸿留在广西灵山开基。是为广西灵山劳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5-12 21:22: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