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11 12:32:11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0066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烈山氏,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记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

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王朝时期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国,国君称“赖子”。

著名西晋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就认为湖北随州一带的赖(厉)国与炎帝神农氏有关,说“神农氏起于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至唐朝时期,著名学者李泰在《括地志》中也赞同这一说法,认为这一赖国以境内的厉山而得名,其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氏生于厉山,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此后,《太平寰宇记》、《路史·国名记》、《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历代史籍都承袭此说。清朝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则更进一步指出厉国是炎帝本国,姜姓。

显然,在湖北随州一带的古赖(厉)国是一个姜姓国家,血缘先祖是炎帝。

此外,当代历史学界也有学者根据古代“厉”、“赖”、“列”、“历”四字通假的事实,指出炎帝及其后代最早活动在山西汾水流域,后约在商王朝时期东迁至河南鹿邑的厉乡,因此在鹿邑一带的厉国也是炎帝的后裔所建的国家,血缘出自炎帝系统。

春秋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灵王芈围三年,公元前538年),楚灵王出兵灭赖(厉)国后,其国人迁至鄢地(今河南许昌鄢陵西北部),后裔子孙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赖氏、厉氏、列氏、历氏等,该支赖氏是为湖北赖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今读作lài(ㄌㄞˋ)亦可,与湖北厉氏、荆楚列氏、鄢地历氏等同宗同源。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叔颖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所载,周武王姬发有弟姬叔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九个儿子,他在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被封于赖(今河南颍川),子爵,后建立了赖子国,史称也是“赖子”。后迁都于汝宁(今河南息县褒信镇)。

“赖”字在春秋时期字义与读音和“厉”字相通,同音通假,因此赖子国也被称为厉子国。南宋兴化军莆田人郑樵编撰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书中,也认为赖国是“三代诸侯赖子之国”或“周不得姓之国”,主张其血缘另有所出。

至春秋时期的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灵王芈围三年,公元前538年),赖国为楚灵王熊虔(芈围)亲率大军所灭,其王族后裔以及部分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赖氏、厉氏,该支赖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赖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今读作lài(ㄌㄞˋ)亦可,与息州厉氏同宗同源。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纳赖氏,世居乌喇特(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r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赖氏、那氏。

⑵.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扎赉氏、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源出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后裔,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市永固镇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赖氏、查氏、赉氏。

蒙古族赖氏读音皆作lài(ㄌㄞˋ)。



第四个渊源:源于阿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阿昌族赖氏,一部分源出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冠以汉姓为赖氏;另有一部分是川、滇一带的赖氏族人因避战乱而融入阿昌族,将赖姓带入阿昌族,,世代相传至今。

阿昌族赖氏读音皆作lài(ㄌㄞˋ)。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赖布氏,亦称赖卜氏、来布氏,满语为Laibu Hala,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后多冠汉姓为赖氏、栾氏、布氏等,赖氏读音作lài(ㄌㄞˋ)。



第六个渊源:源于其它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台湾省土著少数民族中有赖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赖氏,或大陆赖氏族人因战乱避逃台湾后融入土著,或长者赐姓为汉姓赖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炎帝、姬叔颖。

赖氏的历史名人 -- 赖 恭:(生卒年待考),零陵人(今湖南永州)。著名三国时期蜀汉大臣。

东汉末,荆州牧刘表遣赖为交州刺史,被逐,乃归刘备,为镇远将军。

他同诸葛亮等上书汉献帝,请封刘备为汉中王,刘备遂以赖恭为太常。

后曹丕篡汉,赖恭上言请刘备称帝。

其子赖雄为丞相西曹令史。



赖 裴:(生卒年待考),雩都人(今江西于都),著名唐朝学者。

唐乾元年间进士,被任命为崇文馆校书郎,未赴,退居乡里,人称其所居之地为“秘书里”。



赖文政:(公元?~1175年待考),荆南人(今湖北江陵),著名宋朝农民起义领袖。

公元1175年,湖北路茶农、茶贩,在赖文政领导下举行起义。

在此以前,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茶贩,经常结成几百人到一千人的队伍,武装起来,贩运茶叶,以抵抗官府对贩茶的垄断。据说,茶贩的队伍常常是一个人担茶叶,两个人保卫,“横刀揭斧,叫呼踊跃”。茶贩在江西、江东、湖南和湖北等路形成了一支独特的武装力量,被宋朝官府诬指为“茶盗”或“茶寇”,不断地和官军作斗争。公元1172~1173年,江西路茶军曾多次进攻江州和兴国军。公元1174年,湖北路茶军几千人进入湖南路潭州,遭到官军的镇压。但是,茶贩的反抗斗争,并没有因此而终止。次年四月,在赖文政领导下的茶贩和茶农的起义,终于爆发了。

赖文政领导的茶军自湖北起义,进而转入湖南、江西,多次打败官军。农历6月间,茶军进入吉州永新县禾山。宋朝派出官兵,又下诏号令地主武装出来镇压,“如能捕杀‘贼’首(茶军首领)之人,每人捕获或杀‘贼’首一名,特补进武校尉,二人承信郎,三人承节郎,四人保义郎,五人成忠郎,各添差一次,五人以上取旨优异推恩”。南宋王朝企图用赏官的办法,号召地主镇压起义军。起义军到处打击官军、地主,节节获胜。宋朝又连续调派江州、鄂州的官军,会合赣州、吉州的兵将,聚集各地土军、弓手,共约万人。永新县山中的茶军,据说不过四百人。依靠山险,在丛林中往作战。庞大的官军始终不能战胜起义军。江南西路兵马副总管贾和仲因此被罢官,除名编管。起义军又自江西进入广东。

起义军出没山谷间,和当地人民有着广泛的联系。周必大向朝廷奏报说:当地居民把官军的动静都告给起义者,“故彼设伏而我不知,我设伏则彼引避”。官吏赵善括也说,百姓与起义军相通,“互相交结”。官军虽然曾经调集重兵进行镇压,但屡战屡败,将尉被杀几十人。官军到处强征粮草,迫使农民搬运,还偷鸡宰狗,甚至在“疑似”之间,残杀百姓,使百姓“惊惶相瞩”。官军对起义军的活动“诡秘莫测”,而官军的动静,起义军“毫发必知”。人民群众积极支持起义者。力量弱小的起义军因而能够战胜貌似强大、失道寡助的官军。

农历7月间,南宋王朝任用辛弃疾为江西提点刑狱,专力镇压茶贩起义军。赖文政部进入广东后,前锋出战不利,被迫转回江西。辛弃疾残酷地镇压起义者,并采取毒辣的手段,把赖文政引诱到江州后杀害了。一说,被杀者是另一人,赖文政得以逃脱。这个传说,当是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赖文政的怀念。



赖禄孙:(生卒年待考),宁化人(今浙江宁化)。著名元朝大孝子。

元延祐年间赣寇作乱,欲杀其母,禄孙以身蔽母曰:“宁杀我,勿伤我母。”

其母病渴乏水,赖禄孙含唾煦之。



赖 瑛:(生卒年待考),广昌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永乐年间进士,以刚直敢谏,体恤民意而深受百姓拥戴,官至参政。



赖 礼:(生卒年待考),南康人(今江西南康)。著名明朝官吏。

明朝历任武功(今属陕西省)、沅江知县,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广受称颂。



赖 镜:(生卒年待考,活动于公元十七世纪),字孟容,号白水山人、增城山人;广东南海人。著名明朝画家。

少曾读书于广东增城白水山,明亡出家万寿寺为僧,法名深度。性雅淡,善画山水。受吴派影响,所作笔力遒劲,疏逸秀润,气格高凝,有沈周风致,为粤中首望。

工诗,书法仿苏轼、文徵明,时称诗、书、画“三绝”。

屈翁山在《广东新语》中评价:“顾其足迹不出粤东而其遗迹遂为人所罕觏。吴越人宦粤者,往往欲求其一笺一箑而不可得。”

传世作品有《山水斗方图册》,现藏广州美术馆;《坐看白云图》轴图录于《广东省名画选集》;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作《山水图册》十开藏广东省博物馆。



赖世隆:(生卒年待考),清流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宣德年间进士,官编修,曾献策平定邓茂作乱,招集散亡盗贼十余万,功勋卓著。



赖 先:(生卒年待考),字伯启,一作伯敬,号中峰;福建永定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进士,官户部主事,督浒墅关。旧制船五尺以下者不征,后例被破,不论大小皆征,他于支港建石闸,许五尺以下自由往来,商船称便。

旋迁员外郎。引疾归。明正德初年,吏部屡檄不起。明正德八年(公元1495年),擢常德知府。



赖 镜:(生卒年待考),字孟容,号白水山人、增城山人;广东南海人。著名清朝书画家。

少曾读书于广东增城白水山,明亡出家万寿寺为僧,法名深度。

性雅淡,善画山水。受吴派影响,所作笔力遒劲,疏逸秀润,气格高凝,有沈周风致,为粤中首望。

工诗,书法仿苏轼、文徵明,时称诗、书、画“三绝”。

屈翁山在《广东新语》中评价云:“顾其足迹不出粤东而其遗迹遂为人所罕觏。吴越人宦粤者,往往欲求其一笺一箑而不可得。”

传世作品有《山水斗方图册》、《坐看白云图》、《山水图册》等。



赖 护:(公元?~1651年),蒙古族;蒙古镶黄旗人。著名清朝将领。

后金崇德时期,他屡立战功,多次被提拔,晋升副都统。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跟随清军入关,农历11月,跟随豫亲王多铎南征,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平定河南、江南,加封佐领世职。

清顺治七年(公元1653年),又加封晋级骑都尉。清顺治八年卒。



赖 衮:(生卒年待考),满族,赫舍里氏;黑龙江色钦人。著名清朝大臣。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随清军入关,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从郑亲王济尔哈朗败李定国于江湘间,予世职。

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加拜喇布勒哈番。



赖 塔:(公元?~1684年),满族,那穆都鲁氏;满州正白旗人。著名清朝将领。

皇太极时因功任前锋侍卫。1644年授巴牙喇甲喇章京。从多铎转战豫、陕。次年移师江南,克扬州,占江宁(南京),俘明福王于芜湖。

公元1646年从博洛入闽,俘明唐王于汀州。

公元1649年随济尔哈朗进衡州,取全州。

公元1663年以前锋统领败李来亨于茅麓山。

公元1674年以平南将军讨耿精忠。次年从杰书入闽,迫降耿精忠。

公元1680年授本旗都统,守潮州。率兵讨擒降而复反的尚之信。以平南大将军督满汉诸军入云南。他与穆占、赵良栋合围昆明,平定云南。



赖日臣:(公元1763~1836年),原名赖泰凤,又名羽山;福建宁化人。著名清朝将领。

其父赖景三曾任台湾府南路下淡水营千总。他以继承父职、保卫国土为己任。

十六岁入伍,旋以父荫袭任建镇左营左厅守备。屡建功劳,实授台湾南路营中军守备。

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倭寇攻台南镇,他率部出击,所向披靡,斩获甚众,敌酋授首,残寇逃匿。清廷嘉奖,擢其任北路葛玛兰兼署都司篆务事。当年病率,追封武略骑尉。



赖荣光:(公元?~1836年),湖南湘乡人。著名清朝将领。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投湘军水师,从曾国藩转战湘、鄂、皖等地。安庆一役,拼死力战,授副将。

后从彭玉麟攻占太平、芜湖、金柱关、东梁山等要地,迁淮阳水师营官,升总兵。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夏率部攻江阴,战死。赠提督衔。



赖汉英:(公元?~1853年待考),壮族;广东花县九间乡四角围村人。著名太平天国将领。

赖汉英是天王洪秀全之妻赖氏的弟弟,群众都称他为赖国舅。时年约四十岁,曾读诗书,通文墨,兼习医学,知医理,久在广西贸易。金田起义,授内医,职同军帅。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农历10月,擢殿右四指挥,始独领一队。癸好三年农历1月,大军从武昌下江南,汉英督水军。农历2月,进攻南京,擢殿右四检点。进攻南京时,赖汉英驰入城,抚慰居民,宣布革命宗旨,人心大悦,擢夏官副丞相。

农历4月,命赖汉英率殿右八指挥林启容、殿右十二指挥白晖怀进取江西。4月29日,赖汉英率军数万人,乘船千余只,从天京出发。

农历5月18日,大军从湖口扬帆进抵南康府。前两天,南康府城人民把署星子县知县罗云锦逮捕起来,随即打开监狱放囚,明天,又把署南康府知府恭安逮捕。到18日午,望见太平军船近,就把知县、知府缚献,并抬猪米食物犒师,路遇都司胡瑶林乘马出走,就马上把他逮捕一并送到船上。赖汉英大喜,对起义人民热烈嘉奖,并且立刻上岸,进城宣慰居民。起义人民欢欣鼓舞地追随赖汉英回船,参加革命。19日过吴城镇。20日上午,大军就进抵南昌。清湖北按察使江忠源先两日带队赶到,与江西巡抚张芾共同抗拒,放火烧城外房屋以为死守计,大火三日不息,古代名胜滕王阁也被焚毁。汉英到,先下令救火,见城中守御严密,定计用水陆军久攻以困敌人,就在北兰寺一带连营数里,掘濠起堑,据其战地,又分遣游军,沿鄱阳湖西南昌、新建两县所辖二、三十里境内巡逻,日出夜归,断敌接济。

时江西人民闻太平军攻南昌,到处倡议进贡,东至饶州府、广信府,西至瑞州府,南到临江府、抚州府、建昌府,每天络绎不断地都有人民大张进贡旗帜,远道送猪米等食物到来,清朝官吏不敢禁。太平军对进贡人民热情款待,派人迎接,相见都呼兄弟,十分亲热。答礼给太平诏书、天条书、幼学诗、三字经数卷,执照一张,物重的答以棉花、油、盐、衣服等物。农民到营门来卖农产品,都给以几倍的价钱。农民又在乡村对地主计亩徵粮,分地主的粮食。到处热烈拥护太平军的到来。

农历6月4日,赖汉英用地雷轰陷得胜门城墙六丈余,清军堵筑,不得入。23日天晓前,赖汉英复从原缺口西用地雷轰塌城墙四丈余,接着在右边相连处复轰塌五丈余,预定当敌人奔集缺口堵筑的时候,为聚歼计,又从原缺口东用地雷轰塌城墙六丈余,巨石掀空,尘土四塞,缺口附近清军都被炸死。时南风壮盛,毒烟内迷,太平军扬旗攀堞登城。清军不能抵御,自计必死。刹那间,忽地北风反火,毒烟外迷,太平军站不住脚,被敌人乘势反攻,敌军驻营城外的又分路出救,迫得退下城头。赖汉英估计敌人小胜会生骄傲,第二天,先在树林内埋伏精兵,派兵攻永和门外清九江镇总兵马济美营,诈败退走,诱马济美追到林中,把他杀死。

农历7月,赖汉英分兵南取丰城,西取瑞州,东取饶州、乐平、浮梁、景德镇等地。浮梁县人民捆官送印欢迎太平军进城。太平军宣慰各地人民,取仓储漕粮而归。於是兵食充裕,军威大振,吉安、赣州一带,人民复起义响应,敌人困守南昌,日益疲蹶,底定江西只是时间问题。

农历8月,杨秀清以西征军久攻南昌不下,他把兵力作了新布置,命撤南昌围。20日夜三更,赖汉英乘南风大作,传令退兵,扬帆渡鄱阳湖出长江。出征饶州的军队,就从都昌东渡先出湖口。太平军既出湖口,分为两路:一路下驶,於21日进入安庆,以经略安徽;一路上驶,於26日进入九江,以进攻湖北。

农历9月,赖汉英奉命回京,论攻南昌不下罪,革职,命入删书衙删六经。

农历10月,曾立昌守扬州被围急,粮尽,陷落在旦夕间。时清钦差大臣琦善统帅各路军合围扬州,清帝奕詝命必歼灭净尽,不许一人突围出。天京派骁将春官又副丞相曾锦发领军去救,在三汊河大战中炮牺牲。再派赖汉英领军去救。琦善以马步兵冲荡前军,而以水师截後路,不得进,退到仪徽。赖汉英誓众说:“扬州兄弟出围,我们一同回天京;扬州兄弟陷落,我们一同战死,誓不生还!”於是由三汊河进军,步步为营,血战而前,击破清将冯景尼、师长鏕防线,直抵扬州城下,农历11月21日,拔曾立昌守军及扬州人民出,欢呼而归,清军不敢追。这是一场大血战,归到天京,将士都授平胡加一等勋位。

赖汉英后寻调为东殿尚书。后来杨秀清要杀他,赖汉英逃赴安庆,乘间投江而死。



赖文光:(公元1827~1868年),壮族;广西金田人。著名太平天国将领。

赖文光是洪秀全的妻子赖氏的族弟,从金田起义就跟随洪秀全,后来,他弃文从武,被洪秀全派到陈玉成帐下,累官至杰天义,太平天国的义爵是仅次于王爵的爵位。

赖文光于公元1856年转任武职,曾随陈玉成转战皖、鄂。公元1860年,参加二破清军江南大营、东征苏、常之役。继而随陈玉成西征,公元1862年春,赖文光攻入湖北。是年秋,被封为遵王。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赖文光奉陈玉成命与扶王陈得才进兵陕西,扩充实力。赖文光为人机敏、通晓兵略,是陈玉成手下第一名将,安庆失守后,他建议陈玉成向外图谋发展,不要陷于皖省一隅之地。陈玉成不听,以致于最后落入胜保之手。

公元1864年,赖文光回师援救天京,但天京已陷,兵败湖北。赖文光遂与捻军诸将张宗禹、任化邦等以恢复太平天国为宗旨,按照太平军军制整编捻军,被推为统帅。他采取以走制敌的流动战术,在豫、鲁间屡挫清军。

公元1865年5月,赖文光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全歼清军悍将僧格林沁的骑兵大队。之后,率捻军奔驰豫、鲁、苏、皖,粉碎曾国藩圈制战略。公元1866年,赖文光命张宗禹等率部西进陕、甘地区,联结回民起义军,以为犄角,称西捻军;他自己与任化邦等在中原坚持斗争,称东捻军。

公元1866年初,赖文光在湖北安陆府(今湖北钟祥)击败清提督郭松林部湘军和刘铭传部淮军,但不久在京山尹隆河战役中战败。6月被迫冒险进入山东青、莱、登地区,结果陷入了大清淮军的战略圈套,主力损失殆尽。

公元1868年1月5日,赖文光兵败,率残部一千多人准备从仙女镇过扬州渡过运河,和西捻军会于皖北,不料,被埋伏在这里的道员吴毓兰堵截,双方奋战多日,所部骑兵千余人在扬州瓦窑铺溃败,赖文光终于因为敌众我寡,最后被俘。

赖文光被俘后,李鸿章很器重他,多次对他招降,甚至派弟弟李昭庆去劝说,赖文光说了这样一段大义凛然的话:“古之君子,国败家亡,君辱臣死,大义昭然,唯一死报邦家,以全臣节。”

公元1868年1月10日,赖文光被凌迟处死于扬州,终年四十一岁。

赖文光于军中凡十七年,披霜踏雪,智勇双全。李鸿章称他:“剽悍无敌,各城闻之将至,一日数惊。”曾国藩也称他“最有勇谋,几成燎原之势”。可惜,赖文光先后在永隆河和突围胶莱防线的问题上连犯错误,最终被擒。李鸿章以“杀俘”著名,独独想招纳赖文光,其实也是敬佩他的个人品性而已。



赖 和:(公元1894~1943年),原名赖河,字懒云,人称和仔先,笔名有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等;台湾彰化人。著名近代作家。

赖和少小时不愿入日本学校,在当地的“小逸堂”接受黄倬其先生的汉文教育,受益颇深。后不得已入学校学日文,但不愿剪掉象征中国人的辫子。

1909年5月,十六岁时入台湾总督府医学校读书。1914年,二十一岁的赖和从台湾总督府医学校毕业。

1916年在家乡彰化开设赖和医院,为贫苦群众医治疾病。他以其崇高的医德与人民息息相通,赢得了广泛的崇敬。他医术高明,却平易近人,尤其对那些贫苦百姓,有时连诊费也不收取。

1917年,赖和赴福建厦门,在博爱医院服务两年。在厦门的两年,是他在汉学方面以及思想方面有重大收获的两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赖和深感民族自决的重要性,尤其对启迪民众的重要性有进一步的看法,认为文学是有重要作用的,应该属于人民。这以后,他开始了一面行医,一面从事文学创作的生活。

1919年,赖和回到台湾,开始从事抗日运动和文学创作。

1921年,赖和加入“台湾文化协会”,并当选为理事。

1924年,因从事抗日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被捕入狱。

1925年,赖和为呼应白话文写作,发表了处女作散文《无题》,被誉为“台湾新文学运动以来头一篇可纪念的散文”。

1926年,赖和在《台湾民报》上发表了新文学运动以来最早用白话文写作的第一篇小说《斗闹热》,从此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

1930年,他和许乃昌。黄呈聪等人创办了《现代生活》。

1932年,他和陈虚若、黄周一起主持《台湾民报》、《台湾新民报》的“学艺栏”,并担任《南音》、《台湾新文学》的编辑,培养和提携后起之秀。

1934年,第一个全台湾的文艺团体“台湾文艺联盟”成立,赖和被公推为委员长,但他却固辞不受。

1941年,又因所谓“思想问题”再次被捕入狱。这次入狱,使赖和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1943年初出狱。不久,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终年五十岁。

赖和生活的时期,正是日寇占领台湾、实行殖民统治的时期,面对日寇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高压统治,经济上的残酷压榨,文化上的同化政策,赖和以笔做刀枪,揭露和控诉日寇给台湾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热情歌颂台湾人民的反抗精神。他的作品对台湾“五四”以后的一代乡土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赖和则成为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被誉为台湾文学的“奶母”。

赖和留给人们宝贵的文学财富,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和评论,其中以小说成就最高。他的作品充满着写实主义的风格,用朴实的文笔把日占时期血淋淋的社会现实剥露在人们面前,唤起被压迫的弱者奋斗的意志。由于职业方面的原因,赖和跟当地下层人民接触较多,因而对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的痛苦描写得特别深刻。

从1925~1927年三年间,他先后发表了诗《觉悟的牺州》、小说《斗闹热》和《一杆“称仔”》,可以说,这三篇作品表现了赖和一生创作的三个主题,即旧社会习俗的败坏、被屈辱的人民、以及弱者的奋斗。旧社会习俗的败坏,表达了人民对日据时期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文化革新、社会进步的要求。被屈辱的人民,表现了呻吟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惨状。弱者的奋斗,则伸张了被压迫人民的不屈意志和反抗精神。这三方面的主题构成了赖和小说创作的重要思想内容。而且赖和长于讽刺和白描手法,善于运用台湾群众语言,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赖和的小说里,绝少宏伟壮观的生死拼搏,也没有什么雷霆万钧的豪言壮语,力量来自逼真的写实,直揭日据时代政治癌瘤的痛痒之处,这种看来“温和”的思想启蒙却有力地拨弄着埋在人们心头的愤怒之火,其小说创作的深刻性也就在这里。

叶石涛在《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总序》里,将1920年开始的台湾新文学运动划分为“摇篮期”、“成熟期”和“战争期”,而赖和的创作活动几乎贯穿了上述三个时期。赖和的作品对台湾“五四”以后的一代乡土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赖和是台湾新文学的开拓者,他提掖并且引导了日占时代台湾新文学的发展”,“他的写实意识影响了以后不少的文学创作者,尤其是摇篮期的杨守愚、陈虚谷;他的嘲弄技法影响了蔡愁洞、吴浊流、叶石涛;而他那不屈不挠的抗议精神更影响了朱点人、杨逵和吕赫若。”对赖和的这种评价可以说是很正确的。



赖传珠:(公元1910~1965年),别名赖鹏英;江西省赣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党代表、支队政治委员,第三十三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第十二师参谋长,第三十团、第三十一团政治委员,红五军团第十三军政治部秘书长,第三十七师政治委员,红五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第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五团政治委员,第一师政治委员,军团组织部副部长,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第六科科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副部长、代部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参谋处处长,江北指挥部参谋长,新四军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东满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政治委员,第十五兵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5年12月24日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五十五岁。



赖 毅:(公元1903~1989年),原名赖玉生;湖南平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4年参加本地工农革命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当兵。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班长、排长,中国工农红军四军第三纵队司令部副官,红十二军第一纵队司令部副官主任,教导队政治委员,红五军团团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政治部总金库主任,福建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委直属队总支部书记,警卫营政治委员,军委直属政治处副主任。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后方留守处主任,军委副官处处长,新四军第六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第四师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八路军第四纵队六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兼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第七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华东军区卫生部政治委员,苏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干部部第一副部长,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9年4月26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八十六岁。



赖达元:(公元1917~今),江西石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团政治处宣传员、卫生队指导员,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一团连指导员、营教导员,新编第四旅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第十团政治处代主任,第十一团政治处主任,新编第四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冀南军区骑兵团政治处主任,第二十六团政治委员,大名县大队政治委员,第二十三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旅第十二团政治委员、团长兼政治委员,补训旅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十军第二十八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宜宾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川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副部长、空军第十二航校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雷达兵部副政治委员,民航总局政治部主任,1973年任民航总局副政治委员,后任南京市副市长、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赖光勋:(公元1914~2003年),福建永定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彭湃、杨殷步兵学校战士、青年队队长,红军总司令部第一局测绘队队长、测绘科科长,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测绘员,红军大学主任教员等职,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中队长,太行抗大第一分校支队参谋长、支队长、主任教员、六大队大队长,抗大总校军教科科长、第三大队大队长等职。战斗在军事教学和管理工作第一线,历经了抗大从组建到结束的全过程,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精心做好培养干部工作,培养和带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指挥人才和业务骨干。1945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七旅参谋长,第十六旅参谋长、副旅长,第二野战军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副师长,第三十五师副师长等职。参加了陇海、汤阴、兰封、定陶、南阳、襄樊、鲁西南和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师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师长,第十六军副军长,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军副军长,就读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科和高级速成系,1957年毕业,任军事学院军事科学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军事学院合成军队指挥系一部主任,军事科学院战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部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司令部参谋长,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维护军政军民团结,加强与兄弟民族的团结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3年1月25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八十九岁。



赖春风:(公元1913~1993年),江西宁冈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湘东南独立师第三团时,参加过三打永阳镇战斗。第一次攻打永阳镇,是张云逸、滕代远指挥红七军、红二十军和湘东南独立师作战,击溃敌军一个旅,占领永阳镇。第二次攻打永阳镇,是湘东南独立师师长刘沛云指挥,出动赖春风所在团,消灭敌军一个连。第直次攻打永阳镇,也是湘东南独立师师长刘沛云指挥,消灭敌军一个团,俘敌近千人。1934年任红六军团第十八师第五十三团第一连连长,攻打沙市,第五十三团负责打援,一个团挡住了两个旅的进攻。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营长、军分区参谋长,跟随王震南下,任南下支队第三大队参谋长,中原军区独立第三团团长,参加了中原突围,后任西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副司令员,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参谋长,第十四旅副旅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长春军事师范学校校长,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1954年到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4军参谋长。回国后,任高等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3年1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岁。



赖际发:(公元1911~1982年),福建永定人。著名国家公务员,前建材工业部部长。

赖际发1910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在闽西建立了当地最早的农村共青团支部之一,并担任支部书记。他在那里发动农民组织秘密农协,进行抗捐、抗税、抗粮斗争。1928年初,参加领导了当地的农民暴动。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大暴动后,他被选为乡苏维埃主席,后任县委委员,地方武装的营党代表。1930年后,任中央红军团政委、政治主任,师政治部民运科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长征时期,他任红一军第二师供给部长兼作战后勤部长,到贵州后,又任军政治部民运部长。在艰苦的环境和残酷的对敌斗争中,他勇敢顽强,站在斗争前列,不顾个人安危,为掩护闽西革命领导同志,接护中央从白区安全转移到苏区,对革命根据地的农民运动和红军的建设,为粉碎敌人的封锁和“围剿”,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赖际发随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开辟游击根据地,曾任晋中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八路军独立支队政委、第一二九师后方政治部主任、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和旅政委、地委书记。在军队政治工作和地方党的工作中,他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命令指示,受到一二九师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称赞他“政治坚定,勇敢积极,刻苦负责”。

解放战争时期,赖际发曾任十八集团军总部军工部政委、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工业厅副厅长、华北人民政府企业部副部长、太原工业接管组组长,为发展我军的军火工业、支援解放战争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受到朱德总司令的称赞。

新中国成立后,赖际发历任重工业部办公厅主任、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建工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建材部部长、党组书记和国家建委副主任等职,曾被选为党的八大、九大代表,党的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为恢复和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赖际发于1956年担任建材工业部部长后的二十多年中,在周总理的关怀和领导下,以坚强的革命事业心和饱满的革命热情,勤勤恳恳,日夜操劳,和其他同志一起,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开拓了适合我国情况的发展建材工业的道路。在领导研制新型建筑材料的工作中,他以顽强的毅力,科学的态度,组织广大职工刻苦钻研,取得了重大成果,填补了我国在新型建筑材料方面的一些空白,为我国国防工业和尖端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卓有成效地领导和推动了非金属矿工业的发展。他重视人才培养,在发展建筑材料事业的过程中,培养了大批干部,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政治素质和技术水平的生产、科研、地质和设计队伍。赖际发为建材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全部精力,建立了功勋。

在十年动乱中,赖际发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抵制和斗争,遭到诬陷和迫害,身心受到摧残。他在处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经常与国务院保持联系,坚决贯彻周总理的指示。粉碎“四人帮”后,他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充满信心,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衷心拥护。

赖际发在五十六年的革命生涯中,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在工作中,他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爱护干部。他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在蒙受诬陷和遭到批判时,仍保持对党的坚强信念,讲团结,顾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和恩怨。他组织观念强,遵守党的纪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作风正派,平易近人,谦虚谨慎,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深受群众的尊敬。他重视对革命后代的培养,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严格,教育他们继承党的光荣传统,接好革命班。

赖际发为党的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为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实事求是的模范,艰苦朴素的模范,钻研业务的模范,关心爱护干部、团结同志的模范。赖际发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工作的一生。



赖景瑚:(公元1900~1983年),福建永安人。著名国民党政要、教育家。

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历任《京报》社总编辑、中央大学教授、《中央日报》社总编辑、国民党南京市宣传部部长、南京市政府秘书长、西北联大校长、教育部常务次长、国民党中央海外部副部长。

1949年去美国,先后创办华美通讯社、《华美日报》,并在美国大学及联合国秘书处任职。1983年病逝。



赖名汤:(公元1911~1984年),字晓庵;江西石城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空军上将。

江西省立工专肄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毕业,中央航空学校第二期毕业、美国参谋大学正规班毕业。

赖名汤历任飞行员、队长、主任教官、第三路军司令部参谋。

1946年任驻英大使馆武官,回国后任空军总司令部情报署署长。

1949年逃往台湾,担任台湾省“国防部”第二厅厅长。

1954年调任台湾省“国防部”参谋次长。1959年任台湾省三军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兼情报参谋次长。

1963年1月晋升二级空军上将军衔,1963年6月~1967年7月担任台湾省联合勤务总司令、副参谋总长等制。

1967年7月~1970年6月担任台湾省空军总司令,筹建“航空发展中心”。

1970年6月25日晋升一级空军上将军衔,1970年6月~1976年6月担任台湾省三军参谋本部参谋总长,1976年由参谋总长卸任,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1984年,赖名汤因病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赖心辉:(公元1884~1942年),字德祥;四川三台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赖心辉早年入云南讲武堂并加入同盟会,后随刘存厚入川任炮兵营长。

1916年参加护国战争,因功升任炮兵团长。

1917年7月,赖心辉曾指挥四十多门大炮,从成都四城门上向滇军轰击,死伤八千多人。被人呼为“赖大炮”。后任四川边防军总司令,辖六个旅一个炮兵团,

1924年2月,赖心辉通电拥护北京政府,被任为四川省省长并于9月10日授予正威将军。

1926年9月,赖心辉通电拥护北伐,蒋中正委任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军军长。

1930年,赖心辉率部转移到湖南、江西等地,部队后来被陈诚收编后,赖心辉孤身去南京任军事参议院参议的虚衔。后闲居,于1933年返回成都定居。

1942年4月,赖心辉病逝于成都,终年五十九岁,死前曾自撰挽联一副:“百战徒劳,愧对乡国;一事无成,负罪人民。”概括了自我的一生。后被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追赠为陆军上将军衔。



赖世隆:(公元1940~今),广东潮州人。著名现代医学家。

196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GCP)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东省中医院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主任、广东省中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先后任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常委、曾任WHO顾问、中国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理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先后赴美国、加拿大研修。回国后,致力于引进、推广、应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于中医药领域,积极开展中医证候研究、倡导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积极推动中药临床试验的规范化,从流行病学-临床-基础多层次相结合开展老年性痴呆等研究。承担多项各级课题研究,包括“九五”国家1035计划“筹建广东省中医院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补肾法为主治疗Alzheimer氏病的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证的应用基础研究”等重大课题。主持和组织了多项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积极推动中药临床试验的规范化。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DME课程的开设及其推广和应用”获广东省普通高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补肾法为主治疗Alzheimer氏病的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建立中医药临床疗效系统评价体系关键技术的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血瘀证实质的探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在中药临床试验研究的应用”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发表论文八十余篇;主要书著有《中药临床试验》(主编)、《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学》(主编)、《中药新药研制开发技术与方法》(常务副主编)、《中国老年医学》(副主编)、《美国药品管理与中医药》(副主编)、《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编委)、《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编委)等。

1992年国务院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1年国家科技部、财政部、计委、经贸委授予“九五国家科技攻关先进个人”称号。



赖 宁:(公元1974~1988年),四川石棉人。著名小英雄、烈士。

在一次扑救山火的奋战中,不顾个人安危,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献身,年仅14岁。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其“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

赖宁从上小学开始,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曾获省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一等奖,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和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石棉县一中。

赖于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生活无比热爱,他三次救火而不留姓名;他有着远大志向,要做像李四光那样的科学家;他坚持几年为家乡探险寻宝,利用节假日采集矿石标本,进行无线电实验。他求知若渴的进行学习,好追根寻底,有积极探求的进取精神。

1988年3月13日,石棉县海子山突然发生山林火灾,为了扑灭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赖宁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他不顾个人安危,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了表彰赖宁的崇高精神,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做出决定,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



赖玉辉:(公元1921~2005年),别名赖声雀。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赖传湘:(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一九○师副师长。

赖钟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整编第二○六师新闻处处长。

赖宗男:(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陆军第十军团副司令。

赖汝雄:(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部”副部长。

赖进春:(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政战主任。



赖昌星:(公元1958~今),福建泉州晋江青阳镇烧厝村人。著名当代厦门走私集团首领。

赖昌星的父亲叫赖永等,母亲叫王注治。

土改时期,赖昌星家庭成分定为贫农。在讲“阶级斗争”的年代,这是个响当当的成分,可以享有许多好处。入党、参军、升学、提干,凭这个名分可优先入选。简言之,用当地老百姓最通俗的语言叫着:“好成分”。

赖永等确实是个本分人。邻里乡亲异口同声说:赖永等为人善良,乐于助人,邻里关系融洽,口碑甚好。有这么多优点加上好成分,自然会被上级领导器重,于是培养他入党,让他当村干,便是顺理成章的事。赖永等当过烧厝村村长,往上再提,当上支部书记。在农村,是最大的官了。他是个称职的村干部,任内做了不少好事,诸如兴修水利,开山造林种水果,改造烧厝村面貌,等等。村里群众特别怀念他的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他和群众一起,开荒种菜,发展副业。这在当时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弄不好很可能被扣上一顶“右倾”帽子。那几年,村里没有饿死一人,总算平安度过饥荒岁月。他因此多次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赖永等是在1988年去世的,去世前还担任村老人会主任。青阳镇政府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千余人为他送葬。

赖永等生下四男四女。赖昌星排行第三。大哥赖水强,二哥赖昌标,小弟赖昌图。大姐赖莲治,在赖家八个姐弟中属老大,1975年随夫定居香港。三姐赖望治早年去世。二姐赖好治、四姐赖秋菊。赖家可谓人丁兴旺。这些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子女,有不少后来成为远华公司的核心人物,背靠赖昌星这棵大树发了大财,无不对他感恩戴德。殊不知,恰恰就是这个“大恩大德”的亲人,将整个赖氏家族带上了一条走私犯罪之路,对人民对国家犯下不可饶恕的罪恶,也断送了他们的幸福,毁了他们一生。对此,赖氏家族的人不知作何感想?

赖昌星直到十岁才开始上学读书,比别人家的孩子迟了四年。其原因无非就是因为家里贫穷,供不起他的入学费用。他勉强上了三年学,还是因为穷,加上他对读书索然无趣,便辍学了。所以他的学历仅为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为“初小文化”,履历表如此填写才符合实情。

赖昌星老家晋江青阳一带,地少人多,单靠这二分地是很难过上好日子的。所以,祖祖辈辈都是漂洋过海出外打工,不少人逐渐地经商做起了生意,而且代代相传,由此便多了一份与生俱来的经商天分。这一点上,应该说赖昌星尤为突出。书读不成,便在村里做些小买卖,如卖冰棒,卖水果,贩卖水产品,什么都干过。

但是,身处极左年代,他的经商天分难以发挥。他觉得往外做工比做小买卖挣的钱多,便随大哥到晋江、南安一带驻军营房打工。干得最多的是挖水井。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八闽大地。晋江人最早活跃起来。村里办起农机厂。二十一岁的赖昌星眼看这是好机会,立即弃农务工,进厂当工人。当锻工抡大锤,他有力气,一干三年。这期间,晋江各乡镇办厂、办企业之风骤起,小小工厂恰如雨后春笋。看着别人大把大把往口袋里捞钱,赖昌星看得眼红,自然不甘寂寞,他召来众兄弟,提议合资办厂。大哥二哥和小弟都掂出了他的本事,也很信任他,同意了。于是,他领头办起一家纺机厂,生产纺织机台和汽车配件。随着生意日渐红火,继续招收了五十多名工人,风风火火干开了,时在1983年底,赖昌星二十五岁。

赖昌星初次淘金在1986年,狡猾贪婪的本性逐渐暴露,他偷偷摸摸地印制黄色挂历和黄色录像带的封面出售,事情败露,被泉州市公安局通缉,他便跑到香港去避风。不久,见风声过去,又悄悄跑到石狮。这时,他开始寻找自己的保护伞。通过吃喝宴请,结识了从省公安厅到石狮市任公安局政委兼副局长的庄如顺,以及当地一些执法执纪机关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一来二去彼此称兄道弟,竟成为好朋友了。

市场瞬息万变。赖昌星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无时不关注着市场,依照市场变化运作经营方向。他抓住商机,在1989年石狮改镇建市之时,和一位姓吴的朋友到石狮创办“蝶燕服装厂”。石狮号称“服装之都”,客商云集,生意兴隆。他的再次淘金就是在这时候。

赖昌星当初是想在石狮这块宝地上发展的。凭他的直觉,感到石狮是他发挥经商才能的理想天地。他在湖滨办事处的湖边村,购得一地盖了一幢楼房,准备在这里长久居家过日子。可赖昌星从小就不是安分的人,很快就变卦了。随着生意的发展,他的目光又盯上了被称为东方明珠的香港。他改变主意,决定定居香港。在他心目中,只有香港才能提供他发展事业的空间,换句话说,才能发更大的财、捞更多的钱。

花钱迁居香港,赖昌星成了香港居民。赖昌星头一回踏上香港这片繁荣而又神奇的土地是在1986年。那时,他仅是烧厝村那家作坊式小厂的老板。他是以“探亲”为由,前往香港的。他的大姐赖莲治1975年已定居香港。香港之行,不但令他眼界大开,更使他贪婪的野心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特别注意接近和结识在香港的晋江、石狮老乡。他们中有不少人已是腰缠万贯的阔佬,身份显赫,备受尊敬。赖昌星看得心里痒痒,羡慕不已。心想,当初,这些人在家乡不也是默默无闻的“农哥”,怎么到香港几年就变成富得流油的巨贾?一打听,原来不少是靠“海上”起家的。赖昌星靠走私当暴发户的念头,就在此时萌发了。

要在香港定居谈何容易,他根本不具备起码的条件。那时,想去香港定居,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只有直系亲属,即夫妻、父子或母子中的一方已在港定居,才有条件申请。赖昌星没有这层关系,连申请资格都没有。后来,他通过某朋友结识了一位公安部门负责分管办出境证的“要人”。“要人”指点他,先将户口迁往西北某省。那是个贫困地区,很少人申请往香港定居,指标用不完。你给些钱搞个指标,不就出去了。赖昌星大喜过望,依计而行。又是经那位“要人”帮忙,1991年2月迁好户口,两个月后就到了香港,摇身一变,成为香港居民。

抵香港之初,他注册创办以房地产投资为主的香港美好企业有限公司,兼营进出口和成衣贸易。开始干得还不错,盈利也可观。但他念念不忘的仍是走私赚大钱,遂于1993年6月,在香港注册成立远华国际有限公司,为大规模走私做准备。

赖昌星是在二十四岁那年结婚的,妻子曾明娜,小名“美好”,按当地习惯村里人称她“阿好”。曾明娜也是晋江人,比赖昌星小六岁,结婚那年还未满十八周岁。因为她当时未到政府法定婚龄,也就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这在当地农村是很普遍的。

曾明娜算是赖昌星事实上的“结发妻子”。婚后,他们生育两男一女。赖昌星定居香港,曾明娜携儿带女到香港相夫教子,倒也融洽。她跟赖昌星一样,文化程度虽然不高,生意场上却精明能干,独当一面,成为赖昌星的得力帮手。在远华集团大规模走私犯罪活动中,她亲自掌握财权,呼风唤雨,不可一世。眼下,她随夫逃亡加拿大,是中国公安机关通缉的要犯。

赖昌星是受中国司法部门指控和通缉的“远华”走私案重要嫌犯,他在1999年轻松地举家逃往加拿大后,一直留在温哥华。多年多来,赖昌星聘请加拿大知名律师,使用各种手法进行马拉松式法律诉讼,以逃避被遣返回中国受审。

跟帖时间 2010-05-11 12:44: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赖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门楣题辞:

秘书世第:题辞出自赖氏第五十四世祖妙通公。族谱载:“西汉平帝时,以文学选举官任秘书郎,升崇政殿大学士,仕至嘉议大夫赠太子太师。”晋朝右军王羲之为之作象赞曰:“忠心报主,直义纯良,凌烟阁士,四海称长。”



2.四言通用联:

秘书归里;御史敢言:上联典指唐朝雩都人赖菜,字忱甫,七岁能写文章,十五岁通晓九经及诸子百家。乾元年间中进士后,授官崇文馆校书郎,不去就任,退居田里,人称他住的地方为秘书里。下典指说明朝广昌人赖瑛,字世杰,永乐年间进士,官御史,刚直坦正,遇事敢言。后官至参政。

秘书世第;积善家声:此联为赖氏宗祠通用堂联。

秘书世德;御史家声:此联为赖氏宗祠通用堂联。

松阳世德;颍水家声:此联为赖氏宗祠通用堂联。

志匡王室;名噪秘书:上联典指赖棐事典,下联典指明赖瑛事典。

水源木本;声远韵长:广东省罗定市赖氏宗祠水声堂通用联。



3.五言通用联:

好古家声远;秘书衍族长: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4.七言通用联:

秘书遗后家声远;好古传芳世泽长: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思亲笃念光前哲;敬祖虔诚荫后贤:此联为赖氏宗祠“思敬堂”堂联。



5.八言以上通用联:

致信致诚,秘书世德;爱亲爱族,好古家声:福建省赖氏宗祠大厅正柱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追本溯源,千秋思祖德;承前启后,万代念宗功:福建省赖氏宗祠。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怀恩我祖克勤古俭以光门第;德愿儿孙×是则傚丕振家声:台湾省台中市北屯区军功寮赖氏宗祠“五美堂”堂联。赖氏族人位于军功寮的五常堂,五常堂的门匾“顺天应人”、“家存诗礼心存德”。军功寮的开发与台中市四十张犁赖氏,族人渊源深厚,赖氏族人早期迁入以三分埔(今松竹里附近)与二分埔(今平田、平心里附近)为根据地,赖家在台定居始於十五世的赖云从公,历史上记载赖氏族人的资料颇多,赖云从先生所传五子,即为人们所熟知的“五美”,其后人所建祠堂即称为“五美堂”位于今松竹路上,而后赖氏十七世祖先赖日贵先生,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因经营事业有成,遂援例捐贡生受“岁进士”衔,成为当时台中的大户之一,到了乾隆末年,三十张犁的土地几乎皆为赖氏族人所有。赖氏家族历史辉煌,日据时期依旧显赫,日明治三十一年(公元1898年),赖氏先祖长荣公为赖氏“心田五美”之后代,由头张迁居于今之二分埔,建有三合院原取名“怀德堂”厅堂有对联。原三合院之门楼系以土埆建筑,不很显眼,日大正十三年(公元1924年),其子赖崇仁依唐山地理师建议,另建新门楼於旧门楼之南,谓此后家业能飞黄腾达,取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以“积善”楼名,期勉后世子孙都能行善助人,乐善好施之意。而积善楼今为台中市定古迹。军功寮的赖氏族人为第二与第四房后代,在军功里二邻建成巷有一座赖氏五常堂,兴建于日据时代,门前有日式庭园造景,是一座典型的三合院建筑,内在建筑古色古香,饶富趣味,历经“九二一”(公元1999年)地震的摧残,至今房屋外观仍保持得相当完整,现仍为赖氏族人居住。日据时期军功一带的赖氏族人多以烟草事业为主,而熏仔的栽种与烘熏曾经是大坑、军功寮及廍子一带重要的产业,昔时太子楼(烟楼)的数量即代表财富的象征,而军功寮一带的烟寮,几乎拿为赖氏族人所有。赖家是北屯区的大姓,从乾隆年间,赖氏先祖从漳州府平和县心田乡老家移民渡海来台开始,即定居于三十张犁,从经营糖廍开始,逐渐拓展其事业版图,而终成为地方首富。尔后,从三分埔、二分埔、赖厝乃至军功寮、浊水巷一带,都可见赖氏族人的趿迹,从日据时代至光复以后,赖氏族人一直是台中市的望族,时至今日仍居地方各项重要职位者,不胜枚举,对地方发展及各项建设影响甚钜。

颍水周封,绵延万里裔孙传四海;松阳晋敕,勃发千秋业绩布九州:福建省赖氏宗祠大厅口柱,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念先人立身教家,不外纲常大节;嘱后裔继志述事,毋忘忠孝初心:台湾省台中市赖氏家庙“锡美堂”联。

祖祠坐南未山兼丁,丁盛兴华夏;诸公面北艮水运财,才雄振国威:福建省赖氏宗祠,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平伐外夷功昭日月,脉自松阳根蒂固;捍卫家国社稷安宁,源延颍水世泽长:福建省赖氏宗祠,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颍水苍茫,流源长远,好古传芳遍华夏;松阳劲翠,叶茂枝繁,秘书遗后逾环球:福建省赖氏宗祠,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先人原重和宗,从明水结庐,望云每忆湖山宅;小子何能耀祖?自丹墀旋里,登堂犹带御炉香:福建省永安市大湖镇曲尺街赖氏家庙联。此联是位于福建省永安市大湖镇曲尺街的赖氏家庙在清嘉庆年间改建竣工后,壬戌科进士赖华钟回乡探亲祭祖时亲笔所题,文字对仗工整精致,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联作者寒窗苦读之后高中进士的喜悦之情和对故里、先人的怀念。对联原是一副木刻金字长联,挂在赖氏家庙的大厅上,可惜早已遗失。大湖的赖氏家庙原有两座,一座在大湖集镇的原前巷街,即现在正在开发的皆山小区,又叫庆元公祠,是大湖建筑规模最大、气象庄严的古祠之一,抗战时曾作为福建省立师范校舍和图书馆,建国后先后作为大湖管理区和大湖人民公社的办公场所及干部宿舍,公社新楼建成迁出后成为部分赖氏族人和外来工的临时住房,前两年镇政府拟开发皆山小区时拆除。



6.台湾省苗栗县赖氏节孝坊对联:

贞节牌坊,为古时表扬守寡妇女,终生守一的坚贞风范而设。台湾全岛现存的这类牌坊,共有七座,分布于台南、大甲、新竹、台北、北投、苗栗等地苗栗赖四娘节孝牌坊,为三级古迹,座落福星山。这座石坊原建於文昌祠侧,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大地震后,因拓宽道路,迁建于南苗天害庙西侧。1958年又因天云庙改建,而移置猫狸(福星)山,整座牌坊,由石柱、石块构成,古朴庄严。正面上方钨有“圣旨”、“天旌节孝”及“台北府新竹县猫猫街儒士刘金锡之妻赖氏节孝坊。光绪九年”字样。两侧石柱上镌有台北府知事陈星聚所撰对联。另外尚有四幅颂赞赖氏的对联,镌刻在石柱的正面成背面。一副是新竹县训导刘鸣盛撰,一副是台澎道兼督学刘璈撰,另外两首撰述的人芳名模糊不清。赖氏丈夫不幸去逝,她决意坚守“忠臣不事二生,烈女不嫁二夫”的古训,抱璞守贞,矢志不嫁,守节尽孝,享寿八十三岁。夫弟举人刘祯感佩四娘之孝节,以已儿子世熙过继为嗣。乡人感念她节孝可风,于是呈请清政府旌表,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奉准立坊,时年七十八。近年,有人认为在崇尚自由、开放、理性的今天,充满“封建、落伍”意识遗毒的贞节牌坊,已无存在的意义。平心而论,这种争议,并不妥切,轨历史观点言,任何一项古迹古物古城古厝,都有它之所以形成的时代背景。我们不必以太严肃的学术角度去讨论,想想这些受朝廷旌表的守节妇女,在她漫长人生旅程中,普获有美好那么短暂,却为守著那仿似有似无的情爱,煎熬数十载的更漏而无悔无怨,那份坚苦卓绝的贞烈,已足以让人景仰与肯定,也证明了人世间的确曾经有过不变的爱情。

青年尚未婚,柏舟永矢;百发能完节,枫陛荣褒:台湾省苗栗县赖氏节孝坊联。

素履全贞直树纲常万古;黄章宠锡九堪俎豆千秋:台湾省苗栗县赖氏节孝坊联。

贞妇全夫直以苦衷补天憾;待亲训子祇留奇行翼人伦:台湾省苗栗县赖氏节孝坊联。

十四岁节龄守闺门,无惭一家忠义;七八戴孝名传史册,增色两代科名:台湾省苗栗县赖氏节孝坊联。

想当年夫死身、妇死心,不死青孀留动节;观此日显对人、幽对鬼,自对皓首得芳名:台湾省苗栗县赖氏节孝坊联。

跟帖时间 2010-05-11 12:42:5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赖氏的字辈排行 -- 江西宁都、广西罗江赖氏字辈:“泰秉文国友诚敏琼时钟本良继荣肇应顺君仕虬懋容和兆庆象永才保树宗胜世”。

重庆城口赖氏字辈:“泰秉文国汉海崇思振兴益华绍元修德期扬世懋容和兆庆永祯祥复成周”。

广东惠州赖氏字辈:“甲第簪缨在乙源沛泽丰丙阳天地照丁实岁时逢戊育蕃滋润己传起敬崇庚强人自厚辛旺事能通壬大来章绂癸全万福同”。

福建赖氏一支字辈:“寿福承祖泽光宗寄昆贤”。

河南赖氏一支字辈:“甲第簪缨在乙源沛泽盛朝阳天地照丁实岁时逢戊育蕃滋润己传起敬崇庚强人自厚辛旺事能通壬大来章绂癸全万福同”。

跟帖时间 2010-05-11 12:41: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赖氏的家谱文献 -- 江西万载赖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外二卷,(清)赖永芳等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赖五郎。

浙江松阳赖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赖廷芳等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赖四郎。

江西瑞金蓼溪赖氏五修族谱,(清)赖世鏪等主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赖五郎。

江西瑞金蓼溪赖氏五修族谱,(清)赖世鏪等主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赖五郎。

湖南平江赖氏宗谱九卷,首二卷,(清)赖吉人等主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平江赖氏宗谱四十六卷,首二卷,(清)赖士盓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萍乡萍邑赖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赖氏合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明溪瀚仙松阳赖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萍乡赖氏续修支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清]赖彦儒,先祖为赖国祯、赖国器。

江西萍邑赖氏日公支谱萍乡,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赖乐隐,始迁祖为[明]赖日。

广东普宁赖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蕉岭赖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福建永定社前赖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赖宏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先祖为[元]赖佚名,始祖为赖千五郎。

湖南平江赖氏祠谱四卷,首一卷,(民国)赖绍先等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松阳东阁赖氏宗谱,(民国)赖必志等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赖朝美。

湖南浏阳浏邑赖氏续修族谱四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赖先渠等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赖五郎。

湖南宁乡赖氏续修族谱十二卷,(民国)赖遗韬等主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明]赖卿潜、[清]赖圣金,始迁祖为赖元标。

湖南宁乡沩宁赖氏族谱十二卷,(民国)赖本枚等主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石印本。注:始祖为赖待衿,先祖为赖寿卿、赖明甫。

湖南醴陵醴邑南城赖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福建德化侯卿赖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台湾台北西盛赖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台湾西盛赖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赖氏八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萍乡赖氏三修支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清]赖彦儒,先祖为赖国祯、赖国器。

江西、广东赖氏族谱九卷,(现代)赖观扬主编,1995年铅印本。注:始迁祖为[南宋]赖泰重,先祖为[南宋]赖秉五。

广东紫金颖川堂赖氏族谱,(现代)紫金县赖氏续谱委员会编修,1998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公开出版。

跟帖时间 2010-05-11 12:39:1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赖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南康郡:亦称南野县、南埜县。南康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南康多处发掘的恐龙蛋化石证明:南康在人类诞生前就充满生命的活力。隆木、坪市等乡分别发现的石镞、石矛,说明史前南康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龙回等乡镇的汉唐墓葬群,展示了南康古代灿烂的文化。南康在秦朝时期时属南埜(南野)县地。三国孙吴嘉禾五年(丙辰,公元236年)析南野立南安县。晋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名南康县。东晋后历代的中原汉人由于战乱等原因,举家南迁至南康落户,形成了南康客家人群,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晋太康三年(壬寅,公元282年)属南康郡, 治所在雩都县(今江西于都)。东晋时期移治到赣县,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南朝宋永初元年(庚申,公元420年)属南康国。齐、梁、陈、隋属南康郡。唐朝时期又改为虔州,在唐开元四年(丙辰,公元716年),开凿了梅岭驿道,沟通岭南与中原。古驿道上的重镇南康,经济文化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了古驿道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衣冠文物之名区、财赋舟车之都会”,在五代十国时期属百胜军,南康属昭信军。宋朝时期属南安军,元朝时期属南安路。唐宋以来,诗人贾岛、苏东坡等墨客骚人在南康题咏唱和,留下了不少名句佳话。明、清属南安府。民国时期先后属赣南道和第十一、第四行政区。1949年8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康,属赣州分区(后为赣西南行政区直属县),1951年6月属赣州专区,1954年属赣南行政区。1964年属赣州专区,1971年属赣州地区。1995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康县,设立南康市(县级)。1999年赣州地区撤地改市后属赣州市。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松阳郡:亦称缙云郡、松阳县。西汉时期属回浦县地,东汉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分章安县地置松阳县。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析松阳东乡地置括苍县,以其地有括苍山而得名。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置松州。唐武德八年废州复县;同年,省遂昌县入松阳县。唐景元二年(辛亥,公元711年)遂昌从松阳析出。唐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析南乡地置龙泉县,至此,县域基本稳定,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东南部遂昌县一带。唐朝贞元年间,县治由古市迁今址。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庚午,公元910年)易名长松县;后晋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改称白龙县。宋朝咸平二年(己亥,公元999年)复名松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8年11月撤松阳县并入遂昌县,1982年1月复置松阳县。



2.堂号:

南康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西川堂:以望立堂。

松阳堂:以望立堂。松阳,旧县名,其地在浙江西南,今并入遂昌县。东晋孝武帝时有赖庄公官拜处州太守,迁居浙江松阳。庄公之子遇公,官拜江东太守,奏请松阳为赖氏郡望,晋安帝亲书“松阳郡”三字以赐之。故赖氏有“松阳旧家”之誉。晋安帝圣旨为:“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郡号之称,各由所居之地而名之。遇赖氏,出于武王封赐之国,郡名颍川,盖由先人食邑而然。今江东府知府赖遇,因父赖庄迁居浙江处州府松阳县,奏请松阳之居为郡。请命于朕,朕以御笔亲书松阳郡三字,赐与江东府知府赖遇。锡之松阳,亘古流芳。子孙千亿,忠孝名扬。若太阳之永暴,如青松之坚刚。勅命既颂,四海传扬。大晋隆安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颍川堂:以望立堂。赖氏族谱载:“赖氏之先本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孙颖公。宣王时锡封颍川,是为赖国。颍公之后,计十四世而国并于楚,子孙遂隐居颍川,以赖为姓,以颍川为郡焉。”故颖川为赖氏发祥之地,堂号颍川源此。颍川,考其地在今河南省信阳县。

秘书堂:唐朝赖棐,从小聪明,七岁会写文章。二十岁通九经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进士,拜崇文馆校书郎。他不愿干,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做“秘书里”。

五常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美堂:资料有待补充。

锡美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积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水声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1 12:38: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赖氏的迁徙分布 -- 赖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八十三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7%左右。

赖氏大体发源于河南省境域,传说周武王之弟叔颖的后裔最早居于古代颍川一带。所以在《赖氏族谱》中记载:“赖氏之先本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孙颖公。宣王时锡封颍川,是为赖国。颍公之后,计十四世而国并于楚,子孙遂隐居颍川,以赖为姓,以颍川为郡焉。”

叔颖建赖国于何方,历史有多种说法:有以西晋杜预为代表的“湖北随县”之说,有以西晋司马彪为代表的“河南息县”之说,有以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为代表的“河南鹿邑”之说,有以明末清初的顾祖禹为代表的“河南商城”之说,甚至近代的一些地理学家还主张“山东章丘”之说。

但据专家考验证认为,随州、鹿邑之赖多称厉国,商城之说形成较晚,章丘一般认为是邑名,息县为叔颖建国之地颇得众多学者认可,如宋朝的郑樵、罗泌,元朝的马端临等都赞同这种说法。专家们认为,当时的赖国国都在汝宁境域,即今河南息县包信镇。汝宁,秦代时属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颖川郡;其境域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西周景王贵七年赖国被楚国所灭后,赖氏后裔被迫迁徙至鄢陵(今湖北宜城)。关于这段历史,《春秋左传·昭公四年》有一段记述:“楚子以诸侯伐吴…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櫬从之,造于军中。王问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櫬。’王从之,迁赖于鄢。”鄢即荆州的鄢陵,在今湖北宜城一带,一度为楚国都城,并非河南鄢陵。颍川赖氏后裔长时间在荆州一带繁衍生息。所以,《元和姓纂》载:“汉有交趾(今越南河内)太守赖先,蜀零陵(今湖南零陵)太守赖文。”其活动范围也都在古荆州境域。

秦王朝短暂的统一中国后,由于秦二世的昏庸无度爆发了全国大规模的反秦战争,大批中原先民为避战乱纷纷南下。赖氏也开始了南徙的经途。

东晋兴宁年元年(公元363年),颍川赖氏的赖忠诚任虔州(今江西赣州)知府,举家迁徙至虔州。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赖忠诚的儿子赖光擢官为浙江观察御史,举家迁居浙江松阳,繁衍发展了松阳赖氏一族。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赖光的裔孙赖遇任江东太守,他奏请朝廷准许他以松阳为府第。晋安帝司马德宗恩准并御笔题写“松阳世家”匾赐予赖遇。松阳赖氏以“松阳”为郡望,成为当地望族。

据台中赖罗傅宗亲会的资料载:南北朝后期,松阳赖氏的赖灿有七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留居松阳,其余五个儿子全部迁往江西。后来,留居松阳的赖氏后裔又有一些人迁居福建,先后定居在汀州、宁化、上杭、永定、吉田、延平、永安、南靖、诏安、平和,以及广东程乡、大埔、饶平、揭阳等地。其中,居于诏安的赖延显生有五个儿子,分别迁居平和心田、葛竹、安厚等地。据台湾《西盛赖氏族谱·松阳七十二房考略》载:东晋安帝四年(公元400年),颖川赖氏有一支迁居潭州丰陆桴原(今湖南长沙),不久又迁到虔州石城礼上里秋溪,至宋朝时期又迁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田心里石壁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又迁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

南北朝元嘉十一~三十年间(公元434~453年),颖川赖氏第五十七世、赖光的后裔赖硕与其弟赖毅为避战乱迁徙至江西宁都,再迁居南康郡揭阳。赖硕的裔孙赖得(赖硕第三子赖灿的儿子)入仕,由宁都迁居福建上杭古田。赖得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赖标由古田迁居宁化石壁。“南康”为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郡,东晋时移治赣县,相当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赖硕在南康开基南康赖氏一族,这一支赖氏以“南康”为堂号。这支赖氏中又有人迁居赤竹坪,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赤竹坪改虔化县,他们也改称虔化赖氏。其后裔播衍湖南潭州、福建汀州、清流、宁化、上杭、永定等地。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赖得的次子赖桂自浙江松阳迁居宁化石牛村(今曹坊双石)。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松阳赖氏的后裔赖标迁居汀州古路上杭县古田。赖标的裔孙始迁居清流,其后裔分居赖安、赖武等地。

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江西雩都(今宁都赖村)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赖斐。赖斐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以七岁能文,弱冠通九经百氏而远近知名。唐乾元年间,赖斐中进士,被任命为崇义馆校书郎。但赖斐无意于宦途,悄然引退,回到家乡,以诗书安享余年。赖斐的崇高的胸怀得到许多人的敬重。唐大历初年(公元766年),于都县令李景肠说:“三国时隐士庞统名其家乡日冠盖,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称其家乡为通德,赖棐与他们比并不逊色”。于是,人们把赖棐的住宅称为“秘书坊”。赖氏后裔以“秘书堂”为堂号,祀祠先祖。

唐朝末期,赖硕的后裔赖由率领族下从宁都沿石城进入福进,定居于长汀,后又迁居上杭古田、清流、宁化、永定、连城等地,明清间又进一步迁到广东大埔、梅州、兴宁等地,也是赖氏在南方影响较大的一个支派。唐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赖朝英出任福建汀州府宁化知县,举家定居于宁化石壁田心。福建、广东许多赖氏族人都是赖朝英一支的后裔。

宋朝时期,中原一带的赖氏族人一部分以起源地为轴心逐渐向周边地区扩衍。河南郡、河内郡都是赖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河南郡境域相当如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河内郡境域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以至野王(今河南沁阳)。赖氏是这两郡的当地望族。这里的赖氏族人分别以“河南”、“河内”为郡望。

北宋年间,赖二十郎从福建清流县移居永安安砂,是为永安赖氏始祖;其后裔分迁到安砂、曹远、大湖、小陶及永安城关等地。南宋初期,赖小一从永安安砂迁徙至龙岩;赖小二从永安城区移居永安大湖。其后,永安安砂赖氏的赖千一的后裔,一支移居留塘,一支移居曹远;赖千五的长子、第三子的一支移居明溪。据永安大陶洋头《赖氏族谱》载:赖氏第四十六世明房,仕宋为处州路(今浙江)松阳县尹,封为松阳大夫。明房之孙二十郎宦游延平府浮流村(今永安),卜居安砂。二十郎次曾孙小七(字志大)于南宋年间移居赖山林口坪(今漳平市新桥镇南半村),忠演于明正德年间由赖山迁居永安小陶大陶洋头峰头坑,生三子,长子玄朝、次子玄坤、三子玄圭。另据贡川《赖氏家谱》载,先祖赖安,由南剑州迁徙沙邑之贡川定居,郡望为颖川。

另一部分赖氏族人则纷纷渡江南下,向江南诸地扩衍。南宋时,湖南也已有大量的赖氏族人。据湖南的一些《赖氏族谱》载,湖南最早的赖氏来之福建汀州上杭县古田,为赖标的后裔,居于三湘、益阳一带。著名的茶贩起义军领袖赖文政就是湖南人。赖文政,一名五,南宋荆南人(今湖南),以种茶、茶贩为生。当时的茶赋是朝廷的重要财政收入之一,朝廷垄断茶叶的经营。广大茶家不堪朝廷的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赖文政参加了湖南茶贩起义。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赖文政被湖北茶贩推为领袖。领导的茶军自湖北起义,进而转入湖南、江西,多次打败官军。赖文政领导的起义军是得到广大百姓支持的。曾居宰相的周必大向朝廷奏报说:当地居民给起义军通风报信,“故彼设伏而我不知,我设伏则彼引避”。官吏赵善括也说,百姓与起义军“互相交结”。朝廷调集重兵进行镇压,也屡战屡败。后来朝廷任用辛弃疾为江西提点刑狱,专力镇压茶贩起义军。辛弃疾把赖文政引诱到江州后杀害,茶农起义才失败了。

在宋朝时期,江西石城秋溪颍川赖氏的一支迁居宁化石壁,明洪武二年(1369年)又迁居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裔孙东渡台湾。

赖六的次子赖朝美为南宋理宗(公元1225~1264年)时进士,初授巡检,后升任武平县令,擢升为中宪大夫,举家定居福建永定,为永定汤湖赖氏开基始祖;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1328年)其后裔由上杭迁居永定。据明溪瀚仙《松阳赖氏家谱》载:赖标的第十二世孙赖万一为安远巡检。他的孙子赖通正迁居明溪胡坊大地。赖通正的第五世孙赖益有四个儿子:长子赖念四迁居明溪瀚仙岩地,为瀚仙岩地赖氏开基始祖;次子赖念五迁居闽县;第三子赖念六迁居晋江;第四子赖念七迁居建安。赖念四的第九世孙赖丙一迁居永安;第十世孙赖宗胜(赖甲一的季子)迁居明溪城东,为明溪城东赖氏开基始祖。

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赖极(报),号素轩,从江西宁都迁居宁化登荣巷(赖家巷)。

宋末元初,赖廷贵的裔孙赖泽翁由泉州择居晋江八仙山凤山里。晋江赖厝赖氏为当地名门望族,人才辈出:赖忠郎为明翰林侍讲、江东太守中宪大夫;南宋时期,赖标的第十二世孙赖五为守殿将军。他有九个儿子,其中赖八迁居清流、当化;赖九迁居上杭;赖十迁居大埔,后又转徙汀州赖坊;赖十三迁居兴宁、长乐。

元朝时期,赖廷贵(赖雍的长子)由福建宁化田心(赤岭马江)迁居泉州赖厝(今晋江青阳镇赖厝村),遂为泉州赖厝始祖。赖廷贵有五个儿子:长子赖隆、次子赖卜英、季子赖卜芳、第四子赖十芳、第五子赖十梦。

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赖氏第九世祖赖凤进士出身,为兵部给事中;其第十一世祖赖庭桧为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进士,为四川按察使;其第十二世祖赖克俊为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二甲一名传胪,授礼部郎中;其第十二世祖赖长熙为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进士,授广西思州正堂。

值得一提的是赖存业与海青天海瑞结下了一段情谊。明嘉靖年间,泉州赖厝的赖存业、赖存谨兄弟均为贡生。赖存业以岁贡出任琼州教谕。当时,海瑞考入庠(秀才),赖存业成了海瑞的老师。赖存业对海瑞极为器重;海瑞对老师也非常尊重。后来,海瑞在南京吏部任职时特为恩师立匾额,题写了“兄弟明经”、“两邦总翰”二匾。现在这两匾仍然挂在青阳镇赖厝村赖氏家庙内。泉州赖厝的赖氏后裔分衍福建的惠安涂岭、罗溪、德化、平和、长汀、内坑社仔村以及台湾、新加坡等地。

明朝初年,赖氏又有迁居于四川、云南一带者,并且多数融入阿昌族。在明朝中期,有大量赖氏族人随军分播广西地区,逐渐在当地融合为壮族。

福建赖氏族人纷纷迁徙至广东潮州地区。明朝初期,赖七的次子赖祖华、赖祖三由宁化迁居广东梅县的程乡四都开基。宁化知县、宁化县石壁乡城田心赖氏开基始祖赖朝英的后裔迁入广东海阳县上饶上坪村(今广东饶平上饶镇)置业创基;另一支迁入海阳县新丰葵坑、蔡子角(今广东饶平)等处安家立业。不久,又有福建赖氏族人迁居广东揭阳县坡洋,开基其赖氏一族;明末,其后裔赖龙渠又从揭阳县坡洋迁往潮阳县黄陇都埔尾(今两英镇)另创基业。

明洪武初,永安大湖赖小二的第九世孙赖志仁迁居明溪城南门,为明溪城南门赖氏开基始祖。赖志仁有三个儿子:长子赖宗佑、次子赖宗宝迁居沙县;第三子赖宗继留居明溪城南门。赖宗纱的后裔分居胡坊奋发新华坊。

明朝中叶,福建诏安县人赖洪和 迁徙至广东潮州贵山都官田赖厝乡(今谷饶镇),开基当地赖氏一族;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其裔孙赖明初移居黄陇都司马浦下乡(今司马浦镇)。清初,福建莆田的赖奕强兄弟四人分别迁徙至广东南澳云盖寺(今云澳)、海阳县金石村(今潮安金石镇)、澄海县港口村(今澄城镇)、澄海县东陇村(今东里镇)建村立寨。当时广东的东陇、樟林是对外通商口岸,造船业比较发达。赖奕强、赖奕明本是有名的造船工匠,很容易就在滨海之地安居立业。因此,兄弟俩便成为东陇、樟林两地赖氏的开基始祖。现在潮汕赖氏人口约十二万余人。

明至清时,福建赖氏族人也陆续迁徙至湖南。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福建上杭的赖熙照经商入湘,衍居于益阳欧公店。据湖南《宁乡赖氏族谱》载:明末清初,福建的赖时能、赖时泰兄弟入湘。赖时能先迁衡阳三泥洞,后居湘乡评事二十九都黄泥洞,时泰公居湘乡宣丰二十都杏子区藏石冲。

清朝初期,福建赖氏有十支迁至广东宁乡。这十支赖氏的先祖为世居福建的赖待衿。赖待衿有三个儿子:赖寿卿、赖明甫、赖舞庭。赖寿卿的后裔子念、子广、子仪,赖明甫后裔子海、子凤、子勤、子嘉、子岳,赖舞庭后裔子兆、子任共十支,陆续迁至湖南宁乡。清顺治间(公元1644~1661年),又有福建的赖应元迁居湖南醴陵高冈冲;其后裔分布于石报滩、龙山铺、神福港等地。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福建龙岩的赖起镕迁居醴陵枧头洲;其后裔分布于普口市、萍乡等地。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福建汀州赖炳元迁居炎陵十都圩。

明末清初,赖氏族人开始迁徙至台湾。据《台湾文化志》、《云林沿革志》等书载:南明永历三十一年(公元1677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原郑成功部将赖某与杜某合垦沙连堡社寮庄及山脚庄;另还有一位赖氏人与林杞一起入垦台湾竹山镇后埔社寮东埔蚋,成为第一批进入台湾岛的赖氏人。

据台湾《西盛赖氏族谱·松阳七十二房考略》中记载,他们是在东晋安帝四年(公元400年)迁居潭州丰陆桴原(今湖南长沙一带)的,此后不久又迁到虔州石城礼上里秋溪,至宋朝时期又迁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田心里石壁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又迁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

此外又有谱称,东晋时期,有位名叫赖忠诫的人任处州(今浙江丽水),太守,至其孙赖硕等人时西迁入江西,定居于虔州阳都,其后代便在当地发展繁衍。至唐末时,这支赖氏族人又在赖由得率领下从宁都沿石城进入福进,定居于长汀,后又迁居上杭古田、清流、宁化、永定、连城等地,明清间又进一步迁到广东大埔、梅州、兴宁等地,也是赖氏在南方影响较大的一个支派。

另外,台中赖罗傅宗亲会的数据也说,居住在松阳的赖氏族人大约在南北朝后期的赖灿时因生有七个儿子的缘故而分为七支,其中有两支留居松阳,另外五支全部迁往江西。留居松阳的人后来又有一些迁居福建,先后定居在汀州、宁化、上杭、永定、吉田、延平、永安、南靖、诏安、平和,以及广东程乡、大埔、饶平、揭阳等地。其中居于诏安的赖延显生子五人,分别迁居平和心田、葛竹、安厚等乡,或者留居当地,分别成为各有关地区的开基祖。

综合以上各支家谱的记载,原生活在发祥地或颖川郡的赖氏族人大约在东晋时开始向南方迁徙,定居在浙江松阳一带,以后又进一步分衍出南康郡望,并以松阳、南康为中心向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省发展,散居在许多县乡之中,遂使赖氏成为南方大姓之一。

至于赖氏族人向台湾的迁徙,大约开始于明清之际,是由郑成功收复台湾一事引起的。据《台湾文化志》、《云林沿革志》等书记载,早在南明永历三十一年(公元1677年),就有原郑成功部将赖某与杜某合垦沙连堡社寮庄及山脚庄,另外还有一位赖氏族人与林杞一起入垦台湾竹山镇后埔社寮东埔蚋,成为第一批进入台湾岛的赖氏族人。此后,随着清朝统治在台湾岛的完全确立,又相继有一些赖氏族人由东南沿海迁居台湾。

这些迁徙可考的约有十四次,分布于清康熙三十四年~道光十五年之间(公元1695~1835年),其中清康熙时期三次,清雍正时期一次,清乾隆时期七次,清嘉庆时期二次,清道光时期一次。如据《新埔赖氏族谱》记载,在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有漳州平和县葛竹乡人赖天经入迁台北板桥镇,成为新埔赖氏开基祖。另据台中赖罗傅宗亲会数据记载,清乾隆年间,居住在平和县心田乡的赖云从迁居台中三份埔,有子五人各具才能,人称“心田五美”,后来发展成为台中一带影响最大的赖氏支派。又据《台北县志稿·开辟志》记载,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广东人赖玉苍与曹姓人一起迁居台北,倡建今阳明山区士林镇市街。另据《屏东县古碑文集》记载,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8年),有位名叫赖永汉的人迁居县中坊寮街,从此也在当地发展繁衍。另外,据德化《侯卿赖氏族谱》记载,该县下涌东阳派的赖祖等八人,因前往台湾经简而定居于彰化院务三佳春。

总计,由大陆沿海陆续迁往台湾的赖氏族人以原居于福建南部的漳州、泉州各县耆为最多,其次为广东饶平、大埔、揭阳、福建宁化等地的人。其中来自福建南部的人在迁入台湾后多居住在沙鹿、鹿港、清水、台南、高雄等地,而来自广东的赖氏族人则定居在台湾的北部和中部,如新竹、苗栗、桃园、台中等地。此后,从闽、粤迁往台湾,进而移居海外者不绝。如今,赖氏在台湾是一个大姓,在姓氏人口中排列第十五位。

今日赖氏族人以广东省居多,约占全国赖氏人口的54%左右。赖氏族人在分布上所以呈南多北少局面,与其历史源流有密切关系。如历史上的赖氏知名人物多集中在南方,北方较少,甚至几乎没有。如唐朝时期的赖是雩都人,宋朝时期的赖文俊是处州人,赖绂是清流人,赖良遂是长汀人,赖梦龄是福宁人,赖文政是荆南人;元朝时期的赖陆孙是宁化人,赖良是天台人;明朝时期的赖厚福是增城人,赖献民是龙岩人,赖瑛是广昌人,赖祖是南康人,赖凤是泉州人,赖廷用是永定人,赖隆是河源人,赖嘉谟是永丰人,赖万耀是英德人,赖道南是永安人,赖燧是平和人;清朝时期的赖华钟是明溪人,赖文光是嘉应人,赖以邠是仁和人,赖锐是城西人,赖馄生是会昌人,赖文鸿是广西人;现当代赖和是彭化人,赖心辉是三台人,赖世璜是石城人,赖可可是广东人,赖传珠是赣县人,赖汝樵是平江人,赖若愚是五台人,赖昌祚是瑞金人,赖经邦是吉安人,赖少其是普宁人,赖亚力是内江人,赖其芳是武平人,赖绍尧是汝城人,赖春风是宁冈人,赖祖武是福州人,赖爱光是惠阳人,等等。

从上述这些赖氏名人的籍贯上,可以看出其主要集中在福建、广束、江西、湖南、四川等省,大体符合赖氏族人在分布上南多北少的基本规律。

跟帖时间 2010-05-11 12:34: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赖氏的各支始祖 -- 赖有禄:字有光,妣曹氏,赖千九郞之子。元未明初(公元1341~1368年)与胞兄赖子臣因祖居繁盛田地窄狭迁潮州府揭阳县霖田都坡阳住(今广东揭东新亨镇、丰顺汤坑、揭西五经富等地),未有垂创卒葬于杨士公寮边乌鸦洛洋形,婆葬于本乡龟形,长子赖震川迁海丰古康乡涧头住,次子赖分野移居长乐(五华县),三子赖龙渠移潮阳高峯城住,四子赖见隐移居海丰正都石鼓潭。是为普宁梅林松阳下村赖清泉开基之祖公,为赖显吉之孙,系福建永定汤泉朝美分支衍派。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1 12:33:1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