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07 10:21:06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678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远古第一帝伏羲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宓氏始于远古第一帝伏羲氏。

在古代,因“宓”字与“伏”、“虑”、“庖”字通用,因此伏羲氏也叫宓羲氏、虑羲氏,其后子孙亦称宓羲氏、伏羲氏、庖羲氏、虑羲氏等,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宓氏、伏氏、庖氏、虑氏,世代相传至今。

伏氏和宓氏实际上是一个姓氏,正确读音作fú(ㄈㄨˊ)。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的宓须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宓须国,是殷商王朝建封的一个诸侯国,子姓。宓须国在殷商末期为周原西北部的一个强悍部族,故国位置在今甘肃省灵台县一带,王宫就在今百里中学后院。

宓须国后为周文王所灭。周武王克商后,在宓须国故地封同姓诸候,建立宓国,最后为周恭王(周共王)姬扈所灭。

据史籍《尚书大传》记载:周文王在聘请贤士姜尚为国师,制定并推行一系列的强国政策后,在位的最后七年中干了六件大事:

第一年(公元前1059年待考),调解了虞、芮两国纠纷。虞国(今山西平陆)和芮国(今山西芮城)都是商王朝的西方属国;可是他们去不找商纣王裁决,却求周文王审断。据典籍《诗经·大雅·绵篇》中的注说:虞、芮两国君主引争土地到周国找周文王评断,到周国后即看到周国人民“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一派君子之风。两相对比,内心羞愧,回国之后,虞、芮两国都主动将所争之地作为闲田处理,纠纷从此解决。

第二年(公元前1058年待考),出兵攻伐犬戎,战败了西戎诸夷,吞灭了几个西戎小国。

第三年(公元前1057年待考),攻打宓须国(今甘肃灵台),宓须国的国民仰慕周文王的圣德,便将一贯欺压民众的君主绑了起来献给周文王,宓须国由此被周文王所吞并,解除了周国北边和西边的后顾之忧。

第四、五两年(公元前1056~前1055年待考),西伯戡黎(今山西黎城县)、伐灭邗国(在今河南沁阳县)。戡黎、伐邗,实际上是完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

第六年(公元前1054年待考),攻灭了殷商王朝最大的支持势力崇国(今陕西户县),将周国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建立沣京(今陕西长安沣河西岸)。在典籍《诗经·大雅》中记载:“既伐于崇、作邑于沣。”

第七年(公元前1053年待考),周文王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即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而殷商王朝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就在大功即将垂成之际,姬昌病逝。九年后的(公元前1045),由其第二子姬发完成了灭商建周之业。

在史籍《尚书·无逸》、《吕氏春秋·制乐》中,都记载周文王享国五十年,称王前立国四十三年。死后葬于毕(今陕西长安与咸阳之间渭水南北岸一带)。

在宓须国的国民子孙中,多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宓须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宓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fú(ㄈㄨ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宓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风俗通>载,宓康公之后,以国为氏。”

宓国,亦称密国,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在商朝宓须国故地(今甘肃灵台)上分封的姬姓国家,后史因称其为密须国、密国。

西周王朝到了周恭王(周共王)姬扈执政时期(公元前974~前966年待详考),有一次周恭王到宓国游玩,喜欢上了宓国的三个美女,便向宓康公索要,但宓康公不愿意将这三个美女献出,周恭王因此怀恨在心。当年秋天,周恭王突然发兵攻打宓国,宓康公仓猝应战,半夜里城被攻破,宓康公骑牛仓皇突围。由于是金秋季节,洪水泛滥,宓康公的牛被阻拦在城东一公里之处的河湾里,直到拂晓也没有逃出去,因此被擒。那三个美女在也战乱中逃走,不知去向。至今,甘肃省的灵台县仍有著名的“三女川”、“澜牛湾”等地名,记录着宓国的这段历史。

宓国被灭以后,周恭王把宓国民众迁到了豫西地区,让他们仍旧使用宓国的国号。由于宓国原本在甘肃平原,被迁到豫西地区后,改称其地为“宓”。后因地处豫西山区,遂加“山”改为“密”,国都在今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镇,史称密国。

密国在春秋早期即被郑国所吞灭,其都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又称作新城,亦称新密。到了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设置了密县,县治在今天的古密城,隋朝时期迁到今密县老城。今考古所发掘大隗镇古密城,位于双洎河北岸,城址平面近似正方形,边长一百米,现存南城墙六十来米,高四米,当地俗称“擂鼓台”。

密国被灭亡后,有王族后裔以及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宓氏、密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宓氏正确读音作fú(ㄈㄨˊ),今读作mì(ㄇㄧˋ)亦可。

早在春秋晚期,宓氏族人中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名叫宓不齐(伏不齐),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之一,后世称其为七十二贤弟子之一,曾出任鲁国单父邑(今山东单县)宰(最高行政长官)。宓不齐是一个很仁爱的贤哲,而且很有才智,表面上他每天只弹琴作乐,看来不象他的同学巫子期在治理单父邑时表现得那么勤劳,但是宓不齐仍然将单父邑治理得很好。因此人们夸奖他是“鸣琴而治”,其后裔子孙的堂号就叫作“鸣琴堂”。孔子夸奖宓不齐“有王佐之才”。

秦、汉之际,又有一位著名的山东章丘人、经学家伏生,亦名宓生、宓胜、伏胜。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宓生冒着生命危险暗将述录了唐尧、虞舜、夏、商、周诸史的一些典著藏在墙壁之夹层内,由此逃避了焚烧之难。秦亡汉立,儒家学派逐渐复兴,在西汉第二代皇帝汉惠帝刘盈四年(公元前191年),下诏废除了“挟书律”。宓生掘开墙壁,发现尚有二十九篇史典保存完好,遂取出读记于胸,后传给弟子们整理成文,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见到的珍贵史料《尚书》。



得姓始祖:伏羲、宓康公。

宓氏的历史名人 -- 宓 妃:(生卒年待考),传说上古时期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后成为洛水之神。



宓不齐:(公元前521~?年待考),亦称宓子贱,有些古书也称伏子贱、伏不齐、轌子贱;鲁国人。著名春秋时期鲁国单父宰。

宓不齐是孔子喜爱的学生,为七十二贤弟子之一。

曾经担任过单父邑宰,当时他鸣琴而不下堂治,但是一样把单父邑(今山东单县)治理得很好。

孔子很喜欢听音乐,觉得音乐能调和人心,使国君和百姓和睦共处。而宓不齐正是个弹琴的好手,据说他当官时,弹琴来感化人们,使天下太平。所以孔子非常喜欢这个学生,称他为君子,说:“宓不齐雄才大略,能夠辅佐霸主。”

后来宓不齐被唐玄宗李隆基追封为“单平侯”。



宓 生:(生卒年待考),亦名伏生、宓胜、伏胜,字子贱;山东章丘人。著名西汉经学家。

宓生,系孔门弟子宓不齐的后裔。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朝廷设博士七十员以备顾问,宓生即为其一。无双谱赞曰“何如那,书生年老尚传经。”

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宓生冒着生命危险,暗将述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藏在墙壁之夹层内,由此逃避焚烧之难。

秦亡汉立,儒家学派逐渐复兴,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除“挟书律”。 宓生掘开墙壁发现尚有二十九篇保存完好,这便是成为中国古代史宝贵资料的《尚书》。

宓生壁藏《尚书》并将其传播的事迹传到朝廷,汉文帝非常重视,欲召他进朝,但此时宓生已年愈九十,不能出行。于是汉文帝派时任太常掌故之职的晃错到章丘宓生家中,当面授受。宓生因年迈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说话,他的话只有其女羲娥才能听懂,只好先由宓生言于其女羲娥,再由羲娥转述给晃错。终于将宓生胸藏《尚书》整理记录下来,补叙出所失篇章,才使《尚书》得以完整流传。

自此迄后世,《尚书》之为学,宓生实为传授的渊源。以后宓生弟子又据他对《尚书》的解释编成《尚书大传》一书,属“外传”之体。

后人评宓生传书之功曰:“汉无宓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宓生,亦不明其义。”西汉思想文化界,是今文经学的天下,在文、景、武、昭、宣诸帝统治时期,立于学官的五经十四博士皆为今文经学派,其中《尚书》一经所立欧阳生、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三博士,悉出于宓生门下。由于宓生对传授《尚书》的特殊功绩,后世今文经学家将其与在汉武帝时期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相提并论,合称“董宓”(董伏)。

济南宓(伏)氏,自宓生至汉献帝皇后伏寿,在秦、汉时期,历四百余年,世传经学,号为“伏不斗”。

宓生与他的今文《尚书》对中国儒家经学文化影响至为深远。



宓忠信:(生卒年待考),山西人。著名南宋朝大臣。

宋高宗时期为御史中丞,宋建炎二年随驾至杭州,自汴而择徙于剡溪。



宓 银:(生卒年待考),浙江宁波人。著名南宋朝大臣。

宋理宗时期为光绿大夫,于宋淳祐五年徙慈邑杜湖塘北田下,后子若孙,日益繁荣,杜湖塘下离县居乡咸称宓家埭。



宓建毅:(公元1953~今),浙江慈溪人。著名地方公安干警。

安徽省公安厅副厅长、警卫局局长,大校警衔(师级)。



宓春磊:(公元1954~今),祖籍山西,上海人。著名中瀛集团董事长。

中瀛集团主要经营进出口贸易、煤炭、房地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

2006资产二十亿元,《胡润百富榜》第一百五十二名;2007年资产三十五亿元,《胡润百富榜》第一百九十三名。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36:3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宓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上古;望出平昌:全联典指宓氏的源流和郡望。

羲皇世系;洛水神妃:上联典指上古伏羲即宓羲,故宓氏主羲皇的后裔。下联典指伏羲之女溺死洛水,为洛水之神。

鼓琴单父;著绩姑苏:上联典指春秋末期鲁国人宓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与漆雕开等人认为人性有善有恶,著有《宓子》。曾任单父宰,《吕氏春秋》说:“宓子贱治单父,弹琴,身不下堂而单父太平。”下联典指明代人宓天麟,任吴县令,有政绩。

德隆取友;活鲁鸣琴:全联典指春秋末期鲁国人宓不齐事典。



2.七言通用联:

平安吉利百事顺;昌盛发达万代兴:此联为以鹤顶格典嵌宓氏望族居住地“平昌”二字的嵌字联。



3.八言以上通用联:

德贯神人,洛水芳名传奕世;学成君子,琴堂雅化播千秋:上联典指上古伏羲氏女宓妃,溺死洛水,传代为洛水之神。下联典指春秋时期鲁国单父侯宓不齐,一作宓子贱,孔子的弟子。尝宰单父,鸣琴不下堂而治。孔子称之曰君子,后追封单父侯。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30:5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宓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临沂宓氏字辈:“万化玉京文大学兴利志”。

河北清河宓氏字辈:“长五敬书祥”。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28:4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宓氏的家谱文献 -- 浙江慈水宓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宓庆远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始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取斯堂木刻活字绢印本,有残缺。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宓家埭乡慈溪宓氏宗祠。

浙江嵊县宓氏宗谱三卷,(清)宓芳洲主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宓子贱,始迁祖为[宋]宓忠信。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图书馆。

浙江四明山宓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四明山镇宓家山村。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27: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宓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平昌郡:即顿邱郡。据《宋书·州郡志》记载:“顿邱,二汉属东郡,魏属阳平,晋武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分淮阳置顿邱郡,县属焉。”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县。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国(约公元五世纪),将顿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在顿邱,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区。



2.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平昌堂:以望立堂。

鸣琴堂:春秋的时候,孔子的弟子宓不齐为单父宰。不齐是一个很仁爱的人,而且他很有才智,他每天只弹琴作乐,看来不象他的同学巫子期治单父表现的勤劳。但是单父仍然被他治理得很好。人们夸奖他是“鸣琴而治”,所以叫做“鸣琴堂”。孔子夸奖他有“王佐之才”。

取斯堂:浙江慈溪宓氏宗祠堂号。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26:0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宓氏的迁徙分布 -- 宓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三十位门阀。

宓氏出自伏羲氏。上古时的伏羲,是有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部落很强盛,生产方式很先进,而且文化水平很高。传说八卦就是伏羲氏创造的,此外还有伏羲造字的传说。

在古代,宓氏和伏氏是通用的,所以伏羲又叫宓羲。如春秋时候孔子的弟子宓不齐也叫伏不齐。所以伏羲的后代有以宓为姓的,是今天宓氏的起源。

宓氏是古老的姓氏,人口却十分稀少。宓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山东一带活动,后在平昌郡形成宓氏望族。如今在浙江、湖北、山东、北京等地偶有所见。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24: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