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6-18 08:20:03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846 跟帖次数 5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有卫国大夫食采于乜城(今河南清丰南乜城),称乜公,世代相袭。

到了先秦时期的秦昭襄王嬴则(嬴稷)五十三年(卫怀君三十一年,魏安釐王魏圉二十三年,公元前254年),卫国君主卫怀君觐见魏国,却被魏安釐王杀死,随后趁势灭了卫国。

秦昭襄王五十五年(魏安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52年),魏安釐王让卫国复国,立他自己的女婿卫元君即位,卫国就此成了魏国的傀儡,而卫国的乜城却早就归了魏国。此后直到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卫元君之子卫角君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彻底灭亡的姬姓诸侯国。

卫国在被魏安釐王灭亡之后,乜公世家也失去了自己的城邑,其后裔子孙便以故封地为姓氏,称乜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乜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汗国斡亦剌惕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山左诗集》中记载:“乜,番姓,望出晋昌、赵郡。山东之乜,系也先后所改。”指明山东的乜氏族人源于蒙古族瓦刺部首领也先的后代。瓦刺部源出蒙古汗国的斡亦剌惕部,通古斯语称Oirat。斡亦剌惕部汉义“森林百姓”,就是蒙古瓦剌部的前身,也是蒙古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的前身。

明朝时期,蒙古族瓦刺部的首领叫作也先,也译称“额森”、“乜先”,全名为绰罗斯·也先,他是元朝时期的顺宁王绰罗斯·马哈木之孙,太师绰罗斯·脱欢之子。从其祖父绰罗斯·马哈木时期起,绰罗斯氏家族就一直执掌瓦刺之政。

元朝灭亡之后,绰罗斯·脱欢逐步统一了蒙古东部地区,扶持尼古埒苏克齐汗孛尔只斤·额勒伯克之侄孛尔只斤·阿寨台吉的儿子孛尔只斤·脱脱不花为残余的北元政权傀儡可汗。之后,绰罗斯·脱欢首先向西域地区扩张,西攻哈密,又大规模地出讨蒙兀儿斯坦,并与沙州(今甘肃敦煌)﹑赤斤蒙古(今玉门)诸卫首领通婚。然后,绰罗斯·脱欢又调头大力向东部地区发展,东破兀良哈,胁逼高丽,一时间东至女真,西至赤斤蒙古的广大地区皆受其约束。

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绰罗斯·脱欢病逝,其长子绰罗斯·也先继承父职。绰罗斯·也先精明强干,不久即兼并了蒙古各部,并东西出击,兼并或控制了许多游牧部落,成为新一轮蒙古部落的实际首领,时称太师淮王。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绰罗斯·也先以明朝拒绝贸易之名率军大举进攻明王朝,曾在今河北怀来土木镇包围了五十万明军。绰罗斯·也先抢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使明军被困死地。之后绰罗斯·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突然发起总攻,五十万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挑唆明英宗御驾亲征的大宦官王振被愤怒的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皆战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明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明英宗被俘后,也先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明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明英宗,他的提议也得到了也先的认同,明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在明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总是带着明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都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当年农历9月6日,明廷孙皇后与朝廷重臣共立成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迅速使明朝上下都安定了下来,同时景泰皇帝也明发诏谕,不许任何人私自与瓦剌联系。

如此局势,使绰罗斯·也先想借助明英宗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了,于是绰罗斯·也先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浩浩荡荡杀奔北京,然而北京军民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给瓦剌军以沉重的打击,绰罗斯·也先在大败之后率残军退回蒙古。此战之后于谦创团营军制,加强边戍,委任名将镇守。于谦坚持“以战求和”的策略,多次击败了瓦刺军的进袭,迫使绰罗斯·也先释放明英宗回朝,并与明王朝议和,恢复贡市。

此后,绰罗斯·也先干脆杀了孛尔只斤·脱脱不花,自立为“大元天盛大可汗”,建号“天元”,增设左、右丞相及行省制度,又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以维护其统治。

然而,绰罗斯·也先的统治为时非常短暂。先是残虐的政策比逼使女真诸部起而为乱,随后兀良哈部因不堪其征敛与骚扰,也起而反叛;又因绰罗斯·也先数次合兵南侵,利多归于自己,而弊则其他各部均受,引起蒙古诸部的极大不满。而且此时的绰罗斯·也先荒于酒色,恃强益骄,致蒙古诸部日益离心,很快即走散大半。

到了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瓦剌部的另两位首领绰罗斯·阿剌知院和绰罗斯·特穆尔丞相要求晋封太师,却被绰罗斯·也先所拒绝,于是阿剌和特穆尔起兵袭击了绰罗斯·也先。绰罗斯·也先败后逃亡,被仇人逮杀。而绰罗斯·阿剌不久即被鞑靼的孛来打败,郁郁而死。瓦剌部的势力从此迅速衰退。

在此之后,绰罗斯·也先的后裔子孙以及部族有进入中原地区定居于山东境内者,逐渐地,他们与汉族通婚融合,改汉姓为乜氏,世代相传至今。

乜氏族人大多尊奉绰罗斯·也先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以传统民族宗教习俗称谓汉化为氏。

据文献《中国回族大辞典》中记载:“乜,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回族乜氏族人对《中国回族大辞典》中所述内容有比较大的争议,因此其详细起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一般认为,回族乜氏出自本民族一种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世代相传的经济文化现象“乜贴”,属于以传统民族宗教习俗称谓为氏。

“乜贴”是古波斯语“Niyyh”(尼耶)的汉译俗音,本义为“心愿、决心、意念、动机”,也就是“举意”,多指通过内心或口头表达的意愿,旨在发自内心祈祷真主佑助、赞颂真主的恩典。

“乜贴”在回族内部的社会生活中有始无终、周而复始地流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回族社区的贫困问题,加强了回族共同文化心理,体现了回族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乜贴”大致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是举乜贴:大意是在做一些事情之前,通过内心或口头表达意愿,其表象形式是一种祷告过程。

二是散乜贴:多指一种有意念的施布行为,施舍物可为钱财、食物、生活用品等,也可以是精神语言、文字。

三是过乜贴:“过乜贴”是回族中常见的社会风俗之一,也称“做乜贴”,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实际社会活动,或称为一种节日,指在亡人的忌日、出行归来、娶妻嫁女、侨迁新居等举行的祈祷纪念活动。回族在“过乜贴”时,一般都要请阿訇诵经、宴请亲友,并向阿訇以及到场的亲朋好友施散数额不等的财物。

举行各种“乜贴”活动时,都要有专职阿訇在场,或指导,或见证,或参与,没有阿訇在场的“乜贴”活动是无效的,在这些专职阿訇中,从元朝时期起就有以宗教身份为姓氏者,称尼耶氏,后汉化为单姓乜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宇文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鲜卑乜氏,系出南北朝时期鲜卑宇文部,其部族有一首领名叫费乜头,在后周政权为将,所属部下皆称费乜氏。

在后周世宗柴荣元年(公元954年),沙陀族人的北汉大汉神武皇帝刘旻(刘崇)趁后周太祖郭威去世之际,与辽国穆宗耶律·璟联手南攻后周,费乜头等率部在后周世宗指挥下与北汉军大战于高平(今山西高平),将北汉军与辽国联军击得大败,刘旻穿著农人的衣服随百余骑逃走,辽军亦退走。费乜头因功官升,并被后周世宗赐汉字单姓为乜氏。

后周世宗在巩固了北部边防之后,持续发兵击败后蜀,收复秦州(今甘肃秦安北)、阶州(今甘肃武都)、成州(今甘肃成县)、凤州(今陕西凤县)四个州地,费乜头在期间一直率部随后周世宗四方征战,后驻扎于凤州。

在费乜头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皆因此而改汉姓为乜氏,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晋昌郡乜氏家族的主体。



第五个渊源:源于藏族,出自战国时期羌族首领无弋爰剑之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藏族乜氏自古就分布在秦、陇地区(今陕西、甘肃),其先祖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羌族首领无弋爰剑。无弋,在古羌语中就是“奴隶”,由于羌族人爰剑曾被秦国抓去为奴,因此称其为无弋爰剑。

在周敬王姬丐四十四年~周贞定王姬介二十七年间(公元前476~442年),秦国当时是秦厉公赢利执政时期,无弋爰剑被秦国抓去为奴隶。奴隶的日子是很苦的,不仅要耕田种地、饲养牲畜,还要做一切杂务,稍不如意,就会被狠狠地鞭打。爰剑很想找机会逃出来,但是看到很多奴隶试图逃走被抓回来后,轻的被打得皮开肉绽,重的被立即处死,几乎没有一个奴隶能够逃出。

无弋爰剑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他想,秦国人对奴隶看管得非常严,要想逃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反复思考,他觉得要想顺利逃脱,就必须先取得秦人的信任,让他们放松警惕,然后在他们看管松弛时再有机会逃走。于是他装得十分忠厚,干活也非常勤快,就这样几年后,秦兵终于对他放松了警惕,看管的也不很严了。终于机会来了,一天,他趁看管秦兵睡觉的机会悄悄逃了出来。不幸的是很快就被秦兵发现了,急急地追捕他。

无弋爰剑拼命往西跑,可是无论他跑得再快也快不过马,因为秦兵是骑马追赶的。追兵越来越近,无弋爰剑也跑得筋疲力尽了,就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候,他猛然发现前面有一座山,山上树木参天、百草丛生,是一个藏身的好去处,于是他不顾一切的向山上跑去。在一处陡峭的山崖下,无弋爰剑发现了一个洞穴,洞穴前长着茂密的草木,如果不仔细寻找,还真看不出那儿有一个山洞,他赶紧藏进那个山岩洞穴中。

秦兵开始搜山,但是由于树木过于茂密,很难一时找到,便放火烧山,想把无弋爰剑逼出来或者烧死。羌人们传说,无弋爰剑当初藏在洞穴中,秦兵放火烧山时,有一只像虎一样的庞大猛兽出现在洞口,为他遮蔽火,他才没有被烧死。秦兵走后,无弋爰剑出洞继续西行。有一天,他在野外看见一个披头散发的人孤零零地蹲在地上不知在干什么,他慢慢地走过去问:“你是谁?叫什么名字?家在哪里?在这里干什么?”那个人低着头说:“没有名字,也没有家,在这里挖一些野草充饥”,说完慢慢地抬起头来。

这一抬头,让无弋爰剑大吃一惊,原来她是个女人,而且没有鼻子,只有两个用来呼吸的洞。无弋爰剑十分同情地问她这是怎么回事,那女子辛酸地对他说:“我是个羌人,被秦人抓去做奴隶,有一次我逃跑被抓回去,打得遍体鳞伤,把鼻子也割了。秦人见我被割了鼻子后十分丑陋,便把我赶了出来,我现在无家可归,一个人在这里挖点野草苟延残喘。”无弋爰剑听到她也是个羌人,和自己一样也当过奴隶,对她的遭遇非常同情,于是便和这个女子结成了夫妇。女子因为自己没有鼻子,外貌丑陋,所以常常用头发遮脸,后来用头发遮脸就成了羌人风俗。

无弋爰剑夫妇两人此后一同逃往包括今兰州西部在内的河湟地区的羌人部落。羌人们见无弋爰剑火烧而不死,皆以为是奇人,对他都很敬畏,于是就推举他为首领。从此以后,附近众羌部落纷纷来依附无弋爰剑的部落,其部落逐渐强大起来。

由于黄河上游、湟水地区五谷粮食很少,但禽兽很多,因而这一地区的羌人都以游牧狩猎为生,能打到禽兽,就饱餐一顿,打不到禽兽就只好挨饿,生活非常艰难。无弋爰剑觉得要改变这里羌人的生活,就必须像秦人那样耕田种地,人工饲养禽兽。于是将从秦国那里学来的农耕技术和饲养牲畜的方法教给他们,从此以后,羌人们开始从游牧狩猎转向农牧业生产。从此兰州西部及其以西地区逐渐由游牧文化发展成既有畜牧文化,也有农耕文化的地区。

无弋爰剑将农耕文明引入河湟地区,对羌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此后无弋爰剑的后代世世代代都为羌族首领。

周安王姬骄十八年(秦献公嬴连元年,公元前384年),到了无弋爰剑的曾孙忍的时候,秦献公刚继位就想仿效秦穆公嬴任好,重新称霸西戎,于是就派大军兵临渭河首,消灭了狄嵵戎。忍的季父卬因为害怕秦国的军事威力,便率领他那一支人组成的部落向南迁移,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相距非常遥远,不再来往。此后,随着人口的繁衍,子孙们各自为种,任随所之。如牦牛种是越巂羌、白马种是广汉羌、参狼种是武都羌。忍和他的弟弟舞独留在湟中,并多娶妻妇。忍后来生了九个儿子为九种,舞则生了十七个儿子为十七种,从此羌人开始兴盛起来。

到忍的儿子研当羌人首领时,秦孝公嬴渠梁雄强,威服羌戎,研归附秦国。秦孝公派太子嬴驷率戎狄九十二国去朝拜周显王姬扁,研表现得十分豪健,因此在羌人中号其后代为研种。

到了秦始皇嬴政执政时期(公元前246~前210年),为了吞并六国,秦始皇倾全力专门对付六国诸侯,一时顾及不到西部地区,所以羌族人得以生息繁衍。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羌族人曾力求向东南部地区发展,秦始皇即派大将军蒙恬率兵向西北攻城略地,西逐诸戎,北却众狄,筑长城以为疆界,一时间众羌无法向东南进展。

到了汉景帝刘启执政时期(公元前156~前143年),研种羌的部落首领留何率族人要求协助汉朝镇守陇西塞,于是汉景帝将留何等迁徙到陇西郡的狄道、安故、临洮、氐道、羌道县一带。到了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大汉王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汉朝势力渡过黄河、湟水,筑令居塞(今甘肃兰州永登);之后汉武帝开辟河西地区,列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伸道玉门,隔绝羌胡,使他们南北不得交关,其时大汉王朝所筑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

自无弋爰剑之后,他的后裔子孙支分共有一百五十种。其中的九种在赐支河首以西和蜀、汉以北,人口的数量没有历史记载,只有其中的参狼种在武都,拥有精兵数千人。其他五十二种因为族种后来衰落不能自立,有的分散依附其他部落,有的绝灭无后,有的迁移到远方去。而另外的八十九种,只有钟这一种最强,拥有胜兵十余万,其余大的一万多人,小的只有几千人,因为相互攻杀掠夺,盛衰无常。到了东汉顺帝刘保执政时期(公元126~144年),羌族人各部落合约有胜兵二十万人。其中的发羌、唐旄羌等由于相距非常遥远而没有往来,牦牛羌、白马羌在蜀、汉地区,其他的种别名号都已经无考了。

东晋至北宋期间,烧当羌、党项羌先后建立过后秦、西夏等政权。他们的首领大多受到历朝历代的册封,往来关系密切。后来,羌族人逐渐与西北地区的汉族及其他民族相融合,只有偏僻的四川地区仍留有少数羌人。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牦牛羌后来在隋、唐朝时期逐渐融入吐蕃民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山左诗集》中记载:“乜,蕃姓,望出晋昌、赵郡…山东之乜,系也先后所改。”古代西北地区乜氏为“番姓”,即今少数族之藏族姓氏,其发源地是晋昌、赵郡,也就是今天山西石泉、甘肃等西北地区。

今青海省的贵德县乜氏族人就是自古以来的牦牛羌后裔,该地区在秦、汉时期为先零羌族中牦牛羌的主要活动地区,牦牛羌即今藏族的原始族源之一。

贵德县河东朱辑五在1962年所编著的《贵德县简志》中说,“乜纳寺主持和遗老乜生华说,尹等初到斯地识有一人,本羌族,西羌无弋爰剑之苗裔到贵德最早。那时此地被水淹没,一片汪洋,人不能住,乜纳族便住东山麦浪相卡。不知经多少年所,水渐下去,变为桑田,半数迁到化隆县属秋杂族,半数人移到贵德。元、明两朝期间未筑城时,住在隍庙街,训导衙门地。到了明洪武三年(一说明洪武七年),因筑城,一半人移到城外东北效乜纳村,一半人移到城西效拉萨村。乜氏所建弘善寺(今大佛寺),不防碍筑城,故未迁移。”

《贵德县简志》中对贵德乜氏的来龙去脉描述得比较清晰,确为今藏族的远祖羌族首领无弋爰剑之后裔,还说该氏族在明朝之前建有“弘善寺”。

关于乜氏乜纳族筑建弘善寺,在史籍《安多政教史》中有所记载:“贵德城…有众位护法神齐集列座的穆尼亥护法神殿,又称穆尼亥九层殿。年公爷(年羹尧)的兵士来到时,阎罗法王神像显怒容向下视门口,因此兵士畏惧,未敢破坏该神殿…”其中的穆尼亥即为乜纳亥的转音。在该历史文献中还记载:清朝时期,由乜纳活佛罗哲吉(公元1675~1753年)于第一世俄钦赤列本的修行处建成乜纳寺。

今建于弘善寺旁黄河沿岸的乜纳塔,其历史极及其久远,在史籍《安多政教史》中就记载:“当年吐蕃赞市赤热巴巾率兵北征时,曾在此处唐蕃交界地区,以他的头发为内藏修建了一座宝塔,并在塔顶安装了金光闪闪的鎏金铜日月”,称之为“乜纳塔”。该记载与唐朝时期吐蕃王朝占据青海东部的历史吻合。因此,弘善寺、乜纳塔、乜纳寺等均以乜氏乜纳族名而命名,亦为该族所建或其族为活佛并世代主持管理。至今,乜纳村的及乜氏族人仍是乜纳寺的香火庄及管理者之一。

如今,青海省境内以“乜”氏命名的村庄,只有贵德县河阴镇城东村委会所辖的乜纳自然村,村民多为乜氏,在河阴镇城西村委会所辖的拉萨村中,也有许多乜氏族人,另外在罗汉堂乡尼那村、河西乡上刘屯村等地也散居许多乜氏族人。

乜氏族人有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即为今天普遍公认的“汉化藏族”,族人绝大多数讲汉语、写汉文,故而乜氏藏族人的文化素质都比较高,其中60%以上皆为知识分子,例如贵德县人民政府的干部乜宗德,就是全县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今贵德县文庙前新建的牌楼结构的棂星门上所书“腾蛟起凤”金字,就是乜宗德挥笔所书。

如今,贵德县牧区的常牧乡中仍有相对集聚的乜纳亥部族,被当地人称为“木雅族”。



第五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壮族、彝族、土家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乜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乜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乜公、绰罗斯·也先、宇文·费乜头、无弋爰剑。

乜氏的历史名人 -- 乜仁义:(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学者。



乜富架:(公元?~1492年待考),苗族;都匀人(今贵州都匀)。著名明朝时期苗民起义领袖。

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农历10月,贵州都匀苗族酋长乜富架率领苗族人民起义,他自称都顺王,一度占据了梗滇、蜀道。

乜富架,原为明朝初期大将军蓝廷玉属下战将乜吕的后裔,后融入苗族,成为贵州地区苗族大土司。至明弘治年间,因不堪忍受明朝地方官府对苗族地区的横征暴敛,遂带领儿子号召苗民起义。

明孝宗朱祐樘诏令大将军成溥任总兵官,率兵八万前望征讨。成溥兵分五路刻期并进,诛富架父子,斩首万计。苗民起义遂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了。



乜克力:(生卒年待考),藏族(一说维吾尔族);肃州人(今甘肃酒泉)。著名明朝时期藏族酋长。

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农历12月辛酉,巡抚甘肃佥都御史许进、总兵官刘宁率大军进入哈密,土鲁番(高昌)的统治者蒙古族人逃遁,遂班师回朝。是年,爪哇、占城、乌斯藏等纷纷向明朝入贡。

当时,肃州乜克力也代表属下诸部偕贡品至肃州关塞要求入贡,却被明孝宗朱祐樘莫名其妙地拒绝了。



乜子彬:(生卒年待考),河北景县乜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三十一师第九十一旅旅长,著名抗日英雄。

抗日战争时期,乜子彬参加了1938年3月23日~4月8日著名的台儿庄战役。

为诱敌深入,3月23日,第三十一师刘兰斋连长率骑兵连从台儿庄出发,向峄县方向搜索前进,第九十一旅旅长乜子彬率第一八三团跟进,在峄县城南十公里的康庄与日寇遭遇,台儿庄战役由此正式打响。

中国军队的骑兵为诱敌深入,边打边撤。

3月24日,日寇逼近台儿庄地区,开始向台儿庄大举进攻。日寇在台儿庄以北的刘家湖村设有炮兵阵地,排列了十门大炮,连续不断地向台儿庄狂轰滥炸。

为了消除日寇炮兵的威胁,乜子彬命令第九十一旅第一八三团第三营营长高鸿组织了敢死队,率领士兵,每人一把大刀、八颗手榴弹,一股气杀入日寇炮兵阵地,砍得鬼子无法招架,弃炮而逃。

当时此战之后,台儿庄战场上便广为流传着“九十一旅大闹刘家湖”的佳话。

在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共毙伤日寇一万一千九百八十四人,俘虏七百十九人,缴获大炮三十一门,装甲汽车十一辆,大小战车八辆,轻重机枪一千余余挺,步枪一万余支。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1939年3月第三十一师师长池锋城升任军长后,乜子彬代理师长。1940年1月乜子彬实任第三十一师师长,1945年6月该师被裁撤。



乜庭宾:(公元1905~1974年),河北景县龙华镇吴家窑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中国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二十三军第四十六旅旅长。

乜庭宾在1920年投身于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1929年乜庭宾升任西北军第五方面军骑兵第十一旅少将旅长。

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西北军失败,乜庭宾被重新任命为收编后的第二十六军高级副官长。

1931年12月,乜庭宾参加了第二十六军举行的宁都起义,进入苏区。尔后受红五军团政治委员刘伯坚及赵博生的指派,秘密返回国民党军彭振山部做兵运工作,后因事机不密,被迫离开该部,投奔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的抗日同盟军,被任命为该军独立第四旅旅长。抗日同盟失败后,乜庭宾所在部队被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收编,任高级副官,后任该军副军长佟鳞阁的副官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第二十九军改编为第一集团军,乜庭宾任司令部副官主任。1940年被编余回乡。回乡后自发地参加抗日活动,被人告密后,赴开封投奔郝鹏举。1943年乜庭宾随伪苏淮特别区行政长官兼保安司令郝鹏举到徐州,先后任汪伪部队总队长、旅长、师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的1945年9月,乜庭宾经中共徐州工委书记赵卓如和柏寒(敌工干部)教育、考察,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做策动郝鹏举部起义的工作。1947年5月,乜庭宾秘密派出人员到苏北解放区寻找中共党组织未成。7月又派警卫副官齐照样(中共特别党员)装扮成商贩,潜入淮北解放区,寻找党组织。齐在淮泗县裴圩子找到了华中七地委联络部长姚克,又遇上柏寒。齐向姚、柏汇报了郝鹏举叛变的情况,被扣押和释放的经过以及要求回解放区的强烈愿望。姚、柏充分肯定了乜是党的忠诚同志,并指出从目前形势和斗争的需要看,应继续留在国民党军内部,争取重新掌握兵权,待机起义。8月12日华东野战军发起盐城战役,一举攻克盐城,歼灭国民党第四十二集团军第一师八千余人,生俘师长李铁民,击毙副师长彭定一。不久国民党当局将第四十二集团军残部改编为暂编第二十三那师,辖第四十五、第四十六旅,乜庭宾被任命为第四十六旅旅长。

1948年初中共华中工委选派公安处联络科科长周晓江化名李应成秘密进入第四十六旅,策动第四十五、第四十六旅两部起义。6月初周晓江到达靖江城第四十六旅旅部,向乜庭宾传达中共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指出人民解放军将挥师南下,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国民党暂编第二十三师驻沿江一线,如第四十五、第四十六旅能及时起义,对解放军渡江南下解放江南,将起重大的作用。乜庭宾当即表示一定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过了些时日,乜庭宾派人将周晓江陪送到泰兴张奇处。周晓江向张奇传达了中共党组织要他策动部队起义的指示,张奇表示要坚决完成任务。周晓江回到靖江县城后,继续与乜庭宾一起进行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9月27日上午,乜庭宾派齐照祥赶赴泰兴,通知张奇立即起义。随即在第四十六旅旅部召开团以上军官会议。会上,乜庭宾以自己的经历揭露了国民党当局黑暗腐败,严重脱离人民,只有弃暗投明,顺应历史潮流,才是部队的唯一出路。

会后,团长崔凤鸣密告毕书文之侄毕世恩,毕世恩当即向毕书文报告。9月28日上午,毕书文调动部队乘车赶赴靖江,妄图将起义一举扑灭。乜庭宾闻讯后,命令参谋长卞超通知直属搜索连和手枪排迅速集合待命。副师长吴纪瑞告知乜庭宾,说毕书文已来了,已知道你们要干的事,并带部队把靖江城包围起来。尔后乜庭宾和卞超冲出旅部,拉起搜索连和手枪排,直奔东门而去。吴纪瑞对空鸣枪,装作追击的样子。乜庭宾带领部队出了东门,发现周晓江还在城内,于是命令手枪排长李树明立即返回城内,营救周晓江出城。李树明返城后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周晓江,两人一起奔出城外。周晓江与乜庭宾会合后,带领部队直奔解放区,并对追击的国民党军进行了还击。不久起义队伍与前来迎接的军分区部队胜利会师。

乜庭宾率第四十六旅起义,由于机密泄露,最后抵达解放区的只有一个搜索连和一个手枪排,共一百十人。被派往泰兴联络张奇的齐照祥,在返回靖江时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英勇殉难。四个月后,由该旅改编的国民党第二八二师在师长张奇率领下,全师五千余人在安徽芜湖再次举行起义,渡过长江到达江北,经人员充配后被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独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乜庭宾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北军官训练团团长,淮阳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江苏省人民政府民政厅副厅长等职。

1974年7月5日,乜庭宾将军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六十九岁。

跟帖时间 2010-06-18 08:26:0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乜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系繁秦陇;族本晋昌:上联典指乜氏繁衍于秦陇一带(今陕西、甘肃)。下联典指乜氏望出晋昌郡。



2.八言以上通用联:

礼乐名家,天生少小传佳话;风流骚客,帝赐衣冠作美谈:全联典指明朝学者乜仁义。

跟帖时间 2010-06-18 08:24: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乜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晋昌郡:西晋至北周时期分敦煌郡置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安西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唐朝时期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另有一处晋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间的后梁设于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带。

赵 郡: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刘邦将原来秦王朝的邯郸郡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汉光武帝刘秀又改其为赵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2.堂号:

晋昌堂:以望立堂。

赵郡堂:以望立堂。

太师堂:乜先为蒙古瓦刺部的太师,由此立堂。

跟帖时间 2010-06-18 08:23: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乜氏的迁徙分布 -- 乜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八十八位,并列于关氏、岳氏、公氏等姓氏之前,说明乜氏在中国诸多氏族中已位列名氏之中。

跟帖时间 2010-06-18 08:22: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