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16 08:07:34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2449 跟帖次数 9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神农氏即炎帝,又作列山氏、烈山氏、厉山氏、连山氏、赖山氏、姜王氏…史籍《易·系辞》中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为有天下的王,为炎帝、赤帝、农皇。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

传说,炎帝神农在位足有一百二十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三百八十余年。

神农氏有个儿子叫柱,又叫农,即炎居,其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氏。

另外,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神农氏的后人为农正之官,职掌农业生产和祈祷丰年等事务。他的后人就以官称为姓氏,亦称农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职,出自古代官吏农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上古时期,少昊设立负责农政的官员为农正,全称为“春扈氏农正”。

据史籍《史记·三代世表》的记载,到了尧帝时期,“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大农就是当时主管农政的官职。

到了西周时期,“春扈氏农正”简称为“农正”,类如当今的农业部部长。农正下属有农师,为上士大夫,具体负责农田耕作之管理;有农史,负责记载农事、物候、气象、收成、仓储等;有农役,专职负责农事过程中的相关具体事务。

在农正、农师、农史、农役等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农氏、春氏、扈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职,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农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农父,是西周初期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各项农事、国土管理、堪定诸侯境界等政事,全称为“地官大司徒”,农父是其白号,历届农正、司农、田官、农官、农士等皆隶属于大司徒任命管辖。

在地官大司徒(农父)以及司农、田官、农官、农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职,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农都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农都尉,是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开拓边疆地区的农业,掌管屯田植谷之农政,以及相关的屯垦军民之人事政务,隶属于大司农管辖。

在东汉时期,农都尉改称为“典农都尉”。到了三国时期以后,该官称被废黜。

在农都尉、典农都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职,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农仓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农仓长,全称为农仓长令(有学者考证为农仓长使),是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农仓藏谷,囤积粮食,为与匈奴、西羌、南夷等的系列战事服务,后逐渐成为固定官位。

农仓长是国家粮仓的最高行政长官,隶属于水衡都尉府,属下有农仓丞、农仓中士、农仓下士、农仓徒士、以及农仓役者若干。

在农仓长、农仓丞、农仓中士、农仓下士、农仓徒士、农仓役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东汉时期羌族苏农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秦、汉时期,羌族人中本有苏农氏部落,后族人大多改汉字单姓为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壮族,出自宋朝时期壮族先民侬洞侬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壮族农氏,源出北宋时期广西侬洞壮族起义军首领侬智高的侬部。

侬智高,公元1025~1055年,北宋时期广源州人(今广西南宁)。侬智高之母阿侬为武勒州人,后转至傥犹州,被侬洞壮族首领侬全福娶为妻,当交趾(今越南)举兵捕捉侬全福时,阿侬与年仅十四岁的侬智高逸走幸生。

史书记载,侬智高“能属文,尝举进士,不第。”仕途不顺利与亲人被杀的经理怨恨集于一身。宋仁宗赵祯庆历元年(交趾李太宗乾符有道三年,公元1041年),侬智高母子出据傥犹州建立“大历国”。交趾统治者不容侬氏家族的后代东山再起,出兵讨伐,侬智高力不匹敌,被擒至交趾京师。

李德政见其父被诛也并未能征服侬氏势力,便改以怀柔政策,把他释放回籍,又授以广源州知州衔,划雷、火、戚、婆四洞及思琅州(思浪州,今广西龙州金龙以西越南境内)归其管理,两年后又给他赐都印,拜为“太保”。

但是,侬智高并没有臣服交趾,反因屡受凌辱而“内怨交趾”,并在被释后四年占据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县安德),建立了“南天国”,立年号“景瑞”。

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以后,侬智高逐渐占领、控制了右江地区田州一路的少数民族地区。同年,他以勿恶洞(今广西靖西)为根据地,开始与交趾正式决裂。随后侬智高多次向北宋王朝上表进贡,请求归属宋朝。不料,侬智高此举屡次遭到宋仁宗的拒绝。

当侬智高求附遇拒,万分绝望之后,他召集部众说:“今吾既得罪于交趾,中国又不我纳,无所容,止有反耳!”于是频繁活动于左、右江一带,暗中探察宋朝官军的实力,又在邕州寻找充当内应的人,作好起兵反宋的准备。其间他“擅山泽之利,遂招纳亡命。”为了麻痹宋朝的地方官吏,他“数出弊衣易谷食”。传播“峒中饥,部落离散”之言,邕州的官老爷们认为侬智高力量微弱,不足为敌,故不防备。而侬智高却与广州进士黄玮(黄纬)、黄师宓及其党侬建侯、侬志忠(侬智)等日夜合谋,制定了进攻邕州的计划。准备就绪后,侬智高即于一天傍晚“焚其巢穴,给其众曰:‘平生积聚,今为天火焚,无以为生,计穷矣。当拔邕州,据广州以自王,否则兵死!”就这样,一场“五岭骚然,天子为之旰食”的反宋斗争在宋朝南疆爆发了。

从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农历4月~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农历1月,侬智高率领十数万壮族起义军,连连击败北宋的地方军队,横扫了整个西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诸地。北宋王朝在震惊之下,调集著名大将军狄青为枢密副使,亲率宋军前往镇压。侬智高也在归仁铺(今广西宾州)亲督全军排成三列锐阵,他们手执大盾、标枪,身穿绛衣与北宋正规军对抗。当侬军掷镳杀死了狄青所仗为先锋的悍将王简子时,狄青一时间竟然也“汗出如雨”。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训练有素的宋军占了优势。侬智高的麻痹轻敌终于酿成了归仁铺之败,侬军被斩首二千二百级,官属死者五十七人,还有五百余人被俘,侬智高不得不撤退。次日黎明,狄青领兵入邕州,砍下黄师宓等侬军首领的头颅悬于州城,并把五千三百四十一具尸体筑京观于邕城北隅,当时狄青还为之写了《京观志》。

侬智高见大势已去,立刻弃城,直遁至少数民族居住的大理(辖今云南全境及四川西南等地)作重整旗鼓,寻机再战的准备。侬智高在此败之前,曾作过长远打算;用厚赠、联姻等办法,同“西接大理、地多善马”的特磨寨酋长侬夏诚建立联系,并在该处筑宫备退。归仁铺战败后,侬智高即携其母、弟、妻、子落脚特磨寨。侬智高之母阿侬到特磨寨后,在侬夏卿胁作之下,收余部三千多人,习骑练战,企图再同宋朝作战。

但新任的邕州知州肖注“帅师往讨,获一裨将。引至卧内,与之语,具得贼情。”军事机密泄露了,依附侬智高的西山六十族族人也被余靖派去的杨元卿间离了,侬智高无奈之下留下亲人,“自将兵五百及其六妻六子奔大理国,欲借兵以攻诸侯。安道(余靖)使元卿等十人发诸侯陈充等六州兵袭特磨寨,杀押衙,获其母、弟、子以归。”其时阿侬已经年高六旬有余,侬智高之弟侬智光二十八岁,长子侬继封十四岁,另一小儿子侬继明才八岁。时为宋皇佑五年农历12月(公元1054年)。

抓到阿侬等人后,余靖欲处以酷刑,烹杀解恨,然广西转运司怀疑当地少数民族妄执冒充领赏,于是余靖摒弃故欲,上奏朝廷请将阿侬等解往京师囚禁,待擒获侬智高后,再辨其母等真伪。宋仁宗批准了这个奏请。

侬智高后事如何?在壮族的民间传说中大都以其身亡结束,但致死原因、时间、地点各异。在史籍《文献通考》、《宋史》中各有相悖之载,既云“智高不知所终”,“其存亡莫可知也”,又说“侬智高败奔大理,其国捕之以闻,”“募死士使入大理取智高,至则已为其国所杀,函首归献。”

从现有资料看,侬智高死于云南大理较为真实。宋朝学者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曾巩的《隆平集》、苏辙的《龙川别志》、明人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王守仁的《泗城土府世系考》、清朝学者毕沅的《续资治通鉴》等都执此说。近年,在云南大理五华楼发现的《故大师白氏墓碑铭并序》中,为这一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据司马光在《百官表·大事记》中记载,侬智高的遇害时间为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农历4月,终年仅三十一岁。

侬智高既已死,以其母、弟、子诱降的对象不复存在,宋仁宗乃于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农历6月下令一并残酷杀害。

侬智高反宋起义战争失败之后,北宋王朝对侬智高的直系亲属实行了残酷的灭族,并对侬洞其他壮族百姓以赐姓的名义令其“从良”。侬洞壮族同胞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人更姓为赵氏、苏氏、陆氏、胡氏等,逐渐分播岭南四方,据传,后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开国领袖胡志明、当今越南共产党总书记农德孟(侬德孟),就是侬智高这一族的后裔;而留居当地的一部分人则被迫将“侬”字省去“亻”偏旁,以“农”为氏,世代相传至今,人丁极众。

在封建王朝的重压之下,该支壮族农氏还必须在世传家谱中说明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的。如一支壮族《农氏族谱》中就这样记载:“太祖始祖,本属为帝裔孙,迄今二千余年,世系繁衍,散处于各省县者,代有其人。至皇祜年间,农氏一姓由山东随狄武襄(青)征南者,以千数百计,今各散居于滇、粤、越等处…”云云。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农氏,出自古老的蒙古族贞部落,在明朝时期有转迁驻扎、定居于他力压音道伦格日之地者。

蒙古贞部落,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群体,史书称蒙郭勒津,就是后世所称的土默特部。

早在明崇祯中期(公元1635~1637年),蒙古贞部落即归附于后金政权,在明崇祯十年(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7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在其聚集地设置了土默特左翼旗,以旗制行政机构掌管蒙民事务。

在以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贞部落族人创造和发展了蒙古贞地名风俗文化。在今辽宁省阜新市蒙古贞部落世居地,多有以蒙古语命名之地。

蒙古语“他力压音道伦格日”,汉义就是“农家七间房”,以其时该地有七家农户而命名,称为地名,即今辽宁省阜新市伊吗图乡七家子。后在斯地定居的蒙古族贞部族军民中,有人以地名改取为汉姓者,即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索佳氏,满语为S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鄂尔坤(今蒙古国鄂尔坤河流域)、吴尔湖(今黑龙江鹤岗南部)、俄漠和(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马尔墩(今辽宁新宾上夹马尔敦村)、大凌河(今辽宁锦县)、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索氏、曹氏、农氏等。该支满族农氏始祖为索佳·农起,满洲正红旗人,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索佳·农起出任山西巡抚,他悉心整顿吏治,任劳勤苦,最后竟病逝于任所,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汉化为姓氏者,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农吉勒氏,满语为Nonggile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农氏、吉氏等。



得姓始祖:神农氏、侬智高、索佳·农起。

农氏的帝王国君 -- 侬智高:(公元1025~1055年),壮族;广源州人(今广西南宁)。著名北宋时期广西壮族农民起义领袖,天南国缔造者,农氏鼻祖之一,在位时间从1043~1055年为期十二年,终年三十岁。

侬智高的父亲是壮民侬部首领侬民富。

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赵炅封壮民侬部首领侬民富为检校司空御史大夫、上柱国。

宋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宋仁宗赵祯授侬全福为邕州卫职,但“转运使章戚罢遣之,不受其地。侬存福乃与其子侬智高东掠笼州(傥犹州,今广西扶绥),有之。”侬全福充分发挥自己的号召能力,利用当地的优越条件,“招诱中国及诸洞民,其徒甚众,”藉以开发金矿资源,并“由是富强”。

此前,“田州(今广西田阳)酋长请往袭之,知邕州者恐其生事,禁不许。”侬全福势力日长,自称“昭圣皇帝”,立其妻为“明德皇后”,封其子为“南衙王”,改其州为长生国(一曰长其国),缮甲治兵,坚城自守,并拒绝向交趾(今越南北部政权)奉土称臣。

宋宝元二年(交趾李太宗乾符有道元年,公元1039年),“交趾恶之”,交趾李太宗(汉史记李德政,越史记李佛玛)出兵袭击了侬全福所部,连同侬全福共俘五人。

侬智高之母阿侬原为武勒州人,后转至傥犹州,被侬全福娶为妻。当交趾举兵袭击捕捉侬全福时,阿侬与年仅十四岁的侬智高逸走幸生。

为了搭救被抓去当人质的侬全福等人,“侬智高不得已,岁输金货甚多。”但交趾统治者竟刀下无情,当时交趾李太宗下诏曰:“朕有天下,率土皆臣,诸藩奉贡。傥犹存福妄自尊大,建国僭号,骚扰边氓。朕龚行天讨,师广源,俘存福等五人,尽平其地,遂皆斩之于都市(今越南河内)。”

宋仁宗赵祯庆历元年(交趾李太宗乾符有道三年,公元1041年),侬智高母子出据傥犹州建立“大历国”。交趾统治者不容侬氏家族的后代东山再起,出兵讨伐,侬智高力不匹敌,被擒至交趾京师。

交趾李太宗见其父被诛也并未能征服侬氏势力,便改以怀柔政策,不但把他释放回籍,还授以广源州知州衔,划雷、火、戚、婆四洞及思琅州(思浪州,今广西龙州金龙以西越南境内)归其管理,两年后又给他赐都印,拜为“太保”。

但是,侬智高并没有臣服于交趾,反因屡受凌辱而“内怨交趾”,并在被释后第四年占据了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安德),建立了“南天国”,立年号“景瑞”。

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侬智高逐渐占领、控制了右江地区田州一路的少数民族地区。同年,他以勿恶洞(今广西靖西)为根据地,开始与交趾正式决裂。交趾政权命太尉郭盛溢前往征讨,结果郭盛溢兵败而还。

打退了郭盛溢的军事进攻之后,侬智高于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农历9月首次试兵广南西路重镇邕州,宋仁宗行诏江南、福建等路以备,并在当年农历12月派内供奉官高怀政督捕进入邕州的侬智高部众。

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农历2月,广南西路钤辖司请于邕州罗徊峒(今广西龙州)置一寨,作为阻扼侬智高的屏障,得到宋廷批准。不久,交趾又发兵攻打侬智高,侬智高寡不敌众,率部遁伏山林。当广南西路转运上报这一情况时,宋朝立即采取防范措施,“诏本路严备之”。同年,广西转运使肖固命邕州指挥使亓赟前往“刺候”侬智高的情况。亓赟“欲邀奇功”,背地里自开兵衅,为侬智高所擒。亓赟深恐自己会在侬智高刀下丧命,撒谎道:“我来非战也,朝廷遣我招安汝耳。不期部下人不相知,误相与斗,遂至于此。”侬智高遂亲自为之释缚,引坐赐酒,席间用试探的口吻询问:“大丈夫何以郁郁久为人奴?方今交趾,经略失驭,边吏养安,孤欲北并衡湘,西荡瓯骆,然后乃策进取,即不能跨有南海,剖符通使,亦与国也。朝廷其许我平?”亓赟见其直言相告,便发表己见:“足下以弹丸之地,崛起逆命,天兵所加,譬犹灶上扫尘;且夫顺天者顺,昧时者蹶,何如卷甲束身,纳土请命,不失封侯之赏,孰与夫首领不保,妻子为戮乎?”听了此番述说,侬智高认为甚有见地,高兴地笑道:“吾固念之,事在公矣!”当即“遣其党数十人随赟至邕州”,奉表请求归属宋朝。

不料,此举遭到宋仁宗的拒绝,还以亓赟“战败偷生,妄许侬智高朝贡,为国生事”为名,黜为全州(今广西全州)都指挥使。

宋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农历2月,侬智高再向宋朝请求内属,宋仁宗“诏广南西路转运使、提点刑狱、钤辖司具利害以闻。”侬智高没因此气馁,又“以驯象、金银来献,朝廷以其役属交趾,拒之。”并令广西转运司、钤辖司以本司名义作复;“以广源州本属交趾,若于其国同贡,即许之。”翌年农历4月,侬智高继续向宋廷“贡方物,求内属”,宋仁宗还是没有接受。侬智高附宋之心未死,“后复贡金函书以请,知邕州陈珙上闻,亦不报。”此外,侬智高还多次向宋廷求投官职,“以统摄诸部”。第一次,他求补田州刺史,宋仁宗没有答应;第二次,他又请当一个地位更低的教练使,仍然得不到批准。第三次,他官位不求了,只求北宋政府赐给袍笏官服,作为宋官的象征,结果宋仁宗还是没有同意;第四次,他索性只求每当宋朝举行南郊大典时,贡金千两,换取同邕管互市的待遇,宋仁宗照样没有允许。宋仁宗这一系列莫名其妙的愚蠢决定,最终点燃了侬智高起兵反宋的导火线。

史书记载,侬智高“能属文,尝举进士,不第。”仕途不顺利与亲人被杀的经理怨恨集于一身。当侬智高求附屡次遇拒,万分绝望之后,他召集部众说:“今吾既得罪于交趾,中国又不我纳,无所容,止有反耳!”于是频繁活动于左、右江一带,暗中探察宋朝官军的实力,又在邕州寻找充当内应的人,作好起兵反宋的准备。其间他“擅山泽之利,遂招纳亡命。”为了麻痹宋朝的地方官吏,他“数出弊衣易谷食”。传播“峒中饥,部落离散”之言,邕州的官老爷们认为侬智高力量微弱,不足为敌,故不防备。而侬智高却与广州进士黄玮(黄纬)、黄师宓及其党侬建侯、侬志忠(侬智)等日夜合谋,制定了进攻邕州的计划。准备就绪后,侬智高即于一天傍晚“焚其巢穴,给其众曰:‘平生积聚,今为天火焚,无以为生,计穷矣。当拔邕州,据广州以自王,否则兵死!”就这样,一场“五岭骚然,天子为之旰食”的反宋斗争在宋朝南疆爆发了。

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农历4月,侬智高率五千响应者沿着郁江源头之一的右江东下,首先攻下了右江上游的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平马镇)。为了激发斗志,取得广大民众的支持,侬智高就地劫富济贫,“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横山寨既破,邕州知州陈珙“虑起事而失阁门使也,皆寝不奏,亦不为备。”这为侬军的顺利进军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年农历5月,侬智高来到邕州城下,陈珙见事不妙,急忙布置防军,命通判王乾佑守来远门,代理都监李肃守大安门,指使武吉守朝天门。此外,广西都监张立还率部队从宾州(今广西宾阳)来增援。援军一到,陈珙即在城上犒劳军士,正值他们兴高采烈饮酒之时,侬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破城而入。这与侬智高事先在城内安插内应者配合行动有关,故时人云“城中之人为内应,城中皆应之”。其时,守卫南门的司户参军孔宗旦“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史传被侬军“断其首,尸不仆,犹奔马而还”的传奇人物宋士尧也曾率兵与侬军作战,但终于无法挽救邕州的危局。一场恶战,宋朝官军战死一千多,陈珙等一批重要官员被俘虏。

攻占了邕州城后,侬智高阅军资库,发现他以前所上金函,便怒不可遏地质问陈珙为何不上呈他请求内属的函件,陈珙狡辩说已经上奏,但宋廷不同意。侬智高即命人搜寻奏草,终未见,于是将陈珙这个“病目”知州推出斩首。

占邕州城后,侬智高在此建立“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年号“启历”(端懿),沿循宋朝制度封官建政,强化其统治权。同时大赦境内。部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兵员顿增至一万多人。

居邕不久,侬智高即离城辟地,沿着郁江大举挥师东下。由于当时“岭南州县无备,一旦兵起仓卒,不知所为,守将多弃城遁,故智高所向得志,”很快就占领了广西东部以及广东西部的大片地区: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农历4月,侬军进入邕州下游的横州(今广西横县)、知州、殿中丞张仲回,监押、东头供奉官王日用弃城而走。农历5月,侬军进占贵州(今广西贵县),知州、秘书丞李琚不战而逃。随后,侬智高踏进广南东路地界,猛攻封州(今广东封川),遇到都监陈晔的抵抗,封川县(今广东封川)县令还带乡兵、弓手迎击,但侬军以数百倍的绝对优势,胜利奋进,陈晔败走,乡兵溃退,知州曾觐从卒决战,不胜,被执。处决曹觐之后,侬智高继续向康州(今广东德庆)进军,恃众急攻,终于破城而入,赵师旦和监押马贵被处死。

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侬智高“所过如破竹”,相继攻破沿江九州,继续督军东征,于农历5月末抵达广州城下,开始了起事以来最艰苦、历时最长的围城作战。但是,由于广州城坚防严,守军又得到外援,侬智高久攻坚城不下,给宋朝集中兵力南下以时间,面对着日益紧张的形势,侬智高只好解除长达五十余日的广州之围。

侬军退出广州,遇上了英州(今广东英德)知州苏缄在四十里长的路上布设槎木、巨石为碍,被迫绕道由沙头渡江,北上清远县,向连州(今广东连县)、贺州(今广西贺县)进军。攻贺州不下,在这一带转战一个多月,取得白田、路田、太平场三役之胜,打死宋军头目张忠、蒋偕等人。太平场战后,宋军溃走山林,劫掠地方。柳州司理参军陶弼深忧这些败卒会倒戈附侬,便取来白旗数面,大书“招安”其上,遣人持徇,才收得一千多残兵。农历9月,侬军西攻昭州(今广西平乐),知州柳应辰弃城逃走。这是离开广州后首次攻下的州城。

侬智高自度北伐无望,遂班师西折。西陷宾州之后,侬智高于农历10月再度进入他于此称帝建国的邕州。二驻邕城,侬智高仍以胜利者自居,对汹涌南来的宋军置若罔闻,既不在根据地建设上费心,又不做军队组训等巩固政权工作,而是把拿下广州作为战略目标和中心任务,“日夜伐木治舟楫,扬言更趋广州。”农历12月,广西钤辖陈曙发动金城驿(今广西南宁)之战,被侬军击败。为利用少数民族的力量,侬智高亲自写信给实力强大、地理条件优越的结洞酋长黄守陵,黄守陵对此十分赞赏,“运糯米以饷智高”。后因桂州(今广西桂林)知州余靖派邕州人石鉴前往结洞挑拨离间,黄守陵渐疏侬智高。余靖还招邕州各洞“侬、黄诸姓酋长,皆縻以职,使不与智高合。”溪洞联系断绝,宋朝又已兴师动众,加上侬智高在战略战术上的许多失误,最后给自己引来了惨败的结局。

自侬智高事起,“朝廷忧之,君臣为之旰食。”在一再调兵遣将,师久无功的情况下,宋仁宗赵祯接受了宰相庞籍的推荐,给时任枢密副使的狄青加了一大串官衔,派他统军南来镇压侬智高。狄青筛选精锐部队南下,同孙沔、余靖所部合并,从桂州开往宾州驻下,计官军、土丁共三万一千多人。为了统一军纪,狄青斩了擅自攻击侬智高的败将陈曙等三十二人,“诸将股栗,莫敢仰视。”接着,狄青始行疑兵之计,按兵不动,下令调集十天军粮,名为“休军”。侬智高据侦察兵报告,信以为真,懈怠不备。狄青却于次日发三军急速行进,来到天险昆仑关(今邕宾公路邕宁、宾阳交界处)下,借上元节之机大张灯烛,分宴将校,侬智高仍未看出破绽。其实,狄青已经冒大风雨,夜度天险,派军候“传语诸官:请过关吃食。”并列阵于归仁铺(今邕宾公路二、三塘之间),示意与侬智高决一雌雄。

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农历1月,侬智高亲督全军排成三列锐阵,他们手执大盾、标枪,身穿绛衣,望之如火。当侬军掷镳杀死狄青所仗为先锋的王简子时,狄青一时间“汗出如雨”。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训练有素的宋军占了优势。侬智高的麻痹轻敌终于酿成了归仁铺之败,其军被斩首二千二百级,官属死者五十七人,还有五百余人被俘,侬智高不得不撤退。次日黎明,狄青领兵入邕州,砍下黄师宓等侬军首领的头颅悬于州城,并把五千三百四十一具尸体筑京观于邕城北隅,狄青还为之写了《京观志》。

侬智高见大势已去,立刻弃城,直遁至少数民族居住的大理(辖今云南全境及四川西南等地)作重整旗鼓,寻机再战的准备。侬智高在此败之前,曾作过长远打算;用厚赠、联姻等办法,同“西接大理、地多善马”的特磨寨酋长侬夏诚建立联系,并在该处筑宫备退。归仁铺战败后,侬智高即携其母、弟、妻、子落脚特磨寨。侬智高之母阿侬到特磨寨后,在侬夏卿胁作之下,收余部三千多人,习骑练战,企图再同宋朝作战。

但新任的邕州知州肖注“帅师往讨,获一裨将。引至卧内,与之语,具得贼情。”军事机密泄露了,依附侬智高的西山六十族族人也被余靖派去的杨元卿间离了,侬智高留下亲人,“自将兵五百及其六妻六子奔大理国,欲借兵以攻诸侯。安道(余靖)使元卿等十人发诸侯陈充等六州兵袭特磨寨,杀押衙,获其母、弟、子以归。”其时阿侬已经年高六旬有余,侬智高之弟侬智光二十八岁,长子侬继封十四岁,另一儿子侬继明才八岁。时为宋皇佑五年农历12月。

抓到阿侬等人后,余靖欲处以酷刑,烹杀解恨,然广西转运司怀疑当地少数民族妄执冒充领赏,于是余靖摒弃故欲,上奏朝廷请将阿侬等解往京师囚禁,待擒获侬智高后,再辨其母等真伪。宋仁宗批准了这个奏请。

宋至和初年(公元1054~1056年),侬智高的亲人们被槛至北宋京城。过了几个月的监狱生活,侬智光身染神经疾,殴打守兵,企图越狱。有人认为“养之无用,请戮之,”宋仁宗愤怒地回答:“余靖欲存此以招智高,而卿等专欲杀之耶?”此后大臣们再也不敢提及此事。而亲自缉获阿侬等人的杨元卿,本想入京分食阿侬之肉以泄忿,但宋仁宗却因阿侬通晓少数民族语言,要杨元卿“若孝子之养亲”般地侍候阿侬。气得他多次向上司“涕泣求归”,终未得到允许

侬智高后事如何?在壮族的民间传说中大都以其身亡结束,但致死原因、时间、地点各异。在史籍《文献通考》、《宋史》中各有相悖之载,既云“智高不知所终”,“其存亡莫可知也”,又说“侬智高败奔大理,其国捕之以闻,”“募死士使入大理取智高,至则已为其国所杀,函首归献。”

从现有资料看,侬智高死于大理较为真实。宋朝学者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曾巩的《隆平集》、苏辙的《龙川别志》、明人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王守仁的《泗城土府世系考》、清朝学者毕沅的《续资治通鉴》等都执此说。近年,在云南大理五华楼发现的《故大师白氏墓碑铭并序》中,为这一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据司马光在《百官表·大事记》中记载,侬智高的遇害时间为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农历4月,终年仅三十一岁。

侬智高既已被杀,以其母、弟、子诱降的对象不复存在,宋仁宗乃于宋至和二年农历6月下令一并残酷杀害。

侬智高反宋战争失败之后,宋王朝对侬智高的直系亲属实行残酷的灭族,并对侬洞其他壮族百姓以赐姓的名义令其“从良”,侬洞壮族同胞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人更姓为赵氏、苏氏、陆氏、胡氏等,逐渐分播岭南四方,据传,后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开国领袖胡志明、当今越南共产党总书记农德孟(侬德孟),就是侬智高这一族的后裔;而留居当地的一部分人则被迫将“侬”字省去“亻”偏旁,以“农”为氏,世代相传至今,人丁极众。

在封建王朝的重压之下,该支壮族农氏还必须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的。如一支壮族《农氏族族》中这样记载:“太祖始祖,本属为帝裔孙,迄今二千余年,世系繁衍,散处于各省县者,代有其人。至皇祜年间,农氏一姓由山东随狄武襄(青)征南者,以千数百计…今各散居于滇、粤、越等处…”云云。

侬智高起义大事年表:

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赵炅封壮民侬部首领侬民富为检校司空御史大夫、上柱国。

宋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宋仁宗赵祯授侬全福为邕州卫职,但“转运使章戚罢遣之,不受其地。侬存福乃与其子侬智高东掠笼州(傥犹州,今广西扶绥),有之。”侬全福发挥自己的号召能力,利用当地的优越条件,“招诱中国及诸洞民,其徒甚众,”藉以开发金矿资源,并“由是富强”。此前,“田州(今广西田阳)酋长请往袭之,知邕州者恐其生事,禁不许。”侬全福势力日长,自称“昭圣皇帝”,立其妻为“明德皇后”,封其子为“南衙王”,改其州为“长生国”(一曰“长其国”),缮甲治兵,坚城自守,拒绝向交趾(今越南北部政权)奉土称臣。

宋宝元二年(交趾太宗李德政乾符有道元年,公元1039年),“交趾恶之”,李太宗(李佛玛)出兵袭击侬全福所部,俘五人。侬智高之母阿侬原为武勒州人,后转至傥犹州,被侬全福娶为妻。当交趾举兵袭击捕捉侬全福时,阿侬与年仅十四岁的侬智高逸走幸生。为了搭救被抓去当人质的侬全福等人,“侬智高不得已,岁输金货甚多。”但交趾统治者竟刀下无情,李太宗下诏曰:“朕有天下,率土皆臣,诸藩奉贡。傥犹存福妄自尊大,建国僭号,骚扰边氓。朕龚行天讨,师广源,俘存福等五人,尽平其地,遂皆斩之于都市(今越南河内)。”

宋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交趾擒住了侬智高,但为了收买侬部,又释之,还以雷、火、戚、婆四洞及思琅州益之。

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侬智高占据了安德州,创立南天国,年号“景瑞”。

宋皇佑元年(南天国七年,公元1049年)农历9月乙巳,侬智高首次试兵于邕州,农历12月甲子(公元1050年),以高怀政督捕入邕州的侬智高部众。

宋皇佑二年(南天国八年,公元1050年)农历2月丙戍,广南钤辖司请于邕州罗迥洞(今广西龙州西北部)置寨,以侬智高诏准。

宋皇佑三年(南天国九年,公元1051年)农历2月,侬智高求内附,诏广南西路转运使提点刑狱钤辖司,具利害以闻,以役属交趾拒之。农历4月,侬智高再贡方物,求内附,不许。

宋皇佑四年(南天国十年,公元1052年)农历4月,侬智高沿右江东下攻横山寨(今广西田东马平镇),知州陈珙不报。农历5月乙巳朔,侬智高陷邕州,执陈珙杀之,兵死千余人。癸丑,侬智高军入横州,知州张仲回监押王日用弃城走。丙辰,侬智高军占贵州,知州李琚不战而走。庚申,侬智高军入龚州(今广西平南),知州张序弃城走。辛酉,侬智高军入藤州,知州李植走。壬戍,侬智高军入康州(今广东肇庆德庆),知州赵师旦与监押马贵拒贼死,官吏死者多人。癸亥,侬智高军据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丁宝臣战败而走。丙寅,侬智高抵广州城下。农历6月乙亥起,前卫尉卿余靖为秘书监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前尚书屯田员外郎直史馆杨畋体量安抚广南提举经制盗贼事。庚辰,改余靖为广西安抚使知桂州命同提点,广东刑狱李枢与陈曙讨侬智高。甲申,广端州都巡检高士尧与侬智高战于广州船亭,败。丁亥,以狄青为枢密副使。庚寅,武日宣魏承宪与侬智高战于广州城下,不胜。农历7月乙巳,出内藏钱绢助河北军储。丙午,令余靖经制盗贼事。壬戍,侬智高围广州计五十七日,引去广东兵马钤辖张忠、长英州苏缄邀击于白田(今广东佛山平东),张忠战殁。甲子,侬智高攻贺州不得,广东兵马钤辖蒋偕败于路田。农历8月辛卯,令枢密直学士孙沔安抚湖南、江西,内侍押班石全斌副之。农历9月戊申,侬智高袭杀蒋偕于太平场(今广东从化)。丁巳,令余靖提举广南经制盗贼事。庚申,广西兵马钤辖王正伦于昭州馆门驿战殁,侬智高入昭州,知州柳应辰走。庚午,以狄青为宣岳南院使,宣抚荆湖路,提举广南经制盗贼事。农历10月丙子,召鄜延环庆泾原路,择蕃落广锐军各五十人赴广南行营。丁丑,智高入宾州。甲申,侬智高军复入邕州,日夜伐木,台州楫扬言将复趋广州。农历12月壬申,广西兵马钤辖陈曙与侬智高战于金城驿。

宋皇佑五年(南天国十一年,公元1053年)农历1月甲辰,狄青至宾州。丁未,朝廷下诏止交趾助兵。己酉,狄青大会诸将,斩陈曙以正军纪,下令休军十日。庚戌,宋仁宗以广南用兵罢上元张灯。丙辰,夜宴将佐。丁巳,夜宴至二鼓,狄青推有病回卧内,不一时,令孙沔代主席,是夜大风雨,狄青率队而出。戊午,午后兵至昆仑关,夜至金城驿。己未,晓行午后至归仁铺,侬智高始觉,出而据山坡之上,两军对阵,虽然宋军较弱,连前部先锋悍将王简子都被侬军所杀,但毕竟宋军久经沙场,在狄青指挥下终大胜之,南天国灭亡。庚申,狄青入邕州。甲子,宋仁宗遣使抚问广南将校,赐军士缗钱。农历2月甲戍,狄青班师离邕州。癸未,狄青复为枢密副使。甲申,赦广南,凡战殁者给(棺),护送还家,无主者葬祭之,贼所过郡县免其田租一年,死事家科徭两年。丁亥,狄青班师,回至桂州,不日磨镇南峰及月牙山之石壁,以镌平蛮碑与题名碑。农历4月辛未,回至京师,宋仁宗设宴于垂拱殿。农历5月乙巳,以狄青为枢密使。丁未,孙沔为枢密副使。

宋至和初年(公元1054年),侬智高母弟子被槛至东京。

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农历6月乙巳,肖注招募一批死士进入大理去刺杀侬智高,到了那里,才知侬智高已死了,宋仁宗遂戮侬智高母弟子于京师。

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农历2月,狄青逝世。

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壮民特磨道首领侬夏卿来归。至此,轰轰烈烈的侬智高起义运动宣告彻底结束。

跟帖时间 2010-05-16 08:18:5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农氏的历史名人 -- 农 益:(生卒年待考),平南人,明永乐年间举人,官至训导,著名明朝大儒。



农 猷:(生卒年待考),明朝官淳安县县令,多有惠政。



农志科:(生卒年待考),沅州人,明宣德年间任靖州学正,著名明朝大儒。



农文义:(公元1926~今),壮族;广西平果县人。著名地方纪检公务员。

原任中共平果县纪检会专职委员。

1949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村、区长和文教、教育局长,县委临委秘书、县纪检会专职委员等职。

在职近四十年间,其中搞农村工作五年,文教工作十二年,办案工作二十一年。全国除福建、新疆、西藏、青海未到外,其余省、市、区均多次来往办案。有四次办案时间最长,范围最广,里程最多。如1971年2月23日~9月20日,历时二百一十天,往返乘坐车船两万八千余,到十九个省、市、区的71个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办案。还到过越南胡志明主席革命根据地和高平省等地。

晚年好学诗文。



农加升:(公元1932~今),壮族;广西天等人。著名社会学专家、民族语言学专家。

主助理研究员,曾任广西民族报社编辑部主任。是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广西民族语文学会会员,广西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广西壮学学会会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共党给壮族及一些需要创制文字的民族创造了新文字,他一辈子干着民族语言文字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广西的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开发事业已经从无到有,从少至多。

1986年,他在广西区语委业务处学校组工作时,与他人合编了一整套(小学双语文教材)1~6册,共三十二本(也称“三位一体”教材,是按汉语拼音、汉字、壮文三大对照编排的)。

为了从理论上阐明壮文进学校和建立双语文教学体制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他撰写了《试谈壮文进小学与建立双语文教学体系》、《壮族地区的双语文教学应坚持以壮语文为主》、《壮文拼音与〈壮文方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讨》三篇论文,分别在《广西民族工作通讯》杂志、《广西民族报》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一书上公开发表,得到了同行者的赞赏和当时社会舆论的共鸣。第二篇论文还于1993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广西分会》评选为三等优秀论文奖。

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文师资人才,1989年发起集资办学,与他人共同创办了“广西兴桂民族职业高级中学”。该校五年已培养出掌握汉壮双语文教学的师资二百余人。业绩入编《中国优秀人才事略大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英文版)等大型辞书中。



农秀琛:(公元1935~今),壮族;广西龙州人。著名民间文艺家。

1952年毕业于广西省立龙州中学。曾任小学教师、中学校长。

1960年调往文化部门,历任县文化馆副馆长、馆长、县文化局副局长。1992年任县文联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宁地区民间文学协会副主席。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即致力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1958年在《民间文学》发表处女作《勇敢的阿刀》,该文先后编入《中国民间故事选》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作高等学校文科教材。196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勇敢的阿刀》、《布独和各单》两个故事单行本。

其作品在地、市、省及全国级刊物发表数十篇,代表作有《中法战争故事》和《红八军故事》等。一些作品被选入多种选集。曾主编龙州县《民间故事集》、《民间歌谣集》、《民间谚语集》等三大集成,被自治区评为优秀编辑、先进工作者;被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等三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

个人成就传略辑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农冠品:(公元1936~今),壮族,笔名夕明;广西大新人。著名当代诗人、民间文艺家。

1960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入广西文艺界工作。

曾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三、四届主席;广西民间文艺研究室主任;广西文联第四届副秘书长、党组成员;广西文联第五届专职副主席、党组成员。任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编委副主编;《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副主编;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编委。广西政协第七届委员、法制委委员。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

其诗作《泉韵集》、《甜甜的乡情》、《布洛陀经诗译注》、《剪不断的情思》、《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等曾获广西人民政府振兴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以及全国多项奖。

出版有《爱,这样开始》、《岛国情》、《晚开的情花》、《醒来的大山》、《相思在梦乡》、《记在绿叶上的情》等诗集。还出版《民族文化论集》、散文集《风雨兰》、《热土草》及《鹦哥王》等文学专集。



农德孟:(Nông Đức Mạnh,公元1940~今),岱族,亦称侬德孟、侬德命;越南北𣴓人。著名越南共产党中央总书记。

越南河内中央农林中专毕业,林业专家。

农德孟生于越南北𣴓省纳星县强利乡一个岱族家庭,有传闻认为他是胡志明的私生子。

1958年4月参加革命,1963年7月加入越南劳动党(越南共产党)。

1958~1965年在林业基层单位工作。

1966~1971年在前苏联列宁格勒林业学院留学。回国后历任越共北方省省委委员、林业厅厅长、省委副书记、省人大主席、省委书记等职。

1991年7月在越共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越南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2年9月当选国会主席,并于1996年9月,2000年9月连任。

2001年4月22日当选越共中央总书记兼任越共中央军事党委书记,2006年4月25日连任,是越共四人领导核心(总书记、国家主席、总理、国会主席)之首。

农大桂:(公元1963~今),壮族;云南文山人。著名有色金属专家。

高级工程师,黄石市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副主任。

1985年8月至今在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工作,1999年1月当选为黄石市人大代表。

1985年8月至今在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从事科研、设计工作,其中八个课题和设计项目获省级以上奖,并多次被该单位评为优秀工作者。

跟帖时间 2010-05-16 08:16:5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农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农正;望出雁门:全联典出农氏的郡望和得姓源流。

淳守慈令;国学名儒: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农猷事典。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农益、农志科,二人并称为一代名儒。



2.五言通用联:

曲径通幽谷;辰时沐晓风:此联为以鹤顶格嵌农氏的繁体字“農”字的析字联。



3.七言通用联:

雁传喜讯平安久;门纳吉祥幸福多:此联以鹤顶格典嵌农氏的望族居住“雁门”(郡)二字的嵌字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国学名儒,储才有二;淳安贤令,称奏无双: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名儒农益事典。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淳安令农猷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5-16 08:14: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农氏的字辈排行 -- 广西百色农氏字辈:“振仕加全绍世”。

广西崇左农氏字辈:“德应士振国耕业承乡绍世永伟大胜利文武双全”。

广西马山农氏字辈:“天国维成家孝”。

广西天等农氏字辈:“挺良会远承”。

广西南宁农氏字辈:“威武庆郎知永德赋广惠福万希国廷应天建世恩智成良会显(远)兴藩定集昌功勋传燕邕诗书继绵长”。

跟帖时间 2010-05-16 08:13: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农氏的家谱文献 -- 广西雁门农氏宗族谱不分卷,(现代)农荣标主编,1998年计算机排印本。注:此为广西横县、贵港市、灵山县、浦北市、宾阳县、玉林市、马山县、都安县、南宁市郊、灉宁县、钦州市等十八县市农氏之统谱,其远祖无确凿史料可考,因此在该谱中奉元朝农宰询为一世始祖,先祖分别为农挺训、农开明、农开猷。

跟帖时间 2010-05-16 08:12:3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农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钦 州:唐朝睿宗时设古称安州,有一千四百余年悠久的历史,当时治所在钦江(今广东钦县)。钦州位于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的顶端,辖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古属百越,秦朝时期为象郡,南北朝时期的梁国改属安州,隋朝时期初置安京县,后改为钦州,主要是为了管理钦江流域而建,一直沿革至今。钦江发源于广西灵山县平山镇白牛岭,由东北向西南横穿灵山境内,至钦州市尖山镇入茅尾海,全长一百七十九公里,流域面积两千四百五十七平方公里。钦江流经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的十九个镇。如今,习惯上将灵山县陆屋镇以上河段称为鸣呵江,陆屋以下河段称为钦江。



2.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钦州堂:以望立堂。

稼穑堂:相传农氏是远古神农氏的后裔,神农氏教民稼穑(种庄稼),将人类推进至农耕社会,该堂号由此而来。

跟帖时间 2010-05-16 08:11:1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农氏的迁徙分布 -- 农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六位,人口约四十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5%左右。

农氏总体来讲,是一个很典型的职业化多源姓氏,是人类社会从自然渔猎状态进入农耕组织社会的重要表征之一。

上古时候,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的首领,他的部落崇拜凤图腾,和崇拜龙图腾的黄帝氏族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部落很善于农业生产,种植业很发达,而种植业要比狩猎,采集更有保障,所以他的部落很兴旺昌盛。炎帝的后后代中,有神农氏,相传教导天下人播种种地,很受尊敬,名扬天下。而神农氏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氏。

到了周朝时候,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朝廷里面也专门设置了一种叫“农正”的官职,专门负责天下的农业生产和祈祷风调雨顺的事宜,是很重要的官职。农正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职名为姓氏,是今天农氏的又一支起源。

另一支农氏源自北宋时广西壮族的侬氏。

北宋王朝开国以后,就一直穷于对付北方大辽、西夏的战争,无暇南顾。宋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交趾李朝政权建立,趁北宋王朝的南部边疆松弛之机,强占壮族人民的土地,掠夺人口,榨取财物。宋神宗熙宁年间与交趾李朝的战争后,交趾不断侵扰广西沿海。侬洞壮族首领侬智高被迫起兵反抗,在傥犹州(今广西靖西)建立了“大历国”,交趾王李德政又派兵镇压。

侬智高曾多次要求归附北宋,北宋王朝为了避免南方疆场生事,置之不理。侬智高则在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建立了“南天国”。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侬智高率众攻占邕州城(今广西南宁),自称“仁惠皇帝”,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接着,他挥师沿郁江东下,在十多天之内连克沿江九个州,兵抵广州城下,其军队也由五千人迅速壮大为五万人,后围广州城五十七日不下。北宋王朝赶紧调遣大军围剿,侬智高遂率师转回广西,后为宋军大将狄青击败于昆仑关归仁铺。

封建统治者对壮族先民的反抗斗争进行了残暴征服,一方面大肆屠杀,一方面大量掠夺壮族先民为奴婢,使其中的幸存者在高压下接受汉文化,融合于汉族之中。在打败侬智高后,赵宋明对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

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为汉姓赵氏、苏氏、陆氏等,逐渐分播四方;留居当地的一部分则忍痛将“侬”字省去“亻”偏旁,以“农”为氏,世代相传至今,人丁极众;在封建王朝的重压之下,该支农氏还必须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如在一支壮族的《农氏族谱》中这样记载:“…太祖始祖,本属为帝裔孙,迄今二千余年,世系繁衍,散处于各省县者,代有其人。至皇祜年间,农氏一姓由山东省随狄武襄征南者,以千数百计…后各散居于滇、粤、越等处。”

壮族农氏由于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起义的残酷镇压,后人提及历史皆心有余悸,故而一直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的先祖与侬氏有关联。历近钱载后,直到1962年4月2日,著名壮族史学家黄现璠在《广西日报》上发表了“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一文,第一次以史料为据,从学术上历史地论证了侬智高起兵反宋的正义性,澄清了封建王朝近千年来强加在侬智高身上的历史污名。壮族农氏从此扬眉吐气,皆以自己为侬洞壮族、侬智高后代为荣。

跟帖时间 2010-05-16 08:10:0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农氏的各支始祖 -- 农宰询:曾任元朝时期的武昌知府,原籍浙江钱塘。生三子,次子农挺训官于广西武缘县(今武鸣县),农挺训之子农开明、农开猷又定居横县,农氏后裔又自横县分迁广西各地。是为广西农氏一世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5-16 08:08:4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