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6-17 14:35:50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4039 跟帖次数 5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的权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有一古权国,原来是由商王朝君主武丁后裔所建立的小诸侯国,公爵爵位,国君为子姓,建国君主叫子元,史称权文丁。

古权国故址在今湖北省境内汉水流域(今湖北当阳东南部),邻近后来楚国之边境。

周武王灭殷商后,再封子嘉为权国君主,号称权甲公,是西周时期权国首任君主。他为周武王之弟,承周武王之命继任权国君主,以持古权国之地。

权国国土面积不大,但国力却相当强盛。楚国曾经从西周时期的楚熊渠开始至楚霄敖熊坎,连续十代君主都曾出兵攻击权国,却一直未能把权国灭掉,直到楚国的第十七代君主楚武王熊通执政时期,才最终实现了先君的夙愿。

在春秋早期,楚武王为了与中原诸夏争霸,开始有计划地对汉水流域的诸夏蚕食,以扩张楚国势力。权国传至第二十二代君主权归公在位的第十二年,即周桓王姬林十年(楚武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10年),楚武王亲率大军攻占了权国,将其地改设成权县,命大夫斗缗为县尹。

不久,斗缗又联合原权国的贵族叛楚。楚武王当即作出果断决策,发兵平叛,迅速包围了权县,捕杀了斗缗,然后将原权国的贵族皆迁往于楚国的那处城(今湖北荆门那口城),史书记载:“那处,楚地。编县东南,有那口城”。编县就是今湖北荆门一带,从此,楚国每灭一国,便把该国的公族们皆迁到楚国的后方严加监管,并将该国故地多设为县制,因俗以治之。

后来,故权国人中就有以“那处城”之地名为姓氏者,称那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uó(ㄋㄨㄛˊ)。那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武丁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那县,属于以地名为氏。

汉朝时期,西北地区有个那县(今宁夏固原),在当地的少数民族中,有按汉俗以地名称那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近有学者疑其为某民族将原姓氏或部落称谓取汉字谐音改单姓所致,但又众说纷纭,无法明确指认是何民族、何部落、何姓氏,因此,到底原来是什么姓氏称谓,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ē(ㄋㄜ)。



第三个渊源:源于大宛国,出自汉朝时期大宛国破落那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汉朝时期,西域大宛国(今亚费尔干纳盆地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中有破落那氏,以部落名称为氏,亦称婆罗那氏,是大宛国的附庸。

汉武帝刘彻在西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于西域地区发动了一次针对匈奴的战争,并取得了大胜,歼灭匈奴九万人,清除了通往中亚大宛国的障碍。

然后,汉武帝数次派使者沿当年张骞的足迹来到大宛国,不惜用重金以交换汗血马。但大宛国王认为汉朝鞭长莫及,因此一次次地拒绝了汉武帝的请求。最后一次,汉武帝甚至派遣使者韩不害带着一匹用黄金铸造的巨大金马和许多贵重礼物去交换汗血马,大宛国王虽然仍不想交出宝马,但又非常想要汉武帝送来的宝物,便干脆杀死了使者韩不害,夺取了所有礼物。

汉武帝终于找到了出兵的借口,他先派遣一支由三千豪无战斗力的兵马组成先遣部队,大张旗鼓地声称去讨伐大宛国,随后派遣著名的贰师将军李广利调集二十万大军在敦煌地区集结待命。

那支先遣部队全都是由罪犯和恶少们组成的,在出发时没有给他们携带充足的给养,令其沿途向各国强行索要,如果不交出粮食,就被视为是大宛国的同谋,由此激怒并探视大宛国的实力以及行军路线。不出所料,这支先遣部队不久就被大宛国的军队歼灭了,大宛国由此麻痹大意,认为前来的汉军不过如此。

西汉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随后的贰师将军指挥二十万大军沿着歼灭那支先遣部队的大宛军队退回国的足迹,迅速包围了大宛国,由于大宛国的饮水全取自城外,汉武帝特意派了几位水利专家随贰师将军同行。贰师将军在水利专家的指引下切断了大宛都城所有隐蔽的引水系统,先困城半月,之后一举攻克大宛国,砍下大宛国王的脑袋带回汉朝,而将其子孙们的头颅祭祀在汉使韩不害的墓前,由此,汉武帝迅速征服了整个大宛部落,获得了良好的种马资源,并清除了丝绸之路附近的所有障碍。

大宛部落的破落那氏族人,其后代在后来的汉化过程中,有人取谐音汉字改为单姓那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ā(ㄋㄚ)。



第四个渊源:源于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东汉时期,西北、西南地区的羌族、夷族中,有一部份人汉化过程中,取谐音汉字改为单姓那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ē(ㄋㄜ)。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慕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族拓拔部中原来就有那氏,在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在进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汉化后依旧称那氏,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ā(ㄋㄚ)。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纳赖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rai Hala,所冠汉姓即为那氏。

⑵.蒙古族那莫氏,亦称奈曼氏,源于辽国时期蒙古乃蛮部,以部为氏,世居敖汉(今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im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那氏、莫氏等。

⑶.蒙古族鼐奇特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中的那颜吉歹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ikite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那氏。

⑷.蒙古族纳雅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那雅勤部,以部为姓,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ya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中有那氏、纳氏等。

⑸.蒙古族纳伊氏,世居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yi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那氏、纳氏、伊氏等。

除了蒙古族那莫氏汉化那氏读音作nuó(ㄋㄨㄛˊ),其他蒙古族纳赖氏、鼐奇特氏、纳雅氏、纳伊氏汉化那氏读音皆作nā(ㄋㄚ)。



第六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那姓,有三个主要的来源:

⑴.西域回回那那罕,在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中期(公元1430年左右)率族人入附明朝。后徙居安徽全椒卫所,改汉名为陈景通。在其裔孙中,后有冠汉姓为那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ā(ㄋㄚ)。

⑵.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儿,在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中期(公元1442年左右)入附明朝。入朝后,那罕帖木儿被授职为锦衣卫指挥同知。卒后其子倒刺火者袭职。至其孙子一辈时,有人改汉姓为那氏,有人改汉姓为郁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ā(ㄋㄚ)。

⑶.满族中的查喇拉氏,后改汉字单姓为那氏,清朝中期该族人中有入伊斯兰教者,将那氏带入回族之中。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uó(ㄋㄨㄛˊ)。

除了回族查喇拉氏汉化那氏读音作nuó(ㄋㄨㄛˊ)以外,其他回族那那罕后裔、那罕帖木儿后裔汉化那氏读音皆作nā(ㄋㄚ)。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夸尔达氏,亦称夸尔那氏、夸哈那氏,满语为Kuwarda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所冠汉姓为那氏、桑氏等。

⑵.满族那勒加氏,满语为Nalgiya Hala,满族脱谱姓氏,亦称那尔加拉氏,北京市满族有此姓,世居地待考,后多冠汉姓为那氏。

⑶.满族那木图氏,满语为Namutu Hala,世居诨都和色(今地待考),人口极其稀少,所冠汉姓即为那氏。

⑷.满族纳塔氏,满语为Nata Hala,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纳坦部,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那氏、白氏、纳氏等。

⑸.满族囊佳氏,满语为Nanggiya Hala,源为海西女真的后裔,世居绰尔河流域,所冠汉姓即为那氏。

⑹.满族讷哷氏,亦称那尔氏,满语为Nere Hala,世居黑龙江两岸,所冠汉姓为那氏、春氏、康氏等。

⑺.满族乌鲁哩氏,亦称吴鲁哩氏,满语为Uluri Hala,汉义“猕猴桃”,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那氏、石氏、赵氏、吴氏等。

⑻.满族诺拉氏,满语为Nora mongu,是著名的老满洲部族,人数很少,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后多冠汉姓为那氏。

⑼.满族纳拉氏,亦称那拉氏、纳喇氏,满语为Nara mongu,在文献《辽东纳拉氏谱书》中有记载:海西女真四部辉发部的先世,原系黑龙江东海岸窝集部尼玛察地人,本姓依克得里氏(伊克得里氏,满语为Ikderi Hala),其始祖为昂古理、兴济理二人,自黑龙江载木植主获利,移迁于察鲁居焉!察鲁地有扈伦国纳拉氏噶扬阿、图莫图二人平素结好深厚,俱由察鲁移居张地,四人聚约修睦,昂古理、兴济理因附其姓,宰七牛祭天,改姓纳拉氏。清朝中叶以后多称那氏、纳氏、康氏等。

⑽.满族叶赫氏,满语为Yehe Hala,汉义“盔顶”,本叶赫河之名。叶赫部的先世系蒙古土默特部,始祖兴恳达尔汉,奉明成祖皇帝朱棣之命,率其部民兵等卫守开原界北围场,后兴恳达尔汉灭了扈伦纳喇部,兼并其民众那拉氏(纳喇氏),迁徙至叶赫河两岸(今吉林叶赫河),改称为叶赫部,以部为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因此有族人称叶赫那拉氏(如慈禧太后即其后裔)。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那氏、叶氏、纳氏等。

⑾.满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章家氏、斋佳氏,以地为氏,满语为Janggiya Hala,世居章佳(今辽宁新宾章京河畔)、长白山俄穆和都鲁(今吉林敦化)、费雅郎阿(今辽宁新宾)、马尔墩(今辽宁新宾上夹马尔敦村)、宜汉阿拉(今辽宁新宾)、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蒙古族那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所冠汉姓为那氏、张氏、尹氏、章氏、杭氏、车氏、英氏、宁氏、桂氏等。

除了满族诺拉氏、叶赫氏、纳拉氏、章佳氏汉化那氏读音作nuó(ㄋㄨㄛˊ)以外,其他满族夸尔达氏、那勒加氏、那木图氏、纳塔氏、囊佳氏、讷哷氏、乌鲁哩氏汉化那氏读音皆作nā(ㄋㄚ)。



第八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鄂温克族那克塔氏,世居郭络罗(今内蒙古阿荣旗得力琪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kta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那氏。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uó(ㄋㄨㄛˊ)。

⑵.鄂温克族那哈密瓜塔氏,亦称纳哈塔氏,源出金国时期鄂温克纳合部,世居郭络罗沟(今内蒙古阿荣旗得力琪尔)、扎罗木得(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区扎罗木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hata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中有那氏、纳氏等。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ā(ㄋㄚ)。



第九个渊源:源于彝族,出自明、清时期云南彝族那氏土司,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云南彝族那氏土司,源出云南彝族罗婺部族,是彝族六祖德布德施的后裔,由明太祖朱元璋赐姓为那,在明朝时期出任沅江军民府土知府。

彝族那氏土司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开始担任知府之职,其世系为:那直→那荣→那邦→那中→那瑞→那祯→那璲→那靖→那端→那钦→那宪→那鉴→那从仁→那恕→那天福→那嵩,一直到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被撤消知府之职。

到了清朝时期,又有一支那氏土司出现。该支那氏土司原为明朝时期凤氏土司的后裔。自明朝凤继祖叛乱之后,明朝政府实施改土归流,流兵开始在云南武定境内到处追缴其残部。凤氏余部于明万历年间逃往武定西北,为躲避追杀,分别易姓为那氏、李氏。易姓后的李氏逃往武定县环州一带,建立起了后来的李氏土司家族;而逃遁往万德地区方向的那氏,先在大黑山安营扎寨,后由于该地气候寒冷,且缺水短粮,故而从大黑山搬移至万德滑石板山坳的大寨子。清康熙末年,该部首领那备从大寨子迁入万德村,建起了土司城堡,成为当地著名的那氏土司,万德乡万德村是那土司政治权利中心,为土司城堡所在地。

清朝时期,那氏土司制共沿袭了十代:那天凤、那备→那德洪→那嘉猷→那显宗→那振兴→那嘉猷→那仁安→那靖保→那安和卿。其统辖的范围大致为武定县北部大部,东至今禄劝老过,南至武定县城北,西至金树沟,北至金沙江沿岸以四川会理为界。

民国以后,那土司势力渐衰,西南面已逐渐被分割出去。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经过万德自乌、马德平人民反土司起义后,南面辖区又再次缩小,所辖范围为万德乡、己衣乡全部,发窝、田心、东坡乡部分村寨。

彝族的两支那氏承袭明皇所赐姓氏,并在明朝时期有融入白族者,主要分布在大理、凤庆一带,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子元(权文丁)、那那罕、那罕帖木儿、依克得里·昂古理(纳拉·昂古理)、依克得里·兴济理(纳拉·兴济理)、纳拉·噶扬阿、纳拉·图莫图、默特·兴恳达尔汉(叶赫·兴恳达尔汉)、那直、那天凤。

那氏的历史名人 -- 那 颉:(生卒年待考),后燕人。著名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大臣。

官至辽西太守,有政绩,盛名一时。



那春诺:(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官吏。

官至扬州刺史,他为政清廉,布德及民,深受百姓爱戴。



那 鉴:(公元?~1552年待考),彝族;云南元江人。著名明朝土官(土知府)。

明嘉靖二十五年,土舍那鉴杀其侄土知府那宪,夺其印,并收因远驿印记。巡抚应大猷以闻,命镇巡官发兵剿之。

明嘉靖二十九年,那鉴惧,密约交蛮武文渊谋乱。

抚按官胡奎、林应箕,总兵官沐朝弼以闻,请以副使李维、参政胡尧时督兵剿之,制可。那鉴益纵兵攻掠村寨。沐朝弼与巡抚石简调武定、北胜、亦佐等土、汉兵,分五哨。调兵既集,朝弼与简驻临安,分部进兵。破木龙寨,降甘庄,贼势渐蹙。

那鉴遣经历张维及生儒数人诣南羡监督王养浩所乞降。时左布政徐樾以督饷至南羡,樾迂暗,闻维言,谓鉴诚计穷,乃约翼日今鉴面缚出城来降。左右咸谓夷诈不可信,徐樾不听,如期亲率百人往城下受降。那鉴纵象马夷兵突出冲之,徐樾及左右皆死。

巡按赵炳然以闻,并参朝弼、简及养浩等失事罪。帝降敕切责,褫简职,养浩等各住俸,克期捕贼赎罪。朝弼与简乃督集五哨兵,环元江而壁。令南羡哨督兵渡江攻城,选路通哨、甘庄哨各精卒二千佐之。

那鉴知二哨精卒悉归南羡,潜遣兵象乘虚冲路通哨。官兵不意贼至,仓猝烧营走。监督郝维岳奔入甘庄哨,甘庄亦大溃,督哨李维亦遁,惟余南羡逼城而军。

武定女土官瞿氏、宁州土舍禄绍先、广南侬兵头目陆友仁咸恨那鉴戕主夺嫡,誓死不退。督哨王养浩因激奖之,翼日鼓噪攻城,那鉴大败,闭门不出。官兵围之,那鉴乞降。官兵惩徐樾之败,不应。城中析屋而爨,斗米银三四钱。后来瘴毒起,大兵乃复撤,期秋末征之,朝弼以事闻。

帝定二哨失事诸臣罪,行抚臣厚赏瞿氏、禄绍先、陆友仁等,敕朝弼会同新抚臣鲍象贤鸠兵讨贼。

明嘉靖三十二年,鲍象贤至镇,调集土、汉兵七万人,广集粮运,克期分哨进剿元江,为必取计。那鉴害怕,服毒自尽。



那 嵩:(公元?~1659年待考),傣族,字维岳;云南元江军民府人。著名明末清初官吏。

元大德年间,土酋那氏筑土城与龙池之西南,因筑龙池书院于斯山之顶。藏书甚富。四方学子,预博览群书者,不远千里,挈眷偕往。”龙池书院是元江境内最早见于史籍的书院,藏书之多,不亚于丽江木氏“万卷楼”和顺宁猛氏“聚书楼”。

那嵩从小生活在“书香继室”的门第,自幼勤奋好学而知书达理,“性纯笃,任侠、重气节。”

明朝末年,那嵩承袭土知府,派遣弟那华开辟普洱,教民兴修水利,开荒屯垦,勤政爱民,开始显露其善治的才干。

那嵩作为兼理司法行政的府官,听讼府内民刑案件,不顾跋山涉水,务必实地访查,作出公正裁决。他忠于职守,富于义气。曾遣弟那伦攻普洱,势力南及车里。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他响应农民起义军张献宗部将李定国,以元江为基地,鼓励降清明将许明臣、高应凤,联合各地土司一同举义。清政府派吴三桂、铎尼、广西(泸西)府提督张勇等前往镇压。

清顺治十五年,吴三桂统率清军入滇,会集曲靖。南明永历皇帝及其臣子出逃昆明,绕道元江奔走缅甸。那嵩为了表达诚意,向南明永历帝献计说:“与其困死吴逆手下,不如统兵进入缅甸,以滇缅边区为根据地,重整旗鼓光复大明天下。”他又强调说:“但愿皇上取此权宜之计,即使不能班师回京,亦足以抗击清军进攻,鼎立南疆。”

那嵩的见解和主张,遭到太监的阻挠和反对,没有被采纳,结果南明永历帝进入缅甸,苟且偷安。

后来,招讨使李定国领导的大西军自猛定过耿马抵勐猛占据了木邦、孟艮等地,向外联合古刺暹罗的军队,对内联络闽峤统率的明军抗击清兵,以图大举。

此间,南明永历帝授予那嵩巡抚,授予其子那焘知府衔,授予其弟那崑、那华将军武职。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农历9月,吴三桂以重兵包围元江府城,吴自恃兵多将广,妄想迫使那嵩屈服于军威之下,采取许愿诱降的手法,将劝降书射入城垣。那嵩勃然大怒,把诱降书撕成碎片,登上城楼以书射出城外痛斥吴三桂,历数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的滔天罪行,骂得吴三桂无地自容。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农历11月6日,吴三桂恼羞成怒,开炮轰城,那嵩父子指挥部属与清兵战斗不息。终因敌众我寡,士民多巷战死。那嵩与子焘、弟华、家人登楼自焚,共同抵抗清军的石屏总兵许名臣亦殉难于元江城梓潼观莲池内。

后来刘达武在《莲池曲》一诗中赞曰:老濞屋明社,劲草出山泽;莲干通呼吸,一息存国脉;天命不可活,水底毕臣节。



那彦成:(公元1764~1833年),满族,章佳氏,字韶九,一字东甫,号绎堂,大学士阿桂之孙;满州正白旗人。著名清朝大臣。

清乾隆晚期进士,历官至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工部尚书兼都统及内务府大臣。

清嘉庆中期,先后两次充钦差大臣,督师镇压川陕楚白莲教起义和河南、山东天理会;出任陕甘、两广、直隶总督,喀喇沙尔、叶尔羌办事大臣,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以功加太子少保,封三等子爵。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又充钦差大臣,赴回疆办理善后事宜。奏定章程,革除各城弊端,皆得准行。后坐事被革职。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逝世,赠尚书,谥号“文毅”。



那苏图:(公元?~1749年待考),满族,戴佳氏,字羲文;满洲镶黄旗人。著名清朝大臣。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袭拖沙喇哈番世职,授蓝翎侍卫。

清雍正初年,四迁兵部侍郎。清雍正四年,出为黑龙江将军。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调奉天将军。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擢兵部尚书。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调刑部,授两江总督。协办吏部尚书顾琮请江、浙沿海设塘堡,复卫所,下督抚详议。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那苏图奏:“明沿海卫、所武事废弛,我朝裁卫改营,江南有金山、柘林、青村、南汇、川沙、吴淞、刘河诸营,提督驻松江控制。崇明、狼山二镇对峙海口,塘汛声势连络,无庸复设卫、所。濒海砲台,应改建者一,华亭漴缺墩;应增建者二:柘林南门,福山挑山嘴;应移建者一,吴淞王家嘴;应修者一,刘河北七丫口。”并请改旧制,撤墙设垛,置木盖,留贮药之屋;并请城茜泾,设兵崇明西南二条监河、顾四房沟、堂沙头港诸地。下部议行。

江南旱,上命拨福建仓穀三十万石治赈。那苏图奏言:“江、广诸省买米,次第运至,无灾州县,本年漕粮全数截留,两江不患无米。福建海疆重地,且不产米,请留十万石分拨灾区,以二十万石运还福建。”上嘉其得封疆大臣之度。

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诏免两江地丁钱粮。奏言:“向例蠲免不分贫富,但富户遇歉,未伤元气;贫民素乏盖藏,多免一分,即受一分之惠。请以各州县实徵册为据,额根五钱以下者全蠲,五钱以上者酌量蠲免,五两以上者无庸议蠲。”上谕曰:“卿能如此酌议,如此担当,诚为可嘉。古人云‘有治人无治法’,当访察胥役,毋令因事扰民,则全美矣。”以忧去。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授刑部尚书。旋出署湖广总督。清乾隆六年,调两江。清乾隆七年,调闽浙。疏裁阖省盐场浮费,场员受年节规礼,以不枉法赃论罪。

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疏言:“温、台二洋,渔船汛兵,向有陋规。总督李卫奏改涂税,稽曾筠又请减半徵收。渔船出洋,海关徵樑头税,有司徵渔课,不当复加涂税。”命永远革除。九年,疏言:“台湾孤悬海外,漳、泉、潮、惠流民聚居,巡台御史熊学鹏议令开荒。臣思旷土久封,遽行召垦,恐匪徒滋事,已令中止。”报闻。旋调两广。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条奏:“两广盐政,请以商欠盐价羡馀分年带徵。商已承替,令承替者偿;官或侵渔,令侵渔者偿。埠商占引地,逋成本,斥逐另募。盐课外加二五加一,并属私派,悉行禁革。”又调直隶。

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条奏八旗屯田章程。

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上东巡,那苏图从至通州,赉白金万。条奏稽察山海关诸事,并如所奏议行。加太子少傅。

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加太子太保,授领侍卫内大臣,仍留总督任。那苏图请赴金川军前佐班第治事,上不许。

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命暂署河道总督。不久逝世,赐祭葬,谥号“恪勤”。



那苏图:(公元1871~1944年),蒙古族,乌尔图氏;内蒙古杜尔伯特旗五努图克后新屯人。著名近代蒙古官吏、史学家。

系蒙古杜尔伯特布尔只斤氏台吉,成吉思汗促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曾被封为辅国公、贝子爵位,其福晋布尔其其格,品德高尚,于中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被封为辅国公夫人。

作为维新派人物,那苏图在杜尔伯特近代史上是有所作为的,可惜克乘对其记录凤毛鳞爪,研究其史迹是件颇艰难的事情。

那苏图曾祖父:梭依生宝木乌力吉,又名乌力吉扎木苏;宝木乌力吉生道尔基、合介、居日合;道尔吉生乌尔图那苏图、宝音贺西哥;乌尔图那苏图生巴图合喜格、喇嘛、喇嘛扎布,汉名包敬斋(小三爷);巴图合喜格生额尔敦陶克陶,汉名瑞凤(已迁居内蒙古,其后裔不详)。那苏图是介于清朝和中华民国年间的人物,其上三代均为清朝人,其后裔若干代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那苏图家族在杜尔伯特旗是名门望族,那苏图掌门时期其家私有良田二千余垧,集中在肯吉日克、好勒布代、前新屯、腰新屯、后新屯、小排排、哈布齐勒一带;有羊万只,马千匹、牛数百头,蒙古包数顶;游牧地西至嫩江,东至大同兴隆接洽,北至敖林西伯,南至新华屯电厂,冬营盘在宝宝屯;有网窝子五处,即石人沟、巴尔等、新开江、小河子、回甲滩,所捕鱼类销往卜奎、哈尔滨、长春、大连、奉天等地;在卜奎城永安大街有一百间青砖瓦客货栈;在大排排屯有公兴永烧锅一处。在后瓣屯有汉文学堂一处,就近儿童免费学习。

那苏图家族府弟驻后新屯,东连绵延草原,西傍滚滚嫩江,北倚百果飘香的召音额勒斯,召音额勒斯西山头是五努图克敖包,南临莲花池,池内盛开莲花,生长芡食、菱角等水生植物,池西岸高岗上是奇特的妇女敖包。那苏图府第城墙是黄土夯筑而就,边长三百米乘三百米,高丈余,四角筑有炮台,城府由右至左边分西大院、腰大院和东大院,其中以那苏图的西大院实力最为强盛,各大院的房屋建筑材料均用青码瓦、花岗岩和松木等。各大院建筑风格也不同,楼阁、平房错落有致,城府中心靠后有片自然古榆园林,有百年古榆百余棵,根系虬须、枝叶掩日,林间鸟啁啾,寒鸦鼓噪,榆林无风自鸣,婉如仙境。城府西北角高地也有一片同城府内近似的古榆林,林间环境幽深,夏日凉气袭人。林中有一古刹,名谓九神庙,庙宇为青砖房,四壁彩绘九种神仙画象,庙前有一口水井,此庙曾有尼姑出家主持,与喇嘛庙无任何联系,因为五努图克庙在富余正洁寺庙群内。此庙定是尼姑庵无疑了。

那苏图父辈兄弟三人,其父道尔吉为长从伍曾格林沁,战死。其后裔现传至四代,住后新屯;叔父合介、居日合后裔现传至五代,住后新屯。

那苏图的父亲道尔吉是个思想进步,重文化知识,视野开阔之士,不象一般蒙古台吉、牧主那么保守、俗套,为了培养儿子成器,特意从土默特旗聘请精通蒙古、满、汉三种语言文字的蒙古人王金宝到府第开办私熟,教授那苏图等学习文化。

当时正值清朝末年,由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的影响,清政府正处于内外危机紧追时期,被迫禁垦蒙古土地政策有所放宽,同时也放松了对旅蒙商的种种限制,这样就有旅蒙商人和热河等地蒙古人大量流入杜尔伯特旗,旅蒙商人和外旗蒙古人的流入,同时也带来了汉文化和农耕生产技术,随之汉人不断流入,耕地面积也日益扩大,对于杜尔伯特旗的经济乃至政治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仅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4年)杜尔伯特旗放垦的毛荒数目就达到二十万零八千四百一十七垧九亩,收地价总额达二十万零四千二百四十九两五钱四分二厘,这一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叩开了草原紧闭的门户。

那苏图的父亲道尔吉清醒的认识到,杜尔伯特旗终要由禁封走向开放,开放就需要新的文化知识,他远见卓识,于是他把儿子那苏图十四岁时就送到伯都纳其姑夫汉族大地主赵某家学习汉语文,二十岁时那苏图已经通晓蒙、汉、满三种语言文字,丰富的学识为其今后的仕途铺平了道路。

那苏图娶五努图克巴彦哈嘎屯吐默特蒙古人邰氏之女布尔其其格为妻,人称布尔其其格谓福晋太太。那苏图与布尔其其格福晋生有二子二女长子巴图合喜格,次子喇嘛,后与旗王府公主阿拉坦其其格私生一子名喇嘛扎布,汉名包敬斋。那图信奉喇嘛教尤甚,在旗庙富余正洁寺建有五努图克庙(家庭庙)其次子喇嘛曾去西藏布拉宫,学习确正拉僧、嘛那嘛拉僧和登合拉僧等经文,学成后返回故里,几年后再次去孟加拉的加尔格达那仁达拉寺深造,这次同去西域的有其姑姑阿吉沙布干沙,相传那仁达拉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此行乘座杭爱车取道北平雍和宫参加了大法会,然后历尽艰苦直上那仁达拉寺,在那里学习甘珠尔、丹珠尔佛经,学满东归取道蒙古贞葛根庙讲经,再后返回杜尔伯特旗后新屯府第,他们还从葛根庙带回一名叫彭业喜的喇嘛大夫,喇嘛从那仁达拉寺回归后入本努图克庙从事宗教活动,阿吉沙布干沙剃发座家念佛,喇嘛大夫彭业喜行使蒙古医道,娶妻无子嗣,于1969年在后新屯病故。

那苏图的父亲道尔吉在当地很有名望,深得人们尊敬和爱戴,逝世后葬在石人沟四方山。

由于丰富的文化知识,那苏图掌握大量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信息,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也激发了其维新思想,认识到牛乳一碗,炒米一撮的清静无为主义,极大地制约着蒙古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于是决心发展民族工商业。

在其父道尔吉的鼎力支持下,那苏图先在江省卜奎城永安大街置办了百间青砖瓦房,发展商贸事业,并亲自参与管理,开辟了杜尔伯特旗与省城的商务渠道。其次在小排排屯建立了商号公兴永烧锅。公兴永烧锅的股份按资本大小排列顺序,大股东那苏图,资本羊二千只,地三百垧,二股东富余正洁寺佛爷喇嘛,资本马一千匹,三股东多耐站汉族大地主王歪楞,资本土地三百垧,还有一些小股东,大老板由那苏图的表弟汉族地主赵玉虎担任,公兴永烧锅酒料全是当地产的红高粮,不但烧酒,院内还有油坊、粉坊、豆腐坊和杂货铺,酒槽、豆饼、豆腐渣用来喂猪,还换牛育肥卖给哈尔滨、卜奎、天津一带的老客。公兴永烧锅的酒讲究质量头锅酒65度,二锅酒头60度,曾远销北平、奉天、哈尔滨、卜奎和朱家大坎等地,日产量千余斤,

据说,江省督军吴俊生最爱喝公兴永土烧。公兴永烧锅贸易主要采取易货形式,一石粮可兑换白酒十五斤,牛羊、猪、鱼、大豆、杂粮、柴草都可以换酒,以哈大洋作中间价,股东们在烧锅买货采用记帐方法,三年结算一次。公兴永烧锅有伙计百余人,炮勇十几人。

那苏图办事灵活,善于交际,在卜奎城贸易货栈经营活动时就与黑龙江将军袁寿山结为朋友。

那苏图的精明强干和事业的初步成功,在杜尔伯特旗上下引起强烈反响,也深得当政王爷希拉布罗丕勒的赏识,不久被召入王府任笔贴式,入王府后又因办事干练果断,政绩显著而在不长时间内升任次于扎萨克、图萨拉格齐的三号人物——扎赫日格齐(管旗章京)。那苏图升任扎赫日格齐之日,正是受命危难之时。

当时诺大个旗王府银库财经往来既无收帐,又无支档,当那苏图查询近几年放东清铁路路傍荒所收九万七千余两白银和沿江荒所得九千两白银及铁路占地价羌贴二、三万的去向时,当事的府僚们个个说不清所以然,为此,那苏图内心十分忧烦。继而那苏图又发现不但旗银库银两亏空,而且还欠依克明安旗、京字安商号五万余银两,那苏图内心更加忧愤,既为希拉布罗歪勒王爷的平庸统治能力而担心,又为理财的府僚们欺上瞒下,中饱私囊的卑劣行经深感振怒。

因此,他决心整顿王府的财银秩序,一方面抓建立财银收支制度,扩大财源弥朴王府银库亏空,另一方面寻根查底,制裁徇私舞弊者,后遂将主张告之希拉布罗歪勒王爷,得到王爷首肯后即着手治理。那苏图根据王爷谕令,先开辟渔业税收,再收牛、羊变价,并自己首先捐纳,此举全旗上下皆服,为扭转王府银库亏空局面起到了极大作用。后将昔日贪脏舞弊的府僚们诸员革除,此举虽然维护了王府利益,但得罪一些人,树立了树立面,从此仕途伏下了危机。

那苏图在王府任职时正值政治成熟年华,有着自己的抱负,其堂堂仪表,不凡谈吐、正直为人深深吸引了已故王爷拉希朋苏克之女阿拉坦其其格公主。当时阿拉坦其其格公主年方二十有余,婚姻高不成,低不就。那苏图在王府公干,夫人布尔齐齐格仍留住在后新屯府第。公主年轻漂亮,那苏图风度迷人,两人一见钟情,便有了风流韵事,很快公主就有了身孕,那苏图让其堕,公主死活不肯。

那苏图说:“咱们杜尔伯特布尔只斤氏族男女私通按宗法规矩要杀头的”,公主说:“孩子出生后,您要好好抚养成人,我也无脸再活了。”于是流着泪水去王爷处陈述说:“我喜欢那苏图,是我情愿的,请王爷千万不要杀他,咱们杜尔伯特布尔只斤蒙古男子有才华的就数他了。”

公主怀孕的消息引起王府内外一片哗然。被那苏图革职的那些对立面,感到报复时机到了,以宝力道为首,到王爷处奏本说那苏图与公主企图让私生子承袭王位,应按宗法家规杀掉。请王爷快下决心千万不能破坏祖上的规矩。

不知是怜惜那苏图的才华,还是念那苏图辅佐他立下了汗马功劳,王爷对此一直缄默不语,日子一长别人倒也不再说什么了。

阿拉坦其其格公主生一个男婴,出生不久,那苏图就让公主身边聋哑男仆骑马抱到后新屯府第交给布尔其其格福晋抚养,这孩童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小三爷——喇嘛扎布,汉名包敬斋。阿拉坦其其格公主曾经说过生下孩子就不想活了,生产后即逝世了。这时,那苏图对立面又叫嚷让那苏图陪葬。但王爷始终不点头。对于公主的死是难产、吞金,还是谋杀至今无圆满解释。

再说那苏图虽未被杀掉,确也被软禁一段时间,此时那苏图的族叔旗保安团队长布赫诺颜打算武装动持那苏图,但终未行动。据说那苏图剁下自己一节母指陪葬公主而了事,杜尔伯特旗扎赫拉格齐那苏图与王府阿拉坦其其公主私通事件,以那苏图被革除官职,阿拉坦其其格亡故而平息风波。

那苏图因与阿拉坦其其格公主私通被革职回乡,仍是台吉身份,闲散贝子,虽然受到挫折,其并不甘如此沉沦下去,经过精心准备,只身前去北平拜见蒙藏院总裁,原卓索图盟盟长蒙古王公中的维新派人物贡桑诺尔布,当面陈述了自己思想和抱负,对时局的看法以及振兴民族的观点,一席长谈深得总裁的常识,便留其在蒙藏院任职,为蒙旗的巡视吏。

当时,许多蒙旗民众饱受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喀喇沁、吐默特、蒙古贞、博王、敖汉、奈曼、扎鲁特、乌珠穆沁等地的蒙古人以及关内山东、河北一带的汉族农民、旅蒙商人纷纷举家迁至地广人稀、水草肥美的杜尔伯特草原安家落户。蒙话人口大量外流现象也引起了个别蒙旗王公的关注,如敖汉旗王爷便派贝子三托依恩到杜尔伯特旗调查敖汉旗人流入后的生计状况。喀喇沁旗王爷也派嫡亲格佟到杜尔伯特旗腰新屯查访喀喇沁旗人的生计状况。

再说那苏图在蒙藏院期间因政绩突出,备受贡桑诺尔布的器重,他也正是利用这种关系给其父道尔吉封了辅国公,叔父居日合一品顶戴,长子巴图合喜格二品顶戴。至此他感觉到自己已功成名就,决定回乡庆贺一番,洗去旧辱。于是动身从北平返回后新府第,闻听那苏图衣锦还乡,各努图克的首领乡老不断参拜、探访,那苏图逐一一款待。那苏图满腔热情员邀请各努图克、寺庙人员,参加五努图举办的初古兰(聚会),届时将要祭祀家族敖包,还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男儿三项技艺运动。那苏图家庭的初古兰在后新屯北西召音额勒斯举办。

是日,西山头那苏图家族敖包旁扎起数十座蒙古包。那苏图还出资宰杀了上百只羊,十几头牛,支上十几口大锅用来煮手扒肉,熬肉粥,整个后新屯草原一片节日气象,那苏图特地从旗庙请来佛爷喇嘛和喇嘛鼓乐队,先祭祀家族敖包从家族佛堂取来四只木刻雄鹰迎风摆放在敖包顶尖,众喇嘛乐队半月形围坐敖包,霎时鼓乐齐鸣,在敖包正前方几十包疱丁在管家指挥下宰牲血祭敖包,敖包前还点燃一堆吉祥篝火,然后佛爷喇嘛率众僧人为那苏图家族,唪颂祭火经和太平经,那苏图逐一一赏众喇嘛银洋,所有参加初古兰的人都由左右至右围绕敖包绕三周,纷纷向敖包洒酒、扔钱、掷肉、插香,并向敖包叩首,祈求吉祥。祭祀仪式结束后,那苏图宣布赛马、摔跤、射箭开始,喇嘛乐队再奏鼓号,民间歌手唱起乌热雅长调,琴手奏起马曲。

赛马刚刚开始,敖汉贝子三托依恩一伙骑马赶到,下马与那苏图互献哈达,又向敖包敬献酒和哈达,那苏图将三托依恩让至上首落座。赛马从后新屯而南察干套海河起,上百匹胎鬃胎尾的蒙古马绕着后新屯西北山湾疾驰狂奔直副敖包山,结果那苏图的白马夺得了第一名,佛爷喇嘛的菊花青马取得了第二名。后新屯部众为那苏图雀跃欢呼。初古兰持续了三天,人们也山吃海喝了三天,第三天中午宴席上,三托依恩不住嘴的赞美那苏图的白马如何如何好,对三托依恩的为人那苏图早有耳闻,心想他定是看上我的白马了,那苏图面带笑容毫爽地说,我的好马有上千匹,明日带您去宝宝挑选几匹,三托依恩仍盯着在山坡上撒欢的白马,说好马、好马呀。

那苏图见其执迷之深,说:“您实在喜欢我的白马,我连银鞍都送给您,交个朋友吗,请笑纳。”再说住在腰新屯的格佟,祖上系前清皇舅,又是贡桑诺尔布的同乡,喀喇沁旗王爷的嫡亲,此人为人清高,得知这次初古兰那苏图对三托依恩又是宴请、又是赠马,认为有意冷落他,瞧他不起,心中老大不快。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看。遂率领亲信蒙古人到杜尔伯特旗五努图克全部落籍为奴云云。贡桑诺尔布闻听后十分脑怒,决定革去那苏图官职。仅此格佟一席假话又给那苏图仕途埋下了祸根,导致二次被革职。

后新屯初古兰结束后,那苏图稍事休息,便回北平蒙藏院理政。一日,那苏图向贡桑诺尔布秉报蒙旗近时政况,忽见格佟推门而入坐在贡桑诺尔布近旁,稍加寒喧,格佟突然站起来指着那苏图的鼻子说:“你身为民国命官,蒙古台吉为何逼我喀喇沁旗蒙古人为奴?”那苏图毫无准备,闹得瞠目结舌。继而格佟又强词夺理说:“你身负蒙古人重托,可根本就不拿外旗蒙古当人看待。”

至此,贡桑诺尔布乘机那苏图说:“我有意提携你,可你如此对待我的属民,实在可恶。从即日起,革除你蒙藏院一切职务,回旗为民!”那苏图再次被革职。

那苏图自二次被贬后,隐居府第深入简出,潜心研究史书。可这种宁静的生活不久又被扰乱,日寇裁事官清泉十三郎以“防匪患”为由,几次通谍收缴地方枪械,那苏图以保卫宅院、商号为由拒理抗争,结果遭到辑拿毒打,被强行缴械。他在卜奎城的百间瓦房也被日寇强追卖掉,所得房款仅返半数。其身心极度创伤。

古稀之年的那苏图经历了几度磨难后,不再过问政治。整日身着肥大的蒙古袍,每天练习书面、撰写蒙古史。可不知为何,他随后又抱着这些散发着墨香的书画,来到嫩江岸边全部投入江水,又目睹其随流东去,默视着清清的嫩江水,久久不肯离去。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那苏图逝世于家乡杜尔伯特旗五努图克后新屯。



那启刚:(公元1943~今),锡伯族;辽宁凤城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中学高级教师。1968年于辽宁师范学院毕业。现任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兼物理研训员。中共党员。桓仁满族自治县第一、二、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

曾有十余篇教育科研论文在省市县获奖。其中《根据桓仁山区特点开展教学研究》一文被县科协评为优秀论文。《发挥教研员在物理教研中的作用》、《当前教学工作中应着重抓好常规教学管理》等五篇论文获市级优秀论文证书。《试论1986年辽宁省初中升高中物理试题》、《实施素质教育,继续教育是关键》二篇论文获省级优秀论文证书。《贯彻调整意见的几点做法》一文在省级刊物《教学研究与指导》上发表,在编者按中给予高度评价。提交的《关于对我县实施素质教育的建议》建议案,在县政协第六届二次会议上宣读,得到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由于在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辽宁教育学院于1999年5月在桓仁召开“辽宁省初中物理教师教学基本功表演赛暨继续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大会上做了题为《充分发挥参培教师的主体作用,扎扎实实搞好学科基本功培训》的成果汇报和经验介绍。大会对桓仁的经验,对十几名物理教师的成功表演和全体物理教师的成果展示给予高度评价,并号召全省学习桓仁的经验和做法。
那木拉:(公元1948~今),蒙古族;内蒙古乌兰浩特人。著名电台主任编辑。

中共党员。毕业于内蒙古大学中文系。现任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系内蒙古记协理事。

二十多年的新闻生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88年以来成功地组织拍摄了诺敏塔拉迎春晚会、首届呼伦贝尔草原之夏电视节;成功地组织拍摄了“马背上的水手”等数十部反映呼伦贝尔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人文地理专题片,其中与孟和、朝克、小平等合作拍摄的《呼伦贝尔草原》1990年获中国电视委员会颁发的三等奖。1996年在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四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稿“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在《内蒙古广播电视》杂志上发表;论文“浅谈广播工作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在《人民日报》新闻座谈会上荣获三等奖。

1997年,在第四届中国广播奖广播新歌征集优秀作品评选中,他监制的歌曲“阿爸的草原”荣获银奖。有领导才能和前瞻意识,勇于改革,开拓创新。1994年率部门主任南下考察,寻求改革良案,合作撰写《学习考察报告》。1995年开始成立调频台的工作,广播改革取得显著成绩。赢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那国学:(公元1949~今),满族;黑龙江阿城人。著名水利部水保执法先进个人。

黑龙江省阿城市水利局局长兼党委书记。

1972年毕业于黑龙江省农校农学系,1985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电大中文系。助理农艺师。曾任阿城县料甸公社公安特派员、党委副书记,阿城县料甸公社党委副书记,阿城市料甸满族乡党委书记等职。

那国学上任阿城市水利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六年来,一贯坚持“深化改革转变职能振兴水利,解放思想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信条,将阿城市最乱的老大难单位治理成连年受奖的先进单位。大力开展建设防洪工程,城乡防洪能力普遍增强,使十三公里的松花江堤防巨源段率先在哈尔滨市达到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改造了红星水库大坝,输水洞、溢洪道等“三大件”工程,消险加固了八座中小水库;根治了城区段的阿什河、马家沟河等两河防洪隐患;加固建设城乡堤防八十六公里。工程设施建设速度加快,灌溉除涝保证率提高。修建桥、涵、闸、坝、渡槽等五百二十四座;修建提水强排站五十一座;大小机电井已达到五千六百四十二眼;修建塘坝一百十四座,修建主干灌排渠道二百十四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三十五万亩,除涝面积十二万亩。

在经营和管理中,实行股份合作,主体开发,综合经营、滚动发展的新机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一百二十万亩。大力发展乡镇供水事业,创建玉泉、小岭两镇的自来水公司,使全市乡、镇、村吃自来水人口达60%。依法力争,使全市城乡水资源实行了水利部门统一管理。普及推广旱作农业,节水灌溉等十多项新技术,水利经济总收入达六千多万元,利税六百万元。水利固定资产已达一亿两千万元,水利局连续六年被评为阿城市先进单位,被评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水利经济先进单位和水利建设先进单位;连续三年夺取黑龙江"黑龙杯"竞赛一等奖;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保执法先进单位。

他本人于1994年、1995年连续两年荣立哈尔滨市工等功,1995年被水利部授予水土保持执法先进个人。



那业林:(公元1950~今),锡伯族;辽宁凤城人。著名法律工作者。

鸡西市总工会法律工作部工作人员,政协鸡西市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1977年9月任鸡西矿务局机电厂工人;1981年10月任鸡西矿务局工学院干事;1990年至今任鸡西市总工会干事、主任律师。1987年获矿务局自学成才先进个人称号。

1991年至今发表各类论文五篇,分别被省总工会、省司法厅、省信访办评为优秀论文二、三等奖。



那景宗:(公元1956~今),蒙古族;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著名农艺师。

1972年毕业于呼和浩特市十五中学,现住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学校。

1982年研究出了治疗坐骨神经痛、腰椎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的特效中药服药,并且将三种病的治疗有机的结合在一个配方内,打破了医学界认为在治疗以上三种病无特效药的讲法,也是第一次在临床上无具体划分症状的特效口服药,在1998年申请了国家专利得到国家有关机构的认可。



那学荣:(公元1959~今),满族,女;新疆奇台人。著名图书管理工作者。

1980年到奇台县图书馆工作,曾先后在自治区和昌吉州举办的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图书管理业务。

曾承担分管图书的分类编目和外借、清理本图书馆建国以来历史书刊、清理历年各类画报、清理历年报纸等工作。还在承担清理建国以来馆藏图书工作中具体负责分类、排架、著录工作。另负责参考咨询并指导全县各文化站的工作,使8个文化室的图书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1990年担任奇台县图书馆馆长一职,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从确定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入手,对图书馆各项工作全面进行科学化管理。同时对乡镇文化站负责人和图书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业务考核,从而促进了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和发展。在为新建图书馆大楼筹资问题上,知难而上,不畏劳苦,带病奔波,终于使一幢崭新的图书馆大楼拔地而起。

连续六年被评为图书馆支部和县直机关党委的优秀党员;在单位业务考核中,连续八年被评为优秀。在其正确的领导下,奇台县图书馆被评为1996年度昌吉州先进单位、1997年度县治安模范单位。1998年被命名为国家三级图书馆,自治区二级图书馆,县文明单位。



那拓祺:(公元1961~今),满族;辽宁盖县人。著名新闻工作者。

1984年7月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分配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工作,1992年8月调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任办公室主任。

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湖北省编辑学会副秘书长。

责编了《万密斋医学全书》、《中医现代研究丛书》、《中国工程师名人大全》,复审了《市场经济系列丛书》等书稿,有三十二种图书获省级以上各类优秀图书奖励,有八种图书对外合作出版和达成版权贸易。

组织出版了《湖北省“八五”重点图书选题概览》一书。主要论文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版体制的基本框架构想》、《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效益的关系》、《论出版部门党的组织建设》、《湖北科技出版社出书结构分析及几点启示》等。1992年被评为首届湖北省优秀编辑。

跟帖时间 2010-06-17 14:47: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那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姓启那处;望出丹阳:全联典指那氏源流和郡望。

杨州布德;辽左彰名: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那椿诺,官扬州刺史,为政清廉,布德及民,深受百姓爱戴。下联典指十六国时期的后燕人那颉,官辽西太守,有政绩,盛名一时。



2.五言通用联:

惠德及庶民;功绩著辽西: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扬州刺史那椿诺事典。下联典指十六国时期的后燕辽西太守那顿事典。



3.六言通用联:

苏图共督七省;彦成连仕三朝: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太子保那苏图,满洲镶黄旗人。历任七省总督。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直隶总督太子太保衔那彦成,满洲正白旗人。历仕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



4.七言通用联:

丹心一片为百姓;阳光万寻照九州: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那氏望族居住地“丹阳”二字的嵌名联。

辽左著轼熊之绩;维扬贻琴鹤之风:上联典指十六国时期的后燕辽西太守那顿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扬州刺史那椿诺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6-17 14:44:5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那氏的字辈排行 -- 云南大理那氏字辈:“仕子品维正”。

云南凤庆那氏字辈:“义朝国建家(嘉)”。

四川剑阁那氏字辈:“元明显通顺天文耀宗钦”。

辽宁岫岩那氏字辈:“曾承宏基业万世可景昌勤俭荣华远富贵永吉祥”。

吉林长白山那氏字辈:“必是文员登金榜学礼书传家”。

黑龙江那氏一支字辈:“洪槐万瀛恒兆”。

那氏一支字辈:“兴再正顺家永秀廷宗”。

跟帖时间 2010-06-17 14:40:4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那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2.堂号:

丹阳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循法堂:明朝的那嵩,世为知府。那嵩沿袭祖职为沅江土官,严格遵照国家法令,循法无过。

九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6-17 14:39:2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那氏的迁徙分布 -- 那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姓源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八十一位门阀。

今辽宁省的新宾县、沈阳市、盖县、岫岩、大连市、西丰县,吉林省的安图县,山西省的孝义市,江苏省的江阴市,浙江省的金华市,四川省的德阳市、剑阁县,天津市,北京市,上海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均有那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6-17 14:37: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