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14 15:36:39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2172 跟帖次数 6

第一个渊源:源于虞姓,出自虞舜之子姚散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虞舜(姚舜)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时,将他的儿子姚散封于濮地(今河南濮阳),其后代遂以地名为姓氏,称濮氏,后有人省改笔画讹简为同音字“洑”为姓氏,称洑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高阳氏,出自颛顼裔孙陆终后代的居住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颛顼帝裔孙陆终之后,有居于濮地(今河南城濮)者,其后以地名为姓氏,后有人省改笔画讹简为同音字“洑”为姓氏,称洑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远古时期颛顼帝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古代中原地区有一条河叫濮水,濮水南岸有一块丰饶的地方叫濮阳(今河南濮阳)。在远古时期,其地也叫帝丘,黄帝的孙子颛顼做部落首领时,曾以濮阳为都城;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成公姬郑也曾在濮阳定都。

该支濮氏祖先是颛顼的后裔族人,原来是北方游牧部落,后来逐渐迁徙到河南、山东交界的濮水北岸,“水之北为阳”,因称“濮阳”,因此这个部落给自己的姓氏定为濮阳氏,后有简改为单姓濮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濮水,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母亲河,它孕育了濮阳、城濮(濮城)、临濮、濮州、咸城、洮(今山东鄄城)等一批重要城镇;哺育了古老的濮氏、濮阳氏,还造就了中华文化之先河之一的“桑间濮上”、“卫风新声”。后有人省改笔画讹简为同音字“洑”为姓氏,称洑氏,但读音仍然读作pú(ㄆㄨˊ)

濮水的源头在今河南省封丘县城的西南部,从古称四渎之一的济水分出,大致沿今天然渠走向,至长垣县赵堤后又沿回墓沟走向进入濮阳境内,之后往东北方向横穿今濮阳县、范县东部,最后进入山东境内再次汇入济水(今山东小清河)。

近有学者说是先有濮阳姓氏,后有濮阳地名。其实,仍然属于先有地名而后有姓氏,即以地名为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康叔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苑》的记载,春秋时期,卫国有康叔的后代为大夫,被封于濮阳之地(今河南濮城),其后裔子孙以封地邑名为姓氏,称濮阳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濮氏者,再后有人省改笔画讹简为同音字“洑”为姓氏,称洑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濮氏与姬姓濮阳氏同宗同源。





第五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濮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路史》的记载,周朝时期楚国有一个附庸的百濮国,其政治文化中心在百濮(今湖北石首)。

这个濮国,是春秋到战国时期,有楚国熊氏后人被封居在今湖北石首一带,建立了濮国,其国人时称“濮人”,后以国名“濮”为姓氏,称濮氏,后有人省改笔画讹简为同音字“洑”为姓氏,称洑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百濮族,出自春秋时期百濮国,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这是一个比芈姓濮国更加古老的国度,其实是一个部族群体,位置在今云南省南部,国民就是百濮族人。

百濮国,是一个比芈姓濮国更加古老的国度,其实是一个部族群体,位置在今云南省南部,国民就是百濮族人。

百濮,是古代西南地区一些古老民族的统称,在汉史种皆称“濮人”或“卜人”。

古代的百濮族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最早见于典籍《尚书·牧誓》的记载,那里记述了百濮人曾参加了周武王姬发领导的“伐纣会盟”。

司马迁在史籍《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武王在公元前1122年(一说公元前1066年,待考)率南方八个诸侯国联盟军讨伐商纣王,这八国即庸、蜀、羌、鬓、微、卢、彭、濮这八个部族,其濮部落中的鬓族、濮族均居于云贵高原,鬓族主要分布在今牟定县一带,而濮族则分布面很广,在周、秦时期被明确称之为“百濮”。百濮的后裔分支很多,历代称呼有朴子、朴子蛮、布朗、蒲蛮、古刘、哈瓦、德昂(崩龙)等等。

据史籍《华阳国志》的记载,古代越嶲郡会无一带(今四川会理)为百濮族人的世居地之一,留有“濮人冢”,即今著名的“安宁河大石墓”。

在古代,“濮”、“卜”二字是通用的,“濮”即“卜”。上古之濮,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甚多。如在史籍《逸周书·王会解》中记载:商周时代,百濮族人以象齿、文犀、翠羽为献。著名的西汉学者孔安国在《传》中记载:“百濮人在江汉之南。”唐朝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也记载:“百濮人在楚西南。”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则更明确地记载:“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面有之…建宁郡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濮族人,主要居住于楚国的西南部,即现在的云南、贵州,四川至江汉流域以西一带,历史上还有记载其故址在滇南思茅地区,即今云南省的普洱市,那实际上仅是“百濮国”的政治中心之一,并非包括全部“百濮”的分布地域。商、周时期,该地区居住的土著民族就被中原华夏人称作“濮人”,实际上有许多部落。周武王姬发伐纣建周之后,将一些濮族人部落的酋长或头人按公候、伯、子、男爵位分别封国,后统称其为“百濮国”。百濮部落众多,分布广泛,扬雄在《蜀都赋》中说:“东有巴、賨,绵亘百濮”。左思在《蜀都赋》中也说:“于东则绵巴中,百濮所充”。杜预在《春秋释例》中亦说:“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在蜀地以东,楚地以南和西南,直至整个云贵高原,都有百濮人的分布。直到春秋中叶,百濮仍是一股强大的地方势力,并不断试图向东北发展,给楚国制造了相当大的压力,例如在周顷王姬壬臣八年(楚庄王芈旅三年,公元前611年),乘着楚国闹大饥荒,庸国君主率群蛮叛楚,“麇人率百濮僚聚于选,将伐楚”。选邑,古代地名,就是今湖北省宜昌市所属的枝江市。

麇国,又称“麋子国”,即典籍《牧誓》中所举“西土八国”中的微国,故址在今湖北省十堰市郧县,这在史籍《春秋大事表》中有记载:“郧县为春秋时麋国地”,在文献《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将麇国标注在陕西省白河县境,与郧县、郧西为毗邻地区。庸、麇两国相距不远,庸国、麇国君主分别率群蛮与百濮,都说明其所率蛮、濮的部落众多,但实际上没有真正形成统一的力量。于是,在庸、麇两国在公元前611年叛乱之末,楚庄王亲率大军征鄂西,联络了秦国、巴国军队,将群蛮、百濮部落联盟各个击破,经过交战,先灭了庸国,麇国孤掌难鸣,随后也被灭掉。之后,麇国国人亦分散,一部分族人被楚国强迁至今湖南省岳阳地区。

到周景王姬贵二十二年(楚平王熊弃疾六年,公元前523年),“楚子为舟师以伐濮”,此举为楚平王“收南方”的重大战略举措,终于灭了百濮国,将其地置为附庸的绞国,消除了楚国西南方向的不安定因素。但是,由于百濮族人实际上并没有统一的首领,在历史上也没有真正形成部落联盟,而是各自分散成无数个小部落群体,因此被称作“百濮”。所以一直到战国末期,楚国也未能完全将他们同化。

今天,历史学家对百濮族人的历史演变结果有三种流派:①战国以后演变为百越,发展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民族;②百濮与百越是两个不同的族体,元朝以后称蒲人,再后发展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各民族;③前期之百濮与百越有密切关系,后期即为孟高棉语族各民族。

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濮族人,主要居住于今云南、贵州、四川至江汉流域以西一带,是今天操持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彝族和哈尼族以及土家族、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苗族、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布朗族、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的佤族和德昂族、汉藏语系·语族语支至今未定的仡佬族、以及部分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傣族(泰族)、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族等诸多少数民族的先民之一。

在百濮国灭亡之后,其国人中即以国名“百濮”为姓氏,称濮氏,后亦有人省改笔画讹简为同音字“洑”为姓氏,称洑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百濮国的濮氏、洑氏,皆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姓氏读音作fú(ㄈㄨˊ)。





得姓始祖:姚散、姬康叔。

濮氏的历史名人 -- 濮仲翁:(生卒年待考),东海人。著名西汉学者。

汉宣帝时应朝中征召,曾向汉宣帝讲授过《诗》。



濮万年、濮道兴:(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画家。

兄弟二人皆善画人物。



濮 鉴:(生卒年待考),字明之;浙江桐乡人。著名元朝官吏。

曾任富阳税务官。

元大德中期大水淹禾,乡民苦饥。鉴捐米千余石以食饥者,所活甚众。后升提举。

公元1307年,濮鉴出资万金,在浙江嘉兴濮院的市中心设立了四大牙行,大量收购周边的丝绸产品,并招徕商贾,批发买卖。由于设施完善,远方的丝绸商贩一到濮院,即“无羁泊之苦”,遂盛赞濮院为“永乐市”。直到今天,“永乐”两字还在沿用。



濮阳瑾:(生卒年待考),字良玉,号西峰,广德人(今安徽广德)。

明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贡试第一,授山东宁阳县丞。

任上,曾两次赈饥,救活许多百姓。该县地瘠民贫,灾害频仍。为长久计,瑾向两淮盐商贷银一万七千余两,购粮贮存以备荒年赈饥。并上疏免去该县养马官务,使县民负担得以减轻。上司委以赴外地赈灾、催粮、收缴香税等要务,均办理有方。

在任九年,治绩颇丰。后以亲老乞归,送者摩肩接踵,拦道截镫,依依难舍。终年八十五岁。



濮阳涞:(生卒年待考),号真庵;广德人(今安徽广德)。著名明朝官吏。

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举人。曾任南昌府(今江西南昌)通判。一生操履清白,有政声,著述较多。

濮阳涞为人端直,不畏权势。在京时,恰遇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弹劾严嵩被害。濮阳涞闻讯立即素服前往杨家吊唁,并为文致祭,为此险遭株连。后在南昌府通判迁上,大刀阔斧整顿社会治安,使府辖各县地方秩序迅速好转。

濮阳涞所得薪俸从不自润,常倾其所余积谷,以供荒年赈饥。

终仕归里后,潜心读书,著有《四书礼记贞义》、《韵学大成》、《图书性理订疑》等,今佚。



濮 英:(公元?~1393年待考),陕西人。著名明朝将领。

他善于用兵,勤于治兵,战功卓著。

初以勇力为百夫长,积功至西安卫指挥。坐军政不修,召还诘责,遣叶升代之。升更言其贤,令还卫。

明洪武十九年,明太祖朱元璋命耿炳文选陕西都司卫所卒备边,惟濮英所练称劲旅,加都督佥事。明年濮英率所部随大将军冯胜北征。抵金山,降纳哈出,遂班师,而以濮英将奇兵三千人为殿。纳哈出余众窜匿者尚数十万,闻帅旋,设伏于途,谋俟大军过窜取之。未发。濮英后至,猝为所乘,冲突不能出,马踣,遂见执。敌既俘获濮英,思挟为质。濮英绝食不言,乘间引佩刀剖腹死。

事闻,赠金山侯,谥忠襄。明年进赠乐浪公。封其子濮玙为西凉侯,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二十三年,命练兵东昌,又令驻临清,训练士卒。明洪武二十五年,召还,同宋国公胜等简阅山西士马。

濮玙能修父职,帝甚嘉之。复令籍山西民兵,所籍州县最多,事集而不扰。

明年坐蓝玉党,戍五开死。



濮 真:(生卒年待考),庐州人(今安徽合肥)。著名明朝将领。

濮真作战十分勇敢,在军成为百夫长,立了战功后升为西安卫指挥,到明洪武二十年他已是都督佥事,随大军征高丽。

大军班师时,他断后被高丽军抓获,但他忠贞不屈,在高丽王诱他投降时,他说:“大丈夫有一颗赤心,怎么能顺从你呢!”随即抽出佩刀,剖心而死。

后被被追封为金山侯,第二年又被追封为乐浪公。他的儿子王舆也被朝廷封为西凉侯。



濮 澄:(生卒年待考),字仲谦;金陵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明末清初金陵派竹刻创始人。

他画工精湛,善于刻竹。他的刻竹技法与嘉定“三朱”迥异,不耐精雕细琢,往往只就其天然形态,稍加凿磨即已成器。匠心独运,以自然天趣见胜,名声噪甚。

张岱在《陶庵梦忆》一文中说:“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苦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宋荔裳在《竹罂草堂歌》一诗中亦有为濮仲谦作的赋:“白门濮生亦其亚,大璞不斫开新硎。”

所谓“大璞不斫”,是指依竹之自然形态略施刀凿,以见自然之趣。这与刻意斧凿的一般竹刻不同,须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才能为之,故能继承此法的人甚是稀寡。

至清朝后期,文人、学者都以濮仲谦的“大璞不斫”和“浅刻惟肖”为高古独绝,最可推崇,故后人的竹刻大多都继承濮仲谦浅刻一脉,但也各有发展。

竹器浅刻技法适宜于刻扇骨、臂搁、竹杖、器皿、烟斗、画作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而这些物品正是常人们所喜爱的。



濮 源、濮 升:(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官吏。

父子二人先后出任涪州太守(今重庆涪陵),皆有惠政于当地。



濮洪九:(公元1936~今),安徽合肥人。著名中共党务工作者。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书记,现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一副会长。

1956年9月参加工作,合肥工业大学矿建系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01年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局纪检组组长,同年9月当选为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

在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濮祖荫:(公元1939~今),浙江绍兴人。著名太空物理学专家。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长期从事太空物理学研究。是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发起人之一。

濮祖荫现为欧空局ClusterII星座计划国际合作科学家、双星-Cluster科学工作队中国委员、美国J.Geophys.Res.期刊副编辑,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曾获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序第二)、2001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1993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序第二)、1993年北京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多次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相信人们都听过那首旋律优美的俄罗斯民歌《白桦林》,然而不知道大家是否知晓:濮祖荫,这位朴实的学者,就是著名歌手濮树(朴树)的父亲。

濮祖荫说自己不懂音乐,但他尊重孩子的兴趣。“音乐是他的生命,学术是我的生命!”对理想的理解与尊重,是濮祖荫作为父亲给予儿子的最深沉的爱。

濮祖荫长期从事磁层物理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成果。迄今发表和合作发表SCI论文七十余篇,SCI引用七百余次,第一作者单篇最高引用一百余次。

濮祖荫首次观测到磁重联过程的磁零点及其附近的三维磁场结构。磁重联是等离子体中的基本物理过程之一,在太阳风暴和地球空间暴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磁零点是重联的发生地,三维空间的测度为零。濮祖荫教授领导的跨学科合作科研组,分析欧洲空间局Cluster星座探测数据,利用微分拓扑学方法,在地球磁尾观测到等离子体磁重联的磁零点。这一成果发表在2006年7月出版的NATUREPHYSICS上,被评价为“首次获得了磁零点的直接观测证据”,是磁重联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进展。欧空局科学部作为Cluster的“topstory”对此做了详细介绍和高度评价。

濮祖荫应用地球空间双星和Cluster星座对磁层顶磁重联进行新的观测研究。磁层顶磁重联是太阳风-磁层耦合的主要过程。濮祖荫及其合作者通过我国双星和欧空局Cluster星座联合观测,获得了向阳面低纬磁层顶发生“分量重联”的大量的观测证据;首次探测到磁层顶低纬区域“分量磁重联”成对地产生开放磁通量管,它们分别向南北运动;首次直接探测到在行星际磁场北向时,向阳面磁层顶低纬可以发生X-线磁重联。这些成果对进一步揭示磁层顶磁重联过程有重要意义。欧空局已将这些列为Cluster-双星联合观测测的重要成果之一(EOS,2006-1-10)。

濮祖荫提出磁层亚暴的全球模型。磁层亚暴每天爆发N次,是中、近、远磁尾与极区电离层最主要的能量传输过程。濮祖荫等提出了亚暴的“磁重联-电流中断协同模型”,解释了亚暴触发的全球特征,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对亚暴研究有极重要意义”。他还发现亚暴前夕近磁尾产生气球模不稳定性的证据,引发了国际同行的热烈讨论,并从理论上纠正了近磁尾不能产生气球模的错误结论。

濮祖荫发展了磁层边界K-H不稳定性理论。磁层边界K-H不稳定性是太阳风—磁层粘性作用主要形式。濮祖荫等首次论证了磁层边界可压缩K-H不稳定波向磁层传输能量,向阳面总能通量可达到10~100兆瓦,为低频地磁脉动起源于磁层边界扰动的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他还全面揭示磁层边界可压缩K-H波的特性。本成果已被广泛引用,应用于磁层能量传输、磁层脉动及天体喷流与彗星研究。

濮祖荫同刘振兴院士合作为发展磁层顶涡旋诱发磁重联理论做出重要贡献。通量传输事件是磁层顶发生的瞬时磁重联事件,是太阳风-磁层耦合的重要过程之一。濮祖荫对磁层顶涡旋诱发磁重联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量传输事件的发现者Russell教授对这一理论评价道:“我认为这是最先进的和最真实的当今适用的瞬时重联模型”;“刘教授和濮教授显然是这一领域的领先者”。

濮祖荫是“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主要发起人之一。濮祖荫和刘振兴院士一起提出我国双星探测计划建议,与欧空局Cluster星座配合,实现地球空间六点观测。双星计划推动了我国空间探测跨越式的发展及我国与欧空局高层次的国际合作。濮祖荫积极推进对该计划的实施。他建议双星赤道卫星的远地点应距离应增加到离地心11个地球半径,这对双星-Cluster联合观测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濮祖荫在2005年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任命为国际地球物理学领域权威核心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pace Physics(JGR)的新一届亚洲与太平洋区域主编,任期四年,是第一位担任JGR主编的中国内地学者。



濮家蔚:(公元1949~今),四川成都人。著名商业知识产权专家。

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毕业。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专利代理人,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知识产权庭),高级工程师。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大慈寺路32号。

联系电话:028—86781800,13628008735。邮编:610016。邮箱:。



濮文起:(公元1951~今),天津人。著名社会科学工作者。

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

著有《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民间宗教与结社》、《秘密教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辞典》、《宝卷.初集》、《关帝文献汇编》、《中国历代观音文献集成》、《中国会党史料集成》,参与主编《中国火灾大典》、《中国消防通史》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如《中国民间宗教思想的几个特点》、《太平道》、《刘仪顺论》、《识佛丛书——佛家造像》、《赣北乡村宗教活动考察》、《天津宗教的历史与现状》、《一套独具特色的宗教思想体系——中国民间宗教理论探析》、《当代中国民间宗教活动调查与研究》等。



濮存昕:(公元1953~今),祖籍南京,生于北京。著名影视演员。

1969年当过红卫兵,后插队下乡,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种地、放马、演样板戏。

1977年返回北京,二十四岁那年,濮存昕考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话剧团,当上了文艺兵,每月拿六元钱津贴。他在空政呆了九年,角色最多的几乎就是群众演员,比如匪兵甲、乙,比如游击队员,他的台词常常只有两个字“报告”,有时候干脆就没有。

1986年,濮存昕转入人民艺术剧院当演员,蓝天野导演的话剧《秦皇父子》。1989年出演话剧《雷雨》,谢晋导演的电影《最后的贵族》。

1990年,濮存昕出演林兆华导演的话剧《哈姆莱特》;1991年出演奥列格·叶甫列莫夫导演的话剧《海鸥》、苏民导演的话剧《李白》、在谢晋导演电影《清凉寺的钟声》中扮演明镜法师;1993年出演张暖忻导演的电影《云南故事》;1996年出演夏刚导演的电影《与往事干杯》、电视剧《英雄无悔》;1997年出演北京人艺话剧《古玩》、《阮玲玉》、夏刚导演电影《伴你到黎明》、电影《爱情麻辣烫》;1998年出演电影《洗澡》;1999年在北京人艺话剧《茶馆》中饰常四爷、电影《说好不分手》、电视剧《尊严》、电视剧《来来往往》,

2000年,濮存昕在话剧《风月无边》中扮演李渔、在电视剧《光荣之旅》中扮演贺援朝。

濮存昕的妻子宛萍也是在北京长大的,十三岁那年被空政歌舞团选中,还是戴红领巾的年龄便穿上绿军装,戴上了红领章,其神气可想而知。从跳舞、领舞到跳独舞,舞台成为她的人生世界。不知不觉中,宛萍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身边的求爱者不少,但她似乎都没往心里去。偶然有一次,她听同伴说话剧团新招来了个姓濮的帅小伙儿,挺有才气,能写会画,黑板报出得很棒。在一次联欢会上,还有人给她指认濮存昕。那一刻,她眼睛一亮,心突然狂跳不已。

在部队里,人们挺讲究级别。宛萍那时已经是穿四个兜军装的营级干部,而濮存昕只是两个兜的小战士;宛萍是空政歌舞团的业务尖子,而他只是舞台上端着大枪的“匪兵”。有一次,话剧团的一位老同志把濮存昕带到宛萍面前,她看着这个穿着一双土里土气大棉鞋的小伙子,不由得笑了,他们的恋爱也就由此开始。

后来,宛萍就把濮存昕带到歌舞团去,和她从小一起长大的那帮姐妹们跟相亲似地来相他,他坐在床边接受她们的“检阅”。似乎很令人失望,姐妹们侧着身子进来,很快又侧着身子出去了。可是,宛萍觉得自己好像和他认识很久。从那以后,歌舞团的院子里,树荫下,就常常看到他们俩亲密无间的身影。

有人劝宛萍:“你怎么挑了那么久,竟挑了个战士,他一个月的工资才六元钱呀!”宛萍笑了笑:“我图的不是他的钱,要是图钱我早就嫁人了。”她崇尚文化,而濮存昕给她的感觉就是很爱看书、有文化,因此她不假思索就嫁给了他。婚后,他们的爱巢筑在团里一座筒子楼里,房间小而简单,但充满浓浓的爱意。事隔一年,小屋里传出婴儿的哭声,濮存昕别提有多高兴了,经常哼着歌儿在门前的铁丝上飘扬起孩子花花绿绿的尿布旗。

再恩爱的夫妻也难免闹矛盾,他们俩也一样,可宛萍自有一番说道:“其实夫妻俩感情好,才会把自己最真挚的东西表露出来,我跟别人为什么不急,就跟他急啊!因为对他的要求比较高呗,对最亲的人、最爱的人才会这样,对别人没有理由去跟人家急。在外边人家也说濮存昕脾气真好,而有时候在家也跟我急,但是吵得少,没有必要为了一点小事去争吵,伤感情。”

宛萍以前爱化妆,现在化得少。濮存昕喜欢自然、真实的宛萍,他总是开玩笑说:“你什么时候去拉皮,我们什么时候就说拜拜。”

生活中的濮存昕也追求浪漫,每当宛萍过生日,总能接到他的一束鲜花。一般来说,男人都不愿陪妻子逛商场,可他不,经常陪宛萍逛商场,只是不太方便,老有人找他签名。宛萍最爱穿的就是濮存昕给她买的衣服,丈夫的审美观让她没挑的。在宛萍眼里,濮存昕是一个好丈夫:踏踏实实干事,一心一意工作,关心体贴妻子,什么事都为你想得很周到。

濮存昕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后,主演了《最后的贵族》、《李白》等大型剧目,受到业内人士和观众的好评。

在接手话剧《李白》时,濮存昕越想演好压力越大,排练时总有说不出的紧张。为消除他的紧张情绪,宛萍自告奋勇当他的第一观众,从动作、语言,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仔细给予评点,其中有些动作还是宛萍找人帮助编排的。濮存昕拍戏时,宛萍在现场总为他捏一把汗。现在,濮存昕的表演已经成熟,她也不用每每亲临现场了。

濮存昕的每部戏的第一观众几乎都是宛萍。宛萍评价濮存昕扮演的各种角色时总是批评多,但她解释:“我是真诚的,别人可能顾全面子,而有的观众喜欢他,他的缺点也就变成优点了,但我是实事求是的,另外别人的批评还是比较含蓄,而我就是全盘托出。我是为他好。”

宛萍对濮存昕的爱不是那种甜甜蜜蜜、卿卿我我,而是化作点点滴滴,细致入微的关怀。濮存昕非常节俭,舍不得为自己添置衣物,他的几套名牌衣服,包括衬衫、领带、领夹等小配件,都是宛萍去美国和香港时特地为他买的,不论颜色、款式她都精心挑选。前不久电视剧飞天奖颁奖仪式上,濮存昕那一身得体的深灰色西服就是宛萍的杰作。有一次夫妻俩开玩笑,宛萍对濮存昕说:“如果我在剧组里干个‘服装’什么的,恐怕问题不大吧!”濮存昕一本正经地说:“肯定没问题。”引得宛萍一阵大笑。

《光荣之旅》拍摄期间,濮存昕主演的话剧《茶馆》在京城火爆一时,连续演出了六十场。濮存昕还真有些吃不消了,宛萍便变着法儿给他煲汤补身子,今天煲猪蹄汤,明天煲甲鱼汤,后天煲乌鸡汤。每天她都把煲好的汤送到话剧院后台或拍摄现场。时间长了,宛萍还给剧组的其他人送面包和小吃。她的出现,常使剧组掀起一阵欢呼。

濮存昕与宛萍还是一对善良、正直和爱心无限的夫妻。2000年12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日,国家卫生部把目光瞄准了濮存昕,想聘请他拍一条预防艾滋病的公益广告,最初接到邀请,濮存昕有些犹豫,但当他得知目前我国艾滋病毒感染的现状时,顿时涌起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把这件事告诉给了宛萍,她说:“我陪你一块儿去。”细心的宛萍还特地买了一些红丝带,让濮存昕送给那些和病魔进行顽强斗争的艾滋病人。濮存昕成为我国第一位“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

濮存昕大红大紫后,舞台、荧屏、书刊、报纸乃至路边的广告牌,到处都有他的身影。“少妇杀手”、“大众情人”之类的绰号应运而生。他走到哪儿,哪儿就有可能出现交通阻塞,签名的、献花的、合影的,令他应接不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完美风景”,宛萍淡然一笑:“我觉得,他还是他。”

成功的偶像常常会不知不觉地成为“大众情人”,但是濮存昕从来没有半点绯闻,可越是这样,青睐他的女人就越多。有一次,濮存昕在唐宋诗词朗诵会上的言表和音质充满了挡不住的魅力,谢幕时,疯狂的女观众,数不清的鲜花,雷鸣般的掌声几乎使他走不下舞台,有些少女少妇因为挤不到他的跟前,只好远远地连连向他送飞吻…友人半开玩笑地问观众席上的宛萍:“濮存昕这么受女观众欣赏和喜爱,又经常和女演员搭戏,你对他放心吗?”宛萍依旧淡淡地一笑:“我相信他,我也理解她们。”

有些好心的熟人总对宛萍说:“濮存昕有名了,你得注意点儿啊。”但宛萍颇不以为然。

夫妻间最可贵的莫过于信任,而这种信任首先来源于自信。宛萍就是这样一位很自信的女人,她从不因自己是濮存昕的妻子而炫耀,也从不想傍着名人火一把。她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知心朋友,更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她曾坦言:年轻漂亮是女人的资本,但女人不可能永远年轻漂亮,永恒的美丽来自于智慧。

面对众多热爱濮存昕的“濮氏迷”,宛萍的心态比较平和。她说:“濮存昕不是那种一炮走红的明星,他是通过实践不断提高才会有今天,为此我也付出了努力。他第一次上台演戏,我为他捏一把汗;他每次出演一部作品,有没有底,我心里可能比他更清楚,可以说我们是一起携手走过来的,我们之间有那种最基础的东西。而追求濮存昕的那些人只了解舞台上的他,并不了解生活中的他,我坚信自己在他心中的位置。别人追求他是因为他的成功,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是他不成功的时候,今天的成功是我们慢慢创造出来的。现在有一种误解,好像男人一有钱,特别是事业一成功就得变,但实际上,真正有文化的男人是很重视家庭的。他是一个有文化,很顾家,也很爱老婆孩子的好男人。”

宛萍告诉记者:“嫁给濮存昕是我一生的幸福,为了这种幸福,我甘愿付出一生的所有。”什么是恩爱夫妻的最高境界?濮存昕夫妇的生活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答案。



濮列平:(公元1959~今),四川成都人。著名现代商业字画家。

小时候,濮列平常提着一个鱼篓子去上学,进教室前将其塞到草丛里,一节课上完即逃之天天,拿着鱼篓下河去。这时候的濮列平和其他小孩一样,平凡地度过童年,如同路边不起眼的花花草草。

和其他普通孩子稍有不同的是,濮列平有不错的家庭环境。濮的父亲当时是成都某大公司经理,母亲是大家闺秀。换成今天的话说,濮列平具有一切“纨绔子弟”的特点:善于为自己找个美好的理想,再以喜新厌旧的态度将之抛弃,重新找个兴趣。

濮列平想有好的身材,甚至萌生了当运动员的想法,于是偷偷去学打球;他还想成为有“文化修养”的英俊小生,于是他偷学拉二胡、川剧,甚至在1975年开始学习传统书法,奋发图强,苦练书法。

濮列平回忆说,他向别人借了一把二胡,专门拜师学艺。当时学费是两元钱,于是他每天从一毛五的早餐费里省一点,直到把两元攒够。

但命运似乎很喜欢和喜欢开玩笑的濮列平开玩笑,1979年,高中毕业的濮列平被公安部门录取,当了一名侦察员。很显然,这样的“严肃身份”并不能让濮列平安静,也不可能让他成为一个沉默的小公务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无数年轻人都做着文学梦,也许是因为文学青年和异性交往的成功率相对较高。侦察员濮列平考上电大,学了中文专业,在具备成为文学青年的有利条件后,“风华正茂”的他甩起飘逸的头发,在文学的路上踏步前行。1984年,濮列平和几个文学爱好者一起,成立了“断层诗社”,并自己出钱,印发手抄的诗册。

遗憾的是,凝望天空深情朗诵“啊——”的濮列平,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陷入了厌倦和怀疑。他说:“那个时候渐渐觉得搞文学没有出路了。”幸好这样的厌倦和怀疑并没有在他心中存留很久。

也就在这个时候,中国书法界大事频发。l985年,“中国现代书法首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紧接着,“中国现代书画学会”成立。1987年,首展的主持者古干出了一本名为《现代书法构成》的书。于是,濮列平在1987年开始从事现代书法创作。

“现代书法”,这在当时是个很“牛”的东西,远在西南的濮列平迅速感受到了这股从首都传来的新鲜气息,或许这时的濮列平,想起了自己曾参加过并得到三等奖的一次书法比赛,新的太阳在他心中升起,几乎把他融化。

此后的的若干年里,濮列平相当投入。1992年,《现代书法》创刊号出版发行,濮列平是编委之一。

1993年,《中国现代书法赏析》一书出版,编者为濮列平、楚桑和唐宋元。1999年,濮列平策划《巴蜀点兵》——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书法回顾展。

2001年,濮列平的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2001年参加第一届成才双年展。

目前,濮列平仍在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及展事,并以卜居署名发表数十篇艺术评论。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张强这样评论濮列平:

在现代书法的进程中,濮列平一直在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他的特殊性恰恰反映在别人的无法替代性上面。无论从1993年所进行的《中国现代派书法赏析》一书的主编工作,还是为了组建“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学会”所进行的有效的推进工作。当然,更有在上世纪末所主导策划的“巴蜀点兵”这样聚集上百人,出示五百余件作品的豪举。尽管在这些举动中,人们可以轻易地找寻出累累败笔,但是,却已丝毫无损濮列平的历史性作用。

抽象艺术与音乐所具有的天然契合,往往被濮列平一矢中的。在将书法的点线结构向二维空间进行分割性侵占的时候,音乐的素养就不仅仅只是一种借口,而应当成为形式主义的砝码。当然,将这种听觉的艺术转化为视觉的艺术,所需要的条件是多样化与综合性的。

濮列平就是这样将视觉的空间向着听觉的空间进行转化,而最终还是通过“视觉”加以显示的。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所有对于艺术的"经验"乃至于"先验",都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度。至于有关音乐一般性的节奏、韵律、音色等常识性的要素,却并不是濮列平所首要关心的。所有工作的前提是,如何将这个空间的转化工作进得得美善。

对于濮列平工作的有效性的判断与分析,已经逾越了这段文字的初衷,

濮列平认为:在艺术面前,音乐仅仅是进入他的形式的一个因素——甚至是一个借口而已。更多的发现需要自己的感觉,以及将这种感觉推动得更为深远的“智慧”。



濮 波:(生卒年待考),浙江绍兴人。著名当代商业诗歌作家。



濮见微:(生卒年待考),女;福建晋江人。著名商业网页女作家。

著有《最远的距离》。



濮青松:(公元1966~今),上海南汇区人。著名“民间科学家”。

无业。1983年、1998年曾因流氓罪和诈骗罪锒铛入狱。

之后,濮青松自称“民间科学家”,称自己为“倒相对论者”,一时间在网络上发布有多篇“科学文章”。

2003年7月31日,犯罪嫌疑人濮青松因涉嫌诈骗罪,被上海公安局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如今,濮青松是否还在继续进行“科学研究”,有待进一步考证。

跟帖时间 2010-05-14 15:49: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濮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高丽殉节;东海受诗: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濮真,远征高丽时被俘,高丽王诱他投降时,他说:“大丈夫有一颗赤心,怎么能顺从你呢!”随即抽出佩刀,剖心而死。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东海人濮仲翁,汉宣帝时应朝中征召,曾向汉宣帝讲授过《诗》。

名高东海;志迈雄师: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名人濮仲翁,东海人。尝授诗与汉宣帝。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濮真,征高丽被执,剖心拒降。

跟帖时间 2010-05-14 15:48:1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濮氏的字辈排行 -- 安徽凤台濮氏字辈:“仕守贤良思存方正”。

江苏江都濮氏字辈:“家尔员良继中赞武”。

陕西西安、河南信阳濮氏字辈:“礼约振家邦共开姓名会道德乃是昌”。

濮氏一支字辈:“荣显宗俊遂福潮守有会鸣学如时萃广发富福”。

跟帖时间 2010-05-14 15:46:4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濮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无锡曹村濮氏宗谱二十卷,(清)濮金福主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尚忠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芜湖濮氏支谱二卷,(清)濮文彬纂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濮其七。

江苏无锡濮氏八修宗谱十七卷,(清)濮庆元等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锡山濮氏宗谱六卷,(清)濮水卿首修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民国)濮三寿、濮聚盈等续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栝昌琴濮氏续修宗谱七卷,著者待考,民国庚辰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缺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溧水濮氏家谱(增补本)一卷,(现代)濮思源等辑,2000年计算机排印本。注:始迁祖为[南宋]濮运干,始祖为[清]濮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阴濮氏宗谱五卷,(现代)濮一希编纂,2002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江阴市档案局、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镇习礼村。

跟帖时间 2010-05-14 15:44: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濮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汉、魏时期为东郡治所。晋朝时期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治所均在古濮阳。北魏时期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鄄城)。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唐朝时期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后梁、后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濮阳一带是黄河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2.堂号:

鲁国堂:以望立堂。

濮阳堂:以望立堂。

尚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4 15:43:3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濮氏的迁徙分布 -- 濮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零八位门阀。

芈姓百濮一族的主要活动地区,是在今湖北省石首县的东南,后来迁到河南的濮河两岸定居下来,成为河南的一个著名姓氏。濮氏在四川的中部,也一向很有名气,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就是“巴中七姓之一”。据有的学者考证,今四川的濮氏,当初是从湖北迁去的。

濮氏望族出鲁国郡。

传说,濮氏族人故豪于赀。宋、元之间与禾郡汤氏并称著阀,互相婚媾。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濮氏嫁女于甪里,汤氏奁媵纷陈,观者如堵。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微服于民间,见而异之,遂混迹稠人中至濮家大院备访。当见到濮氏家族富盛已极之后,遂下令其家族七十二支分析而居。焉时,唯濮鉴已故不在被迁之例。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有司以尊贤取友,克敦孝第,同居十世,无罪离析。上闻,诏从其请许归故土。唯濮镜、濮镶、濮钿、濮钺复还,与濮鉴孙——濮彦仁留镇不迁者皆濮凤长子梧之后也。

其七十二支的迁徙地分别为:

濮铣、濮钟迁往王江泾,濮金昌、濮锡迁往虎溪,濮镜、濮镶、濮钿迁往仁和,濮钊迁往海宁,濮钺迁往陡门,濮铎迁往郡南,濮金奇迁往常安,濮金奎迁往宁国,濮金夫迁往泗安,濮钰、濮铿迁往常熟,濮□迁往临安,濮镐迁往金陵,濮铉迁往松江,濮铨迁往青镇,濮钦迁往松陵,濮钢迁往严州,濮钚迁往茶山,濮钏迁往安东,濮铠迁往金坛,濮金乍迁往万溪,濮金卞、濮钥迁往龙潭,濮金广迁往石门,濮金主迁往双溪,濮金周迁往徽州,濮镰、濮锃迁往山东,濮金乔迁往桐里,濮金公迁往建平乌镇,濮金璧、濮锐迁往临平等地。

跟帖时间 2010-05-14 15:39:3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