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氏的历史名人 -- 逄 同:(生卒年待考),著名战国时期越国大夫。
越王勾践为奴十年,从吴国回来,切心想报亡国之仇。
大夫逄同建议说:“吴国现在德少功多,必定很骄傲。我们要是想灭吴雪耻,必须结交齐国,放弃楚国,跟邻近的国家友好。然后在表面上还要对吴国友好。这样一来,吴国必然麻痹大意,我们就利用它这个弱点,才能灭亡它。”
勾践采用了逄同的计策,果然恢复了越国的强盛,最后灭亡了吴国。
逄 滑:(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大军进入楚国后,吴王召陈国君主陈怀公来觐见。陈怀公很害怕,又拿不定主意,便召大臣们说:“欲与荆者左,欲与吴者右。”大臣们有的站往左边,有的站在右边,而大夫逄滑则正站当中。晋怀公很奇怪,便问他站中间是什么意思。
逄滑说道:“目前来看,吴国未必有福,楚国亦未必有祸。”
陈怀公曰:“吴国都战胜了,连楚国国君都逃离国家,难道还不是大祸吗?”
逄滑对答:“历史上,小国即便被别人灭了,仍会复国,何况像楚国那样的一个大国?楚王虽然无德,但从来不滥杀和祸害自己的国民。吴国整日穷兵黩武,滥杀无辜,能有什么德?上天从来都是维护有德者,肯定会以此事教训楚王将来以德为政的!这样,祸就会降到凶暴的吴王头上,不久就会实现的。”
陈怀公觉得逄滑说得大有道理,从之,拒绝去拜吴王。
逄 萌:(生卒年待考),字子庆;北海人。著名东汉隐士。
家贫,曾任亭长。后离家去长安,正值战乱,儿子逄宇被王莽所杀。
得知此事之后,逄盟对友人说:“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到今天已经彻底完了,再不离开这是非之地,大祸就要临头了!”于是解下帽子挂在东都城门上,回乡带着家人渡海去了辽东。
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他又去了崂山,养心修道,朝中多次征聘,他都不去。
逄 安:(公元?~27年待考),著名赤眉军领袖之一、东汉初期大司马。
新莽天风五年~东汉建武三年(公元18~27年),琅邪人(今山东诸城)樊崇、逄安、徐宣等人领导了反抗王莽政权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
新莽末年,王莽“改制”失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全国因徭役、酷刑、饥荒,战乱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广大民众别无生路,遂以武装起义反抗王莽统治。天凤五年,继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农民起义之后,琅邪人樊崇亦在莒县(今山东莒县)聚众起兵,队伍迅速发展到万余人。
同年内,东莞人(今山东沂水)逄安、东海人(今山东郯城)徐宣、谢禄、杨音聚众响应,推樊崇为帅,队伍发展至数万人。义军转战于青(青州,辖今山东德州、齐河以东,颊河、渤海以南,泰山、沂山及诸城,胶县、海阳以北及河北吴桥地区)、徐(徐州,辖今山东东南部、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安徽东北部)一带,给王莽地方官军以沉重打击。新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卫莽遣太师羲仲景尚、更始将军护军王党率兵赶往青、徐地区镇压樊崇义军。由于莽军烧杀掳掠,残害百姓,失道无助,被义军击败,景尚被杀。
义军的胜利与发展,使王莽统治受到威胁。新莽地皇三年农历4月,王莽再遣东岳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大军进剿。樊崇闻讯,为了交战时便于识别敌我,遂令全军朱红涂眉,故称“赤眉”军。
赤眉军与莽军会战于成昌(今山东东平),王匡、廉丹被歼万余人,惨败而逃。赤眉军乘胜追击,再杀廉丹及其校尉二十余人。王匡率残部逃回洛阳。此后,赤眉军进占濮阳(今河南濮阳)、陈留(今河南开封)、颍川(今河南禹县)一带,直接威胁战略要地洛阳。王莽急忙命大司马董忠加紧训练士卒,加强京城防御;同时遣大将军杨浚防守敖仓(军用粮仓,今河南荥阳)、司徒王寻率兵十万驻屯洛阳,以阻止义军四进。
新莽地皇四年农历2月,王莽再遣王匡、国将哀章率军东攻赤眉。是时,赤眉军已占有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交界的广大地区,兵力达数十万之众,与日益壮大的绿林军相互呼应,构成对王莽政权的极大威胁。农历4月,王莽为对付迅速发展起来的绿林军,被迫抽调王寻等率大军南下。赤眉军继续活动在东方广大地区。同年六月,以绿林军为主体的汉更始军在昆阳大败莽军四十二万,从根本上动摇了王莽政权。农历9月,更始军破洛阳、占长安(今陕西西安),推翻王莽政权。
更始帝刘玄迁都洛阳之际,赤眉军正活跃在濮阳一带。樊崇亲赴洛阳,欲与更始帝合作,但受到刘玄的歧视与排斥,几十万大军未得到妥善安置。樊崇便乘刘玄迁都长安之机,潜回军营。为解决粮食补给,赤眉军进入颍川后,兵分两路:一路由樊崇、逄安率领攻占长社(今河南长葛)、南下宛县(今河南南阳);一部由徐宣、谢禄等率领,攻拔阳翟(今河南禹县),西至梁县(今河南临汝),击杀了更始河南太守。
赤眉军虽接连获胜,但因缺乏明确的斗争目标,士卒大多疲弊厌战,意欲东归乡里。樊崇等赤眉军将帅,不满刘玄所为,又恐东归后,大军自散,遂决策西攻长安,以求新的发展。赤眉军分兵两路,分别从武关(今陕西丹凤)和陆浑关(今河南宜阳)向关中进军。次年农历1月两路会师,在弘农(今河南灵宝)、阌乡(今河南阌乡)连败更始军。农历6月,赤眉军进抵华阴(今陕西华阴),立刘盆子为帝,建元建世。农历9月攻破长安,推翻了更始政权。
赤眉军虽有百万之众,但所面临的形势却十分严峻。刘秀乘赤眉进攻长安之机,遣兵攻占洛阳,切断了赤眉与东方的联络。南阳(今河南南阳)、汉中(今陕西安康)的更始势力王常、刘嘉扼住了赤眉向东南发展的道路;西北有隗嚣据天水(今甘肃通渭)、刘秀部将邓禹据枸邑(今陕西旬邑),使赤眉军无法向西北发展;加之关中屡遭战乱,人民饥馑,地方豪强隐粮聚众,坚壁抗拒。赤眉大军实际上困处长安,四面受敌。
在这种形势下,赤眉军领导者未能采取任何积极措施,反而论功争赏,以至在推翻更始帝刘玄仅四个月后,因粮食补给困难,不得放弃长安,向陇(今甘肃庄浪)就食。汉建武二年农历9月,又因隗嚣的袭击及大雪阻挡及杜陵之战战败,回军再入长安。农历12月,赤眉二十余万人终因补给断绝,弃长安东归。此时,刘秀已建都洛阳并遣兵攻占了洛阳以南及以东地区,刘秀部将冯异等先行占据华阴、新安(今河南渑池)、宜阳(今河南宜阳),堵住了赤眉军东归要道。刘秀还定下若赤眉东撤,则以宜阳之兵向新安聚集;若南撤,则以新安之兵向宜阳聚集的截击战略。汉建武三年农历1月,赤眉军东归至华阴与冯异军相遇。华阴、湖县两战,赤眉军虽战败了汉军,但仍未改变其饥疲困境。随后,被冯异军击败于崤底(崤山谷地),损失了八万余人。逄安率余部十几万人折向东南,又被刘秀亲率的重兵包围于宜阳,虽经苦战,终因粮尽力竭,被迫投降。后逄安出任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司马一职,实际上是个虚职,有名无权。
历史评述:赤眉军在获胜之后,没有注意形势的严峻,未能采取任何积极措施,反而论功争赏,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最终导致失败。赤眉农民义军,是新莽末农民起义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与绿林军相互呼应,对推翻新莽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逄文龙:(生卒年待考),著名南宋将领。
曾随文天祥对抗元朝平宋副都元帅吕师夔,后战败,殁于战场。
逄先知:(公元1929~今),山东胶县人。著名中共党史专家。
190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他只有高中学历,却是高级编审、中共党史专家。
历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见习秘书,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人员,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毛泽东著作研究组副组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编审,全国党史研究会第二、三届副会长,中国3S研究会理事。
1982年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1991年起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
是中共十三至十五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曾参加编辑《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著有《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合著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逄增玉:(公元1957~今),山东胶南人。著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1966年随父亲工作调转搬到白山市(浑江市)。出身工人家庭,成长于吃不饱的六十年代和文革动乱时代,小学与中学时代整天学农学工学军,想读书而不得,只能偷偷看一些没有被烧毁的文史哲类的书籍。赶上了上山下乡的尾巴,在长白山下的山村里度过一年多,全套的农活都干过,还学会了瓦匠,当过集体户的指导员。感谢拨乱反正的新时期的到来,赶上了文革结束后恢复的第一次高考,从此改变了命运,经历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做梦也没有想到今天会成为教授。
1985年以来,开始教书做学问。先后在《文学评论》、《新华文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社会科学战线》、《东北师大学报》等国家级、学科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和文章120篇。多篇论文发表后引起学术界和社会上的良好反响,如《割裂的缪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现代主义思潮的内在矛盾》发表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摘,并于同年被中宣部选为“精神产品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奖,是同年度获奖论文中唯一的文艺学论文。还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点摘编》、《读书·文事近录》《外国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索引,两篇被译成日语在日本出版。
还写了一些散文随笔,大概有十几篇。可能人过中年兴趣有变,最近比较爱写散文。文科教授四五十岁是最出成果的时候,自己也感觉有很多东西等着写,估计比以前要写得有水平。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写两本书,好论文二十篇,学术的影响更大些。退休的时候能够出个文集,是最好不过的事。
喜欢教书,上课中常常忘了时间,觉得上课既是知识传授,也是思想交流,更是审美陶醉。也喜欢写文章,几乎每天都要在电脑上写点什么。写作时可以忘世忘我,怡然自得,不知忧乐;看到写完的稿子打印出来的时候,比什么都高兴,人间的享受,莫此为甚。
为人坦诚正直,从小到大做了不少好事,自己觉着文明素质挺高。没有害人之心,过去也没有防人之心,所以吃了不少亏。但也无所谓,从佛教的观点看,吃亏就是占便宜。将来也不会起坏心,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认为上至宰相下至乞丐,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所以他快乐。我也希望天下都是好人。
本质上是书生,虽然出身贫寒,从小到现在总是被认为有点书卷气,或者说书呆子气。但书卷气总比土匪气和流氓气要好,特别是在大学。书卷气多的大学肯定是好大学,书卷气多的学者也多是好学者。不误人子弟,教书教育人,爱岗敬业,是教师的起码操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的进步、民主和繁荣做出一份贡献,是不倦的追求。
简朴地生活,友善地待人,诚实地为人,认真地做事,是我为人的准则。不论世事发生何种变化,此原则永远不变。
1965~1976年在中国的动乱年代零碎地读完小学和中学,1977年末参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次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于1978年3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82年1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2月考取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1984年12月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职获取博士学位。
1985年1月到东北师范大学任教,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并从事研究工作。1987年升任讲师,1990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9月-12月,任日本创价大学交换教员,2002年3月至2003年4月,任日本樱美林大学客座研究员,文学部非常勤讲师。
社会兼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吉林作家文联理事、吉林省文学会副会长、吉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名誉会长、吉林省政府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委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首届优秀省管专家、吉林省第二届优秀省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图书馆荣誉馆员、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学科组专家、吉林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文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吉林省第八届政协委员、长春市第四届政协委员。 跟帖时间 2010-05-13 14:20:2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逄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挂冠避世;易位全君:上联典指东汉北海人逄萌,字子庆,家贫,曾任亭长。后离家去长安,正值战乱,儿子逄宇被王莽所杀。他对友人说:“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到今天已经彻底完了,再不离开这是非之地,大祸就要临头了!”于是解下帽子挂在东都城门上,回乡带着家人渡海去了辽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他又去了崂山,养心修道,朝中多次征聘,他都不去。下联典指春秋时齐国人逢丑父,晋、齐鞍之战中,为齐顷公车右官(在车上右边护卫的武士),齐军战败,他与顷公换了位子,使顷公得以脱险。
挂冠去乱;抗节成仁:上联典指东汉逄萌,家贫为亭长,既而去之长安,时王莽杀其子逄宇,逄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即挂冠东都城门,携家属浮海客辽东。下联典指南宋逄龙,随文天祥抗吕师夔,战败没于阵。
2.六言通用联:
北斗光焰无际;海涛澎湃有声:逄姓望族居住地“北海”二字嵌字联。
东汉司马门第;春秋大夫人家:上联典指东汉左大司马逄安,琅玡人。下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大夫逄滑。
3.八言以上通用联:
为国捐躯,领三军而抗敌;联齐亲楚,结四邻以自安:上联典指南宋大将逄文龙。下联典指周代名人逄同。 跟帖时间 2010-05-13 14:11: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逄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胶东逄氏字辈:“钧汉本焕增锦淑格炤坽镇鸿乐耀基锡洵楙烈封”。
逄氏一支字辈:“永福学殿庆魁元万德成天庭保安玉仁义有连登”。 跟帖时间 2010-05-13 14:10: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逄氏的家谱文献 -- 山东黄县逄氏宗谱四卷,(民国)逄宝琛总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石印本四册。注:始祖为[明]逄孜。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东龙口逄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东安丘景芝逄氏族谱,(民国)逄玉麟重修,民国年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大众日报》记者逄春阶处。 跟帖时间 2010-05-13 14:08:4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逄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2.堂号:
北海堂:以望立堂。
谯郡堂:以望立堂,亦称谯国堂。
计复堂:越王勾践从吴国回来,想报亡国之仇。大夫逄同建议说:“吴国现在德少功多,必定很骄傲。我们要是想灭吴雪耻,必须结交齐国,放弃楚国,跟邻近的国家友好,表面上对吴国友好。这样一来,吴国必然麻痹大意,我们利用它这个弱点,才能灭亡它。”勾践采用了逄同的计策,果然恢复了越国的强盛,最终灭亡了吴国。
挂冠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3 14:05:5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逄氏的迁徙分布 -- 逄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其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九十五位门阀。
今吉林省的长春市,江西省的鹰潭市,山东省的黄县、龙口市、安丘县、胶县,天津市,等地,均有逄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5-13 14:04: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