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07 11:37:52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376 跟帖次数 5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起源于上古,相传为黄帝后裔少昊的后代,以祖字为氏。

据《路史》记载:“少昊之后有秋氏。”少昊为帝喾之子,黄帝裔玄孙。

少昊后裔传至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大夫叫仲孙湫,其裔孙叫胡,以先祖名字为氏,史称湫胡,后来在陈国当卿士。在史籍《姓谱》中记载:“秋氏,春秋鲁人湫胡之后。”

湫胡其人娶妻五日后,就匆匆去陈国赴任为卿,直到五年才回家省亲。

抵家之前,湫胡见到路旁有一个美妇人在采桑,湫胡便上前调戏并赠与金饰,那美妇人厌而不顾离去。回家后,湫胡将金银钱财奉给母亲。等他妻子回家时,才知道就是那采桑的美妇人。其妻对湫胡忍无可忍,数斥以不孝、不义、不礼之罪,之后愤而东走投河自尽。湫胡悔愧无比。

在湫胡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戏妻违礼之事件为戒,取其的名字去“水”偏旁为姓氏,称秋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司寇,属于以官职称号为氏。

西周时期,王朝设置有大司寇之官,时称“秋官”,号称“秋卿”,主要职责就是职掌刑律之法和牢狱。由于古制判戕罪犯皆在秋季(立秋之后执行死刑),因此后世人多称刑官为“秋卿”。

在后世的秦朝、汉朝、晋朝、北周政权、唐朝时期,皆同样设置有秋官之职,职能仿同两周时期。

在司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秋氏、司寇氏,后司寇氏又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寇氏。秋氏、司寇氏、司氏、寇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大长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大长秋,皇家内宫皇后的下属官名。在秦朝时期开始设置,时称“将行”,多用博士、宦官任职。

汉朝初期沿袭秦制,在西汉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汉景帝刘启下诏改其名为“大长秋”。

在史籍《前汉·百官表》中记载:“汉景帝更将行为大长秋。将行,秦官名。秋者,收成之时,长者,恒久之义。”在整个西汉时期,或用宦者、或用士人来担当大长秋,而在东汉时期则专用宦官担任。

大长秋,专职负责宣达皇后旨意、管理皇后所居的长秋宫诸般事务,官秩为二千石,后历朝历代多有沿设。北魏时期更名为“大长秋卿”,北齐政权则称为“长秋寺卿”。隋朝前期设置了内侍省,不用“长秋”为官名,但在隋炀帝时期改内侍省为长秋监,主官复称为“长秋监令”,一直沿用至唐朝。唐朝以后则再无此官名,但在倭奴、朝鲜、安南等国却曾一直沿用其官名。

在大长秋、大长秋卿、长秋寺卿、长秋监令等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长秋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秋氏,世代相传至今,包括今朝鲜、韩国、日本的秋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官吏秋官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秋官正,是唐朝时期唐高祖李渊设置的官位,主管天文历法,为了与“长秋监令”有所区别,遂“以天为正”加称“秋官正”。

在后世的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太平天国中,亦皆设置有秋官正之职,职能仿同唐朝时期。

在秋官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秋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秋卿,属于以官职称号为氏。

那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执政时期(公元502~549年),设置有秋卿之官称。

实际上,南朝梁的秋卿就是卫尉、廷尉、将作大匠这三卿的合称。

卫尉,是秦、汉时期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隋朝以后改掌军器、仪仗等事。

廷尉,是秦、汉至北齐时期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职掌刑狱。

将作大匠,在秦朝时期称将作为少府,西汉景帝刘启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改称将作大匠,职掌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秩二千石。东汉、魏、晋时期沿置。南朝梁改称大匠卿,北齐改称将作寺大匠。隋朝时期称将作监大匠。唐朝时期复称大匠、少匠。宋朝、辽国南面官均为将作监,设监及少监。元朝时期设将作院院使,掌管金、玉、织造、刺绣等手工艺品的制造。

在卫尉、廷尉、将作、大匠、大匠卿、寺大匠、监大匠、少匠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这,称秋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拜英格哩氏,亦称白亚格尔氏、白依尔氏,该氏族共有五个分支,即吾库萨依尔千氏、布勒吉依尔千氏、昭伦千氏、乌永那千氏、查拉巴克千氏,世居伊敏(今嫩江支流诺敏河流域)、墨尔根城(今黑龙江支流嫩江流域)。后有鄂伦春族、锡伯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inger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秋氏、白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秋佳氏,满语为Ci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杏山(今辽宁锦州南部),后多冠汉姓为秋氏、邱氏。

⑵.满族秋舒哩氏,满语为Ciosuri Hala,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下营子一带),所冠汉姓即为秋氏。



得姓始祖:少昊、湫胡。

秋氏的历史名人 -- 秋 君:(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大臣、王莽时期苏郡太守。



秋 英:(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大臣、明洪武年间典史。



秋 茂:(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管理、明永乐年间山东佥事。



秋 允:(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学者,明弘治年间举人。



秋逢庆:(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遂宁知县。



秋 瑾:(公元1877~1907年),女,原名秋闺谨,字璿卿,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祖籍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生于福建闽候。著名清末民主革命先驱、妇女解放运动先驱、诗人。

秋瑾自小家境富裕,能写诗填词、骑马击剑、使棒舞枪,仰慕花木兰等女杰,立志要做一名巾帼英雄。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秋瑾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前后,秋瑾两度寓居北京,目睹清廷腐败和民族危艰,遂立“置生死于不顾”以献身救国之志。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5月,秋瑾突破家庭阻力自筹旅费留学日本,先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日语讲习所学日语半年,继入东京青山女校速成师范专修科。与陈撷芬成立“共爱会”,与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均以反清为目的。秋季,秋瑾在东京创办《白话报》,鼓吹推翻清政府,提倡妇女平等。不久又加入冯自由等组织的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春,秋瑾回上海,4、5月间,秋瑾经徐锡麟等介绍在绍兴加入光复会。7月再赴日本,在横滨经冯自由介绍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浙江分会主盟人。12月,因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回国,与易本差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以安置归国学生。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秋瑾因抗议日本取缔中国留学生而回国。在上海组织锐进学社,创办《中国女报》,宣传妇女解放,倡导民主革命。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初,秋瑾接替徐锡麟主持绍兴大通学堂,任督办,联络浙省革命志士和会党成员,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策划皖浙同时起义。并以大通学堂督办职务之便,以该校为中枢,往来杭沪间,活动军学界,运动会党。4月正式组建光复军八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并导拟军制、军旗、服。约定先由金华府发难,处州府立即响应,会绍兴光复军袭取杭州,计划若受阻则出江西以通安庆,会合徐锡麟,合力攻取南京。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仓促起事,被捕遇害,浙江之嵊县、武义、金华、兰溪等地光复军在中、下旬亦相继失败。奸人胡道南密报清廷,清兵于14日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与少数学生持枪抵抗,寡不敌众失败被捕。

被捕后,秋瑾坚贞不屈,次日临晨于绍兴轩亭口慷慨就义,终年三十岁。

秋瑾的著述被辑为《秋瑾集》。其诗《鹧鸪天·夜夜龙泉壁上鸣》中鸣道:“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铿锵有力,掷地震荡,愧煞亿万须眉!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秋瑾的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遂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秋,将其墓迁葬湖南省湘潭县昭山。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湖南人在长沙市建造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于杭州市西湖西泠桥畔原墓地。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云:“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8月16~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中山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

1958年9月2日,宋庆龄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

1979年8月,宋庆龄再次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附_秋瑾大事年表:

1877年:

清光绪三年丁丑农历10月11日卯时(公元1877年11月8日)生于福建闽候,浙江山阴人(今浙江绍兴)。早年学习经史、诗词,善骑射。

父寿南曾任湖南郴州知州。

1896年:

在湖南依父命嫁湘潭富绅子王廷钧。王廷钧为人无信义,无情谊,好嫖赌,损人利己,给她婚后生活带来了极大痛苦。

1903年:

王廷钧纳资捐得户部主事。随王廷钧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1904年:

7月冲破封建家庭束缚,自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男女平权道理。在此期间,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秋瑾最终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并创办《白话报》,“鉴湖女侠秋瑾”署名,发表《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

秋,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受封为“白纸扇”(即军师)。

1905年:

在日语讲习所毕业后,报名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随即回国筹措继续留学费用。归国后,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

7月,回到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中国同盟会,会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

初,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

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发展该校主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暑假离职赴沪,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准备起义。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此时她在杭州新军中又发展了吕公望、朱瑞等多人参加同盟会与光复会。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事遂告停顿。

1907年:

1月14日,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旋因母丧回绍兴,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

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三十二岁。



秋宗鼎:(公元1907~1970年),号禹九;河北大兴人(今北京大兴)。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天津警备副司令。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8月,秋宗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师范科毕业(北京保送公费生)。

民国十五~十七年(公元1926~1928年),秋宗鼎在东北讲武堂第七期炮科毕业。

民国二十七~二十九年(公元1938~1940年),秋宗鼎在国民党陆军大学十六期毕业。

秋宗鼎曾任东北讲武堂第十期队副,1930年10月参与筹办东北步兵研究班,后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参谋,1936年1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二组参谋。

抗战期间,秋宗鼎曾任军政部人事处处长。国民党陆军炮四团团长、军政部人事处长、补充兵训练处长、军令部(教令,战史编审)处长、山海关要塞筹备处主任、蒋中正政府参军处高级参谋、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12月,秋宗鼎在出任国民政府参军处军务局少将高参兼三科科长,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11月3日授少将军衔。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4月,秋宗鼎出任天津警备司令部副司令。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1月14日,天津战役爆发,人民解放军共进行了二十九个小时战斗即解放天津,生俘陈长捷、秋宗鼎、刘云瀚、林伟俦等将领。由于傅作义将军接受了和平解放北平的结果,秋宗鼎后来享受到北平和平解放的原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同等待遇。

1970年2月,秋宗鼎在北京病逝,终年六十三岁。



秋 宏:(公元1916~1948年),一名秋含章;陕西礼泉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秋宏在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任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第十七师副政委。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5月上旬,遵照中原军区的命令,陈庚司令员指挥的以消灭邓县、内乡、镇平、淅川四县地方民团为主要目标的宛西战役开始,第三十八军第十七师奉命参加解放西峡口的战斗。

西峡地处豫西南边陲,豫陕通道咽喉,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西峡口城乃是内乡县民团司令别廷芳及其继承人刘顾三、薛钟村盘距的老巢,拥有庞大的武装力量。解放战争开始后,国民党地方当局,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于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冬驱使大批群众整修了西峡口城。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12月,人民解放军在“豫西牵牛”战斗中攻打西峡口城后,内乡民团司令薛钟村又下令重新加固城防,并强令全部拆除周围民房,使之形成开阔地带,通往城内的大小路口和田埂地角布满地雷,城墙上到处设置明碉暗堡,城壕内放满深水,城壕外堆放着鹿角柴,并由其所谓战斗力较强的一团约两千五百人驻守着西峡口城。

第十七师接到命令后,于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5月2日在行军途中于军马河乡召开动员大会,秋宏根据师党委研究的精神,亲自作动员报告。他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劣条件,满怀胜利信心地说:“守城敌人完全是内乡地方团队,他们信心不强,士气低落…他们知道蒋介石机械化正规军连洛阳都守不住,靠他们守西峡还能顶事…我们有充分的时间作战斗准备,而且有兄弟部队四纵十三旅的攻坚经验和强大炮火支援,这是我们完成任务的可靠保障,也是我们部队学习攻坚的良好机会。”

秋宏号召各级干部、共产党员、战斗英雄、人民功臣及全体同志,力争在战斗中立功。”要求各部队立即行动起来,掀起攻城挑战竞赛和杀敌立功运动。他操着一口关中话提高嗓门讲:“首先攻进城的连队为一等功,首先登上城的第一名为全师第一名特等功臣,最先头的十名为特等功臣。要求各部队要坚决执行命令,勇敢完成任务,执行城市政策,不私入民宅商店,不破坏公共建筑,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的话深深鼓舞了全体官兵,指战员们热血沸腾,群情激昂,决心要打一个漂亮仗。当天,部队由军马河出发,经蛇尾、瓦房坪抵西峡口郊外。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5月3日晨,第十七师与从南召赶来参战的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第十三旅对西峡口形成合围后。根据敌人的城防设施和城郊是一片开阔地带,在不易接近敌人的情况下,我军首长决定采取先围后攻,坑道作业战术,通过地下交通壕接近敌人,然后攻城。两军组成的前沿指挥所设于西峡城东的莲花寺岗。第十七师按照指定的位置围城,并做好警戒工作,工兵沿途排雷,扫清障碍。城内守敌集中火炮和轻重机枪向我军扫射,妄图阻止挖壕作业。师首长分别到城周围进行抵近勘察,以便确定攻城部队前进道路以及一、二梯队的具体位置。

秋宏带着警卫人员路过临时救护站检查工作,看到准备工作非常充分,高兴地离去。在进入城东北角高地——莲花寺岗勘察时,遭敌炮火封锁,在隐蔽时不幸触发地雷,当即壮烈牺牲。噩耗传来,全军指挥战员心情无比悲痛,更加激起了指战员们对敌人的满腔愤慨,纷纷要求担任攻城第一梯队,坚决彻底消灭敌人,为秋宏报仇!

秋宏牺牲时年仅三十二岁,是宛西战役乃至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在宛属大地上牺牲的职务最高的人民解放军指挥员。

秋宏短暂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襟怀坦荡,忠实积极,关心群众,平易近人;指挥果断,作战勇敢;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他的牺牲使我党失去了一个忠诚的儿子,使第十七师失去了一位好的领导者和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品德长期在部队传颂。他的英名,他为革命事业的献身精神,将永远铭记在西峡人民的心中。



秋 浦:(公元1919~?年待考),江苏丹阳人。著名现代民族学专家。

秋浦幼年时因家境贫寒,只读过四年私塾,两年半小学,即踏上社会谋生。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秋浦参加革命活动,接触了先进的文化和思想。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秋浦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附设的战地记者训练班学习。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秋浦奔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旋被派赴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先后任《挺进报》、《晋察冀日报》编辑,记者,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战胜利全面内战爆发期间,曾频繁往来于战火纷飞的前线和有美方代表参加的国共谈判之间、进行实地报道。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7年)后,秋浦历任《内蒙古日报》党组书记、副社长兼总编辑,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副院长,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并担负中国民族学会会长、中国人类学学会执行主席等多项社会工作,应邀访问过朝鲜、蒙古、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南斯拉夫等多个国家,出席过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

秋浦长时期致力于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已出版的学术著作,主要有《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鄂伦春人》、《鄂伦春社会的发展》、《萨满教研究》、《当代人看原始文化》、《民族学在中国》,另有《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多种著作问世。还参与了一些大型辞书的编纂工作,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任编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辞海》中任编委、主编,《民族词典》中任顾问,并任《吉林乌拉档案史料丛编》顾问。



秋 里:(公元1926~2008年),山东掖县人。著名当代合唱指挥家。

中国音协理事、中国音协社委会副主任、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合唱协会指挥委员会主任、中央乐团常任指挥。

秋里六岁时随家人迁居哈尔滨,在道外南马路小学上学。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秋里在东北文工团首演的歌剧《白毛女》中担任指挥,从此开始指挥艺术生涯。

以后,秋里在《上甘岭》、《渡江侦察记》、《风暴》、《东进序曲》、《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狼牙山五壮士》、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二十多部电影里担任音乐指挥。

秋里曾分别于二十世纪的六十、七十、九十年代三次参加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担任指挥。指挥合唱有《黄河大合唱》、《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等。

2008年5月11日早上8点,秋里因突发肺部感染,医治无效于北京去世,终年八十二岁。

秋里著有《合唱指挥知识》、《合唱与指挥》及音乐论文多篇,并主编了《合唱指挥基础》。他是中国较有影响的合唱指挥家。

跟帖时间 2010-05-07 11:51:1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秋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通经博学;严吏慈民: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秋允事典。



2.七言通用联:

禾苗茁壮迎丰岁;火焰灿明兆有年:此联为以鹤顶格典嵌秋氏“秋”字的析字联。

留芳百代千古颂;现侠一时全郡惊:全联典指清朝末期女革命家、诗人秋瑾,字璿卿,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人(今浙江绍兴)。生于厦门。通经史,工诗词,善骑射击剑。青少年时,即对封建道德强烈不满。1904年,离夫别子,东渡日本留学。次年,与孙中山、黄兴认识,参加中盟会,任评议员、浙江分会主盟人。1906年在上海办《中国女报》,提倡男女平等,宣传妇女解放,鼓吹民主革命。后回绍兴在大通学堂女学任教,组织复军,积极准备举事。拥徐锡麟为首领,她任协领。但事泄,徐在安关发难,失败。清政府因她与徐有联系,遂发兵围大通学堂。她率少数师生武装抵抗,失败被捕,英勇就义。灵墓在杭州西湖畔。著有《秋瑾集》。所著诗词豪放悲壮,感情浓郁深沉,为人吟诵。

头颇肯使闲中老?祖国甘宁劫后灰:此联为清朝末期女革命家、诗人秋瑾《柬某君》诗句联。

鉴湖女献身赴义;采桑妇投水守贞:上联典指近代民主革命者秋瑾事典。下联典指春秋时期鲁国人秋胡的妻子,秋胡娶妻五天,就到陈国做官去了,五年后才回来。未到家时,见一妇女在路旁采桑,便拿金子去挑逗她,那妇女转身走开了。他回家把金子交给母亲,见那采桑的妇女也进了家门,原来是他妻子。妻子见到他,数落了他不孝、不义之罪,之后出门投河而死。

贤典史独传才行;采桑妇竟守真操: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秋英,明洪武中期任典史,才行卓著。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秋胡娶妻五日,离家仕陈,五年始归,途遇美妇采桑,秋胡调戏之,妇弃其金而去。胡至家见其妻乃采桑妇,妻责胡而投河死。



3.八言以上通用联:

姓氏皆香,剑花飞上天去;龙鸾一啸,诗草还让君传:此联为浙江省杭州市秋瑾祠联。

秋胡轻薄戏妻,节烈凛告;逢庆严厉驭吏,门禁肃然: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鲁国名人秋胡有戏妻事典。秋胡官于陈国为卿士。婚后五年始归,由于戏妻,被误认为不义不孝,投河而死。下联典指明朝时期官吏秋逢庆的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5-07 11:50: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秋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2.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鉴湖堂:清末民主革命先烈秋瑾,号鉴湖女侠。与徐锡麟相约起义,事泄壮烈牺牲,时称当代女杰。

跟帖时间 2010-05-07 11:48: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秋氏的迁徙分布 -- 秋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人口总数仅两万两千八百余人,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三十六位。

秋氏主流发源于今山东中西部地区,后迁播扩散到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并在天水郡(今甘肃天水)形成郡姓望族,今秋氏人口。

跟帖时间 2010-05-07 11:47:3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