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氏的历史名人 -- 全 柔:(生卒年待考),吴郡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全柔在东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举孝廉,补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诏书就拜为会稽东部都尉。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全柔为丹杨都尉。
孙权为车骑将军,以全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
全 琮:(公元198~?年待考),字子璜,全柔之子;吴郡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当时中州士人避乱至南方,依从全琮而居者数以百计,全琮辄尔倾家财以给济,贫富与共,于是远近显名。后孙权以全琮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命其讨山越。
全琮募得精兵万余人,出屯牛渚,孙权以全琮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因开募招,得精兵万余人,出屯牛渚,稍迁偏将军,时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之前。
孙吴黄武元年,魏国使曹休领舟军大出洞口,孙权使吕范督诸将相拒,全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并与徐盛击破敌兵,杀魏将尹卢。因功迁为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不久又与陆逊合击曹休于石亭。
孙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因“丹杨、吴、会山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孙权分丹杨、吴郡、会稽三郡险地为东安郡,以全琮领太守。全琮至职,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得万余人。”
孙吴黄武七年(公元228年),“权召琮还牛渚,罢东安郡。”
孙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全琮迁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孙权步夫人生二女,长曰鲁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全琮“既亲重,宗族子弟并蒙宠贵,赐累千金,然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
孙吴赤乌九年(公元246年),全琮迁右大司马、左军师。全琮为人恭顺,言辞未尝忤人,既见亲重,赐累千金,却仍然谦虚接士,貌无骄色。
孙吴赤乌十二年(公元249年),全琮病逝。
孙亮继位后,立全尚之女为皇后,钱唐全氏仕途上达到鼎峰。按《三国志·卷五十》记载:“以尚为城门校尉,封都亭侯,代滕胤为太常、卫将军,进封永平侯,录尚书事。时全氏侯有五人,并典兵马,其余为侍郎、骑都尉,宿卫左右。自吴兴,外戚贵盛莫及。及魏大将诸葛诞以寿春来附,而全怿、全端、全祎、全仪等并因此际降魏,全熙谋泄见杀,由是诸全衰弱。”
全氏在孙吴末年失势后,历东晋南朝基本上没再浮上政治舞台,见于列传的仅南朝陈时的全缓一人。但全氏在钱唐仍生生不息,世代繁衍。
到门阀政治已经终结的唐朝,全氏复以著名的郡姓之一载入史册。
全元起:(生卒年待考),齐梁间人。著名南朝时期医学家。
在史籍中,有作“金元越”或“金元起”的,其姓皆为讹字,实为全元起。
据《南史·王僧儒传》称,全元起在注《黄帝内经·素问》之前,曾就砭石一事造访王僧儒。他的《注黄帝素问》,为中国最早对《素问》之注解。该书虽佚,但宋林亿等在校正《黄帝内经》时,尚得见其书,并引录其《内经素问》篇名次序。
全元起医术高明,当时有“得元起则生,舍之则死”之誉。
全元起:(生卒年待考),著名隋朝时候医学家。
他学问很好,结合阴阳五行的学说进行辩证治疗,实际效果非常好,当时的文人都称他为神医。
全皇后:(生卒年待考),女,宋理宗母慈宪夫人侄孙女;会稽人(今浙江绍兴)。著名宋度宗的皇后。
略涉书史,知古今。幼从父全昭孙知岳州。
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秩满归,道经潭州,为元兵所困。逾年,围解事平,至临安。会忠王议纳妃。臣僚遂言全氏侍其父昭孙往返江湖,备尝艰险。其处富贵,必能尽警戒相成之道。理宗以母慈宪故,乃诏入宫,问曰:“尔父昭孙,昔在宝间没于王事,每念之,令人可哀。”后对曰:“妾父可念,淮、湖之民尤可念也。”理宗深异之,语大臣曰:“全氏女,言辞甚令,宜配冢嫡,以承祭祀。”
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农历12月,册为皇太子妃。宋度宗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农历1月,册为皇后。宋咸淳五年农历3月,归宁山阴,恩赠宗亲族人。宋咸淳十年,宋度宗逝世,宋恭宗立,册为皇太后。
宋亡侯,她随从宋恭宗入朝于燕京。后为尼正智寺而终。《宋史》有传。
全谦孙:(生卒年待考),字贞忠;鄞县人(今浙江鄞县)。著名元朝学者。
他与其弟全晋孙一起在陈埙门下学习,喜好研究杨简之学。
全谦孙之父全汝梅、兄全鼎孙、弟颐孙及全鼎孙之子全耆,三代人都置义田赡宗人,时人皆谓之“义田六老”。
全良范:(生卒年待考),字心矩;山东沂洲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万历中期乡试第一,登进士第,累进河南按察副使兼管河道。
时汴口水患数年,全良范莅任三月,遂着治绩,建平成店四十里,以忧旋里。后值白莲教之变,捐资守城,沂人咸德之,尊为“中恪先生”。
全 整:(生卒年待考),字修斋;鄞县人(今浙江鄞县)。著名明朝学者。
喜好研究杨简之学,不愿入仕。永乐初年,明成祖征召他编修《永乐大典》,他不愿就职。他称他的书房为“三石草堂”,著有《三石山房文》。
全大城:(生卒年待考),字希孔;江西金溪人。著名明朝大孝子。
他的父亲重病数月,他衣不解带,日夜服侍。后来他的祖母患目盲,大城日夜以舌舐眼,得以复明。
全 保:(生卒年待考),满族,杭噶坦氏;著名清朝大臣。
清嘉庆十年农历11出任湖广总督,后调陕甘总督。
全祖望:(公元1705~1755年),字绍衣,号谢山;鄞县人(今浙江鄞县)。著名清朝史学家、文学家。
清乾隆元年(公元l736年)会试中进士,入为翰林院庶吉士,因不附权贵,于次年辞官归里,不复出任,专心致力于学术,援继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主讲绍兴蕺山书院,从者云集,后又应邀主讲广东端溪书院,对南粤学风影响颇深,是清朝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
在学术上,他推崇黄宗羲,自称为梨洲私淑弟子,又受万斯同影响,专研宋和南明史事,留意乡帮文献,尤好搜罗古典文献及金石旧拓,曾编成《天一阁碑目》。
著作颇丰,撰有《鲒琦亭集》三十八卷及《外编》五十卷、《诗集》十卷,还有《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经史问答》、《句余土音》等,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等,为中国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珍贵遗产。
全玉贵:(生卒年待考),满族;湖南保靖人。著名清朝将领。
幼年随父经商贵州,寄籍镇远。稍长,入武庠,役身营伍,隶镇远镇标。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清廷调黔军前往镇压。全玉贵随军入广西,充都统乌兰泰部将,募兵三百人,别为一营。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农历2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全玉贵随乌兰泰率兵击败太平军后队,生俘天地会首领焦亮。乌兰泰穷追不舍,太平军在龙寮口大洞山设伏,大败清军,阵斩长寿、长瑞、董光甲、邵鹤龄四总兵。其时,清军统帅赛尚阿饰败夸功,伪造了一个洪大全事迹,说洪大全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人物,铺张其事,向清廷献俘。清廷赏全玉贵白银七百两,保举为都司。太平军进入湖南后,全玉贵随向荣在后尾追,补贵州提标游击。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太平军占领安徽庐州,清廷命江南提督和春统带各路兵勇,以图规复,全玉贵被调赴援,加副将衔,署寿春镇总兵,屯兵庐州城外,与太平军接战,身被数创。
在一次攻城战役中,全玉贵被太平军枪炮击伤,子弹入腹不得出,延至次年毙命,终年二十三岁。
全 燮:(公元1960~今),吉林延边人。著名教育家、环境学家。
全燮十八岁就直接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由于是从延边的一个小县城考上来的,刚上大学成绩并不理想。凭着一股“学一行就要钻一行”的精神,在大二之后,全燮的成绩已经达到了全优。毕业之后,响应国家“四个面向”的号召,全燮回到了家乡的县城成为一名高中化学老师。但是对知识的渴望始终牵动着全燮那颗年轻的心。第二年,他就以优异的成绩再次考回东北师大成为环科所的一名研究生。
1986年7月,获得硕士学位的他来到大工环境工程教研室成为一名年轻的大学老师。当时的环境工程教研室环境化学专业还是空白。经过五年的默默学习和耕耘,1991年全燮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成为当时国内环境化学学科获得这个基金项目的第一人,三十一岁的他已经在国内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全燮是一个性格执着的人。当谈到自己年轻时取得的成绩,他会流露出些许的骄傲和欣慰,但让人感受更为强烈的,是那种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的追求精神。全燮研究的主要方向是环境污染化学和污染控制化学。这两个研究领域都与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环境污染息息相关。环境污染化学是比较基础性的研究,主要是关注和了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注在环境中的行为,即这些污染物是如何形成,通过什么途径迁移,以及对水、大气、人类和其他生物会造成怎样的危害。了解了这些,才能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如何阻断或控制污染物对水、大气、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危害,即构成了污染控制化学研究。
二十年默默耕耘,全燮已经在环境化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全燮承担国内外三十余项科研项目,获得发明专利十项。在国际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四十余篇,其中被SCI和EI检索一百余篇。在国外合作出版著作一部,译著一部。先后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辽宁省高等学校学科拔尖人才计划,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获辽宁省科技发明二等奖,2005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在环境化学领域,全燮已经培养博士生十名、硕士生二十四名,另有在读博士十五名、硕士十二名。
作为一名专家教授,全燮在科研的道路上不倦求索;作为一名院长,他带领环境与生命学院创下了众多零的突破,在学科建设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与理工众多历史悠久、学科地位居全国前列的院系相比,全燮戏称自己带领的环境与生命学院为“小兄弟”。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只有三岁的“小兄弟”却已经在院系的学科建设上走完了别人花十几或是几十年走的路:环境科学一级博士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成立,2005年11月又建成了我校仅有的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一——“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全院承担多项国家“863”“973”项目,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发明二等以上奖项获得四项。全院人均科研经费2004、2005连续两年位居全校首位。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但更离不开全燮对学院建设全心全意的付出和忘我的工作。
全燮很重视对学院青年教师的培养。环境与生命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这里的年轻教师占据了教师数量的一半以上。出于对青年教师发展的考虑也鉴于自己在奥地利格拉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经历,全燮积极地鼓励青年教师去国外进修,增长知识,广博见闻。同时他也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出国的条件。由于全燮在国际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无论是公派出国还是自费出国的青年教师,他都会主动把他们推荐给国外的知名学者。除对人才的培养外,全燮还十分重视学院对申报国家项目的组织和安排。不仅自己担任一个课题组的负责人,还为其他各个课题组项目申报、人员安排等尽心竭力。在他的努力下,环境与生命学院树立起公正、公平、公开的风气,全院上下团结一致,形成一盘棋。
作为知名教授和院长,全燮恨不得每天都可以让他充分利用、有条不紊地完成繁重的工作。但是,成为国家“十五”仅有的十二个重大专项之一“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总体专家组成员后,要参与此重大专项中五十二个课题的立项、中期检查、成果验收等全过程的管理。因此,为了工作,全燮经常是乘飞机周转,昨天还在北京,今天可能已经在南京了,每天换一个城市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可想而知,如此频繁地出差,自己的科研只能是靠挤时间和牺牲节假日来进行了。
常年的奔波和劳累使全燮正值青壮年的身体已经透支。他的学生心疼地说,要是让全老师好好地休息调整一下,他一定会带领我们做出更多的成绩。但是,已经身兼三职的他,科研的担子放不下,领导环境与生命学院学科建设的担子放不下,国家十五重大专项的担子也放不下。固然知道辛苦和劳累,但从全燮炯炯的双目,如炬的目光中,你看不到丝毫的疲惫和厌倦,更不是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一种自信、一种温文、一种深邃和不懈追求的执着。
全树仁:(公元1930~2008年),辽宁新民人。著名原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省长。
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高中文化。1948年在中共中央东北局青委工作,任抚顺西露天矿工会分会主席、党支部书记,抚顺西露天矿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1953年任中共辽宁省抚顺市委组织部副处长、处长、办公室主任。1959年任抚顺钢厂党委副书记。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下放车间劳动。1969年任抚顺东岭钢厂建设指挥部总指挥。
1971年任抚顺钢厂革委会生产组组长、革委会副主任、党委书记兼厂长,中共抚顺市委常委。1979年任冶金工业部军工办公室负责人。
1980年任中共抚顺市委副书记、市长、中共抚顺市委书记。1982年任中共辽宁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代部长。1983年3月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省长。1985年6月任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1986年4月~1993年9月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
1993年3月~1998年1月任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第十二届(1985年9月增选)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三、第十四届中央委员。
2008年12月1日,全树仁在沈阳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全裕国:(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湛江基地副司令员。
全国祥:(公元1935~今),满族;辽宁抚顺人。著名煤炭工程师、黄酒配置专家。
抚顺市三环公司退休工人。1955年9月毕业于抚顺煤矿学校。
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初开始研究地下结构围岩的应力演变过程。首次提出给围岩予施应力,以便简化或消除地下友护结构所写论文《改变围岩原始应力分布的理论基础—预应力支护原理》和《论地下结构工程的革命一发展一种新支护原理并介绍其实现办法》曾先后在煤炭部前北京煤炭科学院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讲座过。
1987年开始自费研究用酸解法制取混和氨基酸。1990年开始“多种氨基酸配制黄酒”试验研究,配制黄酒的研究本着“生化技术与发酵产业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的。配制黄酒的显著特点是含有较多的氨基酸,所需全部原料国内全有生产供应。该项技术已经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摘录,亦被英国德温特公司出版的《WPI世界专利索引》(World Patant Index)所收录。
我国现有很多生化企业,用酸解法提取胱氨酸等数种氨基酸,其余大量氨基酸废弃排掉很是可惜,加以回收利用将变废为宝,同时还减少水体污染。
全花子:(公元1943~今),朝鲜族,女;吉林和龙人。著名民歌演唱家。
1963年毕业于延边艺术学校民族声乐专业,留校任民族声乐教员。
1980年毕业于上海音乐系专科,1990年韩国国立国乐院留学两年,副教授兼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延边分会理事,延边朝鲜民族音乐研究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主讲民族声乐课程,长期从事朝鲜族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培养声乐专业人才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连续六年被授予学院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编写有《民族声乐教材1~2集》、《传统民谣教材五十曲》。培养数名留学于朝鲜平壤音乐大学和韩国檀国大学,培养数名年青声乐专业人才留院任教。1998年三名在校生参加朝鲜平壤艺术节独唱演出获一枚金奖、两枚银质奖。
在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和有关刊物上发表了《朝鲜族民族声乐特点》、《朝鲜族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延边京、西道民谣唱法和韩国京、西道民谣唱法的不同特点》、《韩国传统民谣唱法与延边朝鲜族民谣唱比较》、《朝鲜族民谣唱法的歌词和共鸣的关系》、《朝鲜族民族声乐和声音训练》、《朝鲜族传统民谣的昨天和今天》、《朝鲜族民族声乐的嗓音训练》等论文。在中央唱片厂灌独唱曲唱片,中国北光音像公司出版《全花子十六首民谣独唱集》录音带,在全国专业团体文艺汇演大会获独唱优秀奖,在全州专业独唱比赛获一等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教育园丁全花子老师》为题的事绩,1992年在全国开全花子京、西道民谣演唱发表会,1995年在美国美州学术交流及独唱演出。1995年4月被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大辞典》,并获《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荣誉状和《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赏状。曾入编《中外歌唱家辞典》、《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中国高等教育专家辞典》、《中国音乐家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大型书中。
全太安:(公元1945~今),河北蠡县人。著名现代商业书画家。
196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河北画院付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东方艺术促进会副会长。曾受孙奇峰、溥佐、李骆公等指导,后师从黄胄学习中国画人物和动物。
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国际重要美术展览,代表作品有《送子务农》、《能官能民》等。曾多次应黄胄之邀到北京中国画研究院进行创作和艺术交流,并为紫光阁绘制作品。
有数十幅作品先后被国内外知名人士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画研究院、日本长野县博物馆收藏。先后在新加坡、日本等国及台湾举办过六次个人画展,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出版有《全太安画集》、《全大安画选》,著有《怎样画毛驴》等。1999年被全国文联授予全国百杰画家称号。
全永丰:(公元1945~今),广西昭平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广西大学外文系,副主任。政协隆安县第五届常务委员。世纪寄语:面向新的世纪,我的心早已充满了喜悦,我要以满腔的热情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长期从事中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刻苦钻研,勇于开拓,擅长电化教学,上课生动有趣,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历年高考成绩显著。
1988年发表论文处女作《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九十年代在国内、国际会议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十多篇。主要有《英语视、听、说课教材改革的一次尝试》、《投影教学在“九义”初中英语课中的应用》和《优化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等。参与编著的书籍有《中学英语训练与分析》、《新英汉用法词典》。和《新编初中英语学习指南》等八册。加入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广西南宁地区英语教学研究会,并任研究会副理事长。受聘为《学英语》报、《英语辅导报》和《中学英语报》通讯员。
个人传略被收入《全国科教群英》和《中国文学艺术家和文房四宝专家传集》第一卷。
由于他辛勤耕耘,求实创新,为人师表,无私奉献,曾多次被评为县级和地区级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评为《学英语》报优秀通讯员。1994年9月经国家教委批准,荣获首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1998年教师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他“特级教师”光荣称号。1999年被评为县第三批专业技术拨尖人才。
全学锡:(公元1947~今),朝鲜族;吉林珲春人。著名社会科学家。
教授,文学博士,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1975年1月毕业于延边大学朝文系,1982年9月获延边大学朝文系硕士学位,1992年6月获延边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延边语言研究所所长、延边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延边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1992年4月任延边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1995年1月任朝文系主任,1993年6月晋升为教授。1996年8月任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他还担任中国朝鲜语学会理事长、国际高丽学会亚洲分会副会长。
主要讲授朝鲜语方言学、现代朝鲜语、朝鲜语语法理论、语言政策论等多门课程,曾撰写《朝鲜语民族特性》、《咸镜道方言音调研究》、《中国朝鲜语调查报告》、《中国、朝鲜、韩国朝鲜语差异研究》等著作十余部,发表《从发音生理角度分析的朝鲜语音位区别特征》、《中世纪朝鲜语傍点的本质》、《中世纪朝鲜语傍点与延吉、开原地方话的音高对比》等论文三十多篇。 跟帖时间 2010-05-07 11:00: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全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泉府;望出钱塘:全联典指全氏的源流和郡望。
弃官避乱;赈困招亡:上联典指三国时期吴国的钱塘人全柔,东汉末灵帝时举孝廉,官尚书右丞,董卓之乱时,弃官回家。孙策入吴后,他带兵归附,历官丹阳都尉、桂阳太守。下联典指全柔的儿子全琮,字子璜。父亲曾让他带米数千斛到市上交易,他却全部赈济给了穷困的士人和贫夫。后官奋威校尉、东安太守,数月之间,招集流亡万余人,加绥南将军,封钱塘侯。官至右大司马左军师。
2.五言通用联:
清内经之学;振名士之风: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人全元起,精于医道,治病多以《内经》为根据,一时士大夫无不敬慕如神。著有《内经训解》。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上海人全思诚,字希贤,少年时就以文章出名,知识广博。洪武年间以耆儒征召入朝,官至文华殿大学士。
3.七言通用联:
受易精老庄之学;上书振名士之风: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全元起,精于医道,治病多以《内经》为根据,一时士大夫无不敬慕如神。著有《内经训解》。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上海人全思诚,字希贤,少年时就以文章出名,知识广博。洪武年间以耆儒征召入朝,官至文华殿大学士。
4.八言通用联:
翰苑清才,学储渊博;岳州孤女,念切淮湖: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字绍衣,一字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省鄞县人。乾隆年间进士,初为翰林院庶吉士,因受权贵排斥,辞官归家,主讲端溪书院,读书著述一生。研究宋末和南明史事,并留心乡土文献。用十年时间续修黄宗羲《宋元学案》,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对史料校订有所贡献,另著有《经史问答》等。下联典指南宋度宗皇后全后,会稽人,是宋理宗母亲慈宪夫人的侄孙女。服侍父亲往返于江湖,备尝艰辛。被理宗召入宫中,咸淳年间册封为皇后。与人提到父亲时,她曾说:“父亲可念,淮湖的百姓尤其可念啊!”
布衣孝子,声名传外;白袍将军,骁勇冠群: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孝子全大城,金谿人。字希孔。父寝疾数月,大成衣不解带。时曾祖母及祖母俱在堂。后祖红眼病患目盲,大成日夕以舌舐之,得复明。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寿春镇总兵官全玉贵,镇远人。每战辄衣白袍,骁勇冠群,世称:“白袍将军”,以比之唐薛仁贵。
刺史承恩,牧民有道;右丞去乱,洁已不污:上联典指后蜀时期的文州刺史全师雄,成都人。宋帅王全斌,不恤军务,蜀人若之。师雄率众十余万,战败全斌。蜀人称道。下联典指三国时期吴国的尚书石丞全柔,钱塘人。汉灵帝时举孝廉。值董卓乱,弃官归。孙权入吴,柔举兵先附,表为丹阳都尉,后为桂阳太守。
有志学成,义田注老;不乐仕进,草堂三石: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学者全谦孙,字贞忠,鄞人。与弟晋孙同学于陈埙之门,私淑杨简,自谦孙父汝梅、兄鼎孙、季弟颐孙、及鼎孙子耆,三世置义田赡宗人,谓之“义田六老”。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学者全整,字修斋,鄞人。修明杨简之学,不乐仕进。居剡源第五曲,颜其室曰“三石草堂”。永乐初,征修《永乐大典》不就。有《三石山房集》。
句余土音,学者良友;内经训解,治疾验方: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学者全祖望,字绍衣,鄞人。雍正举人,乾隆举鸿博。有风节,于学靡不贯串,有《校水经注》、《句余土音》、《鲒琦亭集》等。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名医全元起,精于医,名与巢杨相埒。治法一本《内经》,一时士大夫无不敬慕如神。著有《内经训诂》。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58: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全氏的字辈排行 -- 辽宁沈阳全氏字辈:“荣德山景秀世文章”。
辽宁本溪全氏字辈:“国德福占奎洪”。
辽宁大连全氏字辈:“尚仁厚希”。
辽宁鞍山全氏字辈:“庭锡维明利”。
山东临沂全氏字辈:“如广(家)宗(金)建传先德(得)庆(向)昌允希明运兴建国正慎私仁忠常”。
山东青岛全氏字辈:“民保振文成盛”。
山东莱西全氏字辈:“政修启本”。
湖北荆门全氏字辈:“永炎志士昌正本从文”。
湖北武汉全氏字辈:“邦家名义显息起必鸿张士学绍先德星光永定强”。
湖北宜城全氏字辈:“永炳德广兆中国(先)世泽万代齐文明”。
江苏高邮全氏字辈:“生子文如玉…季”。
江苏吴江全氏字辈:“德震兴继勇茂忠义堂”。
四川渠县全氏字辈:“百世本同枝子才来自宋荣朗启衡阳景旻宜尔众为单仁永用世大良孟仲本宗彰继述先德裕宏昌孝友承家庆声名膺国光”。
四川全氏一支字辈:“百世本同枝子才来自宋荣朗启衡阳景旻宜尔众为单仁永用世大良孟仲本宗彰继述先泽裕宏昌孝友承家庆声名膺国光”。
湖南醴陵、衡南全氏字辈:“先德裕(玉)宏昌孝有成家庆”。
贵州安顺全氏字辈:“学仙成朝希正永昭维德广大自应心豪”。
河南淅川全氏字辈:“敏华志元昌人丰兆气祥”。
云南昭通全氏字辈:“江怀胜利昌贤银定凯传演开客庆庭少万正家邦”。
江西南丰全氏字辈:“仁义孝起振兴家德积善余庆昌绍世泽”。
全氏一支字辈:“邦家名义显息起必鸿张士学绍先德星光永定强先德裕宏昌”。
全氏一支字辈:“世否少先德兴光永定强”。
全氏一支字辈:“春和发几祥文行忠信立光宗显廷邦”。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57: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全氏的家谱文献 -- 浙江鄞县全氏世谱,(清)董秉纯撰,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东德州全氏支谱六卷,(清)金俊书等修,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宝默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全氏世谱,(清)董秉纯撰,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北京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桓溪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全翼凤、全孙嘉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萧山全氏家谱,(现代)全光泉纂,1995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56:0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全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朝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
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时期将“溏”改加“土”偏傍为钱塘。民国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2.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钱塘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钱侯堂:均源自三国时全琮,父亲给他几千斛米到集市上去卖,他全部救济了穷人。全琮后来做了奋威校尉,领东海太守,加绥南将军,封钱塘侯,官终大司马左军师。
绥南堂:同钱侯堂。
宝默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54: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全氏的迁徙分布 -- 全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八位,人口约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27%左右。
全氏先人在汉朝时期主要落籍于浙江钱塘地区,是当地的望族,后繁衍到东吴时期,便已经遍布了吴地(今江浙地区)。之后到了唐朝时期,部分全燮后裔朝鲜全氏族人回返祖国,大大增加了全氏一族。到了元、明、清诸朝时期,维吾尔族乞台萨理一族,蒙古族杭噶坦氏、布古鲁特氏、布忽纳惕氏、以及满清“黄金家族”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一族中又有多人改汉姓为全氏,使全氏真正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族。
今广东省的湛江市,河北省的邯郸市、高碑店市、迁安市,浙江省的衢州市、温州市、新桥县、嘉兴市平湖县、绍兴市,山东省的临沂市、济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贺州市、柳州市、贵港市桂平县、兴业县、平南县,黑龙江省的大庆市、齐齐哈尔市,天津市,上海市,北京市,安徽省的宿州市,江西省的金溪县、南昌市、抚州市、高安县,江苏省的赣榆县、高邮县、扬州市、盐城市、徐州市、苏州市吴江区、镇江市句容县,湖南省的汉寿县、衡阳市衡南县、茅市县、醴陵市、怀化市沅陵县、张家界市、永州市、龙山县、常德市汉寿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五原县,贵州省的安顺市西秀区、遵义市,青海省的湟中县,云南省的昭通市,广东省的广州市、湛江市廉江县、德庆市、化州市,河南省的息县、淅川县、南阳市、开封市、漯河市,湖北省的阳新县、宜昌市、武夷山市、通山县、南漳县、武汉市邓楠县、汉南区、恩施市、钟祥市、襄樊市襄阳区,四川省的资阳市乐至县、蓬溪县、渠县、凉山州,海南省三亚市、万宁县,甘肃省的通谓市,辽宁省的朝阳市,重庆市的潼南县、开县、黔江区,河北省的唐山市,福建省的福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吉林省的通辽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均有全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53:5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