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07 10:42:52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883 跟帖次数 4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天子封赐给支子的地名,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宗妃于巴,建巴国,子爵,后迁都于阆(今四川阆中),巴人因此归附西周王朝。后来周天子又割出巴国的伏虞邑,封自己的庶子于该地,因伏虞邑中有蘕山,因称蘕邑(今四川营山安固),建立了一个小诸侯蘕国。

实际上,蓬国是巴国早期的一个从属小国,历史鲜有记载。蘕国后在西周晚期被巴国吞并。

到了战国中期的周慎靓王姬定五年(秦惠文王嬴驷后元八年,公元前316年),巴国为秦国所灭,巴王被虏。秦惠文王在江州(今四川巴县)筑城,设置巴都,把巴国、蓬国故地皆纳入秦国的郡县体制。

蘕国被吞灭后,即有蘕国王族后裔以及国民以国名为姓氏,曾有族人迁往楚国出任为大夫,称蘕氏,后皆简笔为蓬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páng(ㄆㄤˊ),今读作péng(ㄆㄥˊ)亦可。



第二个渊源:源于植物名称,出自汉朝时期传说人物蓬球,属于以居邑特征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汉朝时期有一位名人叫球,字伯坚,是北海郡人(今山东烟台蓬莱),生活在西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

传说,在汉武帝刘彻太始年间(公元前96~前93年),球上山伐木,突然闻到一种很馨香的味道,于是他顺着香味寻找到一个奇怪的地方,那里有一大片金碧辉煌的宫殿,进去一看,里面有四个绝代佳人正在大厅内弹琴奏乐。球球心里很害怕,连忙退了出来,回头一看,又什么都不见了。他惊惧得赶紧跑回家。回家后大吃一惊,原来的家已经蓬蒿丛生,自己与邻居的房屋都变成了废墟。一问旁人,才知道时间已经到了汉哀帝刘欣建平年间(公元前6~前3年),原来,日子已经过去很久了,他竟然不知不觉在山上度过了九十余年。

于是,球在感慨之下指蓬草为姓氏,自称蓬氏,史称蓬球,其后裔子孙世代沿袭蓬氏至今,正确读音作péng(ㄆㄥˊ)。

蓬姓族人大多尊奉蓬球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傣族,出自汉朝时期古泰族,属于以国名为氏。

蓬国,亦称掸国、擅国、泰国,是汉朝时期古泰族早期建立的国家,至今鲜为人知。有的历史文献中对蓬国历史偶有提及,但皆十分简略。

泰族,就是古代掸族,公元初年,以“掸”名号出现在中国史书记载中的蓬国,就是泰族先民建立的国家,从中国历代史籍记载中,可以找到其一脉相承的发展线索。

追根溯源,泰族原来是分布于中国南方和西南方的古越民族的一个分支。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语言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人们可以窥见其演变发展的渊源关系。

汉语古音“掸”为“擅”,蓬国故地在今缅甸联邦共和国东北部的掸邦一带。据史籍《后汉书·西南夷传》的记载,汉和帝刘肇永元九年(公元97年)、汉安帝刘祜永宁元年(公元120年)、汉顺帝刘保永建六年(公元131年),蓬国国王雍由调先后三次派遣使臣至东汉王朝通好,“奉其国之珍宝…献乐及幻人(杂技演员和魔术师)能变化、吐火、自缚自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次”。汉王朝回赠了“金印紫绶、金银采缯”,还授予雍由调为“汉大都尉”的官街。

蓬国使团中的演员在汉都洛阳演出的“都卢寻”(爬高竿)、“临高履索”(悬空绳技)和“鱼龙之戏”(魔术)等节目,大受汉朝官吏、文人学士们的赞赏。其杂技魔术的传入,在汉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书记载中说这些演员自称是海西人:“海西即大秦,掸国西南通大秦”。中外学者对这个大秦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南印度,即史籍《法显传》中记载的“哒亲”;二是指古罗马帝国,说明当时的蓬国位于汉朝向西南通往印度乃至罗马的途经要地,在沟通东西方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中,起过重要的媒介作用。

西汉时期,博望侯张骞所指的“西南通大秦”的滇越(越赕),就是泰民族先民最早在中国史籍中出现的称谓。“赕”,就是川原(山间河谷盆地,俗称平坝)。滇、掸、傣、泰,均是赕的同音异译。泰族称“泰”的意义,就是指“住在平坝上的人”。

公元十三世纪末期,蓬国蒲甘王朝衰落后,泰族民众大批向南推移,占据了上缅甸地区,统治二百五十年之久,史称“掸族统治时期”(公元1287~1531年)。

后来,有蓬国(掸国)的王族后裔以及国民以国名为姓氏者,称蓬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泰族中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男子以龙为称,女子以凤为称,龙和凤是最尊贵和至高无上的中国古老标志。

在今中国、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少量蓬氏族人分布。由于蓬氏一族为泰族各支的先祖,因此时至今日,泰族的各个分支族人,无论年龄长幼,凡是见到以“蓬”为姓氏的人,皆尊称“阿普”,本意为“龙、上祖”,现代普遍解释为“老爹”,都十分尊重。

泰民族,或称泰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

泰族有很多分支,各个分支皆讲泰语方言。这个民族除了分布在今今缅甸联邦共和国以外,还是今天泰王国的主体民族,在泰国也有很多分支,泰语的拉丁语就是Tai,汉称红傣。

除了泰国、缅甸之外,泰族在老挝还有两个分支,其中最大的一支就称为佬族,是今天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主体民族。

泰族还有一支分布在越南,拉丁化的越语对其称谓为亦Thai,汉称黑泰。

泰族的另外一支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地区,汉称白泰。汉朝时期,白泰称滇越、掸,唐、宋时期称金齿、黑齿、白衣,元、明、清时期则称作白夷、摆夷、百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按照泰族人民的意愿,定其民族名称为“傣族”。今傣族有“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支系。

傣族人民自己将白泰分为四个分支,分别称作花傣、黑傣、红傣、白傣,其中花傣的历史最为古老悠久,史称花腰傣,但人数相对较少。在早期傣族宗教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教大士,皆由德高望重的花傣人承当。



得姓始祖:蓬球。

蓬氏的历史名人 -- 蓬 球:(生卒年待考),字伯坚;北海人。传说中西汉时期的遇神人。

相传,蓬球在汉武帝太始年间进山砍树,忽然闻到一阵异香,便迎着风头找去,见到一处宏伟的宫殿。走进大门,里面大堂上有四位美貌绝伦的女子在弹琴、下棋。他因惧怕便退了出来,再回头看去,什么都没有了。

待倒蓬球下山回到家时,已是汉哀帝建平年间了,时间已过去了近一百年,他的家人及邻居们早已不知所在,原来的房子都已成了废墟,蓬草丛生。



蓬 萌:(生卒年待考),字子庆;北海人。著名东汉隐士。

蓬萌在当地担任亭长(乡官名,相当于今一乡之长,汉高祖刘邦就曾以此官职起事)的职位。因为家里贫困,于是到长安去做点生意。

蓬萌到了长安以后,听说王莽为了专权将自己的儿子王宇都杀掉了,由是他对眼前的社会失去了信心。他对亲友们说:“三纲已经不存在了,我若再不离去,恐怕也要受到灾难了。”于是他将亭长的衣服、帽子挂在城门,就带着家人度海而去。后人以“挂冠”指辞官,即源出于此。

一直到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的时候,人们才知道蓬萌编庐隐居在青岛崂山,在那里认真修炼,感化了当地的许多人。东汉光武帝知道了蓬萌的去向后,有感于他的气节,多次召他作官,但他都没有答应。



蓬化文:(公元1900~1980年),字彬清;山东高密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蓬化文毕业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后来到南京就读中央党务学校。

蓬化文毕业以后参加了北伐军,同时进行训练工作,步入政界。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山东省青岛市国民党党部改组,他退出政治,转入教育,担任山东省高密县县立中学校长。

“九一八事变”以后,蓬化文在哈尔滨积极倡导抗日救亡运动,并组建抗日救国军。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蓬化文在浙江省训练团任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蓬化文回到青岛参加民国政府工作,曾担任多种重要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蓬化文逃往台湾省,仍然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

1980年1月,蓬化文在台北逝世,终年八十岁。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49:0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蓬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西周;望出北海:全联典指蓬氏的源流和郡望。

支衍周族;异见汉朝:上联典指蓬氏源于周族王裔。下联典指西汉北海人蓬球,字伯坚,相传他在汉武帝太始年间进山砍树,忽然闻到一阵异香,便迎着风头找去,见到一处宏伟的宫殿。走进大门,里面大堂上有四位美貌绝伦的女子在弹琴、下棋。他因惧怕退了出来,再回头看去,什么都没有了。回到家时,已是汉哀帝建平年间,已过去了近一百年,他家及邻居的房子,都已成了废墟,杂草丛生。

鸟分闲苑;支衍周潢:全联典指周朝周成王封支子于蓬州,其子孙以蓬为姓。



2.五言通用联:

以蓬草命姓;因封地发迹:全联典指蓬氏的得姓源流。



3.七言通用联:

长风破浪雄心足;喜水乐山兴致高:此联为以散嵌格镶嵌蓬氏望族居住地“长乐”二字的嵌字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为矢悬门,表丈夫大志;编庐养晦,树隐士高风:联载《姓氏族望联》,全联典指东汉时期北海人蓬萌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47:5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蓬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长乐郡:长乐郡有两处:一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及后来的隋朝所置,治所在今河北省冀州市、阜城县东部一带;二是唐朝时期所置长乐郡,治所在今福建省闽侯县一带。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腾越郡:亦称腾越州。是历史上曾管辖和影响着怒江以西的广大地域,位于云南西部边陲保山市,离缅甸已经很近。明朝旅行家徐霞客在保山考察了四个多月,花了大量篇幅在他的《滇游日记》里详细描写了腾冲,称其为“极地边城”。那时的腾冲还叫“腾越州”,是非常繁华的边城。自唐朝起,腾充(冲)、藤(腾)越之称即交替使用。后自明朝嘉靖三年(甲申,公元1524年)至中华民国十九年(庚午,公元1930年)的四百零六年间,怒江以西的一个广阔的大行政区域(州、厅、道)一直以腾越命名(其间民国元年和二年称腾冲府)。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融汇、发展并于清朝中叶逐渐成型的滇西边地文化,便被称为腾越文化。腾越文化是以纯正的汉文化为主体,融汇了南诏文化、土著文化、东南亚文化和西洋文化的云南西陲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是一种开放的复合型文化,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边地代表性文化。腾冲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商代晚期已进入铜器时代,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发展着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部落与部落之间进行着广泛的交流。腾冲地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国道”的要冲,在秦汉时期已是一个商贸重镇。唐南诏时“畴壤沃饶,人物殷凑”,筑腾充城,为云南西部重镇。宋大理国设腾冲府。元朝至元十一年(甲戌,公元1274年)改藤越州,又立藤越县,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改腾冲府,置腾越、越甸、古勇三县。元朝至元二十五年(戊子,公元1288年)罢州县,府如故,隶大理路。明朝洪武十五年(壬戌,公元1382年)设腾冲府,后废。明朝永乐元年(癸未,公元1403年)置腾冲守御千户所,隶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明朝宣德五年(庚戌,公元1430年)置腾冲土州。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的三征麓川之役,以腾冲为战略基地和管制边境土司的触角,大军云集腾冲。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平息岳凤之乱,平叛大军从腾挥戈收复三宣。清朝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公元1687年)裁卫入州。清朝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公元1774年)置腾越州判分防南甸。清朝乾隆四十年(乙未,公元1775年)改腾越协为腾越镇。清朝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公元1820年)升腾越州为直隶厅,隶迤西道。清朝道光二年(壬午,公元1822年)降直隶厅为厅,隶永昌府。清朝道光三年(癸未,公元1823年)改腾越州判为经历,仍分防南甸。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爆发了抗英的“马嘉理事件”和“甘稗地之战”。清朝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以张文光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在腾冲建立了云南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滇西军都督府,出兵占领了整个滇西,促进了辛亥革命在云南的胜利。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腾越厅为腾冲县。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撤消腾冲府。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迤西道改腾越道。民国六年(丁巳,公元1917年),五行政区直隶腾越道。民国十九年(庚午,公元1930年),裁腾越道,设云南第一殖边督办署于腾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改第一殖边督办署为腾龙边区行政督署。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5月,日寇自缅甸侵入中国,占领腾冲城,腾冲人民配合抗日军队坚持抗战达两年之久,迎来了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中国远征军的滇西反攻,于同年9月14日光复腾冲,作为古城虽成了一片瓦砾场,但反攻战役中,军民用生命和鲜血共同谱写了彪炳史册的光辉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0年庚寅成立腾冲县人民政府,隶保山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丙申,保山专区合并入德宏自治州,腾冲县隶德宏州。1963年癸卯,恢复保山专区专员公署建制,腾冲县录保山专区至今。

永昌郡:商朝时期,称为“百淮”(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先民)的族群已向商王献珠宝、短狗等特产。武王十三年春,睽参与伐封,会于孟津。秦、西汉今临沧地区地属哀牢国地,出现永康岩画。《山海经》首次记述耿马县孟定为“寿麻”地。汉武帝元封二年(辛未,公元前110年),滇置益州郡,辖二十四县,云县属益州郡辖。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己巳,公元69年),哀牢王柳藐请求归附汉王朝。汉王朝以哀牢王辖地设哀牢(今腾冲、龙陵和德宏州、临沧地区)、博南(今永平)二县,割益州西部六县为澜沧郡,后改为永昌郡,治不韦(保山)。蜀汉建兴三年(乙巳,公元225年),镇康县在永寿境,属永昌郡辖。出现锹形铸犁及牛耕。同年,诸葛亮“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南征,“师至白崖”,追击孟获。“获因南走庆甸(今凤庆县)’。三国蜀汉时,永昌郡增设雍乡、永寿县,此两县域均在今临沧地区境。西晋元康九年(己未,公元299年),永昌郡治南移永寿(今耿马)县,历时四十三年到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唐高宗麟德元年(甲子,公元664年),唐王朝设剑南道姚州都督府(今姚安县境),云县、凤庆属其辖地。南诏时期,以十败为一区域,加七节度、二都督共十个区域,凤庆地属永昌节度管辖的唐封川一带。南诏时期(公元748~895年),在永康设拓南城,归永昌节度。大理国前期,凤庆地仍属永昌节度,为蒲蛮孟柞地。大理国后期,凤庆称庆甸,隶属永昌府,将南诏时期的拓南城改为镇康城。宋绍圣三年(丙子,公元1096年),镇康分属金齿镇的镇康城和永昌府的庆甸。元朝宪宗四年(甲寅,公元1254年),元兵克昆明,遂定云南诸郡,蛮部三十六路、四十八甸皆设土官,归大理金齿都元帅统辖。元至元八年(辛未,公元1271年),分金齿白夷为东西两路安抚使,镇康置东路安抚使。元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赛典赤改东路安抚司为镇康路安抚使。元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镇康路安抚司改为宣抚司,立镇康路军民总管府。元至元二十一年(甲申,公元1284年),元将罕的斤破金齿。元至元二十四年(丁亥,公元1287年),金齿孟定甸官俺嫂、孟缠甸阿受、夫鲁寨木拜率民两万五千人降。元至元二十六年(己丑,公元1289年),立孟定路。元至元三十一年(甲午,公元1294年),置孟定路军民总管府,以金齿归附官阿鲁为孟定路总管,佩虎符。元至元二十三年(丙戌,公元1286年),撤镇康安抚司并入大理等处宣抚司。元大德、至大年间(公元1298~1311年),梁王派苏庆任镇康军民总管府同知。元泰定二年(乙丑,公元1325年),顺宁(凤庆)部落首领孟氏,请求内附。木邦兵侵入镇康县境,土司泥囊率众抵抗七个月,土官泥囊叛变,奉诏后出降。元泰定三年(丙寅,公元1326年)三月,孟定路东南置谋粘路。元泰定四年(丁卯,公元1327)农历11月,置顺宁土府,以孟氏为土知府,左氏为土同知,属大理路,并赐姓氏。元文宗天历元年(戊辰,公元1328年),设顺宁府宝通州、庆甸县及大侯长官司。元至正八年(戊子,公元1348),孟定隶属麓川。思伦法派召鲁汉媛治理孟定,勐卯傣族成批迁入定居。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公元1380年)春,耿马土司罕氏祖先罕刷、罕谢率臣民百姓,离开勐卯,经木邦、阿佤山抵勐角建立村寨。明洪武三十年(丁丑,公元1397年),土酋头目率百姓迁徙,经勐省、来相、安雅、戛结,备白马引路,到耿马定居,建立耿马城。明洪武十五年(壬戌,公元1382年),设立镇康府,隶属云南布政司,颖川侯傅友德、平西侯沐英征云南、平大理,调整郡县,复置顺宁府,后降为州。明洪武十七年(甲子,公元1384年)农历1月升为府,领云州。孟定置御夷府,镇康府降为州,旋即裁撤,划归湾甸御夷州。明洪武十八~二十三年(公元1385~1390年),平缅宣慰使思伦发占据景东,平西侯沐英讨伐,波及勐缅。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公元1391年),置大侯长官司。明建文四年(壬午,公元1402年),立刀浑为孟定知府。明永乐七年(己丑,公元1409年),重置镇康御夷州,直隶云南布政司,湾甸同知曩光出任知州,开征课赋。明宣德四年(己酉,公元1429年),升大侯长官司为大侯州,以土官刀奉汉为知州。明宣德五年(庚戌,公元1430年)农历6月,以景东的勐缅、勐托地,设勐缅长官司。明宣德六年(辛亥,公元1431年),大侯土州入侵勐缅地。明成化八年(壬辰,公元1472年),勐谷(景东)土司联合耿马土司罕真发兵,征服勐允养、勐景庄,建立勐勐土官,属耿马土司辖地。明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公元1486年),勐缅傣族派蛮、派闷兄弟与拉祜族布倒幕迎大侯土州第三子俸开基为长官司,勐缅世袭土司政权由此开始。明万历十三年(乙酉,公元1585年),耿马置安抚司,授罕闷坎为安抚使。明万历十五年(丁亥,公元1587年),设孟定土知府。明万历二十五年(丁酉,公元1597年),勐缅长官司改为勐缅土巡检。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公元1598年),顺宁土府改土归流,仍设顺宁府,隶属金腾道。改大侯州为云州,设流官。明崇祯十二年(己卯,公元1639年)农历8月6~14日,旅行家徐霞客游顺宁、云州并记下数日游记。清顺治十五年(戊戌,公元1658年),大西军将领李定国与佤族、傣族剽牛饮血为盟。班老出土地,孟定供粮,李军出人力,共同开发班老银矿。清顺治十六年(己亥,公元1659年),缅甸兵犯耿马,扶孤护理的西袜里印太(正宫皇后),女扮男装,率土练迎战,将胜之际,急风掀起战袍,露出脚环(妇女用藤蔑匝脚的装饰),缅兵见指挥官原是女子,士气大振,打败耿马土练。缅兵入耿马,西袜里自刎于蛮烈。同年农历4月,清军平滇,镇康土知州刀闷达率众投降,仍授世职。农历11月,明永历帝出走缅甸,李定国追赶不上,由孟定过耿马到勐缅,调各地土司兵拒清军。清乾隆十二年(丁卯,公元1747年),勐缅改土归流,始称缅宁。勐缅长官司改为缅宁抚彝厅。清乾隆十四年(己巳,公元1749年),移顺宁右甸通判于缅宁厅,属迤西道。清乾隆十八年(癸酉,公元1753年)农历4月,勐勐土巡检改隶缅宁厅。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757年),清朝廷颁礼部铸造的一万二千十九号的“孟定府印”。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公元1764年),开云南顺宁府鼓铸局。勐勐土司改隶顺宁府,耿马宣抚司改隶顺宁府。清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公元1770年),顺宁府隶属迤西道,下置顺宁县。清嘉庆十八年(癸酉,公元1813年),勐勐倮黑山改属缅宁。中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知府改称府长,顺宁府长张汉皋。驻云州南防铁路营巡防队奉令改编。加拿大马锡龄牧师到顺宁县地传教。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2月,因永康县名与浙江永康雷同,遂改永康为镇康,行政长官由州长改称知事。改勐捧巡检为分治员,次年又改称为县佐。7月19日,改云州为云县。9月,缅宁隶属滇南观察使。缅宁厅改县,设四排山县佐公署于那赛营盘。镇边直隶厅改县,设上改心县佐公署于忙糯。双江勐勐坝流行钩端螺旋体病。撤销顺宁府。顺、云、缅分别改为县,行政机关称“县公署”。顺宁县先隶迤南道,后属迤西道。顺宁创办女子小学,附设女子天足会。1949年3月17日双江县全境解放。19日成立双江县临时军政委员会。1950年1月中旬,省委决定撤销第九区督察专员公署,双江县划归保山专区。10月,思普地委、行署任命田兴武为普洱专区第三副专员,胡忠华为第五副专员。11月19日,中共双江县工委成立(1953年4月改称中共双江县委)。11月,和平接管双江、耿马无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第一二○团、第一二一团、第一二三团奉命配合第十四军警卫团对盘踞双江、耿马的各路残匪地霸发起攻击。22日,警卫团占领耿马,土司罕裕卿逃往国外。23日,120团夺取双江县城,耿马、双江宣告解放。1951年1月8日至3月初,中央民族访问团对镇康、耿马进行慰问。沧源县派出34名有一定影响的佤族头人参加访问团的慰问活动。1月19日,原保山县第6区所属忙蚌等16个自然村划归镇康县。7月,原耿马所属河外东、西两区划归镇康县辖,孟定划归耿马。8月11日,镇康县召开第一次拥军优属会议。1952年1月1~8日,耿马县召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协商委员会议,选举产生耿马县各族人民联合政府委员会,撤销耿马县各民族行政委员会,张彭键任县长,罕富有任副县长。8月21日,成立中共沧源县委员会,赵廷俊任书记,徐志林任副书记。1953年1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缅宁边防区。4月,撤销中共双江县工作委员会,设立中共双江县委员会。7月6日,大雪山特区成立,耿马县勐永区香竹林、光木林、邦控等三个乡划归大雪山特区。1955年1月4日,成立中共临沧地委宗教工作委员会。2月至次年5月,双江县两个佤族乡、沧源县五十三个乡、耿马县九个佤族、傈僳族、拉祜族聚居乡先后实行“直接过渡”政策,不再进行土地改革,由封建领主制直接迈进社会主义制度。3月22日,国务院批准成立耿马傣族佧佤族自治县。10月15日,耿马县城于8~15日召开第三届各族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自治县人民委员会。10月16日,召开万人大会,宣布和庆祝自治县成立。10月20日,缅甸军队进驻“1941年线”黄果园中国人民解放军控制区一侧。18时,边防公安第七十一团两个巡逻班到该地执勤,遭缅军袭击。我军受伤八人,被迫还击,并主动撤离。事后,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缅方提出抗议,这一事件被称作“黄果园事件”。1957年春,中央人民政府禁止英国货币“小洋”流通。1月,双江县列为民族贸易地区(三照顾县),银行对国营商业贷款利率实行优惠。1958年8月1日,临沧地委、军分区组织地方有关人员和部队,对临沧专区北起怒江与地界沟汇合处,南止南帕河与南汀河汇合处,全长140公里的中缅己定界段进行了清查。依照“垒石清单”和“垒石图”及其它界务资料,基本查清界线走向、国界标志的历史与现状。1959年12月29日,临沧、双江两县合并,成立临双县。12月31日,地委批准撤销中共大雪山区工作委员会及生产治安委员会,成立花山和南屏人民公社,划归镇康县辖。临双县分设为临沧、双江两县。

梧 州:亦称梧州府、苍梧郡、新广郡、广信县。秦朝末期,中原群雄逐鹿,南海郡龙川令赵佗乘机绝道封关,兼并象郡、桂林郡,屯兵严关、秦城关、桂岭,于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建南越国。西汉朝吕后五年(戊午,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东广州),独据岭南,建赵佗王城。赵佗打败安阳王后,又建苍梧王国,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王。“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古广信土城也,昔苍梧王赵光始居此土。其后汉置郡县交趾刺史因之。考其旧基依茶山(今广西北山),傍桂水(今广西桂江),大江(今广西西江)绕其前”。赵光即位,便兴建王城,取“苍梧”族之名,称“苍梧王城”。这是梧州建城之始。“据1956年勘测,苍梧王城周长424米,面积1.12万平方米。苍梧王城是座土城堡,为赵佗王国的行都,借以控制桂林郡和象郡。城址在今梧州河东区东中路和东正路南。城东由东正路至传经里;城西由东正路至东中一巷;城南由东中路一巷至传经里;城北在东正路;城址的选择,可依山据守,又可防洪。苍梧王城存在七十余年”。因此,地方志专家冼光位指出:“梧州市历史悠久。《史记·南越列传》记有:汉初,南越武帝赵佗封赵光为苍梧王,赵光即位,便兴建苍梧王城。这是今梧州市建城之始,也是今广西有文字记载建城之始。《史记》、《苍梧县志》记有梧州和广西最早的这座土城。”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南越,以其地为广信县,置苍梧郡”。于是,改苍梧王城为广信县城。广信县之得名,据《汉书·郡国志》说:“县名广信者,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因为广信是岭南最早开发的地方。从舜帝、秦始皇、赵佗到汉武帝,都十分重视开发这个地方。广信县城在苍梧王城的基础上,“向南筑成半梯形,北由今梧州东正路45~10号,中由东中路顶幼儿园至传经里4号,南由东中路14号~文化路东三巷6号,周长六百米,面积两万五千平方米。三国东吴黄武元年(壬寅,公元222年),再次扩筑至今大中路口和东正老干部宿舍”。最早记载广信县治所在地的是唐初李贤的《后汉书注》。李贤在注《后汉书·陈元传》时说:“广信,故城在今梧州苍梧县。”其次是唐朝杜佑,杜佑曾任岭南节度使。他在《通志》中说:“苍梧,汉广信县城即此地。”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说得更为明确:“广信城,在今梧州府治东,汉置,自三国吴以来皆因而不改。”该书还引用《城邑考》说:“府旧城在大云山麓,东北跨山,西南两面临江。”《广西通志辑要》也说:“广信县苍梧郡治,又为交州刺史治。”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在苍梧郡设漓水关。《汉书》就有“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属交州,有漓水关”的记载。“漓水关,在府(今广西梧州)西南,汉置苍梧郡有漓水关,即此”。这就是说,苍梧郡、广信县同在漓水关,即今梧州桂江口。王国维在《水经注》中说:“苍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开,王莽曰新广郡,县曰广信县,王氏《交广春秋》曰:元封五年,交州自赢?移治于此。”《中国历史地图集》在“西汉交州刺史部图”和“东汉交州刺史部图”,把苍梧郡和广信县治所和漓水关分别标在今梧州市的桂江口处(浔、桂、西三江交汇处)。由此可证,梧州是苍梧郡和广信县治所。《苍梧县志》说:“汉广信县,武帝元鼎六年开。”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农历7月,汉朝统一了南越,置苍梧郡、广信县,苍梧王城为苍梧郡、广信县治所。赵光被封为隋桃侯,食邑三千户。广信县是岭南开发最早的地方。因此,江藩在《炳烛室文杂》中说:“吴以广名州,本于广信,宋以广名路,亦本于广信也。”广西、广东之得名,就因为广西在广信西面,广东在广信东面。而广州之得名,据《广州考古辑要》说:“名广州者,因制治在广信,乃取县名之一字为州名耳。”广信建置以来,历两汉、三国、晋、南朝宋、齐,达七百年,广信县名不变,直到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才改为苍梧县。



2.堂号:

长乐堂:以望立堂。

腾越堂:以望立堂。

北海堂:以望立堂,亦称昌乐堂。

永昌堂:以望立堂,亦称勐缅堂。

梧州堂:以望立堂,亦称苍梧堂、新广堂、广信堂。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46: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蓬氏的迁徙分布 -- 1.简介:

蓬氏是一个多民族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三十一位门阀。

在古代,汉族蓬氏的望族大多出自北海郡(今山东烟台蓬莱),泰族蓬氏望族多以腾越、梧州、永昌为郡望。

今山东省的潍坊市、烟台市长岛,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冲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海南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河内市,缅甸、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均有蓬氏族人分布。



2.蒲甘王朝:

蒲甘王朝是古代缅甸的一个封建王朝。

缅王阿奴律陀于公元1044年在缅甸南部伊洛瓦底江下游左岸的蒲甘(今卑谬以北)创建,故名。公元1057年,阿奴律陀以求取三藏经为名,率军攻取了孟族的首都直通,之后转而西征,控制了阿拉干北部,完成了缅甸地区的第一次统一。

公元1077年阿奴律陀逝世,其子修罗即位。公元1083年,孟族人领袖耶曼干举兵反叛,并在毕陶他岛战役中大败缅军,缅王修罗亦在战斗中被杀。正当孟族大军兵临城下而蒲甘告危之时,阿奴律陀的另一位王子江喜佗在密尼河下游曼德勒南部的栖(皎克西)异军突起,大军一举击败孟军,江喜佗被当地人民拥戴为王。

江喜佗(公元1084~1112在位)重用孟族人文武大臣,破例立孟族人血统的外孙阿隆悉都继承其王位,缓和了孟族人与缅族人的矛盾。阿隆悉都在位期间(公元1112~1167年),采取了许多进步措施,制订法典,发展工农业生产,统一全国度量衡,促进商业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勃生成为通往海外各国的重要海港。

蒲甘时期的国王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把土地分封给各地称为谬沙的封建主和各级行政官员,由他们向农民征税和征调劳役。各地的封建主必须定期向国王纳贡,战时则向国王提供军队,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封建剥削关系。

蒲甘的历代统治者笃信佛教,广建佛塔寺庙,故有建塔王朝之称。僧侣领袖在政治上拥有左右国王的大权。寺庙占有大量土地和塔奴。

据缅甸《琉璃宫史》一书中记载,阿奴律陀为求佛牙曾到过中国的云南大理,而中国史书也记载江喜佗于公元1106年遣使来中国通好,受到礼遇。

公元1283年元军入侵缅甸,在江头城大败缅军,缅王弃蒲甘城南逃。公元1285年缅王那罗梯诃波帝遣第达巴茂克高僧出使元朝议和。元廷同意议和,派怯烈出使缅甸,尚未谈判,缅王已被其子梯诃都所杀,梯诃都幼子咩苴继位。此后全国骚乱,各地封建主乘外患内乱之机纷纷独立,其中势力强大的掸人三兄弟废黜咩苴,夺取了蒲甘政权,蒲甘王朝至此告终,泰族人的势力开始统治缅甸地区。

跟帖时间 2010-05-07 10:44: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