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6-17 15:20:03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4357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尹祁氏,出自尧帝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在《饶氏族谱》中记载:“饶本尧后,尧都平阳。后世避秦,益食为饶。南迁鄱阳。”

尧,中国古代帝王中的五帝之一,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在典籍《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帝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

在文献《饶氏族谱》中,指明了饶氏源出尧帝之后,在先秦时期为了躲避秦人,加了“食”偏旁为“饶”,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yáo(ㄧㄠˊ)。



第二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舜帝之后裔,以国名为氏。

舜帝本为姚姓,后迁居于妫汭,因而得妫姓。

舜帝一系主支姓氏历经多次变迁,后代多以夏王朝时期的虞遂、商王朝时期的商均这两个人物为正朔。

在史籍《姓源》中记载:“饶,姚舜之后。舜支裔虞遂取饶为部落名,后为氏。”这在文献《百家姓考略》中也记载,商王朝时期,有商均的支庶子孙受封于饶国(今河北饶阳),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称饶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yáo(ㄧㄠˊ)。饶氏族人大多尊奉商均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嬛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时期有个剎国,一作利国,国君为嬛姓,其后裔子孙中就有饶氏、穰氏、谷氏三支主流姓氏。这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有记载。

该支饶氏自称读音作yáo(ㄧㄠˊ)。

古剎国源出偃姓,实际上属于群舒之一,只不过其到底属于哪一个舒国,史书记载不详,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赵国悼襄王给长安君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饶,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邑地。长安君,名叫赵然,是赵惠文王赵何的小儿子,被赵惠文王封爵为“长安君”。

周赧王姬延五十年(赵惠文王三十三年,秦昭襄王赢稷四十二年,齐湣王田地三十七年,公元前265年年),赵惠文王逝世,太子赵丹继位,是为赵孝成王。当时因为赵孝成王年纪尚幼,所以由赵太后掌政,而秦昭襄王赢稷也就在此时趁虚而入,发兵侵略赵国。赵太后急忙向齐湣王请求救援,齐湣王却表示一定要以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援赵。

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宝贝小儿子,深得宠爱,而且以一个母亲的立场,怎么可能将自己的爱子以人质的身份送往齐国呢,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当时的赵国实属危急存亡之际,赵国的大夫们在以大局为重的情形下,无一不劝谏赵太后须以国家利益为重,让长安君到齐国去当人质。但赵太后极重亲情,最后甚至以“唾其面”的强硬态度来让大臣们知难而退。

虽然太后都已如此严重的方式警告了臣子们,但爱国心切的臣子们知道若不将长安君送往齐国,则赵国大势将去,但却又碍于先前太后“唾其面”的“恐吓”,故而都不敢再向赵太后直谏。

正在大家惶恐焦急之时,左师触詟出现了。左师,在赵国属于“听政”一类的官职,前君时期的主政大夫,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

触詟在这敏感时刻求见太后,想必又是来劝说将长安君作为人质的事,于是赵太后就“盛气而揖之”,准备好好地教训触詟一顿。但是没有想到触詟一登场就“入而徐趋”,再加上之后自己先行请罪,使赵太后的怒气发不出来。接下来触詟贴心地虚寒问暖,舒缓了赵太后的心情,赵太后的面色也就缓和一些了(色稍解)。

触詟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往下一步进行。一开始触詟就借着以解释“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一话的时机传达“为之计深远”的观念。接着触詟一步步的进入主题,他借着提出赵国本身的例子,浅显的指出在位者如果无功于国,常会遭到下台的命运,这个例子对于正当为乱世的战国时代而言,是强而有力的。

虽然赵太后先前曾说过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者必唾其面”,但是她并不是个不明事理的人。可是假若要直接答应长安君为质的话,很没面子,所以她就回答:“恣君之所使之”。如此一来,算是以一种“不得不”的态度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而触詟当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赵太后为长安君约车百乘,出使齐国为人质,齐湣王当即应约派兵支持。秦昭襄王见赵、齐两国联合,势力大增,占不到什么便宜了,便由此撤军,整个事情也就圆满结束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触詟说赵太后”之典故。在这个事件中,触詟的说服功力最为精采:动之以情、诱之以利、喻之以弊、说之以理,他最高明之处是根本未言及“令长安君为质”而“使长安君为质”。

到了秦王赢政八年(赵悼襄王赵偃六年,公元前239年),赵悼襄王封长安君于饶邑,想必长安君已经安然回国了。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的行政区域管辖,期间先将饶邑置为饶阳郡,后改为瀛州饶阳县,即今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

在长安君赵然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饶阳饶氏,史称饶氏正宗。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yáo(ㄧㄠˊ)。



第五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大夫被封于饶邑(饶安,今河北盐山与山东庆云之间),战国末期,饶邑被赵国攻取,这在史籍《史记》中有记载:“始皇帝六年,赵将庞暖攻齐取饶安。”

庞暖。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纵横家,是赵悼襄王属下大将。秦王嬴政五年(赵悼襄王三年,公元前242年),庞暖曾擒杀燕国大将剧辛,在秦王嬴政六年(赵悼襄王四年,公元前241年),庞暖又率赵、楚、魏、燕四国的联军一起攻秦国,之后夺取了态度暧昧的齐国之饶邑,从此赵国据有了今河北沧州之地。

失却邑地的那位田齐大夫之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沧州饶氏,亦称青州饶氏。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shào(ㄧㄠˊ)。



第六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汉朝初期淮南王英布之后,属于以先祖葬地名称为氏。

英布,公元前?~前195年,六人(今安徽六安),是楚国人,秦朝时期由于犯罪受秦律被黥面,在郦山(今陕西西安)为刑徒,因此又称作“黥布”。

反秦战争开始后,英布初属项羽,为西楚霸王帐下五大将之一,因功被封为九江王,后叛楚归汉,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英布出身平民,少时有人给他算命说他在受刑之后会被封王赐爵。到壮年果然犯秦法遭黥刑,黥布认为自己成名的日子不远了,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别人听到后,一起戏笑他。后英布被送往郦山服刑,郦山刑徒有数十万人,英布竭力结交刑徒中豪杰之士,之后率领一伙人逃人江泽中做了强盗。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后,英布投靠了番县县令吴芮,并做了他的女婿。集聚数千人,举起了反秦大旗。秦将章邯灭掉陈胜,打败吕臣军后,英布率军攻打秦左右校,在清波(今河南新蔡)大获全胜,于是引兵向东。这时听说项梁已平定江东、会稽,正渡江向西,队伍不断壮大,众多将领归附项梁,英布便投靠了他。

在项梁帐下,英布作战最为勇敢。后陈王死,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项梁号为武信君,英布为当阳君。不久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所杀,楚怀王徙都彭城,英布及诸将都聚保彭城。这时秦国围攻赵,赵数次使人向楚求救,楚怀王使宋义为上将,范增为末将,项羽为次将,英布﹑蒲将军皆为将军,悉归宋义指挥,北进救赵。后项羽杀宋义,楚怀王立项羽为上将军,诸将皆归项羽指挥。项羽命英布先渡河击秦。英布屡击章邯之军,切断秦朝军队粮道,项羽遂与英布会合,大破秦军,收降章邯等人。

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而诸侯之军都原隶归楚的原因,多在英布能以少胜多,震服侯军。项羽率兵西至新安,命英布等人夜间坑杀章邯降兵二十余万人。到函谷关后,因刘邦派兵驻守,不能入关。项羽又派英布等人从闲道破关而入,攻到咸阳。英布在作战中,常为先锋,深得项羽器重,后项羽分封,立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安。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农历4月,项羽楚立怀王为义帝,迁都长沙,暗中则派英布在路上偷袭。八月,英布追到郴县把楚怀王杀死。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齐王田荣叛楚,项羽出兵击齐,向英布征兵,英布托病,只派将领率几千人前往。刘邦在彭城击败项羽,英布也托病不救,这就引起了项羽对英布的怨恨。项羽数次派人去召英布,英布害怕,不敢前往。项羽因担心北边齐﹑赵,和西边刘邦的军队,又因为爱才心切,可以任用,所以没有发兵攻打他。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攻楚,大战于彭城,汉败,退却。刘邦对左右说:“像你们这班人,实在不值得共商天下事。”隋何问其故,汉王说:“有谁能替我出使九江,让九江王发兵背叛楚国,牵制在齐地的项王数月,我便可稳获天下了。”隋何请求前往。

到九江后,隋何通过九江王太宰以通关节。可三天也没有见到英布。隋何于是游说太宰说:“英布不见我,定是因为楚国的强大而汉国弱小。这也正是我出使的原因。你先让我见他,假如我说得对,那是大王所想听的;假如我说得不对,那我隋何甘心在九江受死,以表明贵国背汉而亲楚的决心!”太宰把这话转告了英布,英布召见隋何。隋何说:“汉王派我送信给大王,我十分诧异您为何与楚那么亲近?”英布说:“我一向以臣礼服事项王。”隋何说:“您同项王都是同列的诸侯,而您却以臣礼服事他,您定认为楚国强盛,可以依靠。但是项王伐齐,他可以亲负墙板筑杵,为士卒先锋,您就该来率九江军队,去做楚国的先锋。而现今您却只发兵四千去帮助楚王,一个向北臣事别人的人,难道应当这样做吗?汉王攻打楚国彭城,您就该悉发九江之兵渡淮援助楚王,与汉王日夜做战,决一雌雄。而您虽拥有万人之军,却袖手旁观,不肯派一兵一卒。这是一个依赖他人立国者应当做的吗?您以空名归向楚国,却完全依赖自己,我认为这样做没好处。您之所以不肯背叛楚国,无非是因为汉弱楚强,可是楚兵力虽强,但因项羽违背盟约,杀害义帝,天下人都以不义之名责备他,他还自恃百战百胜,兵强国盛呢。至于汉王,在收降诸侯之后,回守成皋、荥阳,从蜀运来粟谷,辟深沟建营垒,守边地。楚人调回部队,中间隔着梁国,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这时欲战不能,攻城乏力,老弱残兵要从千里之外转运粮食,楚军到达荥阳、成皋时,汉军只要坚守不出,这样,楚军进不能攻,退不能脱身。所以说楚军是靠不住的。假若楚胜汉,诸侯必定自危而相互救援。可见一旦楚国强盛起来,定会招致天下兵力的对抗。所以楚不如汉,这形势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您不归附万无一失的汉,却要自托于岌岌可危的楚国,我对大王的做法感到不解。我并不认为九江的军队就足以灭楚,大王若发兵背叛楚国,楚项王必会滞留在齐国数月,这样汉取天下就成了十拿九稳的事了。我恳请大王您归附汉王,汉王定会划地分封您为王,何只现在区区的九江之地!所以汉王遣臣向您献计,愿大王考虑考虑。”英布说:“我听从你的指教。”但只是暗中答应叛楚归汉,不敢泄漏风声。

这时西楚使者在九江急催英布发兵救楚,住在传舍中,隋何直手传舍,坐到西楚使者的上座,说:“九江王已归附汉王,楚凭什么让他发兵?”英布愕然。西楚使者大吃一惊,赶紧起身走了。隋何趁势劝说英布:“大王归汉已成事实,应当立即杀掉楚使者,不让他回楚。同时尽快与汉联结。”英布听从了隋何的话,杀死了西楚使者,随后起兵攻项羽。项羽派项声、龙且攻打九江。数月后龙且攻克九江,大破英布军,英布从小路逃往了汉高祖所在之地。

英布前去拜见汉高祖,汉高祖正坐在床上曲腿洗脚,召英布入,英布见状大怒,后悔归汉,想自杀。但当他进了自己的官舍时,见陈设、饮食、随从同汉高祖的都一样,又大喜过望。于是派人复入九江。当时项羽已派项伯收编了英布在九江的部队,杀尽了自己的家人,英布的使者找到英布不少故旧宠臣,率领几千人一起投奔汉王。汉王又增拨军队给英布,跟他一路北上,收兵至成皋。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农历7月,汉王立英布为淮南王。都六,统九江、庐江、衡山、豫章诸郡。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英布率兵入九江,攻下数城。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同刘贾一道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反楚,然后与周殷合兵攻项羽,在垓下大破项羽军,项羽自杀,楚汉战争结束。

到了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诛杀淮阴侯韩信,引起英布的极大恐慌。同年夏,又杀梁王彭越,将他剁成肉酱,分赐给诸侯。英布得到后,大为恐慌,怕祸及自身,于是暗中聚合部队,随时注意邻郡的动静。

英布有一宠姬病了,送去就医,医生同中大夫贲赫对门而居。因宠姬常去就医,贲赫自以为是侍中,就向英布宠姬大献殷勤,厚礼馈赠,并同英布宠姬在医生家一同饮酒。宠姬回来后向英布提到贲赫,并称赞他是温厚长者。英布责问宠姬何以知道贲赫?宠姬便把相交情形告诉英布,英布当即怀疑她跟贲赫淫乱。贲赫得知后大恐,称病不出。英布愈怒,想逮捕他。贲赫情急,上书告发英布谋反,并乘传车赶往长安。英布派人追赶,没赶上。

贲赫到了长安后上书称英布已有谋反迹象,建议可在他未发兵前杀掉他布。刘邦看后与丞相萧何商量,萧何认为英布不会如此,恐怕是仇家诬陷。提出先拘捕贲赫,再暗中派人察访验证。英布见贲赫已逃,还上书言变,怀疑他说出了自己暗中布置之事,再加汉朝使者前来查验,便杀了贲赫全家,真的起兵反叛了。消息传到长安,刘邦赦免贲赫,封他为将军。

刘邦召集诸侯讨论如何应变,诸将都说:“出兵攻打他,活埋了这小子!”汝阳侯滕公夏侯婴请教前楚国令尹薛公。令尹却认为这很自然,滕公不解地问:“皇上割地封王与他,赐爵位给他,让他做万乘之主,厩富且贵,为何还要造反?”令尹道:“前杀韩信,后杀彭越,这三个人为国家建树的功劳相同,可谓三位一体。而前两个相继被杀,英布自知杀身之祸随时会降到自己头上,所以造反。”滕公于是向刘邦举荐令尹,刘邦召见令尹,令尹分析英布军虽有上、中、下三计可施,但英布出身郦山刑徒,经过个人奋斗终成了万乘之主,他的所做所为只是为了自身,而不是为百姓谋福,肯定也不为后代子孙考虑。所以只能出下策。下策一施,皇上可高枕无忧。于是刘邦封薛公为千户,自己亲率大军讨伐英布。

英布造反之初曾对他的将士说:“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这才率军反叛。

英布的计划果不出薛公之谋,出下计:东击荆,荆王刘贾战死于富陵。英布尽收其兵,渡淮水击楚。楚发兵与英布在徐、僮大战,楚军想互相救援,出奇制胜,把军队分为三支。有人警告楚将:英布善用兵,百姓一向怕他。再者楚军在本地作战,容易败散,而把军队分为三军,若一军战败,其余二军定散败,不可能相救。但楚将不听,英布果然先打败其中一军,其余二军也互解逃散了。

英布率兵向西,与汉军相遇于蕲西(今安徽宿县),会战于甄,英布军队精锐,汉高祖只得固守庸城,看见英布军的列阵如项羽的军队,汉高祖非常厌恶,远远地对英布说:“何苦而反?”英布回答:“欲为帝耳。”汉高祖怒而大骂英布,亲率大军与其大战,英布不敌败渡淮河,屡次停下来与汉高祖交战皆不利,最后只率百余人逃到了长江以南。

由于英布原来是番县县令吴芮的女婿,所以后来吴芮之孙长沙哀王吴回派使者诱骗英布,假装要同他一起逃向南越赵佗之处。英布相信了,同使者一起去了番县。结果一到番县,吴回即派人袭杀英布于兹乡的一座农舍里(今江西余干),英布终被灭掉。

英布死后被葬于饶州,汉高祖念其先功,未尽杀其族人。英布的忠诚部下后来在饶州筑有英布冢,其位置按《五经正义》记载:“在饶州鄱阳县北百五十二里十三步。”

饶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属九江郡番县,汉高祖时期改称九江郡番易,新朝王莽时期曾一度改称乡亭,再改称饶衍,仍属九江郡。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原“番易”二字左右分别加“邑”、“阜”,称作鄱阳。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分豫章置鄱阳郡。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鄱阳郡为饶州,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饶州为鄱阳郡。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2年)复置饶州,鄱阳隶属依旧。南唐太祖李璟昪开元初年(公元937年)改饶州为永平军。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废永平军复饶州,其间鄱阳均为倚郭县。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饶州为饶州路,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改饶州路为鄱阳府。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再改鄱阳府为饶州府,鄱阳隶属未变。清朝沿用明制,鄱阳隶属依据前朝,都是州府所在地。

英布的后裔子孙以及忠诚部下中有一支一直避居于鄱阳湖中的沙洲上,以先祖葬地名称为姓氏,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鲤鱼洲饶氏。

该支饶氏的正确读音作ráo(ㄖㄠˊ)。



第七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末期辽东鲜卑乌桓部,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乌桓,亦称作乌丸、古丸、乌延等,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

乌桓民族在语言上与鲜卑族相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他们没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民族在强盛之时,乌桓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

秦、汉之际,乌桓部活动于饶乐水一带(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其地域东邻挹娄、夫余、高句骊等,西连匈奴,南与东汉幽州刺史部相接,当时的局势基本上是鲜卑居北,乌桓居南。

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袁绍次子袁尚被曹操击败后,与其弟袁熙胁迫幽、冀军民十余万投奔蹋顿,欲借蹋顿之力“复图冀州”。

曹操为了彻底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安定其东北境,解除了南下西进后顾之忧,遂决定东征乌桓。

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夏,曹操统军出无终(今天津蓟县),东攻乌桓,农历8月,大军至距柳城(今辽宁朝阳)约二百里处,乌桓酋长蹋顿等才发觉,仓惶中调集数万骑兵迎击,两军遭遇于白狼山(今辽宁喀喇沁白鹿山)。曹操登高观望,见乌桓军阵列不整,遂以帅旗授张辽,令其疾驱急袭。乌桓军猝遭袭击,顿时大乱,最后蹋顿被杀,全军崩溃。乌桓部族以及所属汉民前后降者约二十余万。其余的首领楼班、苏仆延、乌延等及袁氏兄弟率数千骑逃亡辽东,后为辽东太守公孙康所杀。农历11月,代郡行单于普富卢、上郡行单于那楼率名王谒曹操于易水,北方尽服。

于是,曹操迁三郡乌桓降者万余落及乌桓校尉阎柔所统幽、冀乌桓万余落(共约三万落左右)于邺城附近诸郡或幽、并二州之州治即蓟县(今北京市西南)、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一带。并选壮健者为骑兵,由侯王大人率领参加征战,“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黄初三年(公元221年),魏文帝以牵招为护鲜卑校尉、田豫为乌桓校尉,皆持节 屯驻昌平,镇抚鲜卑、乌桓。三郡乌桓的进一步内迁和加入军队,不仅增强了曹魏的军事力量,也促进了乌桓与汉族的融合过程,使之由原始社会末期(或认为是早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从游牧经济向农业定居生活过渡。

在这个过程中,有乌桓部族人以故居地饶乐水之名为汉化姓氏,称饶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饶氏的正确读音作ráo(ㄖㄠˊ)。



得姓始祖:商均、长安君(赵然)、英布。

饶氏的历史名人 -- 饶 威:(生卒年待考),山东人。著名汉朝大臣。

官拜鲁阴太守,有惠政,得吏民之心。



饶 景:(生卒年待考),山东淄水人。著名五代时期吴越钱鏐麾下大将,累有防御之功。



饶 节:(生卒年待考),抚州临川人。著名宋朝高僧。

挂锡灵隐,晚年主持襄阳之天宁寺。有《倚松老人集》。陆游称其为“诗僧第一”。



饶 鲁:(生卒年待考),字伯舆,一字仲元,号称“双峰先生”;江西余干人。著名宋朝学者。

尝赴试不会,遂专意圣帝,以致知力行为本,四方聘讲无虚日。

曾建“朋来馆”以居学者,春风化雨,遍及天下。

又作石洞书院,前有两峰,因号双峰。

著有《五经讲义》、《太极三图》等多种书籍。



饶延年:(生卒年待考),字伯永,号止翁;崇仁人,家临川。著名宋朝学者。

为陆九渊弟子,陆九渊夸他胸襟开阔,“开豁有力量”。以经学著称,隐居不仕,轻财好义,乡人德之。

逝世后魏了翁题其铭曰:“有宋长者饶止翁之墓”。



饶子仪:(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学者。

曾从胡瑗受经,力学不倦,杜门著书,王安石多所论荐皆不仕。世业春秋,潜心经学,理欲之辨甚严,尝揭圣贤法言于轩槛以自警,晚年迁居父墓之侧,时与门人子弟倘徉原野间,班荆剖论,缓步行歌,悠然自得。



饶 干:(生卒年待考),字廷老;邵武人。著名南宋官吏。

宋淳熙年间进士,官长沙知县,恰巧朱熹在长沙任太守,他便抓紧办理公事,有时间就去听朱熹讲学。后知怀安军。



饶 介:(公元?~1367年待考)字介之,自号华盖山樵,亦曰醉翁。江西省临川(今抚州)人。著名元朝书法家,

活动于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

元末自翰林应奉出佥江浙廉访司事。张士诚居吴时,曾为淮南行省,参知政事。

能诗,工书,书法宗张旭、怀素,上追“二王”,飘逸奔放,圆转畅朗,秀媚多姿。后来的明朝书家宋克出其门下。

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评其书为“圆劲畅朗,神追大令(王献之)”。书迹有《杂诗帖》、《琴珍帖》、《仿四家书》等。有《右丞集》。《中峰幻住像偈卷》,又名《赠僧幻住诗帖》。书于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纸本墨迹,行草书,现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饶介极为追慕王献之书风的书家。在他的书法作品中,继承了五代整齐、妍美、媚趣的书风,又渗入了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怀素笔意,使其作品挥洒自如,又不失规矩。此诗帖行、草相杂,清劲圆利,气脉酣畅。闻杂章草,颇添古气;参差错落,任性恣意;构字内敛,行笔内纵,精聚又神远,堪称佳作。饶介书传授给明初宋克,从此幅中已窥见宋克书先兆,用笔气象,十分相类似。



饶 位、饶 伸:(生卒年待考),江西饶州人。著名明朝大臣。

在明神宗万历年间的朝廷上,也分别高官厚禄,扬名显亲。饶位曾累官至工部右侍郎,饶伸则官拜刑部侍郎,并辑有浩博的《学海》六百余卷,据说,他们的母亲活到一百岁时,两兄弟先后以侍养告归,荣耀之至。



饶 礼:(生卒年待考),江西饶州南城人。著名明朝官吏。

是明成祖永乐年间的名吏,历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及河南左布政使,为政宽恕,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饶 钦:(生卒年待考),安徽祁门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天顺年间一位刚介清谨,民俗为之丕变的好官。



饶之初:(生卒年待考),湖北广济人。著名明朝官吏。

于出知孟县时,是一位问民疾苦的好官。



饶 瑄:(生卒年待考),字文璧,号行斋;临川人。著名明朝学者。

少时好驰马试剑,弱冠习星历算数、山经地志、九流百家之书。为文俊洁有程法,学者称行斋先生。



饶敬承:(生卒年待考),湖北蒲圻人。著名明朝官吏。

于出知宾州时,曾歼灭当时为害地方的八寨瑶贼。



饶天民:(生卒年待考),字明先;崇阳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河南道御史。弹劾郭勋,议论河套,寻按苏松,奏表节义,祀文天祥、吴泰伯,治澱山、吴漆诸水,为名御史。官至中书舍人。



饶震元:(生卒年待考),安徽旌德人。著名明朝官吏。

不但于万历年间官拜绵州知州,而且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书法家。画宗小米,被誉为“悠然绝尘”。



饶廷选:(生卒年待考),字枚臣;福建侯官人。著名清朝将领。

以行伍洊升千总。清道光中期,饶廷选从剿台湾有功,擢守备。从水师提督窦振彪出洋擒海盗,擢漳州营都司。迁游击,治匪无株连,得民心。

清咸丰三年,饶廷选奉檄赴诏安治械斗,而潮州会匪袭漳州,伏兵于城中突起,镇、道官员皆遇害。饶廷选闻变,间道驰还,号召乡民千余,城民应之。贼遁,旋复大至。饶廷选率乡团固守,迭战破贼,擒贼首谢厚等,遂署漳州镇总兵。外剿内抚,期年始平。总督王懿德荐其才可大用,

清咸丰四年,饶廷选授贵州安义镇总兵,留署福建陆路提督。

清咸丰五年,粤匪陷广信,浙江戒严。饶廷选赴援,扼衢州。寻楚军克广信,贼知浙境有备,走徽州。

清咸丰六年,贼酋杨辅清复图广信以扰浙。广信兵仅数百,知府沈葆桢驰书告急。饶廷选方驻甲玉山,曰:“贼得广信,则玉山不守,而浙危矣。”值大雨水涨,驶舟急行,抵广信。贼已至城西太平桥,初谍城中无兵,及见旌旗,贼为夺气。饶廷选所部仅千余人,屡出奇击贼。既而贼大至,部将毕定邦、赖高翔皆勇敢,献计曰:“今贼不知我虚实,以我能战,后路必有大兵。若稍退,贼追我,且立尽。当速决死战。”饶廷选用其言,明日开城奋击,自晨至日暮,毁其长围,军声大振。越二日,贼引去,赐号西林巴图鲁。

闽、浙大吏与江西督防者不慊,檄饶廷选速回师保浙。饶廷选待接防兵至始行,广信民感其义。



饶子健:(公元1909~2000年),原名饶国汉;湖南浏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将。

1925年参加本地农民协会和缝业工会。1927年参加工农自卫军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师第二十九团班长,红十五军第二十九团机枪连排长,第一三五团连长,红五军团第十三师第三十八团营长,第三十九团参谋长,第三十七团团长,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参谋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西路军大队长,新四军第六支队团长,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六旅代旅长,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代旅长,淮北军区副司令员,淮北军区第二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副司令员,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江淮军区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四军副军长,南京警备司令部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九兵团军长,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江苏军区副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0年9月25日在南京逝世,终年九十一岁。



饶正锡:(公元1911~1998年),字连远,又名重远;湖北钟祥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早年在湖北大冶县普爱医学学医。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五军医院医生、院长,红三军团卫生部医务主任、卫生部部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卫生部医务主任,军委卫生部副部长兼卫生学校政治委员,军委卫生部政治委员兼中国医科大学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第六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十二兵团副政治委员,中共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市委书记、市长,中共新疆分局组织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兼政治委员,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8年6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八岁。



饶守坤:(公元1915~今),江西德兴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将。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团第十军第五十六团班长、排长、连长、营长,闽北独立师第二团团长,闽东北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坚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团长,军部教导大队大队长,江北指挥部特务营营长兼政治委员,第五支队第八团副团长,第十五团团长,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第十三团团长,淮南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独立旅副旅长、旅长,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八师师长,先遣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七支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七舰队司令员,吴淞要塞区司令员,海军淞沪基地司令员,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国防部和七研究院院长,北海舰队司令员,济南军区司令员。是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饶钦祖:(公元1928~今),湖北鄂城人。著名石油地质专家。

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原任职于河南濮阳市中原油田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

1963~1964年在油层物理研究方面有所创新,为老君庙油田“L”层采收率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为该项目获中科院三等奖做出贡献。1965年与成都地院协作从事裂缝研究,突破了方法关,搞清了地表裂缝特征和分布规律,受到成都地院和有关领导的肯定。1966年从事玉门白杨河块状底水油田的挖潜研究,得出了底水锥进和高渗透层横向推进的双向驱油新认识,为挖潜提出方向。1966年承担水流方向的追踪研究,通过注采反应分析和裂缝的研究成果,得出大量注水异层见效驱油的认识,明确了水流方向。

1985年研究白庙油气藏试油资料,提出泥浆污染对裂缝油气藏会造成严重伤害的新观点,写成《泥浆和水对油气层的污染损害分析》一文。1989~1990年参与济源—黄口坳陷带油气评价,提出黄口凹陷是目前南华北盆地含油气远景最具现实意义的地区。

1991年发表《从鸭儿峡油田的形成论潜山积扇复式油藏勘探前景》一文,提出“孪生油藏”新概念,该文已入选《中国科学技术文库》。1996年研究陕北富县风险探区的含油性,明确了油层薄(单层和总厚)是关键问题,为风险勘探作同决策提供了依据。



饶英伟:(公元1934~今),江西东乡人。著名结构工程专家。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毕业于南昌大学,现任职于昆明大学。从1953年起参加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重型机器厂,昆明重机厂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六十年代初任重点工程建设技术负责人,八十年代至今任多个设计院总工程师,1986年组建昆明大学建工系(第一任系主任),1990年任学报主编,创办昆明大学学报。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教学、科研多方面工作,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

主持六十余项重型、大中型工业厂房,八十余项高层、多层民用建筑,以及一百二十余项特种结构的设计、监理工作;解决建厂和工程建设中许多重要复杂技术问题,重大工程事故和工程质量问题。主持七项新结构的设计,试制试验和鉴定,国内交流技术论文、新结构试验报告十四篇,编写四本教材讲义,公开出版发表学术论文九篇。其中《钢结构材料材质要求》被编入国家级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TJ17-74);其他成果为有关规范及标准图提供贵资料和实践经验。



饶 康:(公元1940~今),笔名蜀人;四川宜宾人。著名当代画家,高级工业美术设计工程师。

上海华山美术学校高级美术设计师、高级教师、客座教授。

196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设计系。曾任上海纺织工业美术设计师工程师,上海华山美术学校高级教师,上海工业美术设计进修学院副教授,上海巾帼园进修学校客座教授。是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会会员,重庆石壶艺术研究会研究员。长期从事工业美术设计与教学。

他基本功扎实,业务技术全面,作品多次被选入国内外大展并获奖。他多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大熊猫画的创作,他多次深入四川原始森林考察,写生大熊猫野外生活环境。他的大熊猫画,融汇中西技法,独树一帜,在国内有“熊猫画一派”美誉,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许多作品被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及台湾,香港人士视为珍品收藏。

1990年他的《国宝熊猫》画被中央礼宾局做为外事新年贺卡封面画,限印二百张,赠送世界各国领导人;1972年他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而设计的纪念品《群熊猫》被上海有关部门指定为长期生产花型。二十多年来为国家创汇巨大;1994年他的水彩画《大熊猫·栖息》被韩国、美国科学新闻社总编购为赠送美国克林顿总统的礼品,现陈列于白宫;他的中国画长卷《百熊猫画卷》费时两年完成,1993年在成都国际熊猫节展出引起很大反响。

他多次为保护大熊猫及赈灾捐画、义卖,获得社会广泛赞誉。其绘画艺术和大熊猫画,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国际部,四川电视台国际部多次进行专题报道,影响深远。

传略被载入多部辞书如:《中国当代名人》、《中国当代名人大典》、《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大辞典》、《中国专家》、《中华英模大典》等辞书。



饶启华:(公元1941~今),江西新干人。著名化工专家。

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江西工学院(今南昌大学),现任江西省石油工业厅综合处处长。

系中国化工计控协会理事、江西省石化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江西省化工计控协会副理事长、江西省标准化协会理事兼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1978年以前在企业工作期间,曾主持PVC合成原料气体脱水工艺改造,解决了转化设备严重腐蚀的难题,不仅保证了生产达产达标,还大幅度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经济效益显著。

1978~1985年主持全省氯碱行业管理工作期间,制订了氯碱行业的发展规划和分企业的技术改造方案,提出了八条关键性节能措施,为以后氯碱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1985~1986年,主管全省化工行业的质量管理、标准化和计量控制工作,曾于1985、1989、1990、1991年获得江西省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称号,1986、1990年分别获得江西省和化部标准化先进工作者称号。期间主持制、修订化工技术标准共四百余项,执笔起草技术标准和规范六十余项。撰写的“我们是怎样推进企业标准化的”、“关于质量工作的几点意见”等论文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为《江西省志》撰写的“质量管理”章节和为《江西省企业技术进步成果启示录》撰写的“抓企业技术进步,促产品质量提高”文章均已收录在书中;还为化工部组织编写的《化工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指南》一书撰写了其中的第十一章。

1996年以后从事政策法规、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为江西省石化行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推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推广“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购销比价管理”等先进管理成果方面,起了积极的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饶怀德:(公元1946~今),湖北崇阳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现任湖北省崇阳县国土资源局高级工程师、副局长。

1974年调崇阳水电局工作,1984年调崇阳县农业区划办公室任副主任,1990年调崇阳县土地管理局任副局长。分别为中国农业区划学会会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中国土地学会会员、湖北省土地学会资深会员、第四届理事等。

1994年被录入《中国当代地球科学家大辞典》,1995年录入《中华人物大典》,1996年录入《中华科技精英大典》等。1990年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地磁教研室聘请为客座研究员,1997年被香港新华通讯出版社聘请为技术顾问,1998年被聘为中科联研究员等。

二十年来,共领导和参加重大科研项目十四项,其中一项获国家土地管理局优秀成果二等奖,三项分别获湖北省优秀成果一、二等奖,一项获湖北省咸宁地区科技进步奖,多项获县级科技进步和优秀成果奖,共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独写的《耗散结构理论在土地市场分析中的应用》相继收录入十几部大型汇编文集。独写的《农村集体土地市场模式探讨》获湖北省第四届优秀论文三等奖;合写有《中国南部石灰岩洞穴二次生成物以及地球古环境的研究》、《钟乳石与古环境》。

领导和主持崇阳县土壤普查,崇阳县综合农业区划、崇阳县国土规划、崇阳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崇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崇阳县城镇地籍调查、崇阳县城镇基准地价评估,多项崇阳县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以及香港金大公司海南省兰洋别墅区园林设计。1993年获湖北省土壤普查先进工作者,1998年获湖北省土地管理优秀科技工作者,多次评为地、县先进工作者。1999年被选为咸宁市第一届人民代表。



饶卫华:(公元1955~今),江西靖安人。著名江西奉新县农业局农艺师。

“安全压力锅”获省发明竞赛奖,“白花蒿引种驯化栽培及其提油技术”获地区科技进步奖,“柑桔防冻燃油发烟器”等四项目获国家专利;在国内首先提出《开发野生资源、振兴树莓生产》,1995年中国园艺学会及有关部门将树莓列为二十一世纪第三代三种有开发前途的果树之一;“猕猴桃生物架树种的选择及或套载培技术”可节约80%以上的架材成本,大大提高果品品质,“论内部银行管理”一文被十一家书刊转载,普遍获好评。《农业实用技术百科全书》编委兼作者。

发表各类技术文章五十余篇,主要有《奉新(碰)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栽猕猴桃应注意的几项工作》、《种果树不结果或少结果怎么办》、《树莓的生物学特征及繁殖方法》等。



饶振旸:(公元1958~今),四川仪陇人。著名骨外科医学专家。

毕业于中医函大。现任陕西省城固县崔家山镇骨外科诊所医师。

他专注于传统医学研究,擅用中医中药及土、单验方,内、外科兼治骨伤、疮外科疑难杂证及风湿病,长期在泰、巴山区行医,服务于公民百姓,遇贫困老弱患者,则就地采药调制,免费济之,常以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的道德规范自律,以“但去耕耘,不问收获”的执著精神务医,行医足迹遍布川北陕南,每到一处,皆得到患者的信赖和领导的好评。

1993年定居陕西城固,开设传统骨外科诊研,1998年全国中医骨病会前夕,写了一篇民间中医诊治骨病的论文,中国民间中医医药开发协会授予优秀学术成果奖,大会还授予他“发展骨病学术贡献奖”。

跟帖时间 2010-06-17 15:32:2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饶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饶邑启姓;平阳阀阅:全联典指饶氏源流和郡望。

临川绍美;邵武传经: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抚州临川人饶节,字德操,曾跟三司使曾布做事,因变法中与曾布意见不合,剃发为僧,更名如璧。先在灵隐寺,后主持襄阳天宁寺,曾作偈语:“间携经卷倚松立,试问客从何处来?”便号“倚松道人”,著有《倚松老人集》。陆游称他为“当时诗僧第一”。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邵武人饶干,字廷老,淳熙年间进士,官长沙知县,恰巧朱熹在长沙任太守,他便抓紧办理公事,有时间就去听朱熹讲学。后知怀安军。



2.五言通用联:

河北源流远;平阳世:饶泽长:此联为饶氏宗祠“平阳堂”通用堂联。



3.六言通用联:

节著岁寒之烈;政敷春日之和: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闽县人饶廷选,字枚臣,道光年间随军驻台湾,后官漳州游击,咸丰年间,官至总兵,曾参与抵抗太平军。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饶威,官鲁阴太守,多有惠政,很得民心。



4.七言通用联:

轻财好义称长者;挂锡吟诗第一僧: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学者饶延年,字伯永,号止翁,崇仁人,家临川。游陆九渊之门,九渊称其“开豁有力量”,以经学称。隐居不仕,轻财好义,乡人德之。卒后魏了翁题其铭曰:“有宋长者饶止翁之墓”。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高僧饶节,字德操,抚州人。挂锡灵隐,晚主襄旭之天宁寺。有《倚松老人集》。陆游称其为当时“诗僧第一”。

奏表节义名御史;为文俊洁号先生: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中书舍人饶天民,字明先,崇阳人。嘉靖进士,官至河南道御史。劾郭勋,议河套,寻按苏松,奏表节义,祀文天祥、吴泰伯,治澱山、吴漆诸水,为名御史。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学者饶瑄,字文璧,号行斋,临川人。少时好驰马试剑,弱冠习星历算数、山经地志、九流百家之书。为文俊洁有程法,学者称行斋先生。



5.八言以上通用联:

食足衣丰,春长人寿;尧天舜宇,海宴河清: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饶氏的“饶”字的析字联。

双峰不仕,性谨专学;九岁能诗,明经修行: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饶鲁号双峰,学术专精,屡荐不仕。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饶子仪九岁能诗,以明经修行闻于朝。

学术专精,美双峰之衣钵;诗才俊逸,羡德操之吟哦: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学者饶鲁,字伯舆,一字仲元,余干人。尝赴试不会,遂专意圣帝,以致知力行为本,四方聘讲无虚日,作朋来馆以居学者。又作石洞书院,前有两峰,因号双峰。有《五经讲义》、《太极三图》等多种。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高僧饶节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6-17 15:29: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饶氏的字辈排行 -- 湖北建始饶氏字辈:“学从孔孟世绍钦明”。

湖北利川饶氏字辈:“世大广荣昌”。

湖北利川忠路饶氏字辈:“安宗成晓…”

湖北武穴饶氏字辈:“正义云函(汉)华宠锡杨思维邦治(直)永和太昌良才国柱庭有余光万年衍庆积后私芳克培基本长发其祥”。

湖北浠水饶氏字辈:“兴隆国恩…”

湖北大冶景三饶氏字辈:“景隆道伯友胜仲继正自守仕国加永锡盛荣华秀”。

湖北大冶景四饶氏字辈:“景隆道伯清璟志永玉兴天希可应遵芳盛荣华秀”。

湖北大冶保安镇饶氏字辈:“惠正从…”

湖北阳新饶氏字辈:“清…政从先德名金”。

湖北监利饶氏字辈:“传先承平…”

湖北石首饶氏字辈:“克必绍自诗书为至宝学士国之光承家惟孝友忠厚乃吉昌德业贻谋远芳声定永扬邦照安和顺美明祖上荣真言思大广立志仁成才”。

湖北松滋饶氏字辈:“楚邦有…”

湖北十堰饶氏字辈:“杜忠正克…”

湖北崇阳饶氏字辈:“均清浩模辉时息太和真”。

湖北双溪饶氏字辈:“堂镇鸿业焕均钦浩模(材)辉坤钟泰梁耀熟铭藻采熙培鉴源本炽增锦溥荣淳地锡清林灿垣铨溢桂勋”。

湖北丹江口饶氏字辈:“世泽长…”

湖北襄阳饶氏字辈:“世明长…”

湖北宜城饶氏字辈:“士(世)有鸿(宏)开志传家万代兴承先光祖德”。

湖北大悟饶氏字辈:“忠厚传家远”。

湖北浠水饶氏字辈:“文运兴隆国恩家庆”。

湖北孝感饶氏字辈:“钦明文思荣恭克中平章亲睦至道光昭同乐时雍尊崇天德务本求实圣训作铭幕仁劝义建业立言承先蔚起万代繁荣”。

湖北枝江饶氏字辈:“世运(应)绍先…”

湖北百里洲饶氏字辈:“大文天庭洪开昌为传芝永世运绍先挥宗序(旭)相继光明进卫启家纯厚邦国得培”。

湖北赤壁饶氏字辈:“可庆鼎盛日声名振楚邦有志遵先训世祚自隆昌忠厚原来远发祥兆平阳绪衍河南谱西江祖泽长进贤称番实鸿业创介冈大宋迁莼邑兰桂并腾芳传家惟清白华国本文章宇宙推旺族一经绍书香运会逢昭代儒修道德光同时多达士佐治纪循良”。

贵州大方饶氏字辈:“光华显…”

贵州纳雍饶氏字辈:“应(印)广新(兴)明月定光显荣贤贵秀南方起兴隆永世传”。

贵州威宁饶氏字辈:“齐大中文有永荣万世昌庭…”

贵州独山饶氏字辈:“茂启廷光克绍书香国恩家庆世桂永昌”。

贵州龙里饶氏字辈:“齐大中文有永荣万世昌庭…”

贵州贵阳饶氏字辈:“平阳敬中华吉安庆朝春洪福云贵举召唤继前程国泰须金有家兴影祖恩和睦怒书理世代保康宁”。

贵州六盘水饶氏字辈:“应广新明月定光显荣贤贵秀南方起兴隆永世传”。

贵州铜仁茶店饶氏一支字辈:“再广昌胜秀永维望西朝”。

贵州铜仁茶店饶氏一支字辈:“景韵兆政祥山川毓秀长文章宗泗水俊彦越西邦胜德衡经伟勋有进赞香永录承世册嗣数另番昌”。

贵州河西饶氏字辈:“光忠臣世永明维政熙朝祖德千年再桃李佑开红”。

贵州沿河饶氏字辈:“永裕再征举从续百元门禹青寿富贵七漱石贤仁良大金仲正守舜应承民万宗维进德兴胜福朝廷”。

贵州关正饶氏字辈:“百门升七漱石贤仁良大金仲正守舜应承茂万宗维进德兴胜福朝廷”。

贵州印江饶氏字辈:“永久应嘉仁宝(洪)德(世)道(仕)文”。

贵州印江饶半街饶氏字辈:“承家光祖德华国跃文章绍裕堂达庆儒茂秀景昌”。

贵州印江七都坝饶氏字辈:“应谟仁(庆)宝(在)德、道术振(正)朝(宗)纲(昌)御(王)崇(启)师(大)秩(庭)重万事秉贵(朝)昌(端)”。

贵州遵义饶氏字辈:“佰世庆…”

贵州桐梓饶氏字辈:“启腾德天万志永在尔文咸元思先正光明远大升平阳庆中华吉安进朝春鸿福云贵举照焕继全成国泰须金有家兴应祖恩和睦恕书礼世代保康宁”。

安徽安庆饶氏字辈:“文教功能广师儒道以修名贤贻令绪勤业起家猷”。

安徽望江饶氏字辈:“文教功能广师儒(余)道已修名(明)贤贻令绪勤业起家猷守登思柱怀永文正天德仁恩隆汉宣世泽庆长绵定有兴邦国荣多克绍先”。

安徽怀远姚山饶氏字辈:“锡贵永克春同树传开东”。

安徽怀远找郢饶氏字辈:“习贵永克春同树传开东”。

安徽巢湖庐江饶氏字辈:“全平世得心文章花果迎”。

安徽巢湖无为饶氏字辈:“文教功能广师儒道以修名贤贻令绪勤业起家猷”。

安徽阜阳界首饶氏字辈:“遇祭伦英学维培邦益东自少家连立清正廉明兴荣昌盛”。

安徽阜阳颍上饶氏字辈:“连玉永凤振金名”。

安徽宿州城东饶氏字辈:“兴家传…”

安徽宿州东二铺饶氏字辈:“天元一起永宗学正大昌兴加传绪久万事振书香克□文明盛承开德业长心清宣化广崇产跃荣光”。

安徽宣城广德饶氏字辈:“经学鸿先泽文章定玉昌”。

安徽宣城宁国饶氏字辈:“正仕绍祖功世德”。

福建长汀大同镇饶氏字辈:“宣永富新祥”。

福建长汀河田饶氏字辈:“祖振辉乃如新。

福建连城朋口池溪饶氏字辈:“忠德生应兰永麟维奇瑞书玉鸿翔”。

福建连城朋口桂花饶氏字辈:“百世其昌…”

福建南平饶氏字辈:“广承…”

福建邵武饶氏字辈:“家谟显…”

福建宁化饶氏字辈:“家声丕振祖德名扬鸣凤济美瑞兆祯祥”。

福建建宁饶氏字辈:“继仲伯尚叔用本政太显兴永世代”。

广东花都饶氏字辈:“紫纲珠必连辉造”。

广东信宜饶氏字辈:“荣贤及庭元世尚乾芳悦畅元启(子)振(绍)”。

广东梅县饶氏字辈:“万兴福智光茂发自成方辅国文章显承家经济长其也逢步达有仕大名扬金朝应鸿吉魁元兰桂香”。

广东丰顺饶氏字辈:“元贻耕熙树亮明泉宗玄寰维捷锡联寿香官世祖开源富国礼乐传家展图立德诗书名教忠智英雄应天景运绍唐封功庭训尊崇钦式师宪匡正道义勋业宏建安邦伟烈如日初升受禄保敬必恭继承作述典守长发其祥平阳启迪衍庆隆昌”。

广东乳源饶氏字辈:“子宣舜亮廷大圣定尧于克承荣祖德勋世振家声”。

广东始兴饶氏字辈:“紫纲珠必连辉造”。

广西容县茅田山饶氏字辈:“荣贤及庭元世尚乾芳悦畅元启(子)振(绍)”。

广西容县十里镇饶氏字辈:“荣贤及生元文承启兴起光民(文)国松勤学明志昌祖业德才诚信誉家声”。

河南淅川饶氏字辈:“文俊启保同”。

河南濮阳饶氏字辈:“宗火光耀崇守正吉庆祥忠厚传家远信义万代长”。

河南大别山饶氏字辈:“玉金山大明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河南信阳饶氏字辈:“金云先…”

河南固始饶氏字辈:“登木玉文庆永熙隆培德正道振作光兴齐治传家至起方荣”。

湖南汉寿饶氏字辈:“金学宏先泽文章定玉昌”。

湖南宜章饶氏字辈:“泰子端文福景宗经定一成世必荣恒思贤逸昆居俊绍唐敷化振乾坤传诗…”

湖南吉首饶氏字辈:“景运兆正详山川毓秀长文章宗泗水俊彦越熙邦盛德恒经纬勋猷继赞襄诗书绵世泽嗣后永繁昌”。

湖南张家界桑植、怀化沅陵饶氏字辈:“维国光大学承家升以卓于伦说习敦继述元良觉本基培植厚门闾自恢阔富贵两兴旺万代乐雍睦”。

四川仪陇饶氏字辈:“子仕维鲁璜(瑞琦琢宾)宝程山魁才元汉方怀信列玉乾闵灿鼎光荣鉴浩槐桂雅季日济郎德文山锡宗经永仲子宣舜亮亭大圣定明宇克成云祖德勋世振家声”。

四川阆中饶氏字辈:“长继登盈和清康龙”。

四川巴县饶氏字辈:“凤守登思柱怀永文正天德仁恩隆汉宣世泽庆长绵定有兴邦国荣多克绍先”。

浙江建德、衢州饶氏字辈:“自懋以德继守惟成学从孔孟世绍钦明大本一立斯道长亨济时致用宗源永澄”。

跟帖时间 2010-06-17 15:27:4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饶氏的家谱文献 -- 湖北赤壁饶氏二续家谱,(明)饶若蒙序,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广东始兴平阳堂饶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唐]饶元亮。

广东大埔茶阳饶氏族谱,(清)饶鸣阳、饶堂续修,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始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安徽桐城皖桐饶氏宗谱二十一卷,(清)饶凤翔重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常山冠裳饶氏宗谱十八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芙蓉乡修书村坪坑。

福建汀洲、崇正饶氏同人系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饶四郎。

饶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需县档案馆。

广东潮州潮安饶氏家谱,(民国)饶宝璇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

广东兴宁修饶氏族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兴宁县档案馆。

湖南广清饶氏宗谱四十五卷,(民国)饶云耀、饶维洁等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

浙江常山定阳饶氏宗谱十卷,(民国)李枢七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招贤乡石井口村,今仅存第一~八卷。

广东潮州潮安饶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博物馆。

浙江常山饶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注:其中记事至民国年间。

浙江丰城介山饶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注:其中记事至民国年间。

浙江缙云饶氏宗谱,(现代)饶官周等修,1999年计算机激光照排本一册。公开出版。

跟帖时间 2010-06-17 15:25: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饶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南匈奴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临川郡: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天江西省南城县及抚州市一带。西晋时期移治到今江西省抚州市西部一带地区。

饶 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属九江郡番县,汉高祖时期改称九江郡番易,新莽时期曾一度改称乡亭,再改称饶衍,仍属九江郡。东汉光武帝将原“番易”二字左右分别加“邑”、“阜”偏旁,称作鄱阳。东汉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孙吴分豫章置鄱阳郡。隋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阳郡为饶州,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改饶州为鄱阳郡。唐武德四年(壬午,公元622年)复置饶州,鄱阳隶属依旧。南唐开元初年(丁酉,公元937年)改饶州为永平军。宋开宝八年(乙亥,公元975年)废永平军复饶州,其间鄱阳均为倚郭县。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升饶州为饶州路,元至正二十一年(辛丑,公元1361年)改饶州路为鄱阳府。明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再改鄱阳府为饶州府,鄱阳隶属未变。清朝沿用明制,鄱阳隶属依据前朝,都是州府所在地。



2.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临川堂:以望立堂。

惠风堂:惠风就是春风,温暖宜人。汉朝时饶威为鲁阳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风,深得民心。

朋来堂: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宋朝时期的饶鲁,脾气行为端正谨慎,治学问注重实践。别人屡次推荐他做官,皆推辞不干。四方来聘他讲学的,天天不断。他为此专门建了一座“朋来馆”用来招待远路来找他学习的人。

鲤鱼堂:汉初淮南王英布后裔饶氏堂号。

惠风堂:惠风就是春风,温暖宜人。汉朝时饶威为鲁阳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风,深得民心。

跟帖时间 2010-06-17 15:23: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饶氏的迁徙分布 -- 饶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如今基本上属于汉族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二位,人口约八十八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5%左右。

饶氏这个家族的最初发祥之地,是古代的饶阳。饶阳历史悠久,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邑。在史籍《史记·赵世家》上面就有一段记载:“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的记载。

到了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实行郡国制度后,就把饶邑改置为饶阳郡,以迄于今。现在,这个地方是属于河北省的一个县份。关于饶氏的发祥于河北省饶阳,载于史籍《姓氏辨证》一书:“战国时有食采于饶者,子孙以邑为氏,平阳、临川”。但史籍《百家姓考略》中则说:“系出妫姓,商均支子封于饶,后以国为氏。”

饶氏家族,得姓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了两千二百年以上,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家族。发祥于河北省饶阳的饶氏家族,后来在江西省的饶州繁盛起来,以致使人误以为饶氏就是在饶州土生土长的。这一点,对于饶氏族家而言,真是一段有趣的发展过程。

饶氏家族以江西为繁衍中心,是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的。当时,有一位进士及第官拜邓州通判的饶廷直,便是江西省南城人。此后,在江西出人头地的饶氏人士,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像宋朝时的大学者饶鲁,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唐朝时期,饶氏家族也已经南迁到了闽、粤一带。近年来在闽、粤一带极为旺盛的饶氏家族,当初也是从江西迁徙过去的,他们从江西而福建而广东,并且在福建的邵武和沙县繁衍成为当地的名门著姓。

宋朝时期,饶氏在福建邵武和沙县两地的盛况,还有饶干和饶松二人的事迹,饶干,是当时的邵武人,于淳熙年间进士及第,出知长沙县,治绩卓著;饶松,就是道教中大名鼎鼎的祐真天师,他是沙县人,据说:他少年时入山采樵,遇到异人,学得一身的神通,最后坐化于毗山,成为中国的众多神祗之一。除临川外,在江西其他各地,饶氏家族也十分兴盛,像宋朝崇仁的饶延年、饶应子祖孙;明朝时广昌的饶秉鉴,进贤的饶位、饶伸兄弟,南城的饶礼等人,都是大有名望的人物。

跟帖时间 2010-06-17 15:22: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饶氏的各支始祖 -- 平阳郡饶氏列祖:

饶本尧后,尧都平阳。后世避秦,益食为饶,南迁鄱阳。

第一世:饶 裕,讳京,仕平阳安都长,妣吴氏,生一子:饶仲义。

第二世:饶仲义,妣秦氏,生二子:饶安贤、饶安纶。

第三世:饶安纶,妣黄氏,生一子:饶均。

第四世:饶 均,妣秦氏,生三子:饶承善、饶丕箕、饶然三。

第五世:饶承善,字良弼,好善乐施,乡称长者,享百零五岁。妣刘氏、徐氏,生五子:饶恭、饶宽、饶信、饶敏、饶惠。

第六世:饶 恭,妣唐氏,生二子:饶能宝、饶二荣。

第七世:饶能宝,妣欧阳氏,生一子:饶德高。

第八世:饶德高,妣郑氏,生四子:饶海、饶源、饶淮、饶泗。

第九世:饶 海,生二子:饶行一、饶二行。

第十世:饶行二,妣周氏、罗氏,生一子:饶昌。

第十一世:饶 昌,妣温氏,生二子:饶涟、饶江。

第十二世:饶 涟,妣何氏,生一子:饶鸿猷。

第十三世:饶鸿猷,妣沙氏、程氏,生三子:饶秀磷、饶名发、饶法玉。

第十四世:饶秀磷,妣刘氏,生一子:饶伯钦。

第十五世:饶伯钦,妣马氏,生一子:饶威。

第十六世:饶 威,事亲至孝,文章奇异。仕汉为鲁阴太守,任荆州刺史,封平阳伯,有民歌惠政,勒碑存于鲁阴。妣秦氏,生二子:饶年松、饶西湛。

第十七世:饶年松,妣李氏,生一子:饶启。

第十八世:饶 启,妣周氏,生二子:饶明馨、饶明声。

第十九世:饶明馨,妣朱氏、韩氏,生一子:饶廷真。

第二十世:饶廷真,妣鲁氏,生一子:饶祖源。

第廿一世:饶祖源,葬于平阳猪婆山狮形,妣钱氏,生一子:饶俊。

第廿二世:饶 俊,妣王氏,生三子:饶福、饶禄、饶寿。

第廿三世:饶 寿,妣陈氏,生一子:饶雄。

第廿四世:饶 雄,妣陈氏、赖氏,生二子:饶宗宏、饶宗笃。

第廿五世:饶宗宏,事汉为青州太守,妣冯氏,生一子:饶昶。

第廿六世:饶 昶,仕汉为山东刺史,妣江氏,生二子:饶隆、饶庆。

第廿七世:饶 隆,妣陈氏,生一子:饶通。

第廿八世:饶 通,仕汉为上大夫,妣曹氏、李氏,生二子:饶深文、饶碧析。

第廿九世:饶深文,妣凌氏,生一子:饶礼。

第三十世:饶 礼,妣沈氏,生二子:饶邦文、饶邦武。

第卅一世:饶邦武,妣凌氏、章氏,生子:饶宣。

第卅二世:饶 宣,妣许氏,生二子:饶廷直、饶廷佐。

第卅三世:饶廷直,字朝弼。幼读诗书,过目能诵,腹蕴经纶志怀匡济。廿八岁仕宋为邓州通判,抚州事,值宋金讲和,割唐、邓二州卑金,金迫而取之。公坚守而待命,义胆忠肝,千秋不朽。妣孔氏,通经史群称贤德夫人,生六子:饶金、饶玉、饶满、饶堂、饶富、饶贵。

第卅四世:饶 金,为柬仪大夫,妣罗氏,生二子:饶子仪、饶子侃。

第卅五世:饶子仪,字元礼,祖居临川,九岁能诗,力学不倦,以明行修,赐命于朝,封为大学士,妣管氏、池氏,生二子:饶仕、饶象。

第卅六世:饶 象,幼时聪颖异常,文章盖世,为陕西御史。妣吴氏,生一子:饶维涟。

第卅七世:饶维涟,为江苏大夫。妣钱氏,生一子:饶鲁。

第卅八世:饶 鲁,字伯与,号双峰,幼读诗书,过目不忘,著有《五经讲义》等集,盛行于世。妣冯氏,生五子:饶璜、饶瑞、饶琦、饶琢、饶宾。

第卅九世:饶 璜,迁华容,妣朱氏,生二子:饶宝一、饶宝二。饶瑞迁光华,妣方氏,生一子:饶程;饶琦,妣邓氏,生二子:饶山金、饶山林;饶琢,字必到,号宝林,妣许氏、姚氏,生二子:饶魁星、饶魁斗;饶宾,字逢源,封为兖州刺史,妣王氏,生子:饶才俊。

第四十世:饶才俊,字儒轩,一名福,为历城县令,后为东郡太守,赠光禄大夫,妣蒋氏,生二子:饶元兴、饶元亮。

第四十一世:饶元兴,官任总督暑,妣徐氏。饶元亮,讳素,字惟寅,行十七,唐天宝时任浙东安抚,两考转任浙西安抚,赐紫金鱼袋,封光禄大夫。先家世饶平阳,避晋乱迁江西饶州,居鄱阳白干,士处金陵。晚年归寓南城蓝田乡。妣□氏、黄氏,俱封一品夫人,生五子:饶汉宁、饶汉乘、饶汉雨、饶汉由、饶汉典。兄弟因战乱徙迁非常。惟汉宁公仍居临川之仙源乡。

第四十二世:饶汉宁,字威虎,唐开元戊午年(公元718年)农历6月5日生,官至散骑常待郎。唐天宝乙未年(公元755年)因安禄山造反,携全家八十四口南迁,徙居临川仙源乡,见山明水秀遂居焉。妣姚氏,节度姚贞次女,赠宁国夫人,生二子:饶方、饶植。

第四十三世:饶 方,字彦明,名政,唐时赋进士,官任佐拾遗,丰城介山,湖南步是其裔。饶植,字彦立,天宝八年(749年)生,十六岁中进士,任渔阳太守,都司兼承旨,后隐居不仕,妣王氏,学士王韦奥之女,生一子:饶怀瑛。

第四十四世:饶怀瑛,讳德,字秀芝,官任大理寺丞。唐天宝庚戌年(公元770年)生,妣梁氏,梁大慰之女,封宁国夫人,生一子:饶信。

第四十五世:饶 信,字文斌,行三十五。唐僖宗为唐乾符,末寇乱南城,全讽招募义勇为民保障。朝廷以危为讨捕使,赋平中和四平诏以危为抚州刺史,公为抚州征寇有大功。临川之民赖安全者,皆公之力,事闻诏授紫金光禄大夫。妣郢氏,郢丞相之女,赠顺安夫人。生四子:饶勋、饶列、饶熊、饶罴。

第四十六世:饶 勋,字伯盛,号幼父,官任唐昭宗知袁州军,嗣居南城白干,妣张氏、何氏,生八子:饶均玉、饶深玉、饶文玉、饶芝玉、饶崇玉、饶志玉、饶宋玉、饶颜玉。饶烈,字伯彦,号英父,以材举世,升授黄门待郎,妣范氏,封淑人,生三子:饶云玉、饶官玉、饶会玉;饶熊,字伯章,号梦祥,官任浙东通判,升浙西提刑,封亚中大夫,自白干迁进贤术陂金沙堡,寿八十九,妣孔氏,孔指挥之女,生一子:饶孟玉,居藕丝巷,继妣吴氏,封宜人,生一子:饶琅玉,居临清巷,继妣傅氏,生子:饶瑞玉,居建德巷;饶罴,讳广义,号梦弼,字伯通,官任后唐赠正义大夫,妣范氏、黄氏,生一子:饶肱。

第四十七世:饶孟玉,名钟熙,字和甫,行八,官任后唐浙东县俞。升浙西大守提刑,授亚中大夫。妻刘氏,继妻宋氏,生二子:饶绪、饶干。

第四十八世:饶 绪,官任西院侍郎,授通议大夫。妻詹氏、继妻叶氏,俱封夫人,生五子:饶闵、饶弼、饶杰、饶立、饶裔。

第四十九世:饶 裔,字舜卿,宋大平天国时,自临川述陂迁吉安永丰楼源,妻刘氏,生二子:饶琬、饶灿。

第五十世:饶 灿,名天佑,字光泰,号三六,行十二,宋景德时人。妻唐氏、詹氏,生一子:饶师鼎。

第五十一世:饶师鼎,名鼎,字肇享。妻韩氏,生三子:饶明志、饶明亮、饶明德。

第五十二世:饶明亮,字光二,宋庆历年间迁居永丰陶唐。生一子:饶荣邦。

第五十三世:饶荣邦,生宋庆佑年间。妻黄氏、陈氏,生七子:饶质、饶锁、饶钦、饶端、饶锭、饶鉴、饶溶。兄弟分居各处。

第五十四世:饶 鉴,自陶唐迁平坑,今永丰县缠岗车坑。妻陈氏,生二子:饶浩、饶清。

第五十五世:饶 清,名十郎,妻朱氏,生一子:饶槐。

第五十六世:饶 槐,名三郎,妻黄氏,继妻罗氏。生二子:饶桂、饶琏。

第五十七世:饶 桂,讳圭,名百九郎,号华三。宋高宗绍兴癸卯年(公元1133年)农历8月1日生。妻曾氏、聂氏,生二子:饶雅言、饶雅哲。

第五十八世:饶雅哲,名五十七郎,宋高宗绍兴辛巳年(公元1161年)农历7月24日生。妻唐氏,继妻雷氏,生三子:饶季明、饶季礼、饶季清。

第五十九世:饶季礼,名秀礼,号千六郎。宋光宗绍熙三年壬子年(公元1192年)农历2月19日生。妻黄氏,生子日素。继妻刘氏生二子:饶日奇、饶日明。继妻彭氏生子日姿。

第六十世:饶日明,名三八郎,号四,宋理宗宝庆己酉年壬子年(公元1225年)农历9月11日生。宋元宝中式江西乡试特授,任福建汀州府推官。致仕后自永丰县缠岗迁汀州府八角楼前。妻刘氏,后裔迁武平,生一子:饶济宇。

第六十一世:饶日明,号建三,官任福建汀州府推官,其时宋元交接,避寓于汀州府八角楼,妻钟氏,生四子:饶一郎居武平,饶二郎迁上杭,饶三郎迁龙岩,饶四郎迁广东大埔。兵乱汀州时兄弟各择地而居。

第六十二世:饶一郎,名三九郎,生宋世,妻周氏,生子饶远。继妻陈氏生四子:饶威德、饶维德、饶佑德、饶武德。

第六十三世:饶武德,号百五郎,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八月初二日生。宋朝进士,选授福建汀州府推官,升漳州厦门提督,封将军。致仕后往汀州府八角楼,后迁武平县陈坑(今武平县武东乡陈铺)仙人桥店上开基。妻吴氏,继妻刘氏,生三子:饶文琛、饶文理、饶文宣。

第六十四世:饶文琛,讳文珍,字一郎。宋祥兴辛巳年(公元1281年)农历10月12日辰时生。迁中堡连坡开基。妻蓝氏,生三子:饶福山、饶衍山、饶和山。

第六十五世:饶和山,讳华。妻石氏,继妻刘氏,生二子:饶锡慈、锡志。

第六十六世:饶锡志,名千八郎,妻刘氏九娘,生二子:饶宗贤、饶宗宝。

第六十七世:饶宗贤,名十三郎,妻陈氏,生六子:饶经仲、饶经用、饶经智、饶经采、饶经白、饶经德。

第六十八世:饶经仲,妻刘氏,继妻向氏,生四子:饶永聪、饶永福、饶永和、饶永魁。由仙人桥头移居对面陈坑开基。

第六十九世:饶永聪,建宗祠寅山兼艮,大坐人形,授武德公为始祖,叫“武德公祠”。妻黄氏,生三子:饶佛保、饶仲贵、饶仲珍。

第七十世:饶泰源,字孟春,奶名佛保。妻邓氏,明正统初年带父母玉骨,率六男饶子荣、饶子高、饶子寿、饶子清、饶子华、饶子仪迁居广东乳源,惟饶子荣、饶子仪迁居始兴水口总铺,余四房散居乳源,后有迁桂阳者,迁曲乐者,迁永州之宁远者,迁川之顺庆者,散居不一,皆一脉所传。

第七十一世:饶子高,职名政二郎,随父于明景泰年间离乱分迁散居,迁乳源县均容圳背而居,妻刘氏一娘,生四子:饶宣一郎、饶宣二郎、饶宣三郎、饶宣四郎。

第七十二世:饶宣一郎,妻曾氏,继黄氏,生三子:饶舜钦、饶舜通、饶舜达。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6-17 15:21:2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