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氏的典故趣事 -- 祝融的传说:
祝融是长期以来在我国广泛祭祀的火神。据罗泌所著的《路史·前纪》第八卷中说:“祝诵氏,一曰祝龢,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载:“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传说祝融不但是管火的能手,而且发现了击石取火的方法,还发明了火攻战法。
祝融原名叫黎,传说他诞生在氏族社会,是氏族首领的儿子。黎从小就特别喜欢玩火,那时,燧人氏刚发明了钻木取火,人们对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识很缺乏。有一次,他随父亲进行氏族长途迁徙,因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他只带了钻木取火的石头。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却无论如何取不出火,顿时气得他将取火的石头向山上扔去,不料石头落下来溅起了几颗火星。聪明的黎见了灵机一动,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办法。他采来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连敲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再轻轻一吹就冒起了火苗。这就是后来的击石取火方法。击石取火比钻木取火省力多了,更不用千方百计保存火种,因此,当时中原的黄帝封他为火正官,并赐名祝融。
火攻战法传说也是祝融最早发明的。当时南方有个氏族,首领叫蚩尤,经常侵犯中原,祝融奉命前去讨伐。蚩尤人多势众,非常强悍。祝融就命自己的部下每人打个火把和爆燃之物,等蚩尤的人一到,就四处放火,把蚩尤的队伍烧得焦头烂额,苍皇溃败,他们乘胜追击,终于打败了蚩尤,立了大功。为此,黄帝重赏了他,命他掌管天下的火,镇守南山。祝融是管火用火的能手,他不但发明了新的取火方法和火攻战法,他还教人们如何用火把食物烧熟了吃,如何用火取暖和照明,如何用火驱除瘴气和蚊虫,防止闹病。祝融以火施化,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因火是赤色的,人们就称他为“赤帝”,每年秋后都向他朝拜。
在科学文化落后的年代里,人们对火的认识还仅仅是表面的,认为火很神秘,主宰火的是神。祝融用火为人们造福,所以,后人把他尊为火神,每年都要进行隆重的祭祀,以表达人们对祝融的感激和纪念。
火神祝融的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但它反映了人类同火灾作斗争的一种希冀,寄希望于火神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光明和幸福,驱除邪恶,消灾免祸。然而,要真正预防火灾,避免火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祭神求佛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依靠科学,依靠人类的智慧战胜火灾。今天,人类对火已有了科学的认识,再不用讫求火神保护了,但火种祝融以火造福人类的形象却将作为美好的传说继续流传下去。
祝融击火的传说:
各种各样的打火机,已经普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但在一些边远山区,农民至今还随身携带着取火用的火链,因它不用汽油火石,随时用,随时取。所以,一直沿用了几千年。那么,火链最早是谁发明的呢?
传说从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后,到了黄帝时期,人类已开始用火烧熟食物,用火取暖,用火驱赶毒虫猛兽,用火打仗。可是在那时,人们只知道用火,却不会保存火种,这对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游猎生活的人们来说很不方便。他们必须经常带火种行路,每到一个地方,头一件大事就是用火种燃火烧饭,烧过饭后又得把火种小心地保存起来。
有一年,黄帝带着夏部落的群民,由南向北转移。中途忽然遇到暴雨,山洪暴发,遍地是水,大人小孩被雨水浇得像落汤鸡。祝融负责管理火种,他随身带的火种也被暴雨扑灭了。人们又冷又饿,孩子们哭叫不停。黄帝命令大家在一个大石洞里暂住下来,等待天晴之后再走。谁知,老天好像故意与人们作对,一连几天,雨一直不停地下着。人们住在山上石洞里饥寒难忍。但因失去了火种,无法生火做饭取暖。饿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大人便开始吃生肉,老人和小孩也只得用冷水泡蘑菇吃。祝融着急万分,想用钻木取火的方法取火,可是带来的木柴全是湿的,钻了很长时间,也未钻出火星。眼看天黑了,祝融累得满头大汗,毫无效果,一气之下,便把手里的钻头狠狠地扔出去。不料,钻头碰击在石洞的岩石上,溅出的火星更多。祝融心里顿时由忧变喜,他忘记了疲劳,找来好多岩块,用力互相碰击,只见火星不断飞溅。
可是,怎样才能使火星燃烧呢?这又成了一个难题。黄帝走过来对祝融说:“你不要太急,从石头上能击出火星,这就是很大的成功。下一步怎么办,需要多找些人来共同商量。”黄帝的这番鼓励,使祝融信心倍增。他找来常先、大鸿、力牧、嫘祖等人一同想办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唯有常先一人低着,一句话也不说。大家以为他饿病了,劝告他去休息。不料,常先猛然往起一站,说了声:“有办法了!”说着,把自己缠腰的腰围解下来,用劲撕开,从容掏出一团芦花絮,对祝融说:你把这些芦花絮放在石头下面,再击石取火。”祝融按他的建议把芦花絮摆好,再击石,火星溅落的越来越多,点燃芦花絮的声音越来越大,祝融用口轻轻一吹,随着一股浓烟窜出了火苗——取火成功了!
有了火,人们就有了生存的希望。石洞里的大人小孩无不欢呼跳跃。黄帝专门为祝融举行了庆功会,给他记了大功,并封他为“火正”这个官职。
祝融发明的“击石取火”,使人不再为保存火种发愁,这就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因火又是红色的,所以后世人都把祝融称为“赤帝”。 跟帖时间 2010-06-17 11:23: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融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火正;望出南康:全联典指融氏源流和郡望。
高阳世泽;火正家声:全联典指融氏源流和郡望。
世有令德;德流去思:清末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合给南充果松禄的题联。
2.六言通用联:
炎帝神明之胄;祝融留裔之遗:全联典指融氏的来源。祝融,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相传为炎帝的后人,高辛氏帝喾时曾任火正,因光明四海被称为祝融,被后世奉为火神。共工作乱时,他奉命前去诛杀共工。据《白虎通义》记载,他与伏羲氏、神农氏并称为上古“三皇”。
炎帝神明之胄;祝融留裔之支:全联典指融氏起源于上古,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颛顼之后有祝融氏,帝喾为部落首领时,祝融为五行神之一的火正,后世尊为火神。祝融氏后人分为祝氏和融氏两支。
3.七言通用联:
当官思于物有济,凡事求其心所安:清末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合给南充果松禄的题联。
火热心肠勤国事;正确思想为人民: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融氏的始祖“火正”二字的嵌字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位列南方,诚文物光明之象;职司夏政,实衣冠礼乐之乡:全联典指指祝融部族迁居江南繁盛文明之地。 跟帖时间 2010-06-17 11:21:5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融氏的字辈排行 -- 湖南会同融氏字辈:“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世锡绪昌”。注:融氏字辈与连山姒姓字辈完全相同。 跟帖时间 2010-06-17 11:17:2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融氏的家谱文献 -- 湖南连山融氏家谱,(现代)融氏、姒氏合族纂修,正在修订之中。文稿现被收藏在湖南省会同县连山乡。 跟帖时间 2010-06-17 11:16:0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融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南康郡:南康郡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治所在雩都县(今江西于都),东晋移治赣县,相当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唐朝时又改为虔州。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废黜。
融 州:以融江起名,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一带,位于广西北部,今属柳州市所辖。南连柳城县,西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接壤,北与贵州省从江县,东北与三江侗族自治县毗邻,行政区域面积四千六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融水镇,著名的融江过其境。融州之地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之地。秦朝时期属郁林郡。西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称潭中县,属桂林郡。南齐建元三年(辛酉,公元481年)置齐熙县,同时又置齐熙郡,郡县治所均在今融水镇。南梁大同元年(乙卯,公元535年)在今融水镇对岸水东村置东宁州,此时州治与郡治隔江相望。隋朝初初撤销齐熙郡,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将东宁州改为融州,齐熙县改为义熙县;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复撤融州,将义熙县并入始安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复设融州,辖义熙、武阳、黄水、安修四县;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改义熙县为融水县,为融水得名之始;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融水县为融水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称为融州。此后五代十国时期沿袭融州,辖融水县。北宋至道三年(丁酉,公元997年)改融州为融水郡,宋崇宁年间升格为军州,置清远军节度使;宋大观元年(丁亥,公元1107年)为乾南路帅府;宋大观三年(己丑,公元1109年)为下都督府。元朝时期置为安抚司;元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置融州路总管府,元至元二十二年(乙酉,公元1285年)降为散州。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撤融水县并入融州,明洪武十年(丁巳,公元1377年)降州为县,称为融县,属柳州府。清朝融县名称不变,属柳州府。民国时期仍称融县,先后隶属柳州府(壬子,公元1912年)、柳江道(癸丑,公元1913年)、柳江区行政监察委员会(丙寅,公元1926年)、柳州民团区(庚午,公元1930年)、柳州行政监督区(甲戌,公元1934年)、第四行政区(庚辰,公元1940年)、第二行政区(壬午,公元1942年)、第十五行政区(己丑,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年至1952年7月融县隶属柳州专区。此间,1951年7月,融县人民政府从融水镇迁至长安镇,于次年9月成立融安县;1952年11月,以原融县中区为主,先后从罗城县、融安县、三江县和贵州省的从江县各划出一部分地区,成立了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县级),属宜山专区;1955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区更名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至1958年改属柳州地区;1966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县改名为“融水苗族自治县”,至2002年12月改属柳州市。
2.堂号:
南康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融江堂:以望立堂。
古皇堂:在典籍《白虎辟儒通义》中,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要早于黄帝,故祝融氏又称“古皇”,因以立堂。
三省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6-17 11:10: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融氏的各支始祖 -- 连山祝融世系:
有家谱记录的第一代祖先到炎帝神农氏石年共五代人,神农用同母弟勖其,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勖其九传至黄帝的父亲启昆,到黄帝为第十四代,到文命(大禹)为第二十代,到少康的儿子鄫曲烈为第二十五代。到曾巫为第七十四代,到曾参为第七十八代。
时有祝融者,次州荆沅人(今湖南会同连山乡)。曾经游学于大陆广寿老人,老人曰:“观子未有嗜欲,无所造化,当君主天下。而子之后,必有兴起焉者。”祝融告退。
后至弇州(今河北冀州以西),见古木杈丫,百鸟和鸣集,生机勃勃,受到启发。偶于稠人中歌之,聚听者忘倦,向之粗浮情性,化为温柔,相应和者几千百人。终日唱和为乐,谓之属续之乐。移风易俗,而人多寿。故号曰:祝融、祝诵、祝和,以其歌诵,能使景象融和也。遇人民有疾苦莫识,为其祝说病由,又曰:祝由。时轩辕氏治世已久,欲寻贤能者让之。闻祝融得民情之和,乃以轩辕之车召之,逊以大位。轩辕遂退入深岩(古轩辕之丘,有熊国之南隅,黄帝出生于此。今河南新郑)。
祝融不得已,乃治都于郐,(公元前约2115年前后,根据帝王的代数,和已知周朝二十代王,平均约四百三十七年推算,误差一般不超过三十年。郐,今河南省新密市东南曲梁乡大樊庄村古城寨)。筑土城环居,以盛君民。自轩辕以下,为禅通纪,言其让禅之德,通乎天道。时三纲正,九畴叙,天下冾和,万物咸若。
祝融常患毒虫恶兽,藏于草莽林木间,民或卒逢其害。乃教民与燥烈之时,举火焚之,遍处延及,凶恶之物,逃匿远窜,不敢逼人矣。祝融又患轩辕氏将五金冶铸为器,性脆易败,乃教民煅炼成熟,用钳锤打就物件。民从之,果觉更为坚利。因其以火施化功多,又号:赤帝,以火为纪。
临终,召臣民曰:“主治天下,非庸俗所能。尔等宜择有德者归之。”乃令子孙避居于南之烈山(今湖北随州厉山镇烈山),配合火德。其后世为火官。遗命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
公元前2093年,传二世。时祝融氏二世去世,人民无主,皆愿立以为君,太昊伏羲推逊不得。以风为姓,名方牙。公元前2056年即位。时有臣仓颉,姓侯冈,改进了文字,在图画、符号文字的基础上发展了蝌蚪文字。改进了简策,以竹削为方策,火薰出汗,谓之杀肖。以木枝,蘸烟煤书之,始成字迹,画文像虾蟆子,形如水虫,故名蝌蚪,为字之祖。
第一世:祝融,公元前约2115年都于郐(今河南密县曲梁乡大樊庄村古城寨)。
第二世:祝融氏、郐氏,公元前约2093年,分衍为祝氏、融氏。
第三世:典(太典)、烈山氏,迁今密县随州烈山,后迁厉山(今山西厉山),称厉山氏,分衍为烈氏、列氏、厉氏、历氏
第四世:少典,妣有蟜氏姲登为妃,又曰任姒、厉山氏,姜姓,再迁姜水(今陕西岐山、宝鸡之间),长子用(炎帝神农氏,公元前2027年),次子少典公孙氏。
第五世:石年,奔水氏听为妃,尊卢氏之女为妾,神农用同母弟勖其,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少典勖其九传至轩辕黄帝的父亲少典启昆。
第六世:临魁、临魁、堇、权、不浩、端、女娃、邛、柱、起我、巨駓。
第七世:承云、伊、宛、陈仓、神农、耆、庆甲、衡、芒昧。
第八世:明氏、监、夷栗。
第九世:宜(越南开国之君)、谷氏、伯坚、节。
第十世:来、赫胡。
第十一世:裹、封胥。
第十二世:节茎、依卢。
第十三世:戏、克、启昆。
第十四世:器(小帝)、榆罔(参卢)、蚩尤、荼(黄帝)。
第十五世:伯陵、祝庸、封钜、方雷、邹屠氏、昌意。
第十六世:术嚣、颛顼
第十七世:条(勾龙,土正)、荐、骆明。
第十八世:垂、信(三苗头领)、郎(饕餮)、祝融、白马。
第十九世:伯夷、夸(胯)、危氏、崇鲧。
第二十世:吕氏、文命(大禹)。
传说,炎帝神农氏名叫石年(公元前2086~前2009年),是祝融的第五代玄孙,亦传其姓姜,名轨,字石年,号神农氏,又曰魁愧氏。
石年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西南部),后迁伊阴、谷城、伊水、耆田,又为伊耆氏。甲戌年(公元前2027年)建都陈仓,后迁宛丘、再迁曲阜,七十八岁死于衡山,择地建陵而葬,于茶陵县东部景阳山之野,又名茶山,故名茶陵。癸巳年(公元前2008年),母后命临魁嗣为炎帝。
石年令子柱居守谷城(今湖北汉水中游),教民耕稼,堇于伊水(今河南伊河),邛于耆田(今陕西宝鸡),端于筑水(今陕西汉中房县汉水支流南河、马兰河、神农架),不浩于陈仓(今陕西宝鸡),权于宛丘(今河南淮阳)。临魁封少弟起我建国于南(今湖南茶陵)。
在炎帝的后裔子孙中,有姜、农、稷、伊、耆、谷、仓、衡、温,后来又分衍出谢、吕、许、高、于、丁、卢、方、孔、崔、邱、雷、贺、龚、文、章、芦、邹、屠、申等二百多氏,以及多数苗族人皆为炎帝的后代,占中国人口总数的9%左右。
第五代:勖其,妣扶胥氏。
第六代:巨駓,妣蜀山氏。
第七代:芒昧,妣逿伊氏。
第八代:夷栗,妣女仪氏
第九代:节,妣钜闾氏;伯坚,妣赤水氏。
第十代:赫胡,妣摩利氏。
第十一代:封胥,妣女娥氏。
第十二代:依卢,妣九方氏。
第十三代:启昆,妣有蟜氏附宝,北迁于有熊(今河南熊耳山一带)。
第十四代:黄帝,元妃西陵氏嫘祖,二妃方雷氏女节。黄帝,公元前1906~前1826年,祝融第十四代孙。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荼,号曰轩辕,后改姓姬,字曰玄律。生于古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因号轩辕,有熊国之南隅。甲子年(公元前1857年),邑于涿鹿之北(今河北),八十一岁崩于洛阳,葬防山寿陵(今河南洛宁,另有都城西南、中条之北靠陵、洛阳翟道、北道子午山四处纪念地,有黄帝的衣、冠、剑、鞋五具,五陵皆曰桥山)。在目前中国八千多个姓氏中,黄帝的后代姒、妫、妘、祁、姬、子、嬴、任等姓以及分衍的三千多氏,占中国人口总数的90%左右,在全球有数十亿人,包括朝云之国、中国、西国、北国、狄国。
第十五代:黄帝长子昌意、玄嚣(龙苗)、休、清。
第十六代:昌意长子乾荒(朝云之国),次子颛顼(中国),三子安(西国),四子始均(北国),少子悃(北狄)、蟜极、犬戎(狄国)、魁。
第十七代:长子伯称、骆明、穷蝉、喾。
第十八代:卷章、白马、敬康、句望、桥牛、瞽叟、挚、尧、大业。
第十九代:黎、吴回、鲧、敬、苟、舜、象、皋陶。
第二十代:黎、陆终、文命(大禹)、伯益、仲甄、理。
第二十一代:彭铿、启、余罕、大廉、若木、甄氏。
第二十二代:大彭、太康、仲康、鬲能、祭(计)、过弘、华观。
第二十三代:相、邓。
第二十四代:少康。 跟帖时间 2010-06-17 11:06: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