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19 20:08:05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736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古代茹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茹人,亦称茹者,是古代城池之间的一种职业人官称,受领官家俸禄,但无官职,也就是专门收拾和处理生活垃圾的职业人。其职责是在每日寅时末刻前(凌晨5:00),将城镇中的垃圾收集并运出城外,进行分类处理。

“茹”,在古代有“腐烂、臭败”之意,因此,“茹人”就是专门处理“腐烂、臭败”之垃圾的人的官称,早期多由战争俘虏带镣而为,主要为君主宫廷、王公贵族的府第服务。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城镇规模的不断发展,这些“茹人”后来逐渐成为正式的城市职业和部门,并由官府专门管辖,类如今天的环卫局。

在茹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茹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茹氏,世代相传至今。

在过去香港的九龙、中环、湾仔一带,以及澳门的大三巴、大炮台、螺丝山一带,许多有钱人仍称清洁工人为“茹佬”,称垃圾处理场为“茹寮”,这种称谓就是承此而来。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如京使,属于以官职称谓加笔为氏。

如京使,亦称如京吏,使秦朝末期特有的官称,没有具体职务,是由功勋武将、武臣迁转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官称,也就是武职散官之称。朝廷视需要之时,从其中选拔任之。由于其皆在京城待命,等待朝廷随时召唤使用,因此称为“如京使”。

因此,即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如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如氏、京氏等。

到了东汉朝末期,河内郡出了一位著名的人物叫如淳,曾曹魏时期出任陈郡的郡丞。如淳是一位历史学家、考据学家,他对后世的重要贡献,就是撰注有史学重著《汉书》,迄今为止仍是极其重要的先秦-秦-汉历史资料。

“如京使”这种官称一直沿用至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如此众多的骁勇悍将因其闲着也是闲着,干脆就分派其去管理各地的军械仓库、粮库、货栈等等,自管自吃,到也冻饿不着,因此“如京使”又成为仓库管理员的别称。

在如淳的后裔子孙中,有在先祖之名“如”字上加草字头为姓氏者,称茹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安徽茹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柔然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柔然王朝,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按史籍《万姓通谱》的记载,茹氏乃大禹之后,帝启之同母弟姒均之苗裔。禹子启即夏帝,同母弟姒均北居咒牟山。又按历史文献《凤洲茹氏源流》记载,周武王封禹后于越,越王少子奔北亦居咒牟山,其子孙繁衍自称部落“柔然”,迄今已历两千余年。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西南十二公里的荒漠戈壁中,有石人、石棺墓葬数十座,据考古学家的考证,为公元前六~七世纪柔然、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共有墓地,可见其时茹氏先祖已在该地生息。

另据《辞源》“柔然”条记载:至公元四世纪中叶,柔然部落势渐强大,在勇猛而有权略的酋长社仑带领下,于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创立了强大的集权制国家“柔然汗国”,称丘豆伐可汗。其政权中心在今敦煌张掖一带。当时柔然汗国雄据蒙古高原,西进西域统领各部族,其势力范围,东起辽河中上游,西抵今新疆北部到巴尔喀什湖及天山南麓,南越漠南,北贝加尔湖南,成为继匈奴、鲜卑之后控制我国北方大草原的强大民族,雄居北方一个半世纪,后至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为突厥所并。

一般来讲,柔然王朝是古东胡民族的一支,是由其柔然族首领郁从闾社仑可汗建立的。

柔然民族,也称茹茹、蝚蠕、蠕蠕、芮芮等,主要以游牧为主,兼事狩猎,有冶铁、造车、制革等手工业,与中原内地及中亚地区有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

传说,其始祖木骨闾原为鲜卑拓跋部的奴隶,因其头秃,名之木骨闾,木骨闾与郁久闾音相近,其子孙遂以为姓氏。郁久闾氏投北魏政权后,部分族人改称律闾氏。柔然民族实际上发展到木骨闾之子车鹿会时才拥有部众,自号“柔然”。

在魏、晋时期,柔然民族游牧于漠北地区,附属于鲜卑代王朝。到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代北南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后,柔然部族乘虚进居于今内蒙古中部的阴山一带。

东晋明帝司马绍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柔然首领缊纥提被北魏道武帝击破,族人被迫迁居至云中地区(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

东晋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缊纥提之子郁久闾社仑弃父西逃,投奔伯父匹侯跋。后来又杀了匹侯跋,北渡大漠。

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郁从闾社仑率部征服了今土拉河、鄂尔浑河流域的高车部族和匈奴余部,统一了漠北地区。之后,郁从闾社仑仿照汉制设置军法:以千人为军,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幢置帅一人,并明确了赏罚制度,形成了奴隶制的国家体制。然后,郁从闾社仑自称丘豆伐可汗,建王庭于鄂尔浑河东侧。下设官号有国相、国师、俟利发、吐豆发、俟利、俟斤、莫何等,史称柔然汗国。

柔然汗国在强盛之时,其疆域西到今新疆焉耆之北,东至朝鲜之西,北抵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南与北魏相邻,疆土辽阔万里。当时,柔然汗国与北魏王朝时战时和,又派遣使者频繁通于南朝,因此,柔然汗国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比较深。

到了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和平五年(公元464年),柔然第六代可汗受罗部真首建年号永康。

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柔然所属高车之一部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及其弟琼奇,不愿继续参加对北魏的战争,率部众十余万由漠北西迁到前部(今新疆吐鲁番)自立,建立政权,并与北魏王朝联合,同柔然交战,柔然势力渐衰。

北魏孝明帝元诩神龟三年(公元520年),丑奴可汗被其母所杀,其弟阿那瓖继位,十天后阿那瓖又被族兄俟力发示发所逐,阿那瓖投靠北魏王朝,被封为朔方郡公、蠕蠕王,居洛阳。后要求返回漠北,但又怕新立可汗婆罗门(弥偶可社句可汗)不容,因此被北魏王朝迁置于怀朔(今内蒙古固阳)。

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阿那瓖返回漠北,势力复振,改号敕连头兵豆伐可汗(把揽王)。

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阿那瓖可汗曾大力协助北魏王朝镇压六镇起义,大破破六韩拔陵。

北魏王朝分裂后,东、西两魏争与柔然和亲。到了西魏废帝元钦元年~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公元552~554年),柔然先后被所属的突厥部击破,部分部众投向北周王朝或西迁,大部为突厥部所兼并。邓叔子可汗在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率柔然残部迁逃的过程中,被西魏军队所阻击,邓叔子可汗被杀,柔然王朝彻底灭亡。随后,大部分柔然部族人为突厥所吞并。

柔然王朝自郁从闾社仑可汗于公元402年开国,至公元555年邓叔子可汗被西魏军队所杀,共历十六王,一百五十三年。

在柔然部族被并入突厥之后,其族人多以族名“茹茹”为姓氏,以念故族。

到了唐朝时期的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东突厥颉利可汗所部为唐朝定襄道行军大总管李靖率唐军所灭,茹茹族人中的一部分脱离后东突厥颉跌利施可汗的控制,迁入中原,之后省文汉化为单姓茹氏、芮氏,后大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陕茹氏、雁门茹氏。

余下的茹茹族人当时被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可汗控制,在唐高宗李治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西突厥被唐朝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唐军击灭后,茹茹族人南迁,融入西南夷族,成为羌族、彝族的先民,亦称汉姓为茹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云贵茹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代北鲜卑拓拔部中有普六茹氏部落,亦称普陆茹氏、普陋茹氏。

在北魏孝文帝(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多改汉字单姓为茹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茹氏、代郡茹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古氐族,出自唐朝时期白马氐羌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四川省阿坝地区的茂县、汶川县、平武县一带,聚居着一支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通常称为“白马藏族”。

据说,在“白马藏族”中流传着一个一千多年故事:“该民族原来是藏族的一个分支,居住在九寨沟的高山上。‘白马’是古藏语,汉语意思为‘藏人的兵’。公元六世纪的某一天,吐蕃王朝东征大军与唐朝的军队在九寨沟一带相遇,于是,一场昏天黑地短兵相接的激战开始了…最后,这场战役以吐蕃王朝的胜利而告终。战斗结束后,这支打了胜仗的队伍却没有接到任何回家的指令,永远被遗忘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一切只能重新开始。于是他们躲在高山森林里,过上了半农半牧的隐蔽生活。为了能够永远记住‘藏人的兵’这个特殊的身份,他们给自己起了一个新的族名‘白马’,此后被称作‘白马藏族’”。

在“白马藏族”之中,其首领称茹本,或称如茹琫、如本、如琫,是“军事长官、统领”之意,后成为部落首领的官称,在其后代中因以冠汉姓为茹氏、如氏等。

在“白马藏族”群体中,还有严茹氏、陪茹氏等家族,后亦冠汉姓为茹氏、余氏、严氏等。

茹氏的历史名人 -- 茹让之:(生卒年待考),著名北魏台州阳平太守。



茹 皓:(生卒年待考),著名北魏将领。

后魏文帝的著名将军,他不但武艺高强,还知书识礼,聪敏而待人谦和,十分受朝廷的器重,既参与国家大政,又能折节下人,受当时人称赞。



茹 瞻:(生卒年待考),字孝博;东安人。著名北齐大臣。

南州举秀才,历官侍郎。以清明刚正而见称的侍郎茹瞻。据说,当他举秀才之时,皇帝就亲口说过“今日之选,不能无茹生”的话,可见茹瞻的才华。后逝世于侍御史任上。



茹法亮:(生卒年待考),吴兴武康人。著名南齐大司农。

茹法亮在南宋大明中出身为小史,历斋干扶侍。南宋孝武末年作酒法,鞭罚过度,校猎江右,选白衣左右百八十人,皆面首富室,从至南州,得鞭者过半。法亮忧惧,因缘启出家得为道人。明帝初罢道,结事阮佃夫,用为兖州刺史孟次阳典签。累至太祖冠军府行参军。元徽初,除殿中将军,为晋熙王郢州典签,除长兼殿中御史。

世祖镇盆城,须旧驱使人,茹法亮求留为上江州典签,除南台御史,带松滋令。茹法亮便辟解事,善于承奉,稍见委信。从还石头。建元初,度东宫主书。除奉朝请,补东宫通事舍人。世祖即位,仍为中书通事舍人。除员外郎,带南济阴太守。永明元年,除龙骧将军。明年,诏曰:“茹法亮近在盆城,频使衔命,内宣朝旨,外慰三军。义勇齐奋,人百其气。险阻艰难,心力俱尽。宜沾茅土,以甄忠绩。”封望蔡县男,食邑三百户。转给事中,羽林监。七年,除临淮太守,转竟陵王司徒中兵参军。

巴东王子响于荆州杀僚佐,上遣军西上,使茹法亮宣旨慰劳,安抚子响。法亮至江津,子响呼茹法亮,茹法亮疑畏不肯往。又求见传诏,茹法亮又不遣。故子响怒,遣兵破尹略军。事平,茹法亮至江陵,刑赏处分,皆称敕断决。军还,上悔诛子响,茹法亮被责。少时,亲任如旧。

郁林即位,除步兵校尉。延兴元年,为前军将军。延昌殿为世祖阴室,藏诸御服。二少帝并居西殿,高宗即位住东斋,开阴室出世祖白纱帽防身刀,茹法亮歔欷流涕。除游击将军。高武旧人鲜有存者,茹法亮以主署文事,故不见疑,位任如故。永泰元年,王敬则事平,茹法亮复受敕宣慰。出茹法亮为大司农。中书势利之职,茹法亮不乐去,固辞不受,既而代人已至,茹法亮垂涕而出。

年六十四岁逝世于官任上。



茹 宋:(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文士。



茹汝开:(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水利专家。



茹孝标:(生卒年待考),舒城人(今安徽舒城)。著名宋朝大臣。

宋朝天圣进士。少年时负节气,好学不倦。

宋天圣年间进士,以都官员外郎出任江州知州,有政声。



茹 洪:(生卒年待考),字仲宏,一字樊明;无锡人(今江苏无锡)。著名明朝书画家。

喜号异书,工书、画。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中以楷书荐召入都,名重公卿间。作窠石竹木法郭熙,为山水气韵奇古。

他因为楷书写得好,名气传到京城,王公贵族都收藏他的墨宝,他于是进京,写字作画。他善于画山石竹木,并且因为受古车的薰陶,作画气韵高古,名重一时。



茹 千:(生卒年待考),衡山人。著名明朝兵部尚书。

明建文帝时奉诏至龙潭见燕王朱棣议和。后明成祖即位,封为忠诚伯。



茹 瑺:(公元1358~1409年),字良玉,号茹庵;衡山人藻江(今衡东石湾乡枣山村)。著名明朝大臣。

茹瑺少怀大志,聪颖好学。年十六岁即由贡生拔入国子监。

明太祖曾夜梦一人,伟貌修髯,伏俯陛下。自称南岳神也,来辅助陛下。次晨太祖幸国学见瑺公髯貌与梦中神相肖,奇之。询其籍,答衡山人也。明太祖大喜,即授瑺公承敕郎,后迁通政司。

明洪武三十三年,拜右副都御史、试兵部尚书,次年实授兵部尚书。

明洪武三十五年加封太子少保。明惠帝即位于后,改任吏部尚书。因与太常卿黄子澄政见不合,出掌河南布政使。不久,仍诏还任兵部尚书。

明洪武三十四年六月。燕王举兵南下,逼临龙潭。惠帝遣瑺等人赴营议和。燕王入金陵,召问瑺公安邦大计。瑺公首劝燕王继统大位,以定天下,燕王纳之。燕王即位后之明成祖也。

茹瑺为官三十三年,辅佐朝政,宵衣旰食,勤于职守,慎于言行。深得明太祖、明成祖信赖。明太祖每称茹瑺为贤人君子。并颁“中外一人,中流砥柱”铁券丹书,蠲免其田塘园林赋税。赐“绳愆纠缪”图章一枚。下旨在衡山城南门外建贡元坊一座。

明成祖更是恩渥有加,登基后的一个半月内,连颁两道诰敕,封茹瑺之子茹鉴为中奉大夫,将秦王次女长安郡主许配茹鉴为妻。赐“贤人君子”图章一枚。

明永乐元年,明成祖封茹瑺为忠诚伯,食禄一千石,特进荣禄大夫。于衡山开云楼下敕建宫保牌坊一座。明成祖除赞誉茹瑺“威仪山立,气宇渊深。品物咸熙,令闻昭著于四方”外,还特赐御诗一首。诗中称道:“古今多出忠良士,罕有茹公立大勋。”

明永乐六年,茹瑺除政还乡。经长沙时因谷王阴蓄异志,遂不谒。谷王传言官劾之。时重藩礼,明成祖不得已以违祖制将茹瑺下锦衣狱。茹瑺悲愤交加,知难免一死。命子茹铨市毒药服之。明永乐七年二月遂冤死于狱中。

二十年后,其没收的田庐由明宣宗下旨悉数发还,其亲属遣戌广西河池亦释还。至此,冤狱方得平反昭雪。在《明史·茹瑺传》中记载:“瑺居官谨慎,谦和有容。其卒也,人皆惜之。”

茹瑺生前,有关系南岳神降生的传说即已在湘衡间流传,贩夫走卒,僧人老妪,皆有口碑。后编入《二十四史》,注有《忠诚集》。

茹瑺有三子:长子茹鉴、次子茹铨、幼子茹镛。二女:长适府军卫佥事王昭、次适神策卫指挥史黄隽。



茹文中:(生卒年待考),江苏无锡人。著名明朝寿星。

明永乐年间随父亲迁居燕地。明天顺年间一百零四岁时,明英宗在便殿召见他,赐予冠带,又命顺天府设宴招待,还命吏部尚书姚夔到他家去致贺。



茹 连:(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刑部员外郎。



茹 棻:(公元1755~1821年待考),字稚葵,号古香;会稽人(今浙江绍兴)。著名清朝大臣。

父茹敦和为清乾隆甲戌年进士,湖北德安县同知。

茹棻少时致力经史,博览群书,善制科艺。二十三岁为清乾隆丁酉年(公元1777年)孝廉,清乾隆甲辰年(公元1784年)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旋授三通馆纂修兼提调,编辑《六书略》、《七音略》。任山西乡试正考官时,以提拔真才实学者为己任;一反科举不正之风,颇得名声。

父死回绍守孝。时逢绍兴大水,茹棻倡议捐赈灾民。为防患水灾,发起兴修三江应宿闸。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返京,官授右赞善。不久,母病卒归绍。丁忧期满返京,任左赞善,旋调山西,充乡试正考官。次年,晋为左右中允司经局洗马侍讲侍读,迁右庶子讲读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官。

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8年),茹棻由少詹事简任奉天府丞兼学正,陪都士子均敬服其才其人。

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1年),茹棻还京再任少詹事,充文渊阁直阁事,迁内阁学士、工部侍郎。旋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是年冬,五城编查保甲,以分别造册,更换稽查为清谕,允施行。

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2年),茹棻擢都察院左都御史。

清嘉庆二十一年春(公元1814年),茹棻署经筵讲官;农历6月,复授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晋为史部侍郎署兵部侍郎。

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5年),茹棻为工部尚书。

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7年),茹棻任吏部尚书。

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19年),茹棻恭奉清仁宗(嘉庆皇帝)遗诏赐一品官衔,庇荫其子寿俞。农历8月,充顺天乡试正考官。农历9月,转任兵部尚书。

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茹棻身患黄疸疾症请假回故里。死后清廷下诏悼惜并诰封原配夫人俞氏为一品夫人,余子三人均授官职。



茹莱卿:(公元1864~1923年),原名茹来青,乳名福儿;祖籍江苏无锡大河上,生于京城。著名京剧武生,京剧大师梅兰芳的首任琴师。

当年清军镇压太平天国时,一路抢劫财物北返,其先辈茹阿四被抓民夫,随清军来到京城,后得无锡会馆相助,于前门外鲜鱼口一家茶店当学徒。因该茶店地处戏园集中之地。顾客多为喜欢茗茶的梨园界人士,久之成为友好。来青童年常随其父出入戏园,住家鞭子巷亦离此不太远。后经友人介绍,拜在“荣春堂”杨隆寿门下学艺,改名茹莱卿,从此踏上了演艺生涯的道路。

杨隆寿乃当年武生名宿,当年仅收了茹莱卿、张淇林、董凤岩三名弟子。名师出高徒,此三人后来都成为与俞菊生、杨月楼同时期的著名武生。待杨隆寿于李铁拐斜街创办“小荣椿”科班时,此三人已成教习,教师还有姚增禄、范福泰等。当年杨小楼、程继先等在此科班学艺之时,均得茹之教益。程继先、金仲仁之《雅观楼》即茹莱卿所授。

茹莱卿成名后,于公元十九世纪末在宣南响鼓庙购地建宅,从鞭子巷迁此新居。

梅兰芳十一岁首次登台后,常由百顺胡同住家步行来此从茹莱卿练功学艺。据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书中讲,梅兰芳的武功和把子即由茹莱卿所授,其《木兰从军》中的许多优美身段,就是茹莱卿根据《乾元山》哪吒的演技设计变化而来。《穆柯寨》亦得自茹莱卿之指点。

美妙香由青衣改演小生后,曾从茹莱卿学《雅观楼》、《石秀探庄》等。

马连良幼入喜(富)连成社,初习武小生,曾从茹莱卿学《探庄》之石秀、《淮安府》之贺仁杰、《造化山》之小行者等,从而打下了坚实的武功基础。

茹莱卿虽后来弃武生改琴师,但因其武功基础深厚,曾于梅兰芳祖母八十岁寿辰的堂会戏上,于崇外织云公所演出了唱、念、做、舞、打繁重的《蜈蚣岭》,时年已近花甲,身手依然矫健,在场之人无不称赞。

1923年阴历五月十六日,茹莱卿病故寓所,终年六十岁。



茹欲立:(公元1883~1972年),字卓亭;陕西三原鲁桥镇人。著名现代书画家,爱国民主人士。

早岁,茹欲立家境贫寒,弃学从商,好读书,有文才,长于诗,乐于书。

1898年,茹欲立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同于右任为同窗好友。1905年茹欲立被选派首批赴日官费留学生,加入同盟会,创办刊物《夏声》,回国后,1911年任陕西政府秘书长等职,1931年出任南京政府审计部部长。

“双十二”事变,茹欲立同蒋介石政见不和。1938年,茹欲立同周恩来、林伯渠多有接触,并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48年,茹欲立先后送子、侄四人去解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茹欲立先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检察署副检查长,全国政协委员,陕西人大代表,曾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茹欲立一生向往真理,勤业笃学,淡泊明志,刚直不阿的性格为中国有识之士所敬仰倡导,尤其是他精湛高超的书法艺术则名垂史册。

茹欲立诞生在“西安碑林”的故乡,这也成就了他的美梦。他一生不管个人处于什麽荣辱环境,众多碑帖、拓本不离床头,随手翻阅,一生临古帖、古碑不放手,随处就书,并融会贯通。

茹欲立学书之泛,涉猎多样。以魏体见长,爱好汉隶,广临秦篆、二王法帖、唐楷、宋元明清刻石。往往临习数百十遍,深得其要领。他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传统,讲求书法风格的多样性。他一生的书体主要是中小副作品,目前,尚未发现有榜书或斗笔提写的作品,三原县编有《茹欲立书法集》。

茹欲立的作品集1944年于右任题字《卓翁墨宝》全国政协副主席屈武先生赋诗盛赞其:“三原于(于右任)茹(茹欲立),革命先驱,银钩铁画,名世以书。北魏风意,各有所殊。我敬于公,亦佩服茹”。于右任及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先生礼赞其书法:“清风誉神州,翰墨博古今”。茹欲立老友章士钊盛赞:“卓立开张茹卓亭,偶缘王会入神京。空闻四裔传碑版,谁识三原有老成”。中国书法协会原主席沈鹏称为“魏晋型范辛亥风,三原不独重于公。艺苑南岸争春日,无废茹翁八法功”。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石鲁云:“先尊以治学惟厚,余亦仰之望之”。

茹欲立代表作有墨品魏体《七发》《九歌。河伯篇》草书《陶渊明诗句》行书《武候庙》,隶书《入宅一首》等,碑刻有于右任之母《于母房氏墓志名》等。

茹欲立有两大弟子:一是他的儿子茹士安,一是原中国书协理事、陕西书法协会主席刘自犊(刘为茹老先生夫人之外甥)。



茹十眉:(公元1908~1989年),别名茹枚;广东东莞人。著名现代中医学专家。

早年就读于中华艺术大学文科,毕业后从事美术教学,遐余之时,攻读中医。1935年经卫生行政部门统考,获得中医资格及开业执照。

曾问业于秦伯未,同时就读于厚生医学专科,毕业后曾任上海和济医院医师及浙江定海公立医院院长。

历任上海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复兴中医专科学校、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上海华东文学院教师,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医。建国后,在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上海戏剧学院)担任医务室主任、医师。

1956年调入上海中医学院,为创建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编写第一本中医内科教材作出了贡献。

历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学教师,上海市中医研究班、全国中医内科师资专修班教师及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内科编审委,并在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临床带教。1985年被聘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

著有《国医小儿病》、《传染病》、《妇女病》、《五官病》、《痈疽病》、《医药顾问》、《袖珍中医处方》等专著,撰写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茹夫一:(公元1916~今),山西猗氏人(今山西临猗)。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十五岁时投身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是西安事变的亲历者,因为他当时是杨虎城卫队的士兵。西安事变后,西北军分裂,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第一支队队长,第一分校胶东第三支队作战参谋、参谋主任、营长,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营长,第六师第十八团代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通化支队参谋处处长,通化保安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杨靖宇支队参谋长,辽宁军区独立第二师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第十四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二军第一二五师参谋长。参加了著名的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兵团第四十二军第一二五师副师长,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任中朝联军敌后游击第一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在朝鲜敌后打游击战,虽游击支队在敌后仅活动四十多天,钻到敌人后方大闹天宫,打击了美国鬼子,取得了很大成就,并在朝鲜人民军前线指挥部担任联络代表。

1953年4月起参加援越抗美,在越南人民军当顾问,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游击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独立团团长。开国将军大都打过游击,茹夫一则是在外国打过游击的将军。回国后,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后任成都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茹士安:(公元1920~2003年),三原鲁桥镇人。著名现代书画家。

早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曾任西安半坡博物馆官长,他在其父熏陶下,自幼酷爱书法,勤习汉隶北碑,并博采众长,书法魏书含隶,变化多样,同时,他还是“长安画派”人物之一。亦喜丹青,所习画做,同石鲁、赵望云同出一辙。

茹士安晚年喜好草书,并善用鸡翎笔书写,上世纪八十年代,书法代表团一行人专车去西安碑林参观,在西安朱雀门外他的寓所拜访了茹士安。



茹志娟:(公元1925~1998年),女,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杭州,生于上海。著名现代作家。

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十一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

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当过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南京军区转业到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发表代表作短篇小说《百合花》而成名。

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又被选为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

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 茹志鹃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表现战争题材,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诗情和厚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那柔美纤细的笔触常游弋在劳动女性的心灵世界,显示人物内心的热切和性格的贤淑。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新时期以来,茹志鹃又发表了十多篇小说,随着主题的深化,风格亦有所改变,于清峻中隐含锋芒。

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等。新时期以来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家务事》、《一支古老的歌》、短篇小说集《关大妈》、《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小说选》等。



茹炳根:(公元1936~今),祖籍浙江绍兴。著名生命科学、医药专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结构功能课题组负责人,兼职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委员,进口药评审委员,生物制品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药物生物技术,中国海洋药物等杂志编委;瑞典Amersham Pharmacia公司中国部科学顾问。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60~1961年北京大学生物系生化教研室助教,1961~1965年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1965~1970年北京大学生物系生化教研室任教。

1970~1978年北京大学制药厂,从事新药研制,北京大学生物系生化教研室,讲师。

1983~1985年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物化学系、医学院药理系访问学者,1985~1991年北京大学生物系,副教授。

1991~1993年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1993~现在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早期从事蛋白质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从事胰岛素、胰蛋白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在北大制药厂期间从事胰岛素等生化药物的研制和生产。

1978年以来,先后从事胰蛋白酶自溶机制、酶的固定化和亲和层析技术的研究,1983年开始从事金属硫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容栓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以及蛋白质工程,生物技术下游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和新药的研制。

九十年代末又开始从事蛋白质组学和某些重大疾病的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过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的国家攻关项目,七五、八五和九五的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

至今已有编著和译著五部,研究学术论文近二百篇,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金属硫蛋白的结构与功能),1998年获新药(二类)证书二个。



茹家欣:(公元1938~今),著名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

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研究员。

四十余年来从事多种型号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和发射。



茹呈瑶:(公元1939~今),著名鱼雷武器专家。

1963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鱼雷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鱼雷情报研究工作。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部级科技二等奖三项等许多奖励。

他注重超空泡技术发展。利用超空泡技术,使鱼雷速度产生一个大的飞跃,即把现役鱼雷五十多节的最高速度提高到二百~四百节。逐步实现精确制导和智能化。鱼雷采用高性能计算机实现编程和高速数据处理,达到精确控制。同时进行有效的目标识别,增强电子对抗能力,提高攻击效果和命中精度。

他积极采用新的爆炸技术。除了定向爆炸技术之外,还在研究多模式战斗部技术,这是一种破甲装药和大容量装药爆破合二为一的战斗部技术。他将钛二硼活性材料放在雷上声纳基阵后面,爆炸时活性材料首先碰到潜艇壳体时受压就产生巨大热量,能有效烧穿潜艇壳体,接着后面的爆炸冲击能在前面烧穿壳体的基础上将潜艇击毁。



茹 森:(公元1945~今),北京人。著名高级建筑师(教授)。

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建工所副总工程师、室主任。

参加工作后,做过大量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方案、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工作。

担任过国家镍基地金川二期工程、深圳卷烟厂等许多大中型项目的专业负责人,并以专家身份担任援外工程的专业负责人,在国外指导设计工作。

1990年代以来,担任过国家经贸委二期工程、中南财经大学、北京西单商业大厦、北京化工大学(北区)、北京汇佳学校等许多大型民用项目的总设计师,具有优秀的组织能力,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金川二期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深圳卷烟厂获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北京铜厂铜线材连铸连轧车间获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协会颁发的技术进步优秀成果奖。擅长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防腐蚀设计及噪声治理等。

论文《环境、人、建筑美——深圳卷烟厂设计随想》在1990年全国土建情报网上海会议交流,获优秀论文一等奖,并发表于1991年的《工业建筑》杂志;《金川闪速熔炼车间》、《深圳烟厂》发表于1992年的《建筑学报》;《北京铜厂铜线材连铸连轧车间》发表于1994年《北京建筑志资料汇编》。

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一级注册建筑师。他的座右铭是“时刻不忘自己是清华人”。

跟帖时间 2010-05-19 20:24:2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茹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望出河内;源自柔然:全联典指茹氏的郡望和源流。

符分魏虎;位珥齐貂:上联典指北魏时期的茹皓事典。下联典指南齐时期的茹法亮事典。



2.七言通用联:

明代炳炳忠诚伯;清朝彪彪状元公: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兵部尚书茹千,衡山人。明建文时期奉诏至龙潭见燕王议和。成祖即位,封忠诚伯。下联典指清乾隆年间的状元茹棻,字古香,会稽人。官至兵部尚书,有诗集。



3.八言以上通用联:

古之遗直壮元门第;香其幽远忠诚人家:上联典指清朝乾隆年间状元茹棻。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兵部尚书茹千。

寿越期颐,朝端与宴;少负气节,吏治有声: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无锡人茹文中,明永乐年间随父亲迁居燕地。明天顺年间一百零四岁时,明英宗在便殿召见他,赐予冠带,又命顺天府设宴招待,还命吏部尚书姚夔到他家去致贺。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舒城人茹孝标,少年时负节气,好学不倦。宋天圣年间进士,以都官员外郎出任江州知州,有政声。

少负气节,有声吏治;幼学亲情,无忝家规: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天圣进士茹孝标,舒城人。负气节,好学不倦,以都官员外郎出知江州,有治声。下联典指唐朝时期名人茹宋的事典。
:( :hug:

跟帖时间 2010-05-19 20:23: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茹氏的字辈排行 -- 粤桂两省茹氏字辈:“崇华常芝…宏启毓基植淳和耀典庆国恩延世业泽承祖德荫云初”。

湖南衡山茹氏字辈:“万国胜人其昌永大德泽傅芳功名纪载湘嶽咸钟英贤斯在景法先民家声益泰”。

茹氏一支字辈:“正德传家承天洪恩光辉世泽万代长兴”。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9 20:16:1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茹氏的家谱文献 -- 浙江嵊县古剡茹氏四修宗谱三卷,始修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民国)茹良铨等续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嵊县图书馆。

浙江绍兴越郡茹氏家谱,(清)茹泰纂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绍兴山阴桃寨下茹氏宗谱四卷,(清)茹棠等重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嵊县古剡茹氏宗谱三卷,(清)茹宗治等重修,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浙江慈溪梅川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留香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残存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声慈溪县文物管理局。

剡县古剡茹氏宗谱三卷,(民国)茹良铨等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东龙门茹氏族谱,(现代)茹冬华整理,2004年计算机排印本。原稿现被收藏在广东省龙门县左潭镇石坋围村。

广东阳江茹氏族谱,(现代)茹永雄主编,2008年计算机排印本。原稿现被收藏在广东省阳江县。

跟帖时间 2010-05-19 20:14: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茹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河内郡:古代,人们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2.堂号:

河内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终养堂:唐朝时有茹荣,自幼死了父亲,事母至孝。他开始在县里当小官德时候,县官送给他一支瓜。他拿回家给母亲吃,一会儿又回到衙门。县官问他干什么去了?他如实回答了县官。县官到他家看了看,果然如此,就叫他回家侍奉母亲,每月工资照发。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留香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9 20:13:3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茹氏的迁徙分布 -- 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三十一位门阀。

按史籍《万姓通谱》记载,茹氏乃大禹之后,帝启之同母弟,姒均古之苗裔。禹子启即帝,同母弟均,北居咒牟山。又按《凤洲茹氏源流》周武王封禹后于越,越王少子奔北亦居咒牟山。其子孙繁衍自称部落“柔然”,迄今已历两千余年。在阿勒泰市西南十二公里的荒漠戈壁中,有石人、石棺墓葬数十座,据考证,为公元前六~七世纪柔然、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墓地。可见其时茹氏先祖已在此地生息。

另据典籍《辞源》“柔然”条记载:至公元四世纪中叶,柔然部落势渐强大,在勇猛而有权略的酋长社仑带领下,于晋安帝司马德宗元兴元年(南凉秃发·薷檀弘昌元年,后秦高祖文桓帝姚兴弘治四年,后燕昭文帝慕容·熙光始二年,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归太初十五年,后凉末帝吕隆神鼎二年,南燕世宗献武帝慕容·德建平三年,西凉太祖昭武王李郜庚子三年,公元402年)创立了强大的集权制国家“柔然汗国”,称丘豆伐可汗。其政权中心在今敦煌张掖一带。当时柔然汗国雄据蒙古高原,西进西域统领各部族,其势力范围,东起辽河中上游,西抵今新疆北部到巴尔喀什湖及天山南麓,南越漠南,北贝加尔湖南,成为继匈奴、鲜卑之后控制我国北方大草原的强大民族,雄居北方一个半世纪,后至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为突厥王朝所兼并。

在柔然立国的前后,不断有茹茹人进入中原通商贸易定居生息,在柔然政权分崩离析的年代里,更有大批人投奔北朝进入中原。这在史籍《魏书》、《北史》等史书中都有大量记载,这些人原来主要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古“河内”地区,属当时北朝政权的属地。

据史学家考证和,柔然国被突厥所并后,一部分向东而走,与东临的室韦民族混合,皆自称室讳,后到蒙古人时代,最具声名的吉剌部的祖先就是东走的郁久闾氏,一部分蜇居在今甘肃省孰煌、酒泉和张掖一带辗转而南牧祁连山谷,称“尧呼尔”,但柔然部郁久闾氏并没有消亡。元代后,郁久闾称谓由于异写或异称,很少有记载,发展到后来,就是今天的裕固族。另有一部西迁到了欧洲的拜占庭国。其后裔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即阿瓦尔汗国。直到十世纪末,阿瓦尔人才退出了欧洲的历史舞台。剩余的柔然人,有留在漠北的,其后裔逐渐融合到突厥和契丹的部落中,另一部分流徙到山西境内。《嘉庆统一志》中有关于“茹越山”、“茹湖”的记载,在通往魏都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一带,有“茹越口堡”和“茹越寨”、“茹村镇”,这使我们联想到“茹茹人”当年活动的情景。

茹氏出自古代北狄茹茹族(芮芮、柔然)。在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姓氏考略》等书都曾分别指出:“蠕蠕入中国为茹氏。蠕蠕,柔然也。”柔然《北齐书》、《隋书》称为“茹茹”,在史籍《宋书》、《南齐书》中称为“芮芮”,而在史籍《魏书》、《北史》中的“蠕蠕”,则是魏酋拓拔焘的有意蔑称。

又据史籍《魏书·官氏志》、《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引用《河南官仕志》所载的“普陋茹氏改姓茹氏”,可知我国的茹氏家族除了源自“柔然”的一支之外,同一时期还有一支外来的种族亦改姓为茹。但长久以来都一直被视为一体,很少有人也很难对其严加区别。

在《中华姓氏通史》中记载茹氏族人:“望出河内,源自柔然。”在典籍《说文解字》中亦有相同记载。

另外,在我国的南方据说本来就有姓茹的家族。《姓氏考略》云:“南齐茹法亮,盖南国自有茹氏。”据说此茹氏系出河内郡(今河南黄河北岸一带)的如氏加草为茹,如汉代的如淳,其后世将其如字加草为茹。据有关史书考证,此支茹氏已在公元三~四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因北胡南侵战乱频仍,南迁至江浙及两广地区。今在我国的北部地区及黄河流域繁衍生息之茹氏族人多为“柔然”之后裔。柔然如同乌桓、鲜卑一样,属古代东胡民族系统,与鲜卑同源。

柔然国鼎盛时期就与北魏南朝各政权有了频繁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交往,并有相当茹茹人进入中原通商贸易。被突厥所并后,徙居山西的这部分柔然人渐有南移之举而散居各地。后逐渐融浴于优秀汉族传统文化中,自此留居中原。

就河南茹氏族人始迁祖四门稽考,源自明朝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始祖四门到河南以后,为了子孙繁衍生存,开始了筚路襤缕的创业,不辞劳苦的耕耘,历六百余年的沧桑岁月,今已根植河洛,绵延于中原,其支脉遍布海内外。始祖四门具体分布:长门仁秀公祖居渑池坡头,今已繁衍至二十一世,人口达万余,谨按世系居地析分四十二支,载入谱内。二门义秀公祖居洛阳茹凹,今已繁衍至二十世,八百余人,因世事多变,碑谱佚失,历代徙迁各地者世系无稽,谨以洛南茹凹暨洛阳老城两处茹氏录入谱内。三门礼秀公祖居宜阳七里店(今东店),今已衍传至二十一世,分布十余县三十余地三千五百余人,按世系居住地析分十六片载入谱内。四门智秀公,祖居新乡古风岗(今茹岗),今已衍传至二十二世,分布十余县二十余处六千余人,按世系居住地析分十四片载入谱内。

山东省:

济宁市嘉祥县茹家庄茹氏族人一千余人,属洪洞大槐树移民。

广东、广西两省:

据茹氏族人茹冬华的调查,已收录有五万三千四百余人。

甘肃省:

茹氏族人有两万余人。

山西省:

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茹氏族人乙烷一千七百四十七人,系尧都区高河店村迁入,闻喜县白凡底村茹氏系洛阳茹凹十五世春庆(公元1912~1990年)携子宝金、庆金迁此,桓曲县刘庄村茹氏系新安县曹村乡大扒村茹祖芳等十三户迁入,新安县石井乡院古洞村茹廷盈携五子迁居绛县。

平阳府东高河村(今临汾市尧都区屯里镇东高河村)因年代久远,碑谱失录,明代以前先祖世系名讳无存,流传下来的只有高河对岸七十余亩祖茔地,可视为我祖故里。今故里一门已衍至二十一世,七百余口人,世代徙迁他省外地者世系无稽。

河南省:

据河南省社科院提供资料,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茹氏族人人口近三万,我始迁祖四门后裔在河南统计入谱者逾二万。另有数支祖无可考或同姓不同宗者,亦入谱内,总计入谱人口达三万余:

新乡县小冀镇,十世先祖茹公讳国强,祖籍山西省阳城县刘善村,清代中叶因贸易迁此,今已衍传至二十一世,有一千二百余人。

沁阳县西王照村,先祖系明代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因世事变迁,至十世前先祖名讳失传,今衍至二十一世,连同迁居市南关洪道寺一门,共计三百余人。另有博爱县孝敬镇留村及宝丰县大营镇牛庄,共有一百余人。

荥阳茹寨,据祠堂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所立《茹氏源流碑》载:与西王照村茹氏系异地两居,始祖茹公用系元末明初由西王召村迁此,今已繁衍至二十三世,一千余人。

济源茹氏共分八支,入谱人口五百余人,其中东马蓬、大韩、大驿、大峪及叶县邵奉村,五支字派统一,系出同祖,今已繁衍至二十一世,计三百余人;邵原镇二里腰村与北寨村二支系出同祖,先祖在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自山西阳城迁至,今已衍传至十八世,一百余人;邵原镇小沟背村茹氏系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从山西阳城县嘉岭乡园河村迁此,已衍至十九世、二十七人。

另有数处茹氏,因各种原因未能统计到详细资料,故未能入谱,但周口市侨务联合会提供茹氏族人人口三十人,禹州市侨联提供有茹氏族人七人,洛宁县下峪乡龙门店有茹氏族人十余户、六十余人。

灵宝县大王镇茹氏系河南省原工会副主席茹嘉效一门,其先祖故里系安徽徐州,初迁灵宝老城茹家大院,因修三门峡大坝属淹没区,继迁于此。鲁山官店茹大保一门因种种原因未能入谱。

跟帖时间 2010-05-19 20:10: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茹氏的各支始祖 -- 茹 绶:五代后梁贞明间仕吴越国为翰林学士,出为剡邑丞。致仕后卜居城西集贤坊。是为浙江剡县古剡茹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5-19 20:09: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