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07 20:46:43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190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商末周初獯鬻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古今姓纂》记载:古代,西北域地区有一獯鬻族。

传说,夏王朝末期,君主的儿子獯鬻因王族内乱,带着眷属逃到渠搜(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避难,从此之后,鄂尔多斯西南部被獯鬻所统,因称獯鬻族。商王朝建立后,鄂尔多斯西南部被称为鬼方。

獯鬻族中之女后来生了一子,神俊异秉,天赋宏才。此子随獯鬻族之人出征时来到中原,暗中晋谒了周太王古公亶父。周太王以诚相待此子,得其归附。当时中原地区称西域为戎,因此赐其姓氏为戎氏,史称“獯鬻戎”。

后獯鬻族中有允姓山戎,移居于燕北地区,其后裔子孙中有不少人以族名为姓氏,称戎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戎族,出自上古东夷戎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戎,其为人,人首三角。”即蒲州地区有个国家叫戎国,戎国之民头上长着三只角(头饰)。

据史籍《姓氏考略》中的记载,戎氏族的祖先在帝喾时已聚居在有女戎国之墟蒲州(今山西运城蒲州)。

西周王朝立国后,有女戎国人口逐渐东移,定居到今河南商丘、山东省曹县东南的渤海附近,后分散为北戎、西戎、翟戎、陆浑戎等。

戎国人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与诸夏汉人融合,其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戎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戎国,出自西周初期古戎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有个古戎国,当为东夷民族的一支,在姜太公立国之后,附庸于齐国,后被齐国吞并。

戎国并入齐国之后,其王族后裔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戎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周朝时期宋国微子启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潜夫论》、《姓氏考略》中的记载,上古周朝时期(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姬诵在周公等大夫辅佐之夏平定了武庚叛乱后,把商王朝的旧都城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定国号为宋,建都于商丘。

在史籍《左传·襄公十九年》中记载:“齐灵公诸子仲子、戎子。诸子,诸妾姓子者。二子皆宋女。戎子即戎氏女也。”

在微子启的后世子孙中,有以戎为姓者,史称戎氏正宗,望族出江陵郡(今湖北江陵)。

戎氏族人大多尊奉微子启为得姓始祖。



第五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仲衍之孙戎胥轩,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宋国仲衍之孙为戎胥轩。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唐书·世系表》记载,周王朝建立以后,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以奉汤王之祀,建立了宋国。

微子启之后,其弟微仲衍继位。微仲衍就是孔子的十四世嫡祖。

微仲衍的孙子叫戎胥轩,娶骊山女为妻,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戎胥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戎氏、胥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周朝时期官吏戎右,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周王朝时期,有专职掌管军械、君王护驾的武官,时称“戎右”。该职在各诸侯国中的同一类官称则为“车右”,位在上大夫之列。

在戎右、车右的后裔子孙中,世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戎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华父督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该支戎氏出自晋国大夫督戎。

督戎,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华督之后。

华督,字华父,因又称华父督,安徽濉溪人,是商汤的后代之一,官至宋国太宰(宰相)。

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认为,正考父的儿子华督,是第一个以华为姓氏的人:“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

在史籍《左传》、《史记·宋世家》中记载,宋宣公子力逝世的时候,把君位让给了弟弟宋穆公子和。宋穆公逝世的的时候又把君位还给宋宣公的儿子子与夷,是为宋殇公,并把自己的儿子公子冯送到了郑国。

宋殇公初立的时候,郑庄公姬寤生平定了叔段引发的郑国内乱,开始向周桓王姬林的权威挑战,他先是强割周桓王领地内的庄稼,到后来甚至击败王师,箭伤周桓王,其势之盛,莫可当也。

卫国爆发州吁之乱的时候,卫州吁为了立威,要送郑公子段回国,他就派人对宋殇公说:“公子冯在郑国对宋殇公不利,请宋殇公和他一起伐郑。”宋殇公为了保持自己的王位,同意了州吁的请求。但是,州吁送公子段回国为君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宋国反倒因此与郑国结了怨,于是两国连年征战,百姓疲敝,史书上说宋殇公在位十年,共打了十一次仗,这引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

眼见郑国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华督想改善宋国与郑国的关系,同时在国内攫取大权。但是,他得不到宋殇公的支持,主政的大司马孔父嘉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他动了杀机。

于是,华督利用国人对战事频繁的不满,煽动国人说这都是司马孔父嘉的错,由是耸动国人攻灭了孔氏家族。在《史记》上记载:“十年,华督攻孔父,取其妻。”

因为宋穆公临死时把宋殇公托付给了孔父嘉,所以孔父嘉算是宋殇公的保护人。华督擅杀司马孔父嘉,自然引起了宋殇公的震怒,于是华督一不做二不休,就把宋殇公也给杀了,然后从郑国接回了公子冯,立为宋庄公。



第八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火正戎律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战国时期的周贞定王姬介执政时期(公元前468~前442年),楚国大夫火正戎律移居至湖北江陵。

在戎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戎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金天氏,出自上古帝君少昊之后狁戎氏部落,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狁戎氏,是少昊金天氏之孙尢格的后裔,为西羌部族的先祖。在史籍《姓纂》中记载:“狁戎,少昊之孙尢格之后。”在史籍《姓考》中也记载:“西羌部族有允戎氏。”

狁戎氏部族自古就活动于古老的河西走廊地区。在殷墟卜辞已出现“戎”字,是否作族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明确以戎作为族称始于周人,在灭商以前,主要用来称呼周原附近与周为敌的各部落,由于其时劲敌相对集中于周原以西陇山地区,故称为西戎。灭商以后,为表示对商的敌忾,又称之为“戎殷”或“戎衣”。至西周中叶,徐为西周东方劲敌,虽明属东夷,仍往往称之为“徐戎”,此称延续到春秋战国。自春秋时起,“戎”还偶而与“华”并称为“华戎”。这些都是以戎作为对所有非华夏各族的泛称。

“西戎”,在西周到战国时期,主要是指氐羌系各部落,秦汉以后的整个中国古代,狭义即指氐羌诸部,广义则包括中国西部各民族,包括狁戎、姜戎、犬戎(猃狁)、奔戎、条戎、骊戎、华戎、陆浑戎、山戎、大荔戎、彭卢戎、郁郅戎、朐衍戎、鸟氏戎等诸戎。

狁戎氏部族,在西周末年趁着周王室内乱脱离了周王朝的统治,在周幽王姬宫涅十年(公元前772年)正式建立方国,都城在豳地(今甘肃宁县焦村乡西沟村),此后出现了义渠戎的称谓。义渠建国不久,随即出兵并吞了彭卢戎(今甘肃镇原彭阳和庆阳彭原)、郁郅戎(今甘肃庆阳、环县、合水)、朐衍戎(今宁夏盐池)、鸟氏戎(今甘肃泾川、灵台),扩大了疆域,逐次吞并了姜戎、犬戎(猃狁)、奔戎、条戎、骊戎、华戎、陆浑戎、山戎、大荔戎等诸。

春秋至战国,义渠国乘诸侯国各自纷争的空隙多年休兵养士,兵强马壮,力量空前壮大,其国界西达宁夏西海固草原,东抵陕西桥山,北控宁夏河套,南达陕西泾水,国土面积达十万平方公里。最后,义渠国在战国末期的周郝王姬延四十三年(秦昭襄王嬴则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被秦国所彻灭。

在诸戎被逐渐融入华夏民族的过程中,族人有部族或民族称谓为姓氏者,称狁戎氏(允戎氏)、姜戎氏、犬戎氏、奔戎氏、条戎氏、骊戎氏、华戎氏、陆浑氏、山戎氏、大荔氏、彭卢氏、郁郅氏、朐衍氏、鸟氏等等,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戎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獯鬻戎、微子启、戎胥轩、督戎、戎律。

戎氏的历史名人 -- 戎 赐:(生卒年待考),江陵人。著名汉朝开国将领。

秦末汉初,戎赐任连敖、都尉等职,在攻秦伐项之战中,戎赐因统兵伐敌立有战功,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八千户柳邱侯。

高后吕雉五年(公元前183年),戎赐让其子戎安国承袭柳邱侯爵位,自己退居淮阴。

汉景帝初年(公元前156年),戎安国之子驸马戎嘉成被封为敬侯。因戎嘉成勤奋好学,才华出众,汉景帝下诏把先帝汉文帝设在曲阿之东、嘉山麒麟岗之间贮置册书的“册堂”(今江苏丹阳)封赐给他。从此,戎嘉成就在册堂建住宅,造苍院,砌方井,建有一条驸马街,他营造出一座路平道畅,景色诱人的豪华庄园供家族及其后人世代相居。开辟了戎氏丹阳支,成为册堂戎氏的始祖。

戎嘉成迁册堂后,子孙繁衍,家业兴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苍院仙井及驸马名街成了商贾贸易往来的闹市,文人名宦游览观光的胜地。但是,册堂戎氏家族在繁衍生息的岁月里,也曾累经沧桑,迭遭灾祸,致使后生家业萧条,子孙疏散,有的迁移扬州、广东,也有的迁移北直。

至宋末元初,在长达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时期中,谱载戎氏仅为二十九世。

戎嘉成的二十九世孙戎国治为太学生,因不愿出仕外族,携妻来到册堂寻访祖宗旧址,于是卜居此地。戎嘉成生有戎谋、戎谟、戎淇、戎词、戎诰四子和一女归宿后册,将已成家立业的长子戎谋单独留在大山。

到戎谋的孙子辈时,又有戎良知、戎良能、戎良相、戎良栋等孙迁居后册。



戎 昱:(生卒年待考),荆南人(今湖北江陵)。著名唐朝大臣。

戎昱早年曾举进士,登第与否,记述不一。唐代宗广德元年冬至大历四年(公元763~769年)之间,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任职。曾与当时流寓江陵的杜甫相识,并得到杜甫的器重。唐大历四、五年间,在潭州刺史崔□幕中。此后几年客居桂林。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任辰州刺史。唐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出任虔州刺史。大约在唐贞元后期去世。

戎昱长期任幕宾之职,宦游各地,诗多感伤身世及寄赠友人之作。他的代表作《苦哉行五首》写在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当时唐王朝军队收复河南,安史之乱刚刚平定,他从滑州、洛阳西行,经过华阴、渭南等地,见到唐朝借以平定内乱的回纥军队,乘机掳掠妇女,抢劫民财,杀人放火,无所不为,对此极为愤慨。诗中以沉痛的笔调,诉说人民的痛苦遭遇:“冀雪大国耻,翻是大国辱。□腥逼绮罗,砖瓦杂珠玉”,“上马随匈奴,数秋黄尘里。生为名家女,死作塞垣鬼。乡国无还期,天津哭流水。”这在当时是很突出的。其他如五律《咏史》“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桂州腊夜》“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或议论精辟,或情景真切,均属佳作。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但杂有别人的作品,如《同辛兖州巢父虚副端岳相思献酬之作》、《抚州处士湖泛舟送北回》二诗,就是同时诗人戴叔伦所作。其事迹在《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中有传。



戎 益:(生卒年待考),信德人。著名宋朝官吏。

宋绍兴年间任平江知府。岁值灾荒饥谨,他劝率上户,得米一万七千余斤,饥民赖以全活。



戎 宪:(生卒年待考),江苏句容人。著名明朝大孝子。

他年幼丧母,事父甚孝。父卒,叔无子,他迎养叔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

人们问他为何如此孝敬,他说:“叔与父同气,不孝敬叔,如同不孝敬我父也。”



戎 洵:(生卒年待考),字君实,浙江鄞县人。著名明朝清官。

他为官清正廉明,不怕权贵,执法严正,办案负责,为百姓平冤屈,惩治了胡作非为的豪强。

后来,百姓们将戎洵当作清天大老爷,烧香火供奉他。



戎子和:(公元1906~1999年),又名伍胜;山西平鲁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1936年9月,戎子和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北平和平解放谈判代表一。

1936年,戎子和参加并发起成立“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任执委、常委。1937年,参与了抗日武装山西新军的组织创建工作,任山西新军决死三纵队政治委员,同年6月兼任山西长治五专署专员、牺盟中心区党团书记,年底兼任专署保安司令,后任决死三纵队司令员。

1941年7月,戎子和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48年9月出任华北人民政府财政部部长。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他作为中共三人代表之一,参加了著名的北平和平谈判,并在同年12月任北平军事接管委员会委员,兼物资接管委员会副主任,协助叶剑英主持了北平的财政经济部门的接管和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戎子和历任财政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书记,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

1952年10月~1953年8月,戎子和出任财政部代部长。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财贸办公室主任。

1978年5月,戎子和担任财政部顾问,同年7月兼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党委书记,1979年1月任财政部党组纪检组组长。戎子和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曾任中国财政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1988年,戎子和光荣离休。

1999年3月20日,戎子和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三岁。



戎 戈:(公元1923~今),原名戎维域,字容官;浙江宁波人。著名当代美术家。

肄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

1941年开始从事版画创作,1946年参与筹仆“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加入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上海美术作家协会,并任上海文艺青年联谊会执行委员。

1991年获“中国新与版画纪念奖”。有作品入选《抗战八年选集》、《中国版画集》、《中国新与版画五十年选集》,以及在日本出版的《中华人民版画集》等。

作品曾被国内外美术馆所收藏。主要作品有《饥民》、《老人》、《珠帘暮卷西山雨》、《二十四桥明月夜》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上海版画会顾问。



戎培康:(公元1937~今),浙江人。著名非金属矿及其制品科技专家。

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矿业学院。现任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非金属矿及其制品科技情报研究,是该学科带头人。

参加获1986年国家科技一等奖的“中国科技政策”的研究,获1985年国家科技二等奖的“汉语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的研究。

发表著译作一百五十万字,其中公开出版独合著专著八种,独撰五十万字。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三篇。



戎国钧:(公元1937~今),江苏无锡人。著名轻工机械专家。

现任无锡轻工大学副教授。

他所发明的“高速销盘式高剪切均质机”,其超微粉碎均化机理独特,强烈剪切,有力打击,充分空穴三重作用同时并举。提高了粉碎的有效能利用率,大大节能,高剪切均质机比高压均质机节能三分之二;二是解决了豆类、果肉、蔬菜纤维的超微粉碎至0.1~2.0微米的问题。



戎占权:(公元1945~今),山西平鲁人。著名中共党务工作者。

现任山西省石油总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兼机关党委书记。中共中央党校领导干部班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政工师。

1964年入伍,历任师司令部参谋、副科长、科长,多次立功受奖。

198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从事党务和纪检工作。在工作中,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研究和探索新时期党务工作的特点,为总公司机关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总公司机关连续十年获太原市人民政府精神文明单位,机关党委连续五年获省直“先进党组织”称号。

近年来,为了强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潜心钻研和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先后撰写了十多篇关于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其中的《亏损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初探》在全国二十多家刊物选用,《浅谈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党员教育与管理》、《析当前下岗职工心态及对策》、《浅析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等论文获省二等奖。

在研究探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搞好廉政建设方面,针对不同时期研究制定了刀多个规章制度,对遏制腐败加强企业管理起到积极作用。在查办案件中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两千余万元,追回上当受骗预付货款两千五百余万元,清回赊欠款五千余万元。

被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聘为特约研究员。

跟帖时间 2010-05-07 20:57: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戎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戎国;望出江陵:全联典指戎氏的源流和郡望。

功高汉室;才重河源: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戎赐,参与平定三秦,击败项籍军,官至都尉,封柳丘侯。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江都人戎廉,洪武初年进士,官河源训导,有才名。



2.七言通用联:

江陵衍派家声远;靖海创垂世泽长:此联为广东省惠来县靖海镇戎氏宗祠门联。元朝时期(公元1279~1368年),江陵郡(今湖北荆州)戎氏有一部分人移住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南京)。元末顺帝十七年(公元1349年),戎才贵由南京充伍到惠来县靖海,抗击倭寇,保卫海防。这是戎氏入潮创业的起点。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长子戎四瑶继役,奉命出海追击倭贼牺牲。次子戎佛仔于明洪武二十三年继役,调赣州卫。明洪武二十七年建置靖海所,戎佛仔调回靖海所供职,原额旗军1121名。明洪武二十八年并枪有功升小旗,明永乐六年(公元1402年)有功升总旗。明永乐二十二年,其子戎海继役,有功,实授总旗官,世袭武略将军。因是世袭,四世戎刚毅继职。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五世戎茂袭职,深入粤海与贼周盛激战阵亡。明嘉靖十五年,六世戎朝衣继职,调长沙擒斩倭贼首二级,得赏银三两。明嘉靖二十八年,戎朝叙继职,追捕山贼黄启荐阵亡,得抚恤银三两。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七世戎文权继职,任满,戎继袭职,调广西梧州身故。及后,先后袭职的有戎端、戎文植、戎启敬、戎凤。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以后,戎正、戎卫宸、戎继叶袭职,直至清朝十五世戎锦堂为止。戎才贵及其直系裔孙,历代相继为世袭武将,每当倭、贼侵犯,带领士兵杀敌,家属、房亲随军出战。在战斗中,许多人为国捐躯,断了后代,致使戎族在惠城的人口不多。这是戎氏历代祖先的光荣,也是他们后代的光荣。

千里政声人共喜;三军令肃马前嘶: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戎昱《上李堂侍》诗句联。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戎昱《谪官辰州冬至日怀》诗句联。



3.八言以上通用联:

执法不阿,推官望重;劝率上户,知府恩深:上联典指明朝宣德年间黄州府推官戎询,字君实,鄞人。执法不阿,持身洁介,郡中翕然颂为神明。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平江知府戎益,信德人。值岁饥,劝率上户,得米一万七千有奇,民赖以全。

志在赈饥,募平江义粟;诗成出塞,拒京兆名媛: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信德人戎益,宋绍兴年间任平江知府,正值岁荒,劝富绅输余粟赈饥民,得一万七千余石,百姓们得以保全。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荆南人戎昱,唐至德年间进士,任荆南节度使卫伯玉的从事,曾作《元戎出塞》诗,京兆尹李鸾爱其才,欲招为婿,命其改戎氏,遭昱坚拒。后官辰州刺史、楚州刺史。

文冠唐朝,名仰荆南进士;功高汉代,爵邦柳邱通侯: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戎昱,荆南人。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曾任虔州刺史。至德间登文学进士。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名官戎赐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5-07 20:54: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戎氏的字辈排行 -- 江苏兴化戎氏字辈:“彩定福九生中朝文”。

江苏邗江戎氏字辈:“兆长有鹤治国其家盛”。

浙江慈北戎氏字辈:

前排行:“百千万亿元享利贞森荣孝儒端杲福寿仁义礼智文行忠信”;

后排行:“正谊明道立德存诚敦伦饬纪显棠怀清诵芬咏烈克振家声”。

重庆沙坪坝戎氏字辈:“克斯柱元祺光宗万世兴成学开国祥德泽定邦长”。

广东惠来戎氏字辈:“振家光明正大”。

贵州戎氏一支字辈:“世德生龙绍家声”。

戎氏一支字辈:“应自起锦象子学希奇章圣泽怀先古仁德乐芬芳”。

戎氏一支字辈:“丁光正加玉美”。

跟帖时间 2010-05-07 20:52:5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戎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兴化戎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丙午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兴化戎氏重修宗谱六卷,(清)戎臣等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兴化戎氏三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清)戎福馀修,戎云程纂,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东一都天官第戎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戎祥富等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宁波慈北古窑戎明德堂子派龙望堂家谱,(民国)戎信铨、戎泰初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龙望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5-07 20:51: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戎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郡,汉朝时期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北朝时期齐国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地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政权(丁酉,公元937年)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朝与清朝时期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朝时期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时期废府及上元县,先以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民国政府建都南京后,又移江宁县于南京市郊区一带。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2.堂号:

江陵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柳丘堂:秦朝末期,戎赐依连敖的引荐,跟随了汉高祖刘邦。后因破三秦有功,晋升为都尉。刘邦消灭了项羽之后,他被封为柳丘侯,因以为堂号。

龙望堂:资料有待补充。

明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07 20:50:0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戎氏的迁徙分布 -- 戎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为第二百四十七位。

周王朝时期,朝廷里面设有一种官职叫作“戎右”,专门负责主管兵器(“戎”在古代就是兵器的意思)。戎右的后代有的以官职作为姓氏,称为戎氏,世代相传,成为今天戎氏的来源。关于戎氏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起于周朝时候的一个叫戎国的小国。戎国灭亡后,王族的后代中的以国名为姓氏,形成了另一支戎氏来源。

春秋时期,北方有少数民族叫作戎族,戎族后来建立了戎国(今山东曹县),在往后戎族逐渐与汉人通婚融合,接受汉族的文化,取单姓,就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戎氏。

秦末汉初,江陵人戎赐任连敖、都尉等职,在攻秦伐项之战中,戎赐因统兵伐敌立有战功,被高祖刘邦封为柳邱侯(八千户)。高后(吕雉)五年(公元前183年),戎赐让其子戎安国承袭柳邱侯一爵,自己退居淮阴。汉景帝初年(公元前156年),戎安国之子驸马戎嘉成被封为敬侯。因戎嘉成勤奋好学,才华出众,汉景帝下诏把先帝(汉文帝)设在曲阿(访仙境内)之东、嘉山麒麟岗之间贮置册书的册堂封赐给他。从此,戎嘉成就在册堂建住宅,造苍院,砌方井,建有一条驸马街,他营造出一座路平道畅,景色诱人的豪华庄园供家族及其后人世代相居。开辟了戎氏丹阳支,成为册堂戎氏的始祖。戎嘉成迁册堂后,子孙繁衍,家业兴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苍院仙井及驸马名街成了商贾贸易往来的闹市,文人名宦游览观光的胜地。但是,册堂戎氏家族在繁衍生息的岁月里,也曾累经沧桑,迭遭灾祸,致使后生家业萧条,子孙疏散,有的迁移扬州、广东,也有的迁移北直。

宋末元初,在长达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时期中,谱载戎氏仅为二十九世。戎嘉成的二十九世孙戎国治(太学生),因不愿出仕外族,携妻来到册堂寻访祖宗旧址,于是卜居此地。戎嘉成生谋、谟、淇、词、诰四子和一女归宿后册,将已成家立业的长子谋单独留在大山。

到戎谋的孙辈时,又有良知、良能、良相、良栋等孙迁居后册。戎国治为大山戎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5-07 20:49:0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戎氏的各支始祖 -- 戎 □:太原公元文学,汉封柳邱侯讳赐公之后,明洪武初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元配阿氏,继配刘氏、吉氏,合葬北郭外般若庵西大南庄墓,取乾山巽向。生子三:戎世德,戎世明,戎世新。是为江苏兴化戎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5-07 20:47: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